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2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冰点丨孔捷生:画框外的故事

孔捷生 新三界 2021-12-18


作家简历

孔捷生,1952年生于广州,当过水乡插队知青、海南兵团知青、广州工厂工人。文革后发表文学作品,曾获1978年度、1979年度两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曾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出版过多部小说、散文集。1980年代末移居美国。


原题

画框外的故事





作者:孔捷生



在民国史叙事中,并无被封圣的少年英杰。“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他行刺满清摄政王载灃时已廿七岁。而在红色经典叙事中,少年豪杰太多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之刘胡兰、把日本鬼子引入伏击圈的王二小放牛郎、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这组浮雕群像仅十五岁的刘胡兰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她在死后得到追諡。而人还活着就立生祠,更从垂髫之年就显现真龙气象,实为古今奇谭。

我十五岁那年下乡做知青,当年之稚嫩与贫乏,记忆犹新。及至成为作家,也从不曾给那个阴郁年代涂抹亮色。至于如何从青涩少年而麒麟入梦而金丹换骨而超凡入圣,堪称大学问,实在超越了我的理解能力。

《父亲》,作者罗中立

前一阵很红的画家姓曹,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就认识他。记得是在原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纽约家中初次谋面。那时曹画家刚来美国,言谈低调谦卑,让我念及自己初履新大陆的惶惑。我对他印象不俗。

人在困顿之时,反能焕发人性善的一面;发迹之后,欲望就开始蠕动乃至膨胀。我这是说自己,当知青时在茅寮中在油灯下写作,那份坚韧再也寻不回来了;及至文坛成名,渐萌骄惰,幸未膨胀便浮槎去国,又经一轮淬火历练。曹画家来美,正值人生一大坎。我们交谈甚欢,却只是萍水相逢,一面之缘如啤酒泡沫,旋即消散。
 
后来很久没听说过他。911恐袭后,他的一幅油画《自由》呈现于聚光灯下,曹画家名字终于进入美国公众视听。这幅以美国消防员英雄为群像,世贸大楼废墟及自由女神像为背景的画作,颇受青睞。在举国心理震荡之际,此画确有提振民气之视觉冲击。

曹画家的作品《自由》

回到艺术本身,我的画家朋友对曹作有所评点,但那属私人谈话,不去引述。至於我这外行看法,不足为训,却有一点可判定,从他的《自由》到刻画汶川救灾的《大爱无疆》,再到前一阵大热的那幅画,都是主题先行之作。这在美国少见,颇具新鲜感,而在政治符号超载的中国则见得多了。

于是想起油画名作《毛主席去安源》,作者刘春华的技法不去妄评,此画之浮沉却堪可警世。

刘春华当年只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学生会干部。文革骤起,学生干部总是倾向保皇而非造反。果然,人家破四旧,他便去立四新,什么名人字画被革了命,他们这拨红卫兵就要去画领袖像与宣传画补缺。他们正是学这个的,如今大雅之堂都让他们去涂涂抹抹了,好不快意!

关山月、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娇》


然而在文革狂潮中,刘春华却种下一桩善缘,这对他其后命途不无影响。当时某校红卫兵破四旧杀进人民大会堂,硬要将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给废了。造反派十荡十决之威势,令大会堂的人束手无策,惟有请中央工艺美院的“立四新”小将来鉴定。刘春华召之即来,他大小也是红卫兵一方坛主,撂下一句:这画没问题。卒令对方无功而退。若非刘春华,此画恐将湮灭於荒诞年代的急风暴雨之中。

文革翌年,要重新编写历史。据党史考证,领袖去过安源达七次之多,于是重办安源革命历史展览,据文革资料记载,当时挑选了七人画七张画,主题都是一个——毛主席去安源。伟大领袖既然去过七次,七张画总有个先后,领导随手点将,近乎抽签一般碰巧指定刘春华画主人公第一次去安源。机缘时常主宰人的运程,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作品的命运。

《毛主席去安源》,文12邮票


却说这批革命画匠便到安源煤矿深入生活。刘春华要表现的毕竟是领袖的第一次,总不好去描画如何受到工人簇拥,又或如何下到煤井传经布道。青年革命家便在画布上拎着桐油雨伞,满脸坚毅、满腹豪情地迈向这片革命处女地。那时领袖形象不管以什么形式亮相,都得“红、光、亮”,刘春华自不能免俗。他把东方赤色霞光打在主人公脸上身上,其身后却是未破晓的天幕,又将朝暉修饰头顶云层的边缘。结果刘春华之作在七张画中脱颖而出,得了个满堂彩。大家都看腻了铺天盖地的红海洋,此画在红之中还有点暗影,看去倒真觉得与众不同。至于其他几张画从未见光。不过,看看曹画家近作,也大致可想而知了。

总之该画隆重推出,被誉为文艺革命的光辉成果,于是千家万户都将此画悬上厅堂,仅在1968年,这幅画作就印刷了九亿张,更被印成邮票,使得邮政局都不敢往这款邮票上盖黑乎乎的邮戳。


八个样板戏之外又多了一幅样板画,故而1971年刘春华成了北京市委委员,年仅27岁。不过次年刘就被政治漩涡裹挟,隔离关押,一直关到文革结束。

追想当年“革命文艺”的头面人物,自杀的自杀,下狱的下狱,即便逃过此劫者,能咸鱼翻生的几乎没有。数来数去,仅得作家浩然和画家刘春华尚可趋吉避凶。后文革我在文学会议上见过浩然,他神情落寞,但为人尚憨厚。虽则文学圈中很多人仍不原谅他。

至于刘春华,他之命运浮沉令我对他无甚负面印象。事实也如此,刘春华因牢狱之灾而得脱大难,文革后调到北京画院,1990年任院长,却再也没见过他的作品传世,据说他不画油画,改画国画了。哪想得到,1995年《毛主席去安源》居然卖出605万元,当时那是天价,连齐白石、张大千都瞠乎其后!前人说:功夫在诗外,这幅画便是价值在画外。

文12邮票《毛主席去安源》大版张


后来关于此画归属权惹起官司纠纷。只缘那个年代没有个人创作,主题由权力意志确定,资源由体制调拨,创作过程组织上会施加许多指令,甚至会有名字被过滤掉的行家对这位青年画匠予以指导。

记得文革中出过一部“集体创作”的长篇小说,须知文学荒莽枯焦已久,我这小说迷为之振奋,孰料连第一章都不能卒读。我没记住小说名字,却认识了“集体创作”这个词汇。严格来说,刘春华这幅画应为集体创作。此画之纠纷结局如何,我不甚清楚。却相信,假使现在此画再拿去拍卖,时价将会再创新高。原因不在艺术价值,而是背后云譎波诡的时代风云。


还须指出,在那个年代,领导出主题,画家出构思,成了固定套路。而且由权力去判断艺术,即便在后文革也延续了相当一段时间。记得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本是摆脱主题先行的力作,却因领导认为缺乏时代感,罗中立不得不让画中人物耳朵上夹了一支廉价圆珠笔。还记得后文革第一次恢复文代会,我作为青年作家当时在场,目睹领导官员在会上疾言厉色,指责岭南雕塑家唐大僖的《猛士》把张志新处理为裸体造型。而这两个作品,现在都已成为经典。
 
却未料及,美国也有人如有天授,勇闯主题先行和偶像崇拜的路子。密苏里州有一画匠画了幅群像油画,川普居中,林肯、罗斯福、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里根、老布什、小布什围拢着川普,满座春风。此画一出,大家都以为是恶搞,居然不是。作者接受採访,剖白自己是赤诚真心,他崇敬的川普堪与美国最伟大的人物平起平坐,甚至过之。


川普执政后确实打破了许多政治规则和社会规范,世风一变,竟至于艺术也异化了。国家之伟大光荣难道是最尊贵的价值?美国《独立宣言》并没有这些词语,美国立国精神更与偶像崇拜绝缘。所幸者,美国民众对此类“革命审美”历来无感,反报以铺天盖地的冷嘲热讽。美国如是,你以为别的地方就不是吗?
 
然而领袖崇拜对一些人来说,甚易成瘾。美国另一画匠模仿经典名作《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画出一幅《穿越沼泽》。对川普形象的个人好恶可以各有不同,但推崇这类画作,确能测出品味和境界的高低。

《穿越沼泽》(Crossing the Swamp)画作。(乔恩‧麦克诺顿)

历史川河流向不定,这类画作将来的废存,不便妄议。但一幅画作的市场价值,确实不完全取决于艺术水准。作品背后浓缩的风云,故事越跌宕,越能哄抬身价。

看了颂圣之作,难免念及刘春华的画,便写下这段感想。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孔捷生专列
美国铁案,傲慢权力的耻辱之败
穿越高墙,一切都未曾结束

孔捷生:追缉国家公敌,

“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50周年

孔捷生:走近余英时,
去国彷徨时的精神导师

孔捷生:走进美国法庭,

我的陪审员见闻录

孔捷生:美国“西城大妈”,
动辄向警方举报“坏人坏事”
孔捷生:华府惊秋记
孔捷生:记住国家的污痕,
而不是遮掩或拭净它
孔捷生:一代人的喉咙与歌声,
他们的激情并不遥远
孔捷生:那不是好的年代,
却是我们最好的年华
 孔捷生:从昨夜走近今天
孔捷生:北京芳邻众生相
孔捷生:来自五指山的小提琴家
孔捷生:我的外祖父,
燕京毕业的抗战烈士和他的遗孤们
孔捷生朱嘉明对话
知青理想主义纵横谈
孔捷生黄子平对话:
1980年代文学的意义与影响
孔捷生: 奇人金敬迈,
英雄叙事年代的文学偶像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2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忆苦思甜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