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偷走的《黄金时代》:萧红是谁,谁是萧红?

2016-07-21 德克斯特 深焦DeepFocus

作者 | 德克斯特多伦多小玄儿观影团成员审读|谭香山(巴黎)编辑 | Kerin(北京)
《黄金时代》是讲述民国时期女作家萧红生命最后十年的传记电影。许鞍华继《桃姐》之后又一次指导女性题材电影。影片阵容包括汤唯、冯绍峰、王千源等一批中生代偶像派及实力派演员。 当我们将时针拨回到《黄金时代》拍摄之际的2013年,屡屡见诸报端的是:低片酬加盟的全明星阵容、 明星编剧李樯三年磨一剑的剧本、投资方星美影业高调表示对电影质量有信心、一刀不剪冲击威尼斯电影节的勇气。好演员、好编剧、钱,一样不缺,加上导演见长的女性题材,许鞍华拥有一个完美的开局。同年五月,拍摄完成;次年九月,《黄金时代》作为闭幕影片风光亮相威尼斯。

在威尼斯,《黄金时代》颗粒无收,得到的评论两极分化。褒奖集中在电影细腻隽永的笔触及优美的配乐;争议的焦点则集中于大量念白和多人物视角结构,以及三小时片长对观众耐力的考验。而这一点,对于较少接触艺术片培养的国内观众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黄金时代》在内地首映当日票房仅一千万,最终以五千万票房尴尬收场,离它过亿票房的目标相去甚远。但它拿下同年金像奖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奖,用许鞍华的话来说,自己的幸福度提升不高,但对投资人有个交代。 

《黄金时代》完全算得上是一部高水准的诚意之作。剧组在五个月辗转六个城市实景拍摄,高度还原了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编剧李樯一共写了600多场戏来反映当时文人的风采;许鞍华在原剧本的基础上精简到300余场,对拍摄的要求也一贯地细致入微,连群众演员都表示“每天要花20分钟盘头,这是我演过的最讲究的戏。”一部被投资方,电影界和观众寄予厚望的艺术电影,一部制作精良,2014年最被期待的华语电影,缘何最终在争议声中落幕?连导演本人也表示,以后不会再碰作家传记题材。是什么偷走了这场势在必得的“黄金时代”?



成也间离,败也间离?

 “间离效果”最早由德国戏剧家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在戏剧界提出。 它倡导的是使观众与舞台疏远,防止他们由于投射太多感情于戏剧故事本身而放弃了思考。间离多运用叙事旁白或者独白打断观众对舞台的幻觉,令他们出戏。《黄金时代》的第一个镜头,便是汤唯扮演的萧红用独白简单叙述了自己的一生。可以预料到观众对女主角用近乎冷漠的口吻,陈述自己“享年31岁”时的错愕。而这种间离效果的使用贯穿全片。演员们直视镜头,用访谈的形式念出旁白。念白中有萧红的部分作品,也有萧红及其友人对她当下际遇和未来命运的描述,穿插在故事主线之中。对于这种先锋性的尝试,有拥护者认为它超越时代,是对电影语言的一次革命性的探索;也有反对者认为超越了内容的形式将杀死电影,是毫无意义的炫技。 其实间离效果成为《黄金时代》被诟病的第一标靶实在有些冤屈。它的存在很大程度是为了帮助观众理解人物众多、时空变化复杂的故事情节。萧红的一生辗转于十几个城市,从未在一个居所停留超过两年。而她所接触的民国知识分子圈,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想要令观众逐一理清人物和时间线索,旁白的运用是有益的。在给观众糊涂还是错愕的选择中,《黄金时代》选择了后者。离间这一先锋的电影技法在功能上是成立的,观众在短时间内无法消化并不构成压垮《黄金时代》的那根稻草。
真实传记还是虚构故事? 萧红并不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她的早逝,她对自己情感和命运的守口如瓶都令还原她的一生成为一件困难事。李樯在提到剧本创作时说初版剧本的前6万字, “无一字可用”,推倒重来。缺乏主人公第一视角记录的情况下,编剧将着力点放在了她身边人的身上,多人物多视角的拼贴回忆出女主人公的一生。600多场戏交到导演手上,可以理解为编剧对事实的尊重和谨慎,亦或是素材缺乏导致的创作信心不足。

于是导演在二次创作中的想象力变得尤为重要。许鞍华跟随了众人回忆的角度,但在二次创作中改变了诸多“残忍的”细节,使电影走到真实传记和虚构故事的艰难夹缝中。试举一例。萧红一直“名声不好”,被指爱依附男人,绯闻对象中鲁迅先生也赫然在列。电影中为了避嫌,完全弱化了鲁迅对萧红的文学成就的肯定。王志文三场戏把鲁迅这个人物演得鲜活,但与萧红的互动纯属幼稚,尽是些小姑娘穿新衣服转圈圈的戏。



鲁迅是萧红文学道路的领路人,他推崇她是“当代中国最有希望的女作家”,而萧红唯一撰文怀念过的人只有鲁迅。这种高山流水的情意,为了避嫌而淡化,实在是可惜。这样的“美化”还有多处,比如对萧红是否杀死自己第二个孩子的暧昧态度;比如选用冯绍峰这样俊美的男演员来饰演萧军一角。在传记电影中,倾向性地“美化”细节,对导演的想象力是极大考验。美化得好,是亦虚亦实的饱满;美化得不好,则会有失去合理性的危机。《黄金时代》不幸地靠近了后者。
萧红是谁,谁是萧红? 这是这部传记电影无法回避,也唯一需要回答的问题。许鞍华想要刻画的萧红太小,想要刻画的时代太大,这与她以往所有的成功案例都不相同。

《黄金时代》里的萧红小,小得好像一颗尘埃,随着爱情飘,随着时局颠沛流离,最后被打上宿命论的标签,孤苦终结一生。这样一个灵魂渺小的人物无法支撑起三个小时的电影,更无从谈起文学成就最高的民国女作家。如果不去提炼她灵魂中复杂又生猛的部分,很难说服观众她值得一场三个小时的讲述。萧红首先是一个作家,然后才是其他的,爱情狂或者女疯子。她在有限的31年生命中,带着生产后留下的疾病,写出了15部小说,其中不乏《呼兰河传》这样的恢弘长篇。萧红一生的诉求是自由,表达的唯一方式是写作。她经历过无数次迁徙,一生贫穷,饱受背叛和病痛,却没有在她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有过只言片语,任由他人评说。她对自己命运的冷漠反而使她有超乎一般女性的耐力和坚强。鲁迅说她“力透纸背”,许广平说她“文字英武”。这股内在的自由精神,是萧红看似凄苦的人生中最灿烂的烟火。而电影最令人遗憾的,是没有把她的文学创作放在核心,却把她与四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作为了主线,人物一下子失去了筋骨,沦为一个频繁生产、不可理喻、花样作死的文艺女青年。


一部在创作形式上剑走偏锋的传记电影,却没能在创作内涵上足够犀利。造成的失败是叠加的。虽然接受采访时许鞍华坦言这次有点“拍伤了”,但和萧红一样,许鞍华有着不害怕未知前路的无畏。她们好像懵懂中感觉到有巨大而复杂的结果会发生,但踌躇过后,必然是要纵身一跃的。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杜琪峰 | 杨德昌 | 王小帅

杜蒙 | 沃尔纳·赫尔佐格 | 罗大佑 | 文晔

安纳西动画影展 | FIRST电影展

多伦多电影节 | 上海电影节 

独立日 | 三人行 | 树大招风

压路机与小提琴 | 错乱的一代 | 人啊人

银河映像20载 | 电影中的童年

电影里的那场雨 | 母亲节片单 



我们在全世界和你看电影

深焦DeepFocus是成立在巴黎,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及北美的最新电影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全球各大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推广/合作/活动请添加微信号
——clumsycle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