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脑研究院

其他

招聘 | 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博士后招聘启事

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简介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与杭州城市大脑研究院两块牌子、合署办公、成果共享,致力于以“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为端点延伸的城市数字化理论与应用研究。现任院长为校长罗卫东教授。浙大城市学院博士后工作站依托浙江大学相关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招收博士后人员,实行双合作导师制度。根据发展需要,研究院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博士后若干名,欢迎优秀博士加入。
2023年1月7日
其他

研读 | 张锐昕:中国数字政府的核心议题与价值评析

张锐昕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公共管理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政务、绩效管理、科学决策。摘要数字政府实践资源形式丰富,研究资源来源广泛,涉及计算机科学、公共事业、商业经济、公共管理、政府法学、工程学、信息科学等众多研究领域,其建设和发展立足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为之破除现实中的各种艰难险阻。文章通过检索中文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数据库收录的题名中包含有“电子政府”或“数字政府”的2017至2022年的文献获得214篇有效研究样本,围绕数字政府的概念框架、技术、法制化和政府改革等议题,初步展现数字政府的理论架构和知识图谱,并评析了核心议题的价值所在及缺憾之处,希望这一研究会对数字政府乃至数字中国良性生态系统建构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关键词数字政府;电子政府;数字化转型;数字中国;数字生态系统;文献综述引
2023年1月5日
其他

研读 | 2022-2023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

杨武剑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3年1月4日
其他

研读 | 图解报告:全球电子政务发展与中国实践

刘靖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3年1月2日
其他

2023 | 沉淀过往,迎来新光

郁全胜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3年1月1日
其他

研读 | 遁入“洞穴”?——对元宇宙迷思的三重否思

张佳佳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年12月31日
其他

翔哥的星期五 | 浙江小城里的几副楹联

来浙江整整一年了,原计划在这一年里走遍每一个地市,可惜因为种种原因,除了杭州郊区,便只在附近走了几个地方。专栏写了半年,容我躲个懒,写写几座浙江小城和小城里的几副楹联吧。湖州·南浔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研读 | 城市数字治理的期望与担忧

郁全胜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研读 | 2023全球数字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导读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普及渗透颠覆了传统社会的连接方式,万物互联成为今后社会发展大势所趋。在这一背景下,建设数字中国,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推动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目前,中国数字技术发展处于什么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有哪些特点?今后应该朝什么方向持续发力?近日,阿里研究院、智谱AI联合发布《2023全球数字科技发展研究报告—全球科研实力对比》,报告认为,中国数字科技基础研究势力增长势头强劲,增量上已经赶超美国,但在高价值部分同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未来需要产、学、研一起努力,共同推动中国数字技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2022年12月28日
其他

城市棱镜 | 住房的商品化对城市意味着什么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头分析了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形式的“商品”,这一分析常常被当作对前资本主义时代“简单商品经济”的说明。事实上,马克思无意分析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商品经济,他想要说明的是:贯穿全部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矛盾关系,可以回溯到这一“生命体”的基础形式,即回溯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对于今天的房地产而言,核心矛盾也是住房的“使用价值(与住相关)”和“价值(与炒相关)”之间的辩证关系。
2022年12月27日
其他

资讯 |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下“四治融合” 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决定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下“四治融合”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决定(2022年12月20日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城市阅读 | 城市的磁体与容器功能

王翔、郁全胜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年12月25日
其他

研读 | AI艺术的背后:详解文本生成图像模型

的大模型,其参数量支持模型能够进行复杂语义理解,下图是不同参数量模型对于文本描述:「一张身穿橙色连帽衫和蓝色太阳镜的袋鼠肖像照片站在悉尼歌剧院前的草地上,胸前举着写着“欢迎朋友”标语的牌子!」
2022年12月2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翔哥的星期五 | 数字公平是个好东西吗?

蓝蔚青、郁全胜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年12月23日
其他

资讯 | 杭州人大出台决定加强数字检察工作

姚瑶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年12月22日
其他

研读 | 未来城市大哉问:城市如何催生与适应新技术

腾讯研究院&澎湃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课题组支撑一套技术体系的,往往是背后更大的体系。城市中的技术应用,总由某些现实的力量所催生。这套新生的技术应用,在落地的过程中,又会对城市产生新的影响。而这套技术体系逐渐运作下去,还会创造新的需求。如此循环向前。这就是城市中一直在发生的事。未来的城市中还会发生什么?我们无法全知全能,但仍希望尽力探求,技术应用从产生到融入城市系统,这个过程究竟遵循怎样的原则发生,会产生哪些方向性的影响,又该如何对城市生活做出适当调整。理解这些规律性的脉络,会让我们在面对未来时,不至于不知所措,也更能有的放矢。设计未来城市,并使其能够生长,就要思考和理解城市。针对有关城市的大问题,我们访谈了许多处在前沿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包括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者、人文地理学者、技术史学者、互联网法学者、经济学者、公共管理学者、未来学家、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以及从事城市服务的企业管理者,试图得到一些答案和线索,能够更好地前行。产业逻辑:协同与替代是什么决定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经历过移动互联网创业的浪潮,很多人立马会说:要回应人的需求。实际上,这只是一个起点。具体到城市系统之中,部门协同的因素,可能尤其关键。也就是说,某种技术系统,在因应人的需求、不停打补丁的过程中,倘使能在其他层面借力,便可节省成本,一举多得。现实中的技术路线图,也便由此勾连而来。最初水厕并非城市的标准基础设施。土厕的方案也曾施行——原理即为当下养猫用的沙盘。为何最终水系统胜出,抽水马桶得到普遍应用?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青年作家沈辛成对我们说到,这固然是由于人存在时常喝水的需求,便顺势而为,吃喝拉撒全用水处理;但更关键的因素是,城市难以承受火灾的损失。人们将水贮存在高塔之中,恰可应对不时之需,用强力的水压去灭火。也就是说,城市采用水系统,背后也有保障安全的诉求。沈辛成说到,有了上述协同因素,水系统尽管也经历了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始终为城市生活生产所仰仗。起先,水用于清洁便溺,但局部排水系统,使得粪水漫出沟渠,污秽遍地,于是人们发明了净水厂,采用沉淀法处理河中污水,进而又建造自来水厂,把干净的水送到千家万户。在相互协作之外,技术应用会更新换代,还会替代人力。历史无须多言,当下便可见到,围绕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变革,正在令产品与服务合乎精确定制的标准,能够远程衔接,同时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这也是智能城市的要义所在。针对物业的四保一服——保安、保洁、保绿、保修与客服中心,万物云管理合伙人、首席科学家丁险峰对我们说起,万物云的智能化,由内到外分为IT、OT和Internet三个板块。IT对应的是内部人事、财务、法务的数字化;OT指作业面,让作业面和结算面通过数字化打通,使保安、保洁等每项具体工作都与用工单相关,可以实时做到精细化成本管理。而Internet指的是,用互联网的手段,在有限时间内,触达所有服务对象和潜在服务对象。如此,则可达成这样的物业管理模式:在不同的标准设置下,规定工作人员的操作方式,远程便可通过抽检,保证服务质量,并且控制成本。从而改变以往较为混沌无序、查验不力的状态。另外,一些无需灵活应变的服务,还可以采用机器人替代人力。在丁险峰看来,城市最为末端、重复单调的工作,正是四保一服。绝大多数事项,无需工作人员发挥创造力;而这类物业服务需要润物细无声,以不打扰业主为上。无需面对面沟通解决问题,因此对其过程和结果的标准化要求,存在现实性和必要性。由此可推测,越是预算有限的小区,越倾向于迅速拓展数字化和机械化。丁险峰认为,如此一来,采用更多机器工作,实际可以把更多的人力解放出来,去从事创造性的事情。这是当下大势所趋。建筑、汽车等行业,正向自动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向我们介绍,建筑行业这两年正研究机器人化建楼。围绕结构、瓷砖、喷漆、门窗等,形成自动化造楼体系,可相当程度上实现快速建造。另外,现在建筑工人大多是高龄化的,很难招到年轻人,因为具体工作内容非常辛苦,大量工种对身体健康有伤害。生产环节被机器取代,正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率,资本自然追求。在智能化基础上,万物云正在多个城市街道进行四保一服的服务。这是因为,保持城市面貌整洁等任务,宏观而言,和小区物业的职责几乎一致,只需设置不同的标准与规则,工作人员便可依照执行。丁险峰说,技术上的努力方向,是智慧小区、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的即插即用。他展望道,未来可令物业服务延伸到所有与住相关的事项,进入千家万户,比如修理家用电器、装修卫生间等。从实体的水管,到看不见的信息流,城市的运转被技术所改变。有人会提出,这样一来,所有劳动过程,都潜在地被置于管理者的注视之下,这是否令从业者感到不适?对此,丁险峰抱有乐观态度。他认为,诸如传感器、数据终端等设施,也许看起来是冷冰冰的机器,背后都有真实的人存在。实际需要关注的,仍然是人和人的关系。沈辛成也有相同看法。在他看来,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人们也在让渡隐私。英国伦敦最早实行死亡人口的汇报制度,请家人汇报逝者的死亡过程和原因,当时也令人疑惑和抵触。用当下的眼光看,这些数据有助于研判公共卫生状况,是开展公共服务所必需的。由此,沈辛成说,我们不能冷漠,也不必畏惧。人类历史就是这样过来的。最终经过调节,技术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正向作用。技术是人欲望的物化的集成。无论协同还是替代,技术演进必定仍会回归人的需求。那些一度认为重要,但随着时间过去而不再必要的事物,最终也会显露出收缩状态。延后发生:从内容到形式面对技术和社会的迅速变化,作为个体的人,相对会比较快地适应;而组织形态的适应则相对滞后,比如家庭、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等。《科幻世界》副总编拉兹对我们说到,这是因为,要处理人跟人之间的协调,要顾虑运行平稳和安全性等,组织内部遗留的惯性作用更为强烈。这种惯性在实体空间的表现更为明显。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宇星说到,相比科技创新、ICT技术迭代等,建筑或城市基础设施总是坚固持久又很难改变,但一旦迭代成功,模型持久性也最长。因为切换的代价太大。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整套系统进行迭代,难度就要比汽车、电脑芯片迭代大得多,对稳定性、坚固性、持久性的要求也非常高。但ICT技术也必然影响硬件系统和城市物质空间。张宇星举出一个互联网改变建造方式、让人们能够DIY建造的设想:当下有很多空置房,开发商可售卖DIY的权利以及运营权,产权还是开发商的。而DIY的材料、专业人员的技术服务,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匹配。每人所盖的最小颗粒,可以是3-5平方米。如果有这样一个小颗粒,引导人们盖房子,会对未来有很大的影响。城市就是一个个房子盖起来的。尹稚也说到,建筑是遗憾的艺术。而一种极端的设想是,可以将建筑变成一个试验体。只保留核心的基础设施和支撑线,其他外围空间单元都可灵活组装变动,甚至采用流媒体表皮。总体而言,建筑要留下足够的技术弹性,为未来技术发展做空间预留。科幻作家陈楸帆对我们说,当城市的自动化水平到达一定程度之后,也要为广义上的机器人设置一套立体和复杂的规则,确保人能跟机器人在同一个时空里安全高效地共生。他举例说到,比如,医疗过程里,手术机器人、消毒机器人等,在就诊、手术的流程中,要进行怎样的设计,怎样确保安全性、与人交互的友好性。又比如,机器人怎样去充电,在什么样的环境,以什么样的频次,能否无线充电,以及数据层面上的协议,通讯等,都需要设计。还有,家里也会越来越多地出现机器人,可能采集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怎么用,储存在哪里?这户人家对这些数据,又有多大控制权?人与机器人共生的规则,是接下来需要纳入考虑的事情。就此,张宇星提到,机器人最核心的价值是,作为系统让城市效率更高,而人类则要为这个系统提供更好的环境。而对人类本身而言,最重要的还是个体的人。以人为本,另一些组织结构也要重新建立。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金泽大学教授沈振江说到,技术发展过程一定有两面性,消极一面要通过相应政策平衡。在社会公平方面,可以通过职业培训,转化传统工人的技能,使其更好地适应技术发展。相对而言,日本行业转换思维阻力较大,且培训时间较长,社会成本更高。某种程度上,城市的内在需求决定了技术应用演化的形态。但我们仍然关心,技术应当如何为人所用。尹稚提到,技术最应审慎推进的,是用来管理社会和人。张宇星也认为,相比城市智慧,个人智慧更有意义。科技回归颗粒化的个人,是最好的出路,而不是参与决策架构。或许,人先于技术的主动性在于,可以思考那些尚未存在的事物,对其进行改造和适应。最终欲望需要归于有序。适应路线:旧工具重启的可能
2022年12月21日
其他

城市棱镜 | 发达的民营经济是城市活力之源

即将到来的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二十周年,二十年来浙江接力贯彻“八八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八八战略”的第一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总书记曾经有过明确论述:一是“民营先发”,二是“市场先发”。而杭州作为浙江发展的排头兵,在民营经济和市场化改革方面始终走在前列,让一流的市场环境与发达的民营经济相得益彰,成就了今天的杭州这座“创新活力之城”。杭州的民营经济有多发达?先从全国的角度来看。今年9月,全国工商联发布“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杭州上榜企业有41家,以远超第二名城市(26家)的成绩坐拥第一。而如果回顾历史,杭州已经连续20年蝉联第一了。从上榜企业的营业收入看,杭州逼近4万亿,与上年相比,超过北京上升到第二位(第一位是4.05万亿的深圳)。再来看看民营经济对杭州的经济贡献度。2021年,杭州民营经济增加值首破万亿,占全市GDP的比重达61.3%;民间投资在重大投资项目中超九成;外贸逆势增长,货贸出口占比达70.6%,再创新高;税收收入2773.69亿元,在全市税收中占比64.31%,同比增长20.5%;在“2021浙江民营企业就业100强榜单”中,杭州有28家企业上榜,数量排名全省第一。杭州的民营经济为什么这么发达?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关键。近期热映的电视剧《县委大院》中,光明县几乎没有大企业,而隔壁的九原县却能招商成果领先全市。再往下看,在九原县做大做强的火锅连锁店,到了光明县,光是办营业执照,折腾一个多月都办不下来,还要应付各种说不清楚的检查、交费和罚款。这就是营商环境的差异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如果一个地方只看重大企业,不重视市场环境建设,或者对国资国企青睐有加,对民资民企却不能做到一视同仁,那么,民营经济的发展就会存在障碍和瓶颈。反过来,如果一个地方能够真正按照市场化的规则办事,不分大小、不问出身地服务好每一个企业,真正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那么自然会吸引越来越多人来这里创业,形成良性循环。杭州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已经到了自己跟自己较劲的地步。2019年,杭州提出开办企业的“5210”标准:不多于5份材料、2个环节、1日办结、政府买单零费用。这些年来,杭州在全国率先实现企业开办“分钟制”和项目审批“小时制”并且不断深化,目前,开办企业审批时间压减至25分钟,工业项目开工审批压减至7小时。在这样的营商环境支持下,2021年,杭州市新设市场主体27.72万户,同比增长16.43%,每月新增企业超1.1万家。杭州之所以能够让企业办事变得如此便捷,离不开数字化改革的推进。2020年疫情爆发后,为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杭州依托城市大脑,开发上线“亲清在线”新型政商关系数字平台。工业项目开工前审批填报字段由314个减少为59个,上传材料由46件减少为10件,这才让“小时制”成为可能。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也是以往几个月才能办好的麻烦事。基于平台的数据共享,联合验收审批事项从8个减为5个,需企业填选字段由100余个减为4个,受理材料从66个减为26个,办理对外承诺时间从26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首个项目实现3个工作日)。除了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要壮大民营经济乃至城市经济,还要坚持创新驱动。杭州通过连续性、综合性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梯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常规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举全市之力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近期又启动建设城东智造大走廊,让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这几年,杭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两年翻一番、总量超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三年翻一番、总量达2.2万家,269家上市公司中165家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第四。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杭州位居全球第14位,创历史最好排名,超过伦敦、洛杉矶等城市。杭州培育了吉利汽车、娃哈哈、阿里巴巴、农夫山泉这些家喻户晓的超级企业,也十分珍惜民营经济这张金名片。今年5月,杭州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强调充分激发民营企业新活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提升民营企业500强的首位度、城市发展的贡献度、营商环境的满意度。今年12月,杭州又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理念,像善待亲人一样善待民营企业,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营商环境,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政策宣传、普惠共享力度。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杭州走在了全国城市的前列,但是,杭州的上述做法和表态绝不应该成为城市中的少数特例。就在杭州召开上述座谈会的同一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为明年全国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会议提出:“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会议还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这也是对规范后的民营平台企业的重要支持。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想要推动经济回升,疫情防控的新变化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重塑经济发展的环境更加重要。要让城市重新充满活力,就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快转变观念,用行动回答好“如何对待民营经济”这道题。研院动态
2022年12月20日
其他

研院动态 | “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与基层治理体系研究课题顺利结题

郁全胜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年12月19日
其他

城市阅读 | 何为善治?

王翔、郁全胜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年12月18日
其他

研院动态 | 祝贺我院专职研究人员荣获“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人才”称号

郁全胜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年12月17日
其他

翔哥的星期五 | 为什么城市治理要像一首交响乐?

蓝蔚青、郁全胜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年12月16日
其他

研读|李占国:浙江打造“全域数字法院”的实践与思考

姚瑶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年12月15日
其他

研院动态 | 《杭州通论》社会实践:研学玉皇山和慈云岭

2022年12月11日上午,杭州通论的实践环节在城市大脑研究院乔子媛、《城市秘密》家伟的带领下走进玉皇山和慈云岭。本次实践有幸请到了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馆员,浙江省石窟寺专项调查专家组成员,研究吴越国杭州城的建设及相关遗存的专家魏祝挺为同学们全面介绍石窟造像和郊坛等,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遗址遗存,理解遗址遗存。1南宋郊坛第一站是南宋郊坛(八卦田)。魏祝挺提及,因为古人坚信“天圆地方”,所以天坛必须是圆形的,其中天坛在中轴线上还有一个建筑叫做“圜丘”。祭天大典每三年才举行一次,而其所用之地就是“圜丘”,所以“圜丘”对于祭天来说意义重大。同学们今天所看到的遗址,其实相当于南宋的“圜丘”但是南宋的祈年殿遗址仍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三年一次的祭天大典是皇帝难得出宫的日子,皇帝在祭天前一晚必须斋素、沐浴、更衣,到了翌日日出时便移驾到祭天之地。同时,祭天的日子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都挑选“天帝出现”的日子。刚开始,同学们认为这一天应该是夏至,因为这一天日最长。随后魏祝挺解释,答案是冬至(在现在12月22日左右),因为从地理学意义上讲,这天夜最短,昼最长,自这天日出时,天帝就开始现身了。2天龙寺随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攀爬,同学们来到了天龙寺的后山,驻足在了一块介绍牌前,据魏祝挺介绍,这块介绍牌上也两点错误。其一,“始建”二字应该为“重建”,应当是始建于唐代,重建于北宋;其二,吴越国王“钱弘俶”的“弘”字应当去掉。魏祝挺还提出,在古代能被成为“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大多数寺院都只能成为“院”,而同学们所在的这片区域却有很多了不起的大寺,比如眼前的天龙寺,还有附近的龙册寺和龙华寺,而它们的“龙”字意思是位于龙山,也彰显着它们皇家寺院的地位。同学们游览了天龙寺造像。在介绍这块造像之前,魏祝挺先科普了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种类,其中不可移动文物分为全国、省、市县、文保点,其中国保是其最高等级,会由专人来守护,比如眼前的这座造像就是国保级别的。了解这些知识后魏祝挺带同学们来到了造像前,指出这座造像有着鲜明的五代时期风格,如造像上的大火焰是典型的吴越国背光。随后魏祝挺又向大家介绍了在造像记漫漶的情况下如何用类型学来判断造像类型,并且演示不同类型和等级的佛的手印。同时老师还告诉我们石制文物基本是不能用科技手段来测定的,只有砖、陶这些人类制品才可以。然后我们来到了天龙寺造像弥勒大龛前,周围的梁、檐等建筑痕迹都说明了当年有窟檐,根据背光证实这座造像是吴越国造像而不是唐代造像,可惜的是因为水的侵蚀等破坏,这座造像上的色彩已经不见了。魏祝挺老师又指出这座造像与其他造像的不同指出是,造像中的弥勒佛不是盘腿坐的,这对于佛来说是非常罕见的,只有弥勒佛会这么坐,因为弥勒佛是未来佛,是负责接管世界的,因此他随时准备起身,因此有了这样特殊的坐姿。接下来参观的是水月观音,魏祝挺老师介绍说水月观音的坐姿是游戏坐,将手撑膝上,同时一般都坐在岩石上。虽然这尊水月观音也因为损毁失去了颜色,但是老师根据研究判断其背后应该有一轮大圆月(不是雕刻而成而是用颜料染成的),圆月背后可能还有紫竹林。可惜的是后人对水月观音错误的修补,如将观音头上的宝冠修成刘海等,都使得这尊水月观音看起来有些奇怪。3吴越郊坛在这里魏祝挺老师首先为我们分析了此处的风水,并且指出古代有两种建筑是不能建造在城内的,他们分别是郊坛和陵墓。其次向我们详细解释了郊坛的意思,老师指出“郊”的本意不是郊区而是祭天,也向我们指出天子南郊的意思不是天子到南边游玩而是天子到都城南面祭天的事情。所以“郊”实际上是一个动词,而郊一定是在郊外进行的所以现代引申郊为郊外。“为什么不称郊坛而称天坛呢”对于这个问题,魏祝挺老师回答,郊坛在宋代以前是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和各种鬼神的,但是主祭天,正中间是天帝牌位。在明清以后分为日坛、月坛、天坛、地坛等,所以其实北京天坛的前身就是宋代以前的郊坛。在这里老师再次向我们强调了文字是证实考古遗址的依据,否则只能停留于文献。老师向我们展现了证明吴越郊坛的有力文字,他将我们带到了郊坛前,并且向我们指出了明确在石头上刻下的文字“梁龙德元年岁次辛巳十一月壬午朔一日天下都元帅吴越国王钱鏐建置”短短29字却使得吴越郊坛遗址的发现得以明确证实,这就是文字对于考古的重要性。再次跟随老师的步伐,我们来到了民国时期雕刻所写“五梦床”三字前,老师指出第一个字横过来便成了沙漏状,而这个字便是中国古代的“五”字,而后人总是会错认那块与床形状相似的石头是仙人睡午觉的床,其实这块石头是在天然石头上雕刻而成的,位于吴越国郊坛的二级平台。4慈云岭造像慈云岭造像是吴越国钱弘佐花费巨大成本所雕凿,现寺已不存,但岩壁造像保存完好,有大小两龛。主龛坐东朝西,龛内造像7尊,阿弥陀佛居中,左侧是观世音菩萨,右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两侧还有菩萨和天王各两尊。小龛坐北朝南,正中雕地藏王菩萨坐像,光头大耳,容貌端严。两侧侍立供养人,龛楣浮雕“六道轮回”。5同学感受●历史虽然不是触不可及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遗址遗迹窥探历史的痕迹,这也是考古的美妙和神圣之处!●前人和后人不断的考古研究,都是为了不断地还原真实的历史,他们的钻研、田野、刻苦精神无一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城市棱镜
2022年12月14日
其他

城市棱镜 | “大数据”能不能治好大城市的拥堵?

自“智慧城市”兴起以来,运用数据和数字技术来改善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始终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热门方向之一——甚至可能是其中最热门的方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认清城市复杂系统的本质。用数据解决拥堵: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方案交通拥堵是经典的“城市病”,车辆在路上堵起来动不了,是一个相当直观、看似简单的现象,但是,想把这个简单的现象解决掉,却需要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这么多年,人们对此都没有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因此,一些数字化领域的专家提出,既然过去的大量研究和努力都没有解决拥堵,就说明这些研究成果本身的价值有限。如果我们能够采用数字技术,运用大数据来解决问题,我们就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可能——按照这种观点,过去对城市交通的研究都是基于非常有限的数据,无法掌握真实的、动态的城市交通全貌,也就是说,连认知拥堵现象的前提都不够坚实。进一步说,过去的研究是从因果性思维出发的,想要先弄清楚交通拥堵的原因,然后再针对性地解决。但是,由于交通拥堵问题的成因复杂、变量太多,这种研究往往挂一漏万,因而才收效甚微。现在,大数据时代到了,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充足的、乃至全量的数据,就可以借助智能算法加以分析,得出过去凭借人类自己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所无法发现的全新解决方案。这里的根本变革在于两点:其一,城市交通领域的完全“数据化”,这样才能显示城市交通的真实情况;其二,不再把重点放在对原因的分析和理解上,而是让大数据和智能算法为我们“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此而言,我们甚至不需要理解“为什么”会堵,只需要让机器来告诉我们“怎么做”能不堵,这更重要。这的确是一个雄心勃勃、激动人心的新路径,而且也注定会是一个前景广阔的新方向。事实上,不仅是在交通研究领域,大数据加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综合运用,已经在城市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不少革命性成果。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过去十年,用大数据治堵的努力,也和其他单一手段治堵的结果一样,只取得了局部性的、甚至并不持续的效果。换言之,用大数据研究交通拥堵的“革命性”学术成果容易产生,城市中的拥堵依然难以解决。这说明,像本文这样,单纯地批评过往工作的不足,然后给出一个划时代的新方向,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当我们投身其中,真正想要实现预想中的突破时,我们往往会重蹈覆辙,变成我们曾经批评的样子——我们设想了一套理想中完整的新方案,去批评过往现实努力的支离破碎;而当我们自己去践行所谓新方案时,我们也只能做到支离破碎,甚至比前人曾经的努力更加支离破碎。这是为什么?其实人类在个体层面本身就是有局限性的,自从我们创造出现代社会的复杂系统,我们就没有能够真正驾驭它。简言之,一小群人在一个庞大社会中想要针对特定的事物做出改变,这种努力所产生的效果只能是局部性的。由此反观上述设想,我们就能够发现:交通与其说是一个局部系统,不如说是城市运行这一复杂系统在特定层面的表现,而上述解决方案中对“大数据”的依赖、对智能算法的推崇,恰恰反映了我们对城市社会复杂性和个体活动局限性都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数据治堵的方案,堵在了哪里?很多人认为,数据治堵的方案目前遭遇的堵点在于,数据没有打通,数据采集不够完整。只要打通了这一堵点,未来就大有希望。笔者认为,对这一判断,需要辩证看待。我们既要打通那些可以联通的数据,让它们发挥更大作用,更要看到这一方案背后的深层问题。掌握全量的、动态的数据,以数据反映过去人类认知所不掌握的真实情况,已经构成了数据科学的信念之源。数据治堵方案的前提是获得前所未有的“全量数据”,但对于城市交通系统而言,“全量数据”本身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某些简单系统、封闭领域中,涉及的数据几乎可以穷尽,分析的结果也会更加理想。但是,越是复杂的系统、越是开放的领域,就越是难以获得足以掌握真实情况全貌的数据,也越难以通过数据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幸的是,城市交通就属于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开放领域。从表面上看,最重要的数据只是道路和车流,再辅以天气、行人、临时施工等相关数据即可。但是,在这些维度之外,更宏观的因素(例如城市或地区人口的增长、城市各类功能设施的建设、城市规划政策的变动)可能对交通的影响更深,更微观的因素(例如不同出行目的人群在面对拥堵时出行意愿和方式的变化、不同类型车辆在短期拥堵中的不同反应)对交通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在长期从事复杂系统研究的克里斯多夫·白瑞德看来,交通系统和金融系统、传播系统等都属于“社会-技术系统”。换言之,不能只是把车流当作水流来研究。更确切地说,城市的交通系统介于社会行为系统和物理系统之间。交通系统中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个体实时动机和行为产生相应的新变化。所以,如果不掌握这些不同维度的数据,又怎么算是掌握了全量实时数据、掌握了城市交通的真实情况呢?而如果真要掌握所有这些数据,那又要投入多少成本?这还是一条比之前的方案更可行、更高效的解决路径吗?进而言之,用数字化手段治理交通拥堵,往往会把目标简化为提高通行效率。殊不知,对于城市治理而言,这种效率化的思维本身就存在偏狭。让我们想想,如果运用技术手段,的确在短期内显著缓解了交通拥堵,那么会带来什么结果?既然路上不那么堵了,过去由于拥堵而被压抑的出行需求、行车需求会被激发出来,路上的车辆会更多。换言之,只要道路拥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很可能在技术上还没有来得及让其变得更加通畅,新涌现的更多车辆就会重新造成拥堵。就此而言,通过优化通行效率的方式来缓解道路拥堵的思路,固然不得不做,但很有可能会陷入一种令人沮丧的负循环。自从汽车在城市普及以来,人们总是不断修建更多的快速路、高架桥,通过增加道路资源的供给,来满足行车的需求,然而,路越修越宽,车也越来越多。美国学者当斯提出了“高峰期交通拥堵定律”,即高峰时段的交通需求总是趋近于道路容量的上限。在此后半个世纪,“当斯定律”始终有效,当斯本人也不断完善其理论,将增加供给也无法解决拥堵的原因归结为空间上、时间上和出行模式上的三重汇流。事实上,即便不增加道路的物理供给,而是改用技术手段提高道路的畅通程度,上述三重汇流依然会发生。推而广之来看,城市道路资源与行车需求之间的交替上升,只是城市各类资源困境的一个缩影。人们对各类资源的需求都不是恒定值,甚至很难判断其上限。因此,想要真正摆脱困境,一方面要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要在引导合理需要方面想办法,跳出不可持续的扩张和恶性循环的怪圈。再换一个角度,即便假设需求恒定不变,而且假设个体总是理性地选择当前最有效率的通行路径,交通拥堵也未必就能得到缓解——因为局部最优解未必是全局最优解,个体理性的选择综合起来未必是系统的优化。德国数学家布雷斯发现,在车流量不变情况下,在路网中增加一条道路,可能会导致车流重新分配,继而延长所有车辆的行车时间。这一反常识的现象被称为“布雷斯悖论”,在后来许多城市临时关闭道路或新修建道路的案例中反复应验。这都进一步说明,城市交通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社会系统,即便单纯致力于提升其运行效率,也远远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本文只是指出数据治堵的构想中常常被忽略的一些重要维度,不可能也不奢望能把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用一篇文章说清楚。除了上文提及的方面,对城市治理而言,更重要的不是道路等资源的配置,而是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总之,任何一个长期困扰城市的问题,都不是单用某种“魔法”就能解决的问题。把城市社会的复杂性看得重一点,或许更有利于让数字技术和大数据在接下来的城市转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更好地发挥作用。研读
2022年12月13日
其他

研读 | 档案见证“杭州这十年” ,关键词:城市大脑

​编者按杭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照“四个杭州、四个一流”要求,持续深化“八八战略”实践,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十年时间,杭州奋进跨越成为新时代伟大变革的生动缩影;十年时间,杭州不断跃升城市能级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十年时间,杭州昂首阔步迈进,绘就共同富裕城市范例底色。杭州市档案馆在“杭州档案”门户网站、“杭州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开设“档案见证:奋进新时代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城市阅读 | 城市规划的常识

王翔、郁全胜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年12月11日
其他

研院动态 |《杭州通论》社会实践——走进良渚

2022年12月7日下午,杭州通论的实践环节在课程组张佳佳、乔子媛老师以及《城市秘密》家伟老师的带领下深入良渚,探源杭州历史。本次实践有幸请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工程考古领队研究员王宁远老师为同学们全面介绍了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使同学们真正走进良渚历史与文化。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本次实践最重要的一站是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在这里,王宁远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考古的相关知识和良渚遗址考古成果展示,对一些重要考古成果做了详细的讲解。王宁远首先提到考古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手段研究人文血统的问题,是一个平台类的学科,带着我们走进历史,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随后王宁远介绍了考古中的一些使用方法和技术如碳十四测年法、同位素分析等,在地质研究中有良渚炊器的使用痕及残留物分析(碳火锅巴)、良渚古城土壤微形态研究、良渚遗址群中良渚文化的分期、土壤微形态研究、石制品微痕研究、漆器结构和成分分析、考古层位学与类型学简介、漆木器保护、良渚古城文物的整体提取保护、在植物考古方面主要是稻米的研究、木材鉴定与利用(树种切片)、桃的驯化研究、植物种属鉴定、狩猎和饲养、病理现象、骨骼表面痕迹与骨制品的制作、先民人像复原;在数字技术方面,有数字的复原展示以及卫星影像、遥感技术在良渚考古中的应用、基于多影像的考古三维模型制作以及不同呈现手段下的良渚古城形态。在最后,王宁远也鼓励同学们多交流、多思考学习,了解良渚,走进良渚。良渚博物院本次实践,同学们还跟随讲解员参观了良渚博物院三大展厅。随着讲解员的讲解,第一展厅水乡泽国主要讲述了一个建立在湿地上王国的崛起与发展。通过展示一些农业工具、作物种子、漆器。展示还原了五千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时期,先民们种植水稻、养殖栽培、纺织务农的场景。此外还出现了一套被视为原始文字的刻画符号系统。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为良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第二展厅文明胜地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发现古城、都城格局、水利文明、神王之城,呈现了先民的城市文明建设格局、水资源管理系统的智慧,显示出良渚古城的规划营建和结构布局具有东亚早期城市文明的典范。第三展厅玉魂国魄通过展示良渚出土的玉器表明良渚时期的用玉已形成明显的等级之分。以神徽像作为共同信仰的神,并与玉琮、玉钺、玉璧为代表的神权、军权、王权形成良渚社会独具特色的用玉礼制,反映了良渚社会是具有政教合一特征的国家形态。随后同学们参观了临展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郁郁乎文哉,通过展示晋国玉器的色彩之美、造型之美、线条之美,揭示玉之本真——石之美,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文化内涵及“礼之玉”的历史价值,以自我审美来发现和领略古代玉器之美。翔哥的星期五
2022年12月10日
其他

翔哥的星期五 | 城市管理者可以从世界杯裁判那里学点什么?

这是专栏“翔哥的星期五”的第18篇文章。世界杯足球赛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每届世界杯期间,关于比赛的裁判都会有不少讨论,这次也不例外。我们经常讲一句话,政府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言下之意就是政府的角色很像体育比赛中的裁判,而市场主体的角色就相当于运动员。世界杯的裁判员当然是水平非常高的足球裁判员,那么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可以从他们那里学点什么呢?一有技术更要靠人工本届卡塔尔世界杯堪称史上科技含量最高的世界杯,仅就裁判执法这一件事来说,就有VAR视频助理裁判、门线鹰眼系统、EPTS
2022年12月9日
其他

学习坊动态 | 吴伟强教授:当代大都市公交系统

2022年12月5日下午,由城市大脑研究院举办的吴伟强教授学习坊(第十期)开讲啦!本次学习坊以“当代大都市公交系统”为主题。城市大脑研究院专家、青年领航学者及其他学院教师参与本次沙龙。
2022年12月8日
其他

研读 | WAIC2022回顾 (2):通用智能与认知智能改变世界

。因此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智能如何学习。在这点马毅认为智能学习要满足自洽性(Self-consistency)原则。自洽性原则的基本解释如下。简言之,与简洁性一致,要求在转录真实数据所在流形
2022年12月7日
其他

城市棱镜 | “信息化城市”的时空观变革

社会学家卡斯特以其“信息时代三部曲”(《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而闻名,并因此成为信息社会研究领域的引领者。事实上,卡斯特首先是一位城市社会学家,他的成名作就是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城市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卡斯特又接连出版《城市与民众》《信息化城市》,这促使他从城市问题走向对信息社会的系统性研究。在这些著作中,卡斯特围绕信息化城市的时空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概念和观点,对我们今天理解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仍有重要意义。“流动的空间”网络社会的崛起、城市的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社会、空间与时间的物质基础正在转化,并环绕着流动空间和无时间性的时间而组织起来。”“流动的空间(space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研读 | 张兆曙:参与困境、场景升级与数字乡村的全景治理——对湖州市“数字乡村一张图”治理平台的案例研究

刘靖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年12月5日
其他

城市阅读 | “咖啡馆里”的创新之城

郁全胜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年12月4日
其他

通知 | 选拔2021级优秀学生进入城市数字治理创新班开始啦

为满足杭州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进程中对城市大脑数字赋能城市治理人才的需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战略,学校特设“城市数字治理创新班”(以下简称“创新班”)。现根据《浙大城市学院“城市数字治理创新班”教育教学管理办法》(浙大城院教〔2020〕89号)精神,选拔2021级优秀学生进入创新班学习。1城市数字治理创新班简介“(一)我们的重要性城市数字治理创新班以数字赋能城市治理为核心,打破文理桎梏,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和城市治理新领域,培养具备数字治理理念和基本技能,满足未来城市治理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本科人才。2021年3月14日“城市数字治理创新班”正式开班中国工程院院士、杭州城市大脑总架构师王坚再执教鞭,开讲精彩第一课。2021年4月1日
2022年12月3日
其他

翔哥的星期五 | 市民办事如何从“掌上能办”到“掌上好办”?

这是专栏“翔哥的星期五”的第17篇文章。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原本需要到政府部门去办的事情,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掌上能办”的事情已经越来越多。那么,政务服务如何从“掌上能办”到“掌上好办”呢?最近,北京国信数云科技有限公司和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联合发布了中国“掌上好办”指数和《中国省级移动政务服务报告》。作为评估专家委员会成员,我全程参与了报告的发布会和研讨会。会上移动政务服务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们分享了很多真知灼见,今天我就摘编部分以飨读者。01、“五指并用”才能实现“掌上好办”我们常常说,市场是看不见的手,政府是看得见的手。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教授把政府开发的移动政务服务应用比喻为政府向公众伸出的一只“数字之手”,需要“五指并用”才能真正实现“掌上好办”。这五个手指头分别是可用、管用、好用、爱用和敢用,分别对应政务服务的可得性、有用性、易用性、满意度和安全感。五个“用”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受用。所以“掌上好办”指数就是从用户视角出发,注重用户的实际体验、感受和结果。02、不管从政府的哪个门进来,体验应该是一样的有些地方说,我的政务服务小程序做得好,APP未必也要做得好。郑磊教授指出,政府可以有东南西北门,但是不管你从哪个门进来,体验应该是一样的。让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在APP、支付宝或者微信上办事当然是好事,但是不能厚此薄彼。03、好的移动政务服务要规范、智能、有温度什么是好的移动政务服务?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应用推广处处长徐颖女士认为,“规范”代表标准化和权威性,这是“掌上好办”的基础,也是政府为民办事的使命担当。“智能”代表引领性,这是“掌上好办”的关键,也是政府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有效路径。“有温度”代表人文关怀,数字化应该是温暖的,政务服务的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04、政务服务应用开发要有“店小二思维”如何让老百姓更爱用政务服务APP?大汉软件总裁金震宇先生提出了敬畏用户和伺候用户的理念,表示政务服务的应用开发要有“店小二思维”,要围绕用户价值来进行应用开发。以用户为中心很容易成为纸上谈兵,要有一个机制、一个团队不断围绕用户的需求来进行打磨。05、政务服务的速度和温度可以兼得有人说,线上的数字化的渠道是冷冰冰的,线下的办事大厅是有温度的。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应用开发部部长贝聿运先生线上认为二者是可以兼得的。他举了一个例子,以前有些办事事项在线上提交材料之后要等好几天,用户觉得那还不如到线下办,用户满意度不高。现在“随申办”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预审,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可以立马退回,还提供机器和人工相结合的在线帮办服务,提高一次申报成功率,进一步改善网上办事的体验。06、“阿卡林省”如何出圈?一直以来,江西在全国的存在感比较低,被网友戏称为“阿卡林省”。但江西的“赣服通”APP在此次“掌上好办”指数中获评A级,在中西部省份中得分最高,在“可用”维度上更是获评A+级。江西省政务服务办政务服务管理指导处副处长吴芳飞先生介绍了“赣服通”应用的建设历程和经验,特别是“赣服通”5.0版里的“小赣事”机器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已婚男人最怕的是什么?忘记结婚纪念日肯定是其中之一。吴处长现场演示了“小赣事”是如何提醒他结婚纪念日的,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儿子被老婆骂了。07、移动政务服务应该像踢足球,入门很容易但上限很高有些技术可能比较“落后”,但是大家已经比较熟悉,用起来上手快;而有些技术比较新,也许能提高效率,但大家不习惯。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胡业飞副研究员说,为什么足球能成为世界第一大运动?一方面它上手很容易,谁都能踢;另一方面它的上限很高,不管是战术还是技术都有很多学问。我们的移动政务服务也一样,一方面要运用一些容易上手的传统的技术,另一方面也容纳新技术的无限可能。大汉软件总裁金震宇先生则从“前台与后台”的关系谈了对新旧技术的观点,我们看到的“好用”往往是在前台的人机交互界面,而在后台,我们运用了很多新技术来保证政务服务应用的安全、稳定、高。08、用户“体验官”小A的神奇经历
2022年12月2日
其他

研读 | 郭文利:审裁机制发展中的法律问题

姚瑶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年12月1日
其他

研读 | WAIC2022回顾 (1):AI 助力元宇宙 3D 重建与内容生成

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对元宇宙的建设可以在基础设施、交互与生态三个层次上多维度结合。这次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也体现了这一点,元宇宙的概念几乎渗入到了各个主题中,甚至初入会场让人误以为是一场元宇宙大会。具体而言,对元宇宙的场景感知和视觉,AI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城市棱镜 | 简单思维无法应对城市的复杂问题

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社会系统,它一方面带来资源的集聚、流动的便捷、生活品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包含难以预料的偶然性、难以掌控的多样性,这给城市治理带来空前的挑战。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治理实践表明,用简单化的思维、简单化的举措,已经无法应对中国社会的复杂性问题。唐贤兴教授的《大国治理与公共政策变迁》对此作了系统分析。本文希望在相关论述基础上,对当下中国的城市治理问题谈一点感触。用简单化思维开展城市治理的第一个经验例证,就是“运动式治理”的不当使用。笔者认为,“运动式治理”本身有其合理的场境:在城市甚至更大的社会区域面对重大风险和危机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采取有组织、大规模的集中治理运动,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及时化解更大的风险,是必要的,甚至恰恰体现了我们制度上的优越性。例如,在疫情突如其来、快速蔓延之际,集中力量打好阻击战,这是人民至上的体现,事实上也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运动式治理”容易陷入两种误区:一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政绩冲动和传统的政策工具思维。单一的强势措施往往能够快速取得“显绩”,起到“灭火”的效果,但不能解决根源问题,无法系统提升治理同类问题的水平。城市生活的流动性、复杂性,注定了许多问题是不可能一举解决的,必须要像建设地下管网系统一样,付出很多看不见的努力。例如,过去几年,国内众多城市反复遇到疫情考验,几乎每个城市起初都是仓促上阵、紧急作战、手忙脚乱。随着时间推移,有一些城市逐渐做到从容不迫、忙而有序,不断提高疫情防控各环节的工作效率,实现了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另一些城市则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始终没有能力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总是等到社会面感染严重,才紧急动员、全员核酸、大肆封控,大家都苦不堪言。仅以健康码为例,平时每个城市都有一个码,看起来大同小异。但是,一当疫情来袭,一些城市运用健康码数据,有效提升了疫情发现和处置效率,另一些城市的健康码却连做核酸都用不了,访问量一增大,别说赋能防疫了,自己先崩溃了。这说明,“运动式治理”就像灭火器,看起来很猛,力度终究有限,真正要解决问题,功夫在平时。如果平时不能把监测、发现、消除隐患的工作做实、做细,等到火烧起来才想起来打通消防通道,后果不堪设想。“运动式治理”容易陷入的第二种误区,就是运动式治理本身的“常态化”。在社会治安等领域,以“严打”为代表的“间隙性社会控制”恰恰是社会调控能力不足的体现,运动式治理是“为了实现国家权力的再生产与再扩充”。这种作为补充和扩充的治理方式,并不能够、也不应该取代制度化的、常规性的治理方式。然而,在一些城市、一些地区,或许由于法治化的意识不足、系统化的办法欠缺,或许只是由于简单化思维的惯性,想要让治理者放弃“运动式治理”,已经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例如,中央研究制定的“二十条”取消了中风险地区,限制了高风险地区的划定范围和划定权限,并且明确“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一些城市却想方设法扩大管控的范围,搞所谓“临时管控”,让群众“自愿”静默,出台各种“土政策”来限制群众出行。面对疫情的新变化,中央作出了新的决策,老百姓也期待新的改变,一些城市却没有诚心诚意落实新政、作出改变,造成了公信力的丧失、社会心态的浮动,令人唏嘘。
2022年11月29日
其他

研读 | 移动政务哪家强?2022“掌上好办”指数发布

11月24日,北京国信数云科技有限公司和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联合制作并发布了中国“掌上好办”指数和《中国省级移动政务服务报告》(扫描文末二维码可查看报告全文)。在移动互联时代,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已成为我国政务服务的重要渠道。国务院相关文件要求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从“掌上可办”向“掌上好办”转变。对于用户来说,移动政务服务应用是否真正可用、管用和好用?又是否爱用和敢用?只有从用户感受出发,实现这五个“用”,移动政务服务才能真正实现“掌上好办”,让用户受用。中国“掌上好办”指数和《中国省级移动政务服务报告》为提升用户实际体验,实现“掌上好办”,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发和运营的移动政务服务APP应用进行了第三方评估。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城市阅读 | 解决大城市病,而不是解决大城市

郁全胜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年11月27日
其他

研院动态 |《杭州通论》第十课:杭州城市国际化

辨识度、不变性、恒久性,具备这三个特征的城市才会有独特的品牌价值。——吴伟强11月24日晚,城市大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吴伟强教授来到《杭州通论》的讲堂,为同学们带来第十期课程《杭州城市国际化》。一、杭州城市定位变迁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翔哥的星期五 | 把车停“井”里,是因为我们的大城市太挤了吗?

我们的大城市,还要往地下多挖一点,再把楼造得高一点、密一点,才能让城市生活变得更美好。这是专栏“翔哥的星期五”的第16篇文章。最近,上海首个“沉井式地下车库”开工建设,车库地面共设置8个出入口,地下为钢结构停车层,采用托盘式停车搬运和自动存取车技术,可以通过手机APP实现自助预约存取车服务功能。在此之前,杭州、南京、厦门等地也都有沉井式地下车库已经投入运营。PART.01如何把车装“井”里?要把大象装冰箱,拢共分几步?有人说是三步。要把汽车停到“井”里,步骤也差不多,甚至比咱们在普通的停车场停车还要简单。只要把车开进“电梯”,人下车,机器会自动把车停到地下某个合适的位置,免去了到处找车位和倒车入库的烦恼。取车的时候只要在门口等着,机器会自动把车送到地面,再也不用担心忘记自己的车停在哪里了。不过,要把这个井挖好还是有点难度的。以上海这个“井”为例,地下共19层,单个竖井开挖直径23.02米,开挖深度约50.5米,是世界最大直径的竖井。要挖好这个井,涉及到井壁稳定控制、结构上浮、水下混凝土封底以及管片结构、防水等技术难点。同时,这样的直径,用挖隧道的盾构机是大炮打蚊子,性价比太低,还需要研发这种尺寸的竖井掘进机,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还要用到不同的施工工序。这种垂直掘进的沉井式地下车库的施工方式,与使用盾构机的隧道、地铁施工相比成本降低了不少。但是考虑到新建的大楼本来就要挖基坑,修一个地下停车场是顺手的事情,与这种地下停车场以及地上的停车楼相比,专门挖一个“井”停车的成本就要高得多了。一切建筑物只要搬到地下,成本就翻着跟头往上涨。在地下挖井,直径大一点成本就增加很多。而且原本的井越大,每增加一点直径所增加的成本也越多。而停车收费的标准又不可能涨太多,所以建这种沉井式地下车库,可以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每一寸空间都要精打细算。还以上海这个“井”为例,它占地面积286平方米,能提供304个停车泊位,比传统地面停车场的容量提升了近10倍,可以极大地提高土地空间的复合利用率。虽然打井的建设成本高,但是它的用地成本却比地上停车场降低了不少。可以充分利用市中心的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而且基本不影响地面景观,可以说是在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区停车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PART.02把车装“井”里难在哪儿?之所以要把车停到井里,主要原因当然是大城市的“停车难”问题。一般来讲,停车位与机动车辆保有量之间的合理比值应该在1:1.2-1.5,住建部的要求是1:1.1-1.3,而国内大城市大多数都不到1:1。不仅车位总数太少,而且分布严重不均。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区人口密度最大,而由于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这些地方车位往往严重不足,特别是医院、学校、老旧小区等地段,车位越紧张的地方越难补建停车场。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曾共同下发文件提出“鼓励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及个人利用自有土地、地上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住建部在《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中也要求“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如边角料土地,以及广场等地下空间挖潜建设公共停车场”。然而,在国外已经有很多案例的沉井式地下车库,在国内要推广却很难,连上海这样财力雄厚、理念先进的城市也是首次尝试,南京、杭州等城市也只有少数几个个案。事实上,把大城市的边角料土地利用起来建设停车场并不容易。停车场的投资回报率不高、回报周期长,停车价格又没有市场化,企业很难有热情投入。更重要的是,这种“井”作为一种新事物,只有批量复制才能摊薄成本,而挖这个“井”涉及的审批手续相当复杂,土地出让、规划审批、建设管理等手续基本上都需要一事一议,给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上海这个“井”的建设,就是交通管理部门与规划资源、绿化市容、建设管理等部门反复磋商推动、尽可能简化手续的结果,如果仅凭一家企业的力量,恐怕十年八年也搞不定。总理曾在国务院常务会上指出,“现在要建一个项目评估环节实在太多了:环评、水评、能评、安评、震评、交评、灾评、文评、雷评、气评……这个评、那个评,一些地方的同志都把这些评估编成了笑话”。仅仅在评估环节,已有成例的项目手续就如此复杂,像沉井式地下车库这种新事物会面临的困难就更可想而知了。PART.03我们的大城市太挤了吗?与“停车难”问题一样,我们的大城市还有很多的“城市病”,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等。很多时候,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些“病”归因于大城市人口太多了、大城市太挤了。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田园城市的梦想,城市规划史上也有过这样的尝试,不过大多都以失败而告终。其原因就是,降低城市密度的想法和做法与现代城市的发展规律背道而驰。很简单,假设给你一栋郊区的豪宅,但是每天通勤要三四个小时,恐怕大部分人也只有周末才会去住,毕竟我们还是要工作、要社交。只有让人们尽可能密集地聚在一起,上班、社交、学习、体育、休闲娱乐等等需求才能就近满足。就算大家都能接受长距离通勤,其结果必然是造成更多的拥堵和污染。现在大城市的拥堵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职住分布不平衡导致的(当然我并不主张完全的职住平衡)。再举个例子,现在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就可以做直播,但是直播电商还是集中在少数几个特大城市,李佳琦就在上海落了户还买了房。不仅如此,直播电商还集中在大城市的少数几个区域。在杭州,直播界的顶流们全都集中在MCN公司附近的某几个楼盘,顶流中的顶流甚至集中在某一两个知名小区。而如果你在农村开直播带货,最多只能卖卖当地的土特产,还不能卖得太便宜,因为农村的物流成本必然高于城市。正因为集聚的自然规律,才有了“上天入地”的需要,例如摩天大楼和地下停车场。为什么要盖摩天大楼呢?道理也很简单,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下楼盖得越高就能卖给或者租给越多的人。当然,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建设成本、公摊面积和维护成本都会大幅上升,所以随着楼层的增高,边际收益是先递增、后递减的过程。所以即便政府不限制,超高层建筑也不会无限制地长高。而如果政府强制限高,那么必然造成供给不足,房价和租金飙升,这是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至于挖“井”停车,作为立体停车方式的一种有益组成部分,政府还要再减少一些手续、多给一些便利,把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下来,企业才会更有动力去做。当然,虽然我说了这么多城市集聚的好处,我也不反对喜欢田园生活的人们搬去乡下住。但是既想要享受大都市的便利,又想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至少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还不太可能实现。我们的大城市,还要往地下多挖一点,再把楼造得高一点、密一点,才能让城市生活变得更美好。感谢浙江工业大学吴伟强教授的启发。感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徐小奇工程师的建议。文责自负。扩展阅读:陆铭,《向心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vol15.翔哥的星期五
2022年11月25日
其他

邀请征集 | 600个学生的杭州实践:期待与您双向奔赴!

2022年《杭州通论》大课实践环节如期而至。如果您愿意拥抱城市新生力量,展示并交流城市发展,为求知好学的大学生们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场景,以融入教育的方式共建城市共同体。那么,我们和您只差一次相遇,we
2022年11月24日
其他

研读 | 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3.0版

导读✦报告总体上沿着“由当下到未来、由虚拟到现实、由中国到世界”的思想脉络进行梳理,试图全面总结元宇宙的发展脉络与规律,促进元宇宙相关技术升级,分析产业如何进行虚实融合,从而按照自身发展逻辑,通过新兴科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近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发布《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3.0版》。《报告3.0版》直击元宇宙概念及产业发展正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在前两版报告基础上,按照回顾篇、学理篇、产业篇、社会篇、舆论篇、治理篇、科幻篇七个模块,对元宇宙作出挖掘与探究。✦重点介绍✦第一部分对元宇宙概念重新进行梳理,对其属性特征与产研前沿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从文学、艺术学、电影学、传播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解读元宇宙,提出“十理框架”“意境论”“情感温室"等概念,总结元宇宙和真实世界的三类关系。第三部分从软硬件及平台发展分析元宇宙发展现状,提出“人-货-场-器-境-艺”概念,比较中西元宇宙企业差异,总结行业发展动态,并进行分析预测。以元宇宙理论去指导元宇宙实践发展,虚实共生,数实融合,促进未来产业良性发展。第四部分从元宇宙与社会关系出发,探讨元宇宙在虚实融合过程中对社会群体与社会结构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第五部分围绕元宇宙三性进行舆情分析。元宇宙的时空体验和人机智能等议题热度较高。各地市发布元宇宙行动计划和重大产品的公布,也为元宇宙发展带来新浪潮。第六部分围绕元宇宙与治理的两种研究路径,分别探讨元宇宙作为治理对象时,其治理目标、治理逻辑、治理内容、治理手段、治理的重难点。当元宇宙作为治理手段,又如何为中国现代化治理方案助力。最后提出元宇宙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第七部分聚焦元宇宙虚实共生世界的科幻前景,由智械外衣到心灵奇旅,从奇点宇宙到瞬息全宇宙,形态交织、生命演替、离地亿万光年、异星超体传输,想象勾勒未来世界图景。✦元宇宙的定义:“三个三”✦元宇宙是高度沉浸且永续发展的三维时空互联网,是人机融生三元化的多感官通感的体验互联网,是能够实现经济增值的三权化的价值互联网。01三维化:✦元宇宙首先是一个三维化的时空。手机和电脑的体验是二维化的,从二维升级到三维是必然的趋势。02三元化:✦人类主要的交互对象将是虚拟人,虚拟人入场后也将会有实体化机器人的需求。自然生命、虚拟生命和机器生命三元一体,多感官交互、时空跳转、数据互联。03三权化:✦web1.0、web2.0、web3.0,可写可读可拥有的三种权利。三步性能:虚实兼备反哺实体三步数字孪生:复刻真实世界至元宇宙,搭建元宇宙时空场景、创建人物虚拟化身,关联构建、异质空间的IP映射等。虚拟原生:虚拟世界中的事物彼此交互,形成原生生态体系。例如虚拟世界中自我的多个虚拟人分身能进行多任务分工协作和对话,虚拟人和虚拟环境之间可进行信息传递。虚实融生:在虚实世界中,自然人、虚拟人、机器人共相交互,共同前行,共同进化。虚实场景也相互作用。三能时空智能:通过虚拟引擎搭建的具有时间、空间拓展性质的沉浸式可交互虚拟空间,用户可以在任意高度智能化的虚拟时空中穿梭,时空维度和跳转速度可调节。生命共生智能:自然人、虚拟人、机器人在虚实世界智能共生,依托强大的AI与算力支撑,以及现实和人脑镜像到虚拟世界中,数字灵魂至少可以低分辨率永生。合约智能:元宇宙的信用基础即是区块链技术,创作者掌握自己内容全部的数字拥有权。依托其数据无法篡改和可溯源的特性,形成元宇宙中独特的信任机制。三性时空扩展性:是元宇宙世界基本属性,即元宇宙将基于扩展现实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重构和延伸。人机融生性:在元宇宙社会中,自然真身、虚拟分身、机械假身融合形成“三身合一“的融生社会形态。在与整个元宇宙(普适计算)的融生中,自然人的感知能力、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等将会获得多重增强,虚拟人、机器人将获得智能进化。经济增值性:元宇宙的数字资本通过虚拟原生和虚实共生两条主线增值经济价值。✦十理框架创建思路✦1数理:元宇宙运行和演替的绝对规则2物理:元宇宙中的力学规则、时空作用逻辑3地理:元宇宙中可体验的时空场景4生理:宇宙具身交互的身体感官系统5心理:新型人机关系与人机传播环境塑造人的认知与认同6事理:虚拟人、机器人、自然人的群体的事件发生演化的机制7伦理:元宇宙行动主体伦理道德的共识约束8法理:严肃的具有强执行性的国家规制9治理:基于元宇宙中新问题、新矛盾构建治理生态体系10哲理——元宇宙为哲学带来的理论批判与经验材料✦元宇宙产业:竞争高地
2022年11月23日
其他

城市棱镜 | 大城市的精神生活与个性发展的辩证法

“现代生活中最深层次的难题,就是个性的难题。”这是齐美尔在《大城市与精神生活》中的开篇之语。面对来自社会、历史、外来文化和生活技术的巨大力量,个人的自主性和存在方式的特殊性成为一项难以达成的诉求。今天,大城市往往被形容为释放个性的舞台,我们也期待大城市能为此提供条件,但事情往往并不只有一面。历史地看,“个性”作为一种诉求被提出,本身也折射出时代的演进。齐美尔说,在更原始的阶段,人的主要诉求还是在与自然的抗争中生存下去。到18世纪,人们开始挣脱一切历史上形成的束缚(国家、宗教、道德、经济)。再到19世纪,在单纯的自由之外,人们基于分工的特殊性提出了这样一种新的诉求: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比较、而且不可或缺的。如何才能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呢?尼采认为,这要通过个人之间的无情争斗,而社会主义者认为恰恰相反,要对各类冲突加以调控。但是,其背后的基本动机是一致的:面对社会-技术机制对个性的夷平与消磨,主体要作出反抗。那么,这样一种社会-技术机制是如何形成的?这就要考察大城市的社会运行方式了。齐美尔笔下的大城市,关键不在于“大”,而在于它具有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现代秩序。1
2022年11月22日
其他

研读 | 刘杰:警惕智慧城市建设中新概念的认知误区

刘靖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城市阅读 | 城市如何帮助贫困人口?

郁全胜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年11月20日
其他

研院动态 |《杭州通论》第九课:走进西湖,解码文化基因

历史的进程总有他自己的理性和逻辑,我们在尊重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也应该讴歌个体生命对这种必然性的抗争。——胡斌11月17日晚,文化和旅游部法治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青年旅游专家、浙大城市学院胡斌副教授做客图信报告厅,走进《杭州通论》的课堂,为同学们带来第九期课程《走进西湖:解码文化基因》。“你去过西湖吗?”胡斌在讲座伊始便向同学们抛出这个问题,在现场得到的几乎全是肯定的回答。的确,现在每逢节假日,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杭州本地人,还是慕名而来的游客,都会首选西湖作为出游地。有据数据统计显示,今年的10月1日国庆放假当天,杭州接待游客162.13万人次。“为什么我们都爱‘她’呢”?胡斌向大家进一步追问。西湖既不是以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闻名,也不是以人类的巧夺天工而拔萃,但为什么大家都“宠爱”西湖,倾心于西湖?他给出自己的答案:“三堤三岛”的景观格局彰显共治西湖的为民之心、“三士三杰”的西湖事迹歌颂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和忠贞决心、“心月相印”下的“三段真情”以西湖为载体现的真心坚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和信心......西湖的文化景观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和人类的共同杰作”。01“三堤”体现了西湖与城市的关系:民心明正德三年(1508年),郡守杨孟瑛辟之,西抵北新堤为界,增益苏堤,高二丈,阔五丈三尺,增建里湖六桥,列种万柳,顿复旧观。百姓感念郡守恩德,西湖从此有了“杨公堤”。公元1089年,苏东坡任杭州知州,眼见一个更为淤塞病态的西湖,百姓深受其苦,“苏堤”应运而生,成功恢复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因为有了苏东坡对西湖的治理,杭州才有了日后成为国都的可能。”中国当代作家余秋雨对此做出高度评价。公元822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至824年3月,从钱塘门到武林门的大堤修成。之后便有了《钱唐湖石记》和《钱塘湖春行》等脍炙人口的关于西湖白沙堤美景的诗词。胡斌称,古往今来,三堤同在。三位治理西湖的古人留下的三座堤坝,无一不用之于民,造福一方百姓,体现了西湖与城市的关系,即“民心”。三堤既是西湖能够传承千年的重要原因,也是其受到古今中外游人喜爱的主要因素。当我们漫步在三堤之上,尽情欣赏西湖盛景时,很容易勾起对历史的怀念,对未来的向往。02“三情”体现西湖与人性的关系:真心“断桥不断,孤山不孤,长桥不长”是胡斌在第二部分提到的西湖独特景观特点。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的三段真情故事便出自于此。一个雷雨的午后,故事从断桥借伞开始。白蛇传的故事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转世报恩、盗仙草、水漫金山……白蛇虽妖,但显人间至情至性;孤山之麓,西泠桥畔。南朝年间,在西泠松柏的见证下,苏小小和阮郁永结同心。钱塘名妓和宰相公子,这注定是一个悲剧故事,苏小小终究没有等到他的情郎归来,独留空冢在人间。但爱情并不是一定有结果才去追求,这才是真心真情;在不长的长桥上发生了一个十八相送的故事,男女主人公来来回回互送了十八次。梁祝的故事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结局过于悲惨壮烈,但化蝶的隐喻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这是对爱情的赞歌。心在一起,身死又何妨。真心真情,显人间至情至性。胡斌指出,“三情”着重体现西湖与人性的关系,即“真心”。03“三杰”体现了西湖与历史的关系:忠心“从歌颂报恩到赞美爱情再到推崇抗争,西湖不仅教给我们爱情观,更教会了我们抗争”,胡斌承上启下,谈起战争,他用西湖景观北山岳王庙、西山于谦祠和南山张苍水祠作为引入,讲述三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从而概括总结出“三杰”体现了西湖与历史的关系,即“忠心”。岳飞一生只在杭州住了六个多月,但抗争的精神却成为西湖乃至整个杭州的符号。至此,西湖不再只是莺歌燕舞,而也有了铁马秋风;十年风雨,从拥立新帝到旧帝复辟,于谦从容赴死,并不为十年前的抗争而后悔。赖有于岳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抗清19年,被处死的结果恐怕张苍水自己也早已料到,但即便历史的车轮无法逆转,他也在用抗争来为自己寻找精神出路。“历史的进程总有他自己的理性和逻辑,我们在尊重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也应该讴歌个体生命对这种必然性的抗争。从此,历史已死,道德复活,理性的链条崩裂了,但生命的热血却喷涌而出。”胡斌这部分的总结性言论赢得了现场同学们的阵阵掌声。04“三士”体现了西湖与家国的关系:决心章太炎是清末早期的革命者,与孙中山先生志同道合,加入同盟会,呼吁建立中华民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章太炎的抗争显然已截然不同于张苍水的抗争,这是具有启蒙意义的变革,是要建立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新世界;当时的年代,女性走向革命的道路更为不易。秋瑾有着如此坚决的革命意志和信仰追求,从自我视角走向了人类视角,她的格局与西湖的格局相契合;《海国图志》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发出近代中国人奋发自强的第一声呐喊。至此,我们的眼光里不再只有天朝上国,而开始胸怀整个世界。魏源、秋瑾、章太炎的理想信仰,诉说的是先行者建立一个新世界的决心。这便是胡斌提出的“三士”体现了西湖与家国的关系,即“决心”。心月相印,用信仰和行动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和信心胡斌进一步举例向同学们阐释到,当南宋皇帝站在凤凰山顶,遥望西湖,看到残月落在三潭之中,想到的是山河破碎、北还无望的忧心,上述所提到的白居易、苏东坡、杨孟瑛修堤治湖怀的是以人为本的民心;苏小小、梁祝、白蛇传的爱情故事,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心;岳飞、于谦、张苍水的抗争故事,展现的是士大夫的忠心;魏源、秋瑾、章太炎的理想信仰,诉说的是先行者建立一个新世界的决心。立足当下,胡斌称,除了山、水、人、事,我们应该从西湖文化基因中获得启示——用信仰和行动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和信心。课程尾声,胡斌再次诚挚地鼓励同学们走出课堂,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西湖的人文风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立足于西湖胜地,不仅是对历史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畅想,把游览西湖作为自己认识杭州、了解杭州、热爱杭州、融入杭州的第一站,真正去实践和印证在课堂中学到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同学们与胡斌教授的精彩问答互动:Q老师在课程开始提到的国庆日接待游客162.12万人次,我们在旅游的时候经常也是“只看人头”,您觉得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节假日人流量大的问题,以此增加人们的游玩体验?作为非专业人员,我暂时不能给出最直接的解决办法,但我相信杭州“还湖于民”理念是无比正确的,它把自然资源与人们之间无形的围墙推倒,当大家都涌入西湖的时候,一些应对技术应运而生,其中“30秒入园”、“先停车后收费”等技术的衍生便很好地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受,为人们的出行计划保驾护航。Q如果西湖不是位于杭州,西湖还会这么有名吗?湖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城市中的湖有很多,但西湖集中了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西湖和城市中的人密切相关,第二个特点西湖是人与自然共同的杰作,它集合了西湖与人、城、历史和空间四维的关系,若把西湖置于其他地方,那么西湖与这座城的关系、西湖与历史的关系、西湖与这些士大夫的关系便不复存在了,西湖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Q当我们在有游览景点的时候,不仅是游西湖,还有在其他地方游玩的时候,是先看风光,还是先读人文?这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风光和人文的解读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最好不要人云亦云,这种对于自然景观的第一印象理应是五花八门的,在你愿意为之付出时间的情况下,不妨多看几遍、多走几遍,此时,映入眼帘的风光和人文会在你自己的心中沉淀,带入自己的个人情感色彩,我想这样的解读才是有意义的。翔哥的星期五
2022年11月19日
其他

翔哥的星期五 | 天意怜幽草——乌镇互联网大会掠影

这是专栏“翔哥的星期五”的第15篇文章。上周,一年一度的乌镇互联网大会闭幕了。作为曾经的互联网从业者,竟一直没去过乌镇,本是因为不想凑这个热闹。没想到“当时只道是寻常”,回想起几年前巨头们相聚乌镇把酒言欢的热搜话题,竟恍如隔世。当年一东一西的两大盛会——乌镇互联网大会和贵阳数博会,后者今年是纯线上的形式走了个过场,前者的境况又如何,是我此行观察的重点。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巨头们已经低调得不能再低调,创始人一个都没来,来的都是职业经理人。巨头们的展位也都极其谦逊,不仅面积小、位置偏,重点展示的也都是扶贫、公益等“正能量”主题。一家互联网巨头甚至把一袋袋板栗等农产品摆在了站台的C位,不遗余力地吆喝自己的助农成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队”的高调亮相。别人家的展位一层楼高,“国家队”的展位就有两层楼高;别人家的展位有100平米,“国家队”的展位就有200平米;别人家的展位如果你不刻意找几乎会忽略,而“国家队”的展位就在会场主通道的两侧,各种灯光音响大屏幕让你想不看都不行。令我惊喜的是,在“安全”“治理”和“国家”这些“大词”之下,还有小草顽强地生长。一家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的创业公司热情地发放着算不上精美的传单,在这样一个充满“黑科技”的会场显得格格不入又那么特立独行。一家AI驱动的音乐教育公司让一直遗憾小时候没学乐器的我颇为动心,在代言人郎朗的大幅画像之下,一位中年男士正在饶有兴致地体验智能钢琴。左右滑动查看现场图片散落在各大巨头的前同事们都没来,只有下海创业的几位在乌镇相聚。席间,在感叹命运弄人的同时,他们不断聊起那些对我来说已经十分陌生的术语——“引流”“拉新”“转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神采飞扬,让我不由得对已经二次、三次创业的他们平添了几分敬意。来都来了,还有两个地方是不得不去的。第一个是乌镇东栅,美术家木心晚年落叶归根的地方。木心曾备受苦难、失去所有,1982年留下一句“再也不回乌镇”远走他乡。晚年木心在陈向宏的力邀之下重回乌镇,他的故居名为“晚晴小筑”,出自李商隐的名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照顾他生活起居的侍者小杨和小代,原是公司的保安,也都是毫无美术基础的小伙子,耳濡目染之下竟也能画出有模有样的作品。他俩在晚晴小筑的二楼各有自己的画室,现在也都成了美术行业从业者。到了桐乡,还有一个必去的地方,便是濮院镇的羊毛衫市场,中国最大的羊毛衫产业基地。虽然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不旺的“旺季”,整个市场里老板比客人多得多,但是人们还是咬着牙苦苦支撑。各种服装原料、服装辅料、塑料模特乃至物流、餐饮、旅馆甚至电动三轮车修理……围绕在市场周边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圈。不停吆喝着“老鼠药”“蟑螂药”的流动摊贩,也是这个生态圈的一份子。像桐乡濮院这样“无中生有”兴起一个庞大产业的小地方,仅在嘉兴,就有生产羽绒服的平湖和生产皮衣的海宁,当然在整个浙江还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商贩,靠着一双手、一双脚,白手起家、逆天改命,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鸡毛飞上天”的奇迹。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们,还有木心身边的小杨和小代,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古镇与市场,在桐乡这个江南小城彼此相安。它们既不是什么宏伟的名胜,也无力掀起时代的浪潮;虽也有过兴衰荣辱,却终究难称峥嵘与沧桑。但它们平实而又历久,庇护和濡养着灵动不羁的生命。我到达乌镇的当晚,正值月全食。月亮已经完全被天狗吃掉的时候,却仍然透出隐隐的微光。天意怜惜幽草,故教天色傍晚转晴。幽草能被天意所怜惜,因为幽草自有它的妙处。本专栏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vol14.翔哥的星期五
2022年11月18日
其他

学习坊动态 | 吴伟强教授:当代大都市公交发展之路

2022年11月14日下午,由城市大脑研究院举办的吴伟强教授学习坊(第九期)开讲啦!本次学习坊以“当代大都市公交发展之路”为主题。城市大脑研究院专家、青年领航学者及其他学院教师参与本次沙龙。在讲座的开始,吴伟强教授首先指出,我们需要反思城镇化,我国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超过人口城镇化,城镇化发展中土地使用集约程度不高。数据表明,1990-2000年土地城镇化的速度是人口城镇化速度的1.71倍,2000-2010年更是达到1.85倍,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为133平方米,超过控制指标30%,也大大高于国际上82.4-83.3平方米的平均水平,空间不断扩张的同时,大量中小城市却出现了明显的人口净流出。纵观世界城市化进程,大都市的兴起和快速增加是城市化的基本趋势,因此,不能简单控制500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规模,不能延迟大都市的发展或削弱大都市应有的活力,相反,恰恰积极发展大城市,并推进大城市向大都市区转型,实质性地促进和落实都市化区域战略。事实上,大都市可以带动周边相当一批中小城市或小城镇的发展,因为它们本身就已经成为大都市的组成部分。这样,在加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对城市的理解应该从市区扩展到都市圈、大都会区和城市群,以地理空间概念替代行政区概念。国际经验已经证明大都市实际上就是因为有大规模的人口集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活动的容纳能力,也具有更大的综合承载能力。吴伟强教授纠正道,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并不是因为人多造成的,相反,大城市往往更有效率。吴伟强教授告诉我们,随着大都市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对城市交通的理解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当代大都市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都市圈,都市圈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紧密联系所构成的城市功能地域。在交通领域,表现为以发达的交通网络系统为依托,以工作岗位高度关联为核心,通勤交通紧密联系。因此,当代大都市的都市圈,本质上是通勤交通圈。由于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展,大都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城市交通必须在都市圈、大都市区和城市群的视野中实现时空形态的合理构建,呈现立体时空的纵深感。对此,吴伟强教授给出了几个关于大都市交通的结论:大都市交通圈,要把较远的空间距离转化为可接受的时间距离的时空转换能力;城市群交通圈,要解决商务、旅游或访会的同城化,是商务圈、旅行圈;大都市区交通圈,必须解决的是通勤的同城化,是通勤圈、生活圈。不同圈层的目标不同,要明确界定和区分,不能混为一谈。在第二个部分中,吴伟强教授向我们讲述了大都市的公共交通交通特征,他说到,大都市区产生的直接影响因素是交通条件的改善,交通运输技术的升级为大都市区拓展提供了条件。小汽车的普及和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是大都市区形成的必要条件,在没有轨道交通系统支撑及小汽车未普及的情况下,都市圈通勤半径仅为15公里左右,轨道交通系统支撑及小汽车普及的情况下,都市圈半径约50公里,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吴伟强教授特别指出,并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走公交优先的道路,城市的空间格局、土地利用、资源和人口布局,以及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空间关联特征决定了城市的交通模式的选择。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依然有大量的主张私人交通的城市,如洛杉矶,凤凰城,丹佛和达拉斯。一个大都市的公交优先也有不同的区域之分,不能一概而论,一般而言,核心区(15公里核心半径内)强调公交优先,15-30公里半径内主张公交和私人交通均衡,外围地区私人交通优先。公交优先应是随着人口和资源的集聚从外围到里面疏密的过程。当然,也有东京这样的城市比较例外,其轨道交通出行占比高达59%,但其前提条件是4670多公里的轨道交通覆盖50公里都市圈。一个当代城市若要实现公交优先,必须有多层次的轨道交通(快速铁路-通勤铁路-地铁)支持城市空间的扩张和1小时通勤交通,同时务必强化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的连接性,以提高交通效率,缩短时间距离,此外,以一些重要的交通枢纽为节点发展形成新的城市、新的空间,实现局部的职住平衡。吴伟强教授还讲了四种城市形态和交通运输模式的关系。第一种,完全机动化网络:这种都市区的特征是具有有限的中心性和高度分散的活动,城市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没有超强的中心城市,这种城市结构需要庞大的高容量高速公路网络,强调城市效率和生产力取决于道路可达性,公共交通只具有剩余功能。城市的很大一部分被服务于汽车的基础设施所占据,特别是高速公路,路边停车场和活动中心周围的停车场。因此,大多数活动都是为汽车设计的。第二种,弱中心:美国很多城市的空间结构就是这样,许多活动位于周边,“弱中心”的都市区也不适合公交优先。平均土地利用密度和同心模式是这些都市区的主要特征,中央商务区相对容易进入汽车,是交通系统的融合点,都市区内的大多数城市地区无法通过公共交通系统进行具有成本效益的服务,因此服务通常面向主要交通走廊的私人交通。第三种,强中心:“强中心”城市比较适合发展公交优先,这类城市的特征是具有高土地利用密度和高度可达城市交通的城市,中心区域的高速公路和停车空间相对较少,高容量公共交通线路为大部分移动需求提供服务。“强中心”城市描绘了具有重要商业和金融功能并在19世纪发展起来的城市,如巴黎,纽约,多伦多,东京,悉尼和汉堡,也是最近进行快速城市化浪潮的城市的特征,例如在中国。这类城市同时呈现出另一个趋势,那就是传统的高密度核心正在通过在较低密度环境中设置子中心来补充,这就是城市次中心。第四种,交通限制:代表在空间结构中实施交通管制和模态偏好战略的城市地区,通常,中心区域强制性实施公共交通主导,例如,为了保持其城市的历史特征或避免拥堵,强制在中心区域限制使用汽车。通过“漏斗”效应,越靠近中心区域,私人交通的运输系统的容量越小。公共交通用于中心区域,而私人交通在周边地区则更为重要。在郊区和中心城市之间是个人(汽车)和集体运输之间或低容量集体运输(公共汽车)和高容量集体运输(地铁,铁路)之间的接口。伦敦,新加坡,香港,维也纳和斯德哥尔摩都是这种城市交通结构的典范。杭州属于强中心的城市形态,强中心的区域便是适合公交优先。然而,吴伟强教授告诉我们,杭州搞了二十多年的公交优先,公交分担率依然远低于50%(占全出行),究其根源,除了公共交通网络系统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之外,还有很多干扰因素,干扰因素中最大的就是交通出行结构不合理,混合交通太庞杂,尤其是杭州电动自行车的出行量过于庞大,导致杭州公交分担率无法提高,我们要做的是简化出行结构,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减少非机动车的出行量。最后,吴伟强教授指出,杭州交通拥堵想要做好,要做到以下三点:一、尽可能把非机动车出行降到最低;二、继续增加10%的机动车出行;第三,增加公交出行占比到50%以上。研读
2022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