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崇焕遗诗

明末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生于万历十二年,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人。其父袁子鹏,承祖业,常乘船顺溯东西两江,往来广西梧州等地经商,后在藤县定居。袁崇焕幼年时随家人迁居藤县,先后在平南、滕县“县学”读书。“初应童子试”,“十四公车,强半在外。”明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委派福建邵武县任县令。
朝廷时值魏忠贤等结党营私、专权跋扈,残杀异己,致上下腐败堕落,朝野一片黑暗,大明已是衰象毕露。万历四十五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攻明。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四十多座城池失守,明朝国门岌岌可危。便在此年,袁崇焕千里迢迢来京朝觐述职。御史侯恂慧眼识人,题请破格擢用,具疏奏言:“见在朝觐邵武县知县袁崇焕,英风伟略,不妨破格留用。”天启帝采纳侯恂等建议,授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旋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
袁崇焕单骑出关,考察关外形势,还京后,上书朝廷,主动请缨:“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受命后,出镇山海关,筑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当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仅一万守军(实际参战者不过数千人)的宁远时,却身被重伤,大败而归,不久郁郁死去。此明军与清军长期交战中首获胜利,袁崇焕被授辽东巡抚。次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锦州、宁远,结果亦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因又获“宁锦大捷”,被封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自此,袁崇焕之名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采用汉奸高鸿中建议,率军绕过袁崇焕辽东驻防,直抵北京城下。袁获悉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十余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并亲披甲胄临阵督战;那些饥寒疲惫的战士竟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击退清兵,保住京师。但在决战胜利后,这些饥寒疲惫又添创伤的士兵却被拒之城外。十日后,有两个被俘太监自清营逃回京城,上奏了清军首领“故意设计”的称袁崇焕为内奸的谣传。一些贪官奸党之徒随之踊跃,大进谗言。昏庸的崇祯皇帝也果然中计,籍口召以商榷粮晌事宜,独将袁将军一人“筐吊入城”,抓捕下狱。其实,袁崇焕当初对自己的结局何尝未有预料!他曾对崇祯奏道:“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而当时,崇祯亦曾亲口抚慰道:“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奈何崇祯终而无信,到头来还是听信谗言,以误判“臣谋”而治罪,八个月后将袁“磔刑于市,传首九边”。
当今有人对袁崇焕的负面争议,其实无非采用的是崇祯皇帝及一些谗臣主张凌迟处死袁崇焕之由,而南宋赵构、秦桧处死岳飞之时,亦岂无由也?当年,面临清军南侵之猖獗,明军每战必败,满朝文武已无人再敢问津边城之职。此时,唯独袁崇焕请缨并亲身驻守宁远,且屡战屡胜,因而致使清军始终未能突破其辽东防地。袁崇焕卫国保边,处心积虑,曾自谓道:“予何人哉?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予何人哉?直谓之曰:大明国里,一亡命之徒可也!”请问:历史上哪位大奸歹忒、卖国求荣者,敢主动问职于兵刃交锋之城,求荣于生死难卜之地?何故竟有如此一位卖国近十年者,而终使敌军未能得边城寸土?
在朝廷处置袁崇焕之时,有位布衣之士叫程本直的,曾上书请求与袁将军同死,请听一听此人对袁崇焕是如何评价的吧──
“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
世上竟有如此“卖国求荣”之人,岂不怪哉至极!正因为品格如此,袁将军深受部下爱戴而甘为之冲锋陷阵,以一当十。也正是为人如此,行刑当夜,其手下竟有一佘姓义士冒灭族之祸,把欲“传视九边”之头颅从旗杆盗下,自此佘家为其守墓三百七十余年。
大明崇祯自毁栋梁,重现南宋“风波亭”一幕,以致人人自危,再无勇将可出,最终难逃亡国之命运。可笑崇祯死前,兀自悲叹: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安得岳飞者用之!
直至一百五十五年后的乾隆年间,乾隆披露了《清世宗实录》中所记载的皇太极利用反间计除袁真相,并为袁崇焕正名昭雪。袁将军有灵当为之感叹,此番昭雪竟来自敌国之君!



榕生


榕生在粤中,人以不材弃。盘曲势参天,婆娑荫覆地。

暑月多炎溽,亭亭独苍翠。珍兹数尺枝,伴我不憔悴。

春来手自移,培植同幼稚。灌溉何殷勤,日夕必再至。

望尔枝叶盛,庇护有深意。十年计匪遥,可以岁月记。

纵斧摧为薪,一任后人事。


【编者注】乃袁崇焕青年之作。作者在广西藤县白马村宅前,亲自植有一株榕树,并以树自喻。




游雁洲


平南县治前河中常有雁,邑人以雁多少为科名征


雁信连宵至,洲边与往还。阵遥鹏欲化,队整鹭同班。

烟水家何在?风云影未闲。登科闻有兆,愧我独缘悭。


【作者原注】予居平南,初应童子试,被人讦,今改籍藤县,故云。




咏独秀峰


玉笋瑶簪里,兹山独出群。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


【编者注】袁崇焕在明万历四十三年(1606)秋在省城桂林乡试夺魁后之作。




下第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编者注】本诗题名,另作“落第”,同也。




东林党人榜中无名书此志感


忍将一网尽清流,不绝根株总不休。巧造祸胎偏点将,欲凭毒手取封侯。

曾知道学宜常讲,早识机关动隐忧。愧我榜中无姓氏,流芳不得共千秋。


【编者注】此诗以当时朝中阉党乱政、迫害东林党人的史实为题材,揭露了宦官魏忠贤等专权的暴虐行经,义正词严表达了心中的义愤以及对东林党人的崇敬之情。不失为一篇史料与艺术兼备的佳作。




望鹿门山


鹿门多隐士,我爱孟浩然。柴门月夜还,多病无人怜。

虽无官可仕,已有诗堪传。当时李杜辈,众口推其贤。

杜门却不出,高卧弄云烟。富贵是何物,安居全其天。

嗟我不才者,劳劳三十年。徒索长安米,忧来心自煎。

躬耕吾亦肯,负郭家无田。入林适我愿,买山囊无钱。

茫茫大地内,何处堪息肩。誓寻佳山水,茅屋筑数椽。

咏歌毕吾事,偕隐将终焉。



浣衣里


忠臣血入地,地厚为之裂。今溅帝王衣,浣痕亦不灭。

灵质偏成磷,光焰九天彻。精诚叩帝阍,愿化一寸铁。

良土铸作剑,剑锷百不折。斩尽奸人头,依旧化为血。

血污常如新,抚摩触手热。什袭在笥中,留作裳衣设。

后来谁可同,惟有南八舌。




岣嵝山寻禹碑


衡岳镇南方,无气自滃郁。支分走别麓,峋嵝乃独出。

山尖神禹碑,兀然千古立。奇字蝌蚪形,后人不能识。


昔吾读韩诗,奇语动魂魄。所愧生南方,恨不长两翼。

奋飞到山顶,亲手为拂拭。今日扁舟过,系缆应努力。


晓起裹糇粮,殷勤带纸笔。攀援曷云疲,汗喘不敢息。

但见白云起,林深万感寂。自朝至日沉。归路志东西。


高下通幽寻,此碑沓无迹。岂果有神物,呵护作秘惜。

或缘我痴蒙,当前末由觌。因思朱晦翁,考异得其实。


禹碑徒传闻,山上无此石。始知昌黎叟,好奇误著述。

我乃为所愚,枉折游山屐。振策出山中,山花露欲滴。




黄河


河水奔流去,暄腾万马声。源从天上落,性本地中行。

独处真须激,清来自太平。济川吾有愿,击楫动深情。




封丘黄河边作


神禹疏九河,千秋一大智。众流翕受多,力大不可制。

怒涛日奔驰,所贵杀其势。九河既疏通,流注去积滞。

浊流自滔滔,其利可万世。如何任壅塞,故道不可记。

遂使圣人功,一望作平地。泥淤水必争,地狭浪必肆。

补筑日增高,决溃更滋弊。微禹吾其鱼,隐忧道易济。

早能为经营,事半功倍易。凭谁讲上策,复造万世利。




秋闱赏月


战罢文场笋阵收,客徒不觉是中秋。月明银汉三千里,歌醉金秋十二楼。

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钥蟾宫任我游。




乐性堂读书示灿、煜兄弟


读书欲求道,道在伦常内。古人不可见,遥遥隔异代。

赖此简编存,言动尽记载。寒窗风雨中,日日作酬对。

庄诵独焚香,便如提命诲。名言契予心,可作韦弦佩。

温故自知新,新机处处在。独恨束高阁,抛弃类芜秽。

又恨拘迂人,文义肆破碎。更恨色庄人,口是心违背。

遂令圣贤心,翻为书籍晦。不如任天者,本原尚无碍。

兹堂何以名?乐性乃吾志。志苟得其真,忠孝无异事。

弟也当妙年,勿为世俗累!百城南面中,旗鼓列队队。

驰骋古今人,志乃气之帅。精神宜专精,勿以半途废!

此心不可欺,贵真不贵伪。老大多伤悲,年华不能再。

三省吾此言,夙夜其无昧。


【编者注】此诗写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历经磨难、矢志不渝的袁崇焕终于进士及第。在他候任期间,探亲访友,博览群书,心情怡然。此诗结合自身感悟和体验,向兄弟也向世人提出了修身齐家的规诫之辞。




登贤书后回东莞县谒墓


少小辞乡国,飘零三十年。敢云名在榜,深愧祭无田。

邱陇棠梨在,衣冠手泽传。夕阳回首处,林树郁苍烟。




舟泊君山步月上点翠亭纳凉


舟泊君山下,旁有钓鱼矶。秋暑酷未退,坐来白羽挥。

林前逗且影,鸟鹊绕枝飞。我时兴不浅,拾级登翠微。

啸歌将夜半,凉露湿衣襟。舟师起解缆,引手招我归。

我游方适意,徘徊不能违。始信古人乐,秉烛游未非。




斑竹岩


二女事圣人,观型室家好。修短理难齐,此理识已早。

况当陟方岁,年华计已老。如何苦相思,衰痛作烦恼。

同心表精诚,酒泪染丛筱。斑斑或有之,万古不枯槁。

吾粤有此竹,根蒂谁肇造。流俗喜神奇,谬托恐无考。




话别秦六郎


海鳄波鲸夜不啾,故人谈剑判溪头。言深夜半犹疑昼,酒冷凉生始觉秋。

水国芙蓉低睡月,江湄杨柳软维舟。自怜作赋非王粲,戛玉鸣金有少游。




初至绍武


为政原非易,亲民慎厥初。山川今若此,风俗更如何。

讼少容调鹤,身闲即读书。催科与抚字,二者我安居。


【编者注】邵武县位于福建闽西北地区,自古就有“八闽屏障”之称。袁崇焕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就任该地知县。




度庾岭


客路过庾岭,乡关渐已违。江山原不改,世事近来非。

瑟岂齐门惯,人宁狗盗稀。驱车从此去,莫作旧时归。




归庾岭步前韵


功名劳十载,心迹渐依违。道说还山是,惟言出塞非。

主恩天地重,臣遇古今稀。数卷封章外,浑然旧日归。




啸台


奇声与人殊,龙吟复虎啸。云飞波浪高,水落乌鹊噪。

孙登效其声,激发混沌窍。如同百舌鸣,众音会其妙。

人物不相同,物声乃人貌。偶然登兹台,掩口发一笑。


【编者注】啸台:在苏门山之巅。孙登:字公和,汲郡共城人,于苏门山为土窟居之,号“苏门先生”。夏则编草为裳,冬则披发自覆。性无恚怒,人或投诸水中,欲观其怒,登既出便大笑。人见之与语不应,时时游人间,有人赠其衣服食饮,一无所受。《晋书·阮籍传》载:“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




海山楼


层楼高百尺,形势控西东。人物兴亡外,川原指顾中。

万家江杵月,一片锦帆风。薄醉吹空笛,登临兴无穷。




韩淮阴侯庙


一饭君知报,高风振俗耳。如何解报恩,祸为受恩始。

丈夫亦何为,功成身可死。陵谷有变易,遑问赤松子。

所贵请白心,背面早熟揣。若听蒯通言,身名已为累。

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


【编者注】这是袁崇焕在江苏淮阴县拜谒淮阴侯庙时,慨叹韩信文才武略事迹而作的一首怀古诗。淮阴侯即大将韩信的封号。




舟过平乐登筹边楼


何人边城借箸筹,功成乃以名其楼。此地至今烽火静,想非肉食所能谋。

我来凭栏试一望,江山指顾心悠悠。闻道三边兵未息,谁解朝廷君相忧。


【编者注】作者于广西平乐县登临江楼有感辽东战事,借筹连楼故事以抒心志。“此地至今烽火熄,想非肉食所能谋。”作者抚今追昔,顿生感叹:国家长治久安,需靠有胆识之士勤于政事,而非依托那些贪图逸乐的腐败官员所能谋求。对奸党予以无情抨击,足见其卓识远见和胆略。作者在抨击众多不思国事、消极畏缩官僚同时,也对自己前途和时局感到忧心。




过诃林口占


四十年来过半身,望中抵树满红尘。如今著足空王地,多悔从前学杀人。




山海关送季弟南还〔二首〕


其一


公车犹记昔年情,万里从戎塞上征。牧圉此时犹捍御,驰驱何日慰生平!

由来友爱钟吾辈。肯把须眉负此生。去住安危俱莫问,燕然曾勒古人名。


其二


弟兄于汝倍关情,此日临歧感慨生。磊落丈夫谁好剑,牢骚男子不能兵。

才堪逐电三驱捷,身上飞鹏一羽轻。行矣乡邦重努力,莫耽疏懒堕时名。


【编者注】作者小弟袁崇煜在广西藤县家乡来边关探望,这两首诗即临别时所作。




记母


梦绕高堂最可哀,牵衣曾嘱早归来。母年已老家何有,国法难容子不才。

负米当时原可乐,读书今日反为灾。思亲想及黄泉见,泪血纷纷洒不开。




寄内


离多会少为功名,患难思量悔恨生。室有莱妻呼负负,家无担石累卿卿。

当时自矢风云志,今日方深儿女情。作妇更加供子职,死难塞责莫轻生。




忆弟


竞爽曾殇弱一人,何图家祸备艰辛。莫怜缧绁非其罪,自信累囚不辱身。

上将由来无善死,合家从此好安贫。音书欲穿言难尽,嘱汝高堂有老亲。




边中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编者注】作于天启六年(1626)冬。当时关宁防线在宁远大捷后,战事趋缓,边塞暂时安宁。作者家乡朋友来边城探访,临别时写下这首赠别诗,表达对朋友真情和矢志边关豪迈胸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诗。




答韩宾廷同年


音书千里寄边城,问我行踪独有情。铁甲穿来甘九死,沙场卧去悟三生。

自怜好武心犹在,深悔封侯事不成。修到梅花君福厚,定教安稳抵公卿。




南还别陈翼所总戎


慨慷同仇日,间关百战时。功高名主眷,心苦后人知。

糜鹿还山便,麒麟绘阁宜。去留都莫讶,秋草正离离。




归家后作


到得家园涕自倾,此身深悔去求名。伤心今日方为子,忍泪三年为夺情。

老母饥寒奄一命,孤儿锋镝剩余生。不堪既抱终天恨,又痛荆花忆弟兄。




偕弟煜夜坐等有作


忆到乡关百事愁,挑灯细语不能休。人心此时将何恃,予骨他日望尔收。

画里青山长入梦,镜中白发已盈头。但求烽火今平息,得遂闲身及早抽。




春中潮涨


缠绵苦雨声,留滞孤舟夕。卧听渔人语,又添水数尺。

推篷试一望,不见春草碧。急当乘长风,高帆破浪白。


【编者注】袁崇焕守边一度遭受排挤,去职回藤县家乡,但不足百日即奉召返京,因暴雨连江被迫在浔江边停留。心牵辽东战事的他,有感于当时情景,写下此诗。




哭弟崇灿


乍闻疑假又疑真,目断南天洒泪频。往日不伤离别苦,昨宵犹作梦魂亲。

田园怜你徒空手,甲胄惭余正在身。一去泉台无信息,来生深恐昧前因。




前经略宗人应泰藁葬辽阳城外予买棺殓之并归其榇


孤魂凄惨哭啁啁,无定河边骨未收。死后裹尸无马革,生前饮血有人头。

买棺痛哭悲同类,祖道萧条返故邱。太息未知身结果,且先流涕为人谋。


【编者注】此诗为悼念在辽阳殉节的辽东经略袁应泰所作。




哭熊经略〔二首〕


之一


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授夜谈兵。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苦失声。


之二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家贫资罄身难赎,贿赂公行杀有名。

脱帻愤深檀道济,爰书冤及魏元成。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坛善将兵。




偕诸将游海岛


战守逶迤不自由,偏因胜地重深愁。荣华我已知庄梦,忠愤人将谓杞忧。

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操几时休!片云孤月应肠断,桩树凋零又一秋。




入狱


北阙勤王日,南冠就絷时。果然尊狱吏,悔不早舆尸。

执法人难恕,招犹我自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




狱中对月


天上月分明,看来感旧情。当年驰万马,半夜出长城。

锋镝曾求死,囹圄敢望生。心中无限事,宵柝击来惊。




题壁


狱中苦况历多时,法在朝廷罪自宜。心悸易招声伯梦,才层次集社陵诗。

身中清白人菜信,世上功名鬼不知。得句偶然题土壁,一回读罢一回悲。




临刑口占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中 古 时 代 的 西 方 比 较 诗 学

中古时代是比较研究方法在西方诗学中得到初步运用的时期。中古时代即中世纪。中世纪早期(600—1050)与人们过去所说的黑暗间隙期最为接近,此时西欧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中世纪盛期(1050—1300)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中世纪晚期(1300—1500)经济衰退,瘟疫流行,但此时人自逆境中奋起,既继承了传统遗产的精粹,又创造了新的社会规范和思想体系,“因此,整个中世纪时代确实堪称一个成百上千年的丰富多彩的时代。”  中世纪是一个信仰的时代,基督教和拉丁语的存在是中古时期比较诗学成立的根据。中世纪时期,欧洲各国都信奉基督教,但是各国的宗教情形仍有差别。1054年教会分裂为西方天主教和东方正教。东西方教会的差别很突出,各种宗教冲突不时发生。其实,在中世纪时期,除了基督宗教之外,各种其他的思想依然存在,只是未占统治地位罢了。在中世纪时期,西方教会、欧洲各国政府和知识界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拉丁语,但是各国有自己的方言(vernacular),还出现了不少用方言写作的文学作品,这些方言后来演变为欧洲各国的国语。在这种大一统之下各国各地区各种特色并存的格局中产生的诗学理论势必带有比较的色彩。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在文学与语言学的关系上对诗学理论有重大突破,这就是所谓奥古斯丁的语言图像(Augustinean picture of language)说。奥古斯丁是一个修辞学家,他对语言现象有着特殊的兴趣。在他的光照论中,有一些与语言和语言哲学有关的内容。在《忏悔录》(Confessions)第一卷第八章中,他回忆了自己年幼年学习语言的经过,他写道:“当我的长辈们指称某物时,他们自然地朝那物移动。我一见此就明白了他们发出声音指什么。他们的意图用身体的动作来显示,好像这就是各民族自然的语言。比如,面部表情、眼神、肢体的移动、语调等,都显示出他们心灵的喜好,要寻找、拥有、拒绝或避免某物。这样,我在不同的句子中的适当位置听见重复的语词,我便渐渐地明白了那些词的含义。后来我征服了嘴里的舌头,就用这些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了。”(拙译,据拉丁文)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接着说:“在我看来,上面这些话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语言的本质的一幅特殊的图画。那就是:语言中的单词是对对象的命名——语句就是这些名称的组合。——在语言的这一图画中,我们找到了下面这种观念的根源:每个词都有一个意义。这一意义与该词组关联。此所代表的乃是对象。”  从语言哲学的发展看,奥古斯丁的观点因过于简单化而遭到了批评,它仅仅关注了名词,而忽略了其他词类,况且在名词中命名关系也是极为复杂的。维特根斯坦从这种观点出发提出了另一种理论,强调各种不同词类的多样性和语言的不同用法。尽管如此,奥古斯丁研究语词和对象关系的努力却是值得赞赏的。奥古斯丁的努力对后来比较诗学中的许多重要流派,比如,象征主义、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等,均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纵观《忏悔录》全书,我们发现奥古斯丁具有较强的比较意识。他将数学与美学相结合,认为整一性、匀称性和鲜明性是构成美的三种性质,而数是精神发展的原则和美学的尺度。他认为,在世界上美是悦目的,在美丽上形象是悦目的,在形象里量度是悦目的,在量度里数是悦目的。法兰西神学家阿伯拉尔(PierreAbelard,1079—1142)的个人情感生活十分不幸,他因与学生爱洛伊斯相爱并有私生子而遭到阉割。他将不幸的情感经历写在自传《我的受难史》(Historiacalamitatum)中。阿伯拉的不幸却使得他在文学、历史和人类心灵的关系方面有所创获,他实际上提出了心灵史的观念。意大利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6—1274),除了研究神学之外,还广泛而深入地研究过哲学、政治学、法律学、伦理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学科。他效法亚里士多德的榜样,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界限进行学术研究。他将整个文艺学纳入神学的大体系之中,使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力求实现文艺理论的科学化。但丁(AlighieriDante,1265—1321)生活在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交合点上,从其思想的基本倾向看,将他看作中世纪的诗人和诗学家更为合适。但丁将文学创作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思想相结合,不仅创作了名著《神曲》(Divina Commedia,DivineComedy),也提出了一些.极其富于启迪意义的诗学思想。他在《致斯加拉太亲王书》(TheLettertoCanGrandedella Scala)中论述《神曲》的意义时写道:
为了进一步阐述我的意见,应该说这部作品的意义并不简单,相反,可以说它具有多种意义,因为我们通过文字得到的是一种意义,而通过文字所表示的事物本身所得到的则是另一种意义。头一种意义可以叫做字面的意义,而第二种意义则可以称为譬喻的、或者神秘的意义。为了更好地阐明它的意义,这种处理方式可以就下面这行诗考虑一下:“以色列出了埃及,雅各家离开说异言之民,那时犹太为主的圣所,以色列为他所治理的国度。”假如你就字面而论,出现于我们面前的只是以色列的子孙在摩西时代离开埃及这一件事;可是如果作为譬喻看,它就表示基督替我们所做的赎罪;如果就道德意义论,我们看到的就是灵魂从罪恶的苦难到天恩的圣境的转变;如果作为寓言看,那就是圣灵从腐朽的奴役状态转向永恒的光荣的自由的意思。虽然这些神秘意义都有各自特殊的名称,但总起来都可以叫做寓意,因为他们同字面的历史的意义不同。“寓言”一词源出希腊“alleon”,这和拉丁词“alienum”或“diversum”意义相同,意为“相异”或“其他”。 
在这里,但丁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多义性(polysemous)问题,这与中世纪复调音乐的产生是分不开的。中世纪盛期的一项伟大发明是复调音乐(polyphony),即两个或更多的声部同时奏出。但丁的贡献则是将这种理论移植到文学作品的分析上。他揭示了语言艺术意义的多层次性,为文学批评和语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启示。从方法论上看,但丁将基督教神学中的预表解经法(typological interpretation)运用到一般文学作品上,并且作了一次得心应手的纯熟的运用。在这里,但丁那深邃的基督教修养帮了他很大的忙。从实践意义上看,但丁将一般诗歌与圣经并列,这样就提高了诗歌地位,而他对诗歌作品的具体分析则从理论上发展了诗学。但丁对自己的作品《神曲》的分析总的说来具有跨学科比较研究的性质,即宗教学与文学之间的交互跨越。在西方,有不少学者将但丁看作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他将文学的研究法移植到了神学的研究之中,对基督教神学作了重要的发展。这从另一个角度承认了但丁的跨学科。今天西方学者普遍地把但丁看作教会历史人物,认为但丁在地域、炼狱和天堂的精神领域中,一生忠于教会,同时也批判了国家统治者和教会中的罪人。20世纪俄罗斯文论家巴赫金(Mikhail M.Bakhtin,1895—1975)以复调小说理论(polyphonic novel,theory of)、对话理论(dialogism)和狂欢化诗学(carnivalization,poetics of)而享誉文艺界,显然这是受到但丁学说的滋养和启迪的结果。虽然但丁关于文学作品有四重意义的观点源出教父神学家亚历山大的克莱门特(Clement of Alexander,c.150—211),但是但丁说得比较透彻,分析深入,论证充分。应当承认,这里边也有他自己的创造。20世纪西方文论中有阐释学(hermeneutics)一派,他们显然也受到了但丁学说的滋养和启迪。总之,中世纪时期主要的文艺理论家们,其学说或多或少都具有跨学科比较研究的性质。




推荐阅读:

元稹诗全集㈠

元稹诗全集㈡

晏殊词集《珠玉词》

范仲淹诗词全集

杨亿诗词集

张先诗词集

晏几道词集

苏洵诗集

毛滂词集

王安石诗词全集㈠

王安石诗词全集㈡

王安石诗词全集㈢

周邦彦词集

朱敦儒词全集

朱淑真诗词集

朱淑真《断肠词》

朱淑真《断肠诗集》

赵长卿词全集

陆游词集

叶梦得词集

张孝祥词集

张元干词集

岳飞《岳武穆遗文》

岳飞诗词选

李清照词集

蔡伸词全集

米芾诗词集

陆游诗全集⑴

陆游诗全集⑵

陆游诗全集⑶

陆游诗全集⑷

陆游诗全集⑸

陆游诗全集⑹

陆游诗全集⑺

陆游诗全集⑻

陆游诗全集⑼

陆游诗全集⑽

陆游诗全集⑾

陆游诗全集⑿

黄庭坚词集

李之仪词集

胡铨诗词集

晁元礼词集

谢逸诗词集


积习片言容未解 舆情三月或应孚
也知伯有能为厉 自笑孙侨非丈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