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融监管研究》论文精编 | 宏观审慎政策、杠杆率与银行风险承担

金融监管研究 金融监管研究 2022-04-24

者:宋科,李振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国际货币研究所

来源:《金融监管研究》2019年第10期

原文标题:宏观审慎政策、杠杆率与银行风险承担

研究背景
正如美联储原主席伯南克所言,“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在过去百余年,随着人类经济金融活动的不断深化繁荣,金融危机始终如影随形、此起彼伏,爆发频次显著增多,席卷范围也不断扩大。然而“大乱有大治”,危机往往成为理论创新与监管变革的引爆点。“大萧条”不仅催生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而且使得国家干预主义成为常态,金融监管进入严格管制时期。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宣告以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理论复兴,也标志着金融监管开始注重金融体系安全与效率的平衡。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无法避免由于外部性及市场失灵所导致的金融不稳定。一是价格稳定并不意味着金融稳定,传统金融理论普遍持有金融稳定是价格稳定必然结果的观点,无法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常出现的“金融不稳定悖论”。二是个体稳健也不意味着系统稳健,在本轮危机爆发前,金融稳定主要依赖传统宏观经济政策,从微观视角进行审慎监管,忽视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体系乃至宏观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金融体系从稳定转向危机的内在机理。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重归理论与实践视野的宏观审慎政策,旨在防控系统性风险并实现金融稳定,减少金融动荡对实体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也弥补了传统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审慎政策的不足。包括我国在内的主要国家都先后进行了旨在加强宏观审慎政策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创新点
目前关于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及其传导机制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学术界不断进行有益的尝试,在经典宏观经济学模型中嵌入宏观审慎政策并取得一定研究进展,也出现很多有关宏观审慎政策对诸如信贷总量、资产价格等中间目标影响的实证研究,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总体视角看待宏观审慎政策及其有效性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如何影响微观经济主体可能出现的脆弱性和外部性,主要研究宏观审慎政策如何影响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尤其是高杠杆率下宏观审慎政策的风险转移效应。



研究发现
第一,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有重要影响,其影响依赖于银行杠杆率。在杠杆率低时,宏观审慎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呈负向关系,主要由负效应决定。随着杠杆率的提高,宏观审慎政策的风险转移效应不断增强。宏观审慎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方向依赖于银行杠杆率的高低以及负效应和风险转移效应的平衡。
第二,宏观审慎政策的风险转移效应主要由银行杠杆率决定,而宏观审慎政策的负效应与银行杠杆率的关系较小。高杠杆率下宏观审慎政策对风险转移效应产生影响,且该影响是非线性的。即在杠杆率低时,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保持负相关关系,只有在杠杆率过高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正向影响。
第三,宏观审慎政策不仅会影响银行的信用风险,也会影响银行的整体稳定性。无论是否处在危机时期,无论是全国银行还是地方银行,无论是上市银行还是非上市银行,杠杆率在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中均起着风险转移作用,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这种作用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启示与政策建议
第一,鉴于杠杆率在宏观审慎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监管当局应在当前结构性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注意杠杆率变化,适时对宏观审慎政策进行预调。
第二,关注宏观审慎政策在危机期间的有效性问题,加强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的使用。针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采用不同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提高宏观审慎政策运用的有效性。
第三,秉承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政策并重的理念,加强对个体机构的审慎监管,避免银行过度风险承担。同时,做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评估,并建立相关政策的设立和退出机制。
第四,强化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机制,提升宏观审慎政策协调的有效性,同时,完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机制,减少政策冲突和叠加问题。

本文为精编版,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思考,全文详见《金融监管研究》2019年第10期。


——相关链接——

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基于跨国实证的视角

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基于跨国实证的视角

货币政策冲击、银行信贷渠道与宏观审慎管理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分析——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政策模拟分析

《金融监管研究》论文精编 | 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微观杠杆率及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