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伯特·邓肯诗2首

罗伯特·邓肯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我经常被允许回到草场上


好象这是头脑编造出的一个场景

它不是我的头脑,但是这编造的地方


是我的,它如此靠近我的心脏

一个包含在全部思维内的永久的牧场,

这样它就有一个前厅


它是一个制造出的地方,光线所创造的

各种形状的阴影从那里落下


从那里降下各种建筑物,

我说我就象上帝的第一个宠儿,

他的花朵是为圣母燃烧的火焰。


她是圣山脚下的女王

她的军队是一群乱军,由字中之字组成

它们是一片围好的田野


它仅是—场关于绿草摇拂的梦,

草摆向东方逆着太阳照来的方向,

在日落前一个小时。


太阳的秘密,我们在孩子们的游戏

“绕着月季花走”中看到。


我常常被允许回到草场上

好象这是头脑的天生财富

某些疆界使它免于混乱


那是一块人们最早得到允许的地盘

事物实质的永恒征兆。



诗,一个自然的东西


我们的邪恶或品德

都不能推进诗。“它们生长

和衰亡

正象它们每年出现

在岩石上那样。”


用思想、感情和行动喂养和

抚育自己

是一种精神的紧迫感在昏暗的梯子上跳跃。


这种美是一种内在坚持

朝着源泉

努力抵抗(内在地)那江流下泄之势

我们听见一种召唤,并回答

那是这世界的迟暮中一种

原始的澎湃声

从它的浪潮中年轻的世界可能诞生


鲑鱼不生活在榛子飘落的井中

却在瀑布中战斗,无声地

盲然地进行着。


这是一幅适合头脑的图画。


第二幅:一幅斯塔布斯所画的驼鹿

那去年的华丽的鹿茸

躺在地上

那寂寞的鹿脸的诗带着

新的鹿角的小蕾

同样是


“有点沉重,有点造作”

他的唯一的美就是

他是完完全全的鹿。


郑 敏 / 译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有句名言:“与其下笔千万言,不如一生只写一个意象”。(Pratt,Introduction II)美国现代诗人如此重视意象,其原因在于美国现代诗的主流都从20世纪初对中国的关注中受益,特别是受益于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与视觉艺术的本土化审美与阐释。英美现代诗歌以通过借鉴中国古典诗的“意象化”取代传统的“维多利亚式诗风”为转型标志。然而,最初传入美国的却是日本诗歌,随后美国诗人才接触到作为东方审美主体与本源的中国古典诗歌。庞德在第一次读到中国诗时就说:“读了中国诗才明白什么是意象诗,而不是读日本诗。”(Isaacs 37) 他主张在写诗时要“画出描绘性的冲击与震撼感”。(Pound 59) 这足以说明他对中国诗歌特性的理解:诗文书画一体的独特视觉意象以及“诗乐同源”的总体审美原则。

然而,在对中国诗歌意象的接受与创新中,美国意象派诗人内部也有不同的方向。概括来说,以庞德为代表的诗人主张从“汉字”的表意性并以视觉意象为参照来进行诗歌创新。他所选取的是中国书法艺术;另一个方向则是摩尔的诗歌文化意象。相对于庞德而言,摩尔的方向显示出更多的英诗传统诗格与诗风。T.S.艾略特曾评论道:摩尔的诗“是我们时代诗歌的传世之作,天生的敏感、灵动、与深刻的情感汇融于英语生活的持续之中。”(Perkins 1318-1319) 摩尔诗歌的中国文化意象创新源于她对中国文化的挚爱,上世纪20年代开始她曾沉浸于中国绘画,欣赏并收藏中国艺术品,为中国文化的内涵所深深吸引。这一过程近似于美国学者费什(Stanley Fish)所说的“阐释共享”。(Fish 2071)摩尔诗歌一方面极具传统性,特别是美国本土诗风与英国唐恩(John Donne)式的玄学诗意念坚守,另一方面,却与异已的中国诗构成“共享”,就是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融入。但这并非诗人有意要跨越文化界限,而是由于她在对中国诗歌与艺术传统的接受中,自觉地将中英诗歌传统结合起来。



推荐阅读:

策兰诗88首

里尔克诗选

徐志摩《偶然》

徐志摩《沙扬娜拉》

艾青《我爱这土地》

诗经·国风·鄘风

诗经·国风·卫风

诗经·国风·王风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先秦文学理论批评

汉代文学理论批评

诗经·国风·召南

诗经·国风·邶风

蒲伯《隐居颂》

罗赛蒂诗2首

麦克尼斯诗2首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洛夫《子夜读信》

洛夫《边界望乡》

楚辞

诗经·国风·周南

梅贵《短短的烟袋》

敏杜温诗2首

佐基诗2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