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育人故事|郭继香:让春天馥郁,让心灵留“香”!


  //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饱含期待地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为我们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今年将迎来第40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价值追求。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是要求每个教师都成为教育家,而是要求每个教师都培养起教育家精神,都应以教育家为榜样,像教育家那样做教师,从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出发育人育德。

为此,我们持续开设育人故事栏目,讲述我们的育人故事,讲好身边榜样的动人事迹。让我们一同见贤思齐。


她不畏艰险

用行动诠释科研工作者的担当

她循循善诱

助力百余名研究生找寻人生方向

她爱国爱家

致力于为祖国献石油、为党育英才

她认真、坚定、温暖、洒脱

执着于人生的信念

坚定自己的选择

她是

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

郭继香老师



油稠人不愁,困难也低头

“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早在450万年前就已经是一片浩瀚无边的“死亡之海”。

然而,这里却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埋藏的亿万吨超深稠油一直吸引着石油人的注意。

稠油有多稠?装在烧杯里倒不出来。

稠油有多黏?粘在油管上得用刀片刮。

面对超深稠油开采的世界性技术难题,郭继香选择了逆水行舟、迎难而上。从现代化的都市北京来到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从书声琅琅、窗明几净的教室到烈日炎炎、风沙肆虐的井架,油田工人看到来的是位女老师,感到很惊讶,也有些质疑和不解。“大学女老师能吃得了这份苦吗?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这些话飘到郭继香耳朵中,她心里暗暗下决心,决不能向困难低头,“大学老师不仅能讲理论,还能实实在在地解决技术难题。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将科研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并非一帆风顺,拒绝“纸上谈兵”,就要刻苦攻坚和一丝不苟郭继香和学生们开始了在沙漠中的坚守。为了得到现场第一手准确的数据,她带领同学们24小时轮班守在油井旁做记录。大漠中气候干燥、风沙弥漫,油田现场的环境恶劣,寒冬的气温低至-30℃,到了酷暑又高达40℃,他们经受住了这样“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油田现场还有数不清的各种飞虫,有的虫子会钻进人的耳朵及皮肤,郭继香摸索出了“防虫”妙招,通过穿上厚厚的防护服,用卫生纸堵上耳朵等办法来应对恶劣的环境。她们居住的“四角地”环境也十分简陋,房间里蟑螂遍地爬,晚上甚至会爬到人的脸上。她从最初的害怕蟑螂,到之后的从容淡定,用实际行动向学生们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油田现场试验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郭继香总是把最危险的工作留给自己,为此她还经历过生死考验。在一次药剂运输途中,运药车为躲避油罐车跌入3米多深的沟里,17桶油溶药剂散落一地。而事故发生地附近有一个加油站,一旦发生爆炸,火势波及到加油站,后果将不堪设想!郭继香用尽力气,从运药车前挡风玻璃处钻出来,她临危不乱,迅速让司机切断电瓶电源,紧急联系吊车,把药剂安全运到井场,尽可能避免了损失。等她处理好所有事情,才发现自己的头在事故中已被撞破,头发上的血迹早就干了。清理伤口时,她却在内心暗自庆幸:“幸亏没有让学生们坐在药剂车上,不然要吓坏他们了。”正是这种韧劲、拼劲,郭继香的科研成果解决了不少现场生产技术难题,获得了企业的的认可和合作方的尊重。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郭继香带领团队十年如一日深耕超稠油提高采收率技术,每年中有半年左右都在油田一线驻扎,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探索、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改进,功夫不负有心人,郭继香带领课题组解决了超深稠油开采的世界性技术难题。

作为“863”项目首席专家,她承担的“超深稠油油藏井筒降粘关键技术”研究,以大型、典型超深井超稠油油田(塔河油田)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技术工艺设备和技术集成等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获得专家组和国家科技部的高度认可,为我国深井、超深井稠油高效降黏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世界稠油资源的开发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提高了我国超深井超稠油开采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为国家和学校赢得了荣誉。她本人也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


教书育人,是最大的幸福

在郭继香的心里,教书育人是她最引以为傲的事业。她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学生嘘寒问暖,呵护备至。她认为,教书育人至少要有“三心”,即“爱心”、“关心”与“责任心”。

郭继香认为,老师讲课是一种演绎、一种发展、一种表达。上课时,她采用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将枯燥原理用浅近易懂、风趣的语言表达出来,不断引导学生发问并自己解决问题。她承担过“水处理剂化学”这门课的教学,尽管教案只用一次,但她也查阅了大量资料,准备了半年多时间,写出了近20万字的讲稿。

下课期间,郭继香就走到学生们中间,和他们聊天,听取他们对课堂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她还喜欢让学生以无记名形式写个纸条,谈谈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对老师讲课的意见及建议。

有同学这样写到:“您是我所接触到的最好的老师,我喜欢听您的课,并非常愿意和您交朋友。”对于缺课的同学,她总要了解缺勤的原因。有次上课点名,当点到某个同学的名字时,有同学说:“他铁定不来。”她课下赶紧了解这个同学的学习情况,原来该同学已有12门课未通过,其他课基本都是缺课状态。之后郭继香专门到宿舍找他,和他谈心交流,同学深受感动,顺利通过了这门课的考核。还有一次,郭继香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期间,发现有个同学有明显的厌学情绪,甚至有点抑郁和暴躁,郭继香便常常关心他,交流中发现他喜欢做车模,就从“车模”兴趣点着手,激发他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这个同学也以优良成绩完成了毕业设计。

“我做的事情真是很普通,但老师的一次努力,挽救的可能是学生的一生。”学生们评论郭继香执着严谨、温暖开朗,是骨子里特别潇洒、纯真的一个人。

对于生病的学生,郭继香更是关爱有加,买药、联系医生、自己做饭甚至亲自送到学生宿舍。让学生高晨豪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郭继香听学生说小易同学视力不好就主动询问。小易说他有点弱视,郭继香根据他的描述,强烈建议他去医院检查。小易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得了脑瘤。于是,抓紧时间到大医院进行了切除手术,住院期间,郭继香到医院去看学生,并给予资助。

“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可爱点。”谈到自己的学生们,郭继香十分自豪。她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成长进步。郭继香也常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妈妈”。


我为祖国献石油

郭继香非常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是吃过苦的,现场这点苦算不上什么”,但谈到同学们在现场的种种表现时,郭继香哽咽了,“这些孩子在家里都是父母的宝贝,看到他们和我一起吃苦很舍不得。但是从事科学研究,尤其是选择了石油行业,要有吃苦的品质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与勇气,这也是中石大精神的生动体现。”

她常与学生说:“我们走出校门代表的是学校,走出国门代表的是中国!”她带领的实验室,每个学生的座位上都插着国旗,时刻激发着同学们的爱国热情。一年中秋节,她带学生正在塔河油田现场实验,皓月当空、沙丘绵延,她组织大家在井场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歌声响彻井场。郭继香就是这样将枯燥的井场变成了思想教育与实践的阵地。

从教三十余载,她培养了百余名研究生,其中多人获国家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称号。她带领的研究团队被评为“十佳集体”称号“爱油导学团队”称号。培养的学生得到企业高度评价:“中国石油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质量高!”很多学生已经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其中约40%的学生选择留在祖国西部投入火热事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贡献力量。


郭继香,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863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称号获得者,国家“863”项目首席专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稠油喻为“流不动的油藏”,我国是世界上第四大稠油生产国,约占我国探明石油资源的30%,超稠油开采堪称世界级技术难题,国内外没有成熟技术可借鉴,为了解决这一油田现场难题,郭继香钻研稠油开发数十载,始终以“行而不辍,学以报国”的爱国情怀不断攀登稠油开发的高峰。


因热爱而出发

因责任而坚韧

郭继香老师

致敬!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

编辑:罗子怡

责任编辑:华南

审核:李丽平 刘志庆



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100+!标杆,是怎么做到的?

这封信,含“赞”量极高!

扎下根,长成树!在这个全国重要会议上,中石大人代表高校毕业生发言!

就在今晚!中石大夜市火热回归!

最基本的民生,总结、推进!这些老师获表彰!

 致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