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议丨崔永元范冰冰冯小刚见不得光的那些事儿

新三届 2019-06-07


原编者云:近日,崔永元手撕范冰冰、冯小刚、刘震云并株连家人,引发一场舆论地震。各路人马表态站队,各种议论甚嚣尘上,老编摘选几篇不同评论,以启视野。


崔永元怒怼冯小刚


被道德感情绑架是危险的


作者:蕭三匝



一个朋友苦口婆心地劝我站在挺崔一边,她以为我以情感取代了理智。我本不愿多言,但为了说明我的意见,不得已回应如下:非常感谢您对我寄予期望,其实,我一直没变。既然如此,我说几点我的看法:


1,中国社会的种种乱象,不是娱乐圈带来的,根本上是权力深入社会方方面面扭曲了一切的结果,所以应该指责的不是娱乐圈,而是权力,或者说是体制。这是根本问题。


2,我们的文艺之所以不发达,根本上是权力过度压制的结果,在审查制度之下,冯小刚也绝对是受害者,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冯小刚范冰冰刘震云三人行



3,崔永元把私人之间的纠葛、怨恨无限扩大到了公共领域,谩骂刘震云的女儿、现在又揭露冯小刚在美国的别墅,都是逾越了界限。他完全可以限制在对刘震云、冯小刚对他的映射上,而在这方面,冯小刚刘震云确实有过错。


4,文艺作品本质上是虚构的产物,不应该对号入座,这是常识。如果抛弃这个常识,社会将进一步丧失言论空间,倒霉的只能是大多数人。



5,关于税收问题,是可以讨论的。在先进国家,税收制度、税收额度的制定是议会定的,所以有“无代表不纳税”的常识。我们不能以富人偷漏税就忽略了税收制度的问题,也即税收制度合法性问题,否则客观上在维护这个制度。


6,崔的行为客观上是举报,问题在于,权力本身正是造成乱象的原因,靠权力来纠正偷漏税的问题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7,我本不愿意说崔的政治立场,但从他倡导“重走长征路”的行动来看,他至少是根本没看到问题所在,解决中国的问题,也根本不能通过加强集权来实现。



8,刘震云是否“卖”,需要读读刘的作品,需要考察他过往的行为,而现在很多跟着骂刘的人根本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也不了解他。如果读过他的作品,绝不会骂他没有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操守。事实上,刘对现实的批判,远远超过崔的深度和力度。


综合上述,崔指责,甚至骂冯刘都没有问题,但他的做法过于任性,已经走向反面,而大众已经进入被道德感情绑架的阶段,这是很危险的。可以想象,文艺界马上就会因此被整肃,但问题在于,被整肃以后,社会乱象就会减少吗?文艺就会好起来以至于反应人民的心声吗?




崔永元范冰冰事件中的为人哲学


作者不详



1.不要跟价值观不同的人做朋友。人在社会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为朋友。如何分辨呢,最基本的一条,价值观。崔永元把自己的名节看得很重,而且15年过去,人家确实没有绯闻,没有出轨。但冯小刚就不这么认为,对他最重要的就是钱。没有了最基本的价值观,那么两人只可能是短暂的利益关系,一定不会成为朋友。不信的同学就拿着回锅肉去某些地方试试。



2.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得罪人,哪怕对方现在看起来很软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张扣扣母亲被杀时还是个孩子,长大以后也没有混出什么社会地位,但给他了机会,他依然几乎杀了王家全家。而且从新闻采访看,王家也担惊受怕了很多年。其实在张母被杀前两家有很过不去的坎吗?根本没有。王家这种无谓的得罪人毫无必要。社会很黑暗,每个人心里都有恶毒的诅咒,你得罪了他,哪怕现在不爆发,将来一个小机会就会给你致命打击。崔主要是怼的冯和刘,按戏份,葛优张国立都还没排上号呢,你知道崔跟他们不对付,你闷声拍你的戏,关系私下处好就行了。站什么台?范得罪崔,完全是毫无必要的。


3.不管是谁,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触碰人家底线。


《手机》拍完,冯这波人把钱赚了,崔给整成了抑郁症。事业大幅下滑。现在多年以后,你功成名就,有的是钱,好死不死又来一次,你当人家还真是孙子?况且崔都跟刘震云询问过,刘还保证不叫手机2,这直接来一出,真是不给别人退路。这种案例也是一抓一大把,山东辱母案就是其中一个。



4.做事谋定而后动,找准策略,拿了证据再出手。崔永元这次打击可谓稳准很,先拿到实锤(一抽屉合同),再降维打击,谁敢站队就搞谁,一时间娱乐圈人人自危,于是吃瓜群众就能看到全国人民都在讨范,但这个娱乐圈一姐居然没有一个小弟小妹敢出来帮腔的奇观。同时,既然对直接目标(冯、刘)打击效果不明显,那就讲究策略,从周边入手。


现在相信手机2剧组压力山大了,如果这次范冰冰真栽了,那么哪个演员还敢拍手机2?通用案例我们来看看中兴案。美国政府拿到充足证据,一剑封喉只是表象,更深层次是将美国的商业威慑力展示出来,中兴之前,美国要制裁伊朗可能真是说说,华为什么的也敢偷偷干,中兴之后,哪个企业还敢再跟伊朗做生意?不要命就去试试。



5.说自己专业的话,做自己专业的事。


崔永元为什么事业大幅滑坡?除了抑郁症以外,他做了太多不专业的事,你是个主持人,你逻辑强,应变好,口才秀。你就该发挥你的优势,而不是去搞什么氯化钠、转基因这些根本不是自己专业份内的事。这次为什么效果这么好?因为他又回到了他擅长的专业了。搞调查、抓漏洞、秀口才。不要说一举拿掉抑郁症,我看几乎都重回巅峰了。社会案例:飞人乔丹在篮球界的地位不提了,他如日中天的时候去玩了两年棒球,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6.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轻易不装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定位。做符合自己地位的事,说符合自己定位的话。一个班级里,班主任是老大,如果你把自己低调得像个孙子,这个班级你也带不下去。同样的道理,你自己本来就是个普通学生,天天在班委老师面前装逼发号施令,除了给自己丢脸能带来什么?


范冰冰在大陆叫明星,在港澳台、日韩叫艺人。说白了就是一个知名度高一点的演员,古语称戏子。你一个演员也敢去领《国家精神造就者奖》,请问你扪心自问,你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什么精神?



7.做事一定要顺势而为。


崔在本次攻击行动中既是发起者,又是策划者,还是执行者。他的打击角度选得非常刁。对政府层面,在国家多次抨击演艺人员高薪和限薪政策之后。满足了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需求。对经济方面,在国内近年经济形势下滑,财政收入趋于紧张的情况下提供一个税收点,又满足部分国家经费的需求。


对民众层面,这几年民众对于自己做韭菜,看权贵炫富潇洒;对自己买不起房,权贵海景别墅早就民怨滔天,现在自己一个月3500还要缴税,人家数千万还可以偷税自然是一点就着。这个切入点可谓完美。可以大概率猜测,就凭借目前这些“势”,范冰冰的坎就很难过。社会案例:你举报当地权倾一方的领导,是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去举报呢?还是等中央巡视组到现场的时候?


人生就是一出戏,看看这一场戏里戏外的斗争,真是堪比多读十年书啊。



今日中国,最缺“公报私仇”的人


作者:刘娜



这几天,有个玩转主持、教学和公益的“中国病人”,因私人恩怨晒出娱乐圈的“阴阳合同”,搅动一场私仇和公法、娱乐和舆情相互碰撞的大地震。

 

众所周知的是,这场可溯源到10年前的恩怨,源自他诚心实意地提供素材,指导冯小刚等人拍摄电影《手机》,结果《手机》公映后却映射他的私生活混乱不堪。

 

这不仅让原本就患病的他,痛苦绝望,险些自杀,而且让他的家人饱受伤害。


 

如今,《手机2》开拍,他给编剧刘震云发去信息,陈述前情,提出后愿,得到承诺:

 

这次不是拍续集,而是拍另一部电影,名叫《朋友圈》。

 

数日后,宣传海报一出,“手机2”三个字赫然纸上。

 

他拍案而起,爆出黑幕,剑指冤家,也惊动公权。

 

在他的曝光下,公众才知道,那些头顶光环、锦衣夜行的娱乐圈大佬们,不仅日进斗金,广置豪宅,四处洗钱,还暗中交易,瞒天过海,偷税漏税。

 

赞誉和肯定袭来,质疑和辱骂涌进,有人给他戴上“民族英雄”的高帽子,有人向他挥出“公报私仇”的尖刀子,他依旧面不改色、一脸坏笑地说:

 

不要高看我,也不要小看我,我就是要“公报私仇”。

 

而这个时代,中国最缺乏的就是敢于“公报私仇”的人。

 

他的名字,叫崔永元。


是的,今日中国,最缺的就是敢于“公报私仇”的人。

 

因为,一个连私仇都不敢报的人,是不可能直面强大公权,拥有稳固公心,秉持高尚公德的。

 

从向性侵说不的民女邓玉娇,到向执法黑洞说不的平民孙中界,从向利益集团叫板的医生冯东川,到向大气雾霾宣战的妈妈柴静,从灾难后浴火重生的林生斌,到以旧怨撼动名流的崔永元……


 

他们都在“公报私仇”,但他们无一不让人肃然起敬:

 

因为,他们的“私仇”里,也含着其他女儿和妈妈的哭泣呐喊,其他孩童和老人的哀伤病患,其他平民和百姓的不公凄惨。

 

所以,他们的“私仇”,才引来这么多的公愤与声援。

 

而如何对待他们,不仅藏着这个国家的深度和温度,而且藏着这片天空的黑暗与光明。



勇敢而善良的人,都要敢于“公报私仇”。


这样的人多了,公平才越来越多,世界才越来越好。

 

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一场不公,都和你有关。

 

这片天空下的任何一滴眼泪,都和你有联。

 

如果我们无法改变世界,那就行动起来改变自己。

 

这段话,正是这些年,我们坚持书写的信仰。


 

我始终坚信:

 

那些发生在他人身上,那些关于活着和逝去、空气和土地、生命和尊严、法律与正义的事件,也可能发生在我身上,也可能发生在我的兄弟姊妹和父老乡亲身上。

 

我不全为他人在呐喊,也是在为自己呼唤。


我不仅为周遭而努力,也是在为自利而争取。

 

因为,有时候,我就是他人,是社会,是世界,是明天。

 

所以,如果可以,拜托正在读此文的你,给那些正在“公报私仇”之路上砥砺前行的人们,一点力量和慰藉。

 

要知道,他拼尽全力去讨的正义,其实也属于我,属于你。


 

文图转载微信公号“新三界”,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延伸阅读


14年前电影《手机》的崔冯恩怨



作者: 谢晓

原载《南方都市报》2004-03-31

原题:冯小刚宣传新影片

四发炮弹反击崔永元


     将这次独家专访的机会交给本报的同时,冯小刚郑重地嘱咐,不要节选他评价崔永元的话。因此我们原话照录,以避免断章取义。

 

        冯小刚是性情中人,在崔永元事件上保持沉默并非有心机所致,只是他身边的这帮老友死死地按住了他。今天他终于说了。他说得很平静,充满诚意,甚至有些许幽默,毕竟这是一场过去了的风波。


14年前冯小刚答记者问


  记:《手机》上映至今可谓告一段落了,现在回头看,之前有没料到它会这么“火爆”?我指它所反映的问题形成口碑互相传扬。


  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估计。但故事中反映的手机对生活的干预,我实际上觉得是有点滞后的,观众对电影相当宽容,《手机》里面涉及的一些细节并不新鲜,几年前都有,只不过把它变成一部电影,观众还是会觉得它有新鲜感,把它看成是和生活同步的。我们的电影本身反映生活状况,严格来说是滞后五年的,但《手机》可能滞后了两年,仍然显得还算新。


  记:《手机》《一声叹息》里的一些台词,成为了流行语言,比如“做人要厚道”、“审美疲劳”,这些台词是你和刘震云一起商量的,还是你的“个人创作”?


  冯:这个剧本是刘老师写完了,我们一起讨论。讨论完了之后,摄制组的人觉得它跟《一声叹息》像,所以我们想办法让它剥离那种痕迹,刘震云是一个不用手机的人,所以对手机里的鸡鸣狗盗的事了解很少,我们得不断给他输送信息,让他去消化。像“审美疲劳”好像是韩三平跟我说的一句话,我觉得挺有意思,他说是看一部外国小说看到的,原话不是这样,但他整理成这句话。我觉得特别对,说的是对道德认识的问题。


  范增给《手机》这部片写片名的时候,他说到人有一种“审美拒绝”,就是说无论你对什么东西,总是有一种“本能接受”与“本能拒绝”。电影也是,比如说一些文艺片,由于节奏缓慢,或者反映人性的挣扎和龌龊的东西,观众刚开始是“本能拒绝”的。后来观众看到一些评论,因为导演的名气,或者它得了很多奖,他们再按照这些诱导去看这部电影,就会体会到一些别样的东西,开始接受它。


  我拍过的这些电影,对于观众都没有这些问题,首先都是“本能接受”,然后可能经过一些诱导,他开始“理智地”认为这不是什么好电影,开始拒绝。我认为《手机》本身是一部让人“本能接受”的电影,我今后拍的电影都会沿着首先让观众“本能接受”这么一个路子,我要坚持大众电影的路线。我知道一些小众电影,我自己也是喜欢看的。这样的例子不少,比如说《小武》《盲井》,我自己挺喜欢的。看这两部电影的时候,我上厕所都忍着,它就是这么吸引我。《卡拉是条狗》应该也不是属于大众电影,但是我认为它的魂儿,还是反映了大众的生活。



冯小刚与葛优


  记:看《卡拉是条狗》的时候,觉得它的叙事不晦涩、很流畅,而且挺生活化。可为什么同是生活化的题材,就像《手机》,你的电影能让大家都去看,而那部电影只能成为“小众”的呢?


  冯:同样是反映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的电影,可能是因为表达方式不同,完全自然主义的,观众可能不那么容易接受;如果同样还是把生活原汁原味地拿过来,然后再进行一些精细加工,大家觉得它有点“戏谑”,商业化了一点,大家都能喜欢。拿《手机》和《卡拉是条狗》来说,都是从生活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电影,就像长在地上的榆树和那些宾馆门口放的塑料椰子树之间的区别。《卡拉是条狗》是挺生活化的,商业包装不多,把生活中的细节不断积累,还是能让观众产生触动的。《手机》则是对从生活中抽取的细节进行了加工,让更多人能够接受。前者是一盘生菜,我们是加了调料下锅炒的蔬菜。外国人可能更喜欢吃生菜。


  记:前不久华谊兄弟公司说要拍一部《手机》姊妹篇的电影,你听说了吗?


  冯:我听说了,其实跟《手机》没有关系,它根本就不是。


  记:他们打出《手机》这个品牌,征得你的同意了吗?


  冯:没有,我觉得这有点不妥。如果是的话,应该征得刘震云的同意,但我觉得它跟我们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件事。


  记:这样可能会损害《手机》的品牌?


  冯:我不拍续集。而且观众眼明心亮,他们知道《手机》是冯小刚拍的,那个是另外一组人拍的,跟我没关系。我建议每一个创作者要自信。其实我觉得这些导演都有能力独创自己的东西,借一个品牌去弄,观众有这样的识别能力,反而效果不好。我看这是制片方的想法,我跟导演张一白、监制陆川都挺熟的,他们的本意可能不是这样,他们会认为“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你别把我的安到别人身上去”。当然出品方基于商业考虑也无可厚非。


  记:在中国那么多大导演,为什么只有你在不断地开掘这类题材?是否创作中有什么难度?


  冯:有很多人在想题材,不从他生活的周围去想,主要是翻历史的旧账。当中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一些人总是认为电影必须有很强的制作感,像拍古装戏很多东西都是做出来的,拍当代生活的电影就认为看不到“制作”的痕迹;还有一种是拍摄现实生活的,血肉相连的电影,在审查上容易遇到困难,比较容易绷紧神经。拍古装戏是几千年之前的事,不易对现实生活构成刺痛,当然一些古装戏还是能关注到现实生活的。



  记:当初《手机》上映前采访你时,你说片子一上映,就会变成一个“手雷”,会引发很多争议。


  冯:我当时没想争议这事儿。我是说,观众看完片子之后会觉得好看,而且是和他有关系的。不像《无间道》,观众是觉得好看,但跟自己的生活没关系。凡是觉得和自己有关系的,观众评价片子的时候,就会带上他对生活的看法,所以也引出了崔永元的事。


  记者:你对崔永元事件一直保持低调不回应,现在这事已经过去了,能谈谈你的真实想法吗?


  冯:崔永元有他的可爱之处,他首先不是一个老谋深算的阴谋家,而是一个性情中人,我为何这样说呢?你看他的文章里头,有诸多的忌讳。


  第一,他说他只看了十分钟,没看完电影,然后发表了长篇大论的评价;他还有一个得意之处就是,他认为现在的影评是不严肃的,但他自己干了一件最不严肃的事,就是没看完电影就对电影发表了严肃的评论。这不是一个阴谋家所用的伎俩;


        第二,我从他文章中看出,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有文化品格的人,可是他文章里有一个错误,也可能是性情中人才犯的错误,他没看完电影,就说他不喜欢,因此对这部电影非常失望。从他说的话我理解到,由于他不喜欢这部电影,如果电影局在审查的时候把它枪毙了,他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不喜欢一部文艺作品,继而希望通过行政干预去掐死这部作品,这不是一个有文化品格的人应该持有的态度;


        第三,他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乱搞男女关系”电影,甚至认为如果同时再放一部三级片的话,票房还会高。他这也低估了观众的判断力。比如韩国完全开放之后,一些公司也拍了三级片,但是票房不高,不是人们想的那样,为什么呢?谁会成群结伙地去看三级片?没有人。因此三级片是没有市场的。他这么说是对观众判断力的一个——我说温柔一点——“误会”;


        第四,小崔认为我参加梅艳芳的丧礼是在作秀,我是中国导演会的副会长,受导演会之托去参加梅的葬礼,我也是她生前的一位好友。一方面是前往缅怀,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活动加强内地和香港电影界的情感交流。所以我认为厚道的小崔不应该在这件事上表现得这么不厚道。


  所以我把这一切都想完了之后,得出一个结论,他是一个可爱的人。如果他是一个恶毒的阴谋家,他就不会犯以上的错误。


  记:当初我们看这篇报道的时候,大家都在猜测是采访者挑拨是非,不相信崔永元会说出那样的话,不知道事情发生之后,你是否做过一些了解?


  冯:我想可能是这样的。谁有资格评价冯小刚的电影?凡是看过的都有资格,只要没看过的就没有资格。所以我觉得他们都非常感情用事。当然我不怪他们,现在我们都可以敞开心扉地说,但他们的炮轰,我认为是一种娱乐行为,不是严肃的文艺批评。


  记:你有没有设身处地为他想一下?因为片中的那个人物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是崔永元,给他的生活带来了麻烦。


  冯:我觉得文艺作品不要对号入座。我们可以在每一部电影前面都打上“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但我认为这样做是一种倒退,我们已经经过那一阶段了,我们不要倒退回去。还有一点就是,我并不讨厌严守一(《手机》男主角),我不认为严守一是一个不可爱的形象,我认为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但他跟崔永元的形象是不搭界的。


  我现在还是要说,如果这部电影对小崔的老母亲和他的小女儿造成了一种压力的话,我愿意就这事向小崔的母亲和女儿表示一种歉意,同时对他们说,您的儿子和你的父亲,确实不是严守一,他是比严守一正直善良的一个人。


  记:崔永元“炮轰”《手机》的事情,是否会影响你今后的创作?比如接下来拍的《私房钱》,可能又会引爆一些家庭矛盾,可能又会受到一些人的质疑。


  冯:我拍电影不要拍成白开水,我也不是要上黑板报做好好先生。小崔说的“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儿女”,这不是衡量我拍电影的一个标准。我还是想一如既往地深挖生活,甚至揭生活的伤疤。我们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向前走。我们作为导演,在观众面前,还是有那么一丁点责任,让观众看到生活的真相。我还是希望,从《甲方乙方》《大腕》《一声叹息》《手机》和接下来的《私房钱》,几年之后回头看,能看到这些年社会生活形态发生的变化。

陈道明、王志文主演的电视剧版《手机》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思享库

社长同志,您讲话时"交头接耳"

就该通报处分、扣罚绩效工资50%吗?

朱海就:真正的剥削来自权力,而非资本

顾则徐:"新三届"学者的生命悲剧

任志强:有国才有家,还是有家才有国?

刘瑜:有人性的女人都很“色”

周大伟:从唐山到汶川:  大写的"人"在崛起

吴思:被打扮的历史没有好下场

笑蜀:不要折腾老百姓的小日子

王琳:不要轻信世间的流行,

不要轻信权威的结论

许小年:知识分子不要总想着当国师

郑永年:精英堕落时代的秩序危机

徐贲:当今中国犬儒社会文化的困境与出路

俞可平:损害他人尊严,终将被人唾弃

卢新宁:我唯一害怕的,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

施一公: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去哪儿了?

鼓励创新就要包容那些离经叛道的人

张维迎:创新说到底就是自由

讲真话的本能与勇气

朱学勤:美国强大是因为有真正的大学

信春鹰:人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任剑涛:孤傲的心理正在各个阶层弥漫开来

林达:罗伯特议事规则如何在中国推而广之?

郑永年:如何理解大国领袖们“逆制度化”倾向

周少来: "激进左派"渐成中国学术界"公害”

重磅分析:当前国内社会思潮趋势走向

吴敬琏:国家养"造词"专家有什么用?

钟伟:最富有的一代中国人正在远去

于建嵘:对为复仇杀人喝彩的忧虑

蔡昉:中国奇迹岂是“意外结果”?

夏勇:夜读杨老——

我体会的孔子研究及西政精神

把清朝歌颂为“盛世”是可耻的!

刘鹤:没有对文革灾难的反思,

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的经济增长

刘鹤:未来中国经济政策的顶层设计

周大伟:到处都是我们的人!

索罗斯炮轰"黑帮国家"与科技巨头

为什么只有商鞅和邓小平改革成功了

雷颐:把盲目排外称为爱国,

是近代中国的悲剧

雷颐:精神启蒙远未完成

周其仁:北京的逻辑

邓晓芒:什么是自由?

特朗普高级谋士班农日本演讲,

美国民粹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崛起

朱学勤:寻找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六八年人你在哪里?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