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21年9月1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记忆 | 阎阳生:北京四中“小四清”和清华附中“大预科”

阎阳生 新三届 2021-08-14


作者简历

(照片误植,深表歉意)

      

阎阳生,1947年生于山西阳城。1967年清华附中毕业后,历经工农兵学商,1982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市政系。后到联邦德国留学。曾任北京科学院业务处长、全国工商联宣教部副部长、《中国工商》杂志总编辑。独立撰稿人和文史研究者。


原题

一段历史的预演和雏形

——1965年:北京四中“小四清”

和清华附中“大预科”




作者:阎阳生



1966年冬,强弩之末的清华附中穿越天安门广场。燕长江、王武镝图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全面复苏,两弹一星震惊世界。毛泽东同时把美苏列为敌手:“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1964年国庆,清华附中的入学新生并列举着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头像,从远郊的清华园坐火车到天安门游行;男四中的干部子弟学习小组在皇城中心隔墙猜测:“赫鲁晓夫式的人物就睡在我们身边……”
 
环境背景和学生结构的差异
 
地处京城中央皇城下的男四中,和远在圆明园废墟畔的清华附中对比鲜明。它们的学生来源和成份也不同。这种环境背景形成的天时地利、孕育的气质氛围,对文革中两校红卫兵的产生和走向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男四中:紫禁城下名校
 
四中前身是1907创建的顺天中学堂,由顺天府府尹和学部议复御史联名奏请光绪皇帝开设。四中所在地叫皇城根,毗邻故宫是名副其实的天子脚下。解放后,更是和继承天子威仪的中南海一墙之隔,中央部委重臣府邸环绕四周,与林彪住宅桃李相望。
 
文革前后,只收男生,俗称“男四中”。校门是清末遗风牌坊式建筑,红漆校名由御用文豪郭沫若题写。但在一些平民子弟回忆里,它灰墙铁栏门楣阴郁等级森严。曾被电影借拍“日军宪兵司令部”。

1960年代的北京男四中校门

 
四中号称“天下第一中”,当年全北京的中学只有四位特级老师,四中就占了两位。教学质量和高考命中率绝对领先,据说高考物理六道题押中了四道。京城的萨老师少、甚至认为,考上男四中,不管后来运势如何,都是“前半生”的一大功名。
 
清华附中:清华园畔新锐
 
清华附中地处清华园和圆明园之间,前身清华大学志成学校创办于1915年,是清华大学直办的子弟学校。和北京市的其他中学统归教育局管理不同,清华附中是清华大学创立和直接领导的。清华大学,以它独特的自由气质和个人奋斗,对半墙之隔的清华附中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而一步之隔的圆明园遗迹,在夕阳中把历史浓缩成一片沉重的墓碑,和毗邻皇宫高墙铁门的四中相比,圆明园废墟边的清华附中接着农田和荒野,更自然也更开放。

1965年,清华附中教学楼前课间操。王武镝供图

 
新任校长万邦儒雄心勃勃,一亮相便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改革规划。1963年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就一炮打响,高考理工科总平均分(495比487)和考入清华人数(43比36)均超过霸主四中(清华附中周鸿钧老师资料)。
 
1964(39比27)、1965(57比37)年考入清华人数更是和四中拉开差距,升学率和考入清华北大的比例跃居榜首,和男四中、师大女附中成三足鼎立之势。戴着清华附中的校徽,能照亮一车人的目光。
 
男四中:高干子弟主流
 
文革前夕,四中高干子弟云集,而且很多是开国元勋和中枢重臣之后。刘辉宣把它形象总结为“一二三”。即刘少奇的儿子一个(刘源源),彭真的儿子两个(傅洋、傅亮),薄一波的儿子三个(薄熙永、薄熙来、薄熙成)。将帅子弟就更多了。
 
在陈凯歌的班级里,政府副部长以上干部的子弟占了百分之二十以上。“他们大都剃着平头,腋下夹着书本。一到黄昏,校园中就布满了三三两两的人群,或者围着体育场奔跑,或者在夕阳下大声辩论。(陈凯歌)”
 
虽然四中不乏刻苦攻读的平民子弟,但干部子弟由于其数量和影响,不能不主导了当时的校风。
 
清华附中:高知子弟主流
 
清华附中作为子弟学校的延续,清华子弟中的佼佼者首选清华附中。它地处八大学院环绕之中,它的学生大都来自具有知识背景的家庭。学生的分班和学号都是按考分排列的,良好家境和西式教育使高知子弟成为学校的主流。
 
陈小悦和周立基前后夺的外语大赛第一名,外语考试已经无法对他们评分,平时只看原著。跳高冠军陈小悦(父亲陈梁生哈佛博士毕业)、跳远冠军戴贤远(祖父戴季陶),父亲都是清华教授。
 
即使作为另一主要成分的干部子弟,也多来自军事院校和科研单位具有知识背景的中层干部家庭。这和四中集中了有中央背景的高干子弟不同。清华附中最早起事的卜骆邝(卜大华、骆小海、邝桃生)是高二预科的同班,他们的父亲都是科研机构的中层管理干部。
 
高知子弟占据了学习和体育的第一梯队。干部子弟紧追其后,在一个突兀的时空交错点上终将撞出特异的火光。
 
男四中:性压抑
 
性别结构的不同,也是造成两校气质和行为差异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作为只收男生的四中,充满封闭的焦虑甚至自虐。引领校风的高干子弟,以不修边幅为荣:“衣服还新的时候就打了补丁,有人甚至冬天也不穿袜子,布鞋被脚趾顶开了一个洞也不去修补。(陈凯歌)”。
 
唐晓峰“平生头一次谈心,是与一个要帮助我的干部子弟,我俩在校园找了个背人角落一坐,那种感觉,比头一次搞对象还别扭。”
 
挤在闭塞楼群的水泥球场,热衷同性的身体对抗和粗鲁的玩笑。一个学生因为被健壮的贺鹏飞(贺龙之子)撞到了篮球场外,天天绑着铁砂带,绕大操场跑20圈以上。但他在校外见到女生却心惊肉跳,深信男女同池游泳可使女生怀孕。
 
对异性只有封闭的想象和焦虑的渴望。北岛回忆:生性腼腆的C同学,曾在入团书面思想汇报中,坦白了自己关于性的想象,包括女性生殖器和乳房的形状。(文革开始)被大字报公布出来,被划为反动学生,从大家视野中消失。
 
无独有偶。我在清华附中的高一同学代星一(高64【5】班6号)的性幻想几乎如出一辙。其对组织诚实度和政治结局亦如出一辙。“性压抑可以以其他方式转移或释放,比如刻苦学习。‘文革’爆发后,性压抑就跟着转移到政治上去了。(高中)”
 
清华附中:体育美 

而在男女合校的清华附中,异性吸引和青春萌动像随风起浪的稻田一样自然而然。男生在圆明园晨雾中跑步时,会对白杨下背诵外语的女孩儿怦然心动。
 
在这里死钻学习的书呆子受到蔑视,体育夺冠受到英雄般的崇拜。北京市中学生跳高冠军的陈小悦,1米85的个头修长的双腿无疑是女生心中的白马王子。铅球冠军郑光召肌肉凸起,被称为“郑块儿”。
 
在中学运动会同场对决的高中组男子比赛,力量型的铅球比赛,四中包揽了前三名,薄一波儿子薄熙永是绝对冠军。而在技巧型的跳高角逐,清华附中的教授之子陈小悦优雅过杆一枝独秀。

清华附中从1960年代就有长跑队
 
比起男四中纯男性的冲撞和喝彩,清华附中女排队长刘刚高高跃起展臂扣球,男排队长刘传新扑倒在地抢拍“女神”。清华附中在异性的注目下过竿撞线,一举夺得了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四个团体中三个冠军。
 
从解放军学来的“谈心活动”,也使男女成双披上政治外衣,在自我批评下传递爱慕。以至于班主任不得不出面灭火“拆对儿”(周鸿钧回忆文章)。被称为“小东方红”的大型演出,要连续排练好几个月。台上演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台下促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
 
四中“小四清”与
清华附中“大预科”
 
文革前两年,发生在四中的“小四清”和清华附中的“大预科”,似乎毫无关联,实际上是两个和文革红卫兵互为因果、甚至是预演的极为重要的事件。

1960年代清华附中校长万邦儒
 
四中“小四清”:高干子弟政治演练
 
1964年至1965年,北京市西城区的北京六中、四中和八中先后有高干子弟发起学生风波,后来被称为“小四清”。
 
北京四中高三的一些高干子弟,挑头给陆定一(中宣部长)写信,提出学校搞修正主义教育,鼓励走白专道路,排斥干部子弟。要求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俗称“四清”)。
 
后来成为红卫兵领袖的秦晓回忆:“有一天,就跟小政变似的,突然召开支部会,大家又都选我当团支部书记。”各班团支书都由干部子弟回来,“由我们控制局面。”
 
各班教室后面墙上很快贴出了批判落后同学的“资产阶级思想”的小字报。后来成为红卫兵对立面领袖的牟志京发现,那些铺天盖地的批判文章,有不少取材于他的日记。“除了文字讨伐,还开过面对面的批判会。只记得承受力几乎到了极限……”
 
在班会上,出身好的讲光荣,出身不好的讲罪过。当时也遭到批判的周孝正等认为,这次风潮主要是干部子弟对上要求阶级路线,对下批判白专学生。但它的结局却是颇有戏剧性的,彭真派来了万里、张文松牵头的工作组。
 
秦晓回忆:彭真“很强硬,也很谨慎。最初把工作组放到学校外面,分别找人谈话,就像进了敌占区似的。”最后由万里在中南海训话,闹学潮的领头学生受到整肃。但实际上,高干子弟达到了目的。“小四清”结果:学校领导换人、高干子弟入党。 

1965年,男四中校长杨滨

 
新任校长杨滨本身就是老干部,在很大程度上是来照看“我们自己的孩子”的,开始更明显的“阶级路线”。学校专门组织了干部子弟学习小组。1965年7月1日,孔丹入党。接着,马凯、李三友、秦晓陆续入党。孔丹说:以学生身份入党,“是人生的一个新阶段。”
 
这意味着干部子弟更多的优先权,而出身不好的学生,则面临更多人为的障碍。“一九六六年春,暴风雨将临。我连团员都不是,有一种被排斥在外的恐惧感……(北岛)”
 
“小四清”有点儿以“极左”反左、抢班夺权的样子。这极像是一年后群众运动学生组织的一次预演,但却是被清华附中效仿。
 
清华附中“大预科”:迈进大学的教育改革 

而此时1964年,在北京偏远西郊,校长万邦儒带领清华附中的教育改革开始走向巅峰。其最重要的标志是北京空前绝后的两届预科的创立。
 
预科班从高一选拔优秀学生,教材由大学编写、主课全由清华大学讲师任教。提倡“以外语为纲”“少做题,多实验”,教物理的张三慧老师是第一个用双语教学的。
 
预科班实际上就是清华“大预科”,等于一只脚踏入了清华大学。考试成绩无疑是最硬的指标。但冯玉中主任透露了一个出身潜规则,比如学号第1的田维煦(父亲1957年被打成右派)就没有选入预科。但成绩优秀的熊刚(中联部长熊向晖之子)落选令人不解。

赵访熊教授和清华附中数学教师傅眉、孔令颐、刘育群亲切交谈
 
所以,在预科知识分子子弟仍是主流,干部子弟紧追不舍。高二的干部子弟杨盘、邝桃生、阎阳生、张承志组织了“红缨”小组,准备跳级参加高考,并为此办了一份既有难题解析又有时事辩论的手写小报。与此同时,以高二的周忠钰、周舵为代表的教授子弟也办了一份手抄小报,在高知子弟中传阅。有人认为,这是后来文革派系串联的雏形。
 
而这时四中“小四清”的“阶级路线”,也蔓延到清华附中。和四中领导层的老干部背景不同,清华附中校领导大多是资产阶级和民国旧吏出身,四中的“小四清”使他们内心震撼。学校不仅模仿四中组织了“干部子弟学习小组”,更建立了以干部子弟为主的射击队。
 
和四中“资产阶级子弟”在“小四清”被批判时逆来顺受相反,清华附中的高知子弟一有机会就针锋相对。1964年由于一次平民子弟和高干子弟打架事件,演变成全校“阶级路线”的大辩论。两派的大字报互不相让,竟贴满了半个大饭厅。
 
和四中相反,在各个班级的团支部大多为高知子弟控制。高63(1)班团支部的发展会也成了阻击干部子弟的战场,连外班的同学都挤来“观战”。两派据理力争,互不妥协,差一票也不行。这使双方都感受和学会了群众性运动。
 

1965年,阎阳生在清华附中自制“列宁衫”和报刊发表文章

 
把高干子弟的高层背景作为红卫兵发起的原因,几乎成了史学界和社会的共识。如果真是这样,拥挤着开国元勋中枢重臣子弟的男四中更应该是红卫兵的始作俑者,而不是产生在远郊自由化的清华附中。
 
四中“小四清”是个折中,撤换了校领导,收敛了干部子弟。清华附中的“大预科”选拔了精英,潜伏了分裂。正当四中高干子弟模仿治大国的父辈开始治理小学校时,个人主义天马行空的清华附中爆发了……
 

2012-05 谷雨草稿

2021-05 小满四稿


1966年“八 一八”,毛泽东接见红卫兵,右侧的黑色背影是阎阳生

 

主要参考文献:

《暴风雨的岁月》,北京三联出版社2012年出版 

《“文革”风暴前的清华附中》,北京《纵横》杂志、《北京青年报》2006年

 

阎阳生专列

北京考生阎阳生: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孙立哲:一个知青偶像的沉浮


文图选自作者财新博客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北京四中+清华附中
李杭:从北京四中到清华附中
清华附中:"红卫兵"诞生的台前幕后
北岛:北京四中那些事
北岛:四十年前的记忆断章
秦晓:草原阅读,走出黑暗的启蒙之旅
孔丹送别老兵李三友董良翮陈小鲁
董良翮去世,孔丹回忆联动往事
唐晓峰:难忘的一九七一年
牟志京:拍婆子与黑格尔
张育海:战殁于缅北战场的北京红卫兵
记亡友育海:没有墓地的陵园
陈凯歌:下乡时我带了十管特大号牙膏
陶海粟:习近平在陕北的七年知青岁月
陶海粟与习近平的一幅合影及其他
陶海粟:北京知青重返延川回馈父老乡亲
陶海粟:知青“青春无悔”辩
孙立哲:一个知青偶像的沉浮
孙立哲:生命烈焰,在压力中爆发
仲維光:巴山楚水淒涼地
甘铁生:白洋淀诗人群落的开心年月
徐晓:我的朋友史铁生
周舵:当年最好的朋友——记诗人多多

丁爱笛:北京娃娶了陕北羊倌的女儿

丁爱笛:由同情到爱情,红兜肚是真情
丁爱笛:陈小悦和我的小故事
庞沄:拜石,我在陕北的结拜兄弟
庞沄:姐姐和我的青春祭
庞沄:飘逝的山丹丹
庞沄:陕北插队老照片的整理与思考
庞沄:送别两位最熟悉最钦佩的陕北老插
庞沄:铁生,你从未走远!
我与史铁生在陕北插队的日子
霍秀:“两航归来”的英雄爸爸,
女儿跌跌撞撞的青春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