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教授社会调查,一组数据曝光,撕开了当下社会最荒诞的真相

小李耕田 小李耕田 2023-10-17

本文作者 |张语‍‍
责任编辑 | 柳叶叨叨
“村里有好多自杀的老人!
武汉大学刘燕舞教授,曾在湖北某县农村调研时,“目睹”了一场人性的考验与灾难。
深夜,一位老人换上了最干净的一套衣服,悄无声息地坐在土坑里,淡定地喝着手中的农药。
老人怕死后子女不埋他,事先给自己挖好了“坟墓”。当家人发现他的时候,老人已不省人事。
刘燕舞教授本以为这起老人自杀案是个别现象,调查之后才发现,自杀的老人不在少数。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老人义无反顾选择死亡?他们的子女为何坐视不管呢?

刘燕舞教授,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2008年9月,他和30多名师生在湖北省某县的6个村庄,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质性调研。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个地区的农村老年人自杀率高得惊人。
而2000年的数据显示,农村老年人自杀占到了全国总自杀人口数的80%,这个数据已经严重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72岁的王永兰老人,就是刘燕舞教授调研的对象之一。
王永兰老人身体不太好,常年独自一人生活在农村里,儿子一家都在城里打工。
有一天,王永兰的儿子接到邻居打来的电话,说他的母亲突然病重,需要他赶紧回来照顾。
儿子接到电话后,以为母亲快不行了,就匆忙和工地请了假,带着媳妇一起赶回了村里,准备为母亲“奔丧”。
可回到家中,他们才发现老人还没断气,只是瘫痪在了床上,但他们并没有打算带老人去医院看病,只是让母亲躺在床上等死。

结果一个星期过去了,老人还是没有断气。
此时,王永兰的儿媳等得有些不耐烦了,她说:“人总是要死的,年纪到了,治好了也没有必要。”
而儿子也有些冷漠地说:“那么大岁数活着也是浪费粮食,早点死也是解脱。”
儿子和儿媳的这些话传到了王永兰的耳朵里,她默默流下了眼泪,她并不是哭儿子的绝情,而是内心觉得愧疚,她认为自己苟活,是在拖累儿子。

此后的几天里,儿子和儿媳轮番在老人身边抱怨,如果早知道老人不死,他们就不回来了,耽误赚钱。
活着的王永兰仿佛犯了天大的罪过,人生末年连活着都不配了。
后来,儿子和儿媳陆续接到了工地里打来的电话,催他们回去开工,他们也就更加不耐烦了。
看着躺在床上的母亲,王永兰的儿子想了个办法,他去买了一瓶农药,放在了母亲的床头。
随后他对母亲说了一句:“你还是喝药死了吧,你不死,我怎么出去赚钱?活人都要被你拖累死了。”
听到这番话之后,王永兰老人的心也就彻底死了,她毫不犹豫地喝下了儿子亲自送来的这瓶农药,咽下了自己的最后一口气,带着委屈死去了。
王永兰的“自杀”,村民们都心知肚明,她并不是个例。
村里还有很多像王永兰一样瘫痪在床的老人,都选择了喝农药自杀。
至于他们的农药从何而来,只有他们的子女知道了。

村里的一位柴姓老人告诉刘燕舞教授,他早已经给自己准备好了农药,只要身体动弹不得了,他也会走上自杀的这条路。

30年来,这个县发生的自杀案有206例,其中老人自杀多达128例。
很多农村的老人早就做好了将来要自杀的准备,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归宿了。
王福田老人的儿子在镇上开了一间发廊,儿子手艺好,人也老实,镇上的乡亲们常去光顾发廊生意,发廊的收入完全能维持一家老小的开销。
75岁的王福田,有个踏实能干的儿子,而且他自己手里还有两万块钱的存款,这足够他在农村里安度晚年了。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富足”的老人,依然没能逃脱自杀的命运。
有一天,儿媳妇不知从哪里搞了几条鳝鱼拿回了家,王福田也想尝尝野味,于是便想向儿媳妇要一条回去吃。
可没想到他刚一开口,就遭到了儿媳妇恶狠狠地辱骂,儿媳妇说他好吃懒做,还不如家里的一条狗,狗起码还能看门护院,甚至还让他赶紧去吃老鼠药。
王福田活了一辈子,受够了这样的羞辱,他低着头说不出话来,心里满是绝望和无助。

当天晚上,王福田把老伴支开,自己翻出早已准备好的农药,独自一人去了树林后面的河沟里。
随后他喝下了半瓶农药,倒在了河里,草草的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王福田老人的死,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预谋。
在自杀前,老人已经写好了遗嘱,将自己手里的两万元存款分成了三份,一份给老伴,一份给儿子,最后一份留给自己办丧事。
王福田连最后离开的方式都带着体恤,他怕自己的死,给儿子增加嫌疑和话柄,所以早就选好了离家较远的河沟边,免得死在屋里臭烘烘的晦气。

可儿子面对父亲的自杀却表现的异常平静,他没有丝毫责怪妻子的意思,反而很冷漠地说:“死了就是死了,日子还是要过的。”
其实导致王福田自杀的原因,并不是这一次儿媳妇偶然的辱骂,而是此前无数次吵架和挨骂所导致的结果。
在农村,类似王福田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他们前半生为子女们盖房子,娶媳妇,看孩子。
可一旦完成了“人生任务”,丧失了劳动能力后,他们在子女身上得到的爱和反馈却少得可怜。
“人老了不值钱”是常挂在老人们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对于很多农村老人来说,“安享晚年,享儿孙福”简直成为了奢望。

有很多老人,他们身体健康,能够自给自足,可最终还是寻了短见。原因却是,他们太孤独了。
65岁的李桂兰老人,就是典型的例子。
45岁那年,李桂兰的丈夫出车祸去世了,她从来没有想过改嫁,而是选择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儿子。
李桂兰是个命苦的女人,大儿子前些年在工地做工的时候,摔死了。
中年丧夫,晚年丧子,这让李桂兰产生了一些悲观的念头。
有时候她会想,是不是自己活的时间太长了,反而“克”死了自己的大儿子,如果自己早点死,也许儿子们就能活得更久一些。
比这更可怕的是,李桂兰的两个儿子也和她的想法一样。
剩下的两个儿子都各自成了家,很少回来看望她,他们平日里也有意和李桂兰保持着一定的疏远,生怕母亲“克”到自己。
虽然李桂兰未曾遭到儿子和儿媳的虐待,但她的心里却孤单的像一滩死水。
她很多时候就在门口坐一天,从早晨看着太阳升起,晚上看着太阳落山,每天的生活都一成不变,一整天可能都没有个说话的人。
李桂兰老人的身体还算健康,偶尔还能下地干点农活,照顾自己的一日三餐完全没有问题。
每天中午她会在炉子上烧起火,将一小盆粥烧热,泡了几块掰碎的馒头,这就是她的午饭。
有时候会炒一个菜,不炒菜的时候,就随便煮一点饭,就够自己吃一天的。她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菜,一个月花不了几个钱。

没有家人的陪伴,李桂兰的日子漫长、孤单的可怕,她已经没有了任何期待。
李桂兰觉得这么活下去,不如早点死,所以她一直在盘算着怎么结束自己的生命。
终于在一个冬天的晚上,李桂兰选择了上吊自杀,生无可恋到一个字的遗嘱都没有留下。
像李桂兰老人这样有子女等于没子女的老人,晚年都是无尽的凄凉。
李桂兰去世后,儿子们才承认,他们确实对母亲关心太少,陪伴太少。
但是对于母亲的死,却丝毫没有愧疚,在他们心目中,这是老人最正常不过的“归宿”。
李桂兰就这样在孤独中安静地离去了,儿子们按照当地的习俗,为她操办了一场“热闹”的葬礼。
孤独了大半辈子的李桂兰老人,盼来最热闹的一天,竟是“参加”自己的“葬礼”。

京山县的老人们,其实并不想死,蝼蚁尚且贪生,更何况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也希望刘燕舞教授的调研组能帮他们呼吁,希望得到社会层面的帮助。
社会各界也在积极想办法解决,老人“不饿死,不病死,不寂寞死”的问题。
2010年,京山医院成立恒源养老医院,全面启动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让老人们不出院区就可以看病。
82岁的桂友华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受益者。
桂友华多年来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因为没有彻底治疗,每个月总要反复的在医院住上10多天,老人的一双儿女都在外地打工,根本无法照顾他。
他每次住院都只能找村里的邻居帮忙。有的时候老人怕麻烦,干脆在家强撑着,他甚至想过自杀,这样自己不会遭罪,也不会给儿女增添负担。
而现在老人住在养老院,不仅有人全天看护桂友华老人,生病了医生直接上门为老人治疗,不必再跑医院。

在京山县罗店镇马岭村,只要是年满60岁的本村老人,就能在休养所享受免费供养。
80岁的闵桂枝,就是住在休养所的一位老人,她现在每个月的吃、住、吃药、看病,村里全给包了。
照顾闵桂枝老人的护工晚上还会轮班制查房,白天为老人整理房间、梳头发、剪指甲,陪老人聊天。
闵桂枝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过上这么安稳的日子。
她的身边多了好多“老伙伴”,他们一起看电视、晒太阳、散步、说说笑笑,每天的日子再也不会像之前那样孤单了。
2018年,京山县的很多村子都成立了养老院、福利院和免费的食堂,在社会各界得努力下,京山的老人们终于盼到了属于他们的“夕阳红”。

如今我国有将近1.2亿乡村老人,为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国家出台了各种养老新政。
如增加农村老人养老金;如提倡有条件的农村建立日间照料中心;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养老院的建设等等。
但无论国家和社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帮助老人们,最能抚慰老人心灵的还是亲情,最能帮助老人们的依然是他们最亲近的子女们。
那些把“老年人自杀”看作平常的子女们,他们的价值观已经逐渐扭曲。
中国有句老话叫“百善德为本,敬老孝当先”,辛苦了半辈子的老人,不应该成为年轻一代人的累赘,更不能被子女们抛弃。
那些辛苦操劳了一辈子的老人,只不过想在晚年能有一段安稳的时光,能有尊严的活着,能有人惦记着他们。
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老人的现在有可能就是我们的未来,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愿普天之下的老人们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往期推荐

美国人出天价收购马未都收藏品被拒,马:一件不卖!传承中华文化

父母发5000月薪,求我回家啃老:新型啃老的蔓延,究竟是谁的错?

你的「赞」+「在看」,砍柴都看得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