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目录 | 《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敬请关注》〉》〉 哲学中国 2022-04-16
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5期中英文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曾子思想探微

杨国荣


内容摘要:

曾子首先提出“慎终追远”的思想,其中既体现了前后相承的历史意识,又蕴含着孝的观念。孝不仅是内在的德性,而且也表现为行为的规范,在后一层面,其意义不仅仅体现于家庭人伦,而是与为政(政治实践)过程相涉。曾子将关注之点进一步指向更广的社会人伦。在“吾日三省吾身”的主张中,反省的主体虽是自我(吾),但关切的对象则是他人或群体,后者已蕴含对群己关系的理解,其内在的取向则是由自我走向他人和群体。对曾子而言,个体作为社会的成员,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自觉地承担以上责任,则展现了个体存在的崇高性。曾子所认同的忠恕,体现了推己而及人,其中既关乎自我与群体的关系,又涉及理性的推论。

关键词:

慎终追远 群己 君子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孟子》“诛一夫”的诠释与儒家政治伦理观的展开

肖永明 李江


内容摘要:

《孟子·梁惠王下》“诛一夫”章因涉及儒家政治伦理中的统治合法性、君臣伦理等问题而为历代学者所关注。自汉代以来,学者对此章的诠释,立足于“重民”或“尊君”的观念,对“诛一夫”的论断加以赞同或反对。就早期儒家经典来看,“尊君”与“重民”同为儒家政治伦理的重要内容。孟子偏向于“重民”,故而提出“诛一夫”的论断。而历代儒者大多立足于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学术背景等,就“诛一夫”所涉及的相关儒家政治伦理进行细致的阐述,为我们把握儒家政治伦理观在历史中的多样性展开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切入点。

关键词:

诛一夫 重民 尊君 政治伦理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天生人成”与政治形上学

——荀子天论发微

梁涛


内容摘要:

荀子天论的主题有二,一是要否定神学天,批判宗教迷信,二是为礼义寻找形上的根据。他一方面提出“天行有常”,从“天人之分”的角度批判了天有意志,肯定“治乱非天也”,同时又提出“天职”“天功”,以说明经验世界的整体秩序与和谐运行。前者是一种经验天,后者则是指经验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根据,是一种本体天。荀子从本体天出发,提出天君、天官、天情、天养、天政五种天赋,其中前四种是天赋予人的禀赋和能力,而天政是天的法则,故天政是人间政治的形上根据,是礼法的价值原则。荀子的天政包括生养原则、差异原则以及和顺或和谐原则。荀子的天论可概括为“天生人成”,“人成”是建立在“天生”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

天生人成 荀子 天论 政治形上学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孟子研究院



先秦名辩研究的由来、取向与方法

何杨


内容摘要:

先秦诸子对于名辩问题曾予以充分讨论,但并未引起秦汉以来学人的足够重视,直至晚清民初,其研究才得以复兴,并持续至今。近百余年先秦名辩研究的主要取向是根据逻辑学(尤其是传统逻辑)、哲学、符号学等理论对文本进行理论重构,也有部分研究者偏重于探寻古人对于名辩问题的处理方案。当今先秦名辩研究,除了需要扎实可靠的文献基础,还需要根据名辩文本特点采取适宜的解读方法。从对《公孙龙子·白马论》的解读可见,概念澄清和论证分析有助于理解该文本的固有含义,是解读类似文本、处理名辩问题的适宜方法。

关键词:

先秦名辩 理论重构 概念澄清 论证分析 《白马论》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暨哲学系



公孙龙“正名”论发微

陈晗倩


内容摘要:

本文以公孙龙的“正名”为中心,着重铺展开公孙龙在名实问题上隐含的思想逻辑,包括公孙龙所主张的名实专对关系的内容、原则及其实现方法。本文考察了《名实论》与《指物论》中诸多重要的思想范畴,譬如名、实、位、物、指等,揭示出其在公孙龙哲学中组织与推进的方式,以及由此而突显的公孙龙对于“正名”的政治秩序的独特关切与体察。公孙龙就“物”的世界展开的一番细致入微的探求工作,充分体现出公孙龙哲学的理论旨趣与思想高度。

关键词:

正名 名实 唯谓 指 物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刘歆《洪范》五行说新论

任蜜林


内容摘要:

与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相比,刘歆的《洪范》五行说主要有两方面的不同:一是在《洪范》学上所表现出的《春秋》左氏学立场,一是对夏侯始昌以来的《洪范五行传》思想所作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包含对《洪范五行传》“各传”的命名、灾异内容的调整和修改以及在解释灾异的时候更加注重运用分野说等。除此之外,与《洪范五行传》、刘向不同,刘歆对于《洪范》还有一套总体上的认识,即认为《洪范》是一部反映“天人之道”的著作。

关键词:

刘歆 《洪范》 五行 《左传》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胡安国“私淑洛学而大成”解

闫云


内容摘要:

全祖望修定《武夷学案》,称胡安国“私淑洛学而大成”,足见对其学术地位之推许。但按《伊洛渊源录》所载,胡安国何以“私淑洛学”,其中渊源考察未精,至于何以称“大成”,则其奥义更未分明,此问题学界未能深究。实际上,胡安国“私淑洛学”,是通过程门弟子、《二程遗书》和太学师友三个途径。之所以用“大成”许之,因为在洛学蛰伏和程门凋敝情形下,胡安国表彰和发展了二程道学思想,完成了二程《春秋》学的未竟之业,并在批判荆公新学、奠立洛学正统中厥功甚伟,从而为北宋儒学由内圣转出外王作了贡献。如此疏解“私淑洛学而大成”之说,庶几可见胡安国对二程之学的整体继承。

关键词:

胡安国 二程 道学 《春秋》学 荆公新学 内圣外王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陆象山的“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

何俊


内容摘要:

“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是象山确认的两种经注形式,并有先后之序。“六经注我”是象山由经学转出为心学。六经是滋养本心的资源,注我不是通过解字,而须求血脉。注我虽不具语言的外在逻辑,但却隐含基于分析的生活的内在逻辑,在形式上经典文句则化作自己的语言,直接散入思想陈述中,构成完整叙论。“我注六经”是象山转将心学安顿于经学。其原则是对六经的阐释不落于文字,而坚守本心发明。其标准,一是揭明隐于文字中的事理,二是进入历史场景以体认本心。

关键词:

陆九渊 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吾之深信者《书》”

——从《尚书》之论管窥象山学的经学底色

许家星


内容摘要:

以《尚书》为代表的经学在象山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象山经由对《尚书》的引用,阐发了明理行德、严辨义利、知止反求、克敬等学以成圣的为学工夫,论述了以德性教化为宗旨的君臣分责、克艰儆戒、知人以德、听讼明罚等治国之道,体现了就经典阐明义理的宋学特点。藉此可知象山学是循宋儒反求六经,悉心体认而形成的深造自得之学,是经学义理化这一普遍时代精神的产物。象山《尚书》学体现的经学底色,对重新认识象山思想,反思中国哲学的研究路径皆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陆象山 《尚书》 经学 成圣 教化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湖湘学派“觉仁”说探析

——以朱子与湖湘学派的论战为中心

马俊


内容摘要:

“觉仁”说是湖湘学派在仁学上的重要观点,朱子认为这一说法蹈虚、近禅,并指出其理论基础“以心观心”存在无穷倒退的逻辑困难,双方为此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论战。在这场论战中,朱子还批判了基于直觉体悟的工夫论,间接否定了孟子、程颢所确立的“立乎其大”“学者须先识仁”的工夫进路。这一公案的本来面目由于朱子学的盛行渐渐模糊难辨,却又隐隐关涉宋代仁学的建构与转向的宏大议题。从学理上分析,将“觉仁”判为佛说实是一种误解,“以心观心”也并非二心,并不存在无穷倒退的问题,“觉仁”说发展了孔子仁论中的知觉维度,其背后所蕴含的“反身自证”的工夫理路乃是儒释道三家工夫论的共法,在义理上有着合理性与必然性。

关键词:

以觉言仁 心有知觉 先识仁体 以心观心 反身自证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由“概念”以通“义理”

——陈淳、惠栋和戴震对理学的建构与解构

林存阳 周轩


内容摘要:

南宋理学家陈淳的《北溪字义》专门对理学核心概念进行阐释,有力地推进了理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并对后世学者产生深远影响。惠栋和戴震同样运用由“概念”以通“义理”之法,先后撰成《易微言》《孟子字义疏证》,而其目的则变为解构理学,建构自己的新思想体系,从而展现出清初以来“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学术特色。至清中后期,不少学者继续运用此法,赓续并推进了惠栋、戴震对思想义理的新建构。清代学者的此一持续努力,遂将思想上的关注点由形上玄远之学下移至形下日用之道,彰显出朴实考经证史的主流学术特征。

关键词:

陈淳 惠栋 戴震 概念 义理 以经学济理学之穷

作者单位:

林存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周轩,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



礼让:乾嘉汉学的新建构

刘增光


内容摘要:

仁与礼是儒家思想的二维,宋明理学强调主敬穷理,侧重从个体修养的意义上说礼;清代乾嘉汉学则强调礼让,侧重从社会公共生活的意义上说礼。乾嘉汉学在反思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让为人道之最大者”、“礼论辞让,理辨是非”、“以礼权理”、以让为核心的新四德等诸多观念,深刻揭示了理学天理论在道德修养、政治教化、经典解释等方面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进行了全面的回应。他们对礼让哲学的建构,展现出了儒学义理与政治实践的一种新面向;以礼让为核心重新思考和探索了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可能性。

关键词:

礼让 敬 乾嘉 政治 儒学 公共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中国哲学视域中的自由平等:

《齐物论释》的思想主旨与价值建立

孟琢


内容摘要:

如何在中国近代以来古今、中西的大变局中建立根本价值?《齐物论释》通过真谛、俗谛的深入思考给出答案:自由平等。在真谛层面,齐物哲学会通庄子与唯识、华严思想,通过由真如心体到真如缘起的论证,建立起自由平等的哲学基础。在俗谛层面,齐物哲学以“百姓心”为圭臬,在“独”与“群”的不同层面探讨自由平等。就个体而言,章太炎强调“依自不依他”的道德自立和个体权利的充分保障;就群体而言,章太炎既对中国文化进行损益开新,又充分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自主,反抗“文明论”的文化殖民倾向。《齐物论释》对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具有双重突破,体现出立足民族本位建立普遍性哲学体系的文化自觉。

关键词:

齐物哲学 自由平等 真如 百姓心 价值建立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真善美的价值统会

——论方东美哲学思想的终极追求

余秉颐


内容摘要:

方东美的哲学观认为哲学的意义在于引领个人的精神生命与人类文化去探索和实现“真善美的价值统会”。方东美构建的哲学形上学体系论述的是从“自然人”到“道德人”,再到永无止境的“真善美的最高价值统会”的人格超升过程。方东美赞扬“以真善美的价值统会为中心”的中国哲学,批评“使人失去价值理想”的近代西方哲学。方东美哲学思想以真善美的价值统会为其终极追求,不仅揭示和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且具有“将中国哲学以哲学面目示人”的意义。

关键词:

真善美的价值统会 方东美哲学思想 终极追求

作者单位: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体用范式下的圆善问题

谢远笋


内容摘要:

圆善包括幸福和德性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基于人的有限性,康德引出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这两个“设准”来解决圆善问题。牟宗三主张人虽有限但可无限,无限智心呈现时,无执的存有论便可成立,在此领域物随心转,德福自可达成一致。但是,在本体界是即体即用的经用,其中实无幸福可言。德福一致的问题真正存在于现象界,此是权用,这为牟宗三所忽视。由此可接上其外王学,经过悬置道德的科学与民主,实现从外王到内圣的转变,这也体现为从权用到经用、从权教到圆教的开权显实的过程,即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在此进程中渐顿互用、经权互用,最终达到即入世间即出世间的圆实之境。

关键词:

牟宗三 圆善 体用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从内在超越到感通

——从牟宗三“内在超越”说起

蔡祥元


内容摘要:

对于牟宗三的内在超越说,当前学界有两个典型批评。一个是外部批评,它的着眼点是如何应对外部世界的超越性问题。一个是内部批评,其着眼点是道德主体性建构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外部批评的问题在于没有明确将内在超越与理性界限关联起来,学理上并未切中内在超越说的要害。内部批评虽然指出了牟宗三思想的内在困境,但没有看到牟宗三理路还可以有新的发展空间。通过进一步考察牟宗三对智的直觉如何可能的回答,我们发现内在超越说面临的责难,可以从感通的视角出发做进一步阐释。

关键词:

超越 内在超越 智的直觉 感通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



文章来源:“社科期刊网”微信公众号(2021.9.26)



推荐 · 看点

期刊目录 | 《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期刊目录 | 《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期刊目录 | 《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回顾 | 2020年《中国哲学史》总目录

哲学中国

扫码关注|服务科研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哲学中国”微信公众号


快捷入口

中国社科院


哲学研究所


稿件系统


稿件系统


稿件系统


投稿邮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