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策论丨姜波: 逝去的是"纸",留下的是"报"

姜波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介:

        姜波,经济日报社高级编辑。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进修两年经济学。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先后采写新闻作品上百万字,七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入选全国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暨文化名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长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研究生班授课。

        其主要著作有《魂归何处》、《惶者自白》、《女性与犯罪》(与姜伟合译)等,最近推出新作《新闻大咖眼中的中国经济》。

        2016年11月,当选新一届全国记协理事。


2008年夏,本文作者在天津蓟县。


       互联网的普及是人类社会的一次革命!在现代媒体几百年的历史中,报纸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尽管上世纪先后受到广播与电视的强烈冲击而被夺走部分读者,但报纸总能重振旗鼓地始终盘踞“新闻老大”的地位。不说舆论影响力,就是广告额,一直到本世纪初,美国报纸仍然超越电视而雄居榜首。


        然而,这次互联网的冲击却是致命性的,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使阅读变成“扫描与搜索”,人们似乎不需要从容细品的报纸了。美国皮尤中心2013年“昨天你读报纸了吗?”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超过45岁,50%以上的读者超过了65岁,30岁以下的读者不到10%。


        互联网的冲击使报纸走向衰败,这似乎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大趋势”。人们不得不承认,报纸实现影响力的传统方式,已经与社会与传播的新构造方式严重脱轨了。现在,人们关心的问题是:现代传媒中历史最久远的、已经被年轻人抛弃的报纸,还能苟延残喘地活下去吗?能活多久?

                                          

一、

“新闻老大”在急速衰落

 

        最近,曾任美联社记者的加拿大作家汤姆·拉赫曼的小说《我们不完美》,引起人们关注。这部小说向人们勾勒了一家报纸从生到死的过程,不愿被资方关闭的记者们茫然而喊冤:“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呀!”也许他们真没有做错什么,但是,他们却正赶上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的普及,是人类社会的一次革命!


        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说,一种新媒介意味着一个新文明的诞生。正如印刷技术催生了民族国家的诞生一样,互联网将突破建立在民族国家基础上的时空界限。全天候、全覆盖的互联网的普及,使以前“沉默的大多数”获得了自主发声、自主传播知识的权利,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舆论场,将相当程度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人际关系。


        就如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教授所说:“如果我们看到历史上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转化,是媒体和社会发展的第一次进步;那么今天正在出现的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转化,则是媒体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次进步。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递一点到多点,体现的是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意志,分众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递多点对多点,体现的是承认差异,尊重个性。这种转变是技术的进步,文化的进步,社会的进步。这种转变的动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从互联网进入大众生活到2008年,美国的日报总发行量从6200万份降至4900万份。40年来美国人读报走过的是一条步步下跌的不归路。40年前,80%的美国成年人每天都要读报;30年前,这个比例下降到72%;20年前,下降到65%;10年前,这个比例只有61%;2004年已经下降到50%。


        有研究报告称,2007-2012年,在美国众多产业中,报业的衰退最为严重,萎缩了令人吃惊的28.4%;即使最不景气的零售业,也不过才萎缩了15.5%而已。而且,零售业已经有所回升,报纸的前景却依然暗淡无光——在可见的将来,报业下行的趋势没有挽回的迹象。


        2013年4月6日,《华尔街日报》和美联社等著名传统媒体,再次攻击谷歌和其他新闻聚合网站是网络寄生虫,并扬言将采取法律手段。两大传媒巨头相继向谷歌开炮,是因为美国传统媒体市场近些年来表现堪忧,纸质媒体接二连三破产或停刊,让美国报人烦不胜烦。


        去年2月27日,创刊于1859年的《洛基山新闻报》宣布停刊,这被认为是给了美国纸质媒体最沉重的一击。此前,《旧金山纪事报》《芝加哥论坛报》《塔克森市民报》和屡屡斩获普利策奖的《费城问询报》等知名报纸先后破产或停刊;近年来,美国宣布停刊的报纸已超过200家。


        著名的《华尔街日报》前些年被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兼并,但其颓势并未扭转,只好变卖房地产缓解资金紧张状况。《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都先后出现了亏损。


        不仅是美国,2010年,全世界发行量第一的《读卖新闻》跌破1000万份大关,《朝日新闻》跌破800万份。广告价格最高的《朝日新闻》广告收入从高峰的2000亿日元跌至800亿日元,《读卖新闻》从1745亿日元跌至867亿日元。


        如果目前衰退节奏不变的话,日本全国性报纸销售额缩水至现在一半水平所需时间:《朝日新闻》11年、《读卖新闻》25年、《日本经济新闻》15年、《每日新闻》22年、《产经新闻》7年。


        法国没有像英国《太阳报》《图片报》那样发行几百万份迎合大众口味的小报,而发行量最大的《费加罗报》已经下滑到32万份。德国报纸的销量7年里下降了17%。在英国,高端严肃的纸质媒体20年里发行量下滑了45%,2011年《泰晤士报》《卫报》《独立报》等都出现了亏损,只有《金融时报》还在赚钱;当然,一些低俗小报也在赚钱。


        在中国,报业广告从2004年起就开始了负增长的苦旅,纸媒的新闻用纸从2009年的461万吨下降到2012年的340万吨。尽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以及各省市党报发行量在小幅上升,但明眼人都不愿点破这“皇帝的新装”。


        与传统媒体“零接触”的人群越来越多,纸质媒体的读者越来越少,一部分报纸可能经历了一个从印刷厂直接进废品站的流程。没有政策保护的市场化报纸受到重创,发行量锐减,经营严重亏损,人员纷纷出走,有的报纸只好关门了。“退潮才显出裸泳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报业的冬天才刚刚开始!


        “老的报纸时代结束了”,报纸会返老还童吗?不!有人预言报纸将走向死亡。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2005年在他的新书《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报业》中果敢断言:“2044年秋季的某一天,美国一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了垃圾桶,从此,报纸就消失了。”


        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却认为美国的报纸将最早死亡,他2012年预言数字报纸将在2040年取代纸质报纸。他认为:“这是一场革命,它无关对或者错。多个研究结果显示,它们(纸质报纸)将于2040年消失。在美国,它们将于2017年消失。”


        在国内,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在2007年11月预测:“在30年后,报纸将无药可救”。他们的预言可能并不是耸人听闻。

 

二、

报纸仍挣扎着自我救赎

 

        芬兰研究机构VTT于2012年历时4个月,对13个欧洲国家消费者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广告在人们决定购买某一东西时的作用——几乎七成的人们称,杂志和报纸中的广告对支持他们的购买决策是最重要的;在要求将直接邮寄广告与社交媒体进行对比时,几乎90%的调查对象比较重视直投的广告,信任度超过社交媒体。


        据美国《编辑与发行商》报纸网站2013年3月报道,最新研究表明,尽管媒体类消费近几年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但消费者仍然最信任印刷媒体中的广告;在给不同媒体广告打分时,消费者给报纸和杂志的分数为63%,电视的分数为41%,互联网为25%。


        世界报业和新闻出版协会发布2013年《世界新闻媒体整体发展趋势》研究报告表明:全球报纸发行量接近5.23亿份,年收益2000亿美元,较2011年下降0.9%。亚洲从2008年的30190.3万份增长到2012年的33152万份,西欧从2008年的8276.3万份下降到6223.8万份,北美从2008年的5406万份下降到4702.8万份。


        目前全球有超过半数成年人阅读报纸,其中25亿人阅读纸质报纸,超过6亿人在线阅读报纸。不同媒体具有不同的功能:“早上起来先读报纸,上班路上听广播,到办公室浏览网络,晚上回家收看电视,”成为主流人群的习惯了。


        可以肯定地说,迄今为止,报纸依然是最有公信力的媒体。受惠于人们的传统信任,报业在互联网冲击面前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千方百计地自我救赎,努力避免被边缘化、甚至被埋葬的命运。


        美国皮尤中心2010年年初发布一项调查,调查人员选取了上一年某一时段发生的6条重大新闻,收集了53个媒体渠道的报道数据,发现最早报道这些新闻的,报纸及其网站占61%,地方电视台及其网站占28%,广播电台及其网站占7%,纯网络平台只占4%,说明报纸的新闻内容生产能力仍然强大,保持着主要消息来源提供商的地位。


        不过,由于经营业绩日益下滑,报业不得不压缩成本、减员增效,在内容生产上常常捉襟见肘。据美国报业协会统计,截至2012年底,美国的新闻岗位从10年前的5.4万人减少到3.8万人。像久负盛名、在美国发行量据第八位的《芝加哥太阳时报》在2013年5月干脆裁掉了整个摄影部,解雇了28位摄影记者和编辑,其中包括1名普利策奖得主。


        有数据显示,美国报纸经营成本中,管理成本占14%、纸张16%、印刷20%、发行9%、广告开销14%,最后留给内容生产的只有27%。尽管如此,《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主流报纸依然力争提供最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以黏合住固有的读者。


        在这场“纸媒保卫战”中,不甘沉沦的报业在维持主要内容提供商地位的同时,早转向,建网站,大力发展数字订户,成为传统报纸试图“突围”的一根“稻草”。有调查数字表明,美国74%互联网用户依赖当地报纸媒体(包括数字版和印刷版)作为主要的新闻和信息来源;可视化新闻正成为网上最受欢迎的信息。


        报纸的网络版超过传统纸质订户,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有不少报刊干脆就停止了纸质印刷。具有146年历史的美国《西雅图邮报》是首个彻底脱离纸媒的大型报纸,知名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完全停止印刷而转向电子版。它们能否在互联网狂潮中长期生存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现在,美国发行量最高的四大报率先在网上竖起“付费墙”,挑战大众认为互联网应该免费的观念。到去年6月,美国1380家日报大约一半已经开始实行不同程度的网络收费。美国报业协会去年4月发布的报告称,由于网上订阅的收人大增,美国报纸2012年的发行收入同比增长5%,这是自2003年以来发行收入首度实现增长。因此,美国《2013年媒体概况报告》宣称,数码版订阅以及印刷和数码版捆绑订阅是美国媒体业近几年的“最大的成功故事”。这给苦苦挣扎中的报业人们以继续坚守的希望。


        在英国,率先走向数字化的是大名鼎鼎的《卫报》。这家因美国“棱镜门”的报道与《华盛顿邮报》一起获得去年普利策公共服务奖的报纸,被媒体业界公认为数字化战略一流的媒体,“最开放、最彻底的数字化转型”。其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2006年“开放评论平台”;2009年“开放数据平台”;2010年“开放技术平台”;2011年“开放式新闻”。2012年《卫报》在英国媒体排名从第九上升到第一,电子版受众量相当于纸质版的15倍。《金融时报》《泰晤士报》也初步尝到数字化经营的甜头。


        尽管如此,这些尝试并没有彻底扭转传统报纸的急剧下滑之势头。以媒体界公认数字化经营最坚决、最成功的《纽约时报》为例,这家“百年老店”的未来依然飘摇沉浮不定。《纽约时报》目前印刷订户60多万,付费数字订户120万左右。以至于其发行人苏兹贝格2010年曾表示:“终会在某个时间停止《纽约时报》的印刷”,当时有人猜测可能是2015年。付费数字订户飞速增长固然令人欣喜,但是,在去年6.67亿美元的广告收入中,只有25%来自数字订户,在8.24亿美元的发行收入中,只有18%来自数字订户。就是说,尽管你数字化了,但广告却流向了脸谱、谷歌等互联网公司;报社还得靠印刷订户吃饭,而印刷订户却不断萎缩。


        2012年12月,《纽约时报》以16名滑雪者遇难为题材做了一个数字化深度报道《雪崩》,当时有人称为是“21世纪的新闻模式”。这并非简单的文字、图片、视频的拼凑“报网融合”,而是充分融汇了文字、图片、视频、动漫和交互式图形等新媒体形式。报纸出版了5叠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关注;而后把其主要文字内容挂在网上,6天获得了350万页面浏览量;后又在周末版的《纽约时报》推出特别报道;并把《雪崩》制成电子书,一本卖2.99美元。


        不过,有专家认为这个报道不具有复制的价值:一、这是由11个人的团队花了6个月完成的,耗资不少,出不敷入;二、这是专题,不是具有时效性的新闻报道。如何在移动互联时代以不可替代的新闻内容吸引住大批固定读者,从而维持新闻主渠道地位,至今仍是报业的严峻课题。


        面对互联网的汹汹势头,国内的传统报纸(主要是各级党报)纷纷响应国家有关部门的战略部署,经历了组建新兴媒体—报网互动—报网融合的递进发展轨迹。不过,从全国情况看,目前鲜有成功的案例。


        现在的中央和省级党报几乎都是拥有不少子报子刊、甚至子台子网的报业集团,而所谓报网互动,就是把这些报纸的内容搬到网上去,所谓的新闻“一鱼多吃”和记者的“一专多用”,都浅尝辄止;而僵硬的话语体系又吸引不了多少用户,更遑论付费订阅了。


        不过,一些报纸的微博、微信、论坛、客户端倒是办得有声有色,甚至掌握了一定的主导话语权,但似乎并没有为报纸的经营增砖添瓦。


        当然,在目前新闻门户网站几乎无偿使用传统媒体新闻资源的情况下,要追求付费订阅,简直有如天方夜谭了。像《今日头条》能大行其道,不能不说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混乱。当初为了眼前的知名度,传统媒体短视地以超低价甚至无偿向新生的、嗷嗷待哺的网络媒体提供内容,结果却养肥了人家而饿瘦了自己。


        面对党报在互联网面前的窘境,人们大声呼吁要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报网融合。互联网思维是绝对市场导向的,而党报的第一要义是舆论导向原则,如何统一与融合?面对互联网大鳄们,如何实现“以中央主要媒体为龙头,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的目标?

 

三、

没有报纸的世界是无法想象的

 

        互联网大潮似乎正压得传统报业走投无路。不过,也许是峰回路转,也许是回光返照,伴随几个标志性事件,美国的报纸发行量(纸质订户+数字订户)2014年停止了多年的下滑势头。


        《纽约时报》的股价在2015年上升至15美元。2012年5月,“股神”巴菲特以1.42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广播及出版商Media General旗下的几十份地方报纸。其实在半年前,他就以1.5亿美元收购了《奥马哈世界先驱报》等。为什么在报纸处于垂死之机却逆势出手?


        巴菲特告诉股东说:“在过去15个月里,我们以3.44亿美元收购了28家日报。可能有两个原因让你们有些迷惑。第一,在以往的致股东信和年报中,我已经告诉过你们,报纸行业的发行量、广告和利润将一定会下降,这个预测至今仍然不变;第二,我们买入的这些资产也远达不到我们所要求的规模标准。新闻,简单说,是一种人们不知道的而他们想知道什么的东西。人们会从各种渠道寻找对他们重要的新闻,这些新闻提供了及时性、易得到、高可信度、综合性和低成本等因素的完美结合。查理和我相信,报纸给紧密的社区传递了综合的和可信赖的信息,加上明智的互联网策略,报纸将会在长时间内保持竞争力。我们不认为,减少新闻内容或改变出版频率会成功。其实,稀少的新闻报道将会一定导致稀少的读者。”


        2013年8月5日,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以2.5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华盛顿邮报》,几乎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该报网站上挂出“一个时代的结束”的醒目标题。不过,报界的人们对这桩引人注目的收购寄予无限的期望:期盼会开启传统纸媒体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新时代,会给传统报纸注入“硅谷”的理念与思维方式,成功地改变其商业模式和经营业绩。新老板贝索斯表示不会干预老媒体的运作与发展方向,并保持传统的价值取向,为读者负责而非为所有者私人利益负责。


        250亿美元身价的贝索斯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纸质报纸将会在20年内灭亡,而变成一种可能在“一些饭店提供特殊服务的奢侈品。”他在《华盛顿邮报》网站发布公开信指出;互联网正在改变当今新闻业的每一个元素——缩短新闻周期,侵蚀长期可靠的收入来源,并产生新的竞争,且大多数竞争中很少甚至毫无新闻采集成本。“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创新,而我们的标准应当源于读者,要了解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德国《时代周刊》认为,“贝索斯相信报纸有未来,在平板电脑上的未来。”


        同样是2013年8月,波士顿红袜棒球队所有者约翰·亨利以7000万美元收购《纽约时报》旗下的《波士顿环球报》(20年前《纽约时报》兼并时花费11亿美元)。最新的消息是,曾停刊一年多的《新闻周刊》(2010年,《华盛顿邮报》以1美元出售)重整旗鼓后再次付梓。在社交网络里呼风唤雨的脸谱公司声称,准备办一张纸质媒体;至于以什么形式出现,人们在广泛地猜测着。


        “报纸不死”,似乎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据美国报业协会的最新调查,传统报纸不会轻易被互联网所取代。在美国大报纷纷遭受狂风暴雨的态势下,社区小报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都较稳定。也许正因为如此,“实用主义者”巴菲特才果敢出手兼并。


        就如长夜里的一把火炬,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逆势上扬,给纸媒的人们以极大的信心。这家老牌杂志2012年的发行量达到创纪录的162万份(印刷版150万份,数字版12.3万份),税前利润每年保持着接近9%的涨幅(在英国本土的广告额有所下降)。要知道,这不是一份低俗的市井小刊,而是世界级的严肃的政经周刊!其80%的订户在英国之外!


        美国《财富》杂志总编辑苏安迪认为:“有人说传统媒体会有死亡的一天,但这个行业中的翘楚不会消亡,顶级纸媒的灵魂也不会消亡,无论其将来会通过怎样的形式继续存在。”《华盛顿邮报》就奥巴马总统认为报纸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的观点发表文章,认为奥巴马只是说对了一半。新闻业的经济规则的确改变了,科技改变了美国读者消费新闻的方式,但新闻的实质却没有改变。


        固然,现在是移动互联与社交媒体呼风唤雨的时代。但在美国白宫,仍然是传统媒体的天下,他们在白宫新闻发布厅的专座有如王位,不会轻易被动摇。白宫对于记者的准入制度十分严格,目前仍不允许网络媒体进驻白宫,扎根白宫多年的传统媒体自然具有网络媒体难以超越的优势。


        白宫知道,影响华盛顿舆论的主要是《华盛顿邮报》,而能影响全国舆论和电视报道的却是《纽约时报》。因此,白宫常会单独会见这两家的白宫记者,而这两家的记者除出席常规的新闻发布活动外,几乎每天下班前打电话到白宫新闻办公室,要求证实或者核实某事。


        固然,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基本是从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上获取信息的。然而,网上的信息其实高度依赖于传统媒体,网络报纸也无法像纸质报纸一样深层次、多角度地透视社会。因此,更多的专家们认为,一旦传统媒体都倒闭或者都转型成电子媒体,那个时候网上的信息可能也失去了价值。一旦有朝一日谷歌赖以搜索的深度内容全部消失,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所有人心里都没有底。不知道没有了报纸,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人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报纸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自媒体时代”是一个众声喧哗、众说纷纭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发出声音,占领舆论制高点,以求在利益博弈中赢得主动;然而,这又是一个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无政府主义者的天堂”。任何一个寻求正常与稳定的社会,都迫切需要坚持真实、客观、公正、平衡原则的主流媒体去捍卫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作社会良知的守护者。人们需要普利策所说的“瞭望者”,需要李普曼所提倡的“探照灯”。


        正如《纽约时报》老板苏兹贝格所言:“当你购买《纽约时报》时,你买的不是新闻,而是判断。”在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时代,需要主流媒体不能仅仅做“传声筒”,而要做“挖掘机”,通过深入调查,还原事实真相;当利益双方各执一辞时,需要具有公信力的媒体多方求证,辨明是非,以理服人;尤其是在博弈双方话语权不对等的情况下,要善于打捞“沉默的声音”,而不能让任何一方成为“沉默的羔羊”。


        人民日报前社长张研农说得好:“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若想位居主流,就得做互联网纷乱信息的过滤器,做网络偏激情绪的缓释剂,做国民心态的压舱石。这是主流媒体应尽的责任,应有的气度。”


        因此,就目前而言,报纸仍然是诸媒体中最具权威、最具公信力的媒体。如果没有报纸,世界的信息将陷入更加无序的状态!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价值观的支撑。新媒体容易将社会思想文化拉向低端,拉向“麦当劳化”,提供的往往是“原生态”的碎片化和情绪化的信息,而报纸呈现的是思想和理性!


        报纸,是今日无序舆论的“把关人”。新闻业的准则、规范、惯例甚至是新闻价值的判断,大多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报纸的规范中演化出来的。报业的行业规范依然对当下的新闻从业者产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职业素养直接左右着新闻内容的生产。


        更重要的是,报纸是一种为其他媒体设定议程的媒体。社交媒体只是娱乐,其海量内容中,真正高质量的内容还是少而又少;而其所谓的新闻,大多是从传统媒体里“搬运”的。在传统媒体里,可能电视的影响力最大,但电视记者常常是在报纸上找新闻和选题。报纸生产新闻,其他媒体大多是包装后搬运新闻。


        而且,报纸是一种讲究组装拼贴的媒体,它每天将世界上发生的各种好坏新闻,以一种理性的价值观组织起来,使人们能全面而平衡地了解这个世界。报纸的“议程设置”功能,报纸的“框架建构”功能,不是干涉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现代的报纸是启蒙运动的产物,也是人们进行严肃对话的“公共领域”。在一定意义上,报纸以其高质量的新闻,成为一种防止社会撕裂的粘合剂。


        在2012年中英媒体研讨会上,曾在BBC工作25年的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院长马克·达马泽说,“这不仅仅是报纸的危机,也是一个公共领域的危机。但值得庆幸的一点是,虽然高质量的报纸还在赔钱,依然有很多‘疯子’愿意为这个高昂的价格买单,坚持做那些高质量的新闻。”


        《泰晤士报》总编辑詹姆斯·哈丁说:“关于新闻我要说两件事情。自从电视发明以来,作为记者,这是最令人兴奋的时代;对于新闻业来说,特别是报纸,这是最困难的时期。很显然,微博、推特、脸谱,这些不是新闻,而是信息,是新的新闻传播方式。所以,就我的观察,我们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保持真正的采访报道。”


        其实,早在2007年路透社前全球总编辑大卫·施莱辛格就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当真正的记者。最好的记者永远只是少数的一群人。这是一群知道如何看待世界,知道如何提问,知道如何分析事物的少数人。他们知道怎样叙述,怎样制作电视节目,知道如何以一名记者的身份面对威胁。而当你拥有这样一群人和你共事,你一定会珍惜他们。这非常重要。这也是将我们路透,或者其它一些优秀的媒体机构,和普通人区分开来的东西。”


        理想主义的坚守未必就能力挽报纸衰落的狂澜。但是,旧模式的死亡与新模式的诞生,都是“创造性的毁灭”的一部分。即使是信息时代,即使是移动互联时代,仍需要报纸。报纸的灵魂是报道而不是纸张。报纸仍然具有人才和内容生产的优势,关键是如何适应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的历史性巨变,将自己的基因注入互联互通的媒介形态中,在对新传播方式的开发与运用中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理念,留住自己的历史、规则、技巧,将报纸所代表思考型的精英传播拓展到网络所代表娱乐型的大众传播。《华尔街日报》总编辑罗伯特·汤姆森信心满满:“我认为,纸媒不会消失,而会与其他媒体形式并存。”


        报纸不会死亡,它只是面临着新生与方式的转换。


        逝去的是“纸”,留下的是“报”。


 

(原载《中国经济观察》2015年第1册,收入作者新作《新闻大咖眼中的中国经济》,经济日报出版社2016年出版。小号获许可刊发。)

 

姜波专题:

姜波:质疑“中等收入陷阱”

姜波忆范敬宜:老范,我好想你呀!

姜波: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詹国枢:经济文章的三条半标准


最新阅读:

杨劲桦:玛丽与我(上篇)

侯杰:日月山,那不能忘记的3000随从

刘建生:我拍赵总书记

刘建生:我拍邓大人

刘建生:锦涛同志给我号脉

郝荃汪建熙:财金侠侣

陈小春:我在北美的车生活

鲁难:我是天边的一片云(诗四首)

张宝林:人民大学教授蒋荫恩之死

陈小鹰:以色列高价导游伊萨卡

李培禹:岁月尘封不了他的名字

——浩然去世九周年祭

张玫:十二岁红少年 六千里大串联

米述杭:在西南非洲处置车祸伤亡事故

周其仁:垄断性国企的高利润

影响我国经济竞争力

陈原:与于是之交往的岁月

刘宇:像游客那样拍照

——记者镜头下的朝鲜

鲁晓晨:朝鲜亲历记

高远东:刘卫国,你在哪里?

孟国治:我宁愿没有这个一等奖

庞松:党史研究的小风波记事

刘澜昌:罗湖桥那边的记者生涯



    长摁二维码关注我们。

  曲逆编辑、工圣审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