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持久战

拍老师 拍照稀烂的焦虑怪 2022-04-06


❶ 文提要


各位晚上好,今天这篇,其实有个引子~

请见这里:[转载] 还好互联网有记忆

所以在正式开八之前,

咱们先总结一下前几天的那个引子吧:

《还好互联网有记忆》这篇,

转载自知乎老铁@好好说话老师,

不过呢,其实咱的论点,

可能跟原作者略有一丢丢区别。


@好好说话老师的原版解读,

似乎更倾向于强调“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这一茬;

但咱这边一向对政治不敏感,也没兴趣谈政治。

咱这边的解读,更多是字面意义,即:

  • 兹有皿煮制度,及其背后的人本主义,并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

  • 昂撒人(以及其他所有人种)的民族性,也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

  • 群体免疫,还是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

  • 肉身扛过一波xx毒株,仍然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

  • mRNA疫苗(或者其他任何疫苗),依旧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

  • 全面开放与经济发展……完全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也远远不足以抵消本次大流行造成的损失);

  • Omicron(或者随便其他什么流行株)减毒更是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


很绝望,是不是?

但没办法,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无情啦。

不过本文还是试图给大家指一条明路,

或者至少是本人真心认为的明路:


针对这款病原体,终结大流行的唯一办法,就是清零(elimination)


(为了防止对方辩友们玩儿偷换概念的把戏,关于“清零”严密定义请看这里:“清零”的定义,及一些发散思维




❸ 水池问题的困境


为啥咱觉得只有清零“elimination”才是唯一的出路?

首先让我们简单复习复习这款病原体的一些病毒学特性,包括:

  • 冠状病毒突变速率可变,且可变范围很广;

  • 冠状病毒非常善于发生重组;

  • 冠状病毒主要的免疫原性来自刺突蛋白,同时刺突蛋白又具有高度可塑性,因此很有可能随着逐渐流行而分隔为多种血清型或者株型;

  • 新冠病毒有多种机制可以抑制或逃逸宿主的固有免疫应答,特别是干扰素应答;

  • 宿主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保护衰减快,重复感染频繁;

  • 冠状病毒组织嗜性通常较广,且只需要很少的变异就足以发生组织嗜性转换;

  • 相对已知的低毒力人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拥有多个“毒力因子”(ORF3a、ORF6、ORF8等)。


以及,咱们可能还需要复习一下这货的一些传播动力学特性,包括:

  • 代际间隔和序列间隔超短,中位数代际间隔只有不到3天,基本上属于所有传染病里面最快的一档(鉴于Omicron的代际间隔暂时还没实锤,这里以Delta为准);

  • 基本再生数高达6-9之间(鉴于Omicron的R0也没实锤,这里还是用的Delta版数字);

  • 每一波爆发,只要没有高强度NPI,全人口罹患率将高达七成左右(同上,Delta版数字)。


出于行文简洁的原因,

上述特性咱就不一一放信源了,

反正只是一些众所周知的小常识而已,

但如果各位有需求的话,欢迎后台留言,

后面咱也可以出一个附带信源的掉书袋版。


总之,上述病毒学和流行病传播动力学特性综合起来,

就构成了一个对于各位宿主来说非常无解的“水池问题”困境。


——一图秒懂,请品鉴:

(鸣谢:头条号@方老师数学课堂)


如上所述,所谓的“水池问题”困境,

大致指的就是一种在全人口范围内,

出水不如进水快,

以至于水池子慢慢注满水的尴尬情况。


在这个粗糙的类比里,

进水自然指的是感染新冠病毒,以及因此发生的各种不良结局;

如之前所述,

因为传染性(R0≈6~9)、代际间隔(三天不到)和重复感染风险(不应期三个月)等方面的病原体特性,

新冠感染的这个水池,

进水口可以说是奇大无比,

远远大于水池另一头的出水口~

也远远大于其他绝大多数传染病的进水口,

或者不客气一点说——远远大于其他所有呼吸道传染病的进水口。

这一点,正是一切不幸的根源,

也正是人类最终只能采取清零策略的原因


——举个栗子,请品鉴:

以上是很早之前的老图一枚,

上图纵轴左边是美国新增确诊人数(黑色曲线),

纵轴右边是嗅觉障碍患者人数(蓝色曲线)。

横轴则是月份(截止2021年8月)。
所以一图秒懂了啦——对于美国人民来说,个体中招之后嗅觉恢复得再快、完全恢复比例再高,这些都没啥鸟用,只要感染新冠病毒之后有发生嗅觉失常的风险,且嗅觉失常的新增和复发速度快于恢复速度,(或者套用到上面水池问题的比喻里面就是,只要进水速度大于出水速度)那么嗅觉失常的患病率就会在全人口层面上缓慢累积,直到最终爆表。
当然了,同样是水池困境,防疫管控越拉胯的地方,
困境就越严重,比如说,在美国仅仅累积出全人口0.25%嗅觉失常的时候,瑞典的这一比例就已然高达3%了……
——请再品鉴:


也许有朋友会说:
“可是Omicron难道不是MILD?所以感染Omicron的不良结局风险一定更低对不对?”对对对,各位朋友说得都对。所以咱们姑且同意感染Omicron后的不良结局风险就是大幅低于之前得了~(并没有)
——比如说,请品鉴:

以上是Tim Spector老师他们家的ZOE Covid Study数据,可以看到,在Omicron流行期,英国地区确诊病例在急性感染期出现“嗅觉失灵”症状的比例差不多是12%左右,比起Delta流行期的50%,整整跳水4倍左右;(顺便提一嘴,这个4倍差距的原因不完全是毒株之间的致病性差异,也有疫苗接种率的因素)

然而……在更大的进水口面前,
4倍的降幅可能并没有太大的意义……Omicron流行以来,英国已经连续两次出现活跃感染者10%左右的惨况,
简单口算可知,Omicron流行期的人群罹患率差不多是Delta流行期的三倍多……
(算上检测规模减少的因素之后只会更高)所以嗅觉失灵发病风险方面的差距,一下子就被进水口的磅礴水量给抹平了~
各位,之所以咱一开局就拿嗅觉失常这个情况来举例,
原因就在于:首先,这种症状特异性很强,和新冠病毒感染高度相关;然后,这种症状相对研究得比较充分,
或者具体来说,现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嗅觉失常现象,约有85%嗅觉失常病例于60天内恢复嗅觉95%病例半年内恢复嗅觉所以——
既然95%病例于半年内恢复的症状,都足以产生水池困境,导致患病率逐步累积;
那么其他所有比这恢复得更慢,或者比这恢复比例更低的不良结局,都会产生水池困境,没有例外。
比如说:

……

……

懒得一一列举了,

但总之大致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虽然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各种不良结局的风险,

可能并不比其他某些病毒更高,

比如说肯定比不上麻疹或者西尼罗病毒。

但是呢,在每年两到三波爆发、每波席卷七成人口的恐怖罹患率面前,

发病风险方面的那点差距其实没啥意义~


只要进水口够大

那么这个病原体可能带来的任何大概率或者小概率不良结局,

都会在足够长的时间尺度下,

被放大到全人群半永久debuff的程度。

这就是为啥咱一直强调:

所谓烈性传染病,

最大的威胁在于烈性传染部分,

其次才是病。


哦对了,为了防杠,补充一嘴: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

接种疫苗大致相当于把进水量减半(详见:美国老兵事务部再度出马!这次是打完疫苗的Long Covid…),

不得不说,效果非常明显,

但很可惜,

对于大多数不良结局而言,

进水量减半并不足以破解水池困境。

水池里的水位,

还是在不断累积~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论,持久战


鉴于历史上多种传染病清零战役的进程,

同时也鉴于现如今全球互联互通的程度。

咱们从本次大流行一开始就已经预见到:


No one is safe until everyone is safe.

但是呢,处于各种大家都明白的原因,

直到现在为止,

“everyone is safe”都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罢了。

毕竟,缺少科学训练的绝大多数人类,都对指数增长严重缺乏想象力,

尤其对R0≥9、代际间隔≤3这种程度指数增长显得毫无概念。

所以他们既没有能力预见到将来必然发生的水池逐渐灌满水的惨况。

自然更不会花费额外的力气去集体行动,去实现“everyone is safe”。

在全球绝大多数地区,正是这些想象力匮乏的人群,左右了同样想象力匮乏的决策者们

所以,毫不意外,水池正在变得越来越满。


——比如说,请品鉴: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署(ONS)估算,

截止2021年12月底,

也就是说大流行开始还不到两年,

英国已经累积了1.1%小学学龄儿童

他们的新冠病毒感染后遗症达到“影响日常生活”的严重程度。

不过ONS很少搞官方合订本,

所以咱们没法一眼看清楚1.1%这个数字背后逐渐累积的走势。

但不用担心,已经有热心NGO帮咱做好合订本了。


——请再品鉴:

以上同样是ONS官方数字(这次要新一点,截止1月底),

只不过被搞成了2-16岁儿童新冠感染后遗症的合订本,其中:

  • 黑色柱子是后遗症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病例数;

  • 橙色柱子是后遗症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病例时;

  • 黄色柱子则是所有受后遗症影响的病例数;

  • 辅助线是咱随手加的,略糙,请轻喷~

这赤裸裸的累积趋势,

不需要咱过多解读了吧?


——换个例子,咱继续品鉴:

根据美帝Brookings研究所Katie Bach老师的估算,

大流行开始两年之后,

美国已经累积了160万劳动力因新冠病毒感染而无法从事工作(或无法从事全职工作)。

160万,占了全美劳动力缺口的一成多……



——再换个角度,请耐心品鉴:

以上是帝国理工某奇葩计算器,

计算的是大流行以来因新冠病毒感染而死了亲爹/亲妈的孤儿人数。

咱随便选了个美国为例,

但计算器上还可以选择其他不少国家/地区,

总之,美帝这完美的累积曲线,以及这触目惊心的绝对数字,

不用咱多嘴解释了吧?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全球大多数人短视,

没有关系。

大流行两年之后还不能达成共识开展清零行动,

其实也没关系。

让我们暂时谨记CDC前任副掌舵Dowdle老爷对清零的定义~


——请品鉴:


——元芳!拿放大镜来:

把这句重点翻译成人话:


“在某个特定地理范围内”

所以咯,根据Dowdle老爷的定义,

各位坚持搞清零,

只需要自扫门前三分雪就够了,

至于全球其他拉胯地区,

他们去死啊?

咱们一边保持清零状态,一边隔岸观火,

坐看水池慢慢满溢就好。


当然了,如果觉着隔岸观火这种说法太低情商,

咱们完全可以换个高情商的调调:

当全世界都在水池困境的苦海中越陷越深的时候,

各位就是最后的阴性对照组。

请加油坚持吧,持久战,战起来。


最后,由于水池困境的存在,

目前这种自扫门前三分雪的状态,

或者说阴性对照组的状态,

大概也许可能并不需要持续到永远:

  • 当瑞典嗅觉失常人口从3%累积到30%之后;

  • 当美帝因病无法参与劳动人口从160万累积到1600万之后;

  • 当英国日常遭受后遗症折磨的学龄儿童比例从1%累积到10%之后;

  • 当美帝亲爹亲妈扑街沦为孤儿亟需社会化抚养的人数从20万涨到200万之后;

  • 当全球糖尿病/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等的患病率再也无法忽视之后。


咱斗胆盲猜一下啊,

说不定短视的人们,就会被迫重新审视清零的可行性,

并且不得不加入到清零的队伍中来。

(虽然可想而知,那时候再重头清零,可比现在要困难多了)

所以各位不妨押个注呗,

这场自扫门前三分雪的持久战,

需要打几年?




❺ 一些碎碎念


首先,关于“持久战”这个比喻,

其实最近不少朋友都爱用,完全不是咱这边的专利。

不过咱作为贩卖焦虑专业户,

只能从负能量的角度来聊一聊持久战~

如果各位想看正能量的话呢,

不妨瞅瞅这一篇:圆方你怎么看啊:想“共存”错了么?


然后,估计某些朋友会说:

“可是拍老师,清零也得持续付出巨大的代价啊怎么办?”

是的没错,

大流行正在来回肆虐,

病原体正在持续进化。

清零的代价必将越来越大。

大到没法想象。

但是呢,面对大流行,

本来就没啥两全其美的选项或者乐观的结局。

只能说,有水池困境保底,

从比烂的意义上来说,

清零不是最烂的选项和最差的结局,仅此而已。

除了清零之外其他的选项,

全都是bad ending。


再然后,估计还有些朋友会说:

可是拍老师,为啥要二极管思维呢,压低传播规模实现共存不好吗?”

很遗憾,

对于传染性高到一定程度的病原体来说,

有效压制传播规模跟彻底清零所需的措施和力度,基本上是一样的……

区别只在于,

彻底清零之后就只需要外防输入;

而压低传播规模却不清零的话,

则不仅需要外防输入,

还需要内防迟早会发生的指数级反弹~

并且每一次反弹,

理论上都是一次瓶颈效应的重演。

都不得不打开一个惊吓盲盒……

/摊手~


最后,感谢各位抬爱,

咱这个三无公众号其实有不少海外的关注者,

这里咱再次提醒各位海外党一句:

就算你们的大环境已然彻底躺平了,

但还请你们不要放松个人防范。

重复感染的次数越少越好~

重复感染的次数越少越好~

重复感染的次数越少越好~

(重说三)

几年之后,感染次数少(或者甚至没有感染过),

这点很可能会成为各位胜人一筹的重大竞争优势。


——比如说,请品鉴:

(这张图是针对海外朋友的定向贩焦,所以咱就不翻译了)


也别说啥做不到啦~

咱认识的海外党里头,

一直坚持金身不破的,

大有人在。


——比如说:

以上是咱的几位推特网友,

分别身处麻省、新墨西哥州、悉尼这类疫情糜烂的地方,

每天还不得不出没于医院这种险境,

前几天咱刚好问过一嘴,

这几位吧,到现在都还没被破了童子功~

具体打听一下,

其实也没啥诀窍,

戴好口罩+注意个人卫生+社交疏离老三样而已。

还请各位坚持下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