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瑞东 杨康:社融同比走弱凸显降息的必要性

高瑞东 杨康 高瑞东宏观笔记 2023-09-13

 Hi~新朋友进来 请关注我们哟

核心观点
事件:2023年6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23年5月货币金融数据。社融新增1.56万亿元,前值1.22万亿元,Wind预期1.99万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速9.5%,前值10.0%;人民币贷款新增1.36万亿元,前值7188亿元,Wind预期1.45万亿元;M2增速11.6%,前值12.4%。

核心观点:5月新增社融显著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受企业与政府部门融资的拖累。政府端,去年同期政策加码发力下政府债发行较多,对今年新增社融形成明显扰动;企业端,净融资同比增量大幅转负,一方面与去年同期票据融资冲量有关,另一方面近期经济景气度进一步走弱,也对企业信贷需求有所抑制;居民端,净融资同比多增,短端同比多增主要与汽车消费补贴等政策刺激下,汽车消费景气度持续提升有关,中长端同比多增则与基数较低有关,商品房销售仍维持低迷。

整体看,5月社融存量同比走弱进一步凸显降息的必要性。6月13日OMO利率下调后,预计后续MLF和LPR会跟进下调,可以显著改善居民和企业预期,稳住信贷需求,从而托底经济增长。向前看,降息或只是政策发力的起点,后续一大批组合拳政策正在路上。

融资:新增社融不及预期,政府和企业部门拖累较多

5月新增社融略不及市场预期,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融资是主要拖累。

从融资方式来看,表内融资与直接融资是5月社融同比少增的主要拖累项,主要系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所致。5月表内融资同比少增6128亿元,与基数效应与需求恢复疲弱均有关;表外融资同比多增360亿元;直接融资同比少增7091亿元,主要与政府债基数较高与企业债发行走弱有关。

从融资主体来看,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对新增社融拖累较多。5月政府部门净融资同比少增5011亿元,主要系去年同期政策加码发力下政府债发行较多;5月企业部门净融资同比多增8856亿元,与基数效应与需求走弱均有关;居民部门净融资同比多增784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与乘用车销售持续走强有关。

货币:M1、M2双双回落,“M2-M1”剪刀差、社融与M2同比增速差缩窄

5月“M2-M1”剪刀差有所缩窄。5月M1同比4.7%,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M2同比11.6%,环比下降0.8个百分点,“M2-M1”剪刀差为6.9%,较4月的7.1%收窄0.2个百分点,但是否表明货币活化程度改善仍需持续关注。

实体信用扩张速度仍低于货币扩张速度,但差距进一步收窄。5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9.5%,M2同比增速11.6%,社融与M2同比增速差由4月的-2.4个百分点进一步收窄至-2.1个百分点,是否表明实体信用扩张改善仍需关注。

展望:短期社融存量同比存在走弱压力,降息有利于改善居民和企业预期

政府层面,由于去年同期政府债融资基数仍然较高,将继续对新增社融形成扰动, 从而拖累社融增速继续走低。但随着新一批专项债额度的下达以及专项债发行加 快,基数扰动将有所降低。企业和居民层面,需求复苏仍面临多重挑战,企业端 主要受经济动能持续走弱的影响,居民端则主要受地产销售持续回落的拖累。

此次 OMO 利率下调后,预计后续 MLF 和 LPR 会跟进下调,可以显著改善居民 和企业预期,稳住信贷需求,从而托底经济增长。向前看,降息或只是政策发力 的起点,后续一大批组合拳政策正在路上。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各地重大项目推进不及预期。

央企估值重塑,还有多少空间

一、总量:新增社融不及预期,存量同比显著走弱

5月新增社融处于市场预期的下沿。5月新增社融1.56万亿元,低于市场预期(Wind一致预期为1.99万亿元),同比少增1.31万亿元。从累计数据来看,2023年1-5月,新增社融17.31万亿元,同比多增1.49万亿元。

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金融结构口径,下同)略低于市场预期的均值。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36万亿元,略低于市场预期(Wind一致预期为1.45万亿元),同比少增5418亿元。从累计数据来看,2023年1-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68万亿元,同比多增1.80万亿元。

季节性方面,5月新增社融和新增信贷均低于过去五年(2018-2022年)平均水平,但略高于疫情前(2017-2019年)的季节性表现。5月新增社融1.56万亿,低于过去五年(2018-2022年)的均值水平2.16万亿元,但略高于疫情前(2017-2019年)的均值1.54万亿;5月新增信贷1.36万亿,低于过去五年(2018-2022年)的均值水平1.44万亿元,但略高于疫情前(2017-2019年)的均值1.15万亿。

央企估值重塑,还有多少空间

二、结构:企业与政府部门对社融拖累较多

从融资方式来看,表内融资与直接融资是5月社融同比少增的主要拖累项,主要系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所致。5月表内融资(包括本外币贷款)同比少增6128亿元,与基数效应与需求恢复疲弱均有关;表外融资(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多增360亿元;直接融资(包含股票、企业债券、政府债券)同比少增7091亿元,主要与政府债基数较高与企业债发行走弱有关。

从融资主体来看,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对新增社融拖累较多。5月,政府部门净融资同比少增5011亿元,在去年同期高基数下,对新增社融拖累显著;5月企业部门净融资同比少增8856亿元,与基数效应与需求走弱均有关;居民部门净融资同比多增784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与居民乘用车销售逐步走强有关。
具体来看:企业端5月企业部门新增信贷5339亿元,同比少增885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是主要拖累,5月短期贷款同比少增2292亿元,票据融资同比少增6709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2147亿元。
第一,2022年5月处于疫情冲击过后的经济复苏期,为保障信贷投放节奏平稳,企业票据融资一度冲量至7129亿,形成较高基数。

第二,5月经济景气度进一步走弱,对企业信贷需求有所抑制。5月制造业PMI为48.8%,环比下行0.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位于临界值以下,供需两端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行,对企业信贷需求形成压制。

第三,今年以来财政发力前置,基建保持较高景气度,大量储备项目对一季度“超量”新增信贷形成支撑。近期基建景气度有所走弱,5月建筑业PMI为58.2%,环比下行5.7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下滑至50%以下。

居民端,5月居民部门新增信贷3672亿元,同比多增784亿元,其中短期信贷同比多增148亿元,中长期信贷同比多增637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有关。

一则,乘用车销售是居民短贷变化的晴雨表。5月以来乘用车销售表现明显超出季节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5月日均汽车销量相较往年(2018年-2022年)同期均值多增15941辆,从而推动居民的汽车分期等贷款需求保持相对旺盛。展望来看,居民汽车消费潜力有望持续释放,6月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要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优化消费环境,更大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

二则,地产销售可对居民中长期贷款做印证。5月地产销售表现仍然较弱,30个大中城市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330万平方米,较往年(2018年-2022年)同期均值少增259万平,今年2-3月地产销售表现较好,主要系前期积压需求的释放,4月以来地产销售再度转弱,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延续收缩态势。因此虽然5月居民中长期信贷同比增量转正,但主要系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所致,从绝对值来看,5月居民中长期信贷仍显著低于2022年全年均值的2292亿元。

政府端,5月政府债券净融资额为5571亿元,同比少增5011亿元,为5月社融的主要拖累项,主要系2022年同期较高基数所致。

政府债券净融资主要包括国债净融资与地方政府债(一般债+专项债)净融资。

地方政府债融资来看,今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发行节奏较快,整体保持了与2022年一致的前置发行节奏。今年5月地方债净融资为5705亿元,较2022年同期少增3140亿元,但与2018至2022年同期均值基本持平。2022年5月稳增长加码发力,地方债集中发行,导致了5月和6月较高的地方债净融资基数。

地方专项债方面,今年5月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发行2995亿元,相较2022年同期少增3325亿元。展望来看,新一批新增地方债额度已于5月底下达,将为后续地方债发行提供新的“弹药”。但由于还需经过额度分配等程序,新一批额度发行预计将在6月下旬发出。

在国债融资方面,今年以来节奏则明显偏慢,1-5月国债净融资仅完成2555亿,占全年计划的8.1%,明显弱于往年同期水平;且5月国债净融资为-984.1亿元,较2022年同期少增3935亿元。由此可见,今年5月无论是国债还是地方债净融资,均较2022年同期少增较多,从而对新增社融形成较大拖累。

展望来看,由于2022年6月的政府债净融资基数仍然较高(社融口径下为1.62万亿),将继续对新增社融形成较大扰动,从而拖累社融增速继续走低。但随着新一批专项债额度的下达以及国债融资迎来高峰,基数扰动将有所降低。

央企估值重塑,还有多少空间

三、存款:受基数影响,人民币存款大幅少增

存款方面,根据人民银行数据,5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46万亿元,同比少增1.58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5364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393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236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3221亿元。

为何5月人民币存款同比大幅少增?一方面,与2022年5月基数较高有关。2022年5月处于疫情冲击过后的经济复苏期,大规模信贷增长主要与企业票据融资所贡献,由于企业生产尚未完全恢复,票据融资在企业端形成大量存款,因而推高了企业端人民币存款的基数,今年5月非金融企业存款同比少增1.24万亿

另一方面,从季节性来看,5月新增人民币存款明显低于过去五年(2018-2022年)同期的均值2.09万亿,但略高于疫情前(2017-2019)同期的均值1.21万亿,新增人民币存款的表现基本符合疫情前的正常表现。

从居民端来看,5月居民存款同比少增2029亿元,居民存款同比增量连续两个月为负,显示出居民的“超额储蓄”正在逐步释放。

货币方面,5月M1同比4.7%,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M2同比11.6%,环比下降0.8个百分点,“M2-M1”剪刀差为6.9%,较4月的7.1%收窄0.2个百分点,是否表明货币活化程度边际改善仍需持续关注。

实体信用扩张速度仍低于货币扩张速度,但差距进一步收窄。5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9.5%,M2同比增速11.6%,社融与M2同比增速差由4月的-2.4个百分点进一步收窄至-2.1个百分点,但是否表明实体信用扩张改善需要持续关注。

展望来看,社融增速短期存在走弱压力,降息有利于改善居民和企业预期。

整体看,5月社融存量同比走弱进一步凸显降息的必要性。

政府层面,由于去年同期政府债净融资基数仍然较高,将继续对新增社融形成较大扰动,从而拖累社融增速继续走低。但随着新一批专项债额度的下达以及专项债发行加快,基数扰动将有所降低。

企业和居民层面,信贷需求复苏仍面临多重挑战,企业端主要受经济动能持续走弱的影响,居民端则主要受地产销售持续回落的拖累。

此次OMO利率下调后,预计后续MLF和LPR会跟进下调,可以显著改善居民和企业预期,稳住信贷需求,从而托底经济增长。

向前看,降息或只是政策发力的起点,后续一大批组合拳政策正在路上。


四、风险提示

(1)政策落地不及预期;(2)各地重大项目推进不及预期。




End

相关阅读

20230515-货币政策还应该有哪些合理期待?


20230511-如何看待居民融资再度走弱?


20230411-强信贷能否驱动强内需?



好书推荐




光大宏观 高瑞东团队


高瑞东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部金融人才库专家,中国金融四十人青年论坛会员,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曾任职于中国财政部中美经济对话领导小组办公室、OECD经济部、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专注全球和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研究。
赵格格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士,北京大学金融学硕士,5年宏观研究经验,聚焦实体经济、人口问题及中美关系。在《Economics Letters》、《中国金融》等发表文章多篇。对古代经济史、地缘政治博弈尤感兴趣,通过缜密推理,不断提升对社会运转本质的认知。
刘文豪

复旦大学理学硕士,聚焦于海内外流动性和资产配置研究,3年证券投资研究经验。在校期间曾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数学类竞赛国际国家级奖项,毕业以来先后任职于公募基金、证券公司的投资、研究部门,曾覆盖宏观经济、利率策略以及资产配置等研究领域。

刘星辰
上海财经大学数学学士、数量金融硕士,4年宏观研究经验,聚焦实体通胀、财政政策等主题。本硕期间均荣获国家奖学金,擅长通过底层数据挖掘、推演、论证宏观问题,在《中国金融》、《中国改革》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
杨  康
CPA,经济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上海财经大学硕博,聚焦中观行业以及生产法GDP分析。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数据分析能力强,财务功底扎实,CPA六门考试一次通过,中国高校SAS数据分析大赛全国一等奖。
顾皓阳
复旦大学化学系本硕,辅修经济学,注册会计师,具备多年新能源领域科研经验,曾获国家奖学金、复旦大学优秀学生等荣誉。聚焦中观行业和产业政策,致力于结合宏观视野与产业认知,把握经济规律,挖掘产业机会。
査惠俐
上海财经大学理学学士,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统计学硕士,曾获上海财经大学优秀学生、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聚焦资产配置方向,致力于从数据中挖掘潜在有价值的信息,定性与定量结合进行资产配置研究。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是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唯一订阅号。其他任何以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光大证券研究”、与光大证券研究所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的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其中的资料、意见、预测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本公司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归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光大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光大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