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艺术

其他

中国思想界的两大鸦片:“西方没落说”和“文明无优劣” | 北大教授

相关历史推送,请点击标题:十大思想经典中国思想史脉络梳理全图解【整理收藏】任何伟大的科学成就,都源于思想自由
2023年10月9日
其他

任何伟大的科学成就,都源于思想自由 | 费曼

人的本质国家的起源真理的本质中国文明的起源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宗教的本质
2023年8月4日
哲学

《论法的精神》(20条摘录)|孟德斯鸠

保持旧有的习俗非常有利于民风。腐化的人民极少可能办成大事,他们几乎从未建立过社会,建造过城市,制定过法律。反之,民风朴实无华的人民建树颇多。所以,提醒人们不忘古训往往能促成美德的回归。p.6310.
2023年6月2日
其他

纪录片《艺术的力量》完整全8集

Caravaggio1603年的罗马,耶稣基督、圣女以及圣徒的形象是美丽与纯洁的,创作这样的肖像是为了赢得信徒的信任。卡拉瓦乔开始了他的绘画创作。他说创作有血
2023年5月12日
其他

中国思想史脉络梳理全图解【整理收藏】

相关历史推送,请点击标题:中国史与世界史(完整对照)西方思想史,传承脉络全景图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
2023年5月5日
其他

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 | 余英时

minority),所以才能应运而起,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思想世界。我在这篇专论中特别设立“哲学的突破”(philosophic
2023年1月3日
其他

思想的任务 | 海德格尔

gibt)作了许多讨论,显然是联系于具有“给出”(Geben)作用的“本有”(Ereignis)来讨论的。在海氏后期思想中,“无蔽”、“澄明”和“本有”等,是具有同等位值的词语,都是
2022年10月21日
其他

艺术作品的本源 | 海德格尔

αγορενει。作品还把别的东西公之于世,它把这个别的东西敞开出来;所以作品就是比喻,在艺术作品中,制作物还与这个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了,“结合”在希腊文中叫做
2022年9月16日
其他

西方思想史,传承脉络全景图

人生境界与人性的边界美国顶尖大学公认的几本好书西方哲学史中49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西方哲学史思维导图+脉络图(完整版)——END——哲学与艺术点击进入微课声明:
2022年6月28日
其他

叔本华 | 艺术的本质

人生境界与人性的边界美国顶尖大学公认的几本好书西方哲学史中49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西方哲学史思维导图+脉络图(完整版)——END——哲学与艺术点击进入微课声明:
2022年5月27日
其他

极简西方艺术史(完整梳理)

Cole,1801-1848),是“没上过学”的一位美国画家,哈得逊河画派代表人物。他在1825年,随父母迁徙到纽约,纽约位于哈德逊河的入海口。他在纽约卖出了三幅绘画给George
2022年4月29日
其他

哈佛、北大17所中美名校图书借阅榜对比

人生境界与人性的边界美国顶尖大学公认的几本好书西方哲学史中49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西方哲学史思维导图+脉络图(完整版)——END——哲学与艺术点击进入微课声明:
2022年4月22日
其他

数学之美,10部顶级数学纪录片

看到“统计学”,你首先想到什么?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表格,还是各种晦涩难懂的术语?其实,统计学并不遥远,从日常生活到科学研究,到处都有它的踪影,统计学也并不枯燥。在BBC的这部纪录片中,明星教授Hans
2022年4月2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日本NHK纪录片:普京的豪赌

人生境界与人性的边界美国顶尖大学公认的几本好书西方哲学史中49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西方哲学史思维导图+脉络图(完整版)——END——哲学与艺术点击进入微课声明:
2022年3月4日
其他

永远的花滑女神——金妍儿(温哥华、索契两段经典视频)

本公众号发布的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源自网络的图片与文字内容,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联系我们。邮箱:zhexue_yishu@163.com
2022年1月21日
其他

高分纪录片《摄影大师》

人生境界与人性的边界美国顶尖大学公认的几本好书西方哲学史中49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西方哲学史思维导图+脉络图(完整版)——END——哲学与艺术点击进入微课声明:
2022年1月4日
其他

我们到底要把下一代教育成为什么样的人?| 邓晓芒

本公众号发布的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源自网络的图片与文字内容,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联系我们。邮箱:zhexue_yishu@163.com
2021年11月12日
其他

怀念90年代(经典流行音乐100首)

本公众号发布的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源自网络的图片与文字内容,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联系我们。邮箱:zhexue_yishu@163.com
2021年9月24日
其他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中的100幅宋画(超清原图)

马麟是活跃于中国南宋时代宁宗(1194~1224在位)时期的宫廷画院画家,他是南宋画院的代表性画家之一马远之子,秉承家学,善长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等。本图中附有相传为能阿弥所写的标题“梅雀
2021年9月17日
其他

大英博物馆藏里的100幅敦煌壁画

本公众号发布的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源自网络的图片与文字内容,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联系我们。邮箱:zhexue_yishu@163.com
2021年9月10日
其他

全球10大摄影师(当代)

Parr,1952至今),英国纪实摄影大师,玛格南图片社前主席。他的作品日常诙谐,反映了消费社会的平常平庸,无聊荒谬。他用色调浓艳的彩照嘲讽了资本世界的空虚游戏,代表了当代主观纪实的一种新方向。
2021年9月3日
其他

哈维尔 | 谈信仰

对信仰来说,所有的事物哪怕是坏事,都有其自身或明或暗的意义。没有这种对意义的追求和投入,“荒谬感”是不可能体验到的。这就是所谓的荒谬艺术包含了信仰的道理,因为它是对丧失意义的状态的绝望呼喊。
2021年7月9日
其他

一群大神哲学家足球赛,德国VS希腊(主裁判:孔子)

俯仰人类最本质、最深邃、最尖锐的文字与声音,穿越迷雾,探索永不止步!
2021年7月2日
其他

人的使命(奠定德意志民族精神复兴的哲学基础)

要探讨人生问题,就是要人自己研究自己,反省自己,大凡了解外物易,了解自己最困难。所以人生问题实在是最困难、最不容易研究的问题。也可以说是重要、最大、最不易得解答的问题。谈此问题大都容易陷于宽泛空洞。
2021年7月2日
其他

美指向高远的精神境界|叶朗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这种对天地万物的喜欢,包含着对具有精神性、神圣性的美的欣赏。这些思想财富,既是属于本民族的,又是全人类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2021年6月11日
其他

怀念1984

俯仰人类最本质、最深邃、最尖锐的文字与声音,穿越迷雾,探索永不止步!
2021年6月4日
其他

海德格尔:我为什么住在乡下?

相关历史推送,请点击标题:海德格尔:西方文明的日暮与破晓昆德拉:为什么人们喜欢香奈儿,而不是海德格尔?视频号已开通长按识别二维码南黑森林一个开阔的陡峭斜坡上,有一间滑雪小屋,海拔1150米。小屋仅6米宽,7米长。低矮的屋顶覆盖着三间房间:厨房兼起居室,卧室和书房。整个狭长的谷底和对面同样陡峭的山坡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农舍,再往上是草地和牧场,一直延伸到林子里,那里古老的杉树茂密参天,这一切之上,是夏日明净的天空。两只苍鹰在这片灿烂的晴空里盘旋,舒缓,自在。这便是我的“工作的世界”——由观察者(访客和夏日度假者)的眼光所见的情况。严格说来,我自己从不“观察”这里的风景。我只是在季节变换之际,日夜地体验它每一时刻的变化。群山无言地庄重,岩石原始地坚硬,杉树缓慢精心地生长,花朵怒放的草地绚丽而又朴素的光彩,漫长的秋夜山溪的奔涌,积雪的平原肃穆的单一——所有的这些风物变幻,都穿透日常存在,在这里突现出来,不是在“审美的”沉浸或人为勉强的移情发生的时候,而仅仅在人自身的存在整个儿融入其中之际……▲晚年海德格尔在他黑森林的小木屋旁严冬的深夜里,风雪在小屋外肆虐,白雪覆盖了一切,还有什么时刻比此时此景更适合思考的呢?这样的时候,所有的追问必然会变得更加单纯而富有实质性。这样的思想产生的成果只能是原始而犀利的。那种把思想诉诸语言的努力,则像高耸的杉树对抗风暴的场景一样。这种哲学思索可不是隐士对尘世的逃遁,它属于类似农夫劳作的自然过程。当农家少年将沉重的雪撬拖上山坡,扶稳撬把,推上高高的山毛榉,沿危险的斜坡运回坡下的家里;当牧人一无所思,漫长缓行赶着他的牛群上山;当农夫在自己的棚屋里将数不清的盖屋顶用的木板整理就绪:这类情景和我的工作是一样的。思想深深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二者亲密无间。▲海德格尔(右)和他的学生加好友伽达默尔(左)城市里的人认为屈尊纡贵和农民作一番长谈就已经很不简单了。夜间工作之余,我和农民们一起烤火,或坐在“主人的角落”的桌边时,通常很少说话。大家在寂静中抽着烟斗,偶尔有人说起伐木工作快结束了,昨夜有只貂钻进了鸡棚,有头母牛可能早晨会产下牛犊,某人的叔伯害着中风,或者天气很快就要“转”了。我的工作就是这样扎根于南黑森林,扎根于这里的农民几百年来未曾变化的生活的那种不可替代的大地的根基。生活在城里的人一般只是从所谓的“逗留乡间”获得一点“刺激”,我的工作却是整个儿被这里的一切所支持和引导。后来,我在小屋里的工作一次次被各种各样的研讨会、演讲邀请、会议和弗莱堡的教职所打断。然而,只要我一回到那里,甚至是在那小屋里“存在”的最初几个小时里,以前追问思索的整个世界就会以我离去时的原样重新向我涌来。我只是进入工作自身的节奏,从根本意义上讲,我自己并不能操纵它。城市人总担心,在山里和农民呆那么长时间,生活一无变化,人会不会觉得寂寞?其实,在这里体会到的不是寂寞,而是孤独。大都市中,人们像在其他地方一样,并不难感到寂寞,但绝对想象不出这份孤独。孤独有某种特别的原始魔力,不是孤立我们,而是将我们整个存在抛入所有到场事物本质而确凿的近处。在公众社会里,人可以靠报纸记者的宣传,一夜间成为名人。这是造成一个人本来的意愿被曲解,并很快被彻底遗忘的最确定无疑的遭际了。相反,农民的记忆有其朴素明确永志不忘的忠实性。前些时候,那里的一位农妇快要去世了,她平日很爱和我聊天,告诉我许多村子里的古老传说。她的质朴无文的谈吐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她还在使用村里许多年轻人不再熟悉很快就会漂没的不少古字和习语。去年,我独自在小屋里接连住过几个星期。那阵子,这位农妇经常不顾83岁高龄,爬上山坡来看我。照她自己说,她一次次来,不过是想看看我是否还在这里,或者,是否有人突然把我的小屋洗劫一空。整个弥留之夜,她都在跟家人谈话。就在生命最后一刻前一个半钟头,她还要人向那个“教授”致意。这样的记忆,胜过任何国际性报刊对据说是我的哲学思想的聪明的报道。都市社会面临着堕入一种毁灭性错误的危险。都市人想到农民的世界和存在时,常常有意把他们那种其实非常顽固的炫耀生活暂时收敛一番,殊不知这与他们心底的实情——和农民的生活尽量疏远,听任他们的存在一如既往,不逾旧轨,对学究们言不由衷的关于“民风”、“土地的根基”的长篇大论嗤之以鼻——又自相矛盾了。农民不需要也不想要这种城市派头的好管闲事。他们所需所想的是对其存在与自主的静谧生活的维系。但是今天许多城里人在村子里,在农民的家里,行事往往就跟他们在城市的娱乐区“找乐子”一样。这种行为一夜之间破坏的东西比百年关于民俗民风的博学炫耀所能毁坏的还要多。让我们抛开这些屈尊俯就的熟悉和假冒的对“乡人”的关心,学会严肃地对待那里的原始单纯的生存吧!惟其如此,那种原始单纯的生存才能重新向我们言说它自己。本文选自《人,诗意地栖居》/
2021年6月4日
其他

人的本质 | 马克思

仰望星空100年一个国家的最终目的叔本华:幸福的三个来源西方思想史(思维导图)BBC经典纪录片100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END——哲学与艺术点击进入微课声明:
2021年6月4日
其他

艺术是一种谎言,它教导我们去理解真理 | 毕加索

相关历史推送,请点击标题:我们根本不需要懂艺术毕加索全集(155张高清作品)一个艺术家的无畏抗争:绘画、雕塑背后的种族暴力控诉视频号已开通长按识别二维码我们知道,艺术不代表就是真理。艺术是一种谎言,它教导我们去理解真理,至少是那些我们作为人能够理解的真理。——毕加索毕加索,一个很难定义的画家,罕有的天才艺术家。才情过人,必然地让人难以捉摸。一生的艺术生命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却都是真实的毕加索,忧郁、激情、理性、稚趣、浪漫、超现实……充分展现了人类个体性情的多样与多变,他的每一幅画上仿佛都刻着一句“这就是我”。早期深厚的“传统”根基,使他后来的变革与反叛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当然,他的性情也预示了他出走的必然性。通过下面的线索,看毕加索的艺术,是如何从写实绘画走向立体主义的,他空前绝后的影响力是如何实现的!人们称我为寻找者,我不寻找,我看见。我注意到,绘画自身的价值不在于对事物如实的描绘。画家不能光画他所见之物,而必须首先画出他对事物的认识。一幅画能表达事物的可见之现象,同样也能表达出事物的观念。我们知道,艺术不代表
2021年5月21日
其他

在被短视频“投喂”的时代,如何保持清醒,独立思考?

俯仰人类最本质、最深邃、最尖锐的文字与声音,穿越迷雾,探索永不止步!
2021年4月23日
其他

叔本华 | 如何从根本上提升一个人的境界

相关历史推送,请点击标题:人生境界与人性的边界如何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生活的终极意义(16种总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克里希那穆提视频号已开通长按识别二维码一个人若是智力发达,就能够毫无杂念地对纯知识方面的事物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这样的兴趣对他来说才是必需品,有助于让他远离痛苦,并让身心灵感到祥和喜乐。普通大众的生活,让人们醉心于各种满足个人安逸的渺小福利,却不得不对抗由此而生的各式不幸与苦难,旷日持久地挣扎其中;一旦停止为实际生活操劳,人们被打回原形,只能依靠自身内在时,人生就会被不堪忍受的无聊包围,如同行尸走肉,只有疯狂的激情才能稍微点燃死气沉沉的生活。但被赋予了高度精神力量的人,过着思想丰富、多姿多彩、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意义的人生,其自身就承载着最高尚的乐趣之源。他的头脑只为有价值、有趣味的事物所吸引,他想要的外界刺激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自对人生,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伟大成就的思索。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享受世上的杰作,只有他们才能透彻理解并深切感受到这些杰作的伟大之处;也只有对他来说,那些曾经伟大的人和事才真切地存在过,也只有他才感受到了他们的吸引。其余的人,不过是偶尔的过客而已,或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这类聪明人的典型特征还包括,他比别人多了一项需求:对阅读、观察、研究、冥想和实践的需求,简而言之,他们需要不被打扰的闲暇。启蒙时代的代表人物伏尔泰说得好,“没有真正的需求,就没有真正的乐趣”。因为怀有需求,譬如想要欣赏大自然的风景、文学、艺术等美好的事物,所以能享受乐趣;而对大部分人来说,即使被美景包围,也视而不见,感受不到乐趣——这就好比是我们要如何期望一个老朽之人坠入爱河呢?简直是徒劳的。在思想智慧方面享有禀赋的人,除了日常的个人生活之外,还享受着精神的生活,并且逐渐将精神生活作为唯一的真正的生活——实际上,日常的个人生活不过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是获得精神生活的一种手段而已。很多人过着浅薄、空虚和充满麻烦的生活,甚至将这样一种庸庸碌碌的生活视为人生目标。而对于那些聪明人来说,会始终把对精神的追求放在其他一切追求之上:通过内在和知识的持续提升增长,生活的境界逐步提高,使之越来越连贯,并具有恒久的强度与统一性,就像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逐渐成形。与之相较,致力于追求个人舒适的人生,或许其宽度确实得到了拓展,却无法加深深度。可惜的是,这种所谓的“现实生活”对大众来说就是人生的目的,却不知道自己终此一生无非是做了一场可怜的表演。每天的日常生活,若没有激情来驱动,就十分平淡乏味;而如果有激情,又很快会变得痛苦。只有那些思想禀赋超群的人才是幸运的,他们的智力超出了意识欲望所需,能够在日常生活之外,同时享有精神的生活,没有痛苦且妙趣横生。享有精神生活,只依靠闲暇是不够的,因为人类最深层次的快乐一定来自思考能力的运用。因此,必须要有真正充足的力量,摆脱意识欲念的拘束,才有资格从事纯粹的精神活动。恰如塞内加所言,“无知的玩乐也是一种死亡,相当于活死人之墓”。根据每个人思想能力程度的不同,与之相对应的精神生活可以无限发展没有止境——小到收集昆虫标本,观察鸟类,研究矿石、硬币之类,大至创作诗歌或哲学作品,收获思想的最高成就。精神生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无聊,还可以使我们免遭无聊的坏影响——将自己的幸福全部寄托在客观外在世界的人们,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幸、损失,甚至穷奢极欲带来的影响,其中还包括交友不慎导致的烦恼。唯有精神生活可以保护我们远离这些危险。真正的思想家具有一种特殊的标记,那就是他们在做出判断时所表现出的直截了当、绝不含糊。所有他们要表达的东西都是经过自己思考的,甚至连他们表达自己见解的方式也可以显示出这一点。这些思想家在思想的王国里具有一种王者般直截了当的特点,而其他人则是迂回拐弯、顾左右而言他。叔本华说:我的哲学虽从未带给我实惠,但是却帮我节省了许多开销——我不必为了摆脱无聊而去花费大笔的金钱以寻求刺激。他作为“拥有读者最多的哲学家之一”,让西方哲学有了新的转折点。穷其一生,倾尽全力,以求理解人生活于一个苦难与死亡无处不在的世界中的意义。叔本华让非理性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哲学转向人的意志,并创造出一个新纪元。叔本华曾言:劣质的书无论如何少读也总嫌太多,而优秀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总嫌太少。阅读更多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便是不要读坏书,因为生命短暂,时间和精力也是极其有限的。
2021年4月16日
其他

海德格尔:西方文明的日暮与破晓

相关历史推送,请点击标题:88部经典电影串起西方文明史进程中西方“文化隔阂”的深层根源在哪里?英国教授:中国崛起对世界影响的深刻程度,将可能超过西方过去200年视频号已开通长按识别二维码西方文明的日暮与破晓作者=张汝伦来源=《政治世界的思想者》一在英美学术界,德国哲学家往往被认为对他们国家的悲剧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据说他们大都是文化民族主义者,有些甚至是狂热的日耳曼沙文主义者。他们不但对他们统治者的倒行逆施没有任何抵制.反而还推波助澜,摇旗呐喊。他们的思想则往往成了诸如纳粹主义、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理论来源。不但像《第三帝国的兴亡》这样记者写的历史书这么说,而且严肃的学术著作往往也这么说。由于英美学者往往把自己国家视为西方民主的正宗,而曾与它们为敌打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自然是邪恶的专制恶魔的化身。因此.主张德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就是主张专制,反对民主。这种本身不一定正确的“政治正确”的逻辑至今还有相当的影响,以致即使在德国本土。今天谈论德国的民族特性或文化特性还是一件有风险的事。一不小心就会被戴上“纳粹”之类的可怕帽子。至于早已被很多人视为“纳粹分子”的海德格尔。按照那种“政治正确”的逻辑当然也一定是狂热的德意志中心论者和民族主义者。各类研究海德格尔的传记和专著往往都对他有这样的指控。当然,“证据”可以说“比比皆是”。从海德格尔发表的第一篇关于桑塔克·克拉拉的亚伯拉罕的文章,到他关于旋拉格特的演讲,充满“祖国”、“德国”、“人民”、“家乡”的字眼。而这些在他的指控者眼里.已足以坐实他“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罪名。更不用说他臭名昭著的校长就职演讲和1935年的《形而上学导论》了。读过这些文字的人,即使不带任何偏见,也会认为,即使不能说海德格尔是种族主义者或反犹主义者,说他是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然而,海德格尔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又是一个思想极为深刻复杂的哲学家。说他是纯粹的哲学家。就是他对任何重大问题的思考都是从哲学本身出发的;也因为如此,他的政治立场的确不能与他的哲学分开.而应认为是属于一体的。说他的思想极为深刻复杂,是说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断章取义的办法.从他著作中孤立地抽出一些话从字面上来理解。这种做法即使对于一个普通人也欠妥。遑论对海德格尔这样的大哲学家。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哲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理论活动”,而是我们的存在方式,在此意义上哲学与历史并不是毫不相干的东西,而是相互关联甚至互属的东西。因此。我们对海德格尔的哲学言论,不但要放到他整个哲学的语境中去理解,也必须放入时代的语境中去理解。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实,海德格尔并不是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确有不少哲学家发表过狂热的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支持战争的言论,如海德格尔的老师、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和他的同辈人马克斯·谢勒。但是,我们却不能在这一时期的海德格尔那里找到相似的言论。相反,我们在他1919年夏季学期的讲稿中发现.通过对狄尔泰关于启蒙时代普遍历史思想的研究,他看到启蒙时代第一次使西方人能够超出民族来看问题。将“人类团结”理解为“它此在的意义”并且,他在那时已经对启蒙划分“文化民族”(Kulturnationen)和“自然人群”(Naturvolkem)提出了批评。在海德格尔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无意义的自我毁灭。原因是欧洲各民族国家不能创造性地解决它们的问题。而是投入到外在的统治世界的斗争中去[2](S20)。欧洲危机的根源在于在精神上为虚无主义所支配。而在政治上则陷入不断的军事冲突。问题在于播下了虚无主义的种子-并使它得以生长的欧洲能否在自己内部找到解毒药来对付可以预见的崩溃。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十年里.除了《存在与时间》粗略地将个人的命运与一个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外。海德格尔似乎没有更多地涉及“德国”或“欧洲”的问题。1929年席卷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以及它在德国国内政治上的激烈反应恰好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出版后陷人的宗教与哲学信念的危机重合。使他的思想目光从书斋转向了现实。他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十年间欧洲的思想(显然也包括他的《存在与时间》)根本不足以应对德国乃至欧洲所面对的危机。只是从这时开始,德国问题和欧洲问题更直接地成为了他的思考对象。虽然这也导致了他不幸卷入政治.但这并不等于他这方面的思考是非哲学的。相反。他始终是从哲学去看政治.而不是相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他的校长就职演讲。这篇演讲的标题似乎就很“民族主义”:《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海德格尔一开始就提出“德国大学的本质”的问题.然后说德国大学是要从科学出发.通过科学来教育和培养“德国民族命运的领导者和卫护者。追求德国大学本质的意志就是追求科学的意志。就是追求德国民族历史精神使命的意志。这个民族是一个通过其国家认识自己的民族”。在论述了德国大学所要追求的科学的本质后.海德格尔给大学生提出了三项义务:他们在民族共同体中的义务;在其他民族中对这个民族的荣誉和命运的义务;以及对德国民族的精神使命的义务。在演讲快结束时,海德格尔说:“我们想要的是:我们的民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使命?是德意志民族战胜其他民族、称霸世界、统治地球的使命,就像最狂热的纳粹分子所想象的那样;还是完全不同的一种使命,这种使命不仅是德国的,也是欧洲一西方的。对于任何不带偏见读过《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的人来说,答案是不难找到的。海德格尔所说的始终是“德国民族的历史精神使命”。而不是任何别的什么使命。这种使命不仅是针对“德国命运极端艰难的时刻”,更是针对“西方的精神力量已经衰亡,西方本身也开始分崩离析:这个垂死的虚假文化也已坍塌,使所有的力量都陷入混乱并在疯狂中窒息”。诚如匈牙利哲学家Istvam
2021年4月9日
其他

21位思想者的60个智慧箴言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2021年4月2日
其他

BBC纪录片《罗丹的大师之路》

仰望星空100年一个国家的最终目的叔本华:幸福的三个来源西方思想史(思维导图)BBC经典纪录片100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END——哲学与艺术点击进入微课声明:
2021年3月26日
其他

教育的本质丨雅斯贝尔斯

但这种对强迫的盲目信任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
2021年3月19日
其他

西方古典音乐入门100首(爬楼珍藏版)

当时正在乐坛起步、默默无闻的柏辽兹,便展开追求计划的第一步,举行个人作品演奏会,不过很可惜他的第一步效果并不大,因为这位史密逊小姐对音乐的兴致并不高。但是柏辽兹并不死心,着手为她创作《幻想交响曲》。
2021年3月12日
其他

生活的终极意义(16种总结)

生活的意义问题不是那种需要或能够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的确,它更像是一则不可或缺的隐喻或是对生活的看法和洞察,从中你可以看出自己正在扮演何种特定的角色,有着哪些合理的期待。
2021年2月26日
其他

最伟大的20部交响曲(BBC音乐杂志评选)

俯仰人类最本质、最深邃、最尖锐的文字与声音,穿越迷雾,探索永不止步!
2021年2月5日
其他

全球第一摄影师在拍什么?

Becher),坚持进行着一项艺术计划:反复地、几乎无休止地拍摄诸如像高炉、水塔这样的现代建筑物。他们的黑白摄影创造了一种工业形态的类型学。形态的内部明显地匹配其外表;像诺曼·布列逊(Norman
2021年2月5日
其他

经典纪录片《那些天才钢琴演奏家的历程》(双语字幕)

俯仰人类最本质、最深邃、最尖锐的文字与声音,穿越迷雾,探索永不止步!
2021年2月1日
其他

世界名著里,穿透生活的100个洞见

有人说灾难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贵,这句话并不对;叫人做出高尚行动的有时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灾难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人们变得心胸狭小、报复心更强。
2021年2月1日
其他

如何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相关历史推送,请点击标题:人类世界观的31次大转折读懂叔本华,方知世界大同视频号已开通长按识别二维码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我们这里,把这个问题叫做人及其世界的关系。“人”和“世界”可以有许多的关系,大体说来,无非物质的关系和精神的关系两种,西方哲学的传统,是要在这两种关系中作出一种判断,决定何者为第一性的,何者为第二性、派生的,按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对哲学这个基本问题的明确的概括,是18-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贡献。这种概括,的确揭示了“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科学思想方式所不可回避的问题,概括了西方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当然,哲学所提出的这一问题,其历史内容是很复杂的。“物质”和“精神”之间有许多复杂的转化关系,只有在科学性、概念性的分析中,它们才可能是“纯粹的”。这就是说,这种关系,是在把“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意义下,才是“纯粹的”,“物质”与“精神”的对立才有严格的科学意义,所以,恩格斯说,这种对立,只有在回答谁是第一性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时,才有意义。主体客体、思维存在、精神物质这种分立本是科学性思想方式的一个结果,因而对建立一门科学—哲学来说,是重要的、基本的;然而活生生的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家”,不是无时无刻都在作科学研究,因此,这种分立式的态度,就不能完全涵盖生活中人的更一般的、日常的特点,因而从这种分立的立场来考虑第一性问题,对“哲学”作为一门科学而言,是基本的,但对活生生的人来说,对具体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说,又不是可以随便套用的。我们知道,“人”在作为一个“科学家”,作为一个“概念、判断、推理”的应用者提出“哲学”问题之前,已经生活着、工作着、思想着、娱乐着,如何理解这种生活的关系,对活生生的人来说,才是真正基本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人在研究哲学之前,要吃,要喝,要有衣食住行的实际活动,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还可以引伸一步,人在研究哲学等等之前,不但要吃、要喝,而且这种吃、喝已不同于动物,已是有知、有识的活动,于是,现在成问题的是:在研究哲学之前,人如何“思”,如何“想”?如何理解“没有哲学”的“思”?“没有哲学”是指“没有抽象概念系统”或“不想建立一个抽象概念系统”、“不是做学问”,不是“做学问”而“想”“问题”,这正是日常人人都会、都能、都有资格而总是在做的事,因而是最基本的事。从这个意义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说,“不是哲学家”的“思”比“哲学家”的“思”更基本,“不是艺术家”的“诗”比“艺术家”的“诗”更基本。“哲学史”已经教导我们许多“哲学家”的“学说”、“艺术史”已经教导我们许多“艺术家”的“作品”,西方的“哲学史”只是“哲学家的思想史”,西方的“艺术史”,只是“艺术家的艺术史”,而我们这里所要理解的是那个更为基本的“诗”和“思”,是真正的“思”之“史”、“史”之“思”,也是真正的“诗”之“史”、“史”之“诗”。“世界是物质的”,这是一条最为基本的真理,但它需要进一步的阐述和展开。“世界是物质的”基于精神与物质的分立,没有这种在思想态度上的分立,这个论断就难理解。“世界是物质的”意味着“世界不是精神的”,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世界是物质的”并不意味着“人是精神的”,因而是一元论,不是二元论。然而,“世界是物质的”、“人也是物质的”,并不意味着“人”与“世界”混沌一片。不仅“人”与“世界”是有区别的,“人”面对的“世界”本身也是有区别的;我们所谓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不是“动物的世界。”“世界”对“人”和“动物”来说,都是“物质”的,这一点是不能含糊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是有不同的。不错,人和动物一样,首先要吃要喝,要和世界作一种物质性、感觉性的交换,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动物吃它们喜欢或能够吃的,而人却吃“瓜”、“果”、“梨”、“桃”、“黍”、“稷”、“谷”、“麦”……动物喝“流体”,人却喝“水”、“酒”、“浆”、“汁”……当然,人不是吃“水果”的概念,也不能喝“水”的概念,叫什么“名字”不是最基本的,但吃喝的却是那些“东西”,却也并不含糊。所以尽管那些水果的名字各国、各处叫法可以很不相同,但对它们的“认同”却一般并无异议。“物质的世界”为我们人的包括吃喝在内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实在的基础,天地供养着我们,天地、世界对我们是可吃、可喝、可以利用的,有山、有水、有瓜、果、梨、桃……,我们“有”一个世界。有天有地,也就有了我们,这样,我们与世界的最初表现出来的关系,是“有”的关系,是“存在”的关系。世界“在”那儿,它可以为我(们)所“用”,因而“世界”又是“我(们)的世界”,于是,“世界”是“自为的”,又是“为我(们)的”。“有”、“存在”都既是“自在”、“自为”的,又是“为我(们)”的。只有“人”“有”一个“世界”,动物混同于世界之中,所以“有”是人与“世界”的一个最为基础性的关系。“有”与“无”是我们生活世界里的最基本的、基础性的区别,最本源性的、原始的“度”。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一片混沌,而是有“度”的,有区别的。这个“度”并不是人为了掌握世界任意制造的,不是主体性的尺度,而同时也是客体性的尺度,是存在性的尺度。“人为万物的尺度”,而“万物同时也为人的尺度”。“有”必有其反面“无”。“有”并不是我“想”“有”就“有”,而是世界使我能“有”。因此“度”本是世界向我们提供的,就像世界向我们提供五谷杂粮一样。“世界”、“物质的世界”、不仅是“我(们)”的“物质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的“精神的”基础。原始的“度”,就是这种最为基本的“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从物质上言,世界为“万有”,本无“无”。“度”、“区别”将“无”带给了“世界”,原始的区别,为“有”、“无”的区别。于是“世界”为“万有”,而“人”似为“无”。“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本一无所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是平常人体会得出来的基本道理。虽为贵胄,也不免为这种思想所萦绕。“人”使“世界”成为“有”,却使自己成为“无”。“无”并非物质上不存在而“无”“有”,人本是一无所“有”,是人的工作、生活、活动,使自己“有”一个“世界”。所以,人的一切文化,都似乎是“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同时却又都是以“有”产生出来的,是天地提供的。这样,我们看到,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仅仅是一个在理论上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物质的世界,而且还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现实世界。“有”都是具体的,不可能是抽象的。我们不能真的“有”一个“无限”,因而我们的“世界”都是历史的、有限的,即有疆界的人间世界,不是想象中广阔无垠的“天国”。但“人”使自己“无”,因而人使世界成为“有”的过程,又是不可遏止的,不可批评为“贪欲”而加以阻挠的,这样,“世界”又是“开放”的,即“有”本身应是“无限”的,而“使之成为有”的努力则成为一种美德。这个基本的“有”,并不是工具性的“占有”。工具性的“占有”只是各种关系中的一种关系,而基本的“有”则是一种基本的关系。我们说:“我有一个老师”和“我有一件大衣”这两个“有”其意义是很不相同的。基本的“有”,孕育了一切伦理、道德、审美、艺术、科学、技术以及各种物质占有方面的全部专业性关系。这里当然涉及到“人”与“人”和“人”与“物”关系之不同,但主奴关系本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事实上“人”对“物”的主奴关系也是一定社会阶段、科技统治的意识形态。“人”与“物”本也不是主奴关系,“人”“改变”着“物”、“物”也“改变”着“人”,本是相互的、对等的、平等的。“世界”不是坚硬的、封闭的,但也不是“百依百顺”的,人可以改造世界,但必须按照一定的尺度来改造它,人心中的“度”,原是“世界”“教”给我们的,所谓“师法自然”、“师法造化”,都不是主体的任意性。所以这个“有”就是“存在”。“人”与“世界”同在,“人”“改变”着“世界”,“世界”也“改变”着“人”。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其中、与之“打交道”(交往)的“世界”,它既不是我的“主人”,也不是我的“奴隶”,而是我的“邻居”,这是海德格尔比喻式的语言,意在打破一种主奴关系。海德格尔又说,“我在世界中”,这意思是说,“我不在世界之外”,不是冷眼旁观这个世界。当然,我们不妨在一定条件下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但我们的基本态度不是冷静的旁观者,而是“设身处地”的。“在世界中”来“看”这个“世界”,“世界”就不是静观的“对象”,而是“交往”的一个“环节”。“世界”不是一个“对象”,这个看法在黑格尔那里已经有了。在黑格尔看来,“世界”作为一个“全”,作为一个“整体”,不是一般的“自然”,也不是一般的“社会”,而是“绝对”、“无限”,是一个“理念”。因而实际上“世界”展现了“精神”自身的特性,因为只有“精神”才是“绝对”、“无限”的。“绝对”为“无对”,为“超越”“对象”,是“精神”自己观照自己。“哲学”、“宗教”和“艺术”都是“精神”自己观照自己的一种方式。然而,“世界”并非理性的“无限”、“理念”,而是实在的、现实的。虽是开放但却仍是具体、有限的,它展现给人的不是“精神”性的“意义”、“价值”原则,但却也不是僵硬的“对象”,只提供人以“表象(Vorstellung,
2021年1月29日
其他

美国国家地理高分纪录片《人体内旅行》

俯仰人类最本质、最深邃、最尖锐的文字与声音,穿越迷雾,探索永不止步!
2021年1月29日
其他

媚俗成了我们日常的美学与道德 | 米兰·昆德拉

ratione。即没有一件事物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被这一信念鼓舞的科学带着热情审视一切事物的“为什么”,以至于一切存在似乎都是可以解释的,也就是可以计量的。
2021年1月29日
其他

202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蓝光超高清、完整版)

俯仰人类最本质、最深邃、最尖锐的文字与声音,穿越迷雾,探索永不止步!
2021年1月15日
其他

2020年收官50部全球最新电影榜单(附观看链接)

基于真实故事,美国男孩扎克·索比赫14岁被诊断患有骨肉瘤(18岁去世),多次手术和化疗并未遏制癌症发展,在得知自己只剩几个月寿命后,他创作了《云》这首歌,感谢自己身边的人和所经历的一切,乐观面对。
2020年12月25日
其他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克里希那穆提

仰望星空100年一个国家的最终目的叔本华:幸福的三个来源西方思想史(思维导图)BBC经典纪录片100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END——哲学与艺术点击进入微课声明:
2020年12月18日
其他

叔本华:读书与书籍

仰望星空100年一个国家的最终目的叔本华:幸福的三个来源西方思想史(思维导图)BBC经典纪录片100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END——哲学与艺术点击进入微课声明:
2020年12月11日
其他

BBC经典纪录片 | 米开朗基罗(上下集)

仰望星空100年一个国家的最终目的叔本华:幸福的三个来源西方思想史(思维导图)BBC经典纪录片100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END——哲学与艺术点击进入微课声明:
2020年12月11日
其他

50部经典爱情电影合集(附观看链接)

影片翻拍自1939电影《爱情事件》,讲述了画家尼基在渡轮上巧遇歌唱家泰莉,彼此仰慕,但却因各有婚约而不能结合,于是约定六个月后若仍单身,便在纽约帝国大厦见面再续前缘的故事。
2020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