查看原文
其他

“娘炮”争论中两大央媒的对台戏

田宇 传媒大观察 2018-09-20


田宇 / 传媒大观察原创


央视的《开学第一课》因为槽点过多,已经引发了一轮吐槽,经过一定的沉淀之后,剩下的一大槽点“娘炮”问题,成了硕果仅存的议题,留在了媒体的视野中。尤其是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介入,让争论的热度不断提升。先看看双方的观点:



9月6日,新华社首先开炮,署名“辛识平”的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首先发难。直指那些“小鲜肉”,认为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这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娘炮“人设”正在毁掉年轻一代人的榜样。


文章发出之后叫好声一片,甚至有人拿出之前网络中就流行的“少年娘则中国娘”这样的戏仿之语。当然,针对这种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其中,打头阵的还不是那些狂热的“粉丝们”,反而是另外一家央媒:《人民日报》。



就在新华社发文当天,《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推送了《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明显站在了新华社的对面。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不能从外形去判断一个男人“娘”不“娘”,外形不是关键因素,还是要看内涵。涵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男性气质,关键是要塑造一种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


双方的观点各异,明显的打擂台,也在舆论场里激起了涟漪。各自都有自己的支持者,只是双方都没有点名道姓地指斥具体的明星,所以,眼下还没有粉丝大批量地站出来,支持自己的“爱豆”。


男性阴柔化的审美取向,在近些年已经是突出的现象了,俗称的“小鲜肉”,已经占据了大众传媒的中央舞台,也为社交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成为流量明星。特别是近两年,由于萨德事件的影响,韩范儿明星几乎无法进入中国的娱乐市场,中国本土的韩范儿明星被不断包装、推广,批量涌现,成为影视剧、综艺娱乐中的常见面孔,成功填补了韩国明星退场之后的空白。这类明星,对商家来讲,经济效益巨大,粉丝经济真的“带货”。自然,在资本和各大媒体平台的合谋下,一轮又一轮的“小鲜肉”、流量明星被推到了公众的面前。


从舆论的争论来说,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在一些议题上,观点相左,是近些年传媒界中比较醒目的现象。


论地位。新华社与《人民日报》都是“央媒”,在中国的宣传阵线,二者地位举足轻重。近些年,随着传统媒体的式微,特别是地方媒体影响力日益下降的情况下,央媒承担了更重要的职责,在传递正能量,引领主流舆论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越来越大。随着话语权的增加,两大央媒的言论就成了风向标,他们的观点,就是公众在掌握舆论空气的“探测气球”。


这一次,正是两大央媒上演的对台戏,吸引了更多的媒体参与进来,共同讨论“娘炮”问题,例如:《中国国防报》头版刊文:“中国少年 阳刚之气不可消”;《中国妇女报》则刊发评论:“尊重多元审美 共塑阳光气质”。媒体的观点更加多元,广大网友也通过各种渠道、平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这种自上而下的央媒讨论,带动了众多的媒体和普通公众心态平和地表达观点,这是一个好现象。正常的舆论讨论,是有利于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央媒的这种对手戏,也是言论自由的一种体现。有讨论,说明公众的意见有分歧;有讨论,也说明公众有表达的意愿和渠道。当各种意见汇聚在媒体上,相互交流、碰撞,充分的讨论,也许才真正能够弥合社会的裂痕,使公众能够形成基本的共识,形成合意,并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前行的要素。


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多央媒针对社会热点,进行角度各异的讨论。© 

从业多年记者玩自媒体不如留守农妇

王晓伟:2018年营收目标是2.28亿

周秋含:内容与渠道在一起才是王炸

滴滴事件中社交媒体的几副面孔

听说,谷歌又要“重返”中国了


本公号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微信群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我们期待与你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