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母发5000月薪,求我回家啃老:新型啃老的蔓延,究竟是谁的错?

李砍柴 小李耕田 2023-10-17

本文作者 | 李一可
责任编辑 | 老路
“我麻烦你,买瓶农药,让我死吧!”

张先生劝考研五次都失败了的女儿去找工作,没想到却换来了女儿的以死相逼。

小张大学毕业已经四年,跟她同届的同学绝大多数都已经参加工作,甚至有人结婚生子。

而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埋头学习,一心想要考研,从来不想找工作的事。

孩子爱学习,求上进,固然是件好事,但张先生担心女儿一直闭门不出,会与社会脱节。

而且女儿五次考研失败的经历,已经证明她不适合考研,还是赶紧找工作,多增加社会经验才是正经事。

然而,面对苦口婆心的父亲,小张却说:“千里马是能跑远的,只不过你没有把它喂饱。”

《金牌调解》节目截图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张先生,别人家的孩子26岁早就能能赚钱养活自己了,而他的女儿却在一边啃老,一边说自己没有把她“喂饱”,实在让人委屈。

其实啃老早已经不是新鲜事,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现象,有30%以上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

而近几年,又出现了像小张这样的“新型啃老族”,他们以考研、考公、考编等体面的理由来逃避工作,打着上进的名号,变相地啃老。

图片来自网络

虚假的上进,以学习为由剥削父母

都说父母与子女相遇是缘,但有些缘分却注定是孽缘。

来自山东的小张从小成绩优异,大学期间接触到了经济学,她一下就被迷住了,她觉得经济学就是为她量身打造的。

从那时起,她便立志要考研,将来做一名大学老师,专心研究经济学。

随后,她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准备考研上。

大四那年,第一次考研失败后,她便回到家中继续准备“二战”。

可后面接二连三的失败,让小张渐渐陷入到了偏执之中,仿佛她的人生里只剩下了考研这一件事。

此时,张先生也发现女儿有些不对劲,她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完全与外界断了联系,长此以往必然会与社会脱节。

于是,他就劝女儿,可以边工作边考研。

《金牌调解》节目截图

可小张却觉得,家里又不是穷得供不起她,她不用非得自己去工作。

矛盾就这样产生了,双方都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互相拉扯,一场家庭战争也就此打响。

父母想方设法拉着小张去接触外面的社会,家里来个人,父母就拉着她出来打招呼;表哥开了家火锅店,父母就带着她去吃饭。

可这些行为在小张眼里都是“使绊子”,她觉得考研人的时间十分珍贵,父母这是在耽误自己的前途。

终于在一次争吵之后,张先生彻底忍不住了,他拉下电闸,把小张的台灯一把摔在了地上。

但这种暴力行为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换来了女儿的自杀威胁。

图片来自网络

在此之前小张也曾妥协过,她去父亲给安排的教育机构教过课,这是她大学毕业以来第一次走向社会。

然而,没过几天,她就被开除了。

原因也如张先生所料,她无法处理正常的人际关系,学生之间闹矛盾,她解决不了;家长来沟通孩子的学习问题,她却认为家长是无理取闹的“泼妇”。

这次迈向社会的失败,更加坚定了小张要考研的决心。

她认为只要能考上研究生,以后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就可以专心做学问,再也不用处理这些无用的人际关系了。

就这样,小张再次缩到了自己“安乐窝”里,一边心安理得地啃老,一边幻想着不切实际的“白日梦”。

《金牌调解》节目截图

据统计,2022年有457万人涌向了考研这座独木桥,而录取人数不到110万。

其中有一大部分人像小张一样,陷入了反复考研屡战屡败的漩涡,他们用考试来逃避现实,假上进之名,行啃老之实。

小张虽然偏执,但至少她还有一个想成为大学老师的职业梦想,而25岁的苏文却直言:
工作就是浪费时间。
苏文从大学退学后,便宅在家里看书、上网,这样的日子他已经过了7年,“啃老”是他的唯一经济来源。

在苏文看来,这个社会上没有真正有意义的工作,与其浪费时间出去工作,不如在家读书充实内心。

苏文的母亲原本在一家医院上班,几年前已经退休,但儿子整天呆在家里,迫于压力她只好又去找了份工作。

面对母亲的的付出,苏文也只是冷漠地说道:
“她不是为了负担我,我又花不了多少钱,她是为了她自己。”
一个25岁的成年人,扛不住社会的压力,每天怯懦地躲在父母的身后,花着父母的钱,读再多的书有什么用呢?

不过是一个断不了奶的巨婴。

图片来自网络

在豆瓣上有一个名叫“家里蹲自救同盟”的小组,目前已经有超过6万人在那里抱团取暖。

他们大多数人都跟苏文一样,不顾及父母的失望和无奈,理所应当地过着啃老生活。

父母给发工资,求我做“全职儿女”

与小张和苏文相比,丹妮的啃老生活就更惬意一些,她享受着父母为自己的生活兜底,父母也支持她“家里蹲”。

丹尼大学毕业后,去了北京的一家广告公司上班。

那段时间,她每天都要绞尽脑汁研究创意、讨论方案,经常还要加班到凌晨。

然而,顶着巨大的压力忙活了一个月,到头来,工资也就勉强能够维持生活。

她无数次在心里问自己:这样的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工作还不满一年,丹妮便有了想要辞职的想法。

每一次加班到深夜,或者工作上受到委屈的时候,辞职的念头就越来越强烈。

和父母视频时,她也经常将自己在工作上的“悲惨遭遇”讲给他们听。

然而,父母不但没有鼓励她要坚强,反而跟她说:“实在不行,就回家吧,爸妈养你。”

有了父母的这句话,丹妮也就有了退路,终于在一个加班的夜晚,她下定了决心要辞职。

此时,她的父母都已经退休,回家后老两口都很高兴。

电视剧《逃避可耻但有用》剧照

丹妮回家没多久,在父亲的提议下,一家三口便开启了游山玩水的旅行。

他们接连去了贵州、江西、浙江等地,在山涧里徒步,在沙滩上吹风,丹妮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只是在花父母退休金的时候,内心会有一丝的愧疚。

为了旅行,丹妮还提前给全家买了“随心飞”,每到一个新地方她也会认真做攻略,父母每天都会夸她,会“花小钱,办大事”。

可事实上,实际的开销全部都是由父母承担。

回到家里后,丹妮会多干一些家务,柴米油盐的事她就尽量少掺和,因为她觉得生活里的事掺和多了,多多少少会产生有一些不愉快。

她经常自嘲说,啃老是门艺术,要懂得张弛有度。

丹妮的这种状态,被很多年轻人称为“全职儿女”,他们寄居在父母的生活里,给父母干一点家务,父母给他们钱花。

也有些人“家里蹲”是带着父母的任务,比如要考公、考编。

做“全职儿女”是很多年轻人求职遇阻,或升学不顺时的一种“迂回战术”,他们啃老了,但又没完全啃。

网络热梗

2021年,毕业于浙江某师范学校的小午,在教培机构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她和丹妮一样,因为忍受不了高强度的工作辞了职。

没了收入的小午,也成了一名“全职女儿”,父母每月给她发5~8千元的生活费,这可比她上班赚得钱还要多。

但这钱她也不能白拿,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她必须要考公。

只要在家备考,就有钱拿,这样的生活连小午自己都觉得很梦幻。

一年多的时间,小午参加了10次考试,考公、考事业编、考教师编,只要符合要求的考试,她都会去参加。

可是结果总是不尽如意,最好的一次成绩只差了1.5分。

刚开始她还挺享受这种状态,可失败的次数多了,家里的氛围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公务员考试现场

在一次考试失败后,小午的妈妈对她说:
“我在你身上花了那么多钱,那么多时间精力,你可不能是一个赔本买卖,你至少得赢回那些成本。”
这句话犹如一座大山,压得小午有些喘不过气来。

直到现在小午也不知道,自己考公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父母。

她仔细想了想,好像从小到大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在安排。

在父母的眼里,除了体制内的工作,其他的工作都上不了台面,至于她喜不喜欢并不重要。

小午的处境和大多数“全职儿女”是一样的,他们虽然有老可啃,但时间久了,还是会觉得惴惴不安。

图片来自网络
新型啃老”的元凶,是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

一位985高校毕业的研究生考公失败之后,原本打算去青年旅店打工,或去陶瓷店当学徒,却被她的母亲拦下了。

她母亲觉得,女儿好不容易读到了研究生,如果去打零工,别人问起来脸上会有些挂不住。

她宁愿让孩子在家啃老,也不愿意她去做这样的工作。

如果有亲戚朋友问她,为什么女儿一直宅在家里,她会用“在家复习”或“准备出国”来搪塞,这样会显得更体面一些。

这位母亲亲手为自己的女儿,穿上了“孔乙己的长衫”。

“孔乙己的长衫”是最近被热议的网络热梗,孔乙己原本是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他很穷,但他读过书,是小酒馆里唯一站着喝酒且穿长衫的人。

孔乙己有文化、好面子、没钱、没成就,他身上的这些特点恰好与现在很多有学历,但放不下身段的年轻人,产生了共鸣。

网友评论截图

很多人啃老也是迫不得已,他们为了穿上这件“长衫”,付出了十几年的努力,如今想脱下来,并不容易。

翟旻毕业于985院校,她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父母文化有限,高考报志愿时给不了她建议,最终她一路滑档,被调剂到了一个不理想的专业。

上大学之后,她希望能通过考研改变命运,然而接连考了两次,她都失败了。

翟旻也曾想过随便找个班上,她看过硕士毕业去火锅店当服务员,本科毕业去送外卖的新闻,可她只敢在心里默默佩服他们。

高考考上了一所名校,她已经是整个家的骄傲,到头来再去做和父母一样的工作,她多少有点不甘。

考研失败后,翟旻如今又在准备考编,继续做“全职儿女”,一边啃老一边维持着体面。

电视剧《二十不惑》剧照

而在另一方面,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也成为了造就“新型啃老族”的元凶。

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1076万,再一次创造了历史新高。

在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显得尤为严峻,这也促使很多人卷进了考研、考公的“独木桥”上。

甚至有网友调侃:“3000元招不到农民工,还招不到大学生么!”

这也确实是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困境。

在云南大学的一场校园招聘会上,随处可见硕士、博士优先的字样,但工资只有几千块。

有位毕业生拿了20份简历,在招聘现场挤了5个多小时,却只投出去了5份。

在这样的压力下,很多年轻人有了下坠的危机,这才使得他们不断往上攀爬,考研、考公成了他们的抓手,只是有些人不小心陷入了“啃老”的漩涡。

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剧照

避免“新型啃老”,父母要摆脱“浆糊”,孩子要脱掉“长衫”

不管以什么样的理由成为了“新型啃老族”,每个人的心里都要明白,人总是要自己去接触社会,这是无法回避的命题。

要解决“新型啃老”的问题,首先父母要摆脱“浆糊逻辑”。

“浆糊逻辑”是心理学家武志红提出的概念,它广泛存在于中国家庭,其中一条浆糊逻辑是:

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有些父母为了自己的体面,要求孩子去考公、考编,从来不考虑孩子的喜好,这种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浆糊逻辑,最容易把孩子推向啃老的漩涡。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像是老树和藤蔓,老树不会一直滋养藤蔓,父母也不可能为孩子操心一辈子。

中国有句老话叫“儿孙自有儿孙福”,父母没有界限地插手或包揽孩子的事,只会剥夺儿女独立的机会。

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面对逐渐增大的就业压力,毕业生们也要开始学习“妥协”,试着脱掉“孔乙己的长衫”,不要让学历成为禁锢自己的枷锁。

毕业于日本高校的海归研究生尼莫,回国后做起了保姆;211高校毕业的东北姑娘崔西,去了家对面的宜家做起了冰淇淋服务员;大学生尚文文,毕业后在花店当起了学徒。

他们都是脱掉“长衫”,融入社会的人,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会去做保洁、送外卖、当宿管阿姨。

这些职业或许看上去不体面,但作为一个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选择,远比在家啃老强。

海归保姆尼莫

当然,对于“新型啃老”也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就曾说:“年轻人太苦,我支持他们啃几年老。”

梁教授口中的“啃老”,并不是让年轻人安于现状的躺平,而是希望他们在几年时间里,去探索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这个想法固然很好,但很多家庭可能无法承受孩子啃老的负担,这就无异于“何不食肉糜”。

年轻人感到焦虑和压力,可以停下来歇一歇,但千万不要躺下来就不动了,只有动起来,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短暂的啃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啃老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切记!

人一定要认清现实,不要贪图蝇头小利丢失诚信,这是做人的大忌。


往期推荐

天价彩礼,为何频繁出现在农村的基层女性当中?

骗走国家280亿,坑惨15万人!比贾跃亭更狠的大忽悠,终于倒了

你的「赞」+「在看」,砍柴都看得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