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刘《上海夜歌》

公刘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这是诗人写于建国七周年前夕的一首抒情短诗。诗中几乎全部写的是上海美丽的夜景。诗人通过对上海之夜的赞美,讴歌了解放后由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上海的巨大变化。
这首短诗的构思是新巧的。全诗三个小节,共十二行诗,九十六个字。诗中写的是大上海夜晚的景色,但诗人并未正面铺排地去描写夜景,而只非常巧妙地涉笔于上海关、钟楼、二十四层高楼——这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上海夜幕的降临和璀灿的夜景。这样写,使诗的意境悠远,读者可咀嚼的东西更多。
这首短诗尤长于用比。如诗的第一节写上海白天的逝去,只是打了一个比方:钟楼的时针和分针,像一把巨剪一圈又一圈地铰碎了白天。把时针、分针比作巨剪,算是很奇特的了;把白昼的逝去比作是为时针、分针这把巨剪所铰碎,就更有新意。第二节中把夜色比作垂帘,把万家灯火比作百宝箱,都是很贴切的。第三节中“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灯的山”这种写法并不少见,但“纵横的街道是诗行,灯是标点”这一比喻,确乎堪称绝妙。这样写,形象生动,读来诗意盎然。
诗中也运用了拟人手法,如“上海立刻打开她的百宝箱”。
这首诗通篇在写景,没有一点儿说教文字。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所抒发的是对人民上海的热爱之情,对解放后七年来六百万上海人民所创造的辉煌业绩的由衷礼赞。( 刘 振 凯 )



公刘《上海夜歌》



上海关。

钟楼。时针和分针

像一把巨剪,

一圈,又一圈,

铰碎了白天。

 

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

如同一幅垂帘;

上海立刻打开她的百宝箱,

到处珠光闪闪。

 

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灯的山,

六百万人民写下了壮丽的诗篇:

纵横的街道是诗行,

灯是标点。




上海的夜是奇幻的;

淡红色的天,淡红色的云,

多少个窗子啊多少盏灯,

甜蜜,朦胧,宛如爱人欲睡的眼睛。


我站在高耸的楼台上,

细数着地上的繁星,

我本想从繁星中寻找牧歌,

得到的却是钢铁的轰鸣。


轮船,火车,工厂,全都在对我叫喊:

抛开你的牧歌吧,诗人!

在这里,你应该学会蘸着煤烟写诗,

用汽笛和你的都市谈心……




诗人公刘在南疆用叶笛吹奏着边地晨曲,当他一踏入上海这座工业城市,内心里就呼喊着:“轮船,火车,工厂,全都在对我叫喊:抛开你的牧歌吧,诗人!”《上海夜歌·(二)》)于是他借汽笛唱出了雄浑的《上海夜歌》。这里选介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作一开始采用蒙太奇技巧,接连摇出上海关和钟楼两个镜头,其间运用两个句号,迫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在此稍作停顿,细细观赏和品味这两座代表上海风貌的宏伟建筑。紧接着推出的一个镜头:钟楼上的时针和分针。整个画面由远而近,从全景到中景再到一个特写镜头,并且予以定格。诗人所以要突出钟,因为它代表着时间、岁月和历史,寓意深邃,启人遐想。三个镜头因推移的短促而有着剧烈的跳动感,象征着上海这座大工业城市的生活和生产节奏的快速度。而“像一把巨剪”这个比喻,则是一个远取譬,它拉大了喻本(时针和分针)和喻体(巨剪)之间的距离,给读者的审美感官以强烈的刺激,当然,从另一方面而言,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多个角度确是形似剪刀,只不过前人未曾这样比喻罢了,可以说“巨剪”这一比喻是使全诗生动活泼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这一节诗中的“铰碎”两个字,也很传神,它是诗人的创作思维的自然延伸。白天由此意味着结束,于是夜晚来临,诗人正式唱起了“夜歌”。
在第二节诗中,诗人转向对夜色的描绘。“夜色”是一种较抽象的景象,它朦胧可见但却不能具体触摸。诗人巧用动词,挪用一个“挂”字,并将夜色喻为“一幅垂帘”,使夜色富有质感。夜色又不是空无依傍,诗人让“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这是五十年代上海最高的建筑),引领读者从高处向下俯瞰,于是见到的是灯的山谷、河流和山。诗由此自然进入第三节,放手实写上海夜景。
全诗三节,每节四行。十二行诗以远近、高低、动静的自然搭配,写尽了灯火通明的夜上海的雄奇壮阔。此诗借都市的一幅夜景,展现了年轻的新中国在五十年代抖擞青春的时代风貌。



推荐阅读:

公刘诗选

骆一禾《灿烂平息》

彭燕郊《读信》

刘湛秋《中国的土地》

郭小川《乡村大道》

邵洵美《季候》

王尔碑《南河》

辛笛《再见,蓝马店》

杜运燮《井》

杨唤《二十四岁》

鲁迅《人与时》

胡风《为祖国而歌》

周梦蝶《菩提树下》

周梦蝶《十月》

食指《相信未来》

胡适《鸽子》

施蛰存《银鱼》

刘大白《邮吻》

朱湘《雨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