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云状态报告

hotcan 热罐小角 2022-11-04

点击蓝字关注,一起探讨更好玩的IT世界

 

一年一度的RightScale云状态报告又出炉了,这是他们第十年出这个报告。2018年11月RightScale被Flexera收购了以后,2019年依然叫RightScale State of the Cloud,今年改名成了Flexera 2020 State of the Cloud Report (链接:https://info.flexera.com/SLO-CM-REPORT-State-of-the-Cloud-2020).

 


2013年的时候云角考虑对标RightScale,不过跑着跑着发现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不尽相同,RightScale最后也没上市,卖给了Flexera。看着他们的报告,我倒是有点感慨,想着根据他们的报告,基于中国市场给一些我自己的看法。由于我没有做数据研究和调研,所以也没法保证内容是正确的,只是个人观点。当然如果有咨询公司愿意做这方面的研究,我倒是很乐意帮忙的。

 

我特别喜欢老美报告中的思路,先对用词进行定义:

  • 企业(Enterprise):所有的私营或者公共组织,超过1000名员工。
  • 中小企业(SMBs):少于1000名员工的企业。
  • 组织(Organization):综合了Enterprise和SMB的组织,这是一个通用的说法。

 

这个定义略显粗糙,在海外Enterprise和SMB的性质和行为模式都大同小异。但是在中国,国有企业,外企和民营企业对云的使用习惯大有不同,在行业上也因为监管的原因千差万别,所以如果要在国内做类似的报告的话,我建议针对企业性质和行业进行区分为:

 

  • 政府和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s):政府和事业单位

  • 企业(Enterprise):超过1000名员工的企业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海外企业在中国的分支

  • 中小企业:小于1000名员工的企业

 

这份报告里总体上提出了关于2020年云状态的11个观点。调研样本750个,总体上还不错,行业包括软件,高科技,金融,医疗等等;64%的调研对象来自于美洲,欧洲20%,亚太只有14%,只有澳大利亚,印度,日本,新加坡和韩国。这份报告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国市场的情况也很正常。

 


云技术的公众号对这份报告的重点Highlight做了翻译,我就不再重复了,大家可以直接阅读:最新最全 2020 云状态报告「69页PDF下载」。原报告目录中出现部分错误,漏掉了第3点了解云计划和指标,第7点容器的部分目录级别出错,所以这报告还得再提高点专业性,我这吹毛求疵的破习惯啊。

 



1  企业拥抱多云  

 

在这一节中, 他主要有下面5个观点:

  • 企业结合多个公有云和私有云

  • 应用通常在多个云中孤立(Siloed)

  • 大多数的组织都没有使用多云管理工具

  • 几乎所有的组织都在使用至少一种公有云或私有云

  • 组织正在使用多云


大部分的观点和我的直觉一致。我想重点谈谈第三点:“大多数的组织都不在使用多云管理工具”。在一点上和很多人的看法有分歧。首先,我同意这个观点,在中国市场上使用多云管理工具的公司不占多数。关键是未来会如何发展。很多国内的公司和研究报告,都认为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倒是不敢苟同,多云管理工具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而非雪中送炭,虽然需求不少,但是产出有限。Gartner的报告里认为,这个市场到2023年也只有5亿美元左右。

 


2 公有云使用持续加速  


有31%的企业云的开销从240万到1200万美元不等,总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用公有云就对了。他在这一节中有下面几个观点:

  • 企业的云支出在增加

  • SMB的使用比企业要小

  • 一半的工作负载和数据在公有云上

  • 企业几乎一半的工作负载和数据在公有云上

  • SMB采用公有云的速度比企业快

  • 大多数认为Covid19将会加速云的使用

  • 组织对把敏感信息迁移到云表示开放

  • 云迁移中最大的挑战是依赖的映射,其实就是应用程序,硬件和网络设备之间的依赖关系。

  • 企业迁移的挑战更大

 

这部分跟中国的现状就有点差别了,由于发展阶段和分类不同,中国市场上云计算的状态跟上面描述的略有差别。我的观点如下:

 

首先云计算的支出的确是在不断增长,对不同类型的组织,公有云的支出值得商榷。政府,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公有云的支出有一定增长,但是主要还是在私有云上。受到强监管的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的公有云支出甚至还有下降。

 

其次,在国内不可能有一半的工作负载和数据在公有云上,部分互联网行业或许有,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到那个程度。

 

第三,Covid19会加速云的应用,主要在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包括带宽,存储和计算都会有一定的使用增加。不过由于中国成功地在2个月内控制住了疫情,最终能增加多少云的用量还需要观察。

 

第四,随着新基建的展开,云的投资还会进一步加速,但是都是以行业或者应用为主的数据中心建设,例如政务云,工业互联网等,公有云的部分增加有限。

 

第五,组织对敏感信息迁移到云依然犹豫,对医疗,金融等行业甚至是不可能的。

 

第六,迁移过程中,应用程序依赖的确是一个问题,不过由于公有云发展的阶段不同,当前在中国这个不是一个高优先级的问题。

 

其实我们可以参考RightScale前几年的报告,互联网企业,外企在国内的分支机构的状态和报告里描述的差不多,私营企业大概是美国3-5年前的状态,而银行,政府,国企等大约是5-8年前的状态。


3 了解云计划和指标


这一节的主要观点如下:

  •  从第四年开始,优化云开销成了首要计划


  • 组织通过成本效率,敏捷性和价值来评估云的进度

在中国,从第一年开始,云开销的优化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不用等到第四年。当然由于阶段不同,IT更关心的在于如何迁移到云上,如何能在云上跑起来,如何在云上实现DevOps和CI/CD等。

 

此外,“云优先”还没有成为所有中国公司的共识,依然有比较保守的企业希望通过传统的架构构建数字化系统,大部分企业都落在下图的Beginner到Intermediate之间,Advanced阶段的企业比较少。



4 组织采用集中式的云计算方法  




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CoE(Cloud of Excellence)的设计,报告里说有38%的公司成立了云中心团队。

 

这一节的主要观点是:

  • 企业严重依赖CoE团队

  • 企业的中心团队优化云的成本和治理使用

  • 软件资产管理(SAM)和供应商管理可以提供专业知识

  • MSP能够为云的工作提供帮助

 

这是我们在外企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看到的状态一致,他们成立了CoE团队,专业在云上进行管理。在中国我也看到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国企也成立了类似于CoE团队,和IT团队一起管理和优化计算资源,不过这样的团队还不够多,基本上还是在IT团队内部培养。

 

另外有一点我想谈一下的是在中国的MSP服务。报告里说51%的企业使用了MSP的服务,20%的SMB使用MSP服务。这个比例在中国还没有那么高,更多的公司倾向于把数据中心,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作为一个整体,让MSP团队提供运维服务。所以MSP和传统的机房运维供应商也在不断演化和竞争。

 



5  首要挑战是安全,支出,治理和专业  


按照调研结果,云上面领的挑战排序如下:安全,管理云支出,治理,缺乏资源和专家,合规,管理BYOL,管理多云,云迁移。

 




对他们而言,云迁移已经不是重要的挑战了,安全,支出,治理和专业知识才是。在中国,我认为这个排序可以调整一下,迁移,多云,专业知识可能是比较重要的挑战,而安全,治理,支出阶段还没有到,类似于2015年RightScale报告里的情况。

 

这一节里面的几个主要观点有:

  • 企业把治理作为更大的挑战

  • 企业的挑战变小了,安全挑战增加

  • 成熟度不会减轻云的挑战

  • 在云上管理软件成本非常挑战

在中国,管理软件成本的挑战有限。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因,很多企业不了解云上软件的计费模式,把系统迁移到云上可能会增加软件授权成本,这一点上和海外的情况完全不同。另外治理还没有到一定的程度,所以挑战也有限。对安全的考虑主要集中在网络攻击,数据隐私上,这个需求正在快速增加。



6  组织难以应对不断增长的云支出  


云厂商的目的其实已经达到了,未来企业在云上的支出只会越来越多。报告里提到,接下去12个月,云的增长大约是47%。

 


我没有中国的数据,不过增长是肯定的,各大云厂商都在不断增加销售目标,并希望企业越来越多地用云。

 

这一节里的观点主要有:

  • 组织浪费了大量的云的开销,几乎达到30%

  • 云厂商的折扣提供了节约的机会

  • 组织通过自动化来优化成本




这部分海外和国内的情况差不多,也是我们跨越发展的一个明证。云开销的浪费也是普遍存在的,我的感受是使用了MSP服务的组织在云上浪费相对可控,而云的折扣也是节约费用的有效方式。在中国,自动化的程度还不够高,需要进一步优化。


7  容器现在是主流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提到,容器技术已经成为了企业应用的现实标准,无论是Docker,Kubernetes,还是商业软件,像RedHat OpenShift Container Management Platform,IBM Cloud Paks,VMWare Project Pacific,都全面支持容器,更不要说公有云上的容器平台,例如AWS ECS,Azure Container Service,Google Container Engine等等。

 

在国内容器也在快速发展,虽然我们时不时还会看到一些客户想要部署OpenStack,不过大体上由于厂商的推广原因,容器也在各大企业广泛应用了。

 


这节的主要观点是:缺乏专家是容器使用的最大挑战

 

在中国更是这样,不仅是容器的专家,云的专家也比较缺乏。所以云团队要对人才使用不断培养的模式,培养出更多的专家,而不是希望在市场上能直接招聘使用。大量的中国企业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真正的专家是没有办法通过招聘找到的。



8  使用的云配置工具正在变化 


和去年相比,Ansible和Terraform的使用者增加了,而Chef,Puppet和Salt减少了。更多企业使用Ansible,而中小企业使用Terraform。


这部分的情况我没有什么特别深的感受,这5个工具我们都有相应的客户使用,而我们更关心的是作为MSP服务商,自己用什么样的工具效率最高,毕竟实现的功能大同小异,关键就是在那些小异里。


9  公有云的采用正在演化  


这张图很有意思,AWS,Azure和Google还是前三强,阿里云居然进入了视野,说明全球也有开始使用阿里云的客户了。

 



 

这里主要有这么几个观点:

  • 企业在几个主要的公有云提供商之间进行切换

  • SMB对公有云的选择也在变化,AWS还是第一

  • 成熟度会影响对公有云的选择

  • 企业在增加公有云上的足迹

 

在中国,排序可能就不是AWS,Azure和Google了,阿里,腾讯和华为,以及电信,京东,金山等等都在各行业有一定的覆盖,阿里的地位在国内就相当于AWS在全球的地位。不过由于市场情况的不同,阿里在全球的覆盖还是比较有限。

 

其他几个观点由于和市场无关,在技术上和趋势上,中国的发展和全球完全一样。

 

10 公有云PaaS服务的使用正在上升  


我还记得微软在刚推出的时候,是用PaaS打天下的,然后提了一个口号说“不锁定”。对客户,尤其是企业客户而言,锁定这件事情还是蛮恐怖的,不过公有云厂商通过PaaS,无服务计算,低代码平台也的确锁定了一批用户。到了今天,这份报告里提出了下面几个观点,让我也是眼前一亮:

 

  • 对锁定的顾虑已经不是PaaS用户的关注的重点了

  • 最重的PaaS服务有了变化,最多的是DBaaS,然后是容器,数据仓库,NoSQL,通知服务和无服务计算。


  • 企业正在使用更多的PaaS服务

  • SMB使用的PaaS服务和企业基本上一样

  • PaaS的使用提高了成熟度

在中国,PaaS服务除了一些互联网公司和技术能力比较高的公司在使用以外,企业直接使用的情况还不多。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些ISV和SI的合作伙伴,通过在PaaS服务商的开发,为企业提供相应的应用开发。比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容器等等。我的观点是这一定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方向。

 


11  私有云的采用正在混合  

   

随着私有云技术的越来越多,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混合。我们来看一下变化:


VMWare和裸金属的使用在下降,Azure Stack,AWS Outposts的使用在增加。此外还有RedHat OpenShift,Google Anthos,Pivotal CloudFoundry的使用也在快速增加。从供应商的趋势来看,虚拟化和容器的融合是一个不可逆的方向,企业也会在这个领域不断迁移应用。

 

这一节的观点只有一条:SMB使用私有云比企业少。

 

这个在中国也一样,私有云的市场还是集中在政府,大型企业,小公司相对很少,毕竟数据中心不是谁都能造得起的。

 


结论

RightScale每年的这份报告已经持续了10年,虽然样本有限,不过依然值得赞许。国内就很少有这样的研究机构做类似的工作,可能是因为这个事情本身没有什么收益,而且要让IT负责人或者企业主说实话也很难。今年的报告还加入了和Covid19疫情相关的问题。我其实还挺期待有中国公司愿意做这方面的研究,能帮助这个行业进一步发展。

 

如果大家有兴趣看看过去几年的RightScale报告,其实也就能大约知道中国市场现在处于哪个阶段,再结合中国实际的情况,能看到一些未来发展的趋势。

 

最后再说一遍,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没有数据分析,欢迎大家扔臭鸡蛋和番茄。


END


曾今,伏案只识技术世界

而后,抬头遍历创业之艰

现如今

不惑之年

以创业者眼光,再探技术世界

长按二维码关注,一起窥探云上世界

🔻


关于作者

Hotcan,80后技术老炮儿

云计算和数字化技术的创业者

创业公司被收购之后,负责云和数字化转型业务



历史文章




免责申明:

本公众号不以盈利为目的,内容仅供参考,个人及所属公司对发布的信息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如需转载,请您注明出处和保持信息完整性。如有未注明作者及出处信息或图片,请版权所有者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补上,感谢您的辛勤创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