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享家丨于建嵘:请记住那些曾仰望星空的人

于建嵘 新三届 2020-03-27


学者档案


本文作者


于建嵘,1962年9月生于湖南衡阳,1979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2003年底。2001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知名学者,著述甚丰。


原题

请记住那些

曾仰望星空的人




作者:于建嵘



遇罗克雕像


近日,有名校毕业的年轻法学博士来访,陪其参观宋庄美术馆,他指着新落成的遇罗克雕像问我:遇罗克是什么人,人们为什么要为他献花?听此言,我深感意外。


像我这样在"文革"中长大、在"文革"后上大学的人,大部分是知道遇罗克的。1966年"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风行之时,他写作《出身论》予以痛批,并因此在1970年3月5日被判处极刑,年仅27岁。1979年,此案平反,惨情揭露,震惊全国。


这个出身普通的年轻人,之所以让千万人为之动容,是他在那个荒诞年代里独立思考的自觉和能力,是他表达和捍卫自己观点的热血和勇气,是他在黑暗中仍信仰和追求光明的"天真"。人们在他身上,看到了思想和精神所具有的伟大力量。那年我刚进大学,在"拨乱反正"、"实事求是"的背景下,遇罗克、张志新等作为"解放思想"的先驱,受到了政府的大力宣传。可以说,正是读过他们的著作、听过他们的故事之后,才使我认识到中国现代史的沉重,理解到独立思考的价值和艰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遇罗克等人所代表的精神,并没有真正被归入社会主流价值观,并体现在国家教育、宣传政策之中。因此,这位法学博士受基础教育时,历史书中对"文革"一带而过,思想品德课上学到的多是雷锋式的道德英雄。而在家庭之中,父母的血缘之爱,似乎更希望子女能获得现世的安稳,而并不注重精神的追求。本来是历史的亲历者,但很多父母却在孩子面前绝口不提过去。法学博士大约就是这样,失去了在未成年时知道遇罗克的可能。


他现在仍对此一无所知,在我看来,则是很严重的事情了。


首先,他出身名校。名校的魅力,一大半在于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和出色的同伴教育。看来,这个思想前沿之地,关心独立思考、自由思想的人也少了。


其次,他是位博士。这已经到了主动学习的阶段。他从未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产生过兴趣?从来没有因坚持独立思考与现实产生矛盾,而产生困惑和思考?甚至,他没有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毕竟,遇罗克们并没被屏蔽,也始终被人怀念并一再提起。


更重要的是,他学的是法学。法律虽是一门实用之学,但并非纯技术性的,它离不开对公平、正义等的价值判断和追求。法学博士不知道遇罗克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有人也许可能这样反驳说,不知道遇罗克又能怎么样?人的精力有限,有时间多背点英语单词,多看几本专业书籍,可能会更早成为专家。再说,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可能更会妨碍获得现实中的利益。个人的选择也许不能强求,但如果不知道遇罗克的年轻人占绝大多数,这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欠缺,更是一种精神的失落。而且,人对从来不知道的东西,是无所谓错过和遗憾的。如果我们的历史正在进行选择性失忆,那将会剥夺下一代了解的权利和选择的可能,使他们只能按规定的模式成长,甚至失去了探究历史和真相的兴趣,失去了对更纯粹、更美丽的生活方式的想象。这才是最为可怕的。


温家宝总理曾对学生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它才有希望。明白了这个道理,就需要记住曾在黑暗中仰望过星空的遇罗克、张志新们。请记住,如果没有他们的鲜血,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我们今天的生活就不会如此美好。而我们每一个"过来人",面对下一代和后辈,也都肩负着同样的责任。


于建嵘博士

于建嵘专题

于建嵘:为什么武汉政府未及时预警?

于建嵘:对为复仇杀人喝彩的忧虑


原载微信公号东书房大讲堂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思享

张承志:遇罗克的故事, 挟带着血腥

王毅:你我拿起笔来,不负此生坎坷

王毅:说真话的勇气与智慧

王毅:中国历代王朝的“腐败周期率

张鸣:有人病死了,为什么要为此点赞?

 周雪光:封闭系统中组织决策的大困境
周其仁:救灾援贫要用脑用心

易中天:我对未来中国的希望,

就是守住底线不唱高调

吴思:古人当贪官的理由

吴思:被打扮的历史没有好下场

吴思:思想的创造力

郑永年:如何理解大国领袖逆制度化倾向

郑永年:精英堕落时代的秩序危机

徐贲:当今中国犬儒社会文化的困境与出路

吴晓求:不告密是大学生应坚守的人生底线

王琳:不要轻信世间流行不要轻信权威结论

俞可平:损害他人尊严的权力终将被人唾弃

季羡林:“文革”教训是亿金难买的

卢新宁:我唯一害怕的,是你们不相信了

孙立平:赢者通吃现象在中国星火燎原

雷颐:精神启蒙远未完成

郭凡生:追寻我们共同的理想

施一公: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去哪儿了?

鼓励创新就要包容那些离经叛道的人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