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克录取分享 | 写文书犹如做菜,味道如何取决于食材和烹调方式

美国精英留学 美国精英留学 2023-09-01


今年我们共收获6枚杜克大学录取,其中4枚来自大陆高中 (北师大实验、北京十一学校、人大附中),2枚来自海外高中 (新加坡、加拿大)。今天为大家带来分享的是从国内赴新加坡读书的精英学子。我们一起来看看TA的申请经历吧!

(杜克Offer)


精英档案

所在高中:新加坡华侨中学

标化成绩:SAT1530,Duolingo135

主要活动: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数学建模校队,中文辩论队队长,校心理学社团创始人等

荣誉奖项:HiMCM高中建模数学竞赛、丘成桐中学科学奖 (亚洲)、新加坡物理&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新加坡科学与工程展、AMC 12

录取学校:杜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帝国理工学院等


 学生分享 

分享一下你在新加坡读书的经历和体验吧!


我觉得新加坡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地方。在新加坡求学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体会到在各种国家和文化下求学的感觉。以我的学校举例 (当然不能代表所有学校),老师在课堂上会给学生非常充分的自由来发表观点 (多见于文科),会比较类似于美国小班教育上的课内讨论,非常锻炼我的临场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有比较古板,强调纪律性的老师,像国内的教育一样更注重听课,并且强调做更多的题目来“应付”考试 (多见于理科)。


对于那些从未经历或者体验过英美式教育的同学,我觉得新加坡是一个宝藏求学之地。但同样的,这样的教育体制会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多数科目 (尤其在JC),主要靠自学。对于学习方法一般,甚至需要老师督促的同学来说,学习可能并不会向国内那样按部就班。总而言之,在新加坡求学的这几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新加坡也是一个出了名的“跳板”,可以帮助很多人跳到英美的名校。


聊聊你的选校吧!


一般坡党申请都是英美坡 (港) 三申,然后拿新加坡国立“保底”。因为很多人并没有一定要去美国的执念,加上确实牛剑的申请会更容易 (一般我们认为的大佬都进了)。抱着试一试不亏,进了血赚的心态,大部分坡党的申请策略都是冲哈耶普斯麻。我们学校又限定美国只能申请8所学校,所以大多数申美党可能都不会申请保底校。大概是因为受到我们学校早申请颗粒无收的影响,RD的选校我都偏向于选非藤校的理科/科研强校。作为一个纯种STEM理科男生,最后能收到Duke和UC伯克利这两个offer已经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了。


尽管今年的竞争如此激烈,我的学校还是有大藤录取,像哈佛,斯坦福,麻省….但是同时也有很多手拿牛剑offer的大佬颗粒无收。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但我觉得区别还是在个人形象的塑造上面以及愿不愿意所谓的“曲线救国”上面。AO给不给offer,或者我们怎么选校,有些东西都是在一念之间,非常random。所以我觉得还是以一种更佛系的心态度过申请季会更好。


关于了解学校,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喜欢看YouTube,虽然YouTube个人主观性比较强,但我觉得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的生活和氛围。同时还可以多问问学长学姐获得他们的第一手分享。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如果真的选择困难症,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看排名吧!虽然大家都口上说排名不重要,心里面其实盯得比谁都紧。我们可能因为一个教授或者朋友久喜欢上或者讨厌上一个大学,这其中的不确定因素真的非常多。在我看来,对学术 (科研机会,课业压力,选课自由度),生活 (大城市小城市,住宿,吃),客观因素 (学费,声望,入学难度) 有基本的了解之后就可以跟着感觉走哈,毕竟喜欢的才是最好的 :)


你是如何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呢?


我一直都是一名纯纯理科生,也在很早的时候就被某中介告知:想冲reach school的话“建议我”曲线救国。当时也是考虑了非常久。所谓的“曲线救国”也并不是说是一定要选择文科课程,而是选择一个我的兴趣(比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来作为申请的主要专业并且设计一些相关的活动。当时的我非常不屑,而且也没有打定主意申请美国,便在我数理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后来和精英合作,老师们也充分尊重和鼓励我在理科方面的兴趣


我基本尝试了所有理科相关的学术竞赛活动,包括竞赛、科研、建模、丘成桐等等。对我来说,从其中任何一项中都学到了很多。以后想走学术路线的同学们,打好基础很重要。


同时,我也尝试参加了一些志愿者活动,一些mental health有关的活动和辩论赛。我非常喜欢辩论,特别喜欢找到一个“奇奇怪怪角度”来解读辩题的感觉,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对于理科同学们,我是很建议尝试一下辩论赛的,既锻炼逻辑,又可以从自闭刷题看文献的时间中解放出来一段时间。对于志愿者活动,虽然很多人并不是抱着giving back的心态去当志愿者,大多时候是刷刷经历和时间,但我觉得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能长时间投入的志愿者活动,比如每周两小时这样,也会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


分享一下你的竞赛经历吧!


我同时参加了新加坡的数学和物理的竞赛并且都取得了金牌。相对于国内的竞赛来说,新加坡的竞赛的难度会更低,而且竞争也没有那么激烈。但是新加坡缺少像国内那样成体系的竞赛训练模式,所以这里的竞赛更靠自学 (天赋)。那些在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同学,基本都是出自真心地热爱竞赛并且为之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努力。正是因为如此,人口不多的新加坡在每年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都有一席之地。于个人而言,竞赛其实是一项非常考验学习能力的事情。


对我来说,竞赛的经历让我在学术上有很大提升。毕竟如果可以解出变态的竞赛题目,那么课内的题目也相对游刃有余了。但是论竞赛在整个申请中的性价比还是比较低的。如果没有达到国际金牌的水准 (我有学姐就是靠着竞赛的金牌进了MIT),我认为竞赛很难让我们在申请过程中脱颖而出。


其次,各种各样的竞赛层出不穷,各个国家可能都有自己的竞赛,那么在含金量上面也很难做到保证。最后,竞赛的整个过程会偏向于枯燥无味,很难把竞赛经历恰当并且有趣地融入到文书的创作中。总不能用一篇小文书讲述一道几何题的精妙之处吧?


总结来讲,竞赛可以当成学有余力的一点小扩展,但除非是天才,不然不是很建议一门心思地在竞赛上面钻,特别是男生。对于喜欢理科的女生来说,竞赛的优势会更大一点。在我们学校,竞赛成绩不是非常好的理科女生也能申请到一些很好的学校,不过可能理科男生和女生面临的竞争还是不太一样吧。


谈谈你的科研经历吧!


我的几段科研经历更像是做了好几个小的project,并不能算特别严格意义上的科研。我在申请季前就尝试了关于流体力学和深度学习方面的几个课题,研究了一些关于流体的分析 (纸牌的运动轨迹和机翼优化和气泡的图像识别)。这几段科研更像是我学习了某个软件和方法之后,进行一些简单有趣的尝试,和真正严谨的科研还是有不少的距离。


如今大部分申请者都有一段甚至多段科研的经历,也归功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背景提升”机构。确实,对于一些生化环材比较机械的学科,在实验室条件充足并且有人指导的情况下,一个高中生就可以发很好的文章 (sci)。这其中还不包括可能存在的代写,抄袭的种种不道德行为。无论你是做了一个月的“临时工科研”还是勤勤恳恳地朝着自己的idea搬砖了两年,最后体现在申请材料中的可能都只是Activity List上的两三句话。站在AO的角度,在这么多人都有这么一两句的情况下 (很多我认识的人,其实根本没有投入做科研,但也会放一些烟雾弹上去),真的非常难分辨每个人科研的付出和价值。


所以想要做出能让你脱颖而出的科研,就要花很多时间专心投入,通过各种渠道找比较好的实验室进行实习,立志于发比较有含金量的文章,这样也可以为之后读博/做科研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但是很多同学可能并没有这样的条件和资源,所以科研的重心可以变成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有趣的尝试。并不是说一定要有发表文章才是合格的科研,而且为了发表文章去发表一些很水的会议凑数,我个人的想法是觉得这样反而是得不偿失的。


文书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文书这块多亏了Susan老师的帮助。在申请季前,我很难想象我最后的主文书写的是和小伙伴一起在有空的时候烧烧饭这么一个经历。作为一个理工男,在申请季最重要的就是摆脱那种张嘴闭嘴就是数学的那种刻板印象,所以在这个方面Susan老师确实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


在主文书的构思过程中,最大的挑战还是在选材上面以及用怎么样的一种方式来写下整个故事。这也是我认为我需要更多帮助的一个地方:同样的素材和事件,表达方式的不同完全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从烹饪的角度来说,没有一种食材是坏食材,有的只是不同的搭配方式和烹饪手段。文书的创作更像国内的语文作文考试,如何写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呢?这其实和传统英文中的argumentative essays有很大的区别。我原来的语文也不好,再加上这么多年不学了,可以说是非常非常得差。在这种情况下,Susan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让我更好更顺利地完成了文书。But who knows, maybe the art of essay writing is meant to be tedious and torturous.


申请季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是?


申请季比想象中的更忙!因为新加坡奇葩的学制,导致最后的A考、英国申请和美国申请都基本撞在10、11、12这三个月。在这之前还要应付学校的模拟考,准备毕业等等。再加上没有暑假可以用来细细琢磨文书,时间上安排不好真的会崩溃。对于我个人来说,虽然心里总是想着去冲牛剑,其实大部分精力还是奉献给了文书。如果一晚上能憋出一篇小文书或者一稿主文书,就是非常顺利了。这也导致了我没有花特别多的时间去补充我一些学术上的成绩和英国的一些准备,导致最后申英并不是很理想。不管活动做的如何精彩投入,先保证GPA吧!没有GPA自己申请的时候也会没有底气,而且英国也只看“GPA”(相对比较学术),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在我压力很大的时候,我基本都是给自己放假,然后去吃吃吃,因为不散散心反而会更加焦虑。我一直都比较佛系,所以也没有出现那种压力大到崩溃的情况。总是想着,实在不行就读新加坡大学,研究生还可以有机会出国。这也导致有的时候写文书上没有这么这么用心,因为实在是太多了。后来总是Susan老师催着我写,也算是在各种ddl之前,交齐了所有文书。


你觉得怎么做才能录取顶尖名校?


和高考的“一考定终身”不同,申请顶尖名校的过程更像是一个找工作的过程。最努力,最聪明的学生就一定可以高歌猛进、当上CEO迎娶白富美 (这里要加一个高富帅,因为不能默认当上CEO的都是男性) 吗?其实也不见得。很多时候,录取总是在我们的掌握范围之外的


如果你碰巧和我一样是一个喜欢STEM (特别是CS) 的男生,那么恭喜你选择了 the hardest path。其实也非常好理解,一个有1000人竞争的岗位,和一个有20人竞争的岗位,哪个更容易进呢?所以有的时候个人的选择其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否进顶尖名校


同时我也很不喜欢曲线救国。我有个学长凭借他对天文学诚挚的热爱进入了耶鲁的计算机系,当然天文一直是他的爱好,但是大家总喜欢未雨绸缪,选择一个非常好找工作的专业。如果真的要学CS,在CMU的体验或许会比在Yale好很多,差的可能就是那份光环 (但不得不说,光环也确实重要)。


如果一定要进顶级名校,就去搞竞赛吧。我认识的拿国际金牌的坡党都无一例外得进入了名校。但这种破斧成舟的勇气和万里挑一的天赋也不是人人都有的,我们还是看看就好吧。其余的方法,可能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点玄学在里面。


谈谈你与精英团队的合作经历吧!


我觉得与精英的合作方式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Susan老师的要求总是很严,很长一段时间我也觉得很难写出理想中的文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文书确实是一稿比一稿好了。在我写出最终稿的时候,我也可以很明显得感觉出它更有条理更顺畅。文书写作对于我来说确实也是我的弱项,我可能更擅长于写输出观点,更有逻辑性一点的文章。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表现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我来说,本身就觉得这个事情不是特别靠谱。这也可能就导致了我写起文书来并没有那么顺利吧。


先来说一说Susan老师。我当时选择精英就是因为Susan老师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给出了我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虽然在现在看来,当时的自己想冲藤还是太遥不可及了,但Susan非常尊重我的想法。我觉得这种尊重是很难得的,太多太多国内的中介变着法子得想我安利许多可以“提高”我录取几率的想法,在选校和活动上给予更多的干涉。当然这也不是不能理解,他们可能没有像精英这么好的资源,所以也必须采取一些更加功利化的策略。到最后我确认我RD选校的时候 (没有藤校),Susan老师也说这是better school choices。其实可以早点和我说的哈哈哈,申请季的自己总是抱着无限幻想,只有被一封封冰冷拒信打脸才能认清现实。在改文书方面,我觉得Susan老师非常及时,一般一两天之内肯定会给我答复。相比于我朋友那些动不动失联一星期的文书老师来说,Susan老师可以说是非常得靠谱。


再来说一下Lulu老师。和Lulu老师的交流很多都是在创建账号,申请一些admin的工作上面。Lulu老师也给了我很多有用的建议,包括在选校,申请上面。如果说Susan老师是一个前面的破路者,那么Lulu老师就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保证在申请季这个巨忙的时候,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


有什么话想对学弟学妹们说?


申请季对人真的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很多人都说,admission results do not define u as a person,申请结果并不能定义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个人觉得这是一句有道理的废话。如果我是一个被全聚德的人,有一个录取结果很好的人和我这样说,我可能真的要打人了。对于申请季来说,我觉得应该要有进入名校的勇气,和准备好被全聚德的心态,以及接受最后结果的姿态。如果你没有进入你理想的“好”大学,那么在申请季者一场游戏中我们就是失败者了,或许是因为运气,或者是因为实力。但人生的游戏不止这一场,输了这一场下次还可以赢回来的。大家申请季加油!


 家长感言 


为什么选择与我们合作?


在2021年4月份下旬的时候,孩子的很多同学都已确定了留学服务机构。早前我们也和其他几个家长组团联络过几个国内机构。因综合因素的考虑,迟迟没有确定下来。我们偶尔从一个公众号注意到了美国精英留学。先是以试着咨询的心态联络了Deedee。Deedee的专业耐心和知性优雅的交流让我们感觉到了精英的与众不同。


她先期更注重对孩子情况的全面了解。她告诉我们精英的优势,同时也告知我们申请结果的不确定性。她没有过多对精英宣传,让我们自己综合做一个冷静的选择。虽然都是通过微信进行线上交流,但让我们深深感觉到精英是值得信任和十分靠谱的团队。在孩子与Jason和Susan在网上初次交流后,他对两位老师也都非常喜欢。


当前国内国外留学服务机构很多,也有成千上万的家长学生在寻找合适的留学服务。我们那时遇上精英,我们和孩子都喜欢上精英,这其中是很难得的机缘。回顾起来,当初选择了精英,我们是明智的,也是幸运的。


您认为我们提供的哪些服务最具价值?


精英是我们申请路上优秀的领路人。留学申请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精英在初期很快就让我们和孩子清晰的知道在什么时间点,需要做哪些安排,怎么样做的更好。整个申请过程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精英是我们申请路上最好的陪伴。留学申请是一项不简单的工作。精英有一个非常强大默契的团队。Lulu的细致耐心,Susan的高效严谨,精英团队的综合支持等都给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帮助。Susan老师非常Nice,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还有其它方面都很关注和关心。对文书工作的要求看起来近似苛刻,但每一新稿完成后,发现确实让人感觉又有新的提升。在遇到各种困扰的时候,“与Lulu商量一下吧”、“与Susan商量一下吧”,这些都成了我们和孩子的常用语。在Susan老师和精英团队陪伴下,孩子在很有压力又有收获的感觉中完成了申请。孩子有说起Susan老师给他感觉像是前行中的拓路人,Lulu老师是保障。


精英的服务没有局限在大学的申请上。他们鼓励孩子拥有自己的热爱,发掘自身的潜力,坚持自己的梦想。也会安排一些优秀职场人士的访谈活动,引导孩子了解和关注更长远的目标,给孩子带来更大的思考空间和更广的视野。因理科男生申请美国大学的高难度,以前也曾有其他机构建议我们转申请偏文科方向的专业,但精英从来没有过向我们提过此类的想法。


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上的取舍体现了一个团队的工作导向和服务理念。这让我们感觉到精英是一个有更大格局的团队。


分享一下拿到录取后的感受吧!


孩子有申请英国牛津数学专业,参加了牛津数学MAT的考试。MAT数学难度相对不高。但他误错了二个很简单的选择题,扣了8分。虽最后MAT88分成绩也算不错,但没有争取到笔试上的优势。在牛津面试中过于紧张,表现也不是很好。他周围同学陆续都收到牛剑的预录取,牛津申请被拒是他申请路上的第一次受挫。而后他美国申请中REA被拒。ED2申请也因家人中有不一致意见又改回到RD申请。


我们深知男生的理科申请在美国RD录取中的难度。在等待中,也有担心美国的申请可能会出现“全聚得”的结果,但我们没有非常的焦虑和灰心。那时也与孩子曾聊起过,申请路上大家能做的只有尽全力,对于结果只能“成事在天”了。与精英团队一路走来,我们十分认同他们的理念,大学的申请只是一个过程,而非终点。无论结果如何,我们相信孩子后续都有努力的机会。即使结果真是“全聚得”,我们和孩子已十分肯定了精英的付出和努力。 


随时加州系大学的放榜,加州圣地亚哥的录取让我们感觉美国的申请已无遗憾,与大家一起的努力有了回报。后伯克利的录取是有让我们喜出望外。在美国大学放榜的最后一天,杜克的OFFER是锦上添花的感觉。这些收获,更是增添了我们对精英团队的肯定和感激之情。


有人说起美国本科录取有点玄学,这道出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对申请结果的影响。孩子在申请过程中会碰上一些困扰和需要做出选择的挑战。这在当时看来,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精英给了我们很有效的信息和建议并充分尊重我们自己的选择。孩子的成长过程,其中也包括了勇敢做出选择和对结果的勇于接受


现回顾起来,各个因素的影响就十分的清楚起来。精英团队的专业信息,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对我们亦师亦友关系,让我们走过了难忘的申请之路。有精英的陪伴,让我们在受挫的时候,也没有那么有慌张失措。在有喜讯时候,能一起庆贺大家共同努力来的收获。收到满意的OFFER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前路很长,希望他继续加油努力。祝愿精英再接再励,再创辉煌。



往期推荐

普高女孩逆袭,文书首次公开

了解自己、挑战自我、持续成长

否定、提升、超越自我

藤校文书更需另辟蹊径

全校近十年唯一录取男生是如何敲开梦校大门

与时光为友,和自己作伴,用热爱铸就梦想

让招生官看到一个独特且有潜能的申请者

从物理迈向更广的世界

北实验追梦女孩一路勇往直前

不给人生设限,一切皆有可能

把时间花在所爱的人和事上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大学申请需要战略思维

热爱遇上坚持,就是才华的闪光

只有真正喜欢,才会充满热情

用主文书写下人生的里程碑

谦虚为怀,拼搏为乐,实现与梦校的双向奔赴





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Deedee老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