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不是文笔差,只是没人告诉你写作的小心机(三)

云宇say 云宇的异想国 2024-03-29

大家好,我是云宇。

今天是写作的小心机系列三——怎么将文字写出画面感?

聊到写作时,作家刘震云曾说:“最大的才华是不用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修饰名词和动词的,属于附属词。而行文里,名词和动词永远是主角,它们联手即可成句。”

而一篇能吸引人读下去的好文,往往能用名词和动词让人展开联想,一闭上眼睛,想象力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作画。

写作新手想要写出画面感,可以试试动态描写:

1、动作动态化

明明都是名词和动词的组合,不同的人却能写出不同的效果。

想要把动作写出画面感,就需要对一个动作进行拆解和细化,再配上旁人视角的观察或是环境描写。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姿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蹒跚、慢慢两个词已经显示出了父亲动作的艰难,再展开详细的过程描述。前半句的两手、两脚、肥胖的身姿是将动作拆解成不同部位来描写,后面又用“先”、“再”描述了一连串连贯动作。

作为读者,我们好像也跟随作者视角看到一位父亲艰难穿越月台的画面。

又比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这一段: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身力气,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

这一段长句其实只描述了一个动作,那就是武松抡棒打虎,但他是怎么抡棒的呢?是用双手、尽平身力气。

这一棒的力量有多大?是连树都被连枝带叶劈了下来。有了更多细节描述,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2、环境动态化

相比动作动态化,将环境描写出动态化会更难一些。这时候,需要发挥一点想象力,把静态的景物用动态的方式描述出来。

比如灵活运用一些动词将静物拟人化。

《玉楼春·春景》里有这样一句词: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后半句描写的是杏花开满枝头的景色,但用了“闹”字,静态的风景一下子被注入了灵魂,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

还有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后半句的山和月都是相对静态的,但一个“衔”字轻松化静为动,不愧是诗仙。

现代文里,也可以试试用动词来描写静景,比如描写烈日:进入7月,阳光愈发暴躁,到了午后更是当空炸开,发出炽光,划破人们的衣服,直直扎入皮肉。

炸开、划破、扎入......光看这三个动词,就已经感受到炙热了。

3、情感动态化

情感看不见摸不着,写起来最怕言之无物显得虚假。用具体的动作来表达感情,能让无形的感情变得更具象。

比如表达气恼,《红楼梦》里是这样写的:黛玉两眼直瞪瞪的瞅了他半天,气的“嗳”了一声,说不出话来。见宝玉别的脸上紫涨,便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上戳了一下子,“哼”了一声,说道:“你这个——”刚说了三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仍拿起绢子来擦眼泪。

整段话几乎没有用太多情感用词,但通过黛玉一系列细节的动作描写,就已经感受到了她委屈恼人的情绪。

配合陈晓旭的脸,脑子里直接就有了黛玉委屈的画面。

鲁迅也曾用类似的手法来表达悲凉的心情: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了起来。

迅儿哥描绘的这个画面,谁看了不悲凉啊。

作为旁人,我们无法直接洞察人物心情,更多的是通过对方表情、动作等来推断。

情感动态化,其实就是将自己作为旁观者来观察当事人、物、景的过程。

余华说:“写作的捷径只有一个字,就是写,写个二三十年,写作就变成了你的生活。

“写作的小心机”系列已经出到第三篇,那么,你开始写作了吗?

以上。

往期精彩内容:

步入35岁,我决定做个长期主义者

你不是文笔差,只是没人告诉你写作小心机(二)

你不是文笔差,只是没人告诉你写作的小心机

作者介绍:
宇,努力靠码字养活自己的自媒体人,用文字分享成长与经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