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囚》:我不能像鱼一样在砧板上等待剥鳞

书本放映 抛开书本 2019-03-30

书本剧场,声色思想



最近,导演马莉的纪录片《囚》在国内部分城市陆陆续续有了放映机会。这部纪录片在去年拿下了西宁FIRST青年影展最佳纪录片、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评审团并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单元。


导演马莉


这部作品是马莉“人的困境”系列作品第三部,聚焦东北某精神病院封闭疗区。马莉在作品阐述时说道:


我想描述一部生命的窒息史。他们孤独的被囚禁在以知识为名建立的大囚笼里。无法根治的精神重疾不断制造出荒诞不经的虚幻世界,他们委身梦魇般的世界无力辨识也无从摧毁。药物会让他们短暂清醒,回到现实。


在这个所谓的理性的世界,看似脉脉温情掩盖着真实的冷漠,他们强制接受训诫,要求臣服于理性的秩序。他们还将在巨大无边的社会和家庭生活双重挤压下自我折磨和自我忏悔。清醒很短暂,不久,他们又将陷入混沌的幻觉的城堡,周而复始。



导演: 马莉
类型: 纪录片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东北方言
片长: 287分钟


剧情简介

中国东北某精神病院封闭疗区。 
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冲动,酒瘾患者……包括他,都将在这里接受强制性封闭治疗。从清醒的瞬间,他们就开始试图挣脱这座囚室,但在这里,挣扎毫无意义。此后,他们将在药物的控制下和不容置疑的规训之下,开始自我反思,它触及灵魂,意志,欲求,思想……


本片另一张海报



作者:柠檬炸弹

不仅自己写稿,还会骗人写稿



《囚》终于来了。

 

出于可以猜想的原因,《囚》在大陆的放映非常困难,能看到影院级别的《囚》更是难上加难——据工作人员说,无锡这场是2018年第一次在大陆放映院线版。除此之外,《囚》287分钟的片长也对观众提出了挑战。


无锡场座无虚席,部分观众坐在楼梯上或是站着看完了五个小时


不过看到纪录片结束的时候,我认为导演马莉还是为提高影片观赏性做了很多工作的——几位病人的镜头交叉推进,不让观众对同一个人物连续关注太长的时间,以免感到厌倦,这让5个小时的观影过程显得不那么漫长。

 

片中病人的症状都不是非常激烈,很多病人甚至不太符合普通人对“精神病”的定义,这就牵涉到对精神病人界定标准问题。



导演人为地将影片分为三段,但是在我看来这三部分的区分并不十分明确,而这种人为的划分方式显然是想强调一种变化——病人从抗拒到接受的转变过程。病人一开始不能接受自己的精神病人身份,很多人到第三幕其实也没有接受,只是表现的妥协和麻木了。


影片中一些角色逻辑清晰,性情温和,和其他具有典型精神病症状——幻听、抑郁——的人相比,几乎看不出“有病”的迹象。

 

精神病的界定标准是一个科学问题,不是普通观众能辩得清的。病人们失去的自由,更多是现实情境下的无奈,将之引申至常人生活视角去解读,我觉得是不太恰当的。马莉导演并没有刻意放大某一话题,而是通过诸多人物构建了精神病人复杂的人生背景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以摘掉“精神病人”这一符号化标签,换之以对血肉之躯的立体呈现。


尽管影片中反映了精神病人对封闭管理的抗拒和对自由的强烈向往,但这和常人世界中的自由需求是不可一概而论的。如果自由是一个绝对概念,那世上不存在自由的人;如果自由是一个相对概念,那必然是利弊妥协的结果。对精神病人所付出的极大自由代价,我们报以强烈同情,但质疑和解决,都是科学问题。

 


相比精神病界定标准和自由限制,我更关心这些病人的身世背景。虽然有一些遗传因素,但显然个人经历对发病影响重大。精神病的发生虽然不应与人身地位和财富相关,但显然有极多的精神病人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有的人是因为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接受了太多阴暗面而产生疾病,有些是因为长期疾病导致生活贫困,碌碌无为。


就像病人傅明刚所言,一旦进了精神病院,人就被打上了标签。从此以后即使康复出院,还是会受到社会歧视。正是出于种种恐惧,病人对自身疾病的抗拒心理也十分严重。

 

由于社会的歧视、偏见、对精神卫生问题的忽视,导致精神病院成了一个被世人遗忘的角落。除自由以外,病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孤独。


作为精神病人,时刻受着来自疾病和环境的双重精神压力,再加上治疗中有限的自由和近乎无限的时间,孤独成了在精神病人中普遍存在的困境。病人最需要的人是家人,但普通家庭几乎没有能力负担起这样的陪伴责任,更何况许多精神病人本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有两个角色对孤独反应最多。一个是年幼丧父,进过少管所的年轻按摩师,短短31载的人生令人唏嘘不已。家庭缺失导致的个性叛逆,犯下过错后进少管所又饱受欺凌,出狱后通过职业培训当上按摩师,却因此职业接触了太多社会阴暗面,现在又进了精神病院。


很难说对其悲剧的前半生社会、家庭要承担多少责任,而如今这些苦涩和坎坷,又不知该向何人倾诉。其和迷茫超越了疾病带来的痛楚,且无药可解。

 

另一位是在抽烟时对着摄像机倾诉的大叔。时代悲剧导致的个体悲剧,在政治运动中受冲击而留下创伤,一生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自然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没有事业,没有家庭。他对自己的责备,自然就是这蹉跎的一生白白浪费。与疾病相比,这样荒废的一生更难接受,也没有挽救的可能,悲凉和失望就足以概括这位花甲老人的一生。

 


对不同个体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塑造,是我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有些同类影片只是进行简单的记录,而《囚》做到了和角色沟通。这种沟通不是靠导演的言语做到的,而是通过与角色建立情感联系而使角色主动发声,进而使得观众可以真正走入这些病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去消费疾病的痛楚建立虚伪的同情。

 

影片采用了极冷色调,对精神病院内的悲剧和灰暗是很好的映衬,我一直觉得医院尤其是国内的医院色调太过冷淡了,严重缺乏积极信号。尽管导演刻意把色调调的更冷,可我并不觉得和我印象中的医院有多大区别。


在冷色调环境外,导演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世上有人的地方,必然有爱和温暖。病人之间会聊天,倾诉,互相开导疏解,乃至给病友看起了病。似乎病人最懂病人,他们之间有一种其妙的沟通方式,而且真的有奇效。


在这被遗忘的角落里,病友们之间的温暖,就像是世界上最后一抹彩色。

 


从《囚》中,我们认识到一个个病人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自己的需求和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尊重病患首先要把笼统而偏见的“精神病”标签撕掉,待之以独立的生命个体。


在影片中可以看到,精神病人的生活现状,可期的未来,乃至疾病的成因都与社会环境关系重大。而将精神病人关进精神病院,在缺乏社会积极干预和帮助的情况下,实质是一种遗弃行为

 

感谢马莉导演拍摄了这样一部关注边缘群体的优秀影片,就拿影片最后一句总结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我们不是生活在被毁坏的世界,而是生活在错乱的世界。我们就像被遗弃的孩子,迷失在森林里。

 

——卡夫卡


五个小时从未出去上厕所的敬业撰稿  柠檬炸弹

本周日就能在厦门看到《囚》的兴奋编辑  老鹅




书本短评















下方留言者,优质发言送《囚》定制书签或电影海报。

———— / END / ————




书本影评:

这个毕志飞,一点也没有灾难艺术家可爱

《寂静之地》其实一点也不恐怖嘛

《路过未来》:高房价时代的“吉普赛人”群像

看再多的推送,都不如进影院去感受

这些孩子,曾从垃圾堆里出生,又在垃圾堆里成长

他叫韦斯安德森,他的电影几乎可以碾压其他处女座

就算是职业杀手,也会在公车上遇到小学同学

夹娃娃很疗愈啊

大象席地坐,灰烬从天降

这部电影,绝对要列入年度十佳!


书本映后记:

我有一个忧郁的小问题丨FIRST主动放映春季巡展 · 江南大学站

看名字就仿佛听见导演说:这部片子我不准备卖钱!

灿烂千阳,带母亲一起看金像奖影后毛舜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映后 | 历史永远在我们今天的现场,现场是一幕又一幕的《村戏》

我不爱江山,更爱美人

《日常对话》:她和她的T妈妈,为了一个更好的世界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阳光下的情感教科书

中国也能拍出不输英国的历史片


书本放映

天梯 | 时间去哪儿了 | 奋斗 生门 | 唐老师 | 芳华 | 金珠玛米

至爱梵高 | 女尸迷案 | 蓝宇 | 东宫西宫 |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 大明劫 | bike与旧电钢 | 佛罗里达乐园 

 我们是X | 我只认识你村戏 | 第三度嫌疑人 | 清水里的刀子中邪 

中邪|暴裂无声|我的影子在奔跑|太阳总在左边||塑料wg|黄金花

犬之岛|路过未来|FIRST主动放映|


👇👇👇点击 阅读原文进入我们的魔方大厦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