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 | 景文:我和同伴撞见了“孤魂野鬼”

景文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景文,真名陶冶,陕北老知青,北大附中初中67届毕业。在陕北插队4年,后招工到汉中工作5年。1977年恢复高考考上大学,博士毕业后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现已退休。


原题

夜行记——鬼灯





作者:景文



信则有,不信则无。

        ——壶口钓鱼

 
农闲时是知青们互相串门的好时节。一个深秋的日子,上枣园村的邹同学顺访桃曲村。说是顺访,因为他的目的地是下面的上堠村。上堠村离桃曲村二里地,到上堠村必须通过桃曲村,邹同学走到桃曲村时忽然想到这村里还有几位倒灶鬼的插队同学,于是就寻过来了。

当年上堠村的“老红卫兵儿”知青们交游甚广,经常有一拨拨的知青穿过桃曲村,一拨拨膀大腰圆而且看上去都不是善岔的人呼啸而来让老乡侧目。而这些到上堠村的访客多半要在桃曲村知青处翻捣(当地方言,玩的意思)一番才走。

村里老乡对外村知青来访意见很大,因为外村知青来访桃曲村的知青就要做饭招待,虽然吃的是知青的粮食,但老乡们却感觉桃曲村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可能是怕把知青的粮食吃光了,要救济,最终还是桃曲村的负担,桃曲村的老少爷们向来是深谋远虑的。但知青们很好客,远来的同学和客人给死水般的山村生活添点微澜,不亦悦乎。

邹同学是景文北大附中的同年级校友,虽不同班,但在学校时就常见,一脸凶气,一身煞气,以武力强悍在同学之间有名气,说实在的景文对武力强悍的同学心里总是有些畏惧,敬而远之。

见邹同学到来,知青之间惺惺相惜,校友同学从几十里外来访喜悦之情多于畏惧。大家谝了半晌闲传,景文动手和面、擀面,下了一锅面条,每个人美美的餮了两老碗。天黑以后,邹同学准备去上堠村,他不认得路,让景文送他到上堠村,于是二人一起出发。

出了桃曲村走进下坪里,下坪里的路两旁的地畔有一人多高,形成一条巷巷。深秋的夜晚,天气阴沉沉的。没有月亮,连一丝星光见也不见,只有无边的黑暗笼罩大地。景文和邹同学两人在下坪里曲折蜿蜒的巷巷深处前行,前后左右一片漆黑,方物难辨。庄稼已经收割,阵阵秋风吹过原野却是一片寂静,只觉阵阵寒意袭来。

走了一里多地,上一个小坡就出了巷巷,前方是一大沟。站在坡上遥望沟对面一里地左右是上堠村的场院,沉沉黑夜中,场院上有一点亮光。景文对邹同学说,你看那灯光处,就是上堠村的场院。景文心中奇怪,这时节,秋庄稼都打完场入了库了,场上没有庄稼,不用人照看,大冷天的,夜半三更的谁还在场上啊?

二人沿沟边的路继续前行,小路时而绕过土坡,看不到场院,时而又出到沟边,再次又看到场院。离场院越近,看得越清楚。初时是看到场上有一盏马灯,再走近点,看清是一盏马灯,边上还坐了一个人,戴了一顶草帽。

再走近看得更清楚,不是在场上,是在场的稍下方。这场在沟边上,从灯光的映照可以看出,在场边上的畔畔的土壁上有一个小窑,是那种高度和深度仅有一米多,仅能坐进两三人避雨的小窑,一人坐在小窑里,脚前放了一盏马灯。越往前走看得越清楚,最近的直视距离大概只有三四十米远,在沉沉黑夜中,那盏马灯显得格外明亮,那人戴个草帽坐在马灯前,灯光映照下,侧影如剪纸一样轮廓清晰。

然后二人又进入一个小土坡后面看不见场院了。从小土坡后方拐出来,离场院只有10多米了,眼前却见一片漆黑,哪里还有马灯?哪里还有小窑洞,哪里还有戴草帽的人?

景文突感毛骨悚然,看看邹同学表情也有些紧张。二人拿手电筒向刚才所看到的亮灯之处照过去,不禁大吃一惊,哪里有什么畔畔?哪里有什么小窑?窑洞是要打到畔畔的垂直的土壁上的,但刚才亮灯并显现出垂直土壁上打的窑洞和人的那位置上是一片漫坡,长满蒿草,没有畔畔,没有垂直土壁,也不可能有窑洞。那位平时如凶神一样的邹同学此时表情茫然,口中嗫嚅道,大概是一种野兽吧?他大概也是心神慌乱,语无伦次了。

再看场上,一片漆黑,只有秋风带来阵阵寒意。

二人不敢多探究,赶紧走人,好在上堠村知青的窑洞只有200米远了。到了窑洞里看到胡波兄才长舒一口气。

景文本想在上堠村过夜,但一看,只有两套被褥,天冷了,三个人不够铺盖,只好硬着头皮告辞。

走上窑坡,向沉沉的黑暗中走去。经过场院时,见场院上一片漆黑,场院沟边上的土坡也是漆黑。

向前走到绕过路上的一个小土坡,前行几十米,走到沟边上,回头一望,三四十米外,那马灯、那戴草帽的人影、那小窑洞在沉沉黑夜中赫然清晰可见。那马灯明亮,余光中甚至可以看到后上方场院的窝棚。

阵阵秋风袭来,景文被吹得透心凉。景文连忙转头不看,深吸几口气,定住神,心里反复念叨:不要害怕,不要紧张,不要害怕,不要紧张……不管身后,向桃曲村走去。一路走去,不敢慢,更不敢快,怕一快走反而慌了神。直至走到桃曲村下坪的巷巷口的土坡上,回头遥望,一里地外,一点亮光在场上闪烁,在黑沉沉的天幕下,分外清晰。

景文走进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的巷巷,目不斜视,匀速前行,口中默默念叨有词,不要紧张,不要害怕……最后总算走出了黑暗巷巷,看到了东窑坡上知青窑洞的灯光。

此后,景文曾将此事告诉上堠村的胡波兄。他说,他也曾看到过那鬼那灯。那时候胡波兄单相思公社所在地桑柏村插队的一位女知青,经常在晚上收工以后从上堠村出发走两里地到桃曲村,穿过桃曲村再走两里地到桑柏村去看那位女知青。

胡波兄非常勤快,到了知青窑洞里帮着做饭,帮着几位知青收拾窑洞,干各种各样的活。到晚上10点告辞回村。三天两头跑夜路,夜路走多了就看到了那个鬼和灯,胡波兄说第一次见到时也很害怕,后来还见过几次,也不怕了。

胡波兄说,上堠的村民也有不少人见过,村民称之为鬼灯。胡兄告诉我们:听老乡说,那个小漫坡上埋了一位当年二战区部队的一位军官。抗日战争中阎锡山任二战区司令长官,带领数万部队沿黄河西岸布防,上堠村离黄河只有5里地,驻扎了部队,当时有一位连长因病去世就埋在了那里。

胡兄认为那是磷火。景文,邹同学和上堠村的老乡们看到的可不是星星点点的磷火,是明亮的马灯,是戴草帽席地而坐的人,是一个小窑洞。应该是一位不能回乡的孤魂野鬼。

【后记】 

2013年我们几位插友和朋友共同捐款一些钱,欲为桃曲村修复一间已经废弃的小观音庙。当年10月,我们有幸请来中国佛学院的讲师宏海法师到桃曲村来为观音庙修建做洒净仪规。宏海法师在桃曲村期间,我向法师讲述了当年半夜里在旷野中见到“鬼灯”的事情,并带法师去上堠村看了现场。

40多年过去了,现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个场院上已盖满了房屋。当晚我们安排宏海法师住在我们当年的邻居贺振刚的二儿子利福子家新盖住宅的一间屋子里。

后来宏海法师告诉我,当天夜里他在打坐时,我们称之为“鬼灯”的那位孤魂野鬼来到法师屋子里祈求超度。我问法师。那鬼是什么形象。法师说,在屋子角落里跪着缩成一坨,灰蒙蒙的,形象不是很清晰。不用说话,意念就传过来自然知道了。

宏海法师为其做了三皈依,并为其说法。

我没有想到,我的这段回忆最后能促进这位孤魂野鬼抓住了这百千万劫难得之机遇,得到了超度。  南无阿弥陀佛!
 
2017年4月,经历了几年,克服了很多行政上和人心愚昧的障碍,在桃曲村前任支书贺宗周的主持操办下,观音庙终于修好,并请了一尊由宏海法师亲自开光的观世音菩萨金身座像供奉入庙。修庙事项至此完成。

南无阿弥陀佛!


夜行旷野见“鬼灯”一事是本人亲身经历,与同行知青邹同学一起看到,而且本人是来回看到两次。上堠知青胡波多次看到,上堠村的老乡也有很多人看到过,绝非个人幻觉,事情现象存在真实不虚。至于如何解释,作为学自然科学的教授,我找不到科学解释,用佛教理论解释非常合理自然。

对于此事的看法,邹同学,胡波同学以至于上堠村的老乡们各有己见。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竟说来,真相,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景文专列

富农婆姨贫农汉,

招赘过的日子还真不赖

村里的老地主、老红军和老反革命

景文:1969,别了北京
站台暴揍嚣张的工宣队
北大子弟沈因力,
用智能设计了断绝望的青春
我们这一代人的失学和求学
陕北县城里的京城江湖
不拍砖直接挥刀
景文:300里风雪回村路
狼口夺羊,人狼大战,
陕北饥荒的真相
景文:灾荒年口粮月均17斤
忍饥受饿的日子真难捱
我要读书,拒绝"铁老大"的"铁饭碗"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陕北知青

王骥:乡村造纸厂是读书小"淘宝"

杨春新:伪保长半夜偷了那根绳

杨春新:苦乐年华忆插队
成小秦:失学青年如何成"知识青年"
成小秦:李家塬三孔窑,
我度过此生最艰难一年
刘顺林:我们差点“放闷棍”劫道
曹钦白:想你时点点滴滴在味蕾
庞沄:陕北女子线线的故事
庞沄:陕北插队老照片的整理与思考
庞沄:姐姐和我的青春祭
庞沄:铁生,你从未走远!
孙立哲:一个知青偶像的沉浮
孙立哲:生命烈焰,在压力中爆发
王骥:村里的那口老井与“四大硬”
王克明:对面山
疯女:一个北京知青的多舛人生

丁爱笛:北京娃娶了陕北羊倌的女儿

丁爱笛:同情到爱情,红兜肚是真情
丁爱笛:陈小悦和我的小故事
陈幼民:山里的话,撂在脚把把
陈幼民:陕北窑洞里的煤油灯
陈幼民:黄河东渡,那一年我没了家
陈幼民:陕北信天游引领穿越时空
邢仪:曾经走过黄土地
我与史铁生在陕北插队的日子
陶海粟:习近平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
陶海粟与习近平的一幅合影及其他
陶海粟:北京知青重返延川回馈乡亲
陶海粟:知青“青春无悔”辩

米鹤都:上山下乡运动的起源

王新华:一点苦难 一点光荣
沈永兰,她的生命定格在下乡100天
义犬阿黄,一腔痴情等待知青们归来
蒋申松:陕北插队是最"接地气"岁月
顾晓阳:“窑洞”博士
李泽骏:从延安到北京跋涉五天之旅
吴乃华:馒头中的驴粪,漫漫回家路
吴乃华:在农村生病是要命的事
吴乃华:插队才知道屁股也可以做饭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