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玛丽·吉尔摩《别闷闷不乐》

澳大利亚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玛丽·吉尔摩(Mary Gilmore 1865-1962)是澳大利亚早期享有盛誉的女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有描绘母爱,刻画襁褓中的婴儿,夫妻深情的家庭小诗;有描述男女绵绵情丝的爱情诗;也有表现战争题材和刻画反映早期流放生活的写实诗。她早期的诗歌充满激情,而后期的诗则更有深度。她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她的诗歌散发着浓郁的澳大利亚丛林芬芳和泥土气息,其语言想象丰富,朴实率真,简单明了而热情洋溢。吉尔摩的代表诗集有《结婚和其他》《热情的心》《在威尔格树下》《战场》《为了澳大利亚》等。




别闷闷不乐


啊,我们多么想痛哭一场,

痛哭会解除痛苦和悲伤!

但是人生祈求的何止

眼泪和叶落枯黄。

虽然年复一年,

眼泪簌簌落叶纷纷,

但是春天会唤起新的生气,

使人血气方刚。

可别再闷闷不乐,

免得心头之花不再开放;

悲哀哪能筑起谷仓;

它只会弃犁门旁任其锈亡。

王 国 富 译

《别闷闷不乐》是吉尔摩的一首著名短诗,整首诗感情丰富,清新质朴,颇具感染力。诗中,诗人以劝诫的口吻唤起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希望他们彻底地从失落与悲观中摆脱出来。
“啊,我们多么想痛哭一场,/痛哭会解除痛苦和悲伤!/但是人生祈求的何止/眼泪和叶落枯黄。”诗人开篇展现了一幅亲朋好友心灵交融的亲切场景,营造了一种心灵交流与沟通的氛围,这有利于缩短诗人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当人们处于困难与不幸时都想抱头痛哭一场,用泪水来宣泄胸中的不快。但是,这种痛苦是建立在欲望的基础之上,人如果欲望越多,他就会更加难受、更加伤心,眼泪在年复一年中不断地流落。诗人最后不禁感叹:何时才会结束啊!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从痛苦与欲望中摆脱出来,迎接新的明天?
接下来,诗人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回答。她说:“虽然年复一年,/眼泪簌簌落叶纷纷,/但是春天会唤起新的生气,/使人血气方刚。”可见,诗人并没有始终停留在“悲痛”的感情基调上,她笔锋一转,秋天落叶纷飞,令人伤感。可是秋天过后不久就是春天的到来。正如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感叹道:“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这都是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与渴求。因为春天是孕育新希望和生机的季节,春风会吹散我们心头的不悦和悲伤,它能使我们从苦痛中摆脱出来,重新焕发生机。
“可别再闷闷不乐,/免得心头之花不再开放;/悲哀哪能筑起谷仓;/它只会弃犁门旁任其锈亡。”最后诗人以一种劝诫、告慰的姿态喊出:“别闷闷不乐了,”如果想到了明媚的春天,我们就不会沉溺于悲伤之中,因为我们要在春天让曾经压抑的心房开出鲜艳的花朵,擦干眼泪笑对人生,以一种积极心态面对未来。这里,诗人激情的喊声在空中环绕,从而将诗歌推向了高潮。
这首诗歌以情感取胜,没有过多的景物描写,完全是诗人真情实感的流露。总体来说,其感情基调前后发生两次变化,由开篇的悲痛到希望再到最后的振奋。这一转折一方面使诗歌有了曲折变化,另一方面也与人的心理变化过程相符合。开篇诗人直抒胸臆,中间以春天为契机形成情感的转折点,最后则是主动出击,直截了当地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以及写此诗的目的,即倡导一种积极乐观、轻松愉快的精神格调,号召大家直面自己的人生、勇于挑战自己的未来。这或许与当时澳大利亚国内兴起的民族主义运动有关。澳大利亚百余年来一直遭受殖民主义的压迫与剥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情是十分压抑的,因为他们不能完完全全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他们总是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欺侮与剥削。但是19世纪八九十年代,澳大利亚民族运动得到迅速蓬勃的发展,这极大地激发了澳大利亚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追求自由平等的强烈愿望。这首诗歌也正是应时而作,以“别闷闷不乐”的喊声道出了人们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和获取民族解放的渴望。
这首诗风格豪放不羁,节奏似骏马奔腾,具有强烈的澳洲泥土气息,结尾一句意象尤为醒豁,启人深思。这类诗歌主要是写来给丛林人、剪羊毛工人、淘金者和牧羊人口唱的,能带给民众勇气和快乐。( 喻 琴 )



再现但丁的陌生性时,我们需要看他是如何描写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形象的。西方文学史上没有一个人物如荷马笔下的英雄奥德修斯那样历久不衰,这位人物的拉丁文名字是尤利西斯。从荷马到尼科斯·卡赞札基思,尤利西斯奥德修斯的形象经历了许多作家异乎寻常的修饰再造,其中有品达、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贺拉斯、弗吉尔、奥维德、塞内加、但丁、查普曼、卡尔德隆、莎士比亚、歌德、丁尼生、乔伊斯、庞德以及华莱士·斯蒂文斯。W.B.斯坦福在他精研的专著《尤利西斯主题研究》(1963)中,把弗吉尔笔下沉默的反角与奥维德对尤利西斯的正面描写作了对比,这一对比确立了大概总是在这个主角或正反角的各种变形中竞争的两种情形。弗吉尔的尤利西斯延续到但丁作品之中,但由于变化颇大以致弗吉尔笔下的模糊形象在逐渐消退。弗吉尔不愿意直接指责尤利西斯,他便把这一工作转交给了他笔下的人物,这些人物把《奥德赛》的主人公界定为狡诈欺骗之徒。奥维德这位流亡的非道德主义者把自己和尤利西斯组合成新的身份,于是传给我们现在已永久定型的尤利西斯,世上第一位伟大的流浪情种。


在《地狱篇》第二十六章中,但丁创造了最具有新意的尤利西斯,我们见到的这位英雄没有到伊萨卡家中去寻找妻子,却离开喀耳刻以便突破阻拦探索未知的险境。哈姆莱特未知的国度里从没有行者归返,如今却成了所有注定奔波的英雄中这位最令人印象深刻者的实际目的地。这一章中有一段特别引人注意,也特别难以理解。尤利西斯和但丁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因为但丁害怕作为诗人(非朝圣者)的自己与跨界游历者尤利西斯之间过分相似。这种害怕也许不完全是自觉的,但是但丁总会在某种程度上体验到,因为他把尤利西斯描写为受到高傲的驱使,没有任何已存在过的诗人比但丁更为自傲,就连品达、弥尔顿、雨果、斯特凡·格奥尔格或叶芝都不如他。学者们想听听贝亚特丽丝或各类圣徒们为但丁说话,但她和他们与但丁毕竟不能同声。尤利西斯和但丁的话语危险地相似,这也许可以解释当弗吉尔说希腊人会轻视意大利诗人的声音时,为什么这个说法难以服人。但丁也没对自己为尤利西斯写的一场精彩讲话做出反应,这段话可谓是发自火焰的金石之言:
  当我离开喀耳刻时,已被她在后来埃涅阿斯所说的该塔附近囚禁了一年多,然而,对稚子的爱,对老父的责任,以及欠珀涅罗珀的情——这应该使她欢欣——都不能熄灭我内心里周游世界和历练人世善恶的热情。我乘着一艘孤船驶向宽广无垠的大海,与我同行的是几位共甘苦不分离的伙伴。远眺一个个海岸,我们见到了西班牙、摩洛哥、撒丁尼亚以及其他四面环海的小岛。我和同伴到达一处狭窄海口时都已年迈力衰,这里是赫拉克勒斯设立界标禁止通行的地方。在右侧我驶离了塞维利亚,在左侧我早已扔下休达。"兄弟们,"我说,"我们历经千难万险到达了西方,到了这短暂的守望时刻,我们絶不能放弃历险,要在太阳的照耀下探寻那渺无人烟的世界。想一想你们的根源,你们生来不是行尸走肉,而是要追寻美德和知识。"我几句简短的话使同伴们又急切地上路了,我根本无法阻止他们,我们将船尾向着晨曦,发狂地划桨如展翅一般,船首始终朝着左方。夜晚带着另一极的群星出现,我们这一极却低垂在海面上。自从我们开始了远航,月亮已有过五次盈亏。远处隐约可见一座山峦,高耸入云从未见过。我们一会儿快乐无比,一会又哀叹不已,因为从新大陆卷起一股暴风雨,冲击着我们的船头。风暴三次把船卷进漩涡,第四次则托起了船尾压下了船头,一直到海水吞没了我们,正如上苍所安排的那样。
英译散文也许不如意大利三韵句式那样特别地铿锵有力,但是这段不寻常的讲述难道不会在一般读者心中激起某种反应,就如但丁批评家中最有才华者所写的那样吗?"把尤利西斯亡于水中的命运同但丁的死前洗礼和随后复活区别开来的,是历史上的基督事件,或恩典,是个体心灵中的基督事件。"当然,一段平淡无奇的描写也会引起同样合理的反应。不过差别在于:教义或虔信总是避免歧异力求一致,而诗歌文本总是超越竞争者的。根据基督教义的权威来解读但丁显然是错的,即使但丁自己对这种简化负有部分责任。在但丁的地狱布局中,我们在往下的第八圈第八层上发现了不远处的撒旦。尤利西斯是一个狡诈的献策者,主要是因为他以诡计攻陷了特洛伊,这是一座弗吉尔特别记载的意大利及罗马人的祖城。但丁没有与尤利西斯交谈,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尤利西斯;写作《神曲》就相当于朝那未知的大海驶去。但丁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他不会让尤利西斯讲述这些故事:阿喀琉斯之死、特洛伊木马以及阿西娜神像遭窃等,这些都成了这位流浪者遭诅咒的缘由。
最后一段旅程不论结局如何都与此无关。满身火焰的但丁带着求知的欲望趋赴尤利西斯之火。他获得的知识属于纯粹的探求,而付出的代价是儿子、妻子和父亲。他的探求不是别的而是但丁自己高傲和执着的象征,为此他拒絶了返家的条件而延长了自己的流亡时间。吃别人的咸面包,走别人的楼梯,这些就是探求的代价。尤利西斯情愿付出更终极的代价。尤利西斯的最后旅程或奥古斯丁的成功改宗,谁的经历实际上更接近于但丁?传说但丁曾在大街上被指认为得以从地狱里返回的人,是一个巫师式人物。我们可以假定他确信自己所见到的具有真实性,一位自视具有真正先知法力的诗人是不会把自己的地狱之行仅仅当作隐喻的。他的尤利西斯说话带有絶对的威严并且入木三分:没有诅咒的悲伤,只有深知单凭高傲和勇气不足以成事的高傲。
弗吉尔的埃涅阿斯像一个自命不凡的人,这也是许多但丁研究者实际上或希望把但丁归于其中的类型。但是,但丁不是埃涅阿斯,而是如他笔下的尤利西斯一样粗野、自我中心和躁动不安,并且和尤利西斯一样渴望着置身他处,渴望着与众不同。他与自己化身的最大差异也许体现在尤利西斯这句感人的话里广对仍属于我们的感受如此短暂的警觉。"即使这样,我们也应该牢记,但丁死时仅五十六岁,而他却希望再活四分之一世纪,所以他在《飨宴》一诗中把自己的理想寿命定为八十一岁。只有到那时他才会觉得完美,他的预言也许会实现。我们知道尤利西斯远航之地是"渺无人烟的世界",而但丁的寰宇之旅却朝着挤满死者的冥界,因此两人的探求相去甚远,而尤利西斯显然更为极端。至少但丁的探求者是一位正反角合一的人物,类似于麦尔维尔的亚哈,是一位不信神却又像神的人物。诺斯替教和新柏拉图主义的英雄与基督教的英雄大不相同,不过但丁的想象并不是以基督教英雄主义为动力的;除非他是在赞颂自己的十字军祖先卡夏盖达,这位祖先过度地夸奖了后人的勇气和果敢。这也就是但丁描绘尤利西斯的基调:崇敬、视为同道和家族荣耀。即使他处身地狱第八层,他仍然颂扬宗族精神。这正是尤利西斯所断言的,他的最后旅程是"乱奔",这大概与但丁受弗吉尔引导的逃奔恰成对照。




推荐阅读:

哲利尔《昨天拉米斯带着一个坏消息》

波莉·克拉克诗3首

博尔赫斯诗5首

斯坦尼斯拉夫·巴朗扎卡诗2首

鲁达基诗4首赏析

瓦尔特诗4首赏析

阿塔希叶《善与恶在习惯与欲望中间连为一体》

哲米勒《布赛娜!你占有了一颗忠贞的心》

马杰农《有人对我说》

沃尔肯施泰因《我心在极度快乐中年轻》

赛莉玛·茜尔诗4首

尼约丽·米里奥斯凯特诗7首

内扎米诗5首赏析

萨迪诗3首赏析

艾德温·摩根诗11首

博尔赫斯《IN MEMORIAM A.R.》

戴夫·史密斯诗4首

琳达·格蕾格诗5首

普希金《寄西伯利亚》

雅努什·苏伯尔诗9首

阿米亥诗27首

杰玛·戈尔加诗9首

瑾·瓦伦丁诗2首

亥每·沙丙士诗5首

迈克尔·朗利诗6首

帕斯卡·葩蒂诗8首

沙比尔·巴努海《are you the river oram i》

约翰·古什洛夫斯基诗5首

弗兰克·奥哈拉诗17首

唐纳德·霍尔诗30首

帕斯卡·葩蒂诗2首

乔伊·哈尔乔诗2首

莎朗·奥兹诗2首

塔杜施·鲁热维奇诗9首

约翰·海恩斯诗2首

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诗7首

佩索阿诗22首

托尼·巴恩斯通诗10首

唐纳德·霍尔诗歌8首

卡罗尔-安·达菲诗3首

弗兰克·奥哈拉诗5首

布罗茨基《静物》

扎加耶夫斯基诗3首

马克因·森德茨基诗7首

谢默斯·希尼诗29首

帕韦泽诗4首

尼娜·凯瑟诗3首

罗伯特·明希尼克诗4首

简·肯尼恩诗17首

海蒂·格雷寇诗2首

弗兰克·奥哈拉诗3首

H.M.恩岑斯贝格尔诗4首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