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企债务风险演化路径猜想

刘郁 郁言债市 2022-06-26










郁言债市数据平台

https://www.yuyanzhaishi.com

区域、城投、地产数据一网打尽

欢迎关注使用!


摘 要   


自2020年11月永煤事件以来,信用债市场并不太平,市场风险偏好陷入了自发的螺旋式收缩过程。国企产业债在永煤事件当月、及随后的2021年1月和3月,分别出现了三波比较明显的估值调整。如果说永煤事件是市场风险偏好收缩的源头;1月则因华夏幸福债委会成立;3月是全年产业债到期压力最大的月份。


煤炭、钢铁、计算机、汽车、农林牧渔等行业受到连续冲击,估值不断走高。其中,煤炭和钢铁,行业内连续亏损企业占比较高,并且今年到期压力大。


对于接下来的4月,由于产业债面临到期压力较大,因而信用债市场风险偏好很难自发恢复。从全年来看,5月开始各月到期压力减小,风险会有所下降。


国企自身的经营状况,是其估值是否大幅波动的关键。从已经受到估值冲击的国企来看,大多数企业盈利较弱,11月以来净融资为负或者没有新发行,走上负向反馈循环。


随着永煤事件的出现,市场开始为风险重新定价,国企估值分化逐步加大。估值分化的过程,也是风险被定价的过程。被市场预期较为充分的风险,违约发生时带来的市场冲击效应预计相应减小。


核心假设风险。市场出现连续超预期违约事件。



1


永煤事件之后,国企产业债估值波动的特征



(一)永煤事件之后,市场风险偏好持续收缩

 

自2020年11月永煤事件以来,信用债市场并不太平,市场风险偏好陷入了自发的螺旋式收缩过程。国企产业债在永煤事件当月、及随后的2021年1月和3月,分别出现了三波比较明显的估值调整。如果说永煤事件是市场风险偏好收缩的源头;1月则因华夏幸福债委会成立,市场风险偏好进一步降低;3月是全年产业债到期压力最大的月份(以2020年末存量债为样本,2021年3月到期及回售规模达1.16万亿元,是全年到期的高峰),又引发了一波砸盘。



(二)亏损叠加到期集中,是受冲击的典型特征


煤炭、钢铁、计算机、汽车、农林牧渔等行业受到连续冲击,估值不断走高。其中煤炭和钢铁,这两个行业整体盈利较弱,持续亏损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并且,两个行业今年整体到期压力较大,截至2021年3月26日,3月26日至年末到期及回售规模占存量债比重在40%左右。


计算机、汽车和农林牧渔,这三个行业整体特征不明显,亏损企业占比较低、到期压力相对较小。不过内部的几家企业,估值不断调整,成为稍有负面情绪,就被波及的标的。



(三)行业内部分化加剧,国企个体特征明显


以山西七大煤企为例,原同煤、阳煤和晋能集团面临风险事件,估值持续上行;而焦煤集团即使在永煤违约的当月,估值上行幅度可控,之后估值呈现下行趋势。截至2021年3月26日,焦煤集团与原同煤的平均估值差额超过450bp。


原同煤以生产动力煤为主,而动力煤煤价在三大煤种中最低,吨煤毛利较低,同时集团还承担过多社会职能,债务负担重。原阳煤的无烟煤成块率较低、以末煤居多,煤价和吨煤毛利较低,非煤业务也有多项产品出现亏损。焦煤集团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优质炼焦煤生产企业和主供应商,煤炭业务具备突出的规模优势和煤种煤质优势,煤价和吨煤毛利较高,盈利能力较强。


永煤违约后,国企定价逻辑回归个体基本面,市场对基本面较弱的国企索取更高的风险溢价,而基本面较强的国企具有抗跌性,并没有受到波及,行业内部的估值分化加大。




2


国企产业债未来风险演化



(一)4月的国企产业债,仍要经历考验


从全年到期分布来看,4月仍是产业债到期高峰,到期规模达到6000多亿元,5月到期量也不小,仍有4000多亿元,之后各月基本在3000亿元左右,到期量有所下降。


 而在亏损企业分布较多的钢铁、采掘、煤炭、有色金属和计算机行业中,煤炭、钢铁和有色金属的到期规模仍然较大。其中4月份煤炭和钢铁的到期规模,分别为574亿元和339亿元,都分别是其年内剩余各月的单月到期最大值。


 对于接下来的4月,由于产业债面临到期压力较大,因而信用债市场风险偏好很难自发恢复。从全年来看,5月开始各月到期压力减小,风险会有所下降。


 

(二)年报披露之后,业绩出现大幅亏损的国企估值有调整压力


国企自身的经营状况,是其估值是否大幅波动的关键。从已经受到估值冲击的国企来看,大多数企业盈利较弱,11月以来净融资为负或者没有新发行,走上负向反馈的循环(企业盈利较弱或者有负面新闻à二级市场估值抬升à一级市场发行不顺畅à级市场估值进一步调整)。



(三)行业内部估值分化加大,违约冲击变小


如果说过去市场在为国企信仰定价,国企之间的估值差异并不大,那么随着永煤事件的出现,市场开始为风险重新定价,国企估值分化逐步加大。


有幸的是,与民企一刀切不同的是,市场对于国企的态度呈现差异化特征,风险的传染性较小。也就是说,盈利能力弱的国企,容易成为市场集中砸盘的对象,而这并不会波及到行业内基本面状况不错的企业,甚至剩余国企的估值,还会由于资金抱团,而越来越低。


估值分化的过程,也是风险被定价的过程。被市场预期较为充分的风险,违约发生时带来的市场冲击效应预计相应减小。


风险提示:

市场出现连续超预期违约事件


债市周思录系列

之一:《杠杆低、久期短,利率能下否?》

之二:《10Y美债又上1.6%,外资会从债市流出吗?

之三:《4月债市怎么看?怎么配?》



   

已外发报告标题《债市周思录之四:国企债务风险演化路径猜想


对外发布时间:2021年3月28日报告作者:

刘   郁,SAC 执证号:S0260520010001,SFC CE No.BPM217,邮箱:shliuyu@gf.com.cn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