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明的逻辑》带你认清大国博弈的本质

文扬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2-07-15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这是一本透过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重新梳理中西两大文明的关系并建构起对当今世界总体格局一个新的理解的书,是中国学者在这一方向上进行的一次引人注目的学术努力,读者们如果想要在当前纷乱的世界局势中认清大国博弈的本质,想要从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获得关于未来发展的前瞻,这本书一定会给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今刊作者为本书撰写的前言,让读者对本书有初步了解。

【往期可戳→透过文明的过往历史,看到怎样的今日世界?《文明的逻辑——中西文明的博弈与未来》给您带来新的启发和洞见!


前    言

文丨文扬

一、“文明”既是新问题,也是旧问题

文明作为一个问题,既古老,又新鲜。

说古老,因为这个问题所关注的对象“人类文明”和“人类诸文明”,都是极古老的事物,其历史比任何专门领域的人类历史——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民族史——都要更长,最长达万年以上。

说新鲜,因为把握该问题所使用的观念,以及关于该问题的研究和争论,都还很新。使用“不同文明”的概念对地球表面的人类社会进行系统的分类,是19世纪以后才开始的;引入“文明冲突”的概念对国际关系进行解释和预测,是近几十年的事;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新文明观”,是2014年以来的事;美国某官员将中国的崛起说成是西方世界首次面对来自“非高加索人种”的挑战,再次引出文明间斗争的问题并遭到中国的驳斥,不过是近两年的事。

由此可见,文明理论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尚待开发,相较于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国家理论、民族理论、文化理论等专门学科,其基本概念和各种主要关系,还都远远没有形成共识。


二、文明问题为何难解?

文明是平等的吗?还是有高有低?文明是包容的吗?还是相互排斥?文明是多元的吗?还是逐渐归一?到目前为止,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学术界也全无头绪。

此问题难解,自有原因。

若在国际关系领域中使用文明的概念,把整个人类社会分为七八个不同的文明,再分别考察各文明之间的冲突或共存关系,文明问题就必定会掺入当下地缘政治问题的色彩,原本的历史维度,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了当代政治问题。

若在单纯的文化领域中使用文明的概念,按人类文化的种类和高低程度区分不同文明,问题并未简化,因为人类文化概念与人类种族概念离得太近,一旦文明问题陷入种族问题的乱麻中,就成了死结——文化可以划分高低,但种族不允许划分高低。

种种原因,文明问题尽管事关重大,尽管屡屡被提起,却仍然无法在共同认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上展开研究和论述。

由此导致关于文明问题的话语普遍缺失,而且导致处于各大文明中的人们各说各话。


三、诸文明之特点

(一)西方文明

最显赫的那个文明——西方文明,一直以来就说不清楚,一是因为它从来不是一个地理范畴,二是因为它永远处在分裂当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声称自己是为抗击低俗的英法文明,而英法的宣传则将德国人贬为“野蛮人”并将这场战争称为“捍卫文明的大战”。在“冷战”期间,苏联及其卫星国被称为“东方集团”,但是从文明史上看,当时的苏联与美国一样,其核心意识形态、国家主义、反奴隶制、妇女解放等,又同属西方文明的产物。“冷战”结束之后,塞缪尔·亨廷顿给出的西方文明新定义,仅包括西欧和中欧(不包括东欧)、北美(不包括墨西哥)和澳大拉西亚,尽管事实上中美洲加勒比群岛中很多居民的生活与美国佛罗里达州一样西化。21世纪以来,欧洲和美国两边都在抱怨大西洋“越来越宽”了,意思是曾经将美国和西欧同盟团结在一起的共同价值观正日益破裂,最新的西方文明再次面临分裂,其定义又再次变得模糊不清……

(二)中华文明

相对来说,中华文明是有一个确定的地理范围的。作为唯一延续至今不曾中断的原生文明,中华文明是一个以黄河和长江流域几大区系为根据地成长起来的“多元一体”文明,在长达至少5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按照同心圆的形式不断扩大,最终覆盖了欧亚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中华文明的历代继承者都没有脱离最初的根据地,文明的原生地从未被异质文明完全占据,因此是一个由原住民在原居地从原生文明中发展起来的连续文明。这就是“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中华文明延续5000年未曾中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等这些表述的确切含义。

(三)其他文明

除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以外再考察一下其他文明,人们又会发现,这些文明从地理和历史的维度上看大体上都介于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之间。今日伊斯兰文明和东正教文明,虽然不像西方文明那样变动不居,但若从文明起源上看,也都是在一场场民族大迁徙过程中诞生的;从文明史的尺度上看,也都属于不断离开原居地、四处迁徙并在异族土地上鹊巢鸠占的游居文明。它们今天所占据的地理区域也都是这两个文明出现之前已经灭亡的那些早期原生文明的原生地。即使是今天的印度文明,与最初在这块土地上发育出的原生文明,也不是直接的继承关系,也是大约3500年前进入此地的一个外来文明,而且由于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异质文明入侵和异族统治,作为一个文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身的统一性,直到今天仍处在一种连续的再缔造、再创建的过程中。


四、欧亚大陆东西部文明存在重大差异

为什么有的文明相对完整地延续了下来,有的文明却过早夭折?为什么有的文明一直固守着自身的原生地,有的文明却占据了他人的原生地或者丢掉了自己的原生地?若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作为一个标准来衡量,历史上消失的文明、当今存世的文明显然都是有这些问题的。

2019年一个爆炸性的发现震惊了历史学界。利用最新的古DNA技术,人类遗传学家们终于证实了关于欧洲早期文明的一个猜想:今天的欧洲人在基因上与最初来到这块土地上的原住民没有直接继承关系,绝大多数人都是大约5000年前一支来自高加索地区的原始人群“颜那亚人”的后代。科学家们发现,“颜那亚人”在基因、语言和文化上给后代留下的遗传是如此显著,以至于有理由相信当时实际上发生了外来游居蛮族对原定居农民的种族灭绝。换句话说,此后的欧洲人实际上都是这个“史上最凶残”的游居人群的后代。

这一重大发现令人们意识到,同样都是5000年前这段时间,欧亚大陆的东部和西部却发生了几乎完全相反的两个历史进程——前者是定居社会同化了游居社会,后者则是游居社会灭绝了定居社会。这个重大差异对于这两个区域内自此之后的文明演化历史,毫无疑问是有着决定性影响的。这给了今天的人们一个重新看待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全新视角。


五、文明问题中的真问题

由此而引出一系列的问题:欧亚东部的中华文明是原生文明之一,为什么大约同时期的其他原生文明没有生存下来?原生文明生存的原因是什么?覆灭的原因又是什么?如果覆灭的原因主要是蛮族的入侵,为什么中华文明没有毁于蛮族入侵?蛮族入侵中国后中华文明发生了什么?蛮族占据了他人的土地后自身的文明又是如何发展的?当今世界现存的各大文明都是如何产生的?这些文明究竟应该根据什么来划分?作为历史上最连续的中华文明与作为现时代最强势的西方文明,两者之间在过去几百年里发生了怎样的冲撞?中华文明在这个冲撞中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两大文明在未来又将如何交往?

这才是关于文明问题的真问题。要切入这些真问题,就要尽可能完整地保留文明问题的地理和历史维度,从文明的起源问题着手,避开地缘政治问题和人类种族问题的误区。只有通过这样的研究途径,才会发现文明问题当中尚存在着大量未解之谜。尤其是其中还隐含着一个未被开发过的问题处女地——以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标准,对世界现存几大文明的重新认识,以及对最为强势的西方文明的重新解读。


六、本书特色

(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本书以“文明的逻辑”为题,其中的道理是:作为对于这一新领域的初次触碰,本书不得不使用具有“历史哲学”性质的理论框架,以便于进行总体的把握和概括。在我看来,关于文明问题的宏观理论建构还远远不够,“历史哲学”的方法还非常必要,只有通过建构起由基本概念组成的理论框架,才可以梳理出文明演化历史中的基本逻辑。

就个人经历而言,我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关注文明对比的问题。一方面我游历了南亚、东南亚、中东、中亚、西欧、北美、大洋洲的很多国家,并在一些地方长期生活过;另一方面,我也去过中国的绝大多数省份,包括大西南和大西北一些很偏远的地方,并走遍了中国的沿海地区。大量的游历结合大量的读书,使我对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有了一些独到的理解和认识。这些年,我又先后加入了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观察者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好的条件研究文明问题,写了很多相关文章和论文。

随着中国重新成为世界大国并再次回到世界历史的中心,近年来,关于中华文明的问题也开始像中国经济问题一样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开始用文明来解释他们所谓的“中国问题”。但是,我很早就发现,大多数人关于中华文明除了表面上的概念和一些人云亦云的说法之外并不能认识更多,即使是某些天天把中华文明5000年挂在嘴边的学者,其实对于这个文明到底有什么故事,与其他文明的主要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区别等等问题,也都不甚了了。

当然,这也与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论立场有关。不难理解,前面提到的那一系列问题,只有坚定地站在中华文明的立场上,从中华文明的独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才会真正深入进去,如果在思想和理论上完全被西方中心论所左右,基本上不会像我这样考虑文明问题。

(二)特殊的撰书背景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面向世界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讲,提出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关于未来世界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新倡议,被国际舆论称为“新文明观”。2019年5月15日,中国在北京主办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再次提出了“文明互鉴”论“文明平等”论。他在大会的主旨演讲中说,“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文明因高低而冲突?还是持平等而互鉴?这堪称当今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2020年,一场犹如“天外来敌”一般的全球疫情,再次将文明问题凸显了出来。到目前为止,虽然“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将会怎样尚未完全明朗,但在抗击疫情的应对方式和实际效果方面,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与欧美地区的鲜明对比,给了人们一个重新看待世界的新角度和新启发。文明之间的重大差异越来越无法回避。

(三)全景式的结构

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文明的逻辑——中西文明的博弈与未来》问世了。此书的前身,是201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天下中华——广土巨族与定居文明》和2020年在《观察者网》平台上的一个40讲音频课程《文扬论文明》。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顾青先生在读过《文扬论文明》的音频文字稿之后,希望我按照“文明的逻辑”这个题目重新撰写一本书。

全书的结构,首先以“文明问题作为一个中国问题”开篇直接切入文明问题的新领域和真问题,然后按“生存的逻辑”“定居的逻辑”“游居的逻辑”“碰撞的逻辑”“发展的逻辑”依次展开,从文明的早期历史一直讲到当下。

为了在20多万字的有限篇幅中从整体上把握数千年人类文明史,本书采取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方法,选择了几十个古今中外著名的思想者,借助他们的观察视野和研究结论,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考察。

希望此书能够引导对此感兴趣的读者们从一个全新的路径进入文明问题的深处,前往一个西方学者一直避而不谈、中国学者也少有涉及的思想疆域。


七、结语

塞缪尔·亨廷顿说过,“我们只有在了解我们不是谁、并常常只有在了解我们反对谁时,才了解我们是谁”。在我看来,今天的中国人,站在这样一个历史高度上,处在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清醒地认识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几个涉及中华文明真实身份的重大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也更加迫切。而要更加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就一定要了解我们不是谁,了解我们没有从哪里来,也不要到哪里去。

大时代呼唤大问题,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进入文明问题,梳理文明的脉络,探索文明的逻辑。


(注:为方便读者阅读,文中小标题均为本期编辑所加。)


图书信息


《文明的逻辑——中西文明的博弈与未来》

文扬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是一本回顾文明历史、展望未来发展的书,作者通过古往今来的历史对比,细数了中西两大文明的过去和现在,并做了未来展望。本书首先以“文明作为一个中国问题”这个命题开篇,直接进入文明问题的核心领域并切入真问题,然后按“生存的逻辑”、“定居的逻辑”、“游居的逻辑”、“碰撞的逻辑”、“发展的逻辑”依次展开,利用原创开发的基本分析工具深入分析了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与他者文明的冲突和博弈。本书采取了宏观历史叙述的写法,重点不在于陈述历史,而在于提供概念性的分析工具帮助人们理解文明的历史。书中所使用的几个对偶概念,如定居与游居、居国与行国、秩序主义与运动主义,以及农耕民族、骑马民族和海上民族的三分法等,都是作为历史分析和叙述工具而创造出来的,是在历史实在与理论解释两者之间建立内在逻辑的尝试。

大时代呼唤大问题,从现在开始,进入文明问题,梳理文明的脉络,探索文明的逻辑,解释文明的运动,预测文明的演变。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001 | 前 言


一、文明问题作为一个中国问题

003 | 1. 亨廷顿的“我们”

011 | 2. 布罗代尔的“文化领地”

020 | 3. 汤因比的“峭壁”

028 | 4. 摩尔根的“阶梯”

037 | 5. 伏尔泰的“启蒙状态”

044 | 6. 孔颖达的“照临四方”

051 | 7. 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

058 | 8. 苏秉琦的“六大区系” 


二、生存的逻辑

067 | 1. 赫拉利的“史上最大骗局”

074 | 2. 拉美西斯三世的“海上民族”

082 | 3. 大禹的“九州”

090 | 4. 姜太公的“天下之天下”

098 | 5. 周公旦的“协和万邦”

105 | 6. 秦嬴政的“为三十六郡”

113 | 7. 汉高祖的“提三尺剑取天下”

119 | 8. 刘元海的“绍修三祖之业”


三、定居的逻辑

129 | 1. 孔夫子的“百世可知”

136 | 2. 李世民的“草创与守成”

144 | 3. 柳宗元的“公之大者”

150 | 4. 费正清的“独立的创业力量”

158 | 5. 王安石的“理财最为急务”

165 | 6. 冀朝鼎的“基本经济区”

172 | 7. 梁启超的“硕大无朋的巨族”

179 | 8. 姚大力的“我们是谁”


四、游居的逻辑

187 | 1. 斯金纳的“高加索人种”

193 | 2. 赖克的“颜那亚人”

203 | 3. 希罗多德的“野蛮人”

210 | 4. 斯宾格勒的“西方文化”

219 | 5. 恺撒的“日耳曼蛮族”

227 | 6. 兰克的“三次深呼吸”

233 | 7. 爱因斯坦的“手表后盖”

244 | 8. 阿明的“蛮族的封建制”


五、碰撞的逻辑

255 | 1. 贝克特的“战争资本主义”

263 | 2. 黄仁宇的“至明代而极”

269 | 3. 弗兰克的“三等厢座位”

275 | 4. 乾隆帝的“十全武功”

283 | 5. 康有为的“十年而霸图定”

291 | 6. 马克思的“革命运动”

298 | 7. 中国革命的文明史意义

307 | 8. 中国经济建设的文明史意义


六、发展的逻辑

319 | 1. 张培刚的“全面的工业化”

327 | 2. 埃斯科瓦尔的“遭遇发展”

334 | 3. 斯蒂格利茨的“美式资本主义”

342 | 4. 马孔斯的“儒家世界”

349 | 5. 方济各的“最糟糕的反应”

356 | 6. 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

364 | 7. 中国“新发展阶段”的文明史意义

374 | 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史意义


385 | 后 记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作者简介


文扬,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著有《中国力》《人民共和国》《天下中华——广土巨族与定居文明》。观察者网的特约专栏作家。



往期回顾


2021汉语盘点,等你来“盘”!

《沈伯俊说三国》丨赏《三国》之奇,品文化之味

《文字起源》——从陶筹探寻文字如何而起

李宇明:中国语言资源的理念与实践  (三) |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论集·数据资源卷》面世

李宇明:中国语言资源的理念与实践  (二) |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论集·数据资源卷》面世

李宇明:中国语言资源的理念与实践  (一) |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论集·数据资源卷》面世

契合课程新理念,回应教改新期盼|《语文专题学习与整本书阅读十讲》,语文特级教师吴泓20年读写教学行思录

透过文明的过往历史,看到怎样的今日世界?《文明的逻辑——中西文明的博弈与未来》给您带来新的启发和洞见!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