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菁英丨傅绍万:一个报业掌门人的精进之路

新三届 2021-01-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陶然观世 Author 王道生

原题

昔日大学生,今朝名报人

——37年未见,今秋喜相逢




作者:王道生
原载微信公号陶然观世


老编的话:一个实习生,一个实习老师,一段五个月时间的相处,一份跨越37年的情谊。这样的师生交情,即使在新三届同人中也不为多见;搁到今天,估计就更是凤毛麟角了。也正因为如此,才弥足珍贵,值得回味……

傅绍万

中秋佳节喜相逢


我有一封信一直保存至今,掐指算来已经36年了,信是当年的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大学生傅绍万1982年4月17日写给我的。其实那是一封很平常的信。

王老师:
你好!早就想给你写信,但一直拖到现在,多次想给你写信,这却是第一封信。想想原因,自己也觉得矛盾可笑。我觉得,像你现在的境况,朋友甚至弟子必然极多,我不便去打扰你。但是,我又深知,你是一个平易、和蔼、极重感情(真正纯洁的友情)的人,存在那种想法是极不该的。

我觉得,认识一个人,有些时候,并不需要多么长的时间。看《红楼梦》贾宝玉初见林黛玉,便说,“好像在哪儿见过。”开始,我也把这看作贾宝玉的乖张。但与你相识之后,我才觉得那是极自然、极合情理的。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会根据某些观念,在头脑中描绘出一个理想的形象。一旦相见,当然会自然地说,“我在哪儿见过的。”我对你,就有类似的感觉。有的人,有才能,但缺高尚的品德。你呢,德识才学都是我所饮敬的。我们相处时间不长,但你对我的影响是深刻的,也将是长远的。这会慢慢看到的。

你做的梦,“灵验不灵验”?怎么说呢?这件事,本应早告诉你。一则,你一直那么关心,再则,也该请你拿主意。但因种种原因我很少向人说。是的,我有了女朋友。本系80级,21岁,山东人。从她入校,就相识,交往,慢慢有所了解。你上次来京在培禹家相聚不久,关系就挑明了。她还不成熟,况且人的世界观在不断变化。今后如何发展,是难以预料的。从我这方面讲,将来分配出现意外,我也不想拖累人家的。(这当然都是从最坏的方面考虑)。具体情况,我就不讲了。你若再来京,我定领她见你。

听说,你现在很忙,若得闲,还盼多多予以指导。

学习方面的情况,和培禹大同小异,也时常写点东西,不过水平太低,只作练笔罢了。

祝创作丰收,工作顺利

小傅
1982.4.17

1981年在天津日报实习时的傅绍万(前排左四)

2018年中秋节的前几天,好友李培禹在微信里告诉我,他们人民大学新闻系78级的同学要在天津蓟县九山顶搞一次入校40周年的聚会,他和当年一起在《天津日报》实习的傅绍万、卢盘卿联名邀请我参加。我立刻回复他一定参加。因为我和傅绍万已经37年没见了,不知他现在变成啥样了?

培禹介绍说,傅绍万刚从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的领导岗位上退休,他干得特别棒!我听了好生感慨,37年前的小傅竟长成好大一棵树!如今也退休了,弹指一挥间啊!

我驾车如约前往蓟县的九山顶。天高云淡,夕阳落山,满月照人间。我和小傅在九山顶山庄大院相逢了。哎哟喂!忘记是先握手后拥抱的,还是先抱在一起然后又握手言欢的了。小傅还是小傅,在我面前,还是有点儿腼腆,他把他的爱人介绍给我。我说:“我是未谋其面,早知其人啊!你们在校初恋时小傅还请我拿主意呢。”

2018年中秋节与傅绍万(右)在九山顶山庄重逢

在40多人的见面会上,李培禹首先把我介绍给他的同学们,大家热烈鼓掌之后逗他说:“要说尊师典范,还得看人家绍万,让老师坐在太师椅上,自己找把塑料凳紧挨着老师坐,尊师之情不在言表……”大家的欢声笑语充满会客大厅,他们同学中的新华社高级记者端起照相机,把这欢乐的场面都收进了镜头。

那天晚上,绍万在我的房间里直聊到子夜。第二天,我们又接着聊了一个上午。他刚退休,很自然我们是从退休谈起的。但我是有意让他谈谈他在业内怎么干得那么出色。他说得平淡无奇,我却听得颇有深意。

同学们说他是尊师典范,当了领导干部还是坐塑料方凳,让我坐太师椅


从士兵到将军


1982年夏天,他们这届大学生面临毕业分配,当时很多人寻找门路想尽办法留在北京,想进中央报刊。面对这人生的重大选择,每个毕业生都不能不认真地、慎重地考虑。傅绍万清楚地看到,北京的新闻单位人才济济。有的人干了多年还在群工部拆信封,处理来信来访,并没有多大发展。就他个人来讲,家里很穷,学校发张票去看电影,得走着去,宁可走一个多时也舍不得花几分钱坐公共汽车。逛公园也舍不得花一角钱买门票。北京确实有很多好东西,但不是穷人呆的地方。他觉得北京不是他的北京。他决定回山东去,那是自己的家乡,进《大众日报》说低也不低,那是省委机关报;说高那是个施展个人才能的极好平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平时采访积累素材,将来可以搞创作。这么一想就回山东了。 

当年九月份到《大众日报》报到,他满怀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大众日报》比新中国的历史还长,1939年1月1日在沂蒙创刊,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刊物,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座落于省会济南。他满以为会留在编辑部,出来进去都有一种自豪感。却不料人事处长和他谈话:“下滨州记者站去吧。”他大失所望,块块阴云掠过心头。处长说:“你们这些大学生太幸运了,过去大学生来了先干校对,起码得干三到五年,有的现在还在干校对呢。说实话,大学生不一定会写稿子。”至于他傅绍万会不会写稿子,那得看以后的实践。他不再说什么,背起铺盖卷儿去记者站报到了。

当年同在天津日报实习的李培禹(左),也从北京日报副刊部主任岗位上退休了


滨州那地方确实很穷,环顾四方一共才三座楼,喝的水是带泥性味的黄河水。站长领着他跑了几个地方,一般在县招待所住下,弄辆自行车到处串,到乡镇党委办公室,记者证一亮,人家蛮热情,积极提供新闻线索,骑上车就去了。晚上回来买只烧鸡,喝着小酒,滋兹地边喝边聊,聊完写稿,他干得挺带劲儿,挺有兴致。这样干了四个月,领导就把他调回编辑部了,安排他上夜班负责一版。

内行人都明白,一版是要闻版,是一张报纸最重要的版面,每天编辑处理的都是最重要的稿件。这使小傅感到责任重大,一定要用心,每天记笔记。同时通过阅稿了解每个记者的写作能力、写作风格和写作特色。总编辑每天晚上都要到夜班去指导工作。听听他对具体稿子怎么处理,怎么安排,听他谈谈他的想法和观点。小傅每天把这些记下来,认真学习思考。

工作固然很累很苦,但有付出就有收获,自己的思想业务水平很快得到很大提升,干了不到半年他就对本职工作熟练掌握、游刃有余了,除了编辑好一版版面,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言论、评论。这就是说,除了本职工作外,自己又给自己加载。

下夜班睡到十点,十点以后出去采访,为避免影响同宿舍的人,在厨房里坐着小板凳,膝盖上垫上个纸壳子写。干一版有个好处,站得比较高,发现的题目份量比较重,而且可以有自己的风格。有一次他到省委大院去找素材,他觉得单纯写好人好事表扬稿没什么意思,当时中央号召转变机关作风,这一下好人好事就有了魂。他下了夜班一会儿就写出来了,发表以后反响很好。省长还有个批示,说省委接待室的事迹很感人,应该向他们学习。小傅于是写了篇通讯《小屋春秋》,完全是散文化的,读起来很美。

在一版当编辑还有个好处,就是发稿子发得顺。那时候一张报纸才四块版,在一版发个通讯那影响是很大的,一晚上就出名了。天长日久他写的多了,发的多了,他连着发了40多篇,就有人议论了,说利用职位的便利给自己发稿了,想出名了,等等。知识份子成堆的地方这是常见病,他可以喝酒、打牌、扯闲篇,别人要有点追求做点事,他就要说三道四。

听到这些反映,小傅心想算了,搞创作吧,有潜能就要发挥,不能浪费了资源。从1986年开始写小说了,写了一个两万多字的中篇,一开始是写着玩儿。潍坊有位作家看了,他说:“哟!起点挺高的呀!我给你推荐到《小说家》发表吧。”能行吗?《小说家》那可是很高端的文学期刊啊!寄去了,《小说家》的编辑约小傅去谈修改意见。修改后,过了一段时间,还真给发了。这不仅使他获得了成功的快感,更给了他搞文学创作的自信。于是他又写了第二个中篇,是写老家农村的事,有人说像贾平凹的风格。他把这小说寄给广东的大型文学刊物《花城》也发了。

看来他完全可以在文学之路上大步迈进了。使他想不到的是,这时报社领导提拔他当官了,要他当总编室副主任,当年他32岁,很年轻。领导找他谈话挺有意思的:“这人哪,都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比如我吧,我未必很愿意干这个官,但既然上级看上我重视我,就得好好干。孔子曰为人谋士不可不忠。小傅,你说呢?”

听了这一席话,小傅把小说创作放下了,开始研究新闻业务。


左起高永伍、傅绍万、罗杰


1992年报社又换了领导,小傅要求当个机动记者,不要官,只想写稿子。领导说:“你不懂,你原来当官,官没了,人家以为你犯了错误呢。”哈!这一点小傅倒没想过。正式任命时,领导宣布:傅绍万,正处级,机动组副组长,大记者,也叫特别记者,那年他35岁。他感到压在他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除了采写大稿子,还负责写总结,往北京新闻刊物上投。再一个工作是给领导写讲话稿。领导外出开会,要他一起去,干什么呢?根据领导的观点写成文章。

有时省里的领导让他为其写一篇文章,一般是看一个星期的资料,然后写三天,省领导再看看,再改上几天,这种活很受锻练。报纸改版,领导让他出去考察考察,写一个改版方案。他很快完成了。报社综合改革要他拿方案,他一个晚上就拿出来了,包括干部、人事、机构改革。

1996年3月,领导找他谈话,要他去理论评论部当主任。他说我是学新闻的怎么去搞理论呢?他说我不会写。领导说,你写的挺好啊!那些社评不是写得很好么。他还是说:“干不了,干不了。”也是谈了三次,还是谈不通。领导最后说:“不听就算了,你竞争上岗吧。”这不是跟领导弄僵了吗?不能啊!该听还得听啊,这样就干上了理论评论部主任,后面又加上个总编助理。

在新闻单位当头,光是指手划脚没人服你,你得首先当个工头,题目定下来以后,大家讨论讨论,思路差不多了,各人就挑题目吧,你写哪个,他写哪个,剩下的就是主任写了。反正不闲着,干活,写社评。以前以为干记者很风光,干了理论评论部发现这里面学问很深,感觉自己太差了。读多少书都是有用的,必须不断地学习。

报社的一把手是干理论出身,他很重视这一块。傅绍万干到1998年当了副总编,还不到40岁。不当理论部主任了,比以前轻松了些,可以研究些问题了,他的精力开始转向经济、城市这块了,有个栏目要他的文章,他就供稿。出差也带着本,随看、随记、随写,回来就发,不管国内国外,回来后都发一组文章,结集出版了一本书。

2003年3月份傅绍万提升为《大众日报》总编辑。干了两年,2005年接任《大众日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当了一把手,一干就干了13年直到2018年退休。

承办大型会议一展风采

交班交得真牛!


这13年,傅绍万干得怎么样呢?

2005年他接手时报社的净资产8.9亿,总收入16.7亿。2018年他退休时交给报社净资产56亿多,总资产76亿多,都差不多增长了6倍,这期间曾有两年净利润超过7个亿。

报社职工对他办报业务很信任,但搞经营行不行?要打个问号。就他个人说,觉得当总编还比较适合,搞经营不太懂。不懂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学习。学习管理,学习经营,学习市场,学会算账。他说:“作为报业集团的一把手,头脑一定要清醒,主业是什么?副业是什么?仔细分析分析,哪些是挣钱的项目,哪些是花钱的项目。挣钱的项目还有哪些潜力可挖,让它挣更多的钱,花钱的项目使劲控制一下,能暂时不花的就先不花,能少花的就尽量少花。那么多的公司,实际看看,哪个是最主要赚钱的?还是报纸。报纸收入主要是广告,人家为什么在你这登广告?就是因为你报纸办得好,影响大。这就明白了,一定把报纸办好。”

他把大家集中起来,研究怎么把报纸办得更好?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只要让每个人认识到办好报纸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就会焕发出高涨的热情和积极性。新闻版、专刊、副刊,都群策群立,不断改进,集中力量埋头干了几年报纸,《大众日报》在全国省级报纸中影响力名列前茅,广告源源不断,报纸净利润增长800万,这是不小的数目。


在新媒大潮中,《大众日报》仍屹立潮头,不断创新,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他说:“其实媒体经营就是影响力怎么转化。青岛拿地搞股份制,我们拿出10个亿买原始股,大家还有议论,我说等变了现看看。不少大企业一看《大众日报》参股了,也都纷纷入股,市值迅速上升,一元钱变成了一元八,那一次就赚了7.2亿。把报纸办好,提高影响力,再把影响力变成钱。再让它反哺报纸,把报纸办得更好。那几年《大众日报》很牛啊!有两年利润七亿多。那时候招人只有清华、北大、复旦、浙大、南大几所大学的要,其他学校的不要,还要研究生,清华的学生来了也得考,考不好的一样不要,哈哈……”说到这里他不再腼腆,洋溢着掩饰不住的豪情。

“我要给你点赞!”我说,“现在你也退休了,退休以后有什么打算呢?”

他说:“我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感悟历史的大智慧》写了60来个历史人物。《大众日报》读史札记版的编辑觉得很好,从中选了一些在他版上发,两周一篇。他后来听说我还在写,就开始发新写的。我退到二线以后,他说这栏目不要断了,就开着吧。我想两星期一篇时间还是绰绰有余,就这样一直写下来了。我从前就很喜欢历史,高考时曾报过一个志愿是北大历史系。上学时又读了许多鲁迅的杂文,我喜欢写些思辩性的东西,写些言论。现在所写的人物都是各个朝代的,主要是针对现在有很多官员,他已经贵了还想着发财,又有些商人他已经富了还想着贵。官商联手出了很多问题。我选择人物都有很明确的针对性,或能提升人向善,或对历史上的一些谬误把它辩正过来,希望能写出特色。”

37年前他们曾经到这里采访


永远的记忆


面前的小傅再也不是37年前的小傅了,我告诉他36年前他写给我的信,我至今还保存着,上帝让我们在一起生活工作了近半年的时间。

他说:“虽然还不到半年,可你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记得我读了你发表在报纸上的报告文学《李世广,你活着!》特别感动,那天晚上在办公室请你讲讲采访过程。”

这事我记得,我大概给他讲了下面的情形。李世广拦惊马牺牲后,有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前去采访,人家大车队很重视,除热情接待外,停工座谈,但事后没有见报文章,等我去时,人家很冷淡,没有时间接待我。我就在津京公路旁一家大车店住了一个星期,天天早晨六点到牲口棚和车把式们一起吃早点,一起出车,一起扛木头装车、卸车,浑身泥土,满头大汗,车把式们被感动了,在车行进时,边走边给我讲李世广的故事,我坐在木头上记录,后来,他们下工后邀我到家里谈……

作者(中)和傅绍万家人合影

但小傅下面讲的我则没印象了,他回忆说:“你问我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我说细节,还有对话,似乎没有任何加工,就像生活本身一样,对话也都是人物的原话。你给我讲,要写出人物的性格就要用个性化的语言,切不可把人物生活化的语言加工成官话套话,比如李世广夜间出车,路遇倒地的病人,他要把病人背到医院去。同伴劝他别管,人家赖咱撞倒的可就麻烦了。李世广的原话是:‘到哪儿都要修好,天这么冷,咱能看他糟踏在马路边吗?’这正符合他善良朴实的性格和又没文化的的身份。如果加工成‘走到任何地方我们都应该学雷锋做好事,天气寒冷,咱能目睹他死在夜晚的马路边而置之不理吗?’这就不是李世广了。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感人的力量。采访时一定记他的原话,不能记加工后的话。”

小傅说,“这印象太深刻了,我一直记着,参加工作后我就是按照你说的做的。”

9月25日,他们的聚会结束了,我和小傅也就此分手,当晚他给我发来一条微信:

“道生老师:我们已经平安到家。此次聚会,最大收获是见到您,让我看到了一个记者的坚守,一个因为信念支撑而永远年轻的人,也印证了我的人生又一次转型所走的路的正确。”


2018-10-21

左起谢一宁、傅绍万、胡舒立

延伸阅读
傅绍万:纸媒的春天,
还留驻在山东大众报业集团

本号获作者许可分享,部分图片选自网络

表扬小号

就摁下二维码打赏吧


人大新闻系78级

徐世平:胡舒立其人其事

李培禹:最危险的女人?

同学眼中的胡舒立

胡舒立:激进改革,

敢为人先的新闻"女教父"

展江:胡舒立的新闻专业主义启蒙

胡舒立:大真无争张善炬

胡舒立:黎海波的胸中丘壑

张善炬:跟着锦涛书记跑乡下
张善炬谈新闻采编:拜托,留住细节!
鲁晓晨:新闻人虽力薄而努力不懈
祁林一路走好,天堂没有伤害没有牢狱之灾
祁林: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珠穆朗玛
静茵:雪域高原的悄悄话
同学中英语最棒的那位,最先走了
范蔚萱:好汉与书生   
杨莉莉:红叶时节忆海波
黄清水:30年前农村大包干采访追忆
郭少达:在废墟里推动变革
徐世平:三十年如烟旧事

徐世平:经历学潮

张伟光:那一年耀邦出镜,我帮了一点忙

高永伍:海南处置积压房地产亲历记
李培禹:我在《北京日报》三十年
鲁晓晨:校园新闻实践的那些事儿
送别周建明教授:一个大写的真人
来年除夕谁相聚 , 三家村里少一人!
人民大学前副校长周建明去世
周建明:无法逝去的记忆
送别谢一宁:先生走好  先生千古
徐世平:斯人已去,逝者为尊,
"污名化"谢一宁不能接受
姜波:小谢,你带着笑容走进天堂
陈燕妮:你烟斗历历的人生,自此再无终点
悼谢一宁:华章炼成谁与叙,龛炉香一炷
美国《侨报》董事长谢一宁不幸遇害

从驻美首席记者到美国华媒大哥

追思谢一宁:送给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