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拾年 | 余琼琼:他葬了心爱的猫儿,被邻人叫成“疯子”

余琼琼 新三届 2022-09-19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余琼琼,1951年生,重庆市人、1983年考入原四川财经学院会计系(现西南财大)。中国注册会计师,从事财务工作多年,退休后笔耕。

原题

奇人王大爷




作者:余琼琼


陪伴我们十四年的黑贝‘’巴顿‘’(把门将军)死了,我们驱车一个多小时在青城后山的‘’爱犬之家‘’寻了一小块野山地把它深埋了。下山的路上,车内空气凝重,大家都闷闷的。我一下子竟思绪漂移,于是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四十多年前的荒唐的故事。

1973年,我在陕西街的街道生产组‘’陕中络纱组‘’上班。顾名思义,就是陕西街中段的居委会组织起本段的家庭妇女们,在辖区工业办公室的指导下办的一个小作坊,安置本段闲散的家庭妇女,社会青年生产自救的地方,又称为街道工业。那年头,国营工厂是上等人、集体所有制是中等人、街道工业则是比知青还低一等的末等公民了。

这种作坊一般都是为大厂作零件配套,沒有基本工资,全额计件,有活儿时忙得饭都顾不上吃,真的是又苦又累,没活儿时就组织学习——坐在一起拉话话儿,等活儿。一个月下来倒是能挣个二三十块钱,我很珍惜这份工作(至于怎么得来的这份工作,那又是另一把辛酸泪此处不表)。

我住的地方距这个作坊有约四站路,中午回家吃饭太耽搁时间,抢活儿时就不划算了,组长孙孃(居委会主任)对我很好,因为她们家吃饭人多,怕我不自在,就把我交待给了张妈。于是我中午饭便和张妈搭伙,得以自由出入于147号院了。

陕西街147号院,周围居民们又称为“邮电大院”,据说解放前是什么‘’冷暴动‘’的公馆,解放后充公,划给了邮电器材厂。开始只住入了书记、总工程师、总会计师三家人,对周围的居民来说,一直是个神秘所在。“文革”初期一下子湧入了十几家人,挤得满实满载,一个大院乱糟糟的。

孙孃的老公随军南下进城后与部队一起转业,没文化进厂学了电工,老实巴交连个班长都没当上。孙孃就不一样了,虽然从老区的农村来但根正苗红觉悟高能说会道办事勤快,一搬来大院便被派出所和辖区重用,当了陕中居委会主任,在陕西街中段颇能呼风喚雨。

张妈倒是大院老住户,她老头子就是那个总工,留用人员,“文革”前待遇还不错,幸好“文革”前病逝了,否则还不知会遭受多少的罪。熟了后张妈妈悄悄地告诉我,他们家以前在上海是大户人家,张妈也是上海人当过舞女没生育,内迁时陪张头子来成都,除倾心照顾老爷子外,还悉心将‘’大姐‘’的子孙们养育成人,在家族里颇受尊敬,孩子们都不在身边,奈何现在孤身一人在成都,被挤来只给一间房,厨房还在屋外的一个夹缝里。老了还参加生产组,慬小慎微,夹起尾巴做人。

我喜欢她,理解她,和她如母女般相处了三年。

147号院还真不愧为大公馆,几十年后尽管早己破败,大院的格局和厢房门上的彩色玻璃还能窥视出当年的堂皇。一进门的左边,有几间平房,应该是当年花匠的住房,门前的大葡萄架和花台,早已被革命得几零八落,只留下枯萎的滕架和凋零的残叶,滿目沧夷。

以上交待的是大环境,我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王老头,就住这个平房里。“文革”后才搬来,也不知是从哪个大院被赶出来,挤进了这间破屋。他总是独来独往,与周围的人几乎没有交集。

一天上班下久,孙主任把我叫出来,(此时我已是会计,拿月薪不计件了)告诉我,发现了敌情,一会肖户籍(管段民警)要下来,叫我带上纸笔一起去作记录。我不知道是谁要遭殃了。

肖户籍来了,还带来一个同事,‘’好严重!‘’我心里想着。

一行人进入大院,我才略知‘’案情‘’,原来有人举报,昨天半夜,王老头在他门前的葡萄架下花台里埋东西。王老头是国民党留用人员,现在在厂里已属管制人员。这年头埋东西不是金银财宝就是‘’变天账‘’,当然是‘’紧急敌情‘’!

没有多的话,一上来就开挖。可能是派出所通知了单位,单位的人带着王老头也赶回来了。我站在人群外围清晰地看清了王老头疼惜的表情。

很快就挖开了,埋的是一个木匣子,人们不由自主地往后一退,还是肖户籍的同事勇敢,上前取出木匣子打开,一段白绫裹着什么,再打开:一个死猫,因为才埋,还没有腐,匣底一张纸,拿起来之乎者也没断句,那谁念不明白,传到了我手里,原来是一篇祭文,只有对猫的疼惜,没有反动言词。切!

两位户籍一言不发地走了。孙主任百思不得其解,不知所措,不知该定什么罪。我悄悄告诉她,这就是点‘’小资情调‘’不反动。她叫把猫扔了,我说扔了会发臭不如深埋还能沤肥。于是她带领大家喊了几句口号。‘’要斗私批修‘’!‘’打倒资产阶级王XX!‘’便草草收兵。不了了之了。

我留下两个段上的小鬼,原封不变地将猫尸装回再挖深些埋了。

整个过程,王老头面无表情,一言未发。事后张妈告诉我,他早已身经百战,见惯不惊了。

从那以后,段上的人们就叫他王疯子了,还有小孩偷偷对他扔石子。

记不清从那年开始,人民公园有了菊展,陕西街离人民公园只有半条街,我偷偷溜出去赏菊,看花的人不多,冷冷清清的。在菊展上碰见了他,他一定是认出了我,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一路追着给我讲解:什么真菊、苦薏、墨菊、什么单瓣、平瓣、匙瓣、什么管状、舌状、针叶……听得我一脑门子糨糊。本来偷闲出来換换脑,但看他兴致勃勃不忍打断,我敢肯定,几年来他都没说过这么多话。直到转完全场(幸好当年规模小)一个下午就过去了,除了说菊花就没有其它话敢说了。

后来偶尔也会在院子里碰上,却从来没有再说过一句话。

1992年,部领导来成都开会,恰逢菊展开放(每年都有直至现在已形成传统),此时人民公园的菊展巳声名远扬,我们单位离人民公园最近,于是我便被派加入接待。

一进展场,看见千姿百态,争奇斗姸的菊花,我突然灵光闪现,十几年前的糨糊喷泄而出:什么真菊、苦薏、墨菊、什么单瓣、平瓣、匙瓣、什么管状、舌状、针叶……全场大惊,连得讯赶来陪同游园的公园领导也惊呼:‘’人才呀!想不到你们物资局的会计师竟有如此专业的园艺知识。‘’

我这才明白,当年我遇到的,是一个真正的风流雅士。

这位王老先生我只知其姓而不知名,只知是留用人员,技术骨干。不知他的学历、经历。不过推想他应该是理(工)科生。仅从他葬猫、写祭文、赏菊,活脱脱一个多才多艺,有情有义的民国学子跃然而出。

然而这种情趣和当年的社会是格格不入,不被理解的。我明白他仅是他们那一辈千千万万知识分子中最普通的一员。他们的才华、激情、情趣早已湮灭于历次运动中。真难得在那种悽风苦雨的年代中他还保存了那份真性情,冒险为他的爱猫祭奠。而我有幸从隙缝中看到了那一丝人性的闪光,我认为是值得欣慰的。

回到前文,由于车程时间有限,我只讲了‘’葬猫风波‘’那小一段,原本想调节一下气氛,结果完全波澜不惊,儿子、媳妇说:‘’什么鬼?‘’孙子更是不懂我在讲什么,完全不理解,只有老伴叹了一句:‘’荒唐‘’!

是的,只有经历过那个岁月的人,才会留下深深的阴影。真的唯愿从此世道清明,人民民主、自由、和谐、远离愚昧,永远再无阶级斗争!


前排左二作者、右二孙主任、后排左四张妈

2021年5月于杨柳湖畔


余琼琼专列

我的大学梦

被女友出卖之后

有一种爱,叫不能娶你

余琼琼:海魂衫不见了

何日君再来之妻离子散

我所知道的张定和伯伯

替妈妈寻找她的爸爸

肥腊肉瘦腊肉,永远的痛

民国总理唐绍仪的后人们

一生的道歉,只为九毛七分钱

流走的青春,一段刻意忘却的记忆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拾年记忆
徐晓:救赎之路无比漫长,
也许一生还不够
侯杰:忆苦思甜往事,
在红色经典里寻找糠菜窝窝
红色音乐家李劫夫“文革”中万劫不复
王力坚:知青流行音乐的地下传播
罗治:一起“反潮流事件”,
中学师生奋起抵抗
郑会欣:“一打三反”,祸从天降的遭遇
屈在祥:一个傣族少年记忆中的文革
李薇薇:我那半疯半傻的少年时光
马雅:云中之鹤,革命时代另类少年
陈永济:中学里的阶级斗争
王永刚:江湖朋友是“小偷”,
我出手狠揍他一顿
郝寒冰:中苏关系恶化,
我怎一个“愁”字了得
朱新地:大炼钢铁,
我把父母睡的铁床交到学校
白槐:1957读初三,
我的档案被塞进“右派言论”
晋燎原:“贱爬”少年的文革记忆
温大勇:关于“出身”的记忆,
家庭成分撕裂的中学同学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俞京:我的松江缘,
一个“右派”子弟的运动史
李其容:右派爹给右派舅画张画
何蜀:少年宫画梦录,
一个右派子弟的悲欢岁月
晋燎原:"贱爬"少年的文革记忆

张海生:一波三折人生路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