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五届丨何晓星:哈军工学子自我下放,土里刨食真不容易

何晓星 新三届 2022-09-19


作者简历

何晓星哈军工入学照
何晓星,1965年从上海考入哈军工,1970年毕业后,自我分配到农村做过11年农民、后当过工人,做过经济管理工作,1990年起从事经济研究工作。退休后现居上海。

原题
土里刨食真不容易




作者:何晓星



我1965年从上海考入哈军工,1970年大学毕业后,自我分配到农村做过10年农民、后当过工人,做过经济管理工作,1990年起从事经济研究工作。
文革中我和那些家庭受到批判冲击的青年一样,人生中充满了挫折,历经失败和弯路,更受潮流的影响,一心要革命,想真正做到与工农兵结合,改造自已,大学毕业后,我自己决定到东北农村当一个普通农民。在农村一呆就是11年。
从南方的大上海到北方的小乡村,从一个大学生到普通农民,干的是每天筋疲力竭的体力活;吃的苞米面、土豆、大碴子,在人生地不熟的环境如何与老乡相处,漫漫长夜是怎么熬过来的?个中的酸甜苦辣不必多说。
今天就讲一段农民在黄土中刨食求生有多么艰难困苦的往事。


1971年,作者(右2)在黑龙江省肇东农村田头和农民讨论谷子增产问题


都说土里刨食挣工分被人踩在最底层,可是我这个大城市长大的白面书生,想要到这个底层还真不容易呢。

秋色慢慢染黄了大地,因为这一带都实行高矮作物间作,以增加光照面积,所以是黄豆、谷子和苞米、高粱一行隔一行的间作,这样因为它们有先有后成熟,所以漫山遍野铺满了黄緑相间、或黄红相间的美丽彩画。可惜欣赏美丽画卷的好心情转瞬即逝,因为好收成是一刀一刀割出来的。

按照成熟的先后,首先是割大豆,其次是割谷子,最难割的反而是最先割,尽管我做好了最苦的思想准备,手上预先包上了好几层破布,但这个下马威还是超出了我所有的想象!一趟黄豆(4条或6条垄)才割到一半,腰就疼得要断掉了,手掌如针扎般的痛,磨出的鲜血渗红了包扎的破布,我忍不住不断抬头远望,怎么还有那么远啊?但是直了腰再弯下去,腰疼的比刚才还要厉害,简直就是酷刑!长长的垄沟一眼望不到头,何时才是个头啊?这时的绝望甚至生不如死,这种煎熬和绝望,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但是一个声音提醒我,开头是最苦的,好比当兵在新兵连是最苦的,咬牙熬过那几个月,后面就好了。我相信我能熬过去。于是咬着牙,一刀、一刀、又一刀,弯腰、直腰、再弯腰,一寸、一寸、又一寸,一尺、一尺、又一尺地挪过去,终于这趟子到了头;刚要喘口气,可是一看,人家已经割到第二趟的中间了。我想往手里吐口唾沫再—可是吐不成,手上连包布已经连在一起,血肉模糊、惨不忍睹!看到这手,一股邪劲儿上来了,追!只要还有一口气,不,就是死了也要追!就像珍宝岛烈士于庆阳那样,倒下也要向前爬。于是就又在第2趟弯下了腰,以后又是第三趟……

不知又过了多少时间(我对时间已经没有知觉了),忽然传来了禄队长“歇着啦”的口令声,我如获至宝,倒不是我可以休息,而是我可以趁“休息时间”向前追上大帮了。正当我埋头挺进时,前面忽然一亮,到头了?原来几个社员趁休息时帮我割掉了拉下的那一大段,他们有住在隔壁的青年郭春有、说话文绉绉的初中毕业的冯天财等人,我忙说谢谢你们了,害得你们没捞着歇!冯天财说,谢个啥,众人帮一人,不费劲啦。一句话说的我心里暖暖的,一下子增添了不少劲儿。

割完了黄豆割谷子和糜子(磨成黄米,可做东北人最爱的粘豆包),谷子虽然没有黄豆那么多刺,但根杆都是实打实的,密密层层的,好像整趟谷子都结成一块大钢板,你要用锉刀一下一下地把它都锉成粉末,你想得多大功夫!好在社员们帮忙,也好在因为产量不高(其实价格较高农民喜欢)种的不多,黄豆割了两天、谷子糜子割了三天就结束了,但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两年和三年那样漫长,总算熬过去了。

下面就是大量收苞米还有少量高粱了,男劳力就是放倒苞米,左手把苞米一拢一压,右手用镰刀在苞米根部一割,苞米就顺势向左倒下一片,这样借力就可以少费劲,更好的是不用弯腰低头,比割黄豆谷子省点劲儿。这样我只要休息时追一段,基本上都可以追上大家了,这样要帮我的人也可以多歇一会儿。

可是,收苞米却是女劳力们的大苦活,她们得跪在地上,几乎全身趴在割倒的苞米桔子堆上,一个一个地把苞米掰下来,收到篮子里,一装满就送到大堆去。像裴婶这样年纪的妇女,平日以家务为主,农忙时也要下地干活,同时还要忙乎全家人的3顿饭。裴婶和女儿丽羽本来也是第一年干这活,除了同女劳力一样跪着、趴着赶进度(已经是跌跌撞撞地很不容易啦),还要烧3顿饭,把热气腾腾的饭用毛巾盖在篮子上,送到我们(男劳力)手边。这是要付出超过男劳力多少倍的辛苦啊!

我看到裴婶一心一意、竭尽全力地跪在地上掰苞米,心想她那弱小的身躯,怎么能支撑这样无比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呢?这需要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啊,我心里充满了由衷的敬佩和感动。我曾经问过柳队长,为什么不先掰苞米后砍倒,妇女也可以直腰干活了。他说,还是跪着这样快,老娘们成年弯腰都惯啦。

作者(右)在农民家


20多天的起早贪黑,终于把庄稼都搬到场院里,这时已经是10月中旬,趁着土还没上冻,又干了半个多月的水利工程,这是全公社统一规划、统一组织施工,热热闹闹的。当然,全部任务是分到大队,再到小队,再到个人。每人一段,但仍然是,挖好自己一段的,总要帮助没有挖好的,于是都要等到全部都挖好,全队一起收工回家,这样,我自然是被帮助较多的那一个。我也有点纳闷,这些社员从来也不问修这些“工程”有什么用,更不问这些“工程”对于自己生产队有什么用,多年的大锅饭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场院的地也冻的很硬了,于是全队劳力都拥到场院上去。有苞米脱粒的,一台机(到后期可以再借到一台机)一个班就要十几个人;有赶牲口压谷子、黄豆和高粱的,还有扬场的等等。全部男女劳力分成两班,一个原因是让脱粒机歇人不歇机,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无论男女还是大人小孩,都非常踊跃地要求做夜班。本来我想是不是集体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但自己做过一晚上就恍然大悟了。做夜班的劳力无一例外地都带着个大碗甚至锅子,有的还带个酱油瓶子,他们告诉我,夜班管饭。

盼星星、盼月亮,“管饭”的时刻终于来到了。轰鸣的脱粒机静下来半个钟头,所以做夜班的劳力都蜂拥挤到生产队房门口,拿着碗盛上一大块豆腐,热气腾腾的,不大不小,正好一碗,而且四四方方的每块都绝对一样大小,一家有几个人的用锅子盛也是一样,真正是童叟无欺。盛了豆腐的人都兴高采烈地找到场院的一处角落,撅了一根苞米或高粱桔子就享用起来,说是什么也不用放都比肉还香,有的还浇点酱油,那就是山珍海味了。看着男女老少像过大节一样的欢天喜地,我不由地长长地叹了口气,是啊,这里的农民一年也很难吃上一回肉,哪怕是过年;平常小孩吵着要吃豆腐时,得用各家过年分到的宝贵的黄豆去换一点,其他大部分的黄豆还得留着做酱什么的,那大酱可是一年四季的主菜啦。特别是,夜班的“豆腐宴”一分钱、一颗黄豆都不要,我想这是他们特别开心的真正原因。
 
我当时很奇怪的是,粮食(大部分是苞米)打好、扬好、筛好在场院上不能过夜,哪怕是后半夜人困马乏,也必须马上装车送往粮库,即使马车在粮库大门排了几个钟头(这是家常便饭),也不能在家等待。后来我发现公社、大队干部也不分白天黑夜地频频到各生产队督战,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必须首先完成或超额完成征购粮任务,最后才能留下农民的口粮、种子和饲料等。如果放在场院上时间长一点就会夜长梦多,就保不齐生产队先留下点,造成“瞒产私分”,这样不但可能完不成征购任务,而且影响总产量(当时的主要政绩),特别是,这种事情是很难查出来的。

令公社干部提前担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如果完不成征购任务,则必然要查生产队和农民有没有“瞒产私分”,而这在历史上是有严重教训的,比如58年有些地方为了完成高征购,大搞反“瞒产私分”,把农民搞得两手空空,产生了饿肚子和饿死人的严重后果。所以干部们都瞪大眼珠盯住这点粮食,至于农民留下的够不够他们就不管了。所以往往第二年春夏,有的农民就叫唤缺粮了,种地的农民没粮吃,这等怪事就是那个年代常有的事。

打完场到分配还要等一段时间,男劳力就开始刨大沟底,这就是把几个水塘的水抽干,塘底的泥土冻到一定深度,就可以刨出来送到地里。这里除了人和大小牲畜的粪便以外,没有其他有机肥,数量大一些的就靠这大沟底,可惜塘里的鱼虾、水草不多,所以这沟底的肥力也只有天知道。所以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再说男劳力这么长的冬天呆着干啥呢?每人早上都划出一块,这是一天必须完成的任务,男劳力稀稀拉拉地来了,呸、呸!往手掌吐两口唾沫就抡起大镐干起来了。我也呸呸往手心吐两口唾沫,抡起大镐朝冻土刨了起来,可是吭哧吭哧刨了半天,只有像麻子一样的白点子。

在我一边的陈连芳笑了,说你这样累死也刨不下一块,你得会巧劲儿,你先找准一个点,正好是个茬口,然后几下子砸下去,注意,镐不要抡的太高,也不要早使劲儿,镐快到底了再使猛劲,这样稳稳的,几下子准行。陈是个20多岁的青年,长的很帅,还有个现金员的工作,不过队里的现金少的可怜,所以他的现金事情并不多,绝大部分时间还是下地劳动。他叫我在他刨的缺口处,正好是两人的边界,找了一个茬口,说你就砸吧。我就按照他说的方法,一下、两下、三下,冻土块果然松动了,再在边上撬动几下,一大块冻土果然下来了。

逐渐地,我就跟上了进度。男劳力快的三四个小时,一般的四五个小时就能干完,我慢一点五六个小时也能干完,比过去好多了。几个小伙子要帮我,我说还是自己来吧,刨几下脑袋就冒热汗了,过一会儿就要脱脱棉袄了,数九寒天这样活动活动也好。大沟底刨了几天,我的胳膊就疼起来了,吃饭手发抖筷子都捏不起来,而且冬季夜长,夜长梦多,夜里很长时间都睡不着。不像秋收那时候我的腰和胳膊虽然疼的要命,但吃了晚饭别的什么也不想,往炕上一倒就睡着了,因此那时候夜里也就忘记疼了。

冬天时常还搞点民兵训练,我在18岁到30岁之间,自然也在这个范围。一天夜里,突然吹起紧急集合哨,我们赶紧打起背包,先是排、后是连的集合,然后开始夜里急行军。我在军工当兵拉练过几次,因此不在话下。可惜得意过头了,在刚要回程的时候踩了个空,脚崴了!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很快就掉队了,这可咋整?在这寒冬腊月、深更半夜,人生地不熟的鬼地方,还有20多里路怎么摸回去?正当我灰心丧气之时,突然来了个黑影,原来是冯天财,他发现队伍里没我,就找来帮忙了,真是天助我也。他扶着我,一瘸一拐地慢慢挪动着,后来又把我的背包接过去,一直到天亮才到家,我是自己倒霉,天财凭什么陪我多余遭那么多罪啊?

作者的一家子

郭春财会计算了快一个月的账,总算到年终分配了。这些年,大家对分配已经没有什么指望了,所以并不期待。劳力多人家的工分多,可是每个工分的分值是全队的总盈余除以总工分数,因为生产队除了卖粮食没有别的,所以总盈余就很少,可想而知一个劳动日(10分)低的就只有几毛钱。因此一年下来,扣除领取口粮的钱,少数劳力最多、出工最多的人家也只能分到几百元钱,还有一些一年只可领到几十元钱。

这还不算,更惨的是那些人口多劳力少的人家,由于分值低,他们辛辛苦苦一年挣的钱,还不够领回口粮的钱,那怎么办呢?总不能让这些人家没饭吃吧?他们的解决办法是,让那些领了口粮还有剩余钱的人家,“自愿”给没有钱的人家“拉账”,也就是借钱给这些人家帮助他们领回口粮。当然啰,说是借,从来没有听说还的;说是“自愿”,一个屯子里住着,都是沾亲带故的,至少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总不能看着身边的人活活饿死吧。

于是很快地,没钱的人都找到了有钱的人拉账,这样一来,没钱的人都领到了口粮,而有钱的人都变成了没钱的人,换句话说,全队人都算是有饭吃,但全队人都没有钱花。其中的窍门就是把社员对队的欠债变化为社员互相的欠债。我只干了半年,账面上只有几十元钱,郭春有领口粮的钱不够,就让我和其他人家帮他拉了账。

过春节前,各家的猪养肥了,大多数人家卖了猪换几个零花钱,只有少数几户杀了猪,不杀猪的人家就去秤一点,包个饺子算是过个年。我到许多人家串了门,开头我还说两句“过年好”之类的拜年话,后来就实在说不出口了。因为家家户户确实没有那个过年的影子,也没有过年的心情。姚洪清家两个男壮劳力,还有一个老爷子,就是讨不进一个娘子。洪清高中毕业,有才有貌,现在20多岁,跟我一般大,至今还是光棍一条,在农村可就是个老大难了。看着家徒四壁的屋子,他酸溜溜地说,过去说过年,还买点冻梨、糖块什么的,现在啥也没有,这是过“粘”啊。

这期间我妹妹晓平来过一趟看我,她是在吉林梨树县插队落户,当然还是住在裴叔婶家里,叔婶对她都很热情,丽羽同她聊的也很投机。晓平比我懂生活,翻出我的脏衣服,帮我洗衣缝补,料理了一番,以后经常给我写信,让我感到很温暖。

1996年上海


延伸阅读

哈军工毕业我当了11年农民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老五届之窗

刘小沁:哈军工往事,

那些“离经叛道”的镜头

卢作孚孙女卢晓蓉:
我与江姐之子彭云同窗六载

章华荣:为共和国这一代大学生立传
陈剑:国之骄子老五届
吴定斌:部队农场再教育,
被连长训斥“鸟兵烂屎兵”
张华磊:无线电系毕业到工厂当电工
张铁壁:北大"回炉班"与653分校
刘金霞:致我亲爱的老五届同胞
张宝林:6377部队学生营集体追忆
韦兰忠:大学毕业先去农场插田
李秉铎:川大学生赴京大串连纪事
唐延秋:我成了拿"高薪"的赤脚医生
敖艾莉:一个女生的徒步“大串联”
韩兆琪:大学文工团的载歌载舞
周永威:军垦农场再教育纪实
刘金霞:北大荒军垦农场生子记
白庆泰:把大学生分配去收破烂
白庆泰:军垦农场"再教育"的大学生
卢达甫:大学毕业分配决定终身命运
李秉铎:说起大学分配人人一肚子苦水
敖艾莉:1967年“五·一九”惊魂
黄肇炎:三线国防厂伙食没油水
李维治:我在大学的冤案
朱顺泉:阔别37载,调回上海老家
苏兆瑞:难忘当年大学录取通知书 
苏兆瑞:文革中大学男生女生那些事儿
苏兆瑞:"老五届"大学生的毕业分配
苏兆瑞:我的海陆联运北上求学之路
苏兆瑞:文革中的"复课闹革命"
苏兆瑞:难忘1967年冬夜大出血
敖艾莉:革命时代的女大学生剪影
李秉铎:县中学往事
 李秉铎: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日子里
李秉铎:说说印江打米厂的那些事
潘松庆:武汉文革拾忆
邵学新:武汉"八 一"渡江惨案
郑克中:北大“文革”二三事
陆伟国:四位同班同学的文革遭遇
陆伟国 :我见证的人大血腥武斗
李豫生: 我与 "人民大学七同学一封信"
许景禹:我要回母校向老师当面道歉
红卫兵"五大领袖"老五王大宾去世
任正非:华为成功与我不自私有关系
温家宝的燃情岁月
蔡绍佩:我参与研发的新药终于上市
蔡绍佩:品味初到新大陆的甜酸苦辣
李世华:我的大学,饿的滋味
刘金霞:关质琦,我永远怀念的同桌
高晋占:为一副护膝深山夜行五十里
高晋占:没爹没娘偏逢大饥荒岁月
高晋占:高考前百年一遇的山洪暴发
高晋占:寒假时回家过年的辛酸记忆
陆伟国:我的初恋
王学泰:文革监狱里认识的干部子弟
陈楚三:关于红卫兵的一桩历史公案
北影大院 :荒唐而残酷的文革日子里
王友琴:未曾命名的湖和未曾面对历史
陶铸之女陶斯亮:百折不回的无悔人生
周永威:我见证了武汉七二〇事件
周永威:悬崖边边上的师生之恋
周永威: 我的"武斗",毛骨悚然的游戏
周永威:运动伊始我呛了一口水
周永威:我进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周永威:1973年往事

张华磊:闯荡新大陆的“大龄青年”
吴珂:恋爱双方赠言,
女生叮嘱不许犯生活错误
卢达甫:困顿中遇见的笑容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