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掷地有声】当网络相亲遇上985/211:学历在择偶中重要吗?

肖斯琦、钱岳 ChineseJournalOfSociology 2022-03-19


专栏简介


自2019年12月起,CJS隆重推出热点文章专栏【掷地有声】,特邀作者以语音的形式为大家介绍其研究背景、所用数据、论点、研究结果、相关的调查/田野趣事等,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深入了解这些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和资料。


第八期我们邀请到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肖斯琦介绍她和钱岳博士合作的文章 "Mate selection among online daters in Shanghai: Why does education matter?" 。这篇论文刊于CJS 2020年第4期,pp. 521-546。


作者简介


肖斯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社会性别,亲密关系,交叉性歧视以及符号暴力。

 

钱岳,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婚姻家庭、社会性别以及社会人口学。她的研究成果发表于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等期刊。


本文作者:肖斯琦(左)、钱岳(右)

照片由作者提供



- 文字版如下 -


大家好,我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在读研究生肖斯琦。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助理教授钱岳博士合写的论文:“网络相亲中,教育为何重要?基于上海的研究”。这篇论文发表在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的第6卷第4期。


网络相亲=打破"门当户对"?


在介绍我们的研究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网络相亲的背景。网络相亲,英文叫online dating,在中文里有时也被称为“线上交友”。与其他国家一样,网络相亲在中国也越来越流行。例如,世纪佳缘称,自2003年成立以来, 它的累计用户数已经从4万增加到1.7亿(小编注:音频中“17亿”有误)。在中国,网络相亲的途径和工具多种多样:既有相亲网站(世纪佳缘、百合网等),也有手机约会软件(陌陌、探探、Tinder等),还有微信群以及社群类相亲平台(比如针对高校学子的陌上花开)。


作为一种新科技,相亲网站或手机约会软件通常象征着现代开放和选择自由。“网络一线牵”或许能帮助用户遇见生活圈子之外的人,从而为他们交友、相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因此,网络相亲的普及为学者提供了研究择偶机制的新机会。与网络相亲对应的是所谓的传统相亲方式,例如通过父母、亲戚或朋友、熟人介绍认识潜在约会或结婚对象。有些学者们认为,网络相亲更少被第三方(例如父母)干涉,因此人们有更高的自主选择权,进而更可能打破“门当户对”的婚配模式。然而,网络相亲真的让择偶更自由、更现代,更开放了吗?


图片来源:pixabay


高等教育分化对择偶的影响


大量的定量研究发现人们通常跟受教育程度相当的人结婚。而一些基于网络相亲的研究也发现,即使在线上平台,人们依然倾向于跟受教育程度相当的人互发信息。但是,以定量为主的研究无法清楚地揭示男性、女性为什么重视配偶的教育,以及教育偏好如何影响择偶过程。


同时,现有的研究大多将本科毕业生视为同质化的群体。但是在中国,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内部的异质性越来越大,高等院校之间的横向分化和社会分层也更加明显。在就业市场上,有些雇主甚至公开表示,只考虑985和211高校的毕业生。


高等教育的横向分化对择偶的影响仍有待研究。


图片来源:pixabay


当985/211成为择偶标准


基于对上海市29名网络相亲用户的深度访谈,我们发现 985/211是网络相亲时的重要择偶标准之一。我们的被访者包括13名男性和16名女性,他们均为异性恋,而且都具有本科学历,但他们毕业于各种不同类型的高校(985、211、普通一本、二本等)。


当受访者被问及在网络相亲中看重什么条件时,很多都提到要求对方至少有本科学历;除此之外,不少人还对潜在约会对象的毕业院校类型(985/211)有明确要求。比如,一位具有本科学历、毕业于985高校的男性明确指出:“就我还要求比较高,最起码得有一个比如说,最好你就top 10大学的这种。” 而且在某些被访者看来,潜在约会对象是否在985/211高校接受本科教育,比他们是否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更重要。

             彑

-❶-

“聊得来”:实现文化匹配的过程

 夂                 

为什么985/211是非常重要的择偶条件呢?我们的受访者认为,通过学历和985/211 的背景来筛选潜在约会对象,更容易找到“聊得来 ”的人。


一位男性受访者提到,他觉得自己和陌陌平台上的大多数女性用户在学历和价值观上有差异。这位被访者之后进一步解释:“可能比较差一点学校毕业的,不是说有恶意,但是确实是沟通起来会有差异。”


另一位女性受访者更具体地解释了她在择偶中的教育偏好:


“我还是比较在乎就是说,你这个人是一个愿意思考的。就本科我觉得也不能读的太差了,就是大家读的本科基本上至少也是211这种。其实我觉得教育这个东西还是衡量一个人他思考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角度,还有对教育是多么的重视,其实在乎的是这一点。有些人本科,可能本科读的也是乱七八糟的学校,然后研究生就莫名其妙的上了一个名校,但是你跟他聊聊天,就发现这个人还是很多事情的认识蛮狭隘的。”


同时,我们的研究发现,是否在名校受过教育被认为是“聊得来”的重要因素。受访者将“聊得来”作为择偶标准,表面上体现的是一种比较新自由主义式的(neoliberal)、强调陪伴(companionship)和沟通的浪漫情怀,但我们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发现,以985/211这样的标签来评估两人是否“聊得来”,其实映射了一个实现文化匹配的过程。文化匹配,在英文里叫cultural matching;在择偶过程中,文化匹配是指人们寻找和他们自己具有相似文化资本或背景的对象。在中国,985/211 成为了文化匹配的重要指标。受访者认为,他们可以通过名校标签判断潜在对象的综合素质,以及是否与自己“三观一致”;同时,名校标签也传达了一个人从事高雅文化的能力,并更能确保潜在对象和受访者自己有相似的品味和共同的兴趣(比如,熟知海外时事动态、爱好参观博物馆、喜欢阅读某类书籍)。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和刚过去的美国大选相关的例子。一位女性受访者提到她要求男方的学历与她相似或至少不能与她相差太多。她解释说:“不要我说什么,他就是差距特别大…你跟他聊什么特朗普,他连人都不认识,就没办法聊。”


还有被访者指出,在网络相亲时,由于他们和潜在对象之间并不是互相“知根知底”,因此他们不乏有不安和恐惧的情绪(比如,害怕被诈骗)。在信息有限的前提下,受访者也更倾向于用985/211 这样明确的标签来评估潜在约会对象的素质。


图片来源:pixabay

             彑

--

教育偏好的性别分化

 夂                 

当985/211成为择偶条件时,男性和女性说的是同一件事吗?


不论在主流媒体还是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剩女”、 “第三类人“ 这样歧视性的话语,用来指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大龄单身女性。这种歧视性的话语,暗示着高学历的女性在婚恋市场上不受欢迎。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研究挑战了这种刻板印象,因为我们发现在网络相亲中,女性的名校标签也受到男性的重视。尽管如此,性别差异仍然存在。


虽然男性和女性都在乎985/211标签所象征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也认为教育匹配对实现文化匹配至关重要,但只有男性强调了配偶的受教育水平对未来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比如,有一位男性在谈到择偶条件时说:


“至少是本科以上,因为我觉得是,现在好像也没有什么大专高职了吧。我觉得基本上现在的人,就像现在的教育情况来说,本科达不到的话,就不利于子女的培养了吧。”


虽然有男性对比自己学历更高的女性仍抱有“不可高攀”的心理,但一部分男性受访者也表达了对高学历或拥有名校标签的女性的赞赏和偏好。比如,一位男性自称喜欢高智商的女性,并且用毕业院校来大致评估。他在访谈中进一步解释了为何会有这样的择偶偏好:


“我希望我和我将来的伴侣,能够给我的孩子有一些有益的指导,对[孩子]的探索也好、怎么样也好,能够教会[孩子]…就和一些比较一流的东西做接触。”


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家庭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角色分工促成了教育偏好的性别化。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挑战了美国著名社会学家Valerie Kincade Oppenheimer的婚姻时机理论(Theory of Marriage Timing)。该理论认为,随着女性教育的提高、就业的增加,男性在择偶过程中,越来越看重配偶的社会经济地位;所以,在婚姻市场上,男性也越来越多地偏好和追求高学历女性。


我们的访谈表明,虽然女性的高等教育背景以及985/211 的身份也受到中国男性的重视,但男性并不是用教育来评估女性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他们反而是强调女性的高等教育和名校背景有利于未来子女取得教育成功、实现社会流动。育儿价值观和育儿能力是重要的文化资本。因此,男性偏好受过精英教育的女性作为配偶,其主要考量是她们对育儿有利的文化资本。相比之下,没有任何女性受访者用教育背景来衡量男性的育儿能力,她们倾向于用男性的教育背景来评估男性的其他文化资本(如智商、品味、世界观);少数女性也用教育背景来推断男性的收入和家庭背景。这种教育偏好的性别分化反映了中国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


男性对高学历女性的偏好,看似是一种“前卫现代”的择偶取向,但是究其根源,却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丈夫和妻子扮演传统性别角色的期待。



图片来源:giphy.com


结 论


总而言之,在本科教育日渐大众化的时代,985/211这样的名校标签正在成为人们择偶过程中的“敲门砖”。


我们认为,网络相亲用户对985/211的重视源于中国等级制的高等教育体系,而教育偏好中的性别分化源于中国家庭根深蒂固的性别角色期待。因此,看似个人化的择偶偏好其实是由文化规范和制度环境塑造的。此外,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教育偏好,有针对性地选择约会平台,有策略性地筛选约会对象。网络相亲并没有打破社会阶层的壁垒,反而可能加强中国教育精英的阶层封闭。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欢迎阅读我们的论文。


这篇论文是open access,大家可以去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的网站上免费阅读原文(可戳今日次条直达)。谢谢大家!


Reference:

Xiao S and Qian Y (2020) Mate selection among online daters in Shanghai: Why does education matter?.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6(4): 521-546. https://doi.org/10.1177/2057150X20957422


撰文:肖斯琦

审读:钱岳

本文责编&排版:王璐莹



【掷地有声】栏目往期文章:

【掷地有声】父母资源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掷地有声】学业成绩也“拼爹”?

【掷地有声】如何测量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掷地有声】因病信教——农民宗教信仰心理过程的本土化解释

【掷地有声】如何破解物业纠纷?社会学业主这样看

【掷地有声】在住房这件事上,还是要拼爹吗?

漂在他乡,你的“心”定下来了吗?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