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家新《鱼》

王家新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王家新以其充满韧性的诗歌写作和富有深度的诗歌表现,成就了中国当代诗歌;他的诗歌堪称中国当代诗坛的启示录,成为诗歌领域一种内在精神觉醒的象征。他的诗作《在山的那边》入选人教社初一语文教材,诗作《帕斯捷尔纳克》入选人教社高二语文读本。诗人西渡评价说:“王家新是对当代诗歌有重要贡献的诗人。他从朦胧诗时代开始写作,几经变化,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风格。他的诗不以繁复的技巧取胜,而以境界的开阔、感情的深厚为特征,展示了个人在复杂的历史现实中的心理变化。”王家新的写作,一直具有坚定、明确的知识分子立场和诗学追求,他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个诗人,不仅是写出了一些好诗的人,也不仅是提供了某些名句的人,还是为他那个时代带来了某种美学气质和精神性的人,或者说,是一个能够在贫乏的年代为我们拓展出诗的精神向度的人。”



王家新《鱼》

《中国画》组诗之一


鱼在纸上

一条鱼,从画师的笔下

给我带来了河流


就是这条鱼

从深深的静默中升起

它穿过宋元、龙门

和墨绿的荷叶

向我摇曳而来


淙淙地,鱼儿来了

而在它突然的凝望下

干枯的我

被渐渐带进了河流……



王家新写过好几首生动的"观画诗",其中尤以《鱼》最为出色。此诗共三节,第一节写开始观画时的瞬间感受。明明只是"一条鱼",诗人却说"给我带来了河流",为何能够"带来"?原来,这正好表明了我国传统写意画的一个重要特色:看似只有一条鱼,几茎水草,落墨不多,别无他物,却能从侧面表现出那清澈的河流正随着摇头摆尾的鱼儿迎面涌来。诗的第二节先是用"就是"二字承接上一节,很快就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时从广袤的空间和悠远的时间着眼,设想这条鱼游过了宋、元、明、清……穿过了黄河的龙门和江南的荷池,然后带着黄河浑厚的气息和南方荷叶的清香,向"我"摇曳而来,读到这里,谁不会被眼前这条永不停息的河流(须知在我国的传统意象中,"山"是庄重、肃穆的象征,"水"有活泼、流动的意蕴)所感动?不被这条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鱼儿所折服呢?
最妙的是诗的结尾。如果光是前两节展示的境界,一般读者和观众或许都能感受到,想不到诗人并不就此止步,而是宕开一笔,特别拈出"突然"二字,刻意突出了"干枯的我"和"活泼的鱼"的对照和反差。本来嘛,"我"观"鱼",应当是以"我"为主,以"鱼"为宾,如今却反过来成了"鱼"望"我"——"鱼"启发"我"、提高"我",把"干枯的我"带入清净活泼的"河流"之中,真是顺畅透了!人们不禁会问:如此易宾为主、不落俗套的描写根据何在?看来,符合情理的解释是: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工作如此紧张,节奏如此快速,闲暇如此难得,大家多么希望文学艺术能够使紧张的心灵得到调剂和休息,进而达到提高和净化,这也许就是诗中"干枯"一词的真实涵义所在。换个角度,我们也不妨这样说:诗人正期待着和广大读者、观众携起手来,共同到艺术和绘画博物馆去品味精妙绝伦的国画艺术。( 孙 光 萱 )



相关阅读:

王家新诗18首

王家新诗学随笔

王家新:诗歌原创性是个可疑的神话

伊沙《车过黄河》

废名《十二月十九夜》

冯乃超《苍黄的古月》

王小妮《风在响》

昌耀《紫金冠》

昌耀《斯人》

昌耀《回忆》

苏金伞《夜巷》

俞平伯《孤山听雨》

冯至《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冯至《蚕马》

纪弦《一片槐树叶》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洛夫《子夜读信 》

洛夫《边界望乡》

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偶然》

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徐志摩《沙扬娜拉》

徐志摩《康桥再会吧》

北岛《回答》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