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省域副中心,赣州成色几何?

张惠婷 当代江西 2023-09-23

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国家和江西省对赣州的高标定位,这是荣誉,是期待,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这个刚告别贫困不久的老区城市,如何在“一主一副、两翼联动、多点支撑”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当好“二当家”?


站在郁孤台上放眼四望,高楼林立、车流不息、山水相映……一座宜居宜业、朝气蓬勃的现代化新城尽收眼底。
居“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的赣州,是江西的南大门,凭借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口、经济地位,被确定为唯一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这座千年古城成为江西区域发展新格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赣州底气何来?路径何在?

赣州章江两岸。黄杨军/摄
当好能级提升主力军

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明确提出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201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多次明确赣州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出台专项政策予以全力支持。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2022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要求“全面提升赣州综合承载能力,增强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
城市定位,折射城市的优势特色和发展能级。省域副中心城市,这是国务院赋予赣州的高标定位,更是沉甸甸的使命责任。
环顾四周、放眼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幕开启,各省都在发力,江西亦奋勇争先。
审视自我,以赣州为圆心,方圆200公里2000万人口区域内,尚无一座特大城市。坐拥“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又是江西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天时、地利、人和,赣州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起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任,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为一座刚告别贫困不久的老区城市,赣州如何担起省域副中心城市之重?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打造江西南部重要增长极,这是赣州必然的选择。
——“龙头”昂起来。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2011年的85.23平方公里扩大到222平方公里,“小马拉大车”扩展为“五马齐奔腾”,五区一体化发展渐入佳境,蓉江新区、高铁空港新区、三江口片区组团式发展。
——“龙身”壮起来。“一核五区”全方位协同发展格局已然形成,县域经济活力迸发,一批工业强镇、农业大镇、文旅名镇脱颖而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较2011年提高17.66个百分点。
——“龙骨”强起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一步步补齐,城市更新行动有序开展,“四横六纵”快速路网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城市文脉保护传承扎实推进,让赣州呈现出古韵与时尚的完美交融。
区域中心城市就要有区域中心城市的样子。一手拉开城市框架,一手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赣州省域副中心的底气更加充足。
2022年,赣州GDP总量达4524亿元,居全国城市第62位、较2011年前移46位;在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活力城市百强研究(2022)》中,赣州的城市品牌价值列当年中国百强城市榜单第45位。
为增强区域辐射带动力,赣州扎实推进教育、科研创新、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医疗养老“六个区域性中心”建设。
如今,11所普通高等学校、308个省部级以上科创平台载体、32个物流园区、19家境内外上市企业,35家4A级以上景区、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成为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有力注脚。

赣州国际陆港。
构筑双向开放新高地
8月18日,一辆满载着货物的中欧班列从赣州国际陆港驶出,经由满洲里口岸出境,发往俄罗斯。截至目前,已有逾1300列中欧(亚)班列、逾1.3万列铁海联运“三同”班列和内贸班列从这里开出,跑出了革命老区联通世界的“加速度”。
地处赣粤闽湘中心地带的赣州,向来不乏开放基因,曾有过“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宋城繁华。面对“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地区崛起、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如何乘风扬帆再出发?赣州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八大行动”。
随着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大战略”的深入实施,赣州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昔日的内陆腹地,正凝心聚力加快构筑双向开放的新高地。
扩大开放,首先要内畅外联。
7月21日,赣州港赣县港区五云作业区综合枢纽码头一期工程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赣州首个千吨级货运码头正式建成。该码头共建设5个1000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量370万吨,是赣州构建开放通道的又一成果。
昌赣高铁、赣深高铁相继通车,高速、国道实现“县县通”,黄金机场开通国际航线,赣州国际陆港、赣州综合保税区、中国(赣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四区合一”……一个个开放通道、开放平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赣州“水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加速形成。
开放的“硬件”日趋完善,“软件”也不断升级。
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宽阔的视野拥抱世界,赣州以“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的理念,擦亮“干就赣好”营商环境金字招牌。151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一次办成,80%以上服务事项“掌上办”,超过1300项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企业开办半天办结、“零成本”。“全产业一链办”、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施工图审查等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产业链链长制、政企圆桌会议、安静生产期等制度先后建立,对企业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格力电器(赣州)智能制造基地项目从洽谈到开工建设仅用时75天,富士康(赣州)智能制造项目122天实现48万平方米厂房封顶,龙南佳纳新能源项目开工9个多月就竣工投产……在赣州,“老区精神、湾区思维、特区速度”不仅是豪情的号角,更是鲜活的事实。
融入大湾区、拥抱大湾区,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这是赣州构筑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的最佳路径。
赣深高铁通车后,赣州全面融入大湾区“两小时经济圈”。依托与深圳对口合作机遇,赣州加快推进赣粤产业合作示范区、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建设,与深圳共建“飞地”产业园区,着力推行“赣深组合港”“赣穗组合港”新型通关模式,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梯度转移,精心培育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和“圳品”品牌。
去年以来,赣州在大湾区举办“粤企入赣”“虔城融湾嘉游赣”文旅推介会等多领域推介活动,全市超六成新签约项目来自大湾区,签约总金额近2800亿元。
以“第一等”营商环境招大引强,进而集聚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本、科技等要素资源,赣州在高水平开放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2023年“虔城融湾嘉游赣”赣州文化旅游招商推介会在深圳市举行。刘凯/摄

打造产城融合强磁场
8月18日至20日,2023第二届中国(赣州)永磁电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中国稀金谷”举行。近300名院士专家和企业家聚集一堂,带着先进理念、创新资源和智慧成果,共同赋能赣州稀土永磁电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才纷至沓来,产业欣欣向荣,同频共振的背后,折射出赣州对产城融合发展的长远布局。
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是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必备条件。产业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城市兴。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赣州坚持把兴城、促产、聚才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谋划推进,以城市高质量发展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产业兴旺吸引人口、人才、人气集聚。
“我看中的是赣州对高端人才的重视,我可以在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这类平台实现更大价值。”来自武汉的胡宇峰教授说。
作为赣州主导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通过“人才+产业+平台+项目”模式,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去年全产业链实现营收446亿元,同比增长21.8%。
对于省域副中心城市而言,只有拥有产业的底层基础,副中心的地位才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
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赣州坚定不移主攻工业,繁荣现代服务业,聚焦“1+5+N”主导产业延链强链补链,依托中国稀土集团、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载体,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裂变。
目前,全市已形成现代家居、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千亿园区、百亿企业实现“零的突破”。不断壮大升级的现代产业正成为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支撑。
“产业链”牵引“人才链”“创新链”,赣州正成为四海人才到此创新创造、成就事业的强磁场。去年以来,全市新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1811人、急需紧缺人才4.1万余人。
对人才的态度彰显出赣州的格局和温度。“人才新政30条”“补充措施18条”“新时代赣州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助力更多人才到赣州筑梦圆梦;人才住房、人才驿站、人才主题公园……让人才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赣州在全省率先实施“飞地引才”模式,实现“研发在外地、转化在赣州”;秉持“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理念,创新实施“周末工程师”制度、“双聘制”政策、“科技副总”计划,推动全市引进“周末工程师”240余人,服务企业150余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109个。
一座真心爱才、悉心育才、诚心引才、倾心用才的城市,才是开拓创新的城市。赣州,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谱写“人才兴市”“产业强市”的新篇。
不负众望,未来可期。南岭之北、赣水之源,一个高水平、高品质省域副中心城市正在加速崛起。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省会都市圈,南昌何以挑大梁
你所不知道的《资治通鉴》幕后推手
华为归来,逆袭有道
合力奏响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新乐章
“李佳琦们”翻车背后的流量陷阱
美酒加咖啡,创新不能止于“一杯”
全省第一批主题教育“面面观”
李渡烟花为何那么“炫”
“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改变了啥

扒一扒《爱莲说》的首发之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