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宗白华《晨》

宗白华(1897年-1986年12月20日),本名之櫆,字白华、伯华,籍贯为江苏常熟虞山镇。1897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小南门,毕业于同济大学,1986年12月20日逝世。中国现代新道家代表人物、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南大哲学系代表人物。1949到1952年任南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哲学系合并到北大,之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后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顾问。


宗白华《晨》

夜将去。
晓色来。
清冷的蓝光
进披几席。
剩残的夜影
遁居墙阴。
现实展开了。
空间呈现了。
森罗的世界
又笼罩了脆弱的孤心!


宗白华曾经自述,1921年冬天开始的一年多的时光中,他身居异国,被一种诗的创作的冲动萦绕,时常有许多“遥远的思想”来袭击他的心。“似乎这微渺的心和那遥远的自然,和那茫茫的广大的人类,打通了一道地下的深沉的神秘暗道,在绝对的静寂里获得自然人生最亲密的接触。我的《流云小诗》,多半是在这样的心情中写出的。往往在半夜的黑影里爬起来,扶着床栏寻找火柴,在烛光摇晃中写下那些现在人不感兴趣而我自己却借以慰藉的诗句。《夜》与《晨》两诗曾记下这黑夜不眠而诗兴勃勃的情景。”
《夜》是写在深夜万籁寂静中,“微渺的寸心/流入时间的无尽”。《晨》是写在夜去晨来的黎明曙色里,诗人“脆弱的孤心”踏进宅间的广大与永恒。两首均记诗人作诗的心境,这首《晨》却比《夜》写得较为丰满而流动。
诗的前两行“夜将去。/晓色来。”是诗人感觉中时间的移动。第二行至第六行,是诗人视觉中空间的变化。带有清冷之感的蓝色的晨光,踱进了诗人彻夜不眠诗兴勃发的“几席”,烛光已尽,“残剩的夜影”逃遁于“墙阴”去了。诗人以光的变幻和移动来写时间怎样在自己诗思的冥想中悄悄而逝了。同一个屋子,曙光送走了夜色,迎来了黎明,也迎来了创作灵感的一个高潮:“现实展开了。/空间呈现了。/森罗的世界/又笼罩了脆弱的孤心。”这“现实”,这“空间”,都是呈现于诗人想象之中的广阔而又纷繁的艺术天地的暗示。其“展开”与“呈现”,给诗人孤寂的心带来了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使诗人的心为之笼罩,得到创造的慰藉与快乐。“脆弱的孤心”因这“森罗的世界”的笼罩而开花结果了。这种“彻夜不眠诗兴勃勃”的创造情景,在《晨》中以时间的移动和感觉的变化,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诗人讲的是写诗的情景,实际也隐含了某种艺术创造的观念。“我不是诗人,我却主张诗人是人类的光和爱和热的鼓吹者。”黎明不仅冲击引爆了诗人的灵感,黎明也在诗人面前呈现了无限开阔的空间,呈现了一幅森罗万象的大千世界。这世界属于光明,属于爱和热的天地,诗的生命在斯,诗的源泉也在斯。诗人的“脆弱的孤心”一旦与人类的光与爱的赤心相通,就会迸放出更大的艺术创造的光彩来。一首小诗《晨》,在质朴拙直的语言中传达了作者的诗美的理想。今天读它,你会觉得它幼稚,觉得它浅陋,但是你却无法不透过这些幼稚与浅陋看到诗人那颗艺术创造的拳拳赤心。甚至你会承认,这幼稚浅陋里也流着一种令人回味的美。原来,“小诗”的世界并不那么小啊!(孙 玉 石)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主 要 特 征


中国现代文学明显带有承前启后的性质,因而这一段文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新旧文学的冲突与承传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五四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体现出全新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生的精神风貌和崭新的文学表述方式,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但是,它也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学发展演进的必然结果,与它几千年的文学母体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最明显最有力的证明是,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们,如胡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他们不但是新文学的举旗人,而且也是国学大师,极大地推进了国学在新时代的继续发展。现代小说的发展即是一个例子。中国小说源远流长,明清以来更是出现了众多白话小说,然而以五四新文学为起点,中国现代小说以全新的思想内涵和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掀开了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展示了现代人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虽然它是全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孤立的,恰恰相反,它得益于对中国传统小说的继承与吸取。中国传统小说的思想精华与多种艺术技法在现代小说中有一种无形而深刻的承传。现代诗歌的发展亦然。中国现代新诗尽管是在对传统旧诗的反叛中出现的,但它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传统诗歌的美学意境、古典诗人的审美修养,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感时忧民、愤世嫉俗的传统精神,更是在深层次上对现代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无形的巨大影响。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最注重创新,又最懂得继承,这是鲁迅代表的五四那代人的一个宝贵的文化品质。


(二)中外文学的碰撞与交融
五四前后,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晚清以来,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逐渐进入繁荣阶段,从1896年至1916年的20年间,共翻译外国小说800种左右,特别是林纾等人的翻译大大提高了外国小说在中国知识界的地位。外国诗歌、散文、戏剧作品的翻译成就也很大。晚清翻译文学的繁荣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而且也对五四新文学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新文学的作家作品甚至是在外国文学的直接影响下出现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以后,更有大量外国文学被介绍进来。鲁迅、刘半农、沈雁冰、郑振铎、瞿秋白、耿济之、田汉、周作人等都是当时活跃的翻译者和介绍者。几乎所有进步报刊都登载翻译作品,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近代的任何时期。俄国以及其他欧洲各国、日本、印度的一些文学名著,从这时起较有系统地陆续被介绍给中国读者,帮助中国新文学进一步摆脱旧文学的种种束缚,促进了它的改变和发展。
五四新文学的这一特点是当时整个时代特征的一个具体体现,而这一点又使中国现代新文学表现出了与以往几千年传统旧文学的根本不同。当最初一些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外国作家作品被介绍到中国之后,那种自由开放的思想追求与艺术形态,正契合了五四新文学的历史使命,催生了中国现代新诗。现代新诗不辱使命,以其与传统旧诗彻底决裂的鲜明特色一跃而崛起,以其荡涤传统而勇敢创新的精神,在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诗坛上决然地扔掉了旧的衣装,焕发出新的光彩。
当然,当时许多人都还分不清外国文学中的精华与糟粕、积极部分与消极部分,因此在译介大量优秀作品的同时也推荐了不少平庸的作品。而有些新文学拥护者也盲目鼓吹“全盘西化”,提倡所谓“欧化的白话文”“欧化国语文学”,给新文学的发展带来过消极影响。但是,总的来说,五四时期对外国文学的介绍仍然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鲁迅、郭沫若等许多新文学作家的作品,都表明他们在努力独创的基础上曾经接受过外国文学的积极影响。鲁迅代表的五四那代人,最注重开放,又最讲究立本,他们既读过经,又留过洋,是得天独厚、难以超越的一代人。
(三)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中国现代文学虽然仅有短短30年的创作历程,但大家纷涌、名作四起,还出现了一批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创作流派。小说方面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双峰并峙的鲁迅与郭沫若,在长篇小说领域卓有建树的茅盾、巴金、老舍等诸位大家,为人生写实派的小说代表叶圣陶、许地山;乡土小说的代表沈从文、王鲁彦等;幽默讽刺的小说代表有沙汀、张天翼、钱钟书等;风采多姿的女作家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苏青等;各具特点的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戏剧大师曹禺、田汉、夏衍等。3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如此众多的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深深痕迹乃至蜚声世界文坛的作家作品,这是时代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别赐予。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的不懈追寻。这种特质使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应该说,中国现代文学在特定时空里出现的辉煌业绩,不是随便在任何历史时期里都能够出现的。人们时常听到一些“为何还不再出现一个鲁迅”的呼声,懂得中国现代文学及鲁迅是如何出现的人都会感到这种呼声是那样的苍白和脆弱。懂得历史赐予的弥足珍贵,也是一种深刻、成熟的文化心态,反之,就会显得浮躁与肤浅。
(四)对个性与人性的追求及对自身的剖析与批判
以鲁迅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他们最犀利地批判社会的黑暗,又最无私地解剖自身的弱点,最无情地揭露人性的弊病,又最深情地关注着整个人类的命运。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艾青、孙犁、钱钟书等现代作家的作品往往都蕴涵着一种对整个人类的大关怀。他们从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出发,直逼人性的本质深处。正因如此,在中国现代文学短短30年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那么多的大作家、那么多的文化伟人,呈现出整个中国文学历史上难得的文学大气象。
对上述诸问题的关注与理解,有助于加强和加深人们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是在怎样的时代历史条件下生成发展的,理解现代新文学与传统旧文学之间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家个人的个性与时代社会乃至整个人性之间的关系。




推荐阅读:

徐志摩《云游》

徐志摩《沙扬挪拉》

徐志摩《半夜深巷琵琶》

徐志摩《呻吟语》

徐志摩《去吧》

徐志摩《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

徐志摩《偶然》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残破》

徐志摩《沪杭车中》

徐志摩《石虎胡同七号》

徐志摩《为要寻一个明星》

徐志摩《再不见雷峰》

徐志摩《在Excter教堂前》

徐志摩《海韵》

徐志摩《月下雷峰影片》

徐志摩《火车擒住轨》

徐志摩《起造一座墙》

徐志摩《最后的那一天》

徐志摩《黄鹂》

徐志摩《阔的海》

闻一多《二月庐》

闻一多《幻中之邂逅》

闻一多《风波》

臧克家《老马》

臧克家《答客问》

闻一多《收回》

闻一多《死水》

闻一多《洗衣歌》

闻一多《心跳》

顾城《回归》

顾城《眨眼》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透明的夜》

艾青《鱼化石》

艾青《手推车》

艾青《春》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给乌兰诺娃》

艾青《煤的对话》

艾青《盼望》

艾青《时代》

臧克家《难民》

臧克家《三代》

臧克家《壮士心》

臧克家《罪恶的黑手》

臧克家《生命的零度》

戴望舒《狱中题壁》

戴望舒《断指》

戴望舒《过旧居》

戴望舒《我的记忆》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游子谣》

卞之琳《第一盏灯》

卞之琳《距离的组织》

卞之琳《无题》

卞之琳《雨同我》

卞之琳《圆宝盒》

余光中《碧潭》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