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亡前后士大夫的生死抉择,个体命运,这本书给说透了!

大学问 雅书品iRead 2022-08-10

明清易代,史事纷繁,内斗外患频频,对于身处于各种矛盾交织漩涡中的士大夫来说,命运这件事,早已不是他们所能掌握,摆在他们面前的便是生与死的抉择。


与出处仕隐的经常性不同,生死抉择平时并非时常面对,但当出现改朝换代这样的重大事变时,便往往成为全体士大夫都需要面对的抉择。当时士大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者固然不少,以各种名义选择不死却带着羞耻感活了后半辈子的遗民者为数也多。围绕生死问题,当时的士大夫做过许多讨论,观点纷纭,立场歧异,社会舆论对于各种选择的评论更是复杂多样。


汉族士大夫对明亡清兴所做出的一系列反应,在王朝更替时所呈现的立场和心态,以及易代之际士人的各种人生面向和复杂心理,激发了当时正在教授宋代至清代学术思想史的何冠彪教授,他选取以士大夫生死抉择为研究对象,对其复杂情形,做出细致的勾勒与分析,写就了《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一书。



本书汇集了丰富多彩的史料,通过描述与分析,解读士人命运。书中不仅对明末士大夫面对各种人生难题时的选择,以及选择背后的心态和情感,进行了细腻而生动的揭示,还展现了明代士大夫复杂而曲折的心路历程,融入明清之际士大夫对明末殉国者的评价,可谓是一部研究明清之际士大夫的开创性著作。


BOOK

01

探讨明末殉国人数为历朝之冠的谜题,读懂明末士大夫的生死选择


清乾隆中期,修纂的《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共收录了明末殉节之士大约4043人。明代殉节之人数,超越汉、唐、宋、元,为历朝之冠。


  • 为何明季殉国士大夫的人数居历朝之冠?明季何以出现如此奇观?

  • 易代之际,面对家与国、忠与孝、生与死等两难问题,士大夫究竟该如何抉择?

  • 面对甲申之变、清兵南下、乙酉之变等历史大事件,殉国和守节是士大夫首要的选择吗?


崇祯十七年北京失陷以后,明朝的士大夫对自己的未来取向,都会做出或多或少的考虑。而最先考虑的,就是须否为明朝殉国。


在《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一书中,何冠彪教授讲述了明季士大夫热心殉国的原因,并指出明季士大夫的殉国,不是用“忠君爱国”四字就可以解释妥当。


他谈到明季士大夫面临的抉择是以生与死为开端的。当他们在生与死之间做出抉择后,才产生出殉国、起义、归隐甚或仕敌的取向。同时,殉国者多有复杂的心情,不少人都为一个以上的原因而死。


明季殉国士大夫虽然一致认为殉国是他们的责任或义务,“生为明臣,死为明鬼” 的想法,虽说也是不少明季士大夫殉国的原因,但是他们殉国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所殉身的对象亦不一致,对殉国的态度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部分明季殉国者对死的态度也是比较无奈的。他们可能是死于绝望,可能是以死抵罪或借死免辱,甚或借死而逃避现实。


尤其明亡以后,许多士大夫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殉国。他们仍寄望明室能够复兴,及至他们感到明室复兴无望后,才相继走上殉国之路。


而那部分生存下去的人,或为复国的事业而奔波劳瘁,或在清朝的统治下隐居守节,受尽精神上和生活上的苦痛煎熬。


02

窥探明王朝倾覆前后,士大夫的心理及其历史命运,以小人物写大历史


明清之际,士人无不面临着一个死与不死的问题,而生死抉择的纠缠,使这种生死选择显得极其复杂。


面对大顺军进京、清兵入关、薙法令等巨大冲击,究竟该如何抉择:选择生还是死?忠还是孝?早死还是晚死?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虽然其抉择的结果无非是生与死两种,但对士大夫的结局,并不能以生或死作出评判,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多种政治势力交织,士大夫的选择必然也随之变得复杂起来,有时甚至模糊不清,单以传统的死与不死,很难判断一个人。


何冠彪教授选取以士大夫这一社会阶层为研究对象,对其诸多心理困境做了细致的辨析和解说,主要聚焦明末士大夫在明清王朝更替之际所呈现的立场和心态,特别是殉国表现与生死观念,以及时人对殉国者的评价,生动再现了明清之际士大夫的各种人生面向与复杂心理。


他笔下对明末士大夫群体出处仕隐、生死抉择等的刻画,堪称一部明清易代之际士大夫的心态史。


书中不仅有对史可法、瞿式耜、刘宗周、黄道周等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的生死抉择作以叙述;也有对陈确、屈大均、魏禧等士大夫遗民内心的生死情结、羞愧与痛苦加以阐明。


本书通过对大量历史人物生死选择的分析,演绎了明清王朝更替大历史背后的个体命运。


03

一部研究明清之际士大夫的开创性著作

王汎森两番写信关心,陈宝良赞赏,杨念群、严志雄、冯贤亮一致推荐


明清之际的历史与人物,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优秀成果频出。何冠彪教授《生与死》一书则是较早涉及这一领域的优秀学术成果,其开创的学术范式影响了其后的研究,被同类著作频繁引用或借鉴。


在撰写此书期间,历史学家王汎森曾两番写信关心图书的进度。自繁体中文版出版后,也一直颇受学界的关注,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教授陈宝良曾在《东方历史评论》访谈中对此书评价道:


面对生与死,明清之际的士大夫同样面临着两难的抉择。相关的研究,我倒觉得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还是何冠彪所著的《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一书。无论是史料的钩稽,还是士大夫心态的梳理,以及对此心态的论断,无不言出有据,避免了断想式的片面与武断。


时隔多年,此次简体中文版的首次出版,也得到了杨念群、严志雄、冯贤亮等多位学者的推荐。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中国历史凡遇鼎革,总有人会以身殉国,其中尤以宋元之际、明末清初这两个时段的士人行为最为引人注目。明季殉国者之数量为历朝之冠,明季何以出现如此奇观颇值得体味深研。此书对明季士大夫的诸多心理困境均有细致的辨析解说,有助于理解传统士人精神在明清转型时期的嬗变历程。


严志雄(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

今人每持近世国族主义或泛道德主义妄议明清之际士大夫生死去就之事,正坐此“学者大病”,以其不曾或不能设身处地,从特定历史时空之“事里局中”看待问题。此中之“事”与“局”,涉及当时之历史情实及人生抉择,以及后之学者应思考何种议题、如何展开论述等“范式”,非逞一己之私、一时之痛快即可奏效。本书陈述、分析了大量案例及相关文献,对吾人了解明清鼎革之际士大夫“生与死”之事之局大有裨益,亟宜详参细读。


冯贤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何冠彪先生的这部专著,深刻揭示了明末士大夫面对明清王朝更替时所呈现的立场、心态,尤以殉国表现与生死观念为重。这是有关那个时代士人生活的本色以及意义世界之追寻最重要、最精彩的研究。


04

装帧设计考究,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值得珍藏



本书采用纸面精装装订,在设计上,也花了不少小心思。


护封采用《柳如是仿古山水册页》,封面用《河东君初访半野堂小影》,并在连根页上采用陈寅恪先生的题诗,既典雅古朴,又契合图书主题。


戏题余秋室绘河东君初访半野堂小影


弓鞵逢掖访江潭,奇服何妨戏作男。

詠柳风流人第一,画眉时候月初三。

东山小草今休比,南国名花老再探。

好影育长终脉脉,兴亡遗恨向谁谈。

《生与死》书影 


明清史是痛史,明清士人文化史更堪哀痛。翻开这本古风精装书,像翻开一段尘封的历史,严谨又满载着一代读书人的命运抉择。


书影


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看到易代之际,士大夫忠孝节义的两难境地、生死之间的抉择,以及一些遗民在日后岁月的心理煎熬,再度经历出处仕隐的困惑。


透过本书,我们可重回历史现场,领略当时士大夫的痛苦与绝望,决绝与彷徨,坚守与沉沦。


👇

 限时福利 


即日起至7月25日10:00,带文字:“《生与死》带你重回历史现场,解读明清士人的生死命运。转发本条推文至朋友圈, 截图发至后台,即可有机会获得一本图书。名额3位!先到先得。


· 新书推荐 ·
1. 新书 | 一本视角新颖的中国古代政治史,探寻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得失2. 抵 住 诱 惑,千 万 别 一 口 气 读 完 !3.来,与徐晋如一起重读中国文学经典4. 在《厌女》基础上更进一步!重现女性权力诞生与被剥夺的历史5.新书 | 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



— end —

编排 | 春卷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yujiang579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