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建民谈外交 | 我当发言人(下)

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前文


我当发言人(上)

正文

有口径而不唯口径

1991年3月21日,吴建民作为外交部发言人,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举行第一次记者招待会。

1991年3月21日星期四下午,我第一次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主持召开记者招待会,地点在北京建国门外的国际俱乐部。之后,我一共主持了170场记者招待会,没有出现什么闪失。这可能跟我在发布会前做大量的功课,现场也对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姿态都非常注意和讲究有关。

虽然发布会现场只有发言人一个人站在讲台前,但他背后实际有一个工作班子在支撑着。

我就任时,外交部的发布会已固定于每周四的下午两点开始,而准备工作早在每周一就开始了:星期一,首先由新闻司出一批涉及外交的问题单,发到外交部有关各司;星期二,再放一批问题单;星期三,还要放一批,限时由各司提供背景情况和解答口径。这些口径经我阅后,报部领导审批。因为形势在每天的24小时内都有可能变化,舆情也会随之呈现新的动态,所以要时时关注掌握,然后从不同记者的角度设想他们可能提出的问题。

每次发布会前的准备期间,我至少要到发布处去两次,和处里的人员一起讨论发给各司的问题单,并对从各司返回的情况和口径进行议论、选择需要发布的内容、推敲口径的文字等,然后将之报到部里,经部里批准后去发布。

我个人认为,发布工作做得好与不好,关键在调研,调研是基础。但是,如果发布工作完全建筑在别人提供的现成材料基础上,拿着别人准备的口径应对,而没有经过自己的研究思索,也是不行的。因为发布会现场可能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提问的角度变了、涉及的事务超出准备范围了、事先没有相关积累,答问就比较肤浅,有时还会经不起推敲。

因此,我到新闻司后,始终亲自抓调研处的工作,并直接参与调研。每当了解到新情况,每有研究思考问题的心得,都会及时写下来,尽力让自己随时掌握世界各地的动态、问题,对研究分析的进程、结果了然于心。这样在拟定问题单的同时,即可对问题及口径形成一些自己的见解。

等拿到各司返回的问题答复后,我会从发言人的角度,自己动手对各司提供的口径做些修改。重要的修改,我要给各司领导打电话,征求他们的同意后再上报,以此确保心里有谱,临事不怵,即使有什么突发情况或意外,也基本超不出自己的掌控范围。

我的发言稿都是自己直接起草和修改的,我还经常星期天到办公室修改调研文章。那时候,一周就休息一天,夫人老批评我,星期天也不在家待着!对认识不清的问题,如果把它梳理清楚了,我就很开心。如果一时想不清楚,要继续跟踪思考,进一步掌握材料,慢慢就看清楚了。情况掌握了,研究到位了,就不怕记者问了。

发布会的准备工作会在每周四中午前做完,我常常是直到临踏上去国际俱乐部发布会现场的车前,还要再看一看有没有新出现的问题,做最后一次准备。如有紧急情况,我会立即去见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确定新的口径。

有的人对发言人制度不太了解,以为念口径是发言人水平低的表现,这是一种误解,混淆了受命发言与个人发言的区别。

从原则上说,发言人是政府的代言人,不能随个人意愿信口开河。发言人发表的任何事务或评论,都要按有关部门提供的口径或口径精神表达,绝不能与之相违背。念口径并不是发言人对这些问题不熟悉,而是因为口径经过官方批准,如果没有再予解说必要的话,念出来更简洁、准确。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尤其如此,比如我任上时中国与韩国建交的全过程,其间必须唯谨唯慎,在发布会上都是按口径照本宣科,绝对不做任何发挥。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发言人全无灵活发挥的空间。在任何情况下都念口径,大概不能称之为优秀的发言人。

口径是一个架子、一个框框。任何一个发言人,包括美国白宫发言人、国务院发言人,都不能逾越这样的框框另搞一套。但在框架之内,还是有很大发挥余地的。发言人可以在不逾矩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对象、环境和时机去充实、丰富或调整自己的陈述。这就需要发言人及时了解形势的变化,对相关政策精神实质有较深刻的领会,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发言人就有自己发挥的余地了。

答问要得体,并经得起推敲

2008年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言人吴建民(右二)回答记者提问。

2008年3月2日,我最后一次作为全国政协的发言人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CNN西班牙分台的记者问:“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会不会改变?” 

这个问题是事先没有考虑到的,没有现成的口径。

新闻发言人吴建民回答记者提问

我是这样回答的:“独生子女政策是中国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的,没有别的选择,只有选择这样一个政策。这个政策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从70年代到上世纪末,中国一共大概少生了3亿到4亿人。任何政策都是从实际出发的,经过许多情况的变化,是不是需要对一些政策进行调整,有关部门正在考虑。”

我这个回答,事后引起了计生委的不满。他们接连强调,计划生育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不会变。

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计生委专门管计划生育,它当然要维护这个政策。但我是政协发言人,我看问题的角度应当比它宽。一对夫妇仅生一个孩子,这个政策的执行虽然成就突出,但是其弊病越来越显现出来。没有万古不变的政策,任何政策适用期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如果情况变了,政策当然要改变。所以回头看,我当时的回答应该还是经得起推敲的,现在不已经开始变了吗?!



- 未完待续 -


文字 |《吴建民谈外交》(本书出版于2015年)

作者 | 吴建民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阅读前文 /


序言

第一章  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

1

法国大使馆的狗

中国公使卖电影票?

2

弱国无外交吗?

3

搞外交要有点真功夫 

外交官的自我修炼

4

防人之心不可无 

大使遇袭记

5

如果祖国需要我

6

“双兔傍地走”

7

从大使到“大使夫人”

第二章  青春是美好的

8

做人要有本事 

大学时代的收获

9

外交生涯的起步

第一次做翻译 

10

毛泽东:“凡是搞大国主义的人,我都主张整一整”

11

周恩来:“你要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

邓小平:“没有虐待你们吧?”

12

当人生低谷来临

第三章  联合国是外交官的大学堂

13

出席联大穿什么 

“你们放心去吧!”

14

一举一动都是新闻

“照相不要钱!” 

15

一切从头学起 

16

外交时机有玄机

当上主管官员 

17

“场外外交”

18

“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

19

基辛格的公司

理想与现实

第四章  大使生涯教给我的

20

与美国“吵架”

外交中的多边与双边 

我的“施政纲领”

21

碧蒂城堡的中国客人

22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上)

23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下)

24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上)

25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下)

26

法国人也摆“鸿门宴”?

27

申博“拉票”战(上)

28

申博“拉票”战(下)

29

 怎样当大使(上)

30

 怎样当大使(中)

31

 怎样当大使(下)

第五章  世界的坎,中国的坡

32

 西方世界怎么看中国

33

 中国崛起的挑战与机遇

34

 国际舆论的傲慢与偏见

35

弱国心态有危害

36

中国外交太“软”了吗

崛起的姿态

37

武力解决不了问题

38

封闭不是爱国

“愤青”并不可怕

39

外交与百姓生活

大使的作用

40

“民族品牌”是过时的观念

41

文明的冲突与对话

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代表中国

42

中华文化的“危”与“机”

第六章  外交中的“斗”与“合”

43

可以不说,但不能说谎

“支持中国,就是支持我们自己”

44

说服荷兰首相访华

45

发怒要小心

46

“理直气和”,以退为进

47

吵架也要有新意

48

小聪明与大智慧

改变对方很难,改变自己容易

第七章  发言人和媒体,朋友还是敌人

49

从“一窍不通”开始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建民谈外交 | 我当发言人(下)

吴建民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