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让未来,流下过去的眼泪”

李天时 院长请回答 2023-10-12

01
知乎上有个问题:“一个人活得很累的根源是什么?
 
其中一个值得深思的回答是:“现在的自己没能处理好与过去自己的关系。”
 
对于这句话,有人的解释是“人之所以感到痛苦,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内心的冲突。”
 
过去的痛苦记忆反复出现,仿佛一个缠绕在脖子上的双套结。
 
越回想,越挣扎,越窒息。
 
“后悔”的情绪盘踞,不停地在生活中做假设,谈起往事永远会说:“如果当时....就会....”,一次次把自己从现在拉回永远无法改变的过去。
 
曾有一个学生L。
 
在学校时是所有人交口称赞的“好学生”,但是,走出校门后无法快速进入角色,工作上屡次碰壁,他曾经的老师说,如今他整个人的状态完全不对,思维模式变得偏激、心理能量极度稀薄。
 
他甚至在朋友圈里说:“如果我出生在一个更好的家庭,或者出生在南方,那么我一定比现在要好。”
 
还有一个学生Q。
 
大学毕业后因为男朋友毅然放弃在南方某省的编制,去上海结婚、生子,但是婚后的生活并不顺遂,饮食习惯不同、作息时间不同,婆婆的轻视和丈夫的麻木,让她动了离婚的念头。
 
她曾经和朋友吐槽:“如果我当年没有嫁给他,那该有多好?”
 
你一定也做过诸如此类的假设:外出时没带雨伞又恰好赶上下雨,被淋成落汤鸡,你下意识想“要是带雨伞,就不会挨浇了”。
 
这种思维定势,学界称之为“反事实思维”。
 
每当我们在说“如果”和“几乎”,或“本可能”、“本应该”这样的词,通常就是在表达一种反事实的想法,而一旦在某一个问题上过分纠缠,不断深陷,就会让人裹足不前。
 
越是纠结,人生越容易打结。

02
 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做过这样的试验:
 
A和B都要赶一趟6点起飞的航班,但因为堵车,都是6:30才赶到。
 
结果是,A的航班早已按时起飞,但B的航班在起飞前延误到6:25,B只能眼睁睁看着航班离港,无能为力。

卡尼曼的问题是“他们两个人谁更生气?”
 
答案很有意思:大多数人认为,B更生气,原因是他差一点点就能赶上飞机了。
 
但就结果而言,A与B之间根本没有差别。
 
由此,卡尼曼提出了“反事实思维”这一概念。
 
这个名字你或许并不熟悉,但如果提起“精神内耗”、“幸存者内疚”或是“受害者有罪论”,一定可以刺痛你的某一根神经。
 
所谓“精神内耗”,就是早已发生的事情不断地在脑海中重复。
 
比如,如果早知道会发生这种事,如果我可以早一点准备应急预案,如果如果我当时就能够想到破局的方法,如果我的能力能够更大一些,如今的结局是不是就可以避免?
 
所谓“幸存者内疚”,是由反事实思维衍生而成,比如大规模战争后的幸存者,常常会持续出现内疚和自责的情绪,进而造成造成持续的心理障碍。
 
所谓“受害者有罪论”是更为消极的影响,是“对受害者的归因偏见”——人们往往会将某起极为恶性的社会事件的起因归咎于受害者自身。
 
比如“如果你当初没有去境外旅游或者拍下那张照片,这一切根本不会发生”,“如果她穿得不是那么露骨,就不会招来性骚扰”,“如果他能更懂事一点,就不会招来校园霸凌”。
 
一点无奈,万般荒唐。

03
一项2017年的元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个关键结论,“反事实思维”中的消极一面,会诱发极端悲观的情绪,并与抑郁障碍显著相关。
 
甚至影响人的判断。
 
如何解决?没有人比小友Z更有发言权。
 
我把他在最新采访中的表述归纳为两句话:接纳一切,重新出发。
 
Z说:“不要让未来,留下过去的眼泪。”
 
当时那件超出Z认知能力的事情,如今再看,对他而言是一种成长和蜕变,他更加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而这是一种比乐观更重要的能力——接纳力,这是一种比宽容更高级的能力。
 
所谓“山风云雪,皆是指引”,在斑驳不堪的世界里,要允许一切发生。
 
接纳并不意味着忘记或原谅过去的错误,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经验和教训,成为成长的催化剂。
 
采访中另外一句话是“出发不一定有什么意义,出发就是为了寻找到意义。”
 
遭逢绝境,一切归零,然后新生,这短短12个字的关窍即在于“出发”二字。
 
往事如烟,曾经快乐也好痛苦也罢,都已成历史。要总结过去,活好当下,展望未来。
 
无论是“主动放弃”还是“被迫跌入谷底”,都藏着命运的密码。人生的规律,人性的规律,产业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摸索、总结、突破,都需要智慧。
 
Z面对人生绝境的智慧在于:
 
1,清空一切,不带有分别心、荣辱心、得失心,静静地审视自己,用第三只眼睛。
 
2,洞察一切,据理力争,不卑不亢。按规则走、按步骤走、按要求走、按社会期待走,去试,去闯,世界那么大,怎么飞,都是在蓝天之上。
 
3,挑战一切,跳出舒适圈,不走回头路,不做第一,就做唯一,于无声处听惊雷。
 
与其困在设想里焦灼内耗,将日子变得苍白无力,不如通过行动向事实索要明确的结果,有些事总得去做了才知道好不好。
 
人生恰如一连串的冒险,推开犹疑和畏惧,义无反顾地区探索、尝试吧,毕竟先有勇气,其他一切才具备发生的可能性。
 
你同意吗?

END
     ☆ 加星标  不失联 ☆     
一点儿悄悄话 | whisper
世界那么大,我们一起捕捉温情的小瞬间

「追」为何意?“面对痛苦,我绝不逃避”

真实的力量,永远大于完美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李天时:《遇见大连》到底遇见了什么?(院长开讲004)

哭着道歉不如笑着抽奖:努力未必有回报,李佳琦成为“出气筒”(院长开讲00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