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瑞东 刘文豪:融资边际回暖,政策仍需护航

高瑞东 刘文豪 高瑞东宏观笔记 2022-12-18

 Hi~新朋友进来 请关注我们哟


核心观点

事件:2022年6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22年5月货币金融数据。人民币贷款新增1.89万亿元,同比多增3920亿元,前值6454亿元;社融新增2.79万亿元,同比多增8399亿元,前值9102亿元,存量同比增速10.5%,前值10.2%;M2增速11.1%,前值10.5%。

核心观点:5月新增社融和信贷均高于市场预期和去年同期水平,主要受益于政府债券前置发行和票据融资冲量。另外,在国内疫情影响趋弱、多地放松限贷限购以及一系列消费刺激政策的助推下,居民和企业部门融资均呈现出了明显的边际改善,但就绝对水平而言,仍处于较为低迷的水平。展望来看,在不考虑新增政府债务额度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净融资对新增社融的影响,关键在于融资节奏,而非融资高度,目前专项债发行已近尾声,二季度后对新增社融的推动作用将明显减弱。因而,居民和企业部门净融资修复的斜率,将是社融增速能否持续企稳的关键,而这又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房地产调控的放松力度是否能够修复居民部门的信心,二是国内疫情是否还会再次大范围扩散。因而,在融资难言企稳的背景下,预计货币政策的宽松力度易强难弱,各类刺激需求端的稳增长政策仍将加码出台。

融资:融资波动增强,需求仍未企稳。

从经济部门视角来看,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是5月加杠杆的主要部门,居民部门连续7个月拖累新增社融,但5月拖累作用边际小幅走弱,“实体弱、政策进”的融资主旋律仍未发生明显改变。居民端来看,一方面,从30个大中城市的商品房销售数据来看,无论是销售套数,还是销售面积,今年以来的商品房销售数据相较往年同期仍然较为疲弱,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延续收缩态势,但随着年后多地放松限购限贷监管,这一态势开始呈现边际走弱迹象。另一方面,随着5月国内疫情反复程度有所减弱,社交管制等限制措施放开,以及上海、青岛等多地推出一系列消费刺激措施,居民消费和短期信贷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善。企业端来看,5月对公贷款仍然主要靠票据融资和企业短贷支撑,企业中长期贷款虽有改善,但依旧较为低迷。一则,商品房销售维持低迷拖累房企新开工意愿,出口景气度下行和疫情存在不确定性,限制制造业企业投资扩产意愿。二则,在乌克兰危机、全球供应链受阻等多重因素的扰动下,要素短缺、原材料等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有效融资需求明显下降。中长期信贷需求的回升,仍然需要释放商品房的合理需求,以恢复房地产行业的信心。另外,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基建投资落地也是催生配套贷款的重要途径。

货币:资金活力边际走弱,实体信心有待修复。

5月M1-M2同比增速由-5.4%下行至-6.5%,表明资金活力延续走弱,反映出疫情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对实体部门的预期冲击仍有待修复。5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10.5%,M2同比增速11.1 %,社融与M2同比增速差由4月的-0.3%进一步下滑至5月的-0.6%,表明实体信用扩张速度持续低于货币扩张速度,资金价格上行压力有限。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大范围扩散,各地重大项目推进不及预期。


1、融资波动加大,需求仍未企稳

从融资总量来看,5月新增社融和信贷均高于市场预期和去年同期水平,并且延续了今年以来的高波动特征,主要反映了疫情扰动和政策力度的不确定性。总的来看,今年前5个月社融新增15.76万亿元,同比多增1.66万亿元;信贷新增10.88万亿元,同比多增2354亿元,融资规模在总量层面的表现较为疲弱。5月新增社融2.79万亿元,略高于市场预期(Wind一致预期为2.37万亿元),明显高于2021年同期新增社融。5月新增信贷1.89万亿元,略高于市场预期(Wind一致预期为1.40万亿元),略高于2021年同期新增信贷。其中,剔除非银贷款后,居民和企业部门新增信贷1.84万亿元,较2021年同期多增4063亿元。

社融结构层面,从经济部门视角来看,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是5月加杠杆的主要部门,居民部门连续7个月拖累新增社融,但5月拖累作用边际小幅走弱,“实体弱、政策进”的融资主旋律仍未发生明显改变。居民部门净融资自2021年11月以来持续同比少增,但5月同比少增幅度小幅边际走弱,蕴含着本轮疫情趋缓背景下限制措施减弱,以及大规模消费刺激政策,对居民消费和购房行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企业部门净融资今年以来波动较大,呈现出“上个月大幅上行,下个月明显回落”的特征,可能主要受“融资供给充足、实体需求疲弱”背景下,政策力度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一则,房地产行业的信心仍未完全恢复,房地产开发贷款依然较为低迷,并且疫情反复等因素也使得企业投资扩产意愿较为有限;二则,稳增长的政策诉求下,信用扩张不及预期便会促使政策进一步发力,因而,新增融资便在“内生需求不足导致的低增长”和“信用扩张受阻下政策加码导致的高增长”间反复切换。但5月融资数据也展现出了一些积极现象,那就是在疫情影响明显减弱后,对公中长贷的同比收缩幅度明显放缓。政府部门的年度净融资额相对来说是较为透明的,为3.37万亿元的赤字额度叠加3.65万亿元的专项债新增额度,也就是说,今年政府部门融资净额大约在7.02万亿元上下,与去年基本相当,对新增融资的拉动相对有限。因而,在不考虑新增政府债务额度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净融资对新增融资的影响,关键在于融资节奏,而非融资高度。从目前的政府部门融资节奏来看,今年前5个月政府部门净融资额达3.03万亿元,占全年预计净融资额的43.2%,明显高于稳增长压力同样较大的2019年和2020年同期。

从融资途径视角来看,直接融资和表内融资是5月新增社融同比多增的主要推动因素,表外融资基本持平去年同期。与2021年同期相比,5月表内融资多增3659亿元,表外融资多增810亿元,直接融资多增4443亿元。其中,社融口径下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3906亿元,政府债券同比多增3899亿元,是5月新增社融同比明显多增的主要助推力。

信贷结构层面,剔除非银机构贷款后,5月居民和企业贷款同比多增4063亿元,其中,居民部门同比少增3345亿元,企业部门同比多增7408亿元。票据融资同比多增5591亿元,企业短贷同比多增3286亿元,是新增信贷的主要支撑项;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977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3379亿元,是新增信贷的主要拖累项。
居民端来看,一方面,从30个大中城市的商品房销售数据来看,无论是销售套数,还是销售面积,今年以来的商品房销售数据相较往年同期仍然较为疲弱,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延续收缩态势,但随着年后多地放松限购限贷监管,这一态势开始呈现边际走弱迹象。另一方面,随着5月国内疫情反复程度有所减弱,社交管制等限制措施放开,以及上海、青岛等多地推出一系列消费刺激措施,居民消费和短期信贷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善。企业端来看,5月对公贷款仍然主要靠票据融资和企业短贷支撑,企业中长期贷款虽有改善,但依旧较为低迷。一则,商品房销售维持低迷拖累房企新开工意愿,出口景气度下行和疫情存在不确定性,限制制造业企业投资扩产意愿。二则,在乌克兰危机、全球供应链受阻等多重因素的扰动下,要素短缺、原材料等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有效融资需求明显下降。中长期信贷需求的回升,仍然需要释放商品房的合理需求,以恢复房地产行业的信心。另外,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基建投资落地也是催生配套贷款的重要途径。


2、资金活力边际走弱,实体信心有待修复

货币增速剪刀差下行,资金活力边际走弱。5月M1同比增速为4.6%,较4月回落0.5个百分点,表明在企业信贷大幅多增的情况下,企业活期存款增幅不及定期存款。5月M2同比增速为11.1%,较4月上行0.6个百分点,一方面源于财政多支少收带来的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另一方面源于稳增长政策诉求增强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力度增强。M1-M2同比增速由-5.4%下行至-6.5%,表明资金活力延续走弱,反映出疫情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对实体部门的预期冲击仍有待修复。

实体信用扩张速度略低于货币扩张速度,利率水平仍将维持低位震荡。5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10.5%M2同比增速11.1%,社融与M2同比增速差由4月的-0.3%进一步下滑至5月的-0.6%,表明实体信用扩张速度持续低于货币扩张速度,资金价格上行压力有限。


3、风险提示

1)政策落地不及预期;2)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大范围扩散;3)各地重大项目推进不及预期。


End

相关阅读

20220520-高瑞东 刘文豪:降息力度超预期,非常时期非常策


20220514-高瑞东 刘文豪:疫情冲击社融,LPR调降可期


20220510-高瑞东 刘文豪:不一样的降息,存款利率改革



光大宏观 高瑞东团队
高瑞东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部金融人才库专家,中国金融四十人青年论坛会员,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曾任职于中国财政部中美经济对话领导小组办公室、OECD经济部、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专注全球和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研究。
赵格格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士,北京大学金融学硕士,5年宏观研究经验,聚焦实体经济、人口问题及中美关系。在《Economics Letters》、《中国金融》等发表文章多篇。对古代经济史、地缘政治博弈尤感兴趣,通过缜密推理,不断提升对社会运转本质的认知。
刘文豪

复旦大学理学硕士,聚焦于海内、外流动性和资产配置研究,3年证券投资研究经验。在校期间曾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数学类竞赛国际国家级奖项,毕业以来先后任职于公募基金、证券公司的投资、研究部门,曾覆盖宏观经济、利率策略以及资产配置等研究领域。

刘星辰
上海财经大学数学学士、数量金融硕士,3年宏观研究经验,聚焦实体通胀、财政政策、共同富裕等主题。本硕期间均荣获国家奖学金,擅长通过底层数据挖掘、推演、论证宏观问题,在《中国金融》、《中国改革》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
陈嘉荔
加拿大韦仕敦大学levy商学院,工业管理学士,美国巴鲁克大学Zicklin商学院,定量方法与建模硕士。曾任职于Morgan Stanely 宏观市场风险研究部,瑞士再保险瑞再研究院。聚焦美国宏观经济、货币和财政政策、政府债务等。
杨  康
CPA,经济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上海财经大学硕博,聚焦中观行业以及生产法GDP分析。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数据分析能力强,财务功底扎实,CPA六门考试一次通过,中国高校SAS数据分析大赛全国一等奖。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是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唯一订阅号。其他任何以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光大证券研究”、与光大证券研究所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的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其中的资料、意见、预测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本公司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归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光大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光大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