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树明丨《易卦变图说》为全祖望著作考

解树明 书目文献 2022-10-24



注:本文发表于《周易研究》2022年第4期,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解树明博士授权发布!



《易卦变图说》为全祖望著作考


解树明


摘要:清咸丰十年,《易卦变图说》始由沈映钤付诸梨枣。沈氏认为此书非全祖望之作,后世学者咸承其说。考《易卦变图说》所及著者相关信息,均与全祖望行实、著述相合。此外,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过夏杂录》明确著录《易卦变图说》为全祖望所作,并对书中内容予以征引,所引内容与沈映钤刻本一致。《易卦变图说》作者的考实,对全祖望经学研究,尤其是对其易学思想的研究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易卦变图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易卦变图说》;全祖望;沈映钤;易学

《易卦变图说》是一部集历代卦变图说并附有作者论断之书。著名易图研究专家郭彧先生称:“是书集历代卦变图之大成,可作为研究卦变图及说者之重要参考书。”[1]清咸丰十年(1860),《易卦变图说》始由沈映钤刊刻。沈氏并作跋语,认为非全祖望之作。此观点对后世学界影响甚深。清桂文灿《经学博采录》收录《易卦变图说》前后序跋[2],胡玉缙[3]、尚秉和[4]分别为此书撰写提要,李申、郭彧尽收此书于《周易图说总汇》之中[5],并作专文介绍[6]。以上诸家在充分肯定《易卦变图说》价值的同时,在著者问题上,多承沈映钤之说,均不详该书撰者名姓。

一、沈映钤题跋疑义考辨

清咸丰十年(1860),《易卦变图说》始刻于杭州西湖街正文堂,后收入徐友兰辑刻的《会稽徐氏述史楼丛书》和《会稽徐氏铸学斋丛书》中。是书后有咸丰十年(1860)沈映钤题跋,曰:

右《易卦变图说》一卷,为曾王父赓堂先生手钞本。卷尾注云:“丙辰在京寓,借谢山处本钞。”案谢山全先生,举雍正壬子京兆试,与曾王父为同年生。此盖丙辰计偕时所借钞也。编首不署撰人姓氏,或疑即谢山所著。然考《经史问答》,于易变颇斥瞿塘来氏,以为繁溷,而是编谓来氏错综之法最有纲要,则非全氏之书也。其别白诸家本之梨洲黄氏,甬东之学皆宗南雷,则似为鄞人所著。然余向时往来浙东,举以质穷经家,鲜知之者。是书于卦变一门,源流正变,粲然毕备,足以孤行。惜世传之者少也,因为锓版以广其传。世或有知作者姓氏,或已梓行而余未及见,固陋之诮,又安敢辞。刻既迄工,谨志数语于卷末。咸丰十年八月武林沈映钤退庵氏跋。


此段题跋疑义有二:其一,沈映钤的曾祖父赓堂先生是谁?其二,沈映钤认为《易卦变图说》非全祖望所撰,是否可信?下面将对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沈映钤(?―1881)字辅之,号退庵,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三年(1833)进士,官广东韶州知府。著有《退庵剩稿》《退庵随笔》等。藏书家徐树兰、徐友兰之外祖父。其《退庵剩稿》,徐友兰刻入《述史楼丛书》。沈氏世代喜好藏书。其《随笔》略云:“余家藏书颇富,自大父安伯公、春台公俱好购书,凡《四库》应有之书亦略备,而其中诗文集尤多。及余幼时已散失殆尽,所有唐宋至本朝人专集尚数百种。”[7]
考乾隆《杭州府志》卷八十九有《沈廷标传》:“沈廷标,字名世,号赓堂,钱塘人。乾隆己未进士,癸亥补禾郡教授,尝捐赀修学宫,来学者岁尝数十人,讲诵日夕不辍。庚午擢萍乡知县,调繁清江。廷标持身廉洁,以振励风俗为已任……子景煦,字和叔,自成童无他嗜好,多购古书,丹铅不去,手钞撮精要,部居荟粹,著录满架。”[8]由此传记可知,廷标有子曰景煦。而民国《杭州府志》记载景煦昆仲三人,其兄曰景熊,其弟曰景熹,三人均为当时杭州一代著名诗人,有唱和诗篇《秋庄集》[9]。而沈映钤则是“景”字辈中最小者景熹之孙。光绪《归安县志》卷三十《恩赐录》称沈景熹“以孙映钤封承德郎”[10]。综上,从沈廷标姓氏名号以及沈氏家族嗜好钞书、藏书来看,均与沈映钤记载相吻合。而乾隆元年(1736),从全氏寓所借钞《易卦变图说》者,即为沈廷标。《易卦变图说》一书,从目前流传与刊刻来看,仅有咸丰十年(1860)沈映钤刻本一种[11]。若没有沈廷标钞本和沈氏后人的精心收藏,或许今日很难见到此书,故清人桂文灿评价沈氏后人护持此书之功,“于先人手泽,四世流传,不致散佚,亦可谓贤子孙矣”[12]。此其一也。
其二,沈映钤认为《经史问答》对来知德易变持批评态度,而《易卦变图说》则对来氏“错综之法”充分肯定,沈氏据此断定《易卦变图说》非全祖望所撰。揆诸《经史问答》卷一《易问目答董秉纯》十七问答,主要谈论易卦互体之说,第二问答便提及来知德易卦互体之说,称“至于明之瞿塘来氏,杂用诸家之例,愈繁愈溷,而互体之学互乱。近则西河毛氏亦然”[13]。而《易卦变图说》第十节《来梁山错综图》主要讲来知德卦变错综图,图后并且附有明何楷、黄宗羲、毛奇龄之说,以及著者按语,称:“若以诸说较之,则惟此最为较捷而不失之烦,亦最有纲要而不失之杂,以视十辟、八宫、二老六子支离破碎之病,独为无有。若其解无妄‘刚自外来’,则尤属破的,较诸家之诬坐强合为独胜者。”显然,两书所研究问题不同。《经史问答》强调“互体”,《易卦变图说》强调“卦变”,互体与卦变不同。民国经史学家陈汉章于胡玉缙《易卦变图说提要》后加以按语,同样认为“《经史问答》并无斥来氏错综语,不过言其互卦杂例,非卦变也”[14]。

二、沈映钤刻本《易卦变图说》作者考证

《易卦变图说》的著者究竟是谁?经考证,笔者认为《易卦变图说》的作者是全祖望。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自署鲒埼亭长,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主讲蕺山、端溪书院。全祖望学问渊博,经史兼通,著有《读易别录》《经史问答》《鲒埼亭集》等,又曾增补黄宗羲《宋元学案》,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
《易卦变图说》为全祖望所撰,主要证据有如下三点:
第一,《易卦变图说》所提著者交游与全祖望行实相合。《易卦变图说》第六节“沈守约卦变图”中,有“丁未春,与史汉老会于西湖陈时夏之寓亭,谈易”一句。据沈映钤跋,知沈廷标于乾隆丙辰元年(1736)从全祖望处钞得此书,此书的成书当在乾隆丙辰年(1736)之前,又是书所收历代卦变著作止于毛奇龄《推易始末》。毛奇龄生于明天启三年(1623),卒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明天启三年(1623)至乾隆元年(1736)中,有两个“丁未年”,分别是康熙六年(1667)和雍正五年(1727)。关于毛奇龄《推易始末》成书刊刻问题,《四库全书总目》于《易小帖提要》云:“毛奇龄说《易》之语,而其门人编次成书者也。奇龄所著经解,惟《仲氏易》及《春秋传》二种是其自编,余皆出其门人之手,故中间有附入门人语者。”[15]《毛西河先生全集》即由其门人李塨、盛唐编纂而成,而《推易始末》作为《全集》之一种,亦出自毛氏门人之手。目前所见《毛西河先生全集》本最早刊刻时间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萧山书留草堂刻[16]。这样就排除康熙丁未六年(1667)的可能,而只可能是雍正丁未五年(1727)。胡玉缙在《易卦变图说提要》中已持有此观点,并认为此书“作者亦康、雍、乾间人也”[17]。故大致可推断出此书的成书时间,应在雍正五年(1726)至乾隆元年(1736)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明晰,《易卦变图说》的作者是在雍正五年(1727)与史汉老在陈时夏寓所谈论易学,那么现在需要考察史汉老和陈时夏相关情况。查蒋天枢先生所编《全谢山先生年谱》有雍正三年乙巳(1725),“交仁和陈时夏,考索疑难,称忘年交”[18]。另外,全祖望在《续甬上耆旧诗》中专门为陈时夏立传:

陈司训常,字时夏,一字尔尔,本杭州仁和县,以明经司训于鄞。其父为曹郎,家豪盛。及时夏之官,家中落,解任,因居鄞之竹林寺东。少年时,流连裙屐,雅攻词曲,虽为学校长官,心情洒如也。既而悔之,始留心经学,讲求儒林之说。其所最契者史雪汀,而予年甫逾冠,为忘年交,无日不聚首,考疑索难,如肉贯串,有所得即纪之。所著有《读书私记》《砚田荑稗》及《文集》,几百卷,方之于古《困学纪闻》之类也。自是所为诗,必皆清醇雅正之音,然稍矜贵,不多作矣。予北行,时夏送予河干,朗吟赠别诗云:“临去频回首,应怜我索居。春风阆苑上,落月屋梁初。轩举输前辈,牢愁拼老渔。期君得意后,重著未完书。”洒泪满纸。晚年益困,故人为言之选部,复司训兰溪,未几卒。谓其少子曰:“吾魂魄终恋鄞也。”其少子遂定居鄞。时夏工书,入锺太傅之室,其篆法与雪汀各自成家,兼精琴学。时夏去杭亦仅四十年,杭人无复知时夏者,吾鄞安得不亟传之哉![19]


据全祖望所作传记,陈时夏,名常,与全祖望为忘年交,二人时常聚在一起探讨学术,全祖望诗歌创作亦受其影响。全氏北上进京,陈常以诗赠别,二人为文字契友。《全祖望集》中收有多篇全氏与陈常的学术信札,如雍正四年(1726)《与陈时夏外翰论通鉴前后君年号帖》[20],又有《答陈时夏先生问杜氏长历帖》[21]《答陈时夏先生论鄂忠武王从祀帖》[22]等文。
全氏在《陈常传》中还提到了“其所最契者史雪汀”,“其篆法与雪汀各自成家”,这里的史雪汀和史汉老的关系如何?考《全祖望集》中有《史雪汀墓版文》,全祖望称“雪汀姓史氏,名荣,一名阙文,字汉桓,世为鄞人”,又史雪汀性格狷介,善书法、篆刻,其著作有《李长吉诗注》《风雅遗音》《竹东集》等[23]。可知,此史雪汀,即史荣,字汉桓,因此有《易卦变图说》中“史汉老”之称号。从全氏所撰《史雪汀墓版文》来看,史荣性格古怪,以真情本色行世,全氏与其交情深厚,且“惟予为能知之”。全氏在雍正元年(1723)还为史荣撰《史雪汀注李长吉诗序》[24],以及与史荣学术往来信札多篇,如《答史雪汀论孔门门人弟子帖》《答史雪汀问宋瀛国公遗事帖子》《答史雪汀问十六国春秋书》等文。此外陈常与史荣亦是好友,陈氏亦曾为史荣《李长吉诗补注》作过跋[25]。
既然全祖望与陈常、史荣过从甚密,交情甚笃,那么雍正五年(1726)与陈常、史荣西湖谈《易》者,全祖望的可能性最大。
第二,《易卦变图说》与《全祖望集》中内容有相同之处。《易卦变图说》第六节“沈守约卦变图”,紧随“丁未春,与史汉老会于西湖陈时夏之寓亭,谈易”之后,有这样一段话:

有起而问者曰:“今俗本《易》卷首有所谓乾宫卦八、坤宫卦八者,即卦变否?”汉老曰:“咄嗟,世应而卦变耶?”予曰:“是在先儒有之。宋沈该著《易小传》,耑以卦变解六爻词。而其所谓卦变者,则直用占课家八宫之说。且每课注曰‘乾宫一世’‘坤宫一世’。但此原不始沈氏,唐陆德明《释文》中已有之,而卫元嵩《元包》卦变图亦主其说,戴师愈《麻衣易》同。”按:汉儒荀慈明注《易》曰:“随者,震之归魂,震归于巽。”则汉儒实始滥觞……次公董氏曰:“荀氏以震归从巽解随也,以其动也,动而得正故耳。”说则近儒亦有及之者,不知世应始自焦、京,而卦变则源远流长,开之三古,认云礽以为高曾,此万不可者。[26]


此一段“予曰”后提到宋沈该《易小传》,考《全祖望集》中有《跋沈守约易小传》一文[27],此跋曰:

宋沈丞相该著《易小传》六卷,其书只释六爻,详论变卦,多本《春秋左传》占法,卦为一论,又有《系辞补注》十余则,附之卷末。其中最误者,以占课家“八宫世应”之说为卦变,而逐卦注于其下,如姤曰“乾宫一世”,复曰“坤宫一世”之类,此其误不始沈氏,唐陆德明《释文》史(应为“中”字)已有之。而荀慈明解随卦曰:“随者,震之归魂。”则汉儒已先滥觞,不知占课之说,始自京房,而揲蓍变卦,则源远流长,实自三古,认子作母,断不可也。


《跋沈守约易小传》与《易卦变图说》均指出“以占课家‘八宫世应’之说为卦变”的错误论断,不始于沈该,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已经持此观点,同时又进一步指出汉儒京房已开先河。两篇文章持论一致,引证相同,甚至诸多语句高度一致。
第三,全祖望乡后贤周广业明确提到《易卦变图说》为全祖望所作,并对书中内容予以征引,所引内容与沈映钤刻本《易卦变图说》一致。晚于全祖望二十五年出生的周广业(1730-1798),浙江海宁人,著名藏书家,著有《目治偶钞》《经史避名汇考》《过夏杂录》等,生前著述未曾刊刻,多以稿钞本形式流传[28]。其著作中最为著名者《经史避名汇考》,在未影印之前,学者多仅闻其名,而未见其书[29]。
《经史避名汇考》卷十六唐代“书籍”条中,提到《周易集解》为避唐肃宗李豫名讳,改卦名“豫”为“逸”,并云:

本卦引郑玄曰:“顺其性而动者,莫不得其所,故谓之逸。逸,喜逸悦乐之貌。”《序卦》“受之以豫”,引郑玄曰:“雷出地奋逸,逸行出而喜乐之象。”又小畜《彖传》引虞翻曰:“需上变为巽,与逸旁通,(就)[逸]四之坤初为复。”又曰:“逸坤为自我”“逸坤为文”,又曰“谓从逸四之初成复卦”,诸“逸”字皆“豫”也,此类甚多。全谢山作《卦变图说》,不知为避讳而改逸为遁,遂言“虞氏有云小畜与遁旁通,是但以巽艮相易而三阳不动,别是一法”,失其旨矣。(原注:《讳略》云改“豫”为“乐”,“遁”不知所据。)[30]


周广业在这里提到全祖望作《卦变图说》,且全氏误将豫卦改为遁卦,进而误小畜与遁旁通。这里的《卦变图说》是否就是《易卦变图说》?周氏的另一部著作《过夏杂录》卷一第一篇,为《周易集解》一书的解说,此文与《经史避名汇考》中“唐李鼎祚作《周易集解》,多避国讳”内容一致,不同之处在引用全祖望《卦变图说》内容时较为详尽,并对全祖望误豫卦为遁卦,予以考辨:

全谢山《卦变图说》不知为讳,而改“逸”为“遁”。因言“旁通一例,以六爻对易言,乃虞氏有云‘小畜与遁旁通’。是但以巽艮相易而三阳不动,别是一法。则知游移变化,汉人已辟其端,而今但以咎宋儒,亦不考矣”。案仲翔《易注》九卷,自谓蒙先师之教,依经立注,又独推荀爽知《易》,马融、郑玄、宋忠皆不及,固非漫无师承者。今其书略见于《集解》,其旁通并无两卦相易之法,惠定宇《易例》引之皆作“豫”,岂谢山所见本讹“逸”为“遁”欤?但不应据以诋汉儒也。[31]


《易卦变图说》第一节“汉魏六朝诸儒卦变图”后有按语[32],按断文字内容与周广业引用《卦变图说》从“旁通一例”至“亦不考矣”六十余字,均一致。周广业所言《卦变图说》者,即《易卦变图说》,其作者是全祖望。由此可见,全祖望《易卦变图说》在其生前身后,多以钞本形式流传,周广业与全祖望同为浙江人,且周氏为藏书家,对其乡邦文献多所留心,惜周氏所见本,今尚未得见,不知尚存天壤间否?但周氏明确提到全祖望作《易卦变图说》,为《易卦变图说》二百多年作者失考,提供了有力证据。

三、《易卦变图说》的学术价值

全祖望《易卦变图说》作为佚名易学古籍著作,已被《周易图说总汇》全文收入[33],更彰显其价值所在。郭彧先生称:“以《易经》六十四卦符号构建之图,可称得上是真正易图。而卦变图又是易图学中之要图。是书集历代卦变图之大成,可作为研究卦变图及说者之重要参考书。”[34]郭彧先生以其深厚的易学研究研究功底,充分肯定了此书的价值,可谓慧眼识珠。而今《易卦变图说》为全祖望所著得以考实,以全氏经史博通的学识,郭彧先生对其著作的评价,全氏可称得上当之无愧。《易卦变图说》除具有“集历代卦变图之大成”的重要价值,笔者以为,其学术价值还可归纳为以下两端。
(一)对全祖望研究的价值
首先,对全祖望经学、易学思想研究的价值。阮元在《经史问答序》中评价全祖望“经学、史才、词科三者,得一足以传,而鄞县全谢山先生兼之”[35]。后世梁启超、金毓黼等人对全氏的研究与评价往往只侧重其史学成就[36],时至今日,全祖望的经学成就,尤其是易学成就鲜有学者涉及。
《易卦变图说》作者的重新认定,为《全祖望集》增添了一部新的著作。此书于咸丰十年(1860)刻板以前,虽以钞本形式流传,但书前有《易卦变图说序》《易卦变图说总目》,书中以时间先后详列十四家卦变图说,每家之后附以解说,并加按语,可以看出,是书为全氏精心结撰之作。《易卦变图说》作为全祖望易学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与全氏《读易别录》《经史问答》卷一《易问目答董秉纯》,以及《全祖望集》中的单篇论《易》文章,共同构成了全祖望的整个易学研究体系,而研究全祖望的易学思想,以上四方面缺一不可。
另外从全祖望《易卦变图说》的研究方法来看,全氏以治史的方法来研究易学,他列举汉魏以迄清初的易学卦变之图,详考其流变与得失。这与其治史编撰史事年表异曲同工,而他的这种研究史学的方法,上承黄宗羲和万斯同。全祖望“将自己定位为梨洲的私淑弟子,同时服膺浙东史学的承前启后者布衣史学家万斯同,自认为是黄、万的继承者。万季野治史有一个特点,他特别重视历史年表的编撰。历史年表如果编得完整准确,重要史事和人物就可以一目了然”[37]。全氏还从目录学入手治《易》,如他的《读易别录》和《子夏易传跋》。从全氏研究易学的方法也可看出,全氏是一位经史并重的学术大家,并非偏重于一端。《易卦变图说》的发现,对于全祖望经学研究地位,尤其是易学研究地位的重新再审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其次,对全祖望行实的补充。由上文第二部分考证可知,雍正五年(1727)春,全祖望与史荣在杭州西湖陈常住所谈论《易》学这一史实,史梦娇与蒋天枢所作《全谢山先生年谱》记载阙如[38]。而《易卦变图说》第六节“沈守约卦变图”提及此事,可补《全谢山先生年谱》之缺漏,此其一也。
又据沈映钤咸丰十年(1860)题跋可知,沈氏曾祖父沈廷标与全祖望同年出生,并于乾隆元年(1736)从全祖望北京寓所钞得《易卦变图说》。考《全谢山先生年谱》,乾隆元年(1736),全祖望在北京参加博学鸿词考试,二月成进士[39],与沈映钤记载全祖望此年在北京相合。沈廷标钞书一事,同样不见于《全谢山先生年谱》,亦可补全氏《年谱》之阙,此其二也。
(二)对易图学史的研究价值
对全祖望《易卦变图说》的重新整理、研究,将会对中国易图学史的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新近出版的《易图文献选辑(第一辑)》称:“迄今为止,易图学仍属于冷门‘绝学’,其研究非常薄弱……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还远远不够,根本无力构建易图学的学术概貌和基本脉络。要改善易图学研究的这种现状,最基本的还是从易图文献的搜集整理做起,激活大量处于沉睡状态的易图文献,为易图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研究创造文献条件。因此,汇集整理易图文献,是易图学研究的前提性工作。”[40]全祖望《易卦变图说》的再认定,或能对清代易图卦变学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易卦变图说》前有《易卦变图说序》,序言对卦变之说始于何时,后世又发生何种变化,均作说明,不啻为一篇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卦变图学简史,今全文过录如下:

卦变之说不始于孔子也。否、泰之彖辞曰“大往小来”,“小往大来”,是文王已言之矣。损六三之爻辞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是周公已言之矣。是以汉儒自京、郑、荀、虞以至陆绩、蜀才、崔憬之徒,皆以卦变解经,为《易》中一大节目。顾当时三圣人卦变之旨,必有一定体例,而后世不得其传,乃不得已各以其说求合于经。或以正变,或以反对,或以旁通,或以乾坤为主,或以两爻互移,或兼六子,或专主十辟,或以一爻至六爻递变为次序,或以一阳至六阳相生为推移,各守师承。则此然彼否,均多谬戾。则左支右吾,而卦变之说于是大坏。因之有愤其说者,谓得意忘言,得言忘象,弥缝多缺,不如尽废之为得。然而,何可废也?圣人以卜筮作《易》,象数义理一时俱到,倘谓专主义理,而象数在所不论,圣人不若是之偏。今象数之不见于经,斥之可也,既质之经而确有明文,而以后儒失传之故,欲废其说,是毁经也,其可哉?予观汉晋诸儒注疏,凡后儒诸说,盖无一非所先得者,后儒特因其说而推衍之。惜乎,其书不尽传,而蛛丝马迹存什一于千百,仅有李氏《集解》一书。近儒董守谕著《卦变考略》,毛奇龄著《推易始末》,皆赖是书追寻坠绪,以为变学之祖。余因撮其说而列之为图,使学者有所考见焉。


是书以《易卦变图说序》为纲要,按照时间先后,精选历代卦变图说十四家,分别是:一汉魏诸儒卦变图,二虞仲翔卦变图(明黄宗羲定),三干令升卦变图,四李挺之变卦反对图、六十四卦相生图,五程伊川卦变图(明何楷定),六沈守约八宫卦变图,七朱子本义卦变图、本义两爻互易卦变图,八方淙山易卦变合图,九朱枫林十辟卦变图、六子卦变图,十来梁山错综图,十一黄梨洲卦变论,十二毛西河推易图,十三历代诸儒非卦变说,十四反复九卦图说。以上十四家,以时代先后,顺次排列,每种卦变图后,详列诸家评说,并附以按语。全祖望作为经史学大家,其史学观念,贯穿其研究的各个领域,《易卦变图说》本身就是一部易卦变图学史,因此沈映钤评此书“于卦变一门,源流正变,粲然毕备,足以孤行”。
此后尚秉和先生及观此书,评曰:“今阅其书,自汉儒、宋儒以讫于清,凡言卦变者,皆录入而论列其是非。按卦变之说,后人往往托始于《彖传》,岂知《彖传》所谓随‘刚来而下柔’、蛊‘刚上而柔下’等辞,乃所以发明卦义,并刚柔、往来、反覆之理,以见易道之通变不穷,非以此卦生彼卦,更非以此爻换彼爻。后儒误会《传》义,便谓某卦自某卦来,持某卦之象以为此卦之象。如虞翻不知艮龟象,则谓颐从晋来,晋、离为龟;不知震鹤象,则谓中孚从讼来,讼互离为鹤。害义乱经,莫此为甚。后儒如朱子,不知其穷窘而为此,乃所以便其私,更加甚焉。曰某卦从甲卦来,又从乙卦来。夫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卦,循例而变,尚何求而不得?后来焦循以变求解,每卦皆然,每变必至于不可穷诘,皆此等阶之厉也。此书于各家卦变之弊,指摘无遗。”[41]
全氏不仅辑录历代赞同卦变说者,而且列举反对卦变说者,如此对卦变图说的发展演变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易卦变图说》在“历代诸儒非卦变说”一节称:“若夫弃卦变而不道者,则历代诸儒亦各有之,其说似高而实谬。”因此全氏历引王弼、孔颖达、徂徕石氏、安定胡氏、童溪王氏、黄中林氏等非卦变之说以为证。如引用黄中林氏“圣人以八卦重为六十四,未闻以复、姤、泰、否、临、遁变为六十四也”,又引南溪王氏曰“《彖传》如刚柔上下、往来字样,本义类以卦变言之,余看只是一个现在卦体,并无外变之说”。尚秉和先生对此评价曰:“其论尤确切难破。”
此书另一大贡献是对毛奇龄易学的评判,为学界所认同。全氏曰:“毛氏所著《仲氏易》《推易始末》《易小帖》诸书,盛夸其推易之法。以为得三圣人遗意,而遍诋汉宋以来诸家之挂漏。以余观之,特兼综诸说而用之耳。其所谓乾、坤为不易卦者,即虞氏所云乾、坤为卦变之原也;其所谓聚卦者,即京氏所云十辟为变卦之主也;其所谓子母卦者,即朱子以杂卦推变之例也,而且窃来氏反对相综之意而隐其名。蹈朱子十辟二生出之失而掩其迹。此不过腰钱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故智,有何神奇而张皇至此?且所谓半聚卦子母卦者,此近乎稗官小说家名目,见之经耶?见之传耶?尤可笑者,同一卦也,或二易止,或三易止,或四易止,不解其何义例与何条目。然且撮卦爻一两字,穿凿附会以证其说,遂扬扬曰,吾推易之法,无往不合,是万古长夜,今日始融。非三圣在天之灵,有以默启其衷,曷克有此?乃余细推其说,则其卦爻之所附会者,既支离破碎而无当于易之大旨。”尚先生虽不知《易卦变图说》撰者为何人,但对此书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尤其是对《易卦变图说》批评毛西河的观点,大为赞赏,称其“议论尤为透辟”。郭彧先生对此书批评毛西河亦持赞赏态度,认为“特别是对毛奇龄《推易始末》之批评,则是一针见血且中其要害”[42]。《全祖望集》中亦有对毛西河《仲氏易》的批评,与此持论相同,“百年以来,论古之荒谬者,萧山毛氏为尤。毛氏之论,说经为尤。诸经之中,说《易》为尤”[43],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易卦变图说》为全祖望所作确切无疑。

结 语

乾隆元年(1736),《易卦变图说》由沈映钤曾祖父沈廷标钞于北京全祖望寓,后因沈廷标未标明此书作者名姓,以致此书作者长期失考。咸丰十年(1860),沈映钤始将此书付诸梨枣,并作跋语,沈氏初疑此书为全祖望所作,考全氏《经史问答》所述来知德易学观点与此书相左,遂认为《易卦变图说》非全氏之作。而《易卦变图说》有“丁未春,与史汉老会于西湖陈时夏之寓亭,谈易”一句,经考证此丁未年为雍正五年(1727),史汉老名史荣,陈时夏名陈常,二人均在此年前后与全祖望会于杭州探讨学术,二人殁后,全氏并予作传。《易卦变图说》中又有相关条目与《全祖望集》中内容相一致。此外,晚于全祖望二十五年出生的周广业,其著作《经史避名汇考》《过夏杂录》明确提到全祖望作《易卦变图说》,并对书中内容予以征引。通过核对周氏征引内容,与沈映钤刻本《易卦变图说》一致。由此可知,《易卦变图说》一书为全祖望所撰。是书作者得以考实,对全祖望经学思想与易卦变图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 郭彧著《易图讲座》,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76页。
[2] [清]桂文灿撰《经学博采录》,《续修四库全书》第 1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13页。

[3] 胡玉缙撰,吴格整理《续四库提要三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401页。

[4] 中国科学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0页。

[5] 李申、郭彧编纂《周易图说总汇》中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97-1420、1479-1480页。

[6] 郭彧著《易图讲座》,第276页。

[7] 陈心荣、丁辉著《浙江进士藏书史》,合肥:黄山书社,2018年,第344页。

[8] [清]郑沄修,邵晋涵等纂《杭州府志》卷八十九,清乾隆四十九年刻本,第26页。

[9] [清]郑沄修,邵晋涵等纂《杭州府志》卷九十五,第32页。

[10] [清]陆心源修,丁宝书纂《归安县志》卷第三十,清光绪八年刊本,第8页。

[11] 清咸丰十年(1860)沈映钤刻《易卦变图说》,后来沈映钤将此书赠予其外孙徐友兰(确切的说是《易卦变图说》的木板),徐氏相继将此书收入《会稽述史楼丛书》《会稽铸学斋丛书》中,以此汇印出版。

[12] [清]桂文灿撰《经学博采录》,第113页。

[13] [清]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1865页。

[14] 胡玉缙撰,吴格整理《续四库提要三种》,第401页。

[15]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8页。

[16]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总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89页。

[17] 胡玉缙撰,吴格整理《续四库提要三种》,第401页。

[18] 蒋天枢编《全谢山先生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第26页。

[19] [清]全祖望辑,沈善洪点校《续甬上耆旧诗集》卷百一九,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年,第973页。

[20] 蒋天枢编《全谢山先生年谱》,第27页。

[21] [清]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611页。

[22] [清]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665页。

[23] [清]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405-408页。

[24] [清]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248页。

[25] 袁元龙编著《史学大师全祖望》,宁波:宁波出版社,2009年,第18页。

[26] [清]全祖望撰《易卦变图说》,清咸丰十年沈映钤刻本,第23-24页。

[27] [清]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268-1269页。

[28] 据杜泽逊师主持编纂的《清人著述总目》(未刊本)统计,周氏著述有六十余种,多以稿本、钞本见存于国图、上图、浙江博物馆等处。

[29] 张之洞《书目答问》于黄本骥《避讳录》下注云:“此书尚略。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四十六卷,未刊。”1928年,陈垣先生在《历史补助科学避讳学》内说,周书四十六卷很可观,可惜未刻。同年,陈垣又在《史讳举例》自序中又论周书“可谓集避讳史料之大成矣”(详见郑炳纯《记周广业的<经史避名汇考>》,《文献》1983年02期,第127页。)直至2015年才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徐传武教授与胡真先生合作点校完成,作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专刊》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30] [清]周广业著,徐传武、胡真校点《经史避名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442页。

[31] [清]周广业撰《过夏杂录》卷一,国家图书馆藏清种松书屋钞本,第1页。

[32] [清]全祖望撰《易卦变图说》,第6页。

[33] 李申、郭彧编纂《周易图说总汇》,第1397-1420页。

[34] 郭彧著《易图讲座》,第276页。

[35] [清]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741页。

[36] 梁启超称:“浙东学风,从梨洲、季野、谢山起以至于章实斋,厘然自成一系统,而其贡献最大者实在史学。”详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第117页。金毓黼《中国史学史》:“吾谓全氏之可称者,厥维史才,经学、词科不过藉以润饰其史才。”详见金毓黼《中国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40页。

[37] 袁元龙编著《史学大师全祖望》,第20页。

[38] 蒋天枢编《全谢山先生年谱》,第28页。

[39] 蒋天枢编《全谢山先生年谱》,第57页。

[40] 刘彬主编,刘永昆、任浩编《易图文献选辑》第一辑,北京:线装书局,2020年,第3页。

[41] 中国科学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第50页。

[42] 郭彧著《易图讲座》,第276页。

[43] [清]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273页。


【作者简介】

解树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汉代石刻文献学、目录版本学。

相关链接:
解树明丨顾颉刚批校本《新学伪经考》及其学术价值
解树明丨《燕然山铭》传世拓本及相关文本问题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感谢您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