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翔哥的星期五 | 把车停“井”里,是因为我们的大城市太挤了吗?

请关注 城市大脑研究院 2023-01-24

我们的大城市,还要往地下多挖一点,再把楼造得高一点、密一点,才能让城市生活变得更美好。

这是专栏“翔哥的星期五”的第16篇文章。

最近,上海首个“沉井式地下车库”开工建设,车库地面共设置8个出入口,地下为钢结构停车层,采用托盘式停车搬运和自动存取车技术,可以通过手机APP实现自助预约存取车服务功能。在此之前,杭州、南京、厦门等地也都有沉井式地下车库已经投入运营。





PART.01

如何把车装“井”里?


要把大象装冰箱,拢共分几步?有人说是三步。要把汽车停到“井”里,步骤也差不多,甚至比咱们在普通的停车场停车还要简单。只要把车开进“电梯”,人下车,机器会自动把车停到地下某个合适的位置,免去了到处找车位和倒车入库的烦恼。取车的时候只要在门口等着,机器会自动把车送到地面,再也不用担心忘记自己的车停在哪里了。

不过,要把这个井挖好还是有点难度的。以上海这个“井”为例,地下共19层,单个竖井开挖直径23.02米,开挖深度约50.5米,是世界最大直径的竖井。要挖好这个井,涉及到井壁稳定控制、结构上浮、水下混凝土封底以及管片结构、防水等技术难点。同时,这样的直径,用挖隧道的盾构机是大炮打蚊子,性价比太低,还需要研发这种尺寸的竖井掘进机,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还要用到不同的施工工序。

这种垂直掘进的沉井式地下车库的施工方式,与使用盾构机的隧道、地铁施工相比成本降低了不少。但是考虑到新建的大楼本来就要挖基坑,修一个地下停车场是顺手的事情,与这种地下停车场以及地上的停车楼相比,专门挖一个“井”停车的成本就要高得多了。一切建筑物只要搬到地下,成本就翻着跟头往上涨。在地下挖井,直径大一点成本就增加很多。而且原本的井越大,每增加一点直径所增加的成本也越多。而停车收费的标准又不可能涨太多,所以建这种沉井式地下车库,可以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每一寸空间都要精打细算。

还以上海这个“井”为例,它占地面积286平方米,能提供304个停车泊位,比传统地面停车场的容量提升了近10倍,可以极大地提高土地空间的复合利用率。虽然打井的建设成本高,但是它的用地成本却比地上停车场降低了不少。可以充分利用市中心的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而且基本不影响地面景观,可以说是在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区停车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



PART.02

把车装“井”里难在哪儿?


之所以要把车停到井里,主要原因当然是大城市的“停车难”问题。一般来讲,停车位与机动车辆保有量之间的合理比值应该在1:1.2-1.5,住建部的要求是1:1.1-1.3,而国内大城市大多数都不到1:1。不仅车位总数太少,而且分布严重不均。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区人口密度最大,而由于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这些地方车位往往严重不足,特别是医院、学校、老旧小区等地段,车位越紧张的地方越难补建停车场。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曾共同下发文件提出“鼓励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及个人利用自有土地、地上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住建部在《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中也要求“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如边角料土地,以及广场等地下空间挖潜建设公共停车场”。

然而,在国外已经有很多案例的沉井式地下车库,在国内要推广却很难,连上海这样财力雄厚、理念先进的城市也是首次尝试,南京、杭州等城市也只有少数几个个案。事实上,把大城市的边角料土地利用起来建设停车场并不容易。停车场的投资回报率不高、回报周期长,停车价格又没有市场化,企业很难有热情投入。更重要的是,这种“井”作为一种新事物,只有批量复制才能摊薄成本,而挖这个“井”涉及的审批手续相当复杂,土地出让、规划审批、建设管理等手续基本上都需要一事一议,给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上海这个“井”的建设,就是交通管理部门与规划资源、绿化市容、建设管理等部门反复磋商推动、尽可能简化手续的结果,如果仅凭一家企业的力量,恐怕十年八年也搞不定。总理曾在国务院常务会上指出,“现在要建一个项目评估环节实在太多了:环评、水评、能评、安评、震评、交评、灾评、文评、雷评、气评……这个评、那个评,一些地方的同志都把这些评估编成了笑话”。仅仅在评估环节,已有成例的项目手续就如此复杂,像沉井式地下车库这种新事物会面临的困难就更可想而知了。



PART.03

我们的大城市太挤了吗?


与“停车难”问题一样,我们的大城市还有很多的“城市病”,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等。很多时候,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些“病”归因于大城市人口太多了、大城市太挤了。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

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田园城市的梦想,城市规划史上也有过这样的尝试,不过大多都以失败而告终。其原因就是,降低城市密度的想法和做法与现代城市的发展规律背道而驰。很简单,假设给你一栋郊区的豪宅,但是每天通勤要三四个小时,恐怕大部分人也只有周末才会去住,毕竟我们还是要工作、要社交。只有让人们尽可能密集地聚在一起,上班、社交、学习、体育、休闲娱乐等等需求才能就近满足。就算大家都能接受长距离通勤,其结果必然是造成更多的拥堵和污染。现在大城市的拥堵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职住分布不平衡导致的(当然我并不主张完全的职住平衡)。

再举个例子,现在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就可以做直播,但是直播电商还是集中在少数几个特大城市,李佳琦就在上海落了户还买了房。不仅如此,直播电商还集中在大城市的少数几个区域。在杭州,直播界的顶流们全都集中在MCN公司附近的某几个楼盘,顶流中的顶流甚至集中在某一两个知名小区。而如果你在农村开直播带货,最多只能卖卖当地的土特产,还不能卖得太便宜,因为农村的物流成本必然高于城市。

正因为集聚的自然规律,才有了“上天入地”的需要,例如摩天大楼和地下停车场。为什么要盖摩天大楼呢?道理也很简单,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下楼盖得越高就能卖给或者租给越多的人。当然,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建设成本、公摊面积和维护成本都会大幅上升,所以随着楼层的增高,边际收益是先递增、后递减的过程。所以即便政府不限制,超高层建筑也不会无限制地长高。而如果政府强制限高,那么必然造成供给不足,房价和租金飙升,这是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至于挖“井”停车,作为立体停车方式的一种有益组成部分,政府还要再减少一些手续、多给一些便利,把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下来,企业才会更有动力去做。

当然,虽然我说了这么多城市集聚的好处,我也不反对喜欢田园生活的人们搬去乡下住。但是既想要享受大都市的便利,又想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至少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还不太可能实现。我们的大城市,还要往地下多挖一点,再把楼造得高一点、密一点,才能让城市生活变得更美好。


感谢浙江工业大学吴伟强教授的启发。感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徐小奇工程师的建议。文责自负。


扩展阅读:陆铭,《向心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


vol15.翔哥的星期五 | 大城市,何以为大?

2022-11-18

vol14.翔哥的星期五 | 大城市,何以为大?

2022-11-11

vol13.翔哥的星期五 | 大城市,何以为大?

2022-11-04

今日编辑 / 辛昊航

责任编辑 / 戴晟昱

审稿 / 蓝蔚青 郁全胜

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