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绿地修复,自然生态为先

牛宇琛、何舸 城PLUS 2022-09-21

深圳蛇口,全龄化无边界中心滨湖公园
图源:谷德设计网

1.城市为什么需要绿地?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城市需要绿地,我们不会喜欢一个没有绿色的城市。绿地是自然深入城市的触角,一个健康的绿地生态系统让环境变得舒适宜人,不论是作为城市背景,还是身处其中开展某些日常活动,自然能够带给我们不同于其他场所的感受,这体现了绿地的价值。绿地的有些功能可以由城市的其他场所承载,但作为人与自然的桥梁,绿地是不可替代的。城市绿地带给我们良好的环境、优美的景观、休闲的场所,但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个城市中的自然空间。

温哥华 图源:image.baidu.com


2.城市绿地的本质是什么?


城市绿地可以是公园、森林、行道树或湿地植物,也可以是休闲娱乐的场所,这些只是绿地形态和功能的单一方面,绿地的本质需要从它的自然特征中寻找。绿地是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用地[1],植被和环境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作为生命体,绿地有着自己的运行机制和演化规律,在适当的人工参与下,具备了丰富的形态和功能。可以说没有绿地的自然本质,就无法实现绿地的使用价值。


安顺西秀区虹山湖市民公园,图源:谷德设计网


3.当今绿地系统规划有什么问题?


建设城市绿地,提升绿地品质,最终目的是获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来为城市居民服务。要想绿地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首先需要绿地生态系统本身是健康的。但是,目前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注重单一的使用价值,按照分类布局的模式开展,割裂了绿地的景观、游憩、防护、生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规划逻辑缺乏整体考虑,容易使绿地结构残缺,忽视自然的运行规律,容易使绿地高度人工化,让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上海嘉定中央公园 (Sasaki),图源:谷德设计网


4. 绿地修复规划新逻辑


我国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后,在城市建设中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是要摆脱单一的工程化思维,利用自然规律满足人的多种需求。在国际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强调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所具有的适应性和恢复力,开展适应性管理,以解决社会挑战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需要吸纳最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深圳大沙河生态长廊,摄影:梁浩


城市绿地的生态修复要将自然生态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对不同尺度绿地自然过程的分析和利用:


宏观尺度上,关注绿地的空间网络结构,构建并优化绿地生态网络体系;在中微观尺度上,关注绿地群落结构和演替规律,增强绿地斑块的生态功能,扩大绿地的生态服务范围。在充分理解城市绿地自然运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适当人工干预引导绿地生态系统合理布局,利用生态学原理增强城市绿地生态服务能力,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


  4.1   绿地生态网络构建


绿地生态网络的相关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城市绿地的空间布局,让各处绿地形成稳定运行的整体。绿地生态网络指由植被带、河流、农田等依照自然规律连接而成的空间[2]。当生态用地总量有限时,绿地的空间格局成为影响其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与未经组织的绿地相比,绿地生态网络具有自然高效、连通性好、可自我调节等特点。通过识别生态廊道和节点,构建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态网络,能够显著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区域构成(改绘自刘滨谊等)


  4.2   近自然绿地群落营造


近自然森林经营起源于德国,是依据生态系统演替规律进行的可持续经营利用。在城市中,我们不可能去营造近自然的森林或荒野景观。但是,面对城市绿地普遍存在的过度人工化和景观化现象,近自然的理念值得推广。在城市近自然绿地营造中,我们可以选择部分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较高的绿地,以潜在植被和群落演替理论为依据,营造在结构上与区域顶级群落接近的人工群落[3]。近自然绿地群落更加接近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群落稳定性、展现地域特色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也是进行自然教育和观赏游憩的理想场所。

绿地群落演替(改绘自李树华等)


  4.3   绿地生态服务功能提升


城市不能脱离人而谈生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保护生态也是为人服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空间尺度密切相关,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更多侧重于为周边小区域的受众提供环境改善和游憩等服务。因此,绿地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的重点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提高绿地的布局均衡性和功能完整性,按照供需平衡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扩大绿地生态服务覆盖范围。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绘自韩林桅等)


5. 绿地修复的规划实践


以《南宁市生态修复总体规划》为例,探究城市绿地生态修复的规划方法:南宁市生态环境优越,绿地资源丰富,被称为“中国绿城”。但是,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绿地系统急需开展品质提升,以保障城市生态安全。规划工作从三个方面开展:


①采用问题和目标双导向,对绿地布局和品质进行评估,识别现状问题。

②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确定绿地主导生态功能,划分提升策略分区。

③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提出绿地生态修复策略,分解落实提升目标。


最终构建“本底评价、功能分区、修复提升”为一体的规划体系。

城市绿地生态修复规划体系


  5.1   本底提升


南宁市现状绿地系统建设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

①环城绿带尚未成型

②生态绿楔及外围山体与城市绿地缺乏联系

③绿地系统与生态廊道体系的耦合有待优化

④ 重要生态节点的绿地建设滞后

⑤ 绿地系统布局不均衡,生态服务功能缺失


总体来说,南宁市构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各要素绿地建设滞后,绿地生态网络有待完善,对城市生态安全的保障能力不足。


居住用地和现状绿地分布


  5.2   功能分区


以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为依据确定绿地生态网络结构,进行绿地提升策略分区,通过分区引导绿地提升方向,优化绿地空间结构,赋予适当的生态功能,促进城市内部自然生态过程的运转。生态廊道构建区位于重要的生态廊道路径之上,主要任务是加强沿线绿地建设,提高生态系统连通性;生态节点构建区位于关键生态节点及周边区域,主要任务是建设及修复节点绿地,提升节点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构建区是主城区除上述两个分区之外的空间,主要任务是均衡绿地布局,实现公园绿地生态服务全覆盖。


绿地提升策略分区


  5.3   绿地生态廊道建设


5.3.1 绿地生态廊道建设


分别针对河流廊道、道路及绿地廊道和通风廊道开展修复提升。在自然型河段构建自然生态的河流滨岸带,为野生动物提供迁移、觅食、繁殖空间,在城市型河段提高廊道宽度和连续性,适度恢复水生植物。加强道路及绿地廊道薄弱环节的绿地建设和生态品质,提高通风廊道绿地率和乔木率,构建绿地生态冷源。




| 河流廊道

①自然型河段保留和恢复自然河漫滩,构造由陆生向水生的植被过渡带;

②城市型河段逐步清退违章建筑,加强绿地建设和道路绿化,恢复河道内的水生植物;

③邕江增强绿地林带的自然性和完整性,在适宜江段恢复河流型水生植物


》左右滑动查看


| 道路及公园绿地廊道

逐步清退环城绿带内的违规建设用地,增加林带植被多样性,避免种植纯林;通过绿地修复和林带建设连接生态廊道的断点,提升生态廊道沿线公园和道路的绿化水平。


》左右滑动查看


| 绿楔及通风廊道

建设森林公园,加强绿楔山体绿化与管理,强化与生态廊道的衔接;按照通风廊道建设要求,提高相应生态廊道的绿地率和乔木率,形成区域生态冷源。



5.3.2 绿地生态节点修复


分别针对外围联系节点、大型生态节点、廊道交汇节点、内河河口节点开展修复提升。外围联系节点应保证外围山体等生态空间和城市内部生态廊道紧密连接,在适当位置设立生物通道。大型生态节点应加快推进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建设,保护原有优质自然环境,适当改善休闲游憩设施。生态廊道交汇处是生物迁移的中转站,按照宜林则林、宜湿则湿的原则进行近自然绿地群落营造,构建保护生境。内河河口营造自然过渡的连续林带、绿地及河滩,适当建设河口湿地。



| 内河河口节点

合理调配闸门开启时间,增强水体流动;加强内河与邕江的绿地衔接;恢复河口湿地水生植物,营造鸟类栖息地。



| 外围联系节点

扩大绿化范围,营造野生动物栖息地,设立跨越绕城高速的生物通道,改善桥梁下方河流生境的连续性。


》左右滑动查看


| 廊道交汇节点

结合环城绿带建设,在节点处进行重点绿化和栖息地营造,增加植被多样性,满足生物生存、迁移、繁衍的多种需求。


| 大型生态节点

生态功能为主,游憩功能为辅;保护优质生境,修复破损山体,开展纯林林相改造,提高生态功能,建造公园设施和景观节点。


》左右滑动查看



5.3.3 绿地生态服务完善


在生态廊道和节点绿地覆盖范围之外的地区,通过增加点状的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等绿色开放空间,形成面状的生态服务覆盖,提供休闲游憩机会和生态安全保障。以存量空间为主的老城区,见缝插绿拓展绿色空间,推广老旧公园提质改造,推行生态绿化方式,完善公园基础设施。以增量为主的新城区,合理规划布局各级绿地,与新城同步建设。


依托城市绿地构建次级生态网络,像毛细血管一样将廊道和节点的生态功能渗透到城市内部角落。基于生态踏脚石原理,充分利用零散绿地,提升小型绿地质量,通过城市绿道形成小斑块串联的生物迁移通道和景观游憩廊道。



| 增量空间

合理规划布局各级绿地,与城市同步建设,实现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


城市公园分级体系模式图


| 构建次级生态网络

利用生态踏脚石原理,形成小绿地斑块构成的生物迁移通道;因地制宜建设海绵绿地,提升绿地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踏脚石绿地示意图


| 存量空间

建设街头绿地和口袋公园,通过立体绿化的方式增加城市绿量,通过拆迁建绿、拆墙透绿、边角增绿等,拓展绿色空间,提高绿化效果。



5.3.4 绿地建设重点区域识别


城市绿地的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和维护。采用供需分析方法对绿地提升工作的重要性进行评估,识别绿地建设的重点区域,循序渐进的分期推进生态修复工作。


》左右滑动查看

绿地提升重点区域识别


结语 : 


在生态文明时代,城市绿地的生态修复工作必须向利用自然规律实现综合价值的方向转型,更加重视生态学原理的应用,提升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能力未来,我们希望加强对城市野生动植物的调查监测,提升绿地生态修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支撑。同时,城市绿地的提升还需要下层次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并融入绿地的具体改造建设和动态管理中。


本文为深圳分院自设课题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生态规划编制方法研究》

(2019-02)系列公众号第三篇


第一篇:国土空间矿山生态修复规划

第二篇:山水园林城市的国土空间生态修

……


近期阅读:


2021,推起你的巨石!

江山共生

城市更新下的滨水公共空间复兴

转型期工业用地的“热现象”与“冷评估”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与宝安老旧工业区改造

深圳存量空间的创新治理



作者 | 牛宇琛中规院深圳分院城市基础设施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南京大学生态学硕士,主要从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篇。近年主要参与《南宁市生态修复总体规划》、《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宝安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0-2035年)》、《查干湖生态修复与总体发展规划》、《南宁市中心城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及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等项目。



作者 | 何舸
中规院深圳分院城市基础设施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南京大学生态学硕士,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咨询工程师(投资)。主要从事城市生态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科研和规划编制工作,发表论文21篇,获全国、省、市各级优秀规划设计奖17项。近3年主要负责《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生态规划编制方法研究》《南宁市生态修复总体规划》《松原市国土空间绿化专项规划》《威海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南宁市中心城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及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西安高新区城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烟台市城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设计》等项目。


参考文献:

[1] GB/T51346-2019, 城市绿地规划标准[N].

[2] 刘滨谊,王鹏. 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研究前沿[J].中国园林, 2010, 26(03): 1-5.

[3] 达良俊,杨永川, 陈鸣.生态型绿化法在上海“近自然”群落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 2004(03): 41-43.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