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好笑的一部

黑曜石,小哥 3号厅检票员工 2024-02-18

写在前面

今晚聊春节档的第四部——

《第二十条》

这部不是我春节档最喜欢的,但确实是我看得最开心的,字面意思的开心,就是好笑。

可能因为我是南方人的关系,在之前看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的时候,这种北方语言的小市民喜剧,那种话赶话,不让话掉地上的对话,句句能挠我咯吱窝。

这是我对《第二十条》的第一观感,但看完后越细想,越发现,这种好笑只是这部片其中的一层伪装。


正文

《第二十条》被误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不是观众立场导致的,是老谋子刻意为之的——这部片充满导演的伪装。

它的结尾极正,正得有如不真实的主旋律;视听几乎没有复杂的,对话全是正反打,美学几乎没有,置景都非常接地气,非常不张艺谋;喜剧手法是国内已经很久没人拍的小市民喜剧,不造包袱,在日常对话和拌嘴中提炼包袱,不让一句词掉地上,好几场戏明显是演员现挂,让他们真吵,算是最接近老百姓生活的喜剧类型。

这一系列的伪装都是糖衣,里面那个药芯,还是《秋菊打官司》带下来的母题,老百姓要的公道。

张艺谋这次就是想把这种可能有些“反主旋律”的东西,包装成又安全又能让最大多数的观众听下去的东西。

可能也是这个原因,里面所有提到的案件,尽可能用了现实里真实发生的,不管是主线里妻子被强奸丈夫杀人被判故意伤害,还是雷佳音顺嘴提到的每一个有正当防卫嫌疑但最终判了故意伤害(杀人)的案子,全是真实的判例,

这是这部片表达意图成立的前提——现实里就有不公道,法在向不法低头。

我很尊重这种意图,毕竟再来一部《秋菊打官司》电影是上不了的,但把《秋菊》的题,放进《有话好好说》的形里,一切会容易很多。

我也坚持《第二十条》是比这个档期大部分商品电影多走了一步的,因为它在吵闹里维持关照现实的心。

以下严重剧透

建议先转发或者收藏

看完片后再阅读

先给大家简单理理《第二十条》里的三条叙事线,就能清楚为什么说它还是延续着《秋菊打官司》的母题。

故事以检察官韩明(雷佳音 饰)作为主视点,用他所历经的三个案件作为相互交叉的三条叙事线。

主线案件是丈夫王永强(潘斌龙 饰)为给女儿治病借贷,后在康村恶霸长期凌辱下失手杀了对方,妻子郝秀萍(赵丽颖 饰)带着女儿四处躲藏。

两个辅案则分别是韩明儿子韩雨辰(刘耀文 饰)见义勇为制止霸凌行为,却因打伤对方被警察传唤;

公交车司机张贵生(杨皓宇 饰)为制止车上流氓,因打伤对方锒铛入狱,出狱后不断上访。

三条叙事线上的主要角色都有一个共同点——社会阶层上的相对底层与弱势。

被长期凌辱的残障人士;出于见义勇为却因此失业的公交车司机;韩明一家为了儿子升学离开县城,韩明为了通过挂职留任,兢兢业业,时刻奉承。

们要在缺乏足够社会资源的条件下去抵抗更大的不公正,这种巨大的悬殊也决定了《第二十条》议题本身的现实性、严肃性,乃至一种悲剧性。

但张艺谋的这次尝试,就是用喜剧的形式来表达严肃议题,用喜剧来讲悲剧,把《秋菊打官司》的题装进《有话好好说》的形里。

他的目的,并不是要消解严肃和悲剧本身,而是用通俗大众的方式,也是更安全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看见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

具体怎么做的呢?

就是选用小市民喜剧。这种喜剧形式更偏重喜剧手法的大众化和通俗化,不造包袱,而是在日常对话和拌嘴中提炼包袱,不让一句词掉地上,调制喜剧的佐料主要还是具体情境中的人物言语。

比较典型的,是韩明和妻子李茂娟(马丽 饰)的日常拌嘴,这构成了生活流的喜剧形式。

两人总能因为家长里短争吵,韩明见儿子被打,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会被四个人打得这么轻,李茂娟当即心疼又愤怒地回骂。

以及韩明、李茂娟和哥哥李队(陈明昊 饰)三人在车上拌嘴那场戏,原本是夫妻两人围攻信誓旦旦的李队没帮儿子办成事还走得大摇大摆,但吵着吵着,兄妹俩就把火力转移到了韩明身上。

另外,是靠突然事件的介入来构成一种喜剧效果。

比如韩明和李茂娟正因为韩明前女友吕玲玲(高叶 饰)拌嘴,此时吕玲玲因案件给韩明打电话,韩明不得不谎称其是王铁军而一直挂断电话。后吕玲玲突然敲门,来到韩明家里,反问对方为什么挂电话,戳穿他的谎言,整场戏用信息差来制造笑料。

再比如李茂娟贸然闯进餐厅找到校方张主任(张译 饰),双方争执不下,爆发冲突,李茂娟在混乱中推倒了对方。后张主任得知霸凌事件,撤了韩明儿子的案,却又把李茂娟告进了拘留所。电影用非常诙谐的方式化解了上一个矛盾,又用下一个突然事件来接住喜剧效果。

这种生活化的喜剧手法保证了《第二十条》本身的娱乐性,也续写着张艺谋向来坚持的观赏性。只不过这次的观赏不再是视觉层面,而是指向整个观影体验。

而用喜剧钩织的糖衣之下,那个药芯还是对公平正义的探讨,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现实本身的悲剧性。

里面所有提及的案件,尽可能都用了现实里真实发生的事情,以此构成这部片子表达意图成立的前提——现实里就存在不公道。

好人怕坏人、法在向不法低头,是一种不公平。而更大的不公平,消减法律的瑕疵与滞后的每一步,靠的是好人的绝望和牺牲。比起好人退却,好人流血则构成了更沉重的悲剧性。

电影选择以韩明为中心,让他成为激活曾经是僵尸条款第二十条的按钮。而触发这个按钮,也是激活第二十条的作用力,是促使韩明发生转变的动机。

我们可以再来理一下这些转机——

儿子看见父母为自己的事情来回奔波,最终选择缴械投降,愿向霸凌者道歉。

贵生在最后一次上访路上,因车祸意外死亡。

郝秀萍在康村人逼迫下选择跳楼,她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救丈夫。

而写到这里,都还不是电影对于公平正义的所有表达,它想做的是在呈现“公平公正的难寻”中讨论“究竟什么是公平”,而后者又涉及两个维度——一个是法治社会的公平,一个是人情社会的公平。

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些,都是关于法治社会维度里的公平讨论,而电影里还有很多人物和细节在表达着人情社会里的公平,更细微,也不易察觉。

比如李队这个人物,就是韩明一家为数不多的社会资源。面对始终不撤案的张主任,韩明和妻子找到了哥哥李队,想通过李队在警察局的关系,为儿子撤案。

陈律师(蒋奇明 饰),他答应帮韩明夫妇解决问题的条件,是和韩明朋友,并让韩明在案子上帮忙。

还有康刘老爷子(范伟饰)在检察院门口当着领导面扔掉官方授予的荣誉证书,也是利用交情向对方施压,也顺势成了韩明必须面对的来自上级的压力。

透过韩明的视角可以看见,我们与熟人的交集在于人情,而与陌生人的交集则在于同情。在人情作为优先行事逻辑的人情社会里,公平又变得暧昧不清。

而韩明最后做出平衡法理情的择,也是《第二十条》给出的一种答案,至少追求法制公正的可能性,不是在于人情,而是在于不区分身份属性的同情和共情,这也成了电影最后最温情也是最理想的一笔。

当然,也无法回避《第二十条》里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电影里某些“非现实”的处理,与原本的现实主义相互矛盾。

对于韩明儿子的处理,就是警局的一通电话,说明霸凌事实。用意外车祸结束张贵生那条线,用跳楼结束村民恶霸和赵丽颖那个角色冲突;还有最后那场韩明必须做出选择的大戏,电影用从头到尾的一场慷慨演讲,解释了一切。

这些粗暴的处理方式,和前半段靠街景、人物描写等方式搭建起来的现实主义割裂开来。

不仅显得不真实,也让电影在后半段走向了另一种色彩,这也许是遗憾,也许是聪明。

当然,电影总体瑕不掩瑜,推荐。

音乐/
配图/《第二十条》预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最好笑的一部

黑曜石,小哥 3号厅检票员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