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威廉·拉波夫|《语言变化原理:社会因素》序言

威廉·拉波夫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2-05-19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近日,著名语言学家、社会语言学主要创始人威廉·拉波夫所著的《语言变化原理:社会因素》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于语言演变研究的汇集和总结,对于传统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具有革命性意义。

今刊其序言,以飨读者。

 《语言变化原理:社会因素》

              序  言                   

我很高兴石锋教授主持把《语言变化原理》译成中文出版。我希望这将有益于中国的语言变化的研究,使富有成果的汉藏系语言研究的悠久传统得到增强。

语言变化的普遍理论是以在纸上、羊皮纸或竹片上存留下来的文字材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历史语言学家研究因偶发的历史事件而幸存的文献残卷,已经在历史语音的构拟中取得了令人惊奇的成功。我怀着敬佩之意把他们的研究称为:对于不完善的资料进行最充分的利用。这套书则是希望说明,他们的结论可以用进行中的音变证据来加以丰富并再现活力,这是基于记录日常生活中即兴语言的研究中得到的。

我第一次到中国是在1973年参加美国语言学会访华团。这次交流之后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语言和语言学》(W. Lehmann主编,得克萨斯大学出版社)。我那个团组中的学者们对于中国和中国语言学的了解都比我强得多。我们访问了很多城市,了解到当时为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推广普通话,制定出各种结合实际考虑周密的语言政策。我还从他们正式讲座的提要中学了一些汉语,并被夸奖学会“两条腿走路”的意思,我自己工作中也有相似的情况,这可以作为西方语言学中的一个实例。

当时,极为重视语言研究的社会意义。我记得曾听说有一个研究课题是要学生们采访上海港的工人,以便证明革命京剧《海港》中的语言的正确性。然而,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方式进行的系统的语言学研究。


01

基本原理

方言口语的中心性+观察者的悖论

在本书中展示的研究工作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显示了日常生活中语言变异的研究如何证实我们对语言总体是一个系统的理解。汉藏系语言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反映出跟本书各卷中涉及的英语、西班牙语,以及其他印欧语言研究得到的驱动力量是相互对应的。例如,最小努力原则单词尾部信息量逐渐减少的效果是相同的。汉语在历史上有着大量跟这一过程相对应的重新调整现象。

另一方面,正在进行中的音变的社会分布使我们对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有更多的了解。用于在美国划分进行中音变的社会经济层级,当然不同于在中国的城市中随机样本的结构。但是我们仍然期望《语言变化原理》书中展现的年龄、性别、以及城市/农村的分析维度,会在汉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中有着同样的重要性。

在任何这种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中心地带,我们都希望能够发现支配着本书各卷中所报告的研究工作的两个基本原理。

1. 方言口语的中心性。一种语言的历史就是在家庭和亲友间使用的方言口语的历史。它从父母传递给儿童,并随着儿童离开父母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2. 观察者的悖论。为捕捉到一种方言口语的准确的记录,我们必须去观察人们在没有被观察的情况下是怎样讲话的。这第二个原则突显出形式语言学与语言变异研究之间的区别,前者的语料局限于母语说话人的直觉,而后者则是要找出语言直觉跟日常生活实际说话的不匹配现象。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直觉跟我们实际讲话是一致的,然而当二者不一致时,重要的问题就出现了。形式语言学家抛弃人们在直觉下实际所说的话语,而社会语言学家却走上相反的道路。当研究中包含了系统性的语音变化时,这个问题的性质就变得更为清晰。在音变之初,说话人对于新的形式并没有察觉。随着变化的进行,他可能会有所察觉,但是归入脱离实际的旧规范。于是,如果直接提问,得到的回答,只是显示出人们对于自己所讲的话所知甚少。


02

研究重点

语言变化的内部制约因素+社会因素+认知因素

我很抱歉这套书如此之长:内容之多以至我自己都不能够完全记住。然而我却希望本书各卷显示出对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进行客观研究将得到多么大的收获。

本书第一卷把这种研究方法用于探寻语言变化的内部制约因素。书中最后一节集中论述规则性的问题,以及词汇扩散理论的新见解,这是来源于王士元教授跟他的同事们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大量的讨论是分析汉语方言中逐字逐词的音变证据,例如,潮州话的声调变化,或是上海话的元音合流。主要的努力是怎样将这些强有力的汉语方言的重要资料去跟新语法学派的规则性音变的观点相协调。

第二卷着眼于决定语音变化的社会因素,大多是报告集中在美国费城一个城市所做的全面研究,但同时也在探索性别和社会阶层制约影响语言变化的普遍原理。在最后一节提出了一种代际变化增量的抽象模式,描述音变怎样在父母传递给儿童的过程中发生。

第三卷先是论述认知因素与语言变化在跨方言的理解中的效应。主要的发现就是特定的音变确实受到理解方面的干预,甚至这就是音变背后的推动力,从而成为更为紧迫的需要研究的问题。随后的一系列章节展示一种语言变化的全部历史:从它的起始到最后的终结。进而提出一种方言分化的普遍模型。最后一节旨在解决另一个历史语言学中长期存在的谱系树模型与波浪式发展的模型之间的对立。书中讲到,谱系树模型是父母与儿童之间一系列不间断传递的结果,是儿童语言学习能力的结果,从而保持了系统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波浪式模型被视为成人之间传播的结果,反映出老年人有限的语言学习能力。

因此,我在本书各卷中试图解决历史语言学领域中两个长期悬而未决的争议。我的基本立场是承认语言学作为语言科学的心智价值,并且认为如果一种观点被几代语言学家所长期坚持,那么它就必须建立在一种坚实的基础上。它会跟对立的意见保持联系,并在适宜的范围里保留自己的见解。

                                 

威廉·拉波夫

2013年1月4日

(石锋 译)

(注:为方便读者阅读,文中小标题为本期编辑所加。)

图书信息

《语言变化原理:社会因素》

威廉·拉波夫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语言变化原理:社会因素》着眼于决定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性别、年龄、社会阶层、种族、族群和社区规模等影响下的语言变化及其传播、增量和延续。通过社交网络寻找音变引领者在社会体系中的位置来分析音变的各种原因。本书主要考察美国费城的语言状况,探索性别和社会阶层制约影响语言变化的普遍原理。作者提出了一种代际变化的增量模式,回答本书提出的核心问题之一:沿着同一个方向变化的语音,是如何历经久远,一代一代地从父母传递给儿童的。

目 录

<上下滑动可查看目录>


前言 

体例 

第一部分 语言社区

第1章 达尔文悖论

1.1 语言变化的社会影响

1.2 生物进化和语言演化的相似性

1.3 关于音变原因的早期理论

1.4 音变的不同类别

1.5 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狭隘界面

1.6 创新者的社会位置

1.7 个人、群体、社区

第2章 费城语言变化和变异的研究(LCV)

2.1 社区取样

2.2 费城概况

2.3 探索阶段

2.4 街区研究

2.5 电话调查

第3章 稳定的社会语言变量

3.1 研究进行中的变化的必要背景

3.2 本章所要考察的变量

3.3 稳定变量的稳定性

3.4 费城的社会语言样本

3.5(dh)的阶层和语体的交叉列表

3.6 年龄的交叉列表

3.7 年龄和社会阶层的交叉列表

3.8 二次回归分析

3.9 社会阶层指标的探索

3.10 结论

第4章 费城元音系统

4.1 费城方言区

4.2 描述费城元音系统的总体框架

4.3 费城元音系统的早期记录

4.4 1970年代的费城元音系统

4.5 音变在虚时中的发展

第二部  分社会阶层、性别、街区和族群

第5章 引领者在社会经济层级中的位置

5.1 数据集

5.2 准确性与误差来源

5.3 一次回归分析:年龄相关性

5.4 社会阶层的初次列表分析

5.5 二次回归分析:年龄和社会阶层

5.6 三次回归分析:年龄维度的再分析

5.7 清辅音前(ay)的央化

5.8 电话调查

5.9 社会经济指数的组成成分

5.10 概述

5.11 阶层分布的进一步观察

5.12 弧形模式和变化原因

5.13 音变是适应过程的一部分吗?

第6章 进行中变化的主观维度

6.1 对语言变化主观反应的现场研究方法

6.2 费城自评报告测试

6.3 费城的主观反应测试

第7章 街区与族群

7.1 地区差异与语言变化的关系

7.2 贝尔法斯特街区

7.3 费城街区与社会阶层的关系

7.4 四次回归分析的结果:街区的加入

7.5 街区效应的回顾

7.6 族群

7.7 费城方言中的(r)

7.8 其他尚未解释的吸附效应

7.9 费城元音变化的族群效应

7.10 语言变化中街区和族群的作用

第8章 性别悖论

8.1 费城的稳定社会语言变量的性别差异

8.2 女性的普遍语言遵从性

8.3 自下而来的变化中的性别差异

第9章  性别、年龄和社会阶层的交汇

9.1(ay0)分析

9.2 性别差异随时间的发展

9.3 语言变化的性别不对称模式

9.4 费城方言中接近完成的和中期的变化

9.5 标志性事件

9.6 男性主导的变量:(ay0)

9.7 结论

第三部分 语言变化的引领者

第10章 社交网络

10.1 社交网络的社会语言学应用

10.2 贝尔法斯特的社交网络

10.3 费城的社交网络

10.4 影响力的二阶流动传播

10.5 对时尚和时尚引领者的一般看法

10.6 谁领导这些引领者?

第11章 解决性别悖论

11.1 遵从性悖论

11.2 本章的策略:稳定变量与进行中变化的结合

11.3 稳定的社会语言变量与进行中的变化

之间的相关性

11.4 不同社会阶层女性的(dha)与语言变化

之间的关系

11.5 男性和女性的结合分析

11.6 渐进式的和跳跃式的引领者

第12章 语言变化引领者的画像

12.1 塞莱斯特(Celeste S.)

12.2 特蕾莎(Teresa M.)

12.3 科科兰(Corcoran)一家

12.4 里克·科科兰(Rick Corcoran)

12.5 个人作为回归变量

12.6 开罗阿拉伯语中腭化音变的引领者

12.7 语言变化的引领者

第四部分 传递、增量和持续

第13 章 传递

13.1 传递问题

13.2 稳定的社会语言变量的传递

13.3 语言变化的传递

13.4 费城儿童的定向性语言变化

13.5 底特律青少年中的语言传递

第14章 增量

14.1 稳定化

14.2 一个线性音变模型

第15章 持续

15.1 费城方言中的持续变化

15.2 北美音变的增量

第16章 结论

16.1 持续性的语言基础

16.2 变化引领者的社会定位

16.3  传递和增量

16.4 语言变化的社会基础

16.5 社会动机投影的总体两极性

后记

参考文献

索引

<上下滑动可查看目录>

作/译者简介

作者

 

       威廉·拉波夫(William Labov),著名语言学家、社会语言学主要创始人。1927年出生。196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语言学家尤里埃尔·文莱奇(Uriel Weinreich )。1971年开始在宾州大学语言学系任教。他不仅在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理论方面有重要贡献,而且在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领域也做出了巨大成绩。1979年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当选美国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7年 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曾荣获美国语言学会“萨丕尔教授”称号。


译者

 

     石锋,南开大学教授,南开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南开语言学刊》主编,天津语言学会会长。1982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1990系南开大学文学博士。曾先后受聘为北京语言大学兼职教授,香港城市大学研究员,日本名古屋学院大学客座教授,美国明德大学暑期语言学院中文研究生课程教授。研究领域为实验语言学、语言接触与语言习得。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种。其中有《语音格局》《实验音系学探索》《语音丛稿》《语音学探微》《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汉语研究在海外》等。

 

       魏芳,天津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博士,自2001年起于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公共英语教学部任教,2006年获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外语助教奖学金赴美进修,在太平洋路德大学教授本科汉语语言文化课程。现任加拿大卡尔加里皇家山大学语言文化系中文讲师,同时在卡尔加里大学东亚研究学院语言文化与语言学系兼任中文讲师, 教授初级和中级汉语语言及中国文化等课程,研究方向包括双语教育政策,翻译理论研究,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等。

 

      温宝莹,博士,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在《Lingua》《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中国语文》《语言文字应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著有专著《汉语语音习得研究》和《汉语普通话的元音习得》等。任《实验语言学》刊物副主编,并担任《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语言教学与研究》《南开语言学刊》等刊物的评审专家。

相关链接

《语言变化原理:内部因素》

威廉·拉波夫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往期回顾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第二辑)出版推进会在京召开
重磅!《近代汉语官话方言韵书韵图文献集成》面世
林冲不说“我被高俅坑陷”,却说“被高俅这贼坑陷了我”,何解?
汪惠迪|学习《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
彭小川 | 《现代汉语抽象名词研究》序言
邓晓芒 | 《西方美学史讲演录》2012年初版自序
王晓梅 |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研究》后记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