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透视《长安三万里》的文化自信

温圣魏 当代江西 2023-09-19

一部以唐诗为叙事主线国产动漫电影,收获超过17亿元票房,高调摘取2023年动画片内地票房榜冠军,跻身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第二位。为什么?凭什么?你是否被影片中的某个瞬间击中?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的首个暑期档,国内电影市场可谓热闹非凡,《消失的她》《八角笼中》等影片持续收割暑期票房。作为这个暑期档的“另类”,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7月2日一经点映就自带“顶流”气质,引爆了一场重温唐诗的热潮。

电影以盛唐为背景,从晚年高适的视角出发,讲述了安史之乱后,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

整部动画电影中,先后共用到16位唐朝诗人的48首古诗,这些诗词巧妙地嵌入到剧情中。千古流传的名诗、精美绝伦的画面,演绎成一部大气磅礴的大唐史诗,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一座长安城,半部华夏史。

这部“鸿篇巨制”,没让人觉得冗长,反而让人沉浸其中,甚至剧终后仍觉意犹未尽。

至今回忆起那灿若繁星的唐诗,那美轮美奂的情景,那感人至深的情感,那扣人心弦的情节,让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

从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能触摸到长安的烟火人间;从卢照邻的“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能看到长安的似锦繁华;从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能领略到盛唐的威严;从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能感受到边塞将士的英勇气概……《长安三万里》留给观众最浓的便是诗意。

这部影片是盛唐诗歌的群英荟萃,也是一堂经典的国学讲座,更是一座宝贵的精神富矿,彰显出中国诗词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中华儿女的骄傲、是国人自信的底气。

仔细想来,正是因为包括诗词在内的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发扬光大,才使华夏文明一直得以延续至今;正是因为我们有千年的“诗在,书在,长安就在”的铿锵誓言,才有今天的“文化在,中华在,自信就在”的恢宏民族底气。

岁月更替,沧海桑田,文化依然是支撑着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屹立不倒的“根”和“魂”。

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用优秀的中华文化培根铸魂,珍惜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立文化自信于心、挺起民族脊梁,与文化携手前行,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就会绵延永续。

《长安三万里》的走红,反映出当下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需求和认可。说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正在寻找那些能够触动心灵、富有深度和内涵、守正创新的艺术作品。

影片虽名为“长安”,但讲述的远不止于长安。细细品来,蓦然发现其中竟然藏着不少江西元素,值得我们玩味。

其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词中都多见江西元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笔下的庐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辛弃疾笔下的上饶;“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是白居易笔下的九江;“雨过天青翠欲流,不须大邑向人求”,是吴铭道笔下的景德镇……

电影《长安三万里》多处点亮“江西元素”,闪耀古代江西文化的光芒。

“诗仙”李白曾先后5次来到庐山,写下40余篇诗词。晚年的李白隐居庐山五老峰东侧的屏风叠,他的最后一任妻子宗氏,最后隐居并终老庐山。走遍千山万水之后,李白对庐山的评价:“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壮观也”。

李白写庐山的诗,最有名当属《望庐山瀑布》,其次是《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登庐山五老峰》。他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是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诗文表现出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

《长安三万里》片尾字幕里,有诸多与长安相关的诗句,其中就有“西北望长安”,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曾在赣江边深山环抱的造口驿石壁上,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郁孤台坐落在赣州城内西北隅的贺兰山上,是赣州城内地势最高的游览点,也因为“隆阜郁然孤峙”而得名。郁孤台,唐代就已负盛名,是赣州现存最古老的胜迹。

从古至今,许多诗词作品被用来记录历史、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等,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而“大咖”们游历江西留下了的佳话和美谈,成为古代江西璀璨文化的有力注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所有读书人内心所向往的,才华横溢的李白亦是如此。李白的才华无须多言,“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但偏偏出生于商贾之家,连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都没有。他一生渴望建功立业,终生没能实现抱负,原来李白的人生,也有诸多遗憾。

影片主角高适被称为“唐朝最会做官的诗人之一”,也是大器晚成的典范。他出生于没落的官宦之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高适并不悲泣于家世。青年时的他纵情山水之间,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他随即陷入迷茫,但他没有一味抱怨,更没有虚度光阴,在隐居的日子里,开始勤奋苦读,终于在45岁的年纪开启了为官生涯。

李白和高适是好友,两人于天宝年间在长安相识,共同经历了许多事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安史之乱后,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高适选择了成为武将,并在平定北方战乱中立下战功,而李白则带着全家老小逃往南方避难。这种志向的选择为后来的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

《长安三万里》中,“长安”象征着“理想”,而“三万里”象征着追寻理想的旅途,“长安三万里”则象征着一个人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那么,从李白和高适追求理想过程中遇到的困苦和挣扎中,我们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影片昭示,时代赋予了我们选择理想的权利,我们理应以回报时代为目的,以报效祖国为理想创造盛世。既要有李白那种“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壮志,更要有高适那种“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执着信念和脚踏实地。

人生不管是逆境也好,顺境也罢,只要我们始终坚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初心,终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万亿产业如何炼成
专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吴忠琼:在打造“三大高地” 实施“五大战略”中奋勇争先
莲花血鸭何以续写“菜肴故事”
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中的红色标语宣传战
深刻认识江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准确把握江西发展的趋势性变化
研学热背后的冷思考
权威解读: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西篇章
“嘉游赣”,“多巴胺”江西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背后逻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