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在堵嘴?堵谁的嘴?| 新传考研复试摆烂准备企划 | 《媒介仪式:一种批判视角》

魔发! 秃头研究所Monsters 2023-08-06


◼️ 被误解是不是表达者的宿命?在社交媒体上被误解是不是每一个个体的宿命?


◼️ 前者是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大可以引经据典的从彼得斯“对空言说”探讨到传播隔阂存在的必然性,因为非真理的理论存在大量存疑与可辩证的空间,但后者是一个现实问题,现实意味着它们是一连串既定的、可以被直接观测的事实,是我们周遭正在发生的每一次交流,和其中必然的误解:


◼️ 它可以是一部电影、可以是一位导演、可以是一篇文章、可以是一句评论、可以是一次好恶的表达,可以是一次随意的评价:话语在说出口的那一刻表达者本身的想法和观点都不再重要,表达者早已在文本意义上经历了“死亡”——所有人,所有看到这则话语的、带有自身立场和意识框架的人会围绕在话语周围,精挑细选出一个最符合自己立场的词、自己最不满的某句表达、或者干脆想象出某些联系,随之开启一场狂欢式的批判。


◼️ 戾气,大家都感觉到了,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戾气:纵然不乏理性的讨论,但火药味和不信任早已肆意生长,让公共空间陷入了另一层意义上的荒芜。


◼️ 对立,阶层跃迁的无望,人社会价值评价体系的单一,对个人价值的蔑视,对集体主义和宏大叙事的推崇。


◼️ 堵嘴,权力在堵嘴、误解在堵嘴、普通人在堵普通人的嘴,自己在堵自己的嘴——这是周遭正在发生的,社交媒体上每一个个体被误解的宿命。


◼️ 今天这本《媒介仪式:一种批判视角》,希望赋予这些真实发生的言语暴力,一次理论化的探讨空间。


🤬 

01/28/SAT.

媒介仪式与批判思路

一种适合解释此刻的书

@TuTouSuo™️ 


⛄️ Author:英国政治经济研究学者/尼克·库尔德里

⛄️ 秃头所推荐理由:当我们试图理解媒介是如何通过构建起象征性与神圣仪式来控制社会、传递主导性的符号霸权时,库尔德里将给到相应的答案。之所以推荐这本书作为复试准备阶段的中阶阅读书目之一,首先得益于其专业的知识表达与术语的使用,可以在其中感受到作者对社会学、传播学研究的思想底蕴;其次是多元的、与应试实用十分贴合的知识内容:符号暴力、媒介真实、传播仪式、媒介事件、媒介化的自我表露、社会共同体、社会整合、媒介框架。库尔德里的表达也足够有吸引力,他经常会使用类似「媒介朝觐」的话语对公众与大众媒介的关系作出象征比喻。作为复试带读的第二本书,阅读难度与知识密度略微提高,同时也能够更多地串联起相关的新传知识相面。


⛄️ 带读学姐:中央民族大学魔发


⛄️ 加入复试带读企划:2023届寒假复试带读企划/我们会将书籍和宇宙一起/随身携带


⚪️ 带读笔记


◼️ 第一章:媒介仪式:长的和短的路径


这章有点类似于其他书的引言,大都是浅浅提了相关理论,就表示后面某几章会具体谈的,相比之下后面的内容也确实更加具体。但有一点很明确,作者一直在强调媒介是拥有特殊权力的,权力是不平等,果然是题目中的“一种批判的视角”。


开篇的“熟悉的并不一定是了解的”是库尔德里想要让我们所谨记的,尤其是当下,我们对媒介过于熟悉,甚至感受不到它的勋仔,所以更是要把它当作陌生的东西看。


第一节首先对关键词“仪式”和“媒介仪式”和做出了相关解释,并指出了媒介理论学家的问题:一直分析媒介权力中极为显著的案例,却没有考虑过治理、治理的问题。并真情实感的对妇科进行谴责,毕竟生活在20世纪中后期的福柯,即使处在现代电子媒介发达的背景下,也没有分析现代媒介,当然是不可原谅啦~(库尔德里说的)


第二节完全围绕迪尔凯姆(涂尔干)的理论学说进行论述,从迪尔凯姆自己的理论、到现在两个新版本、重读来进行区分、再到超越,库尔德里借助迪尔凯姆的著作捋清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如研究路径与后结构主义者的立场区别开、避免那种功能主义。


《在整个社会空间中追踪媒介仪式》这节,库尔德里对仪式、媒介的仪式空间、仪式空间做了一点介绍,也略微介绍了仪式类别,但更多时候,作者都在表示,这个之后再说。值得注意的是,库尔德里表示后面的展开论证有空间,所以不会系统考虑粉丝的行为,不详细讨论新闻的生产和消费,而是聚焦到其认为的意识分析能产生最直接影响的领域,如媒介场所的朝觐、真人秀表达等。


最后一节,库尔德里阐述了学界两种关于媒介对社会生活影响的观点——是正or负,在最后一部分前对比分析了这两种观点的不足,对媒介过程的正面评价没有考虑到媒介权力的社会影响,只论述了媒介如何渗透到生活,负面评价又只关注媒介权力,但没有结合媒介在日常生活的位置。最后,论述了一个新的观点——媒介发挥着纽带的作用,无法把媒介和社会形式分离。


第一章可能要在后续阅读中反复翻看,即使现在没读太懂也不要着急,一点一点来。


◼️ 第二章仪式与阈限性


这一章是作者对一些能帮助我们分析媒介的仪式空间的相关人类学理论的介绍,为后面章节对媒介事件、媒介朝觐、真实电视和通过媒介的自我表露的详细研究提供基础。


第一节里,库尔德里围绕着之前提到的三种仪式中的第一种“作为习惯性行为的仪式”展开分析,指出要想实质性地使用“媒介仪式”则需要借用人类学理论中的行为的模式化过程、注意力的框架过程、边界、仪式类别,并在本节和下面的章节中进行解释。通过对罗伊·拉巴伯特和埃里克·罗滕比勒等学者的观点综述,库尔德里明确仪式行为是一种模式化的行为,并给出媒介仪式的定义,即围绕着关键的、与媒介相关的类别或边界组织起来的形式化行为。


第二节是《框架》,虽然听起来熟悉,但这里探讨的要深入的多。库尔德里把仪式与框架联系起来,并借此分析媒介仪式是如何框架社会的。同时库尔德里还探讨了框架的边界,指出仪式通过表演将类别及类别之间的边界或区别形式化,使这些边界和类别看上去自然而然,存在合理合法。进一步强调了媒介的巨大作用,引人反思。


在第三节中,库尔德里终于为媒介仪式下了一个正式的定义,即围绕着关键的、与媒介相关的类别和边界组织集来的形式化行为,其表演表达了更广义的与媒介有关的价值,或暗示这种价值的联系。同时,作者联系了鲍德里亚、布尔迪尔和布洛克的观点,论述媒介与权力的关系,对媒介进行批判。


最后一节的概念可能会有些陌生——“阈限”“类阈限,但库尔德里非常细致且一反常态的直接给出其内涵,带出维克多·特纳的分析,即阈限不仅是一个反映社会纽带的过程,实际是建构和重建它的过程。


最后,库尔德里在结论部分再次提出自己的兴趣,为什么在大型社会里声称社会凝聚力的压力在增加,特别是在这一论断的基本可信度反倒可能在降低的情况下,继续吸引读者的阅读。


◼️ 第三章:仪式空间:解开关于中心的迷思


这章的内容早在上章铺垫好了,“为什么在大型社会里声称社会凝聚力的压力增加……藏在公认的社会’中心’的迷思背后那种权力的集中化才是问题所在”,所以库尔德里在这章将全面解释为什么媒介仪式必须植根于对媒介权力的批判分析中,解开关于中心的迷思和关于媒介中心的迷思。


第一节的逻辑线很是清楚,库尔德里主要介绍了两个概念“符号权力”“符号暴力”,通过对新迪尔凯姆观者等的批评和自己对这两个概念的思考,揭示媒介机构存在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符号权力不平等及影响,指出符号暴力就内在于媒体运作中。


第二节的逻辑线又没有那么清楚了,库尔德里在前面解释了一些学者、研究的重要性,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第二部分的“反规制与监视策略”更是在最后才点出来,至于中心的迷思,也是在后面才出现具体解释:一个”天然的“中心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的中心,“我们的”价值。另外,在这节中,库尔德里再次强调他的阐释角度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传统下的意识形态的解读,相反,关于媒介化中心的迷思恰是这些具体意识形态强有力的工具。注意喔,关于中心的迷思可是核心内容,一定要好好理解呀~


第三节则是落回到媒介的仪式本身,探讨在媒介已成为公共和私人生活领域的必经点的背景下,到底还需不需要媒介仪式,并提及了媒介的仪式类别,指出在媒介仪式中,与媒介中心的迷思有关的那些类别的区别和界限被高强度使用,是媒介权力自然化的认知类别付诸行动,类别逐渐被内化。


最后一节里,库尔德里研究了媒介的仪式类别是如何通过身体的表演被内化的——惯习通过身体起作用,而媒介仪式则是“自然化”的。作者在本节一反常态,举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仪式化的行为,指出媒介仪式囊括了从高强度的个人表演到名人进屋时所有人转头去看的这种日常琐事,而在我们生活中,一向是把媒介化中心的迷思当作“真理”。


最后,库尔德里有进行了一些合理的反驳,认为其不否认对媒介的仪式类别进行抵抗和持续协商的可能性,并指出新的去中心化媒介正在成为主导,时刻可能被关于中心的迷思收编。


即使也是一些概念的介绍,但相比之前两章,这章真的太好读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找英文原版书读,可能会有更好的理解喔!


◼️ 第四章:对媒介事件的再思考


这章逻辑线很清楚,是关于媒介事件的思考,从对媒介事件的界定,到媒介事件与媒介权力的关系等,都是在探讨媒介的仪式空间里牵扯着非媒介事件的历史局限性,和本书主题也比较密切,探讨媒介是如何通过媒介事件来塑造媒介社会化中心,并将其社会中心代言人的身份合法化、自然化。


第一节,主要是介绍了媒介事件的相关研究,这里可以当作媒介事件的补充材料看,但要注意与迪尔凯姆的关系哦。另外,罗伯特·莫顿的研究都很有意思,也比较有价值,尤其是对电视的研究,朋友们感兴趣可以自己去再看看,学到的都是自己的呀~本节最后探讨了媒介事件和媒介仪式的关系,认为媒介事件在一定意义上包含着媒介仪式。


第二节则聚焦于戴扬和卡茨的解读,更加细化关于媒介事件的概念来源,尤其要注意微博的法理权威、魅力权威和传统权威与媒介事件和心得竞争、征服和加冕的关系。同时,发掘其在解读新迪尔卡姆时的问题,指出戴扬和卡茨对新迪尔凯姆观的福慧扭曲了他们媒介事件的描述作用。


前面都是关于媒介事件的探讨,最后一节里,库尔德里更深入的讨论了媒介事件与媒介权力的关系。库尔德里提供了一个关于媒介权力从哪里来的新视角,权力不来自政府的给予,不来自民众的支持,而是来自媒介事件,媒体在媒介事件中通过“代表”政府和公众发言,来树立他们在日常运作中依赖的、再现世界的权力,且不被人察觉。


同时,这一节还对第二章提到的“阈限性”进行call back,将媒介事件于阈限相互联系,放眼于全球化,指出媒介事件的霸过程不稳定,特别是当媒介突破国界进入那些共识得不到保证的国家中去。库尔德里还强调了媒介事件是由大众共同构成的话语空间,媒介机构仅是拥有特殊地位,而不能搞垄断。关于911恐怖袭击,指出袭击本身不是仪式,但是其袭击的对象是当今媒介仪式的发源地。


◼️ 第五章媒介朝觐与日常的媒介边界


第五章主要讲的是媒介朝觐,即到媒介叙事中重要的地点去旅行,库尔德里在这章集中探讨了媒介朝觐与仪式、媒介的仪式空间的关系,以及媒介边界的划分,指出边界是隐藏在媒介的符号权威之下。这章和我们上一本《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和参与式文化》神仙联动,都探讨了一些粉丝行为,而老朋友《星际迷航》也被再次提及。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朝觐、媒介朝觐的相关概念解释,并为下面的内容进行铺垫,指出要警惕新迪尔凯姆观把旅行的重要性放大成为社会凝聚的表达,警惕将旅行的重要性与现代主义观点保持一致。


第一节就是对上面警惕的回应,新迪尔凯姆观的媒介朝觐是戴扬和卡茨的媒介仪式上的对应概念,而特纳则是认为朝觐是类阈限,都是将媒介化中心观念自然化。至于后现代主义,则是认为没有地方是特殊的,自然朝觐也不是将人们带到特殊的地点。


第二节探讨了媒介的边界,思考媒介生产加工的地点,指出媒介生产不是简单的集中化,而是中心化,媒介生产集中在大都市中,普通人难以进入媒介生产的空间。即使是现在,媒介生产技能和设备的掌握仍然是稀缺的,媒体对大部分人来说仍然是“不可侵犯”的。


前面铺垫的已经很详细了,第三节媒介朝觐和仪式行为则是继续探讨媒介朝觐的作用,库尔德里结合粉丝文化,指出媒介的仪式空间将某些参与者的仪式行为明显的重要性扭曲,粉丝因为在社会品味的层级中的劣等地位而受到歧视。同时,库尔德里探讨了媒介朝觐背后的权力,这种仪式强化了媒介化中心。


最后,库尔德里结合万维网来探讨媒介朝觐的变化,指出网络促进了粉丝到各种地点朝觐故事的传播,网络的形式正在转向虚拟朝觐地,而真正朝觐地点的照片在网络上的副本强化了网站独具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库尔德里探讨了媒介朝觐的反转,强调了普通人面对媒介的无力,当组织媒介景观的权力梯度朝你而来,无论你是否原因,都很可能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被标记出来。


这章内容蛮好理解的,也可以结合粉丝文化来一起看,会有新感触,如果对粉丝文化不太了解,可以去明星超话看一看哟~


◼️ 第六章:现场直播的“真实”与监视的未来


这章,库尔德里主要探讨了媒介与真实、权力的关系,聚焦于“直播”的形式来进行分析,提醒我们社会“现实”是由媒介所提供的。这章可以联系之前学过的拟态环境等知识一起来看哦。


引言里直接指出来媒介与真实的关系——“媒介能提出的最根本的论点就是他们能表现真实”,探讨当代社会的治理形式以及媒介在被称为件事的媒介化过程中的角色。


第一节主要是对与真实相连的“现场感”的探讨,指出来真实与现场感的关系,现场感是如何被构建的,即直播将我们与正在发生的社会真实相联系,覆盖在新闻的范围内。同时,库尔德里还探讨了直播的另一种形式——网络直播、录播,探讨互联网与现场感的联系,并再次强调,真实、现场感都是被建构的、而非自然发生。


第二节则是与章节主旨更密切的内容讨论——真实,并详细介绍了“电视真实”的概念,后半部分则是关于真实电视的仪式维度的讨论,真实的主张本身、民主化和互动性。这一节有结合电视节目的历史来进行分析,但可惜的是,库尔德里所给的例子分析对我们是有点陌生的,理解上有一定困难,所以还是集中精力来看具体的论述就好。此外,库尔德里还探讨了游戏——纪录片,其实纪录片也是国内热点,很多学校都会考察,尤其是纪录片是真实的吗这类题目考过很多次了,可以结合这里的分析来具体理解,补充一下自己的内容。


最后一节,探讨了媒介和政府权力的关系,结合《英国犯罪追踪》节目来分析媒介权威与政府权威,以及监视对这二者的作用,指出媒介再现真实的权威以及拥有的仪式力量看上去都是在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权威服务,揭示犯罪以及管控的更广泛社会话语的失势的原因。


◼️ 第七章:媒介化的自我表露:在互联网之前和之后


这一章已经铺垫很久了,前面的章节中库尔德里就不断提示第七章的脱口秀巴拉巴拉,终于读到这里啦!但脱口秀只是一个具体案例罢了,本章主要讨论的是不同的人如何被媒介仪式置于不同的位置,媒介仪式作为仪式必须依赖具有普遍的社会参考作用的边界和类别,分析在媒体上的自我表露。


前言部分是对下面整体内容的铺垫,提到了下面内容的关键词,博客、忏悔、电视、仪式……强调为人们的媒介化忏悔提供场所的符号景观既不单纯也不平等,其实就还是本书主旨内容媒介权力的不平等~


第一节开头解释了一下“在电视上做怪异的事”和媒介化自我表露,比如在电视上激烈的争吵、将隐私展示于电视观众面前,蛮有意思的一个点,现在的调解类节目、真人秀、脱口秀都是媒介化自我表露,但是受众完全不同,当然表演者与观众的年纪和经历都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但不禁怀疑自己,不会我之后也会喜欢上调解类节目吧……这部分还强调了脱口秀的作用,它让一些东西从不见变为可见,比如同性恋等,促进相互了解和扩大顽固的偏见,《脱口秀大会》也有这样的作用。


第二节则是探讨自我表露的仪式,库尔德里指出脱口秀事一种“机制性仪式”,确认边界的合法性和重要性,但一般不能给表演者带来永久性的转变,想到了春晚上的脱口秀。另外,库尔德里还指出演播室里的真实是被建构的,再次提醒媒介和真实的关系,但我相信我们都是知道“剧本”的存在的内娱观众了呜呜呜。


接下来,库尔德里希里指出进入广泛普及的自我表露空间的代价就是被监视,且出现在电视或者其他中心性媒体上所接受的监视远超本来的表露行为,而媒体的全来就依赖媒体与普通的边界。


最后,库尔德里讨论了互联网对自我表达的影响和发展,整体思维逻辑完善,平时学习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思路嗷!这节更多的是关于媒介中心化的迷思和互联网成为自我表露空间的困难:在成千上万的网站中获得极大关注,能维持网站运营成本,用户的见解不会把它搞成色情化网站等。


◼️ 第八章:超越媒介仪式?


本书最后一章,也是本书的结论,所以,库尔德里没有讲一些新的东西,而是围绕媒介仪式,超越媒介仪式展望,继续强调媒介带来的不平等。


引言部分,讨论了仪式是普遍的,那媒介仪式却是不普遍的,并给出理由:社会符号资源在媒体中高度集中,而非普世的。


第一节「不同的视野」是要让思考超越现有的媒介仪式,库尔德里强调要肃清头脑中对媒介化任何浪漫主义的理解,拒绝在理解社会时的任何浪漫主义。这里主要探讨了彼得斯的《对空言说》中的内容对此前内容的推翻,《对空言说》这本书也非常值得一看,大家可以翻翻看嗷~这章还有一个重要概念,阿尔贝托·梅鲁奇的“冲突的场域”,借这个概念(当代社湖中符号资源和符号权力的分配不公)再次强调媒体背后的权力不平等,建构了不平等的空间,指出媒介机构是冲突的场域的典型范例和首要的既得利益者。


第二节探讨了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关系,指出媒介的仪式类别是分化社会的,而媒介的呈现一定程度上拆除了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之间的桥梁。库尔德里还引用了学者保罗·维里利奥的观点“地球村里相互割裂的现实愈演愈烈,使得国家基于领土的合法性变得越发不现实。这带来了同世性凌驾于公民权之上,于是造成了直播出来的大都市的现实支配着一个小镇的地缘政治现实”,强调媒介带来的割裂感和减少了人们与公共世界的联系。并指出,即使媒介仪式存在种种问题,也不应该彻底放弃关于媒介仪式的爱念,而是要设想另一种景象——媒介仍是个人和公共世界的桥梁。


最后一节,库尔德里推翻了大众对媒介的认知,强调了仪式的作用,指出其不仅是呈现社会,它把事物变成现实,把陌生变成熟悉,以此来讨论关于不平等和中心化的迷思,指出无论再现什么样的我们共享的世界,大多数人在这个过程中是缺位的。


*我们共享的世界中,沉默的大多数。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2024/TuTouSuo」


追逐自我/畅意自由

保持灵魂对Freedom的渴望



「2023/TuTouSuo」

つ♡⊂


将书籍与宇宙一同

随身携带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