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敬琏的焦虑和不安

点蓝字关注不失联 曹教授 2024-05-27

吴敬琏曾是全国知名度最高的经济学家,无人能出其右。《华尔街日报》曾声言,“如果说中国有一位经济学家的意见永远值得听取的话,那就是吴敬琏。”

93岁高龄的吴敬琏对历史细节记忆清晰、信手拈来,对当下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也依然保持关切。他的焦虑和不安常常来自对国家命运的牵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吴老总能以其澄澈的学术洞察力干净利落地直击本质,入木三分。

吴敬琏曾问,中国的成功,是中国独特模式的成功吗?是威权政府的成功吗?是北京共识的成功吗?不!他回答:中国的成功,是市场化改革的成功。吴老频频在各种场合发表自己的看法,用“泣血般的嗓音”为中国的改革发展之命运鼓与呼。

吴老坦言:“关于民营经济所引起的争论,其实还是要回归到基本问题上——什么是法治?如何建立法治?”

吴老说:“因为中国没有法治的传统,只有所谓‘刀制’的传统,用英文就是rule by law(法制),而不是rule of law(法治),这是中国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而且中国一直以来使用的是大陆法系,但这并不太适合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需要普通法系,也就是海洋法系。”

当下中国知识界有水平的人不多,身居高位、敢讲真话的人更少,吴老就是很重要的一位。他是一位保持着独立思考,坚持为市场辩护、为底层发声的经济学巨匠,他仍然在苦苦思索着中国改革发展之命运、中国社会发展演进之趋势。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记者问:“你对自己成为决策层智囊是否感到骄傲?”吴老当即回答:“智囊不智囊的,一点不重要,作为经济学家首要的职责是研究科学,发现真理,做一个有独立立场的观察者。”
吴敬琏的思想中,充盈着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经验教训和西方市场经济学的经典规律,以及适宜于中国的有效经验。在真正能够比照中西方市场之特征及规律之后,他明白哪些西方的经验和规律,真正适合中国。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内页展示

1978年来的改革开放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学者的人生像吴敬琏那样与改革开放如此紧密相连。在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重大关头,他的身影从不缺席,93岁高龄,依然活跃,依然“较真”。

吴敬琏以直谏敢言著称,他融胆识、学问、实践于一身,多次参与高层决策,对中国政治、经济运转中的潜规则,各集团之间的权力博弈、思想博弈、利益博弈,比局外人理解更为深刻。他心中对未来的期盼和对过去的深思,冷静得令人不敢直视。

201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吴敬琏出版《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对经济改革进行了全面回顾与梳理。2023年1月,《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第2版问世,勇敢说出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以吴老93岁的高龄,其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一个年过耄耋的经济学大家、理性爱国者,在目睹当下中国经济遭遇的种种危机后,用他一生的思索和实践经验,总结了中国过去40多年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这本书提供的智慧远不止于当下。

吴老写历史,并非泛泛而谈,也不止是只有框架和结论,而是将大量的细节融入其中,既增加可信度,也让读者知道每场变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看到历史关键时刻的众生相。这是吴老作为改革进程的亲历者、参与者独有的优势。

这样的写作,往往能把读者拉回历史现场,从细节中发现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玄机,让被遮蔽的“魔鬼”一个个复活、现身......难怪很多读者感叹:一本经济改革史,竟读出了强烈的“沉浸感”“现场感”,既过瘾,又贴近、感知了真实历史。


这本书有极重要的镜鉴价值和现实意义。吴老不是就经济谈经济,而是从政治决策、体制运转的角度,自上而下地看过去40多年的经济变化,在这样的高度下,很多今天的经济问题,其根本症结也可从历史中一览无余。

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个符号性人物,“吴市场”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经济学家的职业范围。他的学识,他的操守,他的社会责任感,汇集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批又一批他周围的人,而每多一个被他感染的人,中国走向“好的市场经济”就多一份希望。

为此,我们诚挚推荐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进程》(最新修订版),此书是理解当下中国绕不开的作品。先知书店经与出版社多次协商,获得吴老独家签章版授权,数量不多,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END-


最近微信公众号改版了
为了您更容易看到推送的文章
也更好地为您提供服务
请您将此号设置成星标




这绝对是神作!名字有点敏G

人性之恶是怎样被激发出来的?

重建历史的公信力,需要杨奎松、沈志华这样的史学家

看错世界,要倒大霉:改革开放背后的财富密码

这神作太猛!在大陆和台湾都曾被禁(无删减)

何为青年?不必等候炬火,你便是唯一的光

看待世界的认知模式,决定了一个文明能走多远

错误的民主如何妨碍我们的认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