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卡片笔记写作法”读《考试脑科学》:迄今最满意的认知心理学著作 | 学习骇客

LeoChanXY 学习骇客 2022-06-25

用技术和心理学改善学习 第156次

微信公众号:学习骇客

选书标准

LEO虽然是心理学专业,也读过许多认知心理学的书,比如《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等,但这本《考试脑科学》却是我最满意的认知心理学书籍。

按LEO一贯的选书准备,也是符合的:

1、 作者权威性:高。作者池谷裕二是东京大学药学系教授,也是一位脑科学研究者。

2、 主题契合度:高。LEO从专业(心理学)和工作(教育)两方面出发,给自己定下的长期学习的主题就是教育心理学相关内容,所以这本书是完全契合的。这也是学习骇客公众号读者喜爱的类目,所以分享出来。

3、 时代适应性:高。本书第一版出版距今已将近20年,如今中文版为最新修订版,作者移除了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并将适用范围从最初的高中生扩展到社会上的各种考试群体。当然,在LEO看来,不考试的学习者也是非常受用的。

4、 新知已知比:中。在读这本书之前,LEO可能会觉得新知一定要占绝对比才算值得读,但读完之后却发现恰恰是新知与已知比例相当的书更适合读。因为如果一本书完全是新知,对于阅读者来说认知负荷太大了,很可能无法坚持读完。就像我们常常把练习同心圆从内到外分成“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一样,如果新知太多,可能就落入了“恐慌区”,如果新知太低,可能就落入了“舒适区”。既能让自己成长,又容易坚持下去的就是“学习区”了。

5、 知识密度值:高。初步记了117条笔记,凡是超过100条的,LEO都定性为知识密度高的书。这里的笔记不记自己非常熟悉的,只记能对我的已知起到补充作用的。

6、 知识实用性:高。作者不仅有权威的学术背景,也有丰富的指导实践的经验。比如书中关于记忆、遗忘、复习、睡眠和学习方法的讨论都非常接地气,这意味着读完就可以拿一些去应用。


微信公众号:学习骇客

阅读方法

读《考试脑科学》这本书依然采用 🔒 如何把微信读书的笔记转入ANKI回顾 所介绍的方法。先在微信读书里阅读、思考并记录,然后每天花几分钟导出到双链笔记工具Roam Research里重新整理。

标记好主题词和重点词以后,再通过自动化方案转入复习工具ANKI里,大约在ANKI里复习一个月就不再复习,转而通过Roam Research进行长期回顾,以及通过其他书的笔记翻来覆去寻找联系的方式进行回顾(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此期间,LEO还通过 🔒 讯飞有声APP ,利用每天遛狗的几段时间,把读书笔记又听了几遍。

在这次阅读过程中,不仅收获了许许多多新的思考,这些思考成果也得以巩固,LEO现在能做到以下117个问题的随问随答,学习的流程就算走完了——学习、思考、记录、复习。这些思考成果中可能有一半会在接下来的生活中融入到习惯中,并且双链笔记中的组织良好的卡片笔记还可以长期发挥余热,以此实现知和行的日精日进。

微信公众号:学习骇客

微信公众号:学习骇客

以下是LEO读完本书所做的117条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在了解阅读方法、工具和流程后,也能借鉴读书笔记的思考角度和表达方式,改善自己的记笔记技术。如果能先通过这些笔记了解知识点并激发阅读兴趣再去自己找书来读,那就更好了。

微信公众号:学习骇客


1-1 能力只能用考试检测吗?


问题:利用真题的方式有哪两种?

答案:一种是过程性评价,另一种是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指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把真题拿出来对照,看看真题的考查内容,考查角度,以及掌握程度要求等等,这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质量而结果性评价,指的是学完了复习阶段末期去做一遍题,这时候是骡子是马已经无济于事了,帮助作用非常有限。
补充: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真题的过程性评价作用,而不仅仅是学完之后去做一遍题或者去拼命地刷题,题目应该为我们的学习过程提供指导。

引用:对于参加考试的人来说,提前预测考点并据此进行复习和训练,就成为了应对考试的最佳策略。


问题:考试不会的知识就是不存在的记忆吗?

答案:不是的,有一部分记忆可以通过考试来确认,而另一部分记忆则无法通过考试来确认,例如托尔曼提出的潜伏学习,这是当前无法确认但却可以促进之后学习的记忆。
补充:学习不能太过短视,也不能太过功利,看不到效果就不学了,可能这是一种潜伏学习,需要在以后体现出来。

引用:所以,只要对脑进行适当处理,就可以实际“看到”这些信息的痕迹。其实,我的研究室已经成功观察到了脑的这些信息痕迹,甚至还看到了一部分无法通过考试来确认的“潜在记忆”。



1-2 神经元“创造”出的脑


问题:为什么走马观花地学习之后总是记忆不住东西?

答案:因为记忆的真相在于新神经回路的形成,而走马观花的学习,并没有形成新的神经回路。
补充:一分辛苦一分才,学习上面没有捷径,记忆上面也容不得半点忽悠。

引用:记忆的“真相”就是“新神经回路的形成”。


问题:什么是神经回路

答案神经回路指的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记忆存在的物理介质。
补充:就像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一样,记忆信息在神经回路之间传递。

引用:每一个神经元都通过“神经纤维”分别与其他一万个神经元相连,这种由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构成的系统就是“神经回路”。



1-3 记住与忘记


问题:如何理解工作记忆对于思考的作用?

答案:就像内存对于电脑的作用一样,电脑要想处理信息需要内存先从硬盘里调用资源,电脑要想保存信息也需要先调用内存处理之后保存到硬盘上。人在思考时也是这样,如果要调用信息需要工作记忆从长时记忆中调用,如果要保存记忆,也需要通过工作记忆保存到长时记忆中,工作记忆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补充:所以《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里面提到两个观点:工作记忆容量有限使思考变得异常困难,长时记忆的数量和质量是成功进行思考的关键。

引用:RAM 是一处临时保存信息的场所,相当于人脑的短期记忆。计算机只能处理调入 RAM 的信息。当计算机想要读取信息时,就需要将硬盘中的信息调入 RAM ;反过来,如果计算机想要保存信息,也要先经由 RAM 再将其保存在硬盘上。总之,RAM 就相当于一座连接计算机内部与外部的“桥梁”。


问题:从工作记忆的角度来看,记笔记为什么重要?

答案:工作记忆的保存时间短并且容量有限,所以在看书学习的时候,如果有了新的深刻的思考而不及时记笔记的话,很快就遗忘了,那么长期来看,也就仅仅是阅读的过程中畅快,并没有产生积累和成长。
补充:不论时间长时间短,只要学习务必坚学习、思考、记录和复习的最小有效闭环。

引用:短期记忆有一个小缺点,它的容量比较小,不能同时保存太多的信息,而且保存下来的信息也会很快被忘记(所以才叫“短期记忆”)。


问题:如何看待暗记软件在长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就像我们写一篇长长的论文一样,复习给了我们及时按下CTRL加S保存的机会,如果不利用暗记软件复习的话,很可能学了很久,最后由于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并且保存时间短,那么过段时间却好像什么都没学一样,就像写文档写到最后断电关机了没有被保存一样。
补充:没有复习的学习就像狗熊掰棒子一样,虽然很忙碌,但是收获寥寥无几。

引用:如果在保存之前就关闭文档,那么写好的文档就会丢失,我们只能再次从头创建文档。这是因为文档只保存在了 RAM 中,而非硬盘之中,它和短期记忆一样,很快就会被“忘记”。



脑心理学专栏 1 / 色彩心理学①


问题:西贝餐厅之类的红色logo有什么脑科学依据?

答案:红色能够增强人的食欲。
补充

引用:快餐店的招牌和店内装潢大多以红色为基调,这是因为红色最能促进人的食欲。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人类在演化过程中还残留着野生食肉动物的天性吧,所以快餐店利用红色色调能吸引到更多客人。



1-4 认识海马体


问题:电脑硬盘对应人脑什么部位?

答案:电脑硬盘对应人脑的大脑皮质,大脑皮质具有保存我们已经记住知识的功能,就像电脑经过内存处理过文件之后,保存在硬盘上一样。
补充:谐音“硬皮”(硬币)。

引用:保存长期记忆的部位叫作“大脑皮质”,它相当于人脑的“硬盘”,可以保存我们已经记住的知识


问题:为什么用自己的话记笔记更容易记住?

答案:用自己的话记笔记或者和场景结合进行提问,可以让大脑中的海马体将信息判断为必要信息,更有利于记忆,而照本宣科或者照搬照抄的笔记,则会被大脑认为是非必要信息不会被记住。
补充:主动学习就是增加学习内容和自己之间的关联,让大脑将学习内容判定为必要信息,有利于记忆。

引用:为了灵活运用有限的存储空间,脑会根据信息的价值,将其分成“必要信息”和“非必要信息”,脑如同法官一般,会对信息下达“价值判决”。只有被脑判定为“必要”的信息才会被运送到大脑皮质内长期保存。


问题:海马体是存储记忆内容的载体吗?

答案:不是,人记住的知识都存储在大脑皮质里面,而海马体只是判断这些学习内容是否为必要知识或非必要智识的检查者,被判定为必要知识的内容更容易被记住。
补充:主动学习,为笔记赋予感情,就更容易激活海马体,就更容易记住所学知识。

引用:那么,具体判定信息是否必要的“关卡检查员”又是谁呢?它就是人脑中的海马体。


问题:通过复习把所学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最少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最短也需要一个月。
补充:要想让复习稳固起作用,或者说日常读书复习结束至少需要一个月。

引用:只有被“关卡检查员”海马体判定为“必要”的信息,才会顺利通过“关卡”,获得成为长期记忆的资格。通常来说,这样的审查最短也需要一个月,而且审查标准非常严格,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以外,一般不会一次性通过。



1-5 加油吧,海马体!


问题:为什么走向社会了以后再学习常常会比在学校里学习更有效呢?

答案:学校的学习常常是无关痛痒的,而工作中的学习往往是关乎生存的,海马体据此对信息进行判断取舍,我们能够记住的东西会更多。
补充: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多接触一些外界,给自己提供扎实的现实了动机。

引用:海马体以“是否有利于生存”为尺度,对所获信息进行判断、取舍。诸如在毫无生命危险的教室里学习之类等行为,与人类的生存相比简直可以算是无关痛痒的事。人们常说“左耳进右耳出”,说不定海马体就是这样一刻不停地从大脑中删除信息的吧。


问题:为什么长时间学习需要定时经常补餐?精力管理

答案:不仅仅体力活动需要耗能,脑力活动也需要耗能,而且大脑消耗人体的能耗比又很高,所以在学习时为了维持精力水平的高水准稳定,就需要经常定时补餐。
补充:学习的间隙吃东西不是缺点,为了精力水平,及时补餐是有必要的。

引用:人脑大约会消耗人体总能耗的 20%,但其质量只占不到人体体重的 2%。可见从每单位所需能耗来看,人脑是个不折不扣的耗能大户。


问题:除了不断重复,还有什么方式欺骗海马体

答案:将所学知识和自己建立联系,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和情境建立联系,海马体就会将其判定为必要知识,从而更容易记忆
补充:存储强度和检索强度的关系。

引用:而对于考试这种无论如何都要记住所学知识否则就会落榜的情况,解决办法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通过反复复习以骗过我们的大脑。这是最重要的法则。



经验谈 1 / 选择高一时学过的科目对高考不利?


问题:如何避免考完就忘,下一次考试又从零开始的困境?

答案:不要选择集中学习突击应试,而要有意识地采取间隔复习的策略,将短时记忆的内容转入长时记忆
补充:由于间隔复习的间隔会越拉越大,所以并不会随着时间的继续、任务的增加导致间隔复习任务剧增完不成。

引用:现在想一想我真是有些后悔,当初应该把高一那年的期中、期末考试试卷都留着,时不时地拿出来复习一下就好了。那些我原本以为已经记住的内容,没想到两年过后还真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作者之见


问题:没有成功提取的记忆就是无效的学习吗?

答案:不是。按照托尔曼潜伏学习的观点,有一些学习的记忆成果是可以被提取的,而有一些则难以提取,但是这些潜伏的记忆会有助于再一次的学习,使得我们再一次学习时不需要花费和第一次一样多的时间,这就是这种潜伏学习的价值。
补充:行百里者半九十,有的人刚刚勉勉强强把学习内容完成一遍就丢到一边了,这样潜伏学习的成果就浪费了,往往我们需要把同样的内容学习多遍才能深刻领会,才能利用起前面的无法被提取的潜伏学习的价值。

引用:曾经被牢记的信息(也就是“印刻”在大脑皮质中的长期记忆)会无意识地储存在大脑某处,所以如果要从现在开始再次学习,应该能比初学时更容易地回想起知识点,学起来也更加轻松。



2-1 无论是谁都会忘记


问题:在记忆无意义音节这件事上,大家的遗忘进程差不多,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在概念图这本书里,奥苏贝尔提到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教育学的话,那就是决定一个人学习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是他已经知道了多少。这个实验也反映了这个问题,在大家都没有基础的无意义音节这件事的学习上,所有人的遗忘是差不多的,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学霸看过一遍就记住,其实是有许许多多的已有知识在铺垫,这启示我们在初期学习的时候要接受自己的笨拙期,但是随着积累的增加,我们就会记得越多学得越快。
补充:首先不要妄自菲薄,其次是踏踏实实的积累已有智识,为自己的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引用:实验结果却显示,忘记音节的速度并不是因人而异的。无论是谁都会以大致相同的速度遗忘信息,而且“忘记”这件事并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问题:时间是治愈伤心事的良药,这种观点有什么脑科学依据?

答案:我们想忘记不开心的事,但是遗忘的进程不能随着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被我们遗忘。
补充:按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不要刻意去想忘记,越想忘反而是一种强化或者说像是一种复习,所以也就越不容易忘记。

引用:无论怎样祈求,记住的信息也还是会在某一时间段被我们遗忘,甚至当我们想要尽早忘记某些信息时也不能如愿以偿。


问题:主张“学习、思考、记录和复习”四步走的最小学习闭环,有什么脑科学依据?

答案:因为我们学习思考过的东西,如果不复习很快就会忘记,而且会在前期忘记的特别快,因此需要及时复习记录的思考内容,将新知变为已知,然后再不断丰富的已知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反观以前,学习不思考,或者是有了思考但不记录,又或者是记录了却很少复习,也很少给自己带来直接的提升或改变,那么从长期来看这样不完整的学习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学习。
补充:时间少就少学,时间多就多学,但是必须走完四步形成闭环,这样每天每次的学习成果都得以保存,成效都看得见。

引用:最容易忘记的时间恰巧是刚刚记住的时候——在记住信息后的 4 小时内,我们会一口气忘记大约一半的内容。但在此之后,剩余的记忆却能维持较长时间,它们是逐渐被忘记的。


问题:如果考试前一定要临阵磨枪,是前一天晚上好还是第二天早起好?

答案:如果时间是固定的,从遗忘规律来看,如果是前一天晚上临阵磨枪的话,第2天大部分就会忘记,倒不如前一天早点睡觉,第2天早起巩固到考前保留的记忆仍然很多。
补充:就像我自己考研那一年,变态心理学怎么都没办法记住,一直到第2天早上去考场,在大巴车上还在巩固,但这短时间内的巩固却非常有效。进了考场以后直接找到对应学科的知识点快速作答,把分拿到了。

引用:与其前一天晚上彻夜苦读、临阵磨枪,还不如考试当天早上早起努力,这样到考试时记住的东西可能还会更多一些。


问题:为什么同样是背诵,有的人遗忘得比其他人或平均水平要快得多得多?

答案:首先人的遗忘进程都是差不多的,如果忘得特别快,一方面可能是本来有意义的内容,由于学习马虎不走心,没有领会其中的意义,变成了机械的重复。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短时间内记忆的内容太多了,前后相互干扰,干扰又导致了遗忘。
补充:第一,要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发掘学习材料背后的意义,不能直接读摘要干货以为能节省时间。第二,能分散学习的尽量不要集中学习(例如从一个月的突击变成三个月的长线计划,又例如上午集中突击56个小时,变成上午两小时、下午两小时、晚上两小时),尤其是记忆容量过载学不下去了,一定要转变策略分散学习,以减少连续集中学习的干扰导致的遗忘。

引用:相反,如果成绩比这条遗忘曲线上显示的要差,那么只能是因为你从一开始就没有认真背诵,或者是你的记忆被干扰了。



脑心理学专栏 3 / 组块化


问题:组块技术在英语学习上有何应用?

答案:把单个的背词汇词组改成类似的一组或者一类放在一起去背。
补充:但可能要注意相互之间的提示作用。

引用:将所得信息划分为多个小组以便于记忆,这样的方法就叫作“组块化”,它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背诵英语词组时,如果零零散散地记忆,效率是很低的。不如试着将词组分类整理,比如将 get at、get out、get over、get up 这样都带有“get”的词组分成一组,或者是将 get at、arrive at、look at、stay at 这样都带有“at”的词组分成一组来背诵会比较有效。


问题:组块技术在学习中为什么重要?

答案:因为工作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通过组块可以把多个变成一个给工作记忆腾出更多空间。有了更多的富余空间,我们就能够学习更多的东西了,或者短时间内同时能够处理的信息也就更多了。
补充

引用:请大家记住,对于学习来说,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2-2 好方法?坏方法?


问题:导致遗忘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教育学的教材认为导致遗忘的最大因素是干扰,干扰包括相互学习不同内容造成的干扰,连续学习造成的干扰等等,而本书更具体一步,把干扰定性为未经思考一股脑儿的学习的内容。
补充:那些复制粘贴式的学习,那些不自己独立学习直接背干货讲义的学习,由于缺少联系的纽带,智识之间的干扰作用更大。

引用:什么情况会导致记忆较快消失呢?我想知晓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对于大家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  最容易导致原有的记忆提前消失的活动,就是添加新的记忆,也就是指将知识一股脑地硬塞进大脑中。


问题:避免干扰导致遗忘,有哪些具体的方法?

答案:一方面将集中学习变成分散学习,从时间上减少连续长时间干扰导致的遗忘。另一方面在学习时多思考联系,尽量进行组块,通过联系寻找纽带,通过组块节约工作记忆的空间,从而降低干扰导致的遗忘。
补充:避免贪多求快式的学习,“贪多”导致干扰多遗忘多,“求快”时间间隔短,导致干扰大遗忘多。

引用:像这种新记忆和旧记忆互相影响的现象就叫作“记忆的干扰”。  存在于人脑中的一个个记忆片段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毫无关联的。相反,它们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有时它们互相抑制,有时它们又互相合作以得到巩固。  因此,错误的记忆方法,比如毫无准备地将大量知识塞入脑中,就会导致记忆消失,或者使记忆变得混乱、模糊不清,进而造成失误。


问题:为了求快为了避免时间紧完不成任务,很多同学常常是不学习直接拿别人的讲义或者辅导班的讲义直接来背诵,这样真的能节省时间吗?

答案:学习的环节看似节省了时间,但是由于使用了错误的学习方法,未经消化就把大量所谓干货塞进脑中,这些知识很快就会忘记,一方面难以达成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忘记了之后完全又要重新拾起来学习,总体看来时间不见得能省下来,但是学习质量不高是一定的。
补充:掩耳盗铃,拔苗助长。

引用:因此,错误的记忆方法,比如毫无准备地将大量知识塞入脑中,就会导致记忆消失,或者使记忆变得混乱、模糊不清,进而造成失误。


问题:在设定备考方案时是三个月集中学习备考,还是六个月分散学习更好呢?

答案集中学习的话,每天输入的信息量过大,会导致遗忘量也大,而分散学习,在更长的周期里学习的话,每天的任务量更少,相互之间干扰导致的遗忘也更少,学习的质量就会更好。
补充:周期长的话,特别要注意坚持最小的学习闭环,也就是学习思考记录和复习,把每天的成果用暗记复习软件固化下来,不然很可能“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回头看什么也没学下来。

引用:当然,不仅是考试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要尽量避免在一天内向脑输入大量新知识。说起来,学习的重点原本就应该放在“复习”上,我会在之后对复习的重要性进行说明。总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毫无压力地记住自己所能记住的内容,才是符合记忆性质的学习方法。


问题:有什么例子可以说明方法对结果的影响巨大?

答案:有些工作的人用两三年时间备考,但是两三年过后却发现自己什么也没学下来,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坚持学习的最小闭环,也就是没有坚持每天或者每次学习都坚持“学习思考记录和复习”的最小闭环,没有用暗记复习软件巩固每次学习成果,导致学的时候很痛快,长期来看知识没有得以保存,努力也就没有了效果。
补充:好的学习方法不用等到很长时间以后某一个节点才能知道是否是好的学习方法,坚持最小学习闭环每一天都能看得见自己的收获。

引用:对于考试而言,学习了多少知识的确很重要,但它并不会决定最终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即“学习的质量”如何。方法不同,结果也会大不相同。


问题:集中学习导致大量遗忘,给我什么样的启示?

答案:原计划每天读书三四个小时,但是由于集中学习会产生大量干扰,而干扰又是遗忘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决定把这三四个小时分开分成五六个25分钟的番茄时间,但是每一个最小单位里面仍然坚持学习思考记录,然后一天结束以后整理复习,保证每天的成果不因为学习时间段的分散而消失。
补充:同时分散开来学又能避免意志力不足,导致的任务完不成的情况。

引用:请大家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想一想在这之前采用的方法是否对脑不利。接下来,本书将会讲解高效的学习方法。



经验谈 2 / 高效率的英语单词记忆法


问题:如何根据难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答案:我们可以把学习内容所处的阶段划分为三个圆环,由外到内分别是,完全不会,一半会一半不会,全都会,这三个分类方式也能对应另一种叫恐慌区安全区(学习区)和舒适区的分类,我们学习尽量选择安全区的内容,因为困难区是会让我们退缩害怕,而舒适区对于我们来说又没有多少提升的空间。
补充: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突然地涉猎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也不要整天待在自己已经熟透了的区域。

引用:如果书里的单词我一个都不认识,那么这本书我肯定不会买,因为没有信心能够坚持看完,最后挑选的往往是那种里面有一半单词我都认识的书。另外,我还喜欢那种用大号字体表示词目、设计得十分醒目的版式。


问题:没有毅力的人就不能学好习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怎么学习?三分钟热度的人怎么读书

答案:作者非常巧妙地选择了有一半内容自己会而另一半才需要学习的书,这样就不需要勉强自己耗费所有甚至是做不到的毅力去读完整本书了,只要读一半就可以了。我们自己在读书的时候,如果明知道自己毅力不够,不要希望自己能从头读到尾,可以先从目录里面挑选一点点重要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先把这一部分读完。
补充:我自己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我也是三分钟热度,但是我会在这三分钟热度里面尽可能快速地多读,并且不论时间多时间少,都坚持做到“学习思考记录和复习”的最小闭环,这种三分钟热度里面的读书也可以让自己有所成长。

引用:因为我是典型的缺少恒心的人,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为了激励自己“一定要看完一半以上”,我还会在单词书的书口正中央处画一条显眼的红线。



作者之见


问题:如何获得快乐

答案:设定目标,完成目标。
补充:在追求生活的快乐这件事上有很多说法,比如说帮助别人,又或者劝人保持乐观心境,但在我看来根本上还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是快乐的真实所在。

引用:我还很欣赏这位同学的一点是,他没有把眼前的学习目标定得太高。虽然人们常说“志当存高远”,但是就日常的学习而言却并非如此。达成目标所带来的成就感会适当地刺激人脑中名为 A10 的神经,让我们产生快乐的情绪。合理设定目标能使我们在长时间内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成就感,进而提高学习热情。


问题:为什么复习环节常常为人们所忽略?

答案:有的人认为复习就是在死记硬背,就是在机械学习,对此非常不屑。学习新内容是在创造增量,而复习则往往被看成是守住存量,当然获取增量对人的吸引力更大,学习更多新知识带来的囤积感,给人的快乐更多。
补充:如果不能坚持“学习思考记录和复习*的最小学习闭环,那么学习就只是当时快乐,没有了复习,知识也就没办法保留,不仅不能为自己的之后学习提供便利,也很难在以后的实践中学以致用。

引用:“复习”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但是往往有很多学生都以“想要空出时间玩儿、参加社团活动”“还要学习其他知识”为由,降低复习的优先级。


问题:ANKI复习软件在复习上的优势在哪里?

答案:如果不考虑复习的周期和复习的任务量的话,即使我们用日历提醒也可以解决。但是一旦考虑到复习的周期特别长或者复习的任务量特别大,尤其是像考研考注会等,那么就需要专业的复习管理工具,来让我们的任务不至于随着时间的延长、任务量的增加而陷入混乱。
补充:另外卡片笔记的方式也有许多好处,包括清晰思考,便携复习等等。

引用:请大家一定要转变自己的观念,重视起复习来。



2-3 反复记忆的效果


问题:在这里错误的学习方法指的是什么?

答案:如前文所述指的是不加思考和学习就直接一股脑儿地去背诵,由于知识相互之间缺少深思熟虑后的联系,以及工作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这种学习所伴随的干扰作用特别大,会导致我们的遗忘大大高于平均水平,所以说是错误的学习方法。
补充:一方面不能不学习和思考就直接背诵,另一方面要拉开复习的间隔减少前后干扰。

引用:由遗忘曲线实验可知,错误的学习方法会加快遗忘速度或导致记忆混乱。


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并没有反复重复复习却也能快速记住东西呢?

答案:培根在《谈读书》这本书里提到,如果不记笔记,需要有过人的天资。但是这样的人非常少,更多普通人则如《概念图》里奥苏贝尔所说“他之所以能学得更快,是因为他已经具备了非常丰富的已有知识”,这些已有知识会像胶水一样对新知识起到固着的作用,所以可以在复习很少甚至是几乎没有重复的条件下就记得住。但是对于初入某个领域的普通人来说,这样的已有知识还非常少,需要用最基本的重复复习来积累。
补充:区分“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区别不在于是否重复,而在于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否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机械学习是必经之路,我们需要通过重复复习去积累一些先验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入意义学习状态。

引用:换句话说,无论是谁都能通过反复记忆,让自己看起来好像是记忆力提高了。


问题:托尔曼的“潜伏学习”是什么意思?

答案:就是我们学过的东西无法直接提取,但是当我们下次重复学习时,需要的时间更短。这种无法提取的学习看似无用,看似遗忘,实际上方便了后来的学习。
补充:比起把三本书看一遍,把一本书看三遍,往往学得更好,因为前面的潜伏学习的价值得以利用。而如果不断的匆匆浏览新内容,并且主题又很宽泛,就少有机会碰见重复内容,那么之前的潜伏学习也就没有了价值。行百里者半九十。

引用:实际上,这些音节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仍然存在于脑中,只是我们想不起来罢了。换句话说,那些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完全忘记的信息,其实都完整地保存在无意识的世界里,只不过它们属于潜在的痕迹,所以才无法被我们想起来。



2-4 蛮干终究是徒劳


问题:影响复习间隔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除了自然的遗忘规律,还有学习材料的难度,学习者在学习时的主动性等等。
补充:首先要有复习的意识,其次要有强大的管理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任务的增加,复习计划不会陷入混乱。

引用:结合海马体的性质,我建议大家按照如下计划展开复习。


问题:为什么以前中学阶段那些把一本习题做三遍的学生成绩都很好呢?

答案:比起把三本书做一遍,这种把一本书做三遍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复习的机会,使得我们在做题过程中积累的思考成果得以巩固和复用。
补充《学习之道》《怎样解题》这两本书里都有提到类似的内容,学习之道里提倡把题目做很多遍,而《怎样解题》里提到做完题之后还要做到自动化、多样化和条件化。

引用:即便科目相同,一旦更换了参考书,我们就不得不再一次从头开始熟悉参考书的内容,而只有内容相同时,复习才会产生提高记忆力的效果。请大家务必牢记这最重要的一点。


问题:在学校时把一本参考书做很多遍,到了工作以后在读书方面有什么类似的借鉴?

答案:选择好书,把一本好书读很多遍,每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每一次的认识都更加深刻,不仅给了自己复习的机会,也使得自己能够学以致用。比起不断寻找新书,匆匆浏览,对自己更有帮助。
补充《学习心理学》认为要想把一样东西变成自己的,需要坚持“学习、保持、复现”。有了复习才能保持,才能复现。才能为己所用。

引用:我自己在上学时也没有使用太多的参考书,只是把手里的每本参考书都至少学习了四五遍,也许学习正需要这种“固执”的性格吧。



2-5 人脑更重视输出


问题: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输出”?

答案:生活中大家提到输出指的都是去写公众号文章,或者是做公开分享,但是这里的输出指的是“提取式学习”,是相对于“重复式浏览”的另一种更能激发主动学习、更能减少自欺欺人的方式,在《认知天性》里面有具体说到。
补充:康奈尔笔记的本质其实也是“提取式学习”,即遮住右边的答案,通过左边的问题来复习。但实际许多人只套用了它的模板,却忽略了它的本质。

引用:人脑中存在“输入”和“输出”两种操作。背单词的行为相当于输入,提取保存于大脑中的单词去解答试题的行为则相当于输出。


问题:如何把重复输出结合起来,更好的欺骗海马体?

答案:可以分成三层,第一层就是简单的重复,第二层是抛弃“浏览式的重复”转而使用“提取式的重复”,第三层利用暗记复习软件以问答的形式持续进行提取式重复练习,并且不会因为时间的延续和任务量的增加而陷入混乱。
补充:“浏览式的重复”容易因为曝光效应也就是熟悉导致自己高估自己的掌握程度,有的人在平时复习时感觉都会结果一到考试就不会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提取式学习”指的是遮住答案,看着问题来回忆答案,这样每一次的评估都是真实准确的。

引用:其实我在前文中已经强调过很多次了,这个标准就是“复习的次数”,但这并不意味着向大脑多次输入信息就是上上之策。毕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让海马体产生错觉,误以为短时间内多次输入的信息一定是必须记住的重要信息。  然而从斯瓦西里语单词记忆实验来看,这个目的表述得并不准确。对脑而言,更重要的是“输出”。也就是说,站在海马体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得出这种判断:“这个信息竟然会被如此频繁地调用,看来必须要记住它才行。”


问题: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解释了复习的方法?

答案:第一,复习的时机,初次复习不能晚于一个月,作者建议从第二天开始,在两个月内复习四次便可。第二,复习的内容,作者认为重复同样的内容才会有效,反对找很多辅导资料却只做一遍。第三,复习的方式,通过提取式的学习,也就是作者所说的“输出”的方式去复习更容易,记得牢记得久。
补充:知易行难,但工具尤其是像暗记复习软件这样的工具,可以把我们知道的以可视化、可实操的方式运用起来。

引用:所以,相对于填鸭式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效率更高。



3-1 掌握记忆关键的 LTP


问题:什么是长时程增强作用

答案:指的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增强了,人的记忆力提升了。
补充

引用:将细小的电极轻轻插入海马体,尝试对海马体进行反复刺激。大家知道结果如何吗?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竟然增强了。不仅如此,在刺激结束后,连接也仍然保持着增强的状态。也就是说,神经元被长期地激活了。  这种现象名为长时程增强作用(long-term potentiation)


问题:记得牢记忆力好对应的生理层面是什么?

答案:记得牢对应的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增强了。
补充

引用:将细小的电极轻轻插入海马体,尝试对海马体进行反复刺激。大家知道结果如何吗?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竟然增强了。不仅如此,在刺激结束后,连接也仍然保持着增强的状态。


问题:复习的脑科学依据是什么?

答案:只有通过复习不断刺激大脑,才能让海马体属于长时程增强作用的状态,我们才能更好地记住所学知识。
补充:结合前文所述的复习三要点效果会更好,也就是复习的时机、内容和方式。

引用:首先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LTP 是神经元反复受到刺激后才产生的现象。如果只刺激海马体一次,是绝对不会产生 LTP 的,必须要反复刺激才行。  总而言之,反复刺激海马体的神经元,即“复习”是十分必要的。海马体神经元的这种性质,使得复习成了我们无法逃脱的命运。那种“不复习就想掌握知识”的心态,从脑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也是要不得的。



脑心理学专栏 4 / 莫扎特效应


问题:莫扎特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莫扎特效应,指的是听了莫扎特的音乐以后,能让人变得聪明的现象。原因在于愉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能够激活并协调人的大脑。
补充:类似的还有《学习之道》里说的有氧训练阻力训练可以促进学习和记忆,我自己的经历以及其他同学的反馈也证明了这一点,似乎也是因为锻炼激活了大脑,促进了长时程增强作用的产生,从而改善记忆。

引用:劳舍尔博士对此做出了解释,认为莫扎特的音乐能够通过令人愉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协调人的左脑和右脑,这正是产生该效应的关键所在。



3-2 童心是提高成绩的“营养素”


问题:如何理解这里的“童心”?

答案:指的是在学习时保持兴趣期待,可以唤醒头脑中的θ波状态,促进长时程增强作用的产生,促进学习记忆力的改善。
补充:挑自己喜欢的书读,挑自己热爱的专业学习,那样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自带童心了,因此那些爱这个专业的人也就能学得更好。

引用:童心是提高成绩的“营养素”


问题:常见的脑电波各自的生理作用是怎样的?

答案α波有助于人的放松,θ波有助于记忆的激活与改善(长时程增强作用的唤醒)。
补充:利用各种白噪音软件,根据不同的场景,制造不同的听觉氛围。

引用:提到脑电波,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α波和β波吧,毕竟电视节目和杂志上经常出现“当人处于放松状态时,人脑中就会产生α波”的说法。  不过,我们在这里要说的并不是α波和β波,而是一种叫作“θ波”的脑电波,它的频率比α波和β波都要低。也许大家第一次听说这种脑电波,但是对于记忆来说,它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脑电波了。


问题:“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背后的脑科学依据是什么?

答案兴趣期待的产生,可以让我们在学习时大脑中出现θ波,可以促进长时程增强作用的产生,能够改善记忆质量和学习效果。
补充:任何时候都不要抛弃兴趣,毕业以后也要坚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引用:当人对什么东西感兴趣而打开好奇心之门,处于紧张、兴奋或者期待的状态时,θ波就会出现;相反,当对千篇一律的事物感到厌烦、丧失兴趣的时候,θ波就会消失。


问题:有没有高效的学习方法

答案: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在初期,学习者如果对学习的内容抱有兴趣或期待,就容易产生θ脑电波,能够促进长时程增强作用的产生,记忆和学习的质量都得以改善;在后期,除了兴趣依然可以起作用外,同时由于有了更多的已有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有了充足的固着点,学习也会有四两拨千斤的高效。
补充:原来乔布斯的名言“stay hungry”是有脑科学依据的呀。

引用:有趣的是,当θ波出现时,即使刺激的次数很少,海马体中也能产生 LTP4。如果刺激得当,那么重复刺激的次数甚至可能减少 80%~90%。也就是说,只要给予原来 1/10 次数的刺激就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问题:学习不在状态的时候,为什么不适合硬撑?

答案学习不在状态,就会缺少兴趣期待,就不容易产生θ脑电波,大脑就不容易进入长时程增强状态,所以学习和记忆的效果都会很差。
补充:只学习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引用:如果觉得今天不在状态,怎么都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那就稍微休息一会儿再试试吧。或者干脆早点睡觉,养精蓄锐以便明日再战。



脑心理学专栏 5 / 乙酰胆碱


问题:广告里宣传的健脑补脑食品真的有用吗?

答案:没用。
补充

引用:人类从很久以前就打起了对大脑有利的食品和药物的主意,并为此进行了各种尝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推出能补充 DHA6 的产品。但是这些尝试反而证明,没有什么物质能在让大脑变聪明这一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大家还是不要过于相信这类信息比较好。


问题:θ波的产生根源是什么?

答案乙酰胆碱
补充

引用:乙酰胆碱是产生θ波的根源,具有激活海马体以保持意识清晰、提高记忆力的作用。


问题:吃完感冒药晕车药就犯困想睡觉,是因为什么?

答案:因为乙酰胆碱被抑制了,人脑无法产生θ波了。
补充:感冒药尽量在晚上睡前吃,不然会影响白天的工作和学习。如果必须吃感冒药,但又不希望影响重要的活动,买药前咨询药师,选择不含抑制乙酰胆碱成分的药物。

引用:其实在大家身边有很多能抑制乙酰胆碱发挥作用的药物,比如几乎每个人都吃过的感冒药、止泻药或晕车药等。想必大家都有吃过感冒药后脑袋发晕、很想睡觉的经历吧?这就是人脑中的乙酰胆碱被抑制的证据。



4-1 睡觉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问题:如何看待高强度学习期间的睡眠问题?

答案:大量学习之后,充足的睡眠可以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记忆,而缺乏睡眠会导致记忆内容受到干扰没有消化,而大部分遗忘。
补充:中学时期为了完成作业常常很晚睡觉,这也是记忆力变差的原因。

引用: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如果我们在某一天学习了新的知识,那么当天最好能有充足的睡眠。相反,如果一夜没睡,那么刚刚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从脑中消失。


问题:是什么?

答案是人脑中记忆碎片相互组合。
补充:双链笔记也是各种信息和知识相互联系组合,为了构建知识网络,非常有必要在睡前最后时间用来学习,这样整个梦境就可以围绕信息的组合联系了。

引用:所谓的“梦”,其实就是由人脑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记忆的片段相互组合而形成的。


问题:为什么睡眠不足会导致记忆质量下降?

答案:睡眠是对各种信息和知识进行整合的过程,知识经过重新梳理以后变得有意义,也就更容易记住;经过重新组合之后,甚至是组块以后,占据更少的认知资源,所以也更容易记忆。而睡眠不足会导致知识不仅不能够重新梳理,也没有了组块的机会,记忆质量也就下降了。
补充: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不是牺牲学习时间,而是为了学习质量能够更好。

引用:因此,如果不睡觉,就相当于不给海马体整理并选择信息的机会。结果也可想而知,那些因为海马体来不及整理而杂乱无章的信息最终会被全部抛弃。


问题:影响长期成长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一方面我们应该多运用间隔复习,少运用集中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利用睡眠进行深加工(重组、联系和组块等)。
补充:养成睡前回顾一整天学习内容的习惯,利用睡眠期间的潜意识加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引用:有些人每次都只在临近考试前才熬夜学习,像这样剥夺睡眠的时间是无法积累学习能力的。记忆只有长久地保存在头脑中才有意义,即使靠熬夜的临阵磨枪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只能应付一时而已。  通过减少宝贵的睡眠时间来换取好成绩,这种想法从长远来看毫无意义。


问题:如何看待非闭环学习

答案:只学习不记录或者学习记录之后不复习,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就是要充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然后记住能记住的所有知识。
补充:坚持“学习、思考、记录和复习”的最小闭环。

引用:学习的基本要求是“记住自己能记住的所有知识,切实掌握自己能理解的全部内容”。



作者之见


问题:影响生活学习状态的节律有哪些?

答案:有昼夜节律,就是白天活动晚上就需要睡觉;还有内生平衡节律,就是一个状态久了之后要换一个状态。
补充:长期学习导致倦怠就是忽视了内生平衡节律,整个生活中只有学习这一件事,绷得太紧了反而没有发力的空间了。

引用:那么,超水平发挥的关键到底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准确掌握自己的生物节律了。对于“学习”这一行为而言,最重要的节律肯定就是昼夜节律。



4-2 梦能培养学习实力


问题:睡眠的信息加工能够促进学习有哪些地方体现?

答案:克服学习难点,加深知识理解,促进程序技能的熟练等等。
补充:相比于集中学习,分散学习不仅仅是能够克服难点,也更有利于保存长期记忆。

引用:学过的内容在过了一段时间后,理解得更为深刻了;之前怎么也想不明白的知识突然在某一天恍然大悟就理解了;练钢琴时有一段曲子总也弹不好,一赌气之下就去睡觉了,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再弹,居然能流畅地弹出来了,等等。


问题:记忆恢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主要是睡眠的信息加工作用,在睡觉时人脑仍然在对信息进行联系重组组块等深加工。
补充:一时半会儿想不明白的问题先放一放;虽然双链笔记是近两年火起来的,但是人脑其实一直在执行双链笔记的功能。

引用: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叫作“记忆恢复”(reminiscence)。出现这种现象,说明在我们睡着的时候,大脑中的信息得到了很好的分类整理。也就是说,做梦时我们的记忆能得到巩固,就像葡萄酒一样,在沉睡中逐渐熟成了。


问题:如何看待使用暗记复习软件复习之后,第二天仍然无法顺畅提取的现象?

答案:不仅仅是第二天,近期内都可能还看不到满意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记忆的内容如果想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不仅需要一定时间的间隔,而且需要利用睡眠的信息加工作用,起到记忆恢复的作用。
补充:突击学习虽然能解决短期应试问题,但是如果要希望通过学习改善方方面面,将知识内化,还需要平时学习,利用富余的时间转入常识记忆。

引用:这也意味着在我们学到某些知识以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让记忆恢复,从而充分发挥作用。相对于刚刚记住的知识,人脑更容易利用的是已经整理好的、几天前学习的知识。


问题:充足的睡眠能够保障高效的学习,有什么案例吗?

答案:在一期采访中,阿里巴巴安全部门的天才员工(一对年轻情侣)几乎每天都要保障十小时的睡眠,才能保障白天超乎常人的天才思考。
补充:我们受到了太多常规教育的约束,总认为睡多了就是罪恶,其实最需要尽早改变的是观念。就像高考前我们班的顾同学每次都午睡到下午上课铃响才来,甚至常常被政治老师罚站也不惜。

引用:但要想更高效地学习,保持充足的睡眠还是很重要的。



脑心理学专栏 7 / 快速眼动睡眠


问题:如何通过睡眠让自己保持头脑清醒精力管理

答案:首先,保证节律在固定的时间睡觉和起床;其次,以睡眠周期90分钟为时间单位;最后,最好能在浅睡眠阶段自然醒来。
补充:利用智能闹钟,在浅睡眠阶段闹醒。

引用:为了能头脑清醒地度过一整天,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让自己能在适当的时间醒过来。每个人的睡眠周期都不相同,因此把握好自己的节律非常重要。当然,平时也要注意建立并维护好正常的睡眠节律,尽量每天都在同一时间睡觉、同一时间起床。


问题:如何优化睡眠节律?

答案:通过具有监测功能的手环或者手表或者APP进行监测,引导睡眠进入完整周期90分钟的倍数时间,在浅睡眠阶段将自己唤醒。
补充:前期添加提醒,后期养成习惯。

引用:目前,市面上有一些能通过监测睡觉时的翻身时间等指标来测定睡眠周期,同时带有起床闹钟功能的手环出售,大家可以买一款试试。此外,手机上一些具有类似功能的 App 也很方便,例如 Sleep Cycle alarm clock 等。



4-3 睡眠和记忆


问题:睡眠知识管理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答案:我们刚开始学习的知识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往往无法立即使用,通过睡眠可以整理知识,提高知识的质。
补充: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双链笔记工具去整理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睡眠对知识的整理作用。

引用:对人脑中杂乱无章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使之转变为“可用”状态,这正是睡眠的作用之一。睡觉虽然不能增加知识的“量”,但却可以改变知识的“质”。


问题:如何借助睡眠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答案:睡前回顾一遍,当天所学知识,利用睡眠的信息加工作用,对知识进行整理内化。
补充:执行的细节在于,需要保证这是睡前最后一件事,没有后摄抑制的干扰。

引用:不仅如此,睡眠还能使人灵光乍现。2 如果在前一天晚上大致看了一遍题目再睡觉,那么第二天早上答题时,脑海中闪现新思路的概率就会高很多。因此,在睡觉前把题目过一遍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技巧。


问题:午睡也能起到睡眠的信息加工作用吗?

答案:可以的,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让大脑停止信息的输入。
补充:不要让自己每天都很忙碌,有学不完的东西,有忙不完的事情。适当的留白,更有助于所学内容的吸收与内化。

引用:顺便一提,不仅夜晚的睡眠具有巩固记忆的效果,午睡也同样有效。3 如果时间允许,大家可以试着在结束上午的学习后睡一个午觉,半小时左右即可。


问题:让睡眠发挥信息加工作用的重点在哪里?

答案:重点不在于睡的时间长短,也不在于有没有睡着,而在于停下来停止信息的输入。
补充:这么看的话,打坐、冥想甚至是发呆都有助于信息的消化。别让自己一直处于忙碌状态,那样持续的信息输入所造成的干扰,会让学习质量大打折扣。

引用:请大家放心,睡眠发挥作用的重点并不在于“睡着”,而是在于要“停止向脑输入信息,给脑整理信息的时间”。实际上,即便人处于清醒状态也不要紧,只要安静地待着,海马体就会开始整理信息。


问题:如何看待通过看电视助眠,对于学习的影响?

答案:一旦有信息输入就会干扰所学内容,看电视也不例外,而睡前即使什么都不做,放空自己也能达到和睡眠时间相同的信息加工的效果。
补充:如果要利用睡眠的信息加工作用,一定要保证睡前回顾(非新学)这是睡前的最后一件事。如果睡不着就静坐冥想好了,不要通过看电视去助眠。

引用:因此,仅仅是在安静的房间里闭上眼睛放空自己,就能达到和睡觉一样的效果。5 很多失眠的人都苦于无法入睡而变得焦虑不安,其中一些人在实在无法忍受这种痛苦时,往往会起身去看电视或者读书,以此打发时间。其实这样做是不正确的,因为信息一旦进入人脑,这段清醒的时间就达不到和睡眠时间相同的效果了。



4-4 学习需要持之以恒


问题:什么是分散学习?什么是集中学习

答案:分散学习,就是把学习任务分散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坚持持之以恒,每天完成一点。集中学习指的是,在一个时间段里,一鼓作气把所有内容学完。
补充:例如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每天带着学习复习,这就是分散学习;而读大学以后的考试学习基本上都是考前突击,这属于集中学习。

引用:其实在记忆研究领域中,我们用专业术语“集中学习”代指“临阵磨枪”的学习方法,“集中”一词表示这种学习方法要在短时间内一股脑地学完所有内容。与之相反,每日持之以恒的学习方法则被称为“分散学习”。这里的“分散”并不是指注意力不集中,而是指将学习活动分散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


问题:分散学习集中学习,在学习成果的保存周期方面有什么区别?

答案:短期看没有什么区别,长期来看分散学习之后保留下来的知识更多。
补充:如果不想考完就忘,而是希望所学知识能够改变自己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那就要改变突击学习的方式,转变成平时带着分散学习并复习的习惯。

引用:分散学习小组的遗忘速度较慢,而一股劲儿地学完所有词组的集中学习小组,很容易把这些词组一股脑地忘记。


问题:为什么分散学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学习

答案:在同样的学习时长下,分散学习把学习任务分散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有了更多的利用睡眠的信息加工作用的机会,因此学过的知识、脑海中的记忆能够得到巩固。
补充:不仅仅是睡眠,在分散学习之后的其他生活状态下,在停止信息输入的时候(比如户外活动),也都在对知识进行巩固。

引用:两组的测试结果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就是因为分散学习小组在为期两天的学习过程中有过一次睡眠,所以记忆得到了巩固。


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应该为自己的考试前突击复习的能力沾沾自喜?

答案:从培养长期能力的角度来看,分散学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学习,但是因为短期评价上二者并没有分别,考前突击而取得高分会麻痹我们,这是需要警惕的。
补充:在分散学习的基础上坚持最小闭环,坚持平日里就“学习、思考、记录并复习”,比起需要学习的时候再突击学习更能够提高能力。

引用:大家才更需要注意,那就是习惯集中学习的人很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觉得自己“悟性高”,每次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能取得和每天都认真学习的人一样的分数。在这里希望大家明白的是,虽然看起来使用两种学习方法取得的成绩相同,但如果从培养长远的学习实力的角度来看,还是坚持每天勤勉学习的分散学习法更有利。



脑心理学专栏 9 / 生物节律


问题:白天的学习状态不佳,可以怎么调整?

答案:按照固定的昼夜节律进行作息,即使节假日也不例外,强化并顺应自己的起居时间,可以让大脑在这个白天的时间段里保持清醒高效。
补充:坚持长期遵守有规律的作息习惯,静待变化。

引用:如何度过周末也是一个问题。比如,有人喜欢在周末睡个大懒觉,这就相当于主动给自己制造了时差,这简直就是在虐待脑。所以说,休息日也应该和平日一样,尽量在相同的时间起床。


问题:当睡晚了或起早了,该怎么办?睡眠

答案:为了适应并强化自己的生物节律,让大脑在该清醒的时候保持清醒高效的状态,就要严格遵守昼夜节律。该起床的时候起床,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如果出现特殊情况也不要赖床,利用中午午休的时间补个觉就行了。
补充:偶尔可能会难受,但是长期来看是划算的。

引用:即使醒来之后还是特别困也不要睡回笼觉,等到中午再睡个午觉就好了。



4-5 睡前是记忆的黄金期


问题:为什么睡前学习比早醒学习效果更好?睡眠

答案:因为睡前学习之后没有琐事的干扰,而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睡前学习的记忆保留率高。而早醒学习之后一天中还有很多琐事会产生干扰,导致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补充:选择难度适中的内容进行回顾,最好是白天学过的笔记的问题列表,看着问题提取答案,然后去睡觉。

引用:对于人脑而言,睡觉前的一到两个小时是记忆的黄金时间。



4-6 能有效利用全天时间的学习方案


问题:早晨是饭前学习好还是饭后学习好?

答案:饭前在饥饿状态下学一会儿习效果更好,因为在饥饿状态下,人体会分泌饥饿素进入海马体,促进长时程增强作用的产生,提升记忆学习的效果。
补充:已经试验了几天,确实效果很好。而且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一是避免了拖延,二是早起就学习也没有那种惶惶终日的愧疚感了。

引用:饭前处于饥饿状态,正适合学习。


问题:如果一定要玩手机或者看电视,什么时间段比较合适?

答案:首先应该避免白天频繁的玩手机看电视,因为无关杂乱信息的输入,会干扰学习知识导致大量遗忘;其次,睡前不适合,因为我们还要利用睡眠的信息加工作用,在睡前进行适当的学习;最后,建议在饭后一小会儿,因为饭后人体的血液都大量涌入消化系统,这时候不适合思考。
补充:完全戒绝无关活动也是不合适的,因为生活需要平衡,太过枯燥的生活会让我们很快进入倦怠期,到时候浪费的时间就不是一时半会儿了。

引用:早饭或晚饭后处于饱腹状态时,不学习也不要紧。可以读课外书、看电视,或者玩游戏都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问题:如何睡午觉也能助益学习?

答案:睡前适当回顾一下这半天里面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在入睡以后利用睡眠的信息加工作用进行深加工,促进记忆的整合与消化。
补充:利用睡眠的信息加工作用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也不在于有没有睡着,关键在于停止信息的输入。

引用:如果早就决定要睡午觉,那么应该在午睡前的这段时间内抓紧学习。


问题:如何看待有的人睡很少的时间也能够长期精力充沛呢?睡眠精力管理

答案:据自然杂志的论文研究,睡眠时间长短的差异在于基因。有的人多出一种基因,可以在睡的很少的情况下也能达到同样的休息效果。根源在于这种基因促进了深度睡眠,也就是说人家三小时的睡眠时间里,可能深度睡眠的时间跟我们八小时深度睡眠的时间是一样的。
补充:模仿不来。我们只能从其他方面改善睡眠,比如严格遵守昼夜节律,或者睡睡眠周期的倍数时间,又比如在浅睡眠阶段自然醒来等等。

引用:虽然人类的平均睡眠时间是 6 ~ 7.5 小时,但是有人睡 3 小时就足够了,有人则必须睡上 10 小时才行。这种个体差异可能和遗传有关,不是通过努力就能改变的。



脑心理学专栏 10 / 外在动机


问题:如何看待外在奖励外在动机

答案:这是一种广受认可的有效的手段,是保障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
补充:以往我们都认为外在奖励会破坏内在学习动机,如果给钱才学习,那么不给钱就不学习了。

引用:但在心理学中,这种利用了外在动机的方法却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事实上,如果缺乏外在动机,学习能力会严重下降——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实。


问题:哪一种外在奖励方法最好?

答案:完成目标的激励也是一种很好的外在奖励,而不仅仅是给予金钱和物质的才叫外在奖励。
补充:每天每个学习时间段里都要给自己设定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完成目标的激励。

引用:外在动机的奖赏不一定是物品或金钱等肉眼可见的东西,“做成某件事”获得的成就感也是一种外在动机。比如,实现目标后的喜悦之情就称得上是一种回报。


问题:学习时如何给自己设定目标

答案:既要有长期的大目标,又要有短期的小目标,大目标的反馈周期比较长,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短期的小目标获得即时的持续的反馈
补充:反馈周期太长往往就和没有反馈一样,没有了激励就特别容易放弃。

引用:因此,在学习时一定要设定目标。人们常说“志当存高远”,但这样一来,不仅会导致实现目标后获得回报的次数减少,而且当目标无法实现时,难免会使人产生一种挫败感。所以学习的关键在于,在设定较大的最终目标的同时,还应该设定一些小目标,即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



5-3 人脑和计算机的差异


问题:计算机人脑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案:都是通过电信号来传递信息,人脑是通过离子来传递,而计算机是通过电流来传递。
补充:人脑就像一个小型的芯片。

引用:与计算机相同,在人脑的神经回路中传递的也是电信号,只不过计算机通过电流传递信号,而人脑神经则是通过离子(钠离子)来传递信号的。


问题:就传递信号的过程来看,计算机人脑有什么不同?

答案:计算机在传递信号过程中,从发出到传递到接收都是数字信号,没有损耗。而人脑在传出时是数字信号,但是在传递中转的过程中,由突触完成这个过程的时候,信号变成了模拟信号,传递过程产生损耗。
补充:本书前文改善学习的方法大多是从增强神经回路之间的联系着手的,也就是打通通路,减少中转过程中的损耗。

引用:由于二者都传递数字信号,所以在传递过程中,从信号源发出的信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在这一点上二者是相同的。


问题:神经回路的载体是什么?

答案:神经回路的载体就是神经纤维和突触,神经纤维就像一条条官道,突触就像关道上的驿站。
补充:如果驿站被敌方占领了,往往情报就传递不下去了。

引用:人类的神经元通过神经纤维形成回路,但各个神经纤维之间并没有物理性接触。与电路不同,神经回路并不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纤维和纤维之间存在着微小的间隙。


问题:人脑中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是如何实现中转的?

答案:由突触实现中转。信号从神经纤维到达突触以后,突触和突触之间存在间隙,电信号和电信号之间无法直接传输,这时候乙酰胆碱或者谷氨酸释放的化学信号,承接了中转作用,电信号被转成化学信号再转成电信号,从而实现了突出到突触之间的信息传递。信息如果传递失败或者产生损耗,就发生在这个化学信号转换的过程中。
补充:所以前文所说的吃完饭或者吃过感冒药以后会犯困,是因为乙酰胆碱被抑制了,那么这时候确实是不适合学习的。

引用:电信号在这个间隙中通过乙酰胆碱或谷氨酸等化学物质进行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从而完成信息的交接。交接之后,如果电信号比较弱,那么就意味着在电信号的“翻译”转换过程中,化学物质的释放量很少。也就是说,突触传递模拟信号而非数字信号。



5-4 客观评估自己的学习实力


问题:如何理解记暗记笔记或卡片笔记的“最小化原则”?

答案:准确地说是“相对最小化”是根据自己当前的能力水平,选择一个不大不小的知识单位去学习。这样可以减少自己失败的次数,增加学习的信心,最后提高学习的效率。
补充:如果完全不顾自己的能力,按照别人整理好的笔记单位,或者为了省时间选择较大的知识单位去学习,那样学起来必然会遭遇很多的失败,不仅节省不了时间,学习的质量也会很差。

引用:并非同时学习两种关系,而是让狗分阶段学习——看起来好像是舍近求远,实际上却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就此实验而言,分解学习步骤后狗失败的次数可以减少到此前的十分之一,学习效率能因此提高十倍。


问题:为什么说学习没有捷径?

答案:学习一定是从自己当前的能力阶段出发去积累,先学习基础的,然后逐步升级学习更加复杂的。
补充:按照“精熟学习”的原则,学完之后评估自己的掌握水平,过关了以后继续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样学习漏洞最少最扎实。

引用:不要一开始就挑战高难度的问题,而应该先夯实基础,然后再逐渐提高难度——这样才能尽快掌握学习内容。


问题:如何在实践中分解学习过程?先分后总

答案:学习就是逐步缩小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差距,如果单凭大脑或者记忆去完成这一项任务的话,工作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而且保存时间又短,所以很难推进。因此需要记笔记将思考成果外化按,相对最小化的原则,每次记下自己的思考成果,然后通过复习巩固变成丰富的已有知识,然后在不断更新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思考,继续通过笔记来固化思考成果,由此不断逼近作者的水平。
补充:就像我们解复杂的数学应用题一样,先完成第一步写下来,然后看着第一步想第二步并写下来,再有第三步,等等,直到最后得到答案。

引用:步骤分解得越详细,学习效率就越高。在狗的学习实验中,我们只是把学习过程分解成两步,就得到了比之前好十倍的效果。如果将步骤分解得更详细,那么效果将更加不可估量。


问题:什么是高效的学习方法

答案:不是忽视自己的能力,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学习内容或阶段。而是从手边具体的事情开始,先明确自己的弱点,然后逐步克服。
补充:了解并顺应大脑的特性,不走弯路便是捷径。

引用:先要明确自己的弱点,然后逐步克服,切忌远望目标而惶惶不可终日,我们要时刻牢记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曾经这样说道:“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目标,而是要做手边最具体的事情。”我们不仅要设立宏大的目标,还应该设置一些容易实现的小目标,慢慢进步。对于人脑来说,这才是高效的学习方法。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



经验谈 8 / 参考书的难易程度


问题:学习时如何选择难易程度?难度

答案:好高骛远,一事无成。脚踏实地,功不唐娟。
补充:就像前文作者标题里说的“蛮干终究是徒劳”。

引用:后来我又去了书店,试读后选择了一本自己能解答出书中 70% 左右问题的习题集。之后又经过两个星期的学习,我的整体成绩竟然提高了很多。



脑心理学专栏 12 / 行动兴奋


问题:学习动机为什么重要?

答案:比奈将智力的三大核心要素概括为逻辑能力语言能力热情。学习动机就是我们对学习任务的热情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
补充: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引用:因创立智力测验而闻名世界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曾列举出智力的三大核心要素,即逻辑能力、语言能力和热情,而“热情”正包含了“有干劲儿”这一层意思。


问题:人脑中控制学习动机的部位是什么?

答案伏隔核等部位。
补充

引用:“干劲儿”是由人脑中的伏隔核等部位产生的。伏隔核的位置接近人脑中心,它的尺寸非常小,直径甚至不到 1 厘米,但它的性质却比较复杂。要想让伏隔核活跃起来,就必须给予其一定程度的刺激,否则伏隔核是运转不起来的。


问题:如何提升学习时的干劲儿(学习动机)?

答案:状态不是等出来的,只有先开始才能慢慢找到感觉。行动兴奋
补充:与之相反的是,有些人由于还没有学习的干劲儿,所以总是在学习之前做一大堆很长时间的准备工作,这是无法让自己的学习动机得到提升的。

引用:因此,每当感觉自己没有干劲儿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坐在书桌前开始学习——总之,要先刺激伏隔核,等到慢慢地有了干劲儿之后就能集中精力学习了。俗话说得好,百思不如一试。学习这件事,只要能开始就相当于完成了一半。


问题:什么是行动兴奋

答案:在还没有干劲儿的时候,先立刻开始行动,状态就会渐入佳境,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
补充:只有“开始”才能真正让自己开始。此外如果能把前面的兴趣和期待以及力量训练结合起来,双管齐下,效果会更好。

引用:这种现象被德国精神病学家埃米尔·克雷佩林(Emil Kraepelin)称为“行动兴奋”。一旦开始行动,状态就会渐入佳境,注意力也能集中了——这就是行动兴奋。唤醒伏隔核需要一定时间,所以不管怎么样,先坐到书桌前不间断地学习十分钟再说,这种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经验谈 9 / 利用糖果和口香糖取胜


问题:为什么嚼口香糖会使人头脑清醒?

答案:因为牙齿的震动传递到脑,使清醒起来。
补充:很多年以前就有这样的体会,但一直没有当成刻意的习惯去培养。

引用:嚼口香糖会使人头脑清醒。这好像是因为臼齿在咀嚼时产生的震动会传送到脑,使脑清醒起来。



5-6 用“反省”代替“后悔”吧


问题:记忆的准确性与模糊性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在学过以后遗忘是正常的,抽象化是必要的。因为只有遗忘了细节,进行一定程度的抽象,才能覆盖更多的场景,知识的复用率才更高。
补充:如果说记忆的模糊是被动的遗忘,那么抽象化就是应该进行的主动的遗忘。

引用:动物为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必须依靠过去的“记忆”,还要根据情况随机应变,做出各种各样的判断。完全相同的状况一般不会发生第二次。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准确无比的记忆反而会成为无法被有效利用的、没有意义的知识。


问题:我们该羡慕黄蓉那种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吗?

答案:不用。遗忘是人脑的特性,没有遗忘的话人脑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补充: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过目不忘的人会活得非常痛苦。

引用:记忆有时会变得模糊不清,有时甚至会消失不见,这是脑的特性,某种程度上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如果脑像计算机那样,能准确无比地记住所有信息,那么脑是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实际作用的。“记忆准确且不会忘记的脑才是优秀的脑”,这种观点不过是对脑的一种误解。人类本来就常常忘记或者出错,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点,人类才发明了计算机。



脑心理学专栏 15 / BGM


问题:背景音乐对于学习有什么作用?

答案:能够缓解精神上的紧张疲劳感,也能够消减无聊感
补充:通过实验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并且通过实验去挑选适合的曲目,如莫扎特的音乐。

引用:诚然,BGM 的确可以缓解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感,同时还能消减无聊感,特别是在进行重复性的工作时,BGM 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



6-2 联想很重要


问题:如何记笔记才能更好地记忆

答案:把所学知识和个人信息和周围环境相互关联起来,把知识记忆转变成经验记忆。
补充:把笔记盘活,赋予笔记以感情。

引用:即使是单纯的知识记忆,只要能与我们的个人信息或者周围环境相互关联起来,其性质也会变得类似于经验记忆。


问题:双链笔记为什么有助于记忆

答案:因为记忆的提取需要线索,而双链笔记为知识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创造了便利,联系越多就越容易回想起来。
补充:工具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在记笔记之前就要组织好内容,使笔记与自己相关与现实相关,赋予笔记更多的经验线索。

引用:也应该把这件事和其他事尽可能多地关联起来。关联得越多,我们就越容易想起它来。即使想起这件事需要一个偶然的条件,通过关联相关信息想起它的概率也会提高很多。



6-6 根据阶段改变学习方法


问题:如何根据阶段改变学习方法

答案:前期知识记忆,后期经验记忆
补充:这跟教育学上的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的关系很类似。知识记忆类似于机械学习,是针对单纯的知识本身的学习,没有联系的加入,但这是后期学习的必经之路。而经验记忆类似于意义学习,由于有了前期的先验知识,再学习就可以相互之间建立联系,包括后期训练得到的解题技巧都附加到前期的知识记忆上了。

引用:这也意味着,我们在学习时最好能选择与所处年龄段相匹配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初中时期的前半阶段,当人的知识记忆还比较发达的时候,只要把考试范围内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就足以应付考试,虽然很耗费精力,但好歹能过关。但是进入后半阶段,也就是备战中考的时期,经验记忆开始逐渐占据优势,此时仍然采用之前那种毫无章法的死记硬背法是行不通的。


问题:初中和高中相比,学习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案:初中的学习侧重于知识记忆,而高中的学习侧重于经验记忆。后者是以前者为前提,并且延伸出更深层次的理解,更注重把握知识之间的关系。
补充:知识记忆是前提,经验记忆是侧重点。

引用:进入初高中阶段,与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相比,更重视原理和逻辑的经验记忆会逐渐占据优势。经验记忆需要人具备充分理解事物并掌握其原理的能力,因此学习方法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死记硬背显然是行不通的。一旦进入高中阶段,死记硬背就再也算不上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了。



作者之见


问题:词源法对于背单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词根词缀为原本几乎没有意义的拼写增加了一种联系,包括单词与词源的联系,也包括单词与同类更多单词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能够促进记忆的提取。
补充:单词与词源的关系,就像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关系一样。已有知识越多,学习新知识就越容易;词源越多,记单词就越容易。

引用:要努力将脑中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纵横相连,并不断丰富它们的内容。如果在记住词源的基础上再掌握语法,应该就可以把英语变成自己擅长的科目了。



6-7 方法记忆的魔力


问题:如何培养“方法记忆”的能力?

答案:理解问题,然后把问题模型化
补充:就像《怎样解题》书里说的,做完题以后要多做几遍,还要做做其他类似的题,争取做到自动化条件化和多样化。也像《概念图》里面所说的思维训练模型,即隐性思维显性化,显性思维工具化,高效思维自动化。也和查理芒格说的掌握基本学科的基本模型的普世智慧一致。

引用:擅长数学的人常说他们在考试时是靠直觉来解题的,但只靠偶然闪现的直觉根本无法保持良好成绩。只有准确理解问题的内容,并把问题的模式类型化,才能出现正确的直觉。即使是惊人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其背后也一定有可靠的方法记忆在发挥作用。


问题:把别人整理好的模型拿来背就能掌握“方法记忆”了吗?

答案:不能。我们必须自己去学习上下文并深刻理解,然后与实践相结合丰富自己的理解,这样交叉进行几次才能得到既符合实际情况又符合自己个性的模型。
补充:如前文所说,未经学习理解直接背诵的知识,相互之间干扰很大,很快就会被遗忘。

引用:要想积累方法记忆,不知要经历多少烦恼、解决多少问题才能完成。一个从来不学习、只顾悠闲度日的人,直觉是不会在必要的时候突然出现在他的头脑中的。



6-8 会“膨胀”的记忆方法


问题:举例谈谈方法记忆知识记忆

答案:以暗记课程的学习为例,如果大家在学习理解的同时也留意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就可以在遗忘之后重新获得知识,比如通过简单的实验重新找回组合筛选的准确方法。而有的人则只是仅仅记住了知识本身,而后忘记了就没办法再复原,就只能再去问别人,或者只能不断买新课。
补充:我不赞成作者连九九乘法口诀也不记而是要通过推理得到,这种高频使用的元知识最好记在脑子里随时调用,就像方柏林在《过剩时代的学习》一书里说的一样。如果作者拿着在大学教授岗位上的想法回到小时候重新学习,我相信他的学习依然会很差。

引用:与记忆公式本身(知识记忆)相比,那些记住公式推导方法(方法记忆)的人才真正掌握了应用这些公式的能力,因为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些公式的“原理”。


问题:举例谈谈我自己是如何运用方法记忆的?

答案:上学那会儿的学习主要是知识记忆,单纯的浏览,重复背诵。而如今工作以后的读书,则是在记笔记时就与自己结合、与现实结合、与问题相联系,这样的笔记更加鲜活(海马体),感情更丰富(杏仁核),实用价值也更高(经验知识),而且不容易忘记。
补充: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是不合适的,如果学习书本知识没有现实经验相结合,那么书本知识就只能停留在“知识记忆”阶段,而无法发展成“经验记忆”和“方法记忆”。

引用:能记住很多东西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大家要明白这一点:记忆量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不能仅凭此就自我满足。与之相比,记住知识的应用方法,即如何灵活应用脑中储备的知识要重要得多。大家最好能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争取以较少的记忆量获得较大的记忆效果。



6-9 为什么要持续努力?


问题:如何通过工具来改善“迁移”的效果?

答案: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学习迁移,其实就是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为了实现这种效果,一方面我们要持续努力长期积累,这是所有工具方法的前提;另一方面也要改变原来学习、记笔记和思考的习惯,打破笔记本或者篇章笔记的藩篱,改用组织良好一事一记的卡片笔记法,通过双链笔记工具(如Roam Research等)增强卡片笔记之间的联系,提升知识的复利价值。
补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有方法记忆,必须先得有扎实的知识记忆;要想进入意义学习状态,必须先通过机械学习去积累一些先验知识。

引用:当我们想记忆新的知识 B 时,A 的方法记忆会在无意识中辅助我们理解 B,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简单地学会 B 了,这就是“学习迁移”的效果。


问题:要想利用双链笔记实现“迁移”的效果,应该秉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答案:以一种“无心插柳”的心态去持续努力做长期准备,长期来看一定会有“柳成荫”的结果,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指数级变化。
补充:就像李笑来说的,不要过分高估两三天努力的效果,但是也不要低估了两三年努力的回报。

引用:要想获得显著的学习效果,那么至少要从实现最终目标的前 1 年就开始学习。长期性的规划非常重要,另外就是专心致志的努力了。大家不要因为不会立即见效就心灰意冷。每当感到学习很辛苦时,请回忆起“脑的机能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这一事实,并不断激励自己“效果肯定会出现的,继续努力吧!”



后记


问题:什么是优秀的学习方法

答案:优秀的学习方法不一定是那些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言论,更有可能是那些遵循基本脑科学规律的方法。
补充:在《卡片笔记写作法》里,作者也提到人们往往认为巨大的成就来源于杰出的方法,却不相信很小的改变也能产生巨大的成就。在暗记软件辅导过程中也不断有这样的质疑声,认为小小的提取式间隔复习工具,不可能产生那么大的功效。我给他们的回答是“你总是在权衡利弊,却不肯用尽全力”。

引用:奇特的学习方法并不一定就是优秀的学习方法,反而是那些从过去流传下来的“常识”却意外地正确,因为“常识”是前人经过千辛万苦的反复试错后才得出的实验结果。


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做不到?

答案:最初他们在学习动机上体现出来的差别,造成了最后的巨大结果差异。
补充:如果学习意愿非常强,改变的意愿也非常强,就会以一种“钉钉子精神”持续去学习并校正学习结果,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而那些动机不足的人,往往就是一锤子试一下,不行就放弃了,再继续找寻下一个。

引用:我相信,“能做到的人”和“做不到的人”之间的差别,不过是源于他们一开始在学习意愿上体现出的细微差别罢了。

- 完 -

微信公众号:学习骇客

相关文章

1、 用“卡片笔记写作法”读《卡片笔记写作法》 

2、 用“卡片笔记写作法”读《智识的生产技术》

3、 如何把微信读书的笔记转入ANKI回顾?

4、 如何构建知识网络?


点击这里了解并试听试看课程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查看最新1000+笔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