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蚀的人间观察

其他

棕熊住进保护站不走了,我们选择放弃挣扎

“你不要过来啊!”严哥大喊,一边喊,一边掏出手机,按开相机,开始摄像,扭着身子往山下跑。越野车在前方三百米之外,山头位于海拔4000米的阿尔金山无人区中,他一边跑一边喘。身后一头硕大的棕熊站了起来,毛茸茸的大脑袋下面,有一条白色的飘带。这是一头藏马熊,中国杀伤人类最多的熊。它抬起双爪,也大吼一声,然后带着一脸迷惑,前足踏在一块巨石上。那一双小小的熊眼有几分起床气,也有一些朦胧,想了一下,没有追上去。严哥跑了几十米,终于想起来上半身还扭在后方拍摄,赶紧转身加速。他又往下冲了一截,实在跑不动了,回头一看,熊没跟上来,远远看着,于是停下脚大喘气。环顾四周,他心里一咯噔,坏了,李博士呢?自己是抄了近路从坡上奔跑了下来,北京大学的李雪阳博士还在后面路上呢。严哥撒腿就跑,冲上越野车,一把打着,狂按着喇叭冲上了山,一脚油门踩到了李博士身边,把她接下了山。他们两人上山是为了找雪豹的屎。李博士走在前面,路过一块大石头,没想到也没看到石头旁边有头大熊在睡觉,大步走了过去。熊意外惊醒:咋地,还有什么动物敢在我睡着的时候靠近?于是起身想发个起床气。恰巧或者说不巧,严哥走到了它身边。当天晚上,严哥心有余悸,吸着氧,认为是狂奔的那几百米让自己高了反。他一手拿着酒杯,晃着56度的白酒,一手拿着手机,展示着一段疯狂摇晃的视频。“还好拍下来了。”从这天之后,他就特别热衷于开着越野车上山顶作业。对讲机里,经常有他慈爱的声音:“哎,你们别爬山了,我开车送你们上去。”也多亏阿尔金山的山包子和缓。这不是这支队伍第一次遇到棕熊了。2023年10月,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荒野新疆、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组建了一支12人的联合调查组,挺进中国四大无人区之一的阿尔金山无人区,调查雪豹和豺。调查方法嘛,一是荒野新疆擅长的红外相机架设,另一个是四处捡屎分析DNA。雪山下的祁曼塔格乡,升红旗的是乡政府。人还没进山,就听带队的保护区管理局高原生态研究室副主任徐俊泉讲,咱们要住的依协克帕提中心站被熊给占了。那时我还不信,毕竟在出征仪式上,大家都喝了点酒,多少有些宿醉。没想到,徐主任一再劝:“哎呀,不用怕,前两天我们派了二十几个人,去保护站把熊赶出来了。现在屋子里没有熊,我们还安了铁门,不用怕!”“啊?咋赶的熊啊?”我还是不信。“敲铁盆子啊,盆子都敲破好几个!”徐主任眼神特别真诚,新疆口音听起来十分忠厚。我们的后勤总长肖杰文补充说,前几年他进阿尔金山,中心站里也有熊,那时应该是有一头。徐主任接过话茬:“那一头啊,去年赶走了,今年又带了个下来。现在有两头熊。”好吧,那我只能信了。等车队开到中心站所在的祁漫塔格乡,我才知道“派了二十几个人”在当地是多大的手笔。这个乡,占地面积65600平方公里,有4个北京那么大。但为了保护生态,中国政府将其中本就不多的几十户牧民迁了出来。现在,整个乡还在使用的建筑有两栋,一栋是乡政府,一栋是保护区的中心站,每个建筑日常有2人值守,想打个牌还得两边约好走上八百米串个门。在很多时候,整个65600平方公里的祁曼塔格乡,就只有这4个人。中心站养的羊,熊不但没有吃,还在羊圈周围拉满了屎。车往中心站大院一停,两条黑色、四个眼儿的哈萨克獒摇着尾巴迎接我们。狗叫了几声,然后四下就只剩风声。过了一会儿,守站的维吾尔族大叔推门出来:“你们来了嘛!”“来了!听说咱们这儿有熊?”我迫不及待问。大叔往门外一指:“就在那个房子嘛!”只见他指的方向是一栋彩钢房,那是中心站的老建筑,现在当仓库用。大叔特别淡定,给我们传授经验:“白天嘛熊的不出来,晚上嘛咱们不出来!”这话让人有点忐忑,大家看了看保护站两米的墙,按照西藏的经验,这个高度拦不住藏马熊。还好,新修的大门还挺扎实。这一夜我睡得浅,就听到狗一直在叫,犬吠声围着整个保护站转了好几圈。第二天一早,好几个队员都肿着眼睛,敢情都没睡好。守站大叔倒是精神抖擞,拿着手机给我们看视频。好家伙,那是乡政府的监控拍下的。一头硕大的棕熊,正试图突破三米高的铁栅栏墙,摇得一整排拇指粗细的钢筋直晃,旁边是乡政府的两条狗约上中心站的两条狗一起在狂吠,但熊根本不理。前几天,我们还琢磨着要是中心站有熊,就搬到乡政府里面住。狗也只能叫叫了。这样也不是办法啊。吃早饭的时候,大家一合计,你看咱们现在也有十几号人,比“二十多个人”少不了几个,要不然咱们也赶熊试试?说干就干。为了防熊,肖总长在山下买了两万响鞭炮,当即就要拿出来用。一说出这个想法,就被守站大叔拦住了。原来,熊待的房子里有2吨玉米,还有不少麸皮,真往里面扔鞭炮,会着。这些粮食本来是要用作冬日的补饲,以备雪灾,提高野生有蹄动物的存活率。现在,被两个熊给占有了。阿尔金山区域几乎找不到适合冬眠的山洞,遇到有2吨玉米的房子,我是熊也会赖着不走。用不了鞭炮,那就只好纯用蛮力赶熊了!十几号人收拾出了一些棍棒,更重要的是拿出了好几台相机,聚在一起上前探探。先靠近的几个弟兄,没看到屋里有熊,不知它们藏哪儿了,但依稀在窗边听到了呼噜声。只见知名生态摄影师村长老师没有拿相机,而是扛起了一根三四米长的钢管。他的儿子喜来身高有190厘米,体重也有近190斤,壮得像头野牦牛,拿着相机护在他身边准备拍照。后面是其他几个志愿者,大家缓缓靠近彩钢房的窗户——没走门是因为门上了锁。村长老师手握钢管尾,扎着马步,像拿着一杆大枪,一步一步往窗户挪,凑到旁边,四下打探,好像什么也没看到。然后猛的一发力,把钢管给捅进了窗户,他感觉到手上没遇到什么阻力,于是转着圈一搅……“啪!”钢管被推了出来。村长老师马上撒手,大喊一声:“跑!”转身狂奔。后面的人吃了一惊,赶紧也跑,没一会儿就都进了保护站。这熊,我们是没法赶走了。但总得做点什么吧。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监控一下熊,找找这两家伙的规律。荒野新疆的西锐、丫总,北大的李雪阳博士,三个人拿上红外触发式相机靠近房门绑。村长和喜来,开着车就怼到窗口堵着路,防备熊跳出来。其他人,或是拿着棍棒在周围护着,或是举着手机记录。每一双眼睛,都盯着窗口,防备熊跳出来。突然不知什么风吹草动,有人撒腿就跑,其他人也跟着跑了起来,跑了几步一回头,没有动静,大家又停了下来。守保护站的大叔倚在大门口,笑看我们鸡飞狗跳,突然说了一句:“怕撒子嘛,熊白天不出来。”最终,红外触发式相机终于还是装好了。一周后,当我们回到站里收拾数据,发现拍到了这样的画面:果然,房子里是有两头熊。有一头的毛发癞癞的,也很瘦,看起来不太健康。它们的生活特别规律,每天晚上8点左右出门,早上8点左右回屋——新疆和内地有2小时时差,相当于它们的活动时间是晚6点到早6点。雷打不动。每次熊出门,乡政府、保护站的4条狗都会结伴过来吼。这儿养的都是哈萨克獒,雄壮无比。但遇到熊,它们就变得特别乖巧。对了,村长老师怼进窗户的那根钢管,成了熊进门的垫脚。还怪方便的。仓库里的两头熊没皮没脸,无人区里的熊可不这样。离开了中心站,我们一行人开车上了卡尔敦草原。在这里,我们每天都会开上一百多公里的车,四处找雪豹的典型生境,上山架设相机或是找粪便。卡尔敦草原的地很平,但也有许多沟壑。两侧的雪山之间,有许多怪石丛生的小山包。在冬天,动物们从雪山上下来,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藏原羚在平地上吃草,岩羊就喜欢待在小山包上。最爱吃岩羊的雪豹,也喜欢这些小山包。然而,就是这些小山包上,经常会有熊那粗大的粪便和脚印,山脚下又经常有啃得不甚干净的幼年野牦牛尸体,或是足够埋进去三个人的大土洞,那是熊抓旱獭时刨的坑。这些细节让我们不寒而栗,后来还发生了开头那一幕“转角遇到熊”,那是我们在西北野外最害怕的场景。当人就只是个人的时候,藏马熊真的会扑上来的。左为志愿者严学峰,严哥。右为志愿者张博,张哥。趁熊不在,他们坐在一个熊窝子上,下方一坨坨的是熊屎。正是经历了这么一场惊吓,严哥发挥出了他高超的驾驶技术,每天开着越野车,执着于把人送上山。在我们的几个司机中,只有严哥兼有意愿和技术送人登顶,他也因此得了“阿尔金车神”的雅号。李博士和徐主任都表示,这辈子从没有如此省力、高效的装过红外相机。不过,徐主任有些苦恼,下次他自个儿来收相机,没法开车上山顶,那不得爬得累死累活?好歹在车里,大家就不用怕熊了,因为熊怕车。无人区里的熊,几乎没见过人和车。看到比自己小的人,它们有着顶级掠食者的霸气,会主动出击。但遭遇比自己大几倍、跑得还贼快的车,熊必然会怂。在卡尔敦的那些天,我们每天至少会遇到一次棕熊,最多的一天,遇到了8头。没有哪头熊,看到车不是撒腿就跑。熊的眼神不是很好,有时候就是看不到车。这时,我们就能远远的看它们刨地找鼠兔,追逐有蹄动物,或是在做一些不知道是啥的事情。所以话说回来,中心站的那两头熊,就不是正常的状态。这种动物很聪明,一旦寻得机会,能够近距离观察人类,就会发现我们并无恶意,甚至还缺乏伤害、赶走它们的能力。于是就没皮没脸的赖了下来。这毫无疑问是危险的。万一哪天,保护站里的藏马熊,练成了翻墙而过的功夫,或是成功推倒了乡政府的栅栏,进了屋子,遇到了人,那就不知道会发生多么惨的事情。所以,还是得避免让猛兽接触到人。顺带一说,有些朋友叫我们给熊开直播。这事儿不能做。有两个原因。第一,你们也知道了,整个祁曼塔格乡常驻人口就4个驻站的大叔,没有多余的人力来做这件事,要直播做不到。更为重要的是第二点:我们不应该做这件事。让熊和人离得这么近是有危险的错误,去直播一个无奈发生的错事儿,好像很好玩一样,这不对。要是直播火了,那明年春天不得想办法把熊留下?生态保护,有些能为,有些就是不能为。中心站的新站,正在建了。那栋楼在乡政府对面,会有个照应,围墙高高的、厚厚的,会更安全。等它建好,保护区就不必在没有围墙的房子里存玉米。也许到那个时候,棕熊就会和人相忘于江湖。扩展阅读:直面野牦牛,直面高原的力量与坚韧这座佛寺喂养了一大群熊,周围的熊害竟然消失了藏地熊影:生态好了,熊咋扒人房子了呢?野熊频频伤人,发生了什么?我在小红书做了个账号,是个图片、视频纯享版,会发一些更攻略性质的内容。欢迎点击关注。
2023年11月10日
其他

直面野牦牛,直面高原的力量与坚韧

青藏高原上为人所畏惧的动物,除了熊,就是野牦牛。刚进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那一天,我们把补给卸在山口站,就开着车进无人区探路。雪山前的阿达滩转悠了一阵,在冰冷的融雪河中洗了个手,折返回程。快到住处,就在路边看到了一群藏野驴。野驴也不怎么怕人,我们下车拍了一阵。上车往前开了不到五十米——卧槽,野牦牛,独牛。假如你身在青藏高原区域,在野外看到一群野牦牛,不用害怕,它们看到人靠近就会跑(不是让你靠近的意思)。但是,如果你就看到一头独牛,那是成年雄性,能离多远离多远。这家伙会主动攻击靠近的各种动物。藏马熊扒人房子,那是想吃里面东西,看到人一般也会躲。但独牛不一样,它们那小眼睛里闪烁的就是,怎么说呢,轴,嗯轴,那种看到什么大点儿的动物靠近就得打一架的轴。阿尔金山里曾有一个牧民被独牛袭击,身体被大角戳穿,挂在上面一个多星期,才被拿了下来。就能到这种地步。我们遇到这头独牛非常不讲道理,它就站路边,离砂石车道就两三米。我们前车一过,它就冲上来了,还好马力大,一脚油跑了。我坐的车还在后面呢,就被那牛盯上了……大概对峙了五分钟,我们也不能不走吧。前车又退了回来,吸引独牛注意。我们车直接开下路肩,绕了个直径五十米的大圆,才过去。往前再开五十米,发现那群藏野驴站在垣上看热闹。其实,大号的雄性野牦牛特别好看。肚子下面毛长长的,腿又细,像两个穿着黑皮裙、黑皮靴跳芭蕾的的人。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点点名不副实。最狭义的阿尔金山脉,在苏拉木塔格峰的引领下自西向东屏立于保护区的西北,离保护区还有点距离。在阿尔金山的怀抱中,是三行东昆仑山横亘着,最外侧是祁曼塔格山,中间是阿尔格山,内侧是求免雷克塔格。再往南,西边是羌塘,东边是可可西里。三行东昆仑山之间就是阿尔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两片平坦的盆地,形成了小型的三山夹两盆。盆地里有沙漠、戈壁、沼泽、湖泊,就差森林环境,就是完完全全的微缩版新疆。从山口站沿着路往南,越过第一道山脉的达板,蓝汪汪的阿其克库勒湖从一片雪山的蓝白和戈壁滩的黄褐色中跳了出来。这是保护区的西沿,是一座笑纳多条河流的咸水湖,湖水肥沃富饶。在这个季节,黑颈鹤聚成了大群,每到清晨,数百条长颈和嘴引吭高歌,隔着几层墙壁都能听到。湖水的东侧,就是保护区的依协克帕提中心站。依协克帕提,野驴众多之地;中心站,进了两头熊的仓库。这些事儿咱们下一篇再讲吧,还是来说野牦牛。中心站的南侧,在沼泽的那边,高耸入云了连绵的沙山,那是库木库里沙漠,在中国的众沙漠中数它海拔最高,站在沙山脚下也有4000多米。因为高,沙漠上竟然有雪。除了雪,还有野牦牛。你可能想象,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一群群野牦牛翻过沙山的顶峰,越过积雪的沙浪,留下一行行足迹,下到平地来吃草的壮景。阿尔金山的野牦牛,是血统最为纯粹的野牦牛。维吾尔族的牧民养马、养骆驼、养绵羊,但就是不会像藏族牧民那样养家牦牛。因此,阿尔金山的野牦牛就不会像三江源、可可西里、羌塘的野牦牛那样混入家牦牛的血统。它们没有一根白色的杂毛,脑门巨大,双角又粗又长,为了支撑这么大的头于是在脖子后方耸起了肉峰,几乎能和角一样高。人类的先民中,时常有拿牛当图腾的部落。当代的城市居民对着牛排可能无法理解,若是看到这样魁硕的肌肉,感受如此纯粹力量的压迫,便一定会信服。尤其是当它们再一次拦住路不让你的车通过的时候。库木库里沙漠区域内的野牦牛,可能有大几百头。野牦牛分布广得很,但沙漠野牦牛种群,只有这里有。那么问题来了,沙漠是如何养活这么多动物的呢?奥妙就在雪上。因为海拔高,库木库里沙漠能像雪山一样存住雪,在太阳的作用下,积雪融化,就会渗透到沙下,顺着地势流出,在沙漠和雪山之间形成一片富饶的沼泽。这就是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藏原羚等草食动物的觅食地。如此众多的草食动物,又吸引来了食肉类,尤其是狼。这也给野牦牛群巨大的压力。所以,这些庞然巨兽会在白天下到沼泽中进食,晚上攀爬到沙山中集群休憩。这样稳定的行为模式,也仅在库木库里沙漠中看到。沙山之中,有些山头的水会更多一些。巨大的水势,破开了沙子,形成了一条条小河进入沼泽。但如果水特别多,遇到的沙山又特别大,会如何?会形成沙子泉的奇观。库木库里沙漠中,有三座沙子泉。最大的一座,是一个直径两百米的巨大的泉眼,泉眼的南侧,是一座近百米高的、半圆形沙山,山顶上有雪,往北吐出一条河。它仿佛像是吐出岩浆的破火山口,只不过吐出的是水,但那水也像岩浆流一样不可阻挡。在我去过的各种自然环境中,这是最让我震撼的景观之一。在它的脚下,我决定编一套“10个看完就可以去死的自然景观”。沙子泉就放在第一个吧。滋养完沼泽,沙漠中流出的雪水还有剩余,汇集成大沙河,然后汇入阿其克库勒湖。大沙河很宽,可达百米,但不深,在冬季只是许多涓涓细流划过坚硬的河床。于是,我们就能开车渡过大沙河,沿着第二道东昆仑山的边缘突入第二块盆地。卡尔敦草原到了。卡尔敦高,卡尔敦冷,卡尔敦在冬季动物不多。有人称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肯尼亚”,说的是这里有马赛马拉一般海量的兽群。但那是夏天,草原被融雪化作湿地,沼泽里的草长得高高的,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聚集为大群,怎么吃都吃不完草。冬天的时候,一片肃杀之气,草黄了,土硬了,有蹄类下到了低海拔区域分散开来,狼群找食到了保护站,棕熊变得懒洋洋。但也只有这个时候,卡尔敦的路冻硬了,汽车能够安全行驶的区域大了很多。行车在这片草原上,你会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每隔不到一公里的距离,你总能发现一头硕大的野牦牛尸体。白骨散开,有时能留下一条破破的黑皮,但总有一棵硕大的脑袋遗存下来,双眼空洞,头皮却很完整,巨大的角风化程度不一,透露了它去世的时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野牦牛的尸体?保护区里,没有人类打猎。这么大的牛,熊、狼也无法直接猎杀。它们几乎都是寿命到了,死在了这苦寒的草原上。失去生命后,食肉兽和食腐鸟来捡食尸体,柔软的身躯被吃了个干净。但没有谁能染指坚硬的牛头。这里太冷了,昆虫少,没有皮蠹之类能快速啃光皮肉的小虫。在高原干冷的刀子风的吹拂下,牛头很快成了木乃伊。白骨化的牛头,角上如果站一只乌鸦,远远看就像是个黑颈鹤。传说大象在死之前,会想方设法回到祖宗们选择的坟场。我没有跟踪过大象,无论亚洲还是非洲的,说不准。但野牦牛显然有它们偏好的“坟场”。在一些背风的山坡下,甚至是牧民遗弃的羊圈里,往往会有更为密集的牛头。尤其是羊圈,几百平的空间里,能出现五、六头牛尸。这些遗存无一例外都硕大无朋。老了的野牦牛,在身体衰弱时会本能寻找背风处。也许是一次强烈的风雪,也许仅仅是时辰到了,它们成群的倒了下来,如群山崩催。我在小红书做了个账号,是个图片、视频纯享版,会发一些更攻略性质的内容。欢迎点击关注。
2023年11月1日
其他

春风送我上丹梯

我到赣州的那两天,恰好是春节。城里人都聚集到了郁孤台周围的城墙上下,古城门被围得水泄不通,几乎是要出现踩踏。景区周围的老房子里,有挺拔白净的钟楼,横亘于小巷子里的奇怪矮城门,整体的气质和南昌、九江毫不相同。找个饭馆一坐,南方气息从刺啦作响的三杯鸡中扑面而来。其实我是来看石窟的。中国的石窟较多在西北,毕竟这种建筑,是跟着佛教从西北往内传的。南方的石窟,最有名的莫过于安岳、大足和飞来峰。但在赣州,还有一处石窟,号称江南第一石窟。那就是通天岩。通天岩位于赣州城北,开车过去,要个20分钟。过年时,景区减免门票,只收3.5元单程的交通车费,便能从大门处抵达王阳明开过光的石窟入口。自入口拾级而上,苍翠的泥土地逐渐让位给了一片丹红。通天岩是一座巨大的红色砂、砾岩石头山,爬到离入口处最近的山顶处,就能看到如一个个马蹄一般的转折处,一个个小石窟就藏在。这样的形态,颇似阿旃陀石窟的格局。再往远处看,还能看到其他的山头和其他的马蹄弯折。红色的砂岩,石质软硬适中,颜色艳丽,非常适合开窟造像。在中国,有宁夏的须弥山石窟,赤色大佛高百尺,出云上接兜率天。在印度,有卡纳塔克的巴达米石窟,达摩鼓起舞王动,诃利三步遍入天。行走在红色的通天岩里,我脑子里想的是这两座同样红色的石窟。这套华严三圣的位置极高,正前方又有寺院遮挡,极难拍全。相比之下,通天岩石窟要民间得多。这里所有的造像都不大,开窟很浅。石窟主要分成忘归岩、通天岩、翠微岩三个区。通天岩正中,有一套小小的华严三圣,佛龛外有宝顶,在整个通天岩内,至少我没见到有第二个。毗卢遮那佛前,现有小寺一座,在它身边,拱卫着许多罗汉窟,据说有三百多身,可惜风化严重。不知在古代,这里是否也有寺院存在,如果通天岩内有寺院,也应该就是这里。但是说真的,如果你喜欢石窟,现有的这座寺庙就总会让你觉得有些喧宾夺主。龙虎岩隔壁的翠微岩,是一块上有石檐的内扣巨石。大概是因为这样的结构,其中的造像保存得相当好。造像中最显眼的是一只飞凤,身形富态,姿势飘逸,长尾上端坐着一身戴着佛冠的尊者。资料上说,这位尊者身边写着他的名字:觉华如来佛。这位佛的名号出自《地藏王菩萨本愿经》,说他身居忉利天宫,为申通品第一。没这行字的话,我大概会猜这是地藏王菩萨。我就是因为看了这只飞凤和这身觉华如来佛,才决定来的赣州。在龙虎岩靠近翠微岩处,有两身观音。一身游戏坐,笑看人间,这是水月观音。一身直立,双手合十,身有宝具,面丰而圆。这一身造像,是看完通天岩之后,我最喜欢的一身。资料里说,通天岩的大部分造像,是宋代的造物。但这两身观音和周围一圈造像,技法不同,雕工更细致,或许是更古老的造物,大概是唐末到五代十国的。确实不一样。这一身珠光宝气的菩萨装,倒是常见,自南北朝起的菩萨,都有这样的贵气。重点是脸。这张圆润的脸,虽然经历了强烈的风化,但依旧能看出眉眼之间的静谧。这样的气质,让我想起一尊铜佛。想到谁?想到这件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的鎏金铜水月观音像。这件造像,是十国之一的吴越国的得意之作。吴越国崇信佛教,强盛时,坐拥浙江全省、江苏东南部和福建东北部,虽然没有占据江西,但必然有许多商业和文化上的交流。在那个时代,赣州先后属于杨吴和南唐,也是两个崇佛的国家。想必那时的通天岩之于吴、唐,重要性会高于富有天下、定都河南的北宋。如此说来,拥有更有神的造像,也是清理之中。通天岩是江南第一石窟的说法,见于今人立在景区内的石碑。古时的江南,包括江西。有这样神采的观音,那也必须是江南了。更多图片:参考文献:1
2023年2月10日
其他

怎么都在双11悄悄提价?除了那些卖书的

双十一真是越来越没意思了。战线越拉越长,规则越来越复杂,优惠越来越低……一不留神,东西买得比平时还贵。翻看前几周的订单,对比商品现在悄悄提高了的价格,你会不会也心生庆幸:按照这个涨幅,四舍五入自己也算是平了基金亏损的仓?算不过来、等不了预售,于是不少人干脆“退赛”了。图片来源/Unsplash这年头,还有商家认真打折吗?有,那些卖书的。每满100减50,有些还能尾款额外再降价。算下来,5折可能只是“起点”。出版行业,何以至此?某种程度上这和书籍的“明码标价”有关。你可能不清楚一件羊绒大衣、一双登山鞋的日常定价,但你一定能知道一本书的标价。波动区间有限的情况下,双十一期间图书到底有没有比平时优惠,一目了然。对于读者而言,“卖得便宜”自然是喜事。这意味着,能以比平时更实惠的价格,买到这世上为数不多不会贬值的东西。买一批,可以读整整一年甚至两年三年……同样是明码标价,同样是持续增值,甚至无需凑单,三联中读为你准备了一份「智识大礼」——双十一限定套餐!知识会员年卡&数字刊会员年卡双卡合体5折抢,加赠2023国博日历,还叠加打卡福利,免费再解锁1年会期!承包你未来两年的求知计划!▼双十一期间特供,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立抢钜惠来袭!399元到手:知识会员+数字刊会员+2023国博日历+打卡免费续1年会期
2022年11月1日
其他

夏日远去,貉妈妈离开了它的小区

书接前文:居住在武汉小区里的貉,又生宝宝啦!武汉有个小区,生活着一窝貉。这事儿,我也说过好几次了。今年入夏的季节,貉妈妈又回到了那个小区,躲进了地缝里。等它被人类注意到的时候,身边多了三个崽崽。我很好奇,这一家子是怎样在小区里生活的。于是和业主张先生联系,去他家门前、窗下装了两台红外相机。那几天,正是武汉最热的时候。我们是装得热火朝天,满头大汗。路过了几个阿姨。有个阿姨很紧张。“喂,你们搞么事啊?是不是来捉那个东西滴啊?”那我肯定不是啊,赶紧解释了一下。阿姨松了一口气。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阿姨,看了下我们干啥,问了两句,说:“第一次看到那个东西的时候啊,我觉得它蛮丑,猫不像猫、狗不像狗的。不过我们又不伤害它,它就在这里待着了。”阿姨们言谈之中,都是害怕我们要把貉抓走。这个小区相当好。靠近貉家地缝的草丛里,树了好几块牌子,告诉大家别怕貉、别伤害貉,并且跟大家说要处理好垃圾。虽然牌子上大概放了个浣熊,但做了事儿就是好的。相机装完,我们就撤了。这个夏天,武汉又干又热。我十分担心,这么热的天,会不会什么都拍不到。隔了一个月,就兴冲冲过去了。完全没想到,两台相机的卡,全都拍满了。虽然因为灌丛浓密,有很多误触发。但依旧拍到了很多动物。貉肯定是拍到了。貉妈妈的存在非常明显,带着孩子,在家周围出现过好几次。它们很谨慎,一般都是晨昏和晚上出没,极少大白天出现。白天常见的是许多鸟,尤其是斑鸠,经常在红外相机前来回乱走,似乎是想在土地上寻找食物。还有一只乌鸫,应该是今年早些时候出生的崽儿,一身胎毛还没有褪完,脑袋还是棕色的。既然是小区,流浪猫、狗肯定有。貉待的地方,离小区临街的栅栏很近。每天晚上,会有好几只猫从那儿过,有时候还会出现狗子开会的情况。从时间上看,貉们和猫一定有交集,常常前后脚出现。狗子出现得少,但也应该碰过头。维护相机的那天,也挺热的。我拿着电脑,在室外拷卡,看着貉频繁出现的靓影,非常兴奋。换完电池,满心都是期待。这一次,两台相机在那儿待了接近两个月。几次变天,把高温终于打了下去,也终于有了几场雨,稍微缓解了一点旱情。这些貉的生活,会如何呢?匆匆扫过一遍数据,我最开心的倒不是看到了貉,而是这一次拍到了黄鼠狼。仔细一想,这也没什么好惊喜的。黄鼠狼是武汉最常见的野生食肉动物,没有黄鼠狼的小区才不正常。但我不管,黄鼠狼就是好看。我们还是看貉吧。这一次,倒是在大白天拍到了貉妈妈带着小崽子出来转悠的画面。小崽的个头,倒是和妈妈接近了。综合前后的照片、视频,能明显看出来貉妈妈的乳房逐渐收缩、平坦了下来。好消息是,小貉断奶了。更好的消息是,红外相机拍到了4只貉同框的画面。在初筛素材的时候,我其实没看到这几条。当时,我以为一直以来只拍到过两只貉同框的画面,所以推测可能崽儿折了几个。听到了我这个非常初步的推测,业主张先生有点激动,特别懊恼,说早知道貉带孩子这么难他就不时扔几个苹果出去了。我还开导他,大自然就是这样的,不要给自己压力。没想到是我眼癌造成的乌龙。拍到这条视频后过了几天,貉在镜头里又出现了好几次。但在那之后,就消失了。张先生回忆,去年貉差不多也是这个月份离开了小区。我怀疑,这个妈妈是觉得小区的环境比较安全,竞争小,才在孩子要出生之前进驻,孩子能外出活动后离开。在小区附近,还有个公园。不远处,有部队的驻地,那里面有大片的“荒地”,有兵哥的保护,更远处便是河畔的湿地。我一直猜测,这片“荒地”与进城的貉有那么一些关系,可能是个前进基地。真想进去安几台相机看一看。貉离开以后,它们的地缝成了风水宝地,猫啊、狗啊,都在往里钻。但没有谁能够占领它,总有其他的猫、狗来挑战。在武汉最热、最干旱的几个月里,那只身材娇小(和呵呵比)的貉妈妈,一直拥有着地缝。凭借着人类邻居的善意,和自己的强悍,它养大了三个崽。这就是英雄妈妈与英雄城市的相遇。最后打个广告:当当双十一,我的书都在打折,基本都是五折,可以再叠券。之前还没买的朋友,现在可以入手啦!话说,好久没给大家推荐书了。大家想买书、想看推荐吗?想的话,我来写一期。
2022年10月31日
其他

连绵的疫情,让我忧心动物园降低下限

上周,大河报采访了我。我和他们的记者聊了很久,也聊得很深入,从近期的一些动物园热点,聊到了未来。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也常常想和大家说一些乐观的事情。但是,这几年我所看到的一些事情,让我对国内的动物园有些忧虑。以下,便是这次访谈。从一只小兔狲的死亡,到一只向游客扔草皮的黑猩猩走红,这个10月,动物园的动物占据了公众的部分视线。西宁野生动物园在网红兔狲狲思邈离世后的讣告中写到,狲思邈作为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最高的兔狲,让无数人知道、了解、关注、关心兔狲这一物种,并在我国兔狲人工繁育研究的道路上,立下了不朽的丰碑。而南宁动物园被很多网友称为“现实版疯狂动物城”,因园内动物“不正经”上了热搜。最出圈的是向游客扔草皮的黑猩猩,被戏称为“丢那猩”,有不少游客专门为它而来。对于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来说,动物园是个再熟悉不过的公共场所。然而大多数人距离动物园或许很近,距离动物却还很远。面对动物,人们喜爱它们天然的呆萌、可爱,偶尔向它们投注短暂的好奇心,给予它们一些纯粹的对弱者的柔情和理解。但人们真的认识动物吗?我们该怎样去喜爱那些“动物明星”?短视频平台上,南宁动物园不少动物的行为被娱乐化为“疯癫”“不正经”,是不是一种好的宣传行为?动物园应该怎样在推动动物保护的同时与公众进行良性互动?针对这些疑问,著名科普作家、荒野新疆理事花蚀接受了大河报·豫视频大河看见记者的专访。花蚀花蚀曾用4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国内41个城市的56座动物园,并最终将他的探访、观察和所思、所感写成了《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向人们科普动物本身的尊严、高贵和动物园设计的智慧,探讨动物园存在的意义。也是在这本书中,他说,西宁野生动物园在宣传动物中的明星个体,这在全中国的动物园里都不太常见……在网上,西野的这些动物明星拥有很多粉丝,不少人从外地慕名而来,就为了看看它们,就像是追星一样。这样凸显明星个体的宣传方法,是一种非常好的自然教育。适合展示的个体,会比一个物种更有个性,更容易拉近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让受众更乐意去了解动物。有了明星个体,也更容易吸引更多的游客;另一方面,有了粉丝的动物,也会倒逼着饲养员更加上心。从哪一方面看都是好事。“你手这么长也会举起来走路”大河看见:南宁动物园走红的一些动物,有争议说是刻板行为,您怎么看?花蚀:黑猩猩扔东西其实非常常见。黑猩猩就是会扔东西,无论是野生的还是动物园里的黑猩猩都是这样。拿动物园的来说,我知道的会扔东西而且经常扔东西的,广州动物园、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他们的黑猩猩都会砸人,扔东西。我自己还被广州动物园的黑猩猩砸过。黑猩猩有手,它们能用手比较精准地把东西扔出去,这是一种演化出来的比较先进的能力,很多猴子就没法扔,因为它们对神经的控制没有那么精巧,没有办法像黑猩猩一样那么精准地把东西扔出来。黑猩猩和人类比较相近,它们有这样的能力,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强的能力。大河看见:在什么情况下,动物园黑猩猩会向人或者其他事物扔东西呢?花蚀:如果游客对它们特别不尊重,有攻击或者挑衅的行为,它们就特别会想要反击。或者当它看到特别不喜欢的人,也会扔东西。比方说我在广州动物园时,有一个搞科普的小姑娘,也没惹过黑猩猩,但黑猩猩就是特别喜欢欺负她,她一过来就会扔东西。黑猩猩能够认出来每个人的不同,非常聪明。但黑猩猩拿草皮扔人,在动物园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无论是扔饲养员还是扔游客,都容易带来危险。怎么办呢?第一,得劝阻游客,不能让游客也去砸它们,游客如果有挑衅的行为,它肯定更不高兴。另外一方面就要在设施上想办法把游客和动物隔开。用网子或者玻璃把黑猩猩和游客在物理上彻底隔开。或者通过比较好的方式,给黑猩猩一个比较好的视觉环境,让它们能够忽视周围的人。南宁动物园我去过,他们的黑猩猩场馆,和很多动物园的熊山差不多。虽然不是一个坑,但周围可能会围一圈游客盯着里面的黑猩猩看,这种环境特别容易让动物应激,让动物觉得不太舒服。你可以脑补一下,如果你在一个大的环境比如教室里面,你站在中间演讲。如果没有经过训练的话,你也会紧张,动物也是一样的。大河看见:怎么看待网友称南宁动物园的动物为“不正经动物”?花蚀:“不正经动物”上了热搜,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说法很好玩,也不管这个说法对不对,就把它传播出来了。其实南宁动物园的一些动物,它们很多行为是正常行为,也有一些是刻板行为。例如环尾狐猴袒胸晒太阳,网友说它在打坐,这种行为我在很多动物园里面都见过,比较常出现在阳光明媚的时候或者是它们吃饱了以后。环尾狐猴用这种姿势晒太阳,可能是因为环尾狐猴腹部的毛发比较薄,隔热能力较弱,所以用这种姿势晒太阳,能吸收更多的热量,让它们更舒服。这没有什么不正经。我倒觉得把自己动物园动物的正常行为,定义成不正经,这个事儿挺不正经的。还有长臂猿来回荡来荡去的,那也是很正常的,这是长臂猿在地面运动的正常姿势,你手这么长,也会举起来走路,不然就会在地上拖。另外长臂猿尤其是雄性长臂猿好奇心很重,很喜欢在玻璃窗旁边观察游客,甚至模仿一些动作。而且视频中,明显感觉它们所处的环境比较小,比较单调,它只能重复地跳来跳去,这其实也不是很好的状态。还有一些动物是养得不好,出现了异常的状态,实际上蛮可怜的。比如那个一直摇头晃脑的大象,不是因为“活泼”,反而是因为没养好。大象摇头晃脑是非常明显的刻板行为。因为身体或者心理问题,或是可以玩的东西太少了,特别无聊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单调而重复的行为。大河看见:大象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刻板行为?花蚀:大象是种特别容易出现刻板行为的动物,身体不舒服、没有同类陪伴、生活空间太小太单调、环境过于紧迫都容易出现刻板行为。大象养好了,会给自己的背上撒沙土,会在水池里游泳,会正常奔跑,会互相抚慰,会交配,而不会出现这样的刻板行为。“天降流量”以后不能只是多卖一拨门票大河看见:南宁动物园的动物因“不正经”走红,对整个舆论事态走向如何看?花蚀:最后网友把整件事情娱乐化,大家看动物那些行为好像只剩下“很萌”,我觉得很可悲。这件事确实给动物园带来了很大的流量,但也只是借助流量多卖一拨门票,多获得一些关注,仅此而已。我经常宣扬,一个动物园除了娱乐之外,还是应该有一些其他的追求的。比如做自然教育、推动动物保护。但是这波流量做到了吗?整个事情娱乐化了,带来了任何和自然教育有关的东西吗?并没有。大河看见:新闻里,南宁动物园回应说“将展开目的性的正强化行为训练,纠正动物不良行为,同时呼吁游客不要逗弄动物”,您怎样看待这个回应?花蚀:我觉得既不真诚,又不专业。动物园有点“拎不清”。这些动物有一些是正常行为,也有不好的行为。遇到这种“天降的流量”,动物园首先应该真正好好把动物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完整清晰地告知给公众。哪些是有问题的,哪些是没问题的,自己要先搞清楚。很多不太好的那些动物行为,根本就不是行为训练能够解决的,比如大象的刻板行为。这实际上是动物园自己的“锅”,公众对于动物园的动物的认知有限,我们不能期待大家都是动物学家,但一个好的动物园应该告诉大家动物什么样的状态是好的,什么样的状态是不好的。现在我们也发现了有些不错的动物园,他们在展示“好的动物”,讲刻板行为,科普“不要投喂”。但这样的动物园还比较少,这几年才有一些动物园开始注意这一块。我们希望动物园能够好好做科普,告诉公众动物的真实状态。但其实很多动物园自己都搞不清楚动物好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可能有的动物园园长连应激是什么都不知道。像南宁动物园有一个这么好的机会来科普,他们却没有利用好。狲思邈(图源西宁野生动物园)捧红动物明星是对的但不是所有动物园都敢这么做大河看见:西宁野生动物园的狲思邈突然去世引发关注,南宁动物园黑猩猩的走红,动物也可以有“明星效应”吗?花蚀:这两个事不太一样。狲思邈去世了为什么能这么火?每年动物园都会去世那么多的动物,有很多保护级别比兔狲高很多,甚至长相萌很多,但为什么没有狲思邈热度高?归根结底,因为西宁野生动物园把狲思邈当做“明星”来宣传,承载了很多流量。把狲思邈捧成一个网红,是西宁野生动物园主动选择的,他们一直在强化狲思邈作为兔狲的特性。本身它又很萌,性格很有趣。放眼全国的动物园,把个体当做明星来宣传的非常少。首先动物园得有这个动物,动物本身得有足够好玩的特质。第二,这个动物的饲养员需要足够优秀。更重要的是,动物园得有足够的自信来推它。因为宣传明星动物在带来一些流量、获得更多关注的同时,也会使明星动物个体的生活和饲养状况放到公众面前被监督。所以很少有动物园真正把一个个体当做明星物种来推。对于南宁动物园这次“突然的流量”,关键在于,动物园如何看待自己。如果日常就有自己宣传的主轴,想清楚了自己园的灵魂是什么,哪天抽中了奖,获得了天降的流量,才不会迷失,才不会进退失据。大河看见:国内其他动物园有在尝试推“明星动物”吗?效果如何?花蚀:大概四五年前,我去参加北京动物园组织的一个动物园爱好者的会,新来的园长拉我们一起聊应该怎么办动物园。当时我给他们提的一个建议就是要推明星物种。流量上肯定有好处,个体天然就比某一个群体更容易获得大家的关注,通过它能够获得更多的流量,对动物园是有好处的。但是最后他们没有采纳我这个建议,这也很正常。我在武汉动物园做网民园长的时候,也捧了两个明星个体出来。一个是我养的那只貉,名叫“呵呵”,另外一个是一只年纪非常大的川金丝猴,名字叫细细。“细细老奶奶”是非常火的,火到后来我见过小朋友在它的笼子面前说,我要看细细奶奶。我和很多动物园也聊过推动物明星这个事,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广州动物园等也都捧了自己的几个明星个体,比如广州动物园那几个马来熊。有些动物园是有自觉来推明星个体的。这里面我觉得走得最靠前的就是西宁野生动物园了。他们做得非常好。从我们这些动物园爱好者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希望动物能在聚光灯下,它们的生活被公众“监视”的,这可能是个不太好的词,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园方能做到比较好的操作和管理,才愿意做信息公开。所以狲思邈去世,我们不应该去苛责西宁野生动物园。西北的条件真的非常差。我认为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困难是缺人才,在西部地区、在动物园这样薪资不算太高的单位,留下好的饲养员不容易。其次才是缺乏资金。“对动物更好”既要游客认同也应该跑通商业逻辑大河看见:《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一书中认为,是否能让游客看到动物的自然行为是判断一个动物园好坏的标准。“它们会让你发现动物园也能给动物尊严,让你感受到自然之美,让你更加理解自然,情不自禁地想为自然做一些什么事。”我们距离建成一个现代动物园还有多远?花蚀:最近十年确实是动物园非常重要的转型期,但十年后可能动物园行业还是没有办法呈现出我们希望的那个样子,希望可能在下一代了,所以我现在又做了一些少儿科普,只能面对下一代人做更多科普了。大河看见:呈现出我们希望看到的样子还有距离,原因是什么?花蚀:我们不说原因,原因有点复杂,只说现在的一些现象。我之前就特别期待,有些动物园能够向现代动物园那个方向去努力。现在我们看到确实动物园比如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在往现代动物园那个方向走,但它是形单影只的状态。不过一个好的现象是,我们也看到很多游客,他们是认红山森林动物园这一套的。红山森林动物园岗瓦纳展区现在有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红山的这一套“对动物好”的逻辑,在商业上还没有走通,所以就不会有太多动物园去模仿他们。当然,也是运气不好,这两年疫情对红山的影响大,游客数量减少,门票收入剧减。要不然也不会这样。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另外一个前提,国内现在动物园行业积累的人才实在太少了。真正能养好动物的饲养员少,能把动物园设计好的设计师也很少。很多动物园都是一批完全不懂动物的人,看了一两本书就开始设计动物园,设计出来的东西完全不对。现在大量动物园是这种状态。这个现状下,可能前两年我还有点乐观,但现在没那么乐观了。公立动物园做商业探索有点难,哪怕是红山这几年也是非常依赖于门票的,主要收入还是靠门票。这两年遇到疫情,运气太差了,如果是正常的旅游状态的话,以他们这两年的声望,收入应该非常好的。其实疫情的打击,使整个旅游行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大家都生存得很困难,很多动物园的动物福利都变差了。钱不够,能给动物的钱就更少了。大河看见:在书中或演讲中批评的一些动物园,是否收到过他们修正改进的反馈?有感受到国内动物园的进步吗?花蚀:也会有的。比如我2018年跑那一趟的时候,去银川动物园,说了马戏的事情,他们马上把马戏停了,还发了公告。跟我有主动接触的动物园,这几年也越来越多。我是希望能帮他们做点事儿,能够帮他们推动一下。能帮助到他们,我就愿意帮他们。我相信每个动物园里面总会有那么几个人是希望动物园变得更好,动物养得好,公立动物园想得更多的是能有一个平稳的发展,而私立动物园就是一个商业逻辑。确实在这个时代,就得谈商业逻辑,所以说回来,我希望红山森林动物园在商业逻辑上能够走得更通。真正决定动物园如何发展的是游客大河看见:您在一次演讲时曾说,真正决定动物园发展的是游客,只有人们真正愿意在自然生态下去观测动物,体验自然原始的美感,才能倒逼动物园向前进。我认为您写那本书也有公众科普的初衷,目前我们的公众认知有进步了吗?花蚀:可惜书的销量还不够,科普到的人还是太少了。大河看见:在公众宣传上有什么期待或想法吗?花蚀:我对公众没有期待,对动物园的公众宣传上有很大期待。我希望动物园们能首先学一学如何说人话,学会怎么和公众交流,知道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另外一方面我希望动物园们真正想一想,自然教育是做什么事情。但这非常受限于动物园做自然教育的团队的能力,以及园方领导的视野。对于南宁动物园这个事,在这种关键时刻,如果想要出一个比较高级的应对策略,那平常就需要有一个宣传上的主心骨。西宁野生动物园做得就很好,在狲思邈去世之后,第一时间发公告,只说那一条公告,写得很不错。对于公众,我希望告诉大家,如果你真的喜欢动物,有机会去趟南京,去看看红山森林动物园,看一看真正好的动物园是什么样子,可能就能打开眼光,能对动物园有更深的了解,对动物有更深的了解,或许能够窥见动物园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来源: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2022年10月28日
其他

在中国观鸟1250种,是如何做到的?

仅凭回忆,你能数出多少种鸟?有这么一个人,从大学时开始观鸟,逐渐把观鸟变成了自己的事业。十几年来,他见过1250种以上的中国鸟类,稳居中国前五。这个人,就是今天#花老师和他的朋友们#
2022年10月26日
其他

几段关于动物明星的往事

忘了是17年还是18年,北京动物园换了新园长。新领导新气象,约了我们一批动物园爱好者,开了个见面会,希望大家能提提意见。我们这帮人,也都是熟人。大家先聊了一下,印象里都没见过这架势。那就去吧(当然也有心一横下定决心不能去的)。既然去,也不能空手去,好几位都是做了个PPT,大概是当提案会了。那时我还在果壳负责新媒体。既然做科学传播是我吃饭的家伙,我就提这方面的意见了。最终,我向北京动物园提议:打造自己的明星动物。这里说的明星动物不是明星物种,而是明星个体。稀罕的物种不是哪个动物园都有,但是动物哪个动物园都有。只要有动物,就天然有故事。有故事的动物是具象化的,远比抽象的物种容易拉近人的关系,更容易被受众喜欢,也就更容易火。火了以后,可以给动物带来流量,就有更好的宣传点。如果话就说到这儿,那就好了。但是我这张破嘴啊,就又往下分析了。打造明星动物,就会让更多游客关注这个个体。正好,动物福利的对象是个体,创造一个聚光灯下的明星,也可以推动饲养工作,推动动物园变得更好。当时说完这个,我都感觉自己逻辑满分,简直是锦囊妙计。后来,果不其然,北京动物园没采纳这个建议。一开始我想不会啊,这么好一招,干嘛不玩玩呢,是不是我这个建议不对?后来和其他与会的老师聊了聊,发现大家的建议也都没被采纳。我也就不再妄自菲薄了。我自己还是对这套打造明星个体的逻辑非常认同的。后来,我又给好几个动物园提过,也的确有几个动物园采纳了。这我还挺开心。到了2020年,我就任武汉动物园的网民园长,搬到了园里办公,就有了我亲自上手的机会。我在武汉动物园那两年,武动成功打造了两个明星个体。一个是小貉呵呵,一个是川金丝猴细细奶奶。小貉呵呵的故事,我以前讲了很多,这里就不多赘述了。我为什么要把小貉呵呵变成网红,我也在好几个演讲里说过,这里我也不重复了。这里我要说点新鲜的。在捧小貉呵呵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此前给北京动物园提的建议里,有一点不对。哪儿不对呢?不是打造明星动物产生监督,推动饲养工作;而是饲养工作做到一定程度,才能打造明星动物。换句更具象的话,就是:动物个体能不能成为明星,得看饲养员好不好。为啥呢?我以前的那个逻辑,在逻辑上是通的,但在实际里根本走不通。稀烂的饲养员班子,宣传上再怎么推动,妄图讲故事,妄图用流量来监督,也没用,人家凭什么愿意被监督,愿意被推动?现实世界不是这样运转的。那现实里怎样才能走通?得饲养员好。好的饲养员能把动物养好,会经常观察知晓个体特征,才能讲出更多的故事,才有创造明星动物的可能。有一个爱动物且活儿好的饲养员,再加上一个开明懂宣传的领导,才能创造真正长久的明星动物。而有了这样的组合,动物园再吃到明星动物的流量红利,之后才有可能向其他班组推广这样的宣传经验。我很感谢武汉动物园,这种领悟,就得实操一遍才能有。在小貉呵呵之后,武汉动物园的另一个明星动物是细细奶奶。细细奶奶是一只温柔、慈祥的高龄川金丝猴。我还想再讲讲她的故事:2021年1月29日下午1:41,细细奶奶离开了我们。那一天,动物园里的很多人都很悲伤。我们想在细细奶奶的头七那一天,给她办一场纪念活动。那时武汉动物园已经闭门改造,因此,我们想在门口的大街上,放一个小小的龛位,以作纪念。这样的话,显然得上报,得领导批准,得找其他有关部门备案。园里满怀着哀思上报了计划,然后马上就被驳回了。驳回的原因我一听,就知道绝对不可能再商量。后来,我们甚至没法在头七公布细细奶奶去世的消息。在这件事上,领导们都很好,特别善解人意,但是确实是环境不允许。后来,在大约百天的时候,细细奶奶去世的消息才借一次线下活动的由头公之于众。所以,当我看到狲思邈去世的讣告,看到这份讣告被删,就大概能猜到背后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如果我们把话说大一点,塑造明星动物,对于动物园尤其是体制内的动物园来说,其实是一个推动信息公开的事情。推动信息公开是很不容易的,首先需要智慧来判断什么不能说,其次还得要勇气去决定什么一定要说。在这件事情上,我是佩服西野的齐新章副园长的。
2022年10月20日
其他

它们归来时世界已经改变

回来整理照片时,我才发现那些公鹿的角上顶的不是树枝,而是渔网。上周,我去了趟盐城。大巴载着我们,到条子泥逛了半个小时。喜欢鸟的朋友,肯定都对条子泥这个名字印象深刻。在中国东部沿海,有一条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每年秋天,东北亚的候鸟都会从这里向东南亚、澳洲方向迁徙,到了第二年春天,再陆续返回。盐城就位于这条通道上,大片的海岸线上,有肥沃的泥质海滩。泥滩里的小动物,是这些候鸟的口粮。泥螺这么好吃,肯定也不是只有人类吃,对不对。条子泥草草逛完,我们坐着大巴,探访附近的巴斗村。巴斗村是一个以海鲜和乡村旅游屡屡登上新闻的村庄。拜当地宣传部所赐,我们前往巴斗村,走的是一条没有开放的海边公路。我正在车上打瞌睡,突然听到旁边的媒体老师喊了一句:“哎,你们看,那一群不是麋鹿。”公路和大海之间,有一片泥滩。这片泥滩上起起伏伏着一片棕色的小包,镜头拉近一看,嘿,这就是一群麋鹿嘛。麋鹿是东亚特有的鹿,曾经在中国南方特别常见,所谓“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人类的威逼,麋鹿越来越少,直到20世纪,终于野外灭绝。不幸又万幸的是,自元代起,统治者为了打猎玩,就在北京圈养了一群麋鹿,这些鹿又被欧洲人带回了老家的动物园。就在中国的麋鹿彻底消失时,英国的第十一世贝福德公爵,从欧洲各地收集了18头麋鹿养在自己的乌邦寺庄园,这18头竟然成了最后的麋鹿。还好,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它们逐渐繁衍生息,没有像北白犀那样彻底绝望。到了20世纪80年代,贝福德公爵传承到了第十四世。这一世公爵希望麋鹿能够回到老家,于是和中国商定,送回麋鹿,做野化实验。终于在1986年,第二批39头麋鹿,被送到了江苏盐城的大丰县。这是人类重建麋鹿南方种群的肇始。大丰中华麋鹿园的圈养麋鹿。回归的麋鹿,繁殖起来相当快,毕竟是熟悉的气候和熟悉的土地。它们的规模达到了数千头。这时,可就不能只是圈养了。自1998年以来,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织了8次放归,野生麋鹿又回到了黄海之滨的湿地,并且在野外实现了繁殖。时至今日,这一区域的野生麋鹿已经达到了千头以上的规模,并且正在扩散。今年6月,竟然有一头特别强壮的公鹿,跨越了数里宽的长江,登上了上海的崇明岛。这里的自然正在恢复。我在巴斗村附近遇到的那一群野生麋鹿,漫步在村落附近,周围有农田、养殖场。它们不那么怕人,又有那么一些怕人。看到我们的大巴车停下,有一群人下车远远观察,这些麋鹿最终选择站起身慢慢走远。好吧,说是害怕,似乎大概更像是厌烦。这些麋鹿角上的尼龙渔网是咋回事呢?我猜,很可能不是不小心缠上,而是麋鹿故意往角上戴的。好几种鹿的雄性,在繁殖季节都有一种行为:往角上缠树枝树叶,作为装饰。沈阳森林动物园的朋友,就曾拍到过一张雄性麋鹿头戴树枝在水中游泳的照片。雄鹿为啥会戴树枝呢?遇到动物尤其是雄性动物有奇怪的行为,往性选择或者性炫耀上去猜,通常是错不了的。戴上树枝,或许能让它们的角看起来更大更雄伟,在同性的互相炫耀中占优。或许这干脆就是一种审美上的选择也说不定。我看到的那群麋鹿中,有好几头雄鹿的角上缠有渔网。如果说,是它们遇到晾晒的渔网拦路,不小心缠上的,大概不会有这么高的比例吧?会不会是这些麋鹿看到渔网后,觉得绿色的尼龙网很好看,特意缠上去的呢?或许这些渔网颜色鲜艳,又不会褪色,比会枯萎的树枝更受麋鹿欢迎?这或许是一个演化生物学中超常刺激(Supernormal
2022年10月18日
其他

穿越小半个中国,记录野生动物的魅力

我是个“四处乱窜”的摄影师,经常短时间内横跨数省,到不同的地点拍摄。在旅程中,我会感受到各地的风土人情,看到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生物相遇。这让我乐在其中。因为有这样的需求,我对摄影器材的便携性要求非常高。太重?旅行起来可太累了。9月,我经历了一场10天横跨半个中国的旅行,携带了一套佳能EOS
2022年10月12日
其他

貘的冬天

冬天要来了,国内北方的动物园又到了最糟糕的季节。前两天,我转了条微博,关于北京动物园的貘。这条微博的评论吵了起来,我还是想多说两句。北动的貘展区,在温暖季节也还好。横向比较,这个貘外场在国内绝对算不上差。问题在冬天。有多少朋友有这样的经历:冬天去北动,推门进貘馆,里面热烘烘的臭气宛如当头一拳,把人给打了出来。臭气的状况据说现在好歹是改进了。然而,不用鼻子,用眼睛看,现在貘的内展区和几年前的还是没啥区别。北动貘的内展区长啥样?我转的这条微博,大家可以参考。总而言之就是:什么都没有。这背后其实有个巨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并非针对北动,而是针对所有长江以北的动物园。这个问题就是:内展区太差。这会造成啥结果?北方天气冷,动物尤其是热带动物在冬天没法出门去外展区,只能在内展区待着。过差的内展区,宛如一个监狱的小隔间,待着就是受罪。而有的动物,一受罪就是大半年。北方动物园的内展区差在哪儿?硬件和软件都有问题。咱们回到貘身上,还是以貘为例。一个理想的貘的内展区得有啥呢?我不去翻中外的规范和指南,就拍脑袋想一下:貘喜欢水喜欢游泳,是不是需要带加温、带过滤的水池?貘毕竟是森林动物,是不是得有点植被?既然都谈植被了,那地面总得有土吧?貘怕冷,那么,室内的温度得保持。为了保温,室内得封闭,得有个新风系统。现在北京动物园的貘的内展区,除了能够保持温暖,别的好像都没有吧?这几条我拍脑袋想出来的需求,看起来是硬件问题,但其实并不完全是。我知道某些饲养员可能要说了:“我也想要这些啊,但设施不允许。”好,那减配一下。带加温和过滤的水池没有,那么一个单纯一个小水池,靠近暖气一点儿给暖暖,至少有个水池给貘多一个选择行不行?不好搞土壤植被,好歹搞一点地面垫料,多搞一些柔软干草絮窝,行不行?室内通风,现在新风系统不那么贵了吧?这几条里,好歹垫层饲养员自己能操作吧?搞垫料,至少加点絮窝的垫草,确实增加工作量了。饲养员辛苦了,要不加完垫草,再给评一个年度先进?上海野生动物园的貘,拍摄于室内。国内有没有至少能满足这些减配要求的貘的内展区呢?有,上海野生动物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冬天去看看。这篇,我是在说北动的貘,但其实并不只是貘。黑猩猩呢?大象呢?河马呢?犀牛呢?我也不只是在说北动,整个长江以北的动物园,有一个算一个,每一个都有这个问题,每个园都有糟糕透了的内展区。长江以南没有吗?也有,只是冬天没那么冷,这个问题不那么突出罢了。所以,我很不推荐大家冬天去北方动物园,看着难受。不解决内展区的糟糕,北方动物园就是自限发展,活该冬天没游客收入锐减。吐完槽,发完丧,还是分享一点有价值的东西。“阅读原文”按钮,点开有美国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编写的貘护理手册,英文版的。这种手册,从来都不是鞭策大家奔上限,而是划定了下限,教授日常的操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看一看。
2022年10月9日
其他

大悲咒和江豚

老跑野外的人,总会有一些玄学。怎么说呢,这么说吧,其实大家也未真的必信。这两天,我学到了新的玄学:放大悲咒可以诱出江豚。10月6日的早上,我们去南京江边看江豚,天气凉快了,江豚也容易见到了嘛,就在头一天,朋友一上午就看了四头。结果,我们一行人在凄风冷雨里守了一个多小时,毛都没看到。不应该这样的,就算是我来看都不应该这样的。不行,得上玄学。放大悲咒。啥原理呢?南京江边放生多,放生的鱼会吸引江豚。同时放生时要放大悲咒。所以,四舍五入大悲咒就能吸引江豚!错不了了!妈的,一首大悲咒过半,江豚真露头了。其实,这个事儿吧,最多算个巧合。江豚在水下不太能听到岸边的声音,长江也有那么宽是不是。我自己也只把这事儿当个段子,发出来后就做了解释。没想到段子火了,更没想到段子被营销号转了,可没带解释。花老师你造谣了!后来,南京江豚协会的老师看到了这条,找朋友来澄清了一下。这段江是有巡护的,那些搞不合理放生的人,都知道,所以放生特别快,放完就跑,没得时间放大悲咒。这种条件反射根本就成立不了。所以,归根结底就是,花老师你造谣了!
2022年10月8日
其他

水雉还在等我们,你想一起去看吗?

十一我要组个团,去南京逛动物园、寻找大自然,这事儿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不知道的朋友可以回顾这一篇:这个十一,想和我一起去南京寻找自然吗?八月的时候,我去踩点,跑了下咱们要去的那个湿地。当时,整个湿地里最大的明星是水雉,一种又仙又帅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那一次,我们遇到了四个年龄段的水雉:蛋,刚孵出来一周左右的,有几月龄的。很神奇,当地人陈逸老师依稀感觉,今年水雉生得比较多,八月还有新蛋。按说,差不多到了九月,这鸟就要南迁越冬了。现在才出生的小鸟,到时候咋迁徙呢?其实不光是水雉。我在武汉看黑水鸡,感觉崽儿也挺多,这么晚还有新崽。不过,黑水鸡毕竟是个遛鸟(这个专有名词对武汉人不友好),耽搁一点,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总是要小一点。前几天,凤子老师又去了趟那片芡实塘。回来跟我说,哎呀,那些水雉的亚成体,在带小鸟,爹妈反而不知道跑哪儿玩玩吃吃去了。水雉啊,黑水鸡啊,都有这种大孩子带小孩子的行为,也挺好玩的。本来,这次南京寻野,湿地里我们的目标鸟种是各种鸻鹬。天气渐冷,北雁南飞,南京的湿地也要热闹了,北方的水鸟要过来。但没想到,水雉竟然还在。仿佛是在等我带你们去看(瞧我嘚瑟的)。我们这次南京旅行,将在10月2日/5日开始,当日白天游览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我和红山的饲养员一起讲解。当天晚上,会去紫金山夜探,寻找晚上才会出来的两爬、虫子,甚至还可能看到野生小兽。3日/6日,早上我们会再次前往紫金山观看林鸟;然后再去水一方湿地观看水鸟,并在这里的农家鱼塘里捞捞菱角抓抓鱼虾,看看稻田生态,度过一下午外加一晚上的时间。最终在4日/7日中午结束行程。有兴趣跟着我一起去感受南京的自然吗?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想了解这个旅行团的更多信息,戳这里:这个十一,想和我一起去南京寻找自然吗?
2022年9月2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喜欢登山、旅游、户外,该怎么选相机包?

我觉得,应该没有谁不爱买包包,无论男女。我就特别喜欢买包包,但我喜欢买的是户外包、相机包。十几年来,我买了十几个相机包,踩了很多坑,走了很多弯路,不过也算是找到合适的包包。正巧,最近换了个登山相机包,我用着特别喜欢。所以做了个视频,给大家分享下我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点用。最后我再强调下:应该咋选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你是咋拍摄的。这决定了你需要多少镜头,会如何运动——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得用多大、什么类型的包。选镜头的诀窍,是选预算范围内最贵的头,这基本就不会犯错。但是包不一样,相对镜头,包的选择太多,背负系统舒不舒服,往往得上了身才知道。所以,如果有可能,能先试一下最好。希望大家能买到自己喜欢的包包。最后再打个广告:十一期间,我组织了个旅行团,去南京逛动物园、寻找自然。感兴趣的朋友,扫描下图二维码报名。详情看这里:这个十一,想和我一起去南京寻找自然吗?
2022年9月26日
其他

这个十一,想和我一起去南京寻找自然吗?

大家好,我是花蚀。你们都知道,我热爱南京。这座城市有目前大陆地区最优秀的动物园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我做过很多安利。在这座动物园里,你们能看到先进的理念,对动物的关怀,更重要的是,这种理念和关怀,并非只是口头说说,而是做了出来。举个栗子。你知道,南京红山的豹豹们,会用香水吗?而且,它们的香水里甚至有Gucci、TF这样的大牌。为啥豹子会用香水?是它们自己喷的吗?并不是。这其实是一种气味丰容的操作。野生动物,在野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刺激。这些刺激对它们来说是挑战,同时又会带来许多乐趣。在动物园里,动物们的生活环境显然没有野外大,那么,为了让它们的生活更好,就得靠饲养员想尽一切办法,来给动物创造新鲜的刺激,这就是丰容这种操作的核心。而气味丰容,就是用新鲜的气味来给动物创造新鲜感。在这项操作上,南京红山的饲养员们想出了很多招。他们给豹豹用过食草动物的粪便或者垫草,把各种食物蹭在场馆四处,到后来,甚至用上了志愿者们捐赠的各种香水。你猜,豹豹们最爱啥牌子的什么香型?除了红山森林动物园之外,南京的自然也让我着迷。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南京是一个大都会,还能有啥自然呢?这个想法那可错了。就说鸟,这座城市靠近东部沿海的候鸟迁徙通道,每年会有大量的各种候鸟来这里做客,甚至会在此生儿育女。不信你看:除了鸟之外,南京还有大量的野兽,这些野兽甚至生活在城内。例如,就在离红山森林动物园不远的紫金山上,就生活着獐、野猪、鼬獾、黄鼠狼等兽类。紫金山这地方,那可一点都不偏僻啊。想要在紫金山看到这些兽,必须得晚上去夜探,打着手电筒去找闪亮的眼睛。当然,你还得一些运气,才能与兽相遇。这意味着夜探没有乐趣吗?不是,其实紫金山夜探的主角从来不是兽,而是各种各样酷毙了的虫子,以及喧闹的蛙们。夜晚的明星都有谁呢?例如,黑色的鞭蝎。这家伙超帅的,简直跟黑武士一般!它虽然名字里有个“蝎”字,但并不是蝎子,而是蝎子的远亲。你们看,它屁股上有一根鞭子,这根鞭子是它的防御武器,能够360°无死角喷射酸液,让人闻了想吃饺子。还有猫头鹰。是的,南京的猫头鹰特别多。在晚上,我们能在紫金山里听到红角鸮不停歌唱,甚至在白天,我们也能遇到枝头的鸺鹠。但是它们在哪里呢?就得找一找了。我为这些生灵着迷。你们想和我一起着迷吗?现在有一个机会。这个十一,我会带两个旅行团,前往南京体验一场自然旅行。这两个团,将分别于10月2日和10月4日开始,每个团只招6个家庭或者6个双人组。这个团会怎么玩呢?第一天(10月2日/5日):我们会在白天游览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去感受动物的神奇,更重要的是,我会让大家理解一座现代动物园的责任和手段。游览红山动物园时,不光会由我来介绍,我们还邀请到了数位红山的优秀饲养员,和大家讲一讲他们日常的工作。在这一天的晚上,我们会进行一场夜探,去寻找山间的夜精灵。当晚,我们会住在红山附近的酒店。水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本来以为十一它们已经迁徙去了南方,但没想到,竟然还没走……今年物候真的很奇怪。第二天(10月3日/6日):这一天的主题是鸟。我们会前往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一个是山林,一个在水边,去感受不同的生境中迥然不同的鸟类,和它们奇妙的生活方式。在湿地里,我们还会趁机研究一下水里的原生鱼虾,这可是深受小朋友和大朋友欢迎的环节。这一夜,我们会住在独具特色的水上船屋里。顺带一说,这个船屋是允许钓鱼的(自费项目),坐在空调房门口,鱼竿伸到水面上,这种钓鱼的感觉……第三天(10月4日/7日):这天早上,我们依旧在水边。清晨时看白鹭飞上天空,然后再去采一采菱角,了解一下稻田边的原生植物。在生态学当中,农田也被当作重要的生态系统。通过我们的介绍,你会了解到为什么。中午,我们会将大家送回南京市内,旅程就此结束。那么,会由哪些人来带大家领略南京自然的神奇呢?首先是我,我会全程跟团,陪伴大家。我大概就不用介绍了吧?当然,要介绍南京,必须要有南京本地的老师。他们是:凤子(下图左):自然之友体验师、森林户外探索教育师、华德福学校4-7年级自然版块资深教师;九年自然教育行业经验,组织策划数百场学校及社会自然教育活动;热爱山野并乐于同孩子们一起探索和了解自然。陈逸(下图右):足迹遍布全国,野外观察记录鸟类超过900种。两届南京震旦杯观鸟赛第一名,为南京首次发现斑脸海番鸭的鸟种新分布纪录;参与组织策划2019年长三角、2020年-2021年华东地区观鸟大年等公众观鸟大型活动,所摄照片视频多次被新华社、新华日报、江苏台、南京红山动物园等媒体机构采访和引用;希望通过自然观察带领更多人发掘发展家乡的自然生态之美。除了他们两,还会有一些神秘嘉宾和大家见面。这次游学团,我并不只是想带大家泛泛的感受自然,更希望大家了解“为什呢”。为什么现代动物园应该提升动物福利?为什么要做动物救助?为什么山里和水边的鸟类不一样?为什么稻田也能算生态系统?同时,我们希望让大家感受观察自然的方法。也许在下一次,你自己来到同样的自然环境中,不需要我们带你看,你也能找到乐趣。那么,这次旅行团的价格如何?单成人:3500元。双成人:6000元。一大一小:6500元。两大一小:8500元。一大两小:9000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报名:
2022年9月23日
其他

四川惊现龙线虫?反正我不信

午睡起床,我被一条新闻吓了一大跳。四川的小溪里,出现了麦地那龙线虫了!可怕的寄生虫啊喂!这个新闻一出,吓到了好多人。仅仅依靠视频、照片来鉴定物种,是一个不靠谱的事情,这是许多专业搞分类的朋友都会一再强调的事情。但这个热点事件刚发生,现在只能通过视频来鉴定,我必须得说一句:这个水里漂的线虫看着就不像是麦地那龙线虫。而且,麦地那龙线虫的防治比较容易。为什么?得从这种寄生虫的生活史讲起。麦地那龙线虫就是这玩意儿。图片来自npr.org。顾名思义,麦地那龙线虫是一种线虫。它主要出现在中东和非洲,是一种古老的灾难,有研究发现,古埃及人的木乃伊中,就出现过麦地那龙线虫的痕迹。这种寄生虫是如何进入人体的?过程相当曲折。首先,麦地那龙线虫的卵,需要被水里的一类小生物——水蚤——吞进肚子里。在剑水蚤体内,卵会萌发、长大,变成幼虫。接下来,需要有个人,喝下含有水蚤的生水,幼虫才会跟着进入人体当中。水蚤死在人的消化道里,幼虫会进入小肠定居,慢慢长大,和异性交配。交配以后雄性会死去,雌虫活下来,钻入人手臂、腿部关节或是骨骼上的结缔组织中,有时候能长到一米长。麦地那龙线虫的生活史。幼虫刚进入人体时,人啥感觉都没有。直到大约一年后,雌虫下定决心要离开,它们会移动到靠近皮肤的地方,制造出一个水疱。几天后,水疱破裂,会造成明显的灼痛感。这时如果把患处放到水里,就能极大缓解痛苦——这正是寄生虫所要的。遇水之后,雌虫会迅速从皮肤上露个头,释放数百万的幼虫,完成其生命周期。最坏的是,这个寄生虫会继续的呆在人的体内,任何试图将它抓出或是斩断的企图,都会导致它缩回洞中,过后在另外的地方钻出来。如果想要把龙线虫从人体里面弄出来,该怎么做呢?非常不幸的是,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治疗这种病。作为不是办法的办法,人们只能等待寄生虫探出脑袋,战战兢兢的将它粘在或是捆在一个小棒上,这样,它就会卡在皮肤上,无法回到体内。之后,每天慢慢的将这种蠕虫卷出来一点儿,慢慢卷,要不然容易断,大约要卷一个月,它才会彻底被拉出来。怎么样,看了这样的描述,是不是觉得很可怕?但是,如果你咂摸一下,就会发现一个事实:这麦地那龙线虫,并不想从人体内出来啊!那么,视频里那么些条线虫,是咋来的呢?难道是某个亚空间邪神在小溪上游施了个法,凭空变出来的?更何况,麦地那龙线虫非常细长,作为一种寄生虫,它们的身体擅长繁殖后代,弱于运动,因此看起来特别的瘦弱。而视频里的线虫,看着比较坚韧且粗,如果让我拍脑袋猜,我会猜它更可能是寄生昆虫的铁线虫。拍摄者:Michael
2022年8月15日
其他

太阳并不只是炙烤人类

很多年没有如此连绵的炎热了,去哪儿都逃不了,更何况我是从武汉去了南京,从一个火炉去了另一个火炉。这次去南京,我不只是逛了红山森林动物园,朋友还带我跑了几趟南京的郊野。是,南京这么大一城市,还是有荒野的。如今并不算很郊区的紫金山,游人如织,山里有不少野猪、獐子,晚上打着手电上山,能找到许多有意思的虫子;找个水沟,就有许多两栖类;至于鼬獾啊、黄鼠狼什么的小兽,也不是碰不到的。扁角叶甲、纺织娘和鞭蝎,怕虫不要向右滑。我还去了一个湿地。在塘边,我遇到了水雉。水雉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相对于常见的黑水鸡、白骨顶等一众水里的“鸡”,它要长得更纤瘦、飘逸。我以前是没好好拍过水雉,这次朋友带我去,我很兴奋。但我也没想到,我先看到的是水雉蛋。水雉的蛋,实在太显眼了。这些蛋通体褐色,要不知道是个野鸟蛋,你大概会认为是谁往塘里扔了几颗茶叶蛋。水雉下蛋的地方挺有意思,它们不做巢,会选择在芡实——也就是鸡头米——那带刺的巨大叶片中央产卵。芡实的叶片,直径能有一米多,稳稳当当的漂在水中央,要是我一脚踩上去,这叶片铁定沉。但水雉体重也就半斤,又有涉禽都有的长爪子大脚,它踩上去,稳稳当当,如履平地。不过,叶片再大也有边缘,更何况叶片也比较平,没啥能挡住滚动的蛋。在这种地方产卵有个风险:如果起个风,来个浪,稍微一颠簸,蛋会不会滚下叶片啊?确实,这是个难题。但是演化给了水雉解决方案:它们的蛋一头圆一头尖,就算滚动,也会绕着尖头转一个直径很小的圈,这样就不容易滚下去了。类似的蛋,经常出现在各种在悬崖石壁上育幼的鸟中。例如北极的厚嘴海鸦,会在六角形的玄武岩柱顶端生蛋,那地儿,比芡实叶可小多了。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中的厚嘴海鸦群,它们就在这样狭小的地方繁殖。蛋居于赤裸裸的芡实叶上,深色的壳会吸收阳光的能量,这会帮水雉节约孵蛋的能量。但在如此火热的夏天,这些蛋会面临另一个问题:太热了,万一熟了呢,那不真成卤蛋了!我也有这样的疑惑,没想到孵蛋的水雉,马上出现,给了我解答。只见它把身体浸在水里——这和它日常水上漂的动作完全不一样——还在不停的抖动身体,站起来时,胸腹带出一道水珠,然后快步走到蛋的上方,摇了一摇,将湿透、凉爽的羽毛,蹭在炙热的蛋上。这是在降温啊。这位爸爸——水雉是雄性孵蛋——非常辛苦。只见它也只是在蛋上凉了一两分钟,就再次迈步下了水,明显是觉得降的温还不够。如是再三,爸爸还是不满意,觉得开阔的芡实塘里饱受太阳直射,水温还是高,于是震动翅膀,飞到了旁边的芦苇丛里。过了一会儿,浑身湿透的它又飞了回来,继续凉蛋。水雉是种雌强雄弱的鸟,雄性的个头明显更小。个头大的雌性,会挑选自己的妻妾,在这个芡实塘里,看起来是一雌两雄的家庭。当然,雌鸟也不是生了蛋就不管了。我们发现,那只雌性在水塘里,承担了一些警戒工作。黑水鸡靠近了,打;喜鹊路过,赶,飞出了水塘区域也得跟一会儿。只是那喜鹊挺不服气的,站在了塘边的木桩上,看着面前的水塘。母水雉飞起来还是不如喜鹊灵活,它没法跳上木桩驱赶,只得气呼呼的站一旁看着。最终喜鹊还是飞走了。不知是觉得自己犯不着来水塘里找食,还是慑于水雉的压力。两只雄性在对峙。这两只差不多大,另一个个体明显大不少,所以,它两应该都是雄性。两只雄鸟的状态也不一样。凉蛋的那一只,身体状况明显比较差,它本该长长的尾羽不见了,脖子后面亮黄色的毛本该在太阳下闪着金光,也变得邋邋遢遢的。大概是因为照料蛋太累了吧。另一只雄鸟,看起来就是个刺儿头。它吃饱喝足后四处挑事儿,赶得黑水鸡四处逃散。妹想到,黑水鸡逃走了,它就跑来招惹正在孵蛋的同僚,不知是不是想分个大郎二郎的座次。水雉是鸻形目的,打起架来和鹤形目的黑水鸡还真有点像,全都是拿脚蹬。不同的是,水雉更加飘逸,喜欢跳高高再往下踩。那只老实凉蛋的雄性,就这样被踩到了水下。跳起来打!等水雉们打完,我实在热得不行,溜了溜了。如果天再热下去,那四枚卤蛋,能有几个飞往南方?我们来看更多图片吧:
2022年8月14日
其他

网红动物园园长被抓,又是游客的责任吗?

最近,关心动物园又经常上B站的朋友,肯定知道一个事儿:赫赫有名的克里米亚泰加野生动物园的园长被抓了。为啥被抓呢?有个游客带孩子去他们那儿玩,看老虎的时候,不知道咋想的,抱着孩子往前伸,结果小孩儿的手被老虎给咬了。我没粉这个动物园,但刷视频时经常刷到。所以也知道他们的场馆、饲养是个啥情况,简而言之没啥好印象。我回头又搜了一下,看了下他们的老虎展区。果然,我的印象没错:游客参观道和笼舍之间的隔离不够。于是我吐了个槽。没想到,一堆克里米亚野生动物园的粉丝,就到我这儿骂了。最搞笑的是,有位老师在我的评论里问了一句:动物园也有粉圈啊?然后他就被私信骂了。这些骂人的小朋友,大概是想不到,这种程度的辱骂或者说挑衅,完全没法让我们这些成年人生气,甚至还会感觉好笑。暑假作业做完了吗?都八月了。既然如此,那我扒一下这个动物园好了。最近比较忙,没太多时间挖太深。就先说下游客被咬这件事。本来,要分析这件事我还得去搜新闻,去多看几个视频,找出来出事儿的展区是哪一个,再来具体分析。没想到,今天这个动物园发了个自述视频,自己在出事儿的视频前比划了一下。这可太省我事儿了……我们来看截图:在这个视频里,园方自述:一个正常的一岁的小朋友,在这种环境里是不可能自己把手伸到笼子里面去的!就是她妈妈作死!大概他们的潜台词是自己不应该承担责任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戳这里来看看视频。但在我看来,这个视频难道不就是自己承认了自己的问题?这妈妈只要一伸手,自己就能碰到笼网了。关键点根本不在小朋友还是大人身上。这个笼舍的漏洞究竟是什么呢?是隔离不够。在这样的距离和隔离方式下,一个成年体型的人,可以轻易把手放到笼子上,乃至把手指伸到笼子里。然后,就会被猛兽咬伤。另一个视频里,他们园的员工还是园长亲身示范可以直接把手搭到笼网上。顺带一说,这个视频是这个人在展示说这头老虎特别凶。特别凶你还把手搭上去挑逗?正常的动物园会怎么做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加隔离的距离。复杂一点,可以在笼子上加脉冲电网,笼网前后栽种树篱或者加壕沟。甚至能直接把铁网换成玻璃。或者不动硬件,哪怕放个人看着呢。方法实在太多了,可以不花钱,可以少花钱,也可以多花钱,丰俭由人。在全世界,无论哪儿,都会有一些素质低、脑子转不过弯的游客。这种游客的存在是必然,无非是多少的问题。因此,动物园的设计必须要以他们的安全为下限,来圈定自己的安保设施。那一次著名的事件。在中国,也出过类似的事件。前几年,一个游客在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的车行猛兽区下了车,然后被咬死了。当时,有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游客作死。但其实不是的,这是动物园的安全设施不到位。在自己的动线设计里,留下了游客和猛兽能零距离接触的可能性,这叫什么,这叫安全隐患。我当年就详细写过一篇,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又双叒叕在猛虎身边下车?这不止是游客作死同样的道理:克里米亚泰加野生动物园这事儿,同样是不注重安全的动物园,遇到了糟糕的游客,两相碰撞,出了事故。你说动物园没责任?我觉得留下安全隐患的动物园,责任还要大一点。扩展阅读:北方老大哥的新标准:莫斯科动物园游记种类超级多,养得还挺好,这才配叫物种控的天堂
2022年8月1日
其他

居住在武汉小区里的貉,又生宝宝啦!

去年,我和武汉动物园救助中心的同事,在汉口某小区处置了一窝貉的警情。我们发现,这窝貉刚下崽,处于养孩子的关键期。走访小区居民,大家虽然有点怕,但也没觉得貉是威胁,或者受到了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们不建议抓捕,而是建议居民尝试和貉共存,并给出了几条操作指南。今年,这窝貉又下崽了!我又问了下拍摄视频的jeans先生@骑马莫喝酒
2022年7月3日
其他

我去拍了一个鸟塘

那天酒正酣,我随口对罗爱东老师说:“罗老师,我堕落咯。明天我要去拍个鸟塘。”罗爱东老师是西双版纳观鸟会的会长,他吸了口酒,说:“你这不是堕落,是坠落啊!”但我第二天还是去了。这个鸟塘,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旁边的山上,要开个十几分钟的车。车开到山底下,要换老乡骑着摩托带上山。我们去的人有点多,就来了两个骑着摩托的老乡。大家心一横,要不然一个摩托带两个人吧。然后第一个拐角就颠儿翻了车。还好我虽胖但矫健,短腿一蹬,站稳了。摩托也不快,就倒在了胯下。最终还是上了山,山上真好看。这是一个基诺族的小山村。基诺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最后一个被识别出来的,目前大约有两万多人,主要本部在西双版纳。他们的这座山,是一座石灰岩山,山上的植被还不错,但也有很多裸岩。在这个山头上,有一种在别处不太好见到的鸟。于是,这里就开了个鸟塘。待我们坐定,塘主打电话叫来了基诺族的副塘主。大哥吹着口哨就上了山,往石灰岩上撒了几捧面包虫,然后又吹了一会儿,就施施然下山了。可以讲,这塘守着十分轻松了。我们坐在塘里等了一会儿。天气不错,挺风和日丽的,我们下午也没有课,心情挺爽的。然后就飞来了一群蚊子。你说都会飞,蚊子咋就不像鸟儿那般让人喜欢呢?然而我也不敢放肆拍蚊子,要动静太大把鸟儿吓走了怎么办?还好,没过一会儿,林子里传来扑扇翅膀的声音,一只鸟飞了过来!这大概是一只灰颊仙鹟的雌鸟,它被塘主的面包虫吸引了过来,首先停在了树枝上,转着脑袋定位了虫子,观察四周,评估了风险,然后突然冲了下去,一口咬向虫子,马上转头飞了回去。哎呀,没叼到。如是再三,终于叼到个肥虫子上了树。很明显,小仙鹟非常谨慎。这是一个刚开的鸟塘,鸟儿们还没有适应,对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还有点怕。不似有的成熟鸟塘,人随便拍,鸟儿随便吃。但只要想,就还是能够拍到这样快速的瞬间。只是,这样的照片,拍出来又有什么可喜的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叼着的面包虫是人放的。这样一来,片子就落于下乘了。自然摄影有伦理。伦理当中,最重要的基线,就是拍摄要尽可能不干扰被拍摄的动植物。为什么呢?一方面,干扰可能对被拍摄对象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大家肯定见过那些毁巢拍鸟的垃圾。另一方面,拍动物重点是行为和生态,一干扰,展现出来的行为,身边的生态,也会产生差别。而鸟塘,会100%的对鸟带来干扰,毕竟有诱拍啊。所以,鸟塘拍摄不容于严肃的生态摄影中。那我为啥还会来这个鸟塘呢?因为这个鸟塘,是版纳植物园开的,塘主就是版纳植物园里研究鸟类的老师。这个塘,是版纳植物园的扶贫项目之一,而且,扶贫不光是扶贫。版纳植物园的赵江波老师告诉我,这片区域是狩猎鸟类的重灾区。以前特别穷的时候,当地人打鸟是为了补充蛋白质。后来生活好了点,捕猎中食物的需求低了很多,玩乐的成分高了一些。重灾区之重,能到什么地步呢?绣眼那样指头大的鸟,猎人也打,火铳用霰弹,一打打一片。要管还不好管,因为多民族的边境区域需要管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如果在这地儿搞一个鸟塘,让村子靠观鸟赚上了钱,那事情就不一样了。以前,鸟死了,大家才能吃饭、赚钱,那么鸟就会死。但现在,鸟活着,大家才能吃饭、赚钱,那么,傻子才会打鸟。而且,如果有外人来打鸟,村里人可绝不会允许。你看,不那么好的诱拍,但也带来了保护。这件事儿的关键,是得让拥有鸟的社区通过保护鸟赚到钱。拍摄者:芯王。图片转载自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微信公众号。这个鸟塘,叫银厂鸟塘。鸟塘里最重要的明星,是灰岩鹪鹛。这种鸟看着挺黯淡的,特别喜欢石灰岩山的环境。版纳植物园的老师们,在设置银厂鸟塘的时候,就特别注意了林间裸露的石灰岩环境,在林地边缘的石灰岩上,人工垒了一个小水塘。这种环境里,水特别少。小水塘的吸引力,可能不弱于面包虫。可惜啊,我在塘里待的时间很短,又是中午到的,再加上一些你们懂的运气原因,我是没遇到灰岩鹪鹛的。红喉歌鸲。拍摄者:赵江波。图片转载自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微信公众号。这个鸟塘,和那种单纯拍美照的鸟塘还有点不一样,它的重点是拍摄特殊环境里的特有鸟类。这需要建塘的人有足够高的眼界,还需要维护塘的人有能力识别各种鸟。恰好,有打鸟文化的基诺族人,是认鸟的。他们的传说和故事,和鸟相关。在以前,这种关联在于狩猎。后来,不能打或者打不到鸟之后,下一代青年基诺族人就忘了怎么识别鸟,也忘了那些传说和故事。但现在,如果观鸟又流行起来,基诺族人又可以靠鸟赚上钱,那么,他们的下一代会捡起识别鸟的技能,重新开始传说和故事的传承。如果你想去这个鸟塘,看看山上的薄雾和石灰岩上跳动的小鸟,可以联系版纳植物园预约。预约入口在这里→灰岩鹪鹛鸟塘免费开放啦~看,现在还是免费的。文章最后,我再打个广告。版纳观鸟会的会长罗爱东老师,在西双版纳州首府景洪的市中心,有一栋三层别墅。最近,他把别墅改成了民宿,他自己住三楼,客人住一二层。作为一位研究热带动物的科学家,罗老师的小院很有特色。在一楼,有他的摄影展——他是全中国第一位用手持相机拍到野生鼷鹿的摄影师(那我有可能是全中国第一个在印度动物园拍印度的鼷鹿的摄影师),拍摄了多年的野象、白肢野牛,又拍摄了大量野生鸟类,他的影展和影集都很好看。小院里的各个房间也都很有梗。例如,有个房间的主题是多肉,打开阳台的房门,阳台上就是许多多肉,可爱极了。当然,整个民宿里最吸引人的就是罗老师。如果你对热带生态有兴趣,想去西双版纳感受一下大自然,那么,首站放在景洪,住在罗老师的小院,向他请教一下版纳怎么玩,哪里看动物,哪里看植物,你的行程会精彩得多得多得多得多。感兴趣的朋友请戳下方小程序,存一下,下次去版纳的时候记得选~
2022年4月27日
其他

这座佛寺喂养了一大群熊,周围的熊害竟然消失了

《不可思议的野兽》第一季,终于来到了最后一集:西藏棕熊。我终于可以说一说这些熊和这一集拍摄时的故事了。这一集,是整季当中最刺激的一集,因为,我们在毫无防护的情况下,和熊近距离相遇了。有多近呢?最近时大概只有5米,而且不是一头熊,而是一群熊。关键我们并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这是个啥情况呢?如果你关注我有个几年,那一定知道我特别害怕西藏棕熊。在中国的野外,有三种猛兽最为危险。第一种是老虎,第二种是大象,第三种是棕熊。但是,我并不害怕老虎和大象,因为它们的数量特别少,分布范围很狭窄,在野外几乎碰不到。但是棕熊不一样,数量很多,尤其是在青藏高原上更可以说是常见。最近几十年,西藏棕熊好像是更可怕了,它们开始频繁扒人房子,这就大大增加了与人相遇的几率,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伤人乃至杀人的恶性事件。每次到青藏高原出野外,我都特别怕走山路的时候拐角遇到熊,那可就报销了。扩展阅读:杀死袭击人的熊,不足以解决熊的问题所以,当我听说玉树有一个大寺,有一群熊天天吃僧人剩的饭,且从未伤过人的时候,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暂且称这座寺院为“熊寺”——请寺里的师父们原谅我的狂妄和无礼。熊寺在玉树乃至青海颇有名气,一方面源于其佛法的传承,一方面就是因为那群熊。然而,我们实在不想引来一些奇奇怪怪的人,打破师父们的清修和人熊之间的和谐,所以执着于不在此篇文章和我们的纪录片里明说寺院的名字(虽然可能没什么用)。请各位见谅。既然产生了兴趣,那就一定得去。我们的车穿过平坦的草场,顺着坑洼不平的土路进入一条山谷,两侧的风景迅速发生了变换。山谷上,是一片片森林,牛群闪烁其间,只可惜见不到冯巩。玉树的环境何其多样,在这里你能找到深邃的峡谷,能找到柔和的草原,在某些高海拔区域甚至还有生产力低下的荒原。而这里,是温馨的林地,有小溪潺潺,偶然间跳过一只马麝,告诉我们这里的环境和生态,和谷外全然不同。正是这样的山间林地,是西藏棕熊最爱的栖息地。棕熊最爱的栖息地干废了我们一台车。顺行绕过一座白塔,就来到了熊寺。寺里的师父们刚结束下午的功课,坐在门口闲聊等食堂开饭。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表达了自己的来意。有几个小师父看到长枪短炮,告诉我们来早了,不过来了就来了,反正他们等饭也没啥事儿可以做,就带我们看看寺吧。于是分头拉着我们把寺里的几个大殿全部逛了一遍,附赠讲解,甚至还带我们蹭了个饭。藏传佛教不忌肉,熊寺的食堂真好吃。晚饭吃完,几位小师父收拾了食堂的剩饭,全部倒到了寺门口的一个泔水桶里。藏獒们马上围过来开饭了。带我们逛寺的几个小师父,也就20岁左右,在熊寺佛学院上学,跟我们上大学差不多。他们看了看天,觉得时候还早,说熊且得要一会儿才来,要不然去打篮球?那时我们的心都在熊身上,篮球肯定是不能打的,只是一心等熊,等熊,等熊。小师父们大概觉得拍片好玩,也坐在寺门口跟我们一起等。我们聊了起来。他们告诉我们说,晚上无聊的时候,他们常会在寺门口等熊。熊看无聊了,回去可能就温习下功课,或者打打游戏。啥游戏?王者荣耀啊。所以,你真的不能确定是什么人在和你打游戏。这里得说一下寺门口的环境。熊寺的山门不太高,台阶顶端距离门口的广场,高差也就两三米。小广场的左侧,有几条山路连着熊寺的后山,那里就是熊的栖息地。每天自黄昏到深夜,熊会下山来捡东西吃——那些食物本来是寺里拿来喂狗的,后来没想到引来了熊。熊寺的熊,就是被狗食吸引来的。这一点让人有点啼笑皆非。最早的一头熊是8年前来的。一开始,师父们也很害怕。怎么办,熊会不会伤人?有问题,那自然是问活佛了。在沉思之后,仁波切作出了开示:如果我们不伤害熊,那么熊就不会伤害我们。于是,大家决定和这些熊共存,甚至在每日的剩饭之外,单独会再加许多糌粑给熊加加料,庙里供佛的贡品,乃至精妙绝伦的酥油花,在供奉结束后也会全部拿去喂熊。给熊上贡。这地方是个平台,拍这张的时候寺里在修房子,所以这里堆积了一些建筑垃圾。这些熊竟然真的没有伤害过师父们。不光如此,这8年来,周围几个村从未有人被熊伤过,甚至连熊扒房子的事儿相对于玉树其他地区来说都要少很多。活佛的开示简直是先验。能有这样神圣吉祥之决断的高僧,肯定是一位慈悲智慧的大德。在小师父的指引下,我们拜见了寺里的仁波切。上师听完介绍,摩着我们的头顶说:“啊?你们是来拍熊的?那为什么不拍我?我和熊一个身材啊?”这一刻,我仿佛穿越到了植物椿老师的动画里。然后就更搞笑了:你们想象一下,一位慈眉善目、身材有福的大和尚,在我们采访小师父的时候,像一个猫头鹰一样蹲我们后面,脑袋探来探去笑嘻嘻的偷听是个什么画面?这画面,仿佛就是班主任躲在教师后门的窗户旁,偷看学生上课乖不乖一样。不对,这还不是班主任,人家是校长。聊着聊着,天色暗了下来。高处盯着山上的摄影师突然在对讲机里喊了一声“上方来熊了”,我们这些外人突然就紧张了起来,马上站起身拿好相机准备开拍,顺带看了看身前身后保证需要后撤时自己不是离熊最近的那一个。现场的气氛似乎突然就凝结了,小师父看我们这么紧张,笑着说没事儿的没事儿的,熊不伤人,咱们身边躺着的那个狗可比熊危险多了咬人可凶了!好像是被安慰了呢!气氛就这样凝重了十几分钟,突然狗子们都冲了出去,狂吠着往山上窜。山头上传来更雄浑的一声吼,对面楼上快门响起来一片,几只川西鼠兔鼠窜回巢,一头大熊下山了。好大熊!牙似精钢口中藏,爪如镔铁磨石上。肩挑哈达祥云飞,正是山中棕熊王。只见这头大熊自信又焦急的冲下山坡,爬上矮墙,一脑袋就扎到泔水桶里。再一抬头,脸上已经被糌粑浆染成了白色,再深吸一口气,继续把脑袋扎桶里捞干的去了。看到这个画面,寺里养的几只大狗那个气啊!那熊吃的,可不是狗的食桶!几条狗狂吠着,一边吠叫一边回头看人的反应,见人都没有离开,领头的两条大狗突然来了勇气,冲上前去对着熊贴脸叫。汪汪汪!熊根本不理。倒是我们,嫌狗抢了镜头。也确实,大概今天人多,狗叫得比较欢,万一把山上的熊惊得不下来怎么办呢?寺里的几个师父似乎看出来狗有点干扰,要不然干脆是自己觉得狗叫有点烦,于是跑到狗身边,想把狗拽回来。没想到狗不听,犟了起来。师父们更犟,干脆一人抬前腿,一人扯后腿,把一条几十斤重的黄色大藏獒给抱回寺里了。狗子脑袋一歪,无辜又惬意的任人抓抱。不是说这家伙凶得要命吗?原来也是看人下菜。在这个过程中,架狗的师父们离熊最近只有两三米,熊不能说是无动于衷,只能说是懒得理了属于是。胡噜完半桶糌粑、剩饭、西瓜的混合物,这头大公熊吃饱了。满意的摇晃着上了山。此时,天色已经几乎全暗了下来,气温逐渐降低。我们依旧等在寺门口的台阶上,想继续等熊下山。小师父们陪着我们聊天,告诉我们,最早来吃剩饭的是头母熊,它生了孩子,现在小熊也有自己的孩子了,八年间,有了三代,可谓是熊丁兴旺。我问师父,你们怕熊吗?有个小师父说,怕啊,但是天天见就不怎么怕了。这个小师父有次上山,在一个狭窄的路口一转弯突然遇到了棕熊,人熊之间也就一两米,棕熊懵了,他也懵了,但想起来活佛的开示,小师父决定尽量保持不动。那只棕熊直起身,大吼一声,然后脑袋一转,回头换了条路,走了。小师父认为,那时自己穿着藏红色的僧袍,熊是认得自己的。聊着聊着,聊得没话了,都还没有第二头棕熊下山。眼见气氛有点冷,有个小师父提出:要不然咱们去拜拜佛,拜完佛熊就来了!眼瞅着短时间内熊好像是不会下山了,闲着也是闲着,我们一行人就跟着小师父们进了佛堂。导演和摄影师特别虔诚的拜了拜,祈求佛、菩萨和祖师们保佑,请熊下山好让我们多拍拍。然后,我们就又回到了寺门口。崽儿。你猜怎么着,没过多久,藏獒们突然狂吠着往山上冲,熊又下山了,而且,这一次是带着两个崽儿的熊妈妈!只见熊妈妈顶着藏獒的狂吠推进到了食桶旁边,两只当年的幼崽还有点怕狗,但狗又不傻,怎么可能真的上去啃一口,也就吓唬吓唬了事。没一会儿,熊妈妈和熊孩子都顺利的吃上了。我琢磨了一下,拜佛的作用,从唯物上讲大概就是把我们从门口引开了。摄制组还是有几个人的,待在寺庙门口不走,会让熊们感到不安,反正食桶不会走,干脆等人走了再来吃好了。然后我们去了佛堂,熊就下了山。接下来的事儿让我们更为吃惊。那几只藏獒突然抛开这三头母子,向屋后奔了过去,狂吠着迎接几个黑影。竟然又来了三头熊,又是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这次的孩子大点,应该是头一年的崽。它们更加强悍,大吼着把前面三头熊给逼开了,占领了食桶,大吃起来。之前那个妈妈,心有不甘,想夺回食桶,奈何孩子太小了,不能形成助力,更没想到的是,楼上的师父们听到熊打架,不知是为了好玩还是为了劝架,开始往楼下扔苹果,瞬间把那两个当年的小熊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妈妈一个熊打人家三个肯定打不过,自己吵吵也没意思,于是讪讪的站一边,想凑一起吃两口。“嗷!”远方的黑暗中突然又传来一声大吼。两个妈妈和它们的孩子都是一愣,顾不上吃,转身面向黑暗,抬起头来,嗅探着空气中的味道。狗狗们也不叫了。我们也被这一变故给惊住了,又怎么了?只见山路上的碎石纷纷下滚,又有熊嘶吼着下了山。黑暗中,显现出一颗硕大的脑袋,然后是高高隆起的肩膀,浑圆的屁股,这是来了个大个头的雄性。那个带着当年幼崽的妈妈,招呼着孩子转头就跑,另选一条路上了山。后来的妈妈,不想放弃刚到手的食桶,转身对着大公熊狂吼了起来,身边两个孩子怯生生的,想上去帮忙。大公熊带着霸道冲了过来,张开了血盆大口……它开始和熊妈妈对着吼。很明显,大公熊的个头更大,吼声也更自信。说时迟那时快,旁边狂吠的藏獒忍不住了,有个胆儿最肥的冲了上去,凑热闹般的给大熊的屁股上来了一口,也不管那一口咬到啥有没有用就赶紧跑开了,这一口大概能让它吹一年。趁这当口,这母子三个退到了之前那三个母子接受僧人投喂的地方,师父们的劝架苹果又扔过来了。大公。胡吃海喝了十几分钟,大公熊转头回到了山上。我猜它大概是有几分不满意的,因为来得比较晚,桶里应该剩不了多少东西。那母子三个熊,又回到了泔水桶旁边,想再捞点干的吃。今晚这熊看得可实在是一波三折。刚才这些熊的行为,可实在是十分……不一样。北京大学的博士生李雪阳的项目点就在这条山谷里。据她观察,熊寺这群熊的行为,和一般的野熊不太一样,它们似乎发展出了一套类似于“礼仪”的东西,互相之间,如何避让,谁有权先吃,有可能是有个排序方法的。这种现象,和北美鲑鱼洄游季节聚集起来的棕熊类似,那些棕熊也因为食物充沛而聚集在一起,也需要有“礼仪”。熊看得差不多了,天也越来越冷。这时,寺里的大管家出现在我们身后,邀请大家去寺内喝茶暖暖身子。管家大师父倒着茶,不紧不慢的诉说这几年来熊的故事。他告诉我们,寺里在山上还建有一个闭关所,那是大师父们闭关冥想的地方,日常供奉的东西,只要可以吃,他们都会放在门外留给熊。有的熊就这么留下了,在闭关所周围守着。有一次他在闭关所修行,晚上出门透透气,听到有声音,定睛一看是个小熊崽子蹒跚的走了过来,在他身边打着滚玩儿。没一会儿,崽子的妈妈喘着粗气走了过来,咬着崽子的后脖颈给带走了。管家大师父聊到这些熊,仿佛是在聊寺里的护法。我没好意思问,他看到护法会不会害怕。喝完茶,时候也不早了,管家大师父不舍的送我们出门。走到大门口,大家突然发现,那两头带着孩子的母熊都在,小熊在门口的广场上玩成一团,看起来特别可爱,只不过刚好挡住了我们上车的路。看到我们的迟疑,管家大师父让我们别担心。他正了正身上的僧袍,打开铁门,精瘦的身体站得笔直,炯炯有神的双眼望向那几头熊,只是来回一扫,你猜怎么着,那些熊掉头就跑,把路给让了出来。简直就是教导主任到网吧里抓学生的架势啊!于是我们就离开了熊寺。这是个我还想一去再去的地方。熊寺喂了8年的熊,聚集起了18个个体的大群,这8年里,周围几个村从未有人被熊咬伤,当地的熊害,仅限于不太多的若干次扒房子或者毁青稞田。而在玉树其他的地区,熊伤人乃至杀人的事情层出不穷。这样的现象,能完全归因于投喂吗?不会这么简单。熊的和善,是因为食物吗?这里的食物充沛且规律,足以改变熊的行为。和喂食的方式有关吗?熊寺的泔水桶从不挪位置,熊们大概是认准了地方,就不在别的建筑旁找吃的。那社区环境呢?这片山谷里的居民大多是农民,会选择聚集而居,房子都建在一起,相对于牧区分散的建筑,这些房子对熊来说也不是个好目标。还有一些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一头西藏棕熊的领地可达上千平方公里,这18头熊并不是都一直待在寺周围的,在别的地方,它们的行为是怎样的呢?目前,18头熊能够和谐共存在熊寺周围,但熊寺的喂食,明显增加了幼崽的存活率,如果熊越来越多,还能继续和谐下去吗?只有时间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能够给我们答案。如果能找到答案,或许会给青藏高原上愈演愈烈的人熊冲突带来一种比较特别的参考思路。看完了故事,接着再来看看我们的纪录片吧:没法去熊寺看熊,还能怎么看呢?看我翻译的《生于寒冰》啊!这是一本由极地生态摄影大师保罗·尼克伦翻译的极地摄影大作,其中有大量北极熊的照片,有的萌,有的酷炫,特别棒!这本书依旧在双十一折扣,在当当上只需94元,结账时输入优惠码STPMDT还能再减10元,可以说是特别便宜了!购买请戳:
2021年11月8日
其他

鄂尔多斯雪豹:咋地?我得在动物园里见客了?

这个月初,内蒙古救助了一只雪豹。这个个体很神奇,出现在了大草原当中——这不是它们的典型生境。这只倒霉家伙可能是一个处于种群扩散前沿的个体,走错了路,下了山没找到回去的路。其实,这也不算特别难以理解的一个事儿。在新疆,野保工作者还曾记录过雪豹溜达到沙漠旁边。后来,这只雪豹就被救助了:那时,新华社的新闻明确写了:“这只雪豹身体状况良好……待雪豹达到放归标准后,工作人员将对其进行野外放归。
2021年9月20日
其他

集中秀一下最近遇到的一大批小可爱

那天,我们在赶路途中遇到条小河,突然发现,前方河边有个动物在盯着我们看。嚯,一只马麝在过河!真是个漂亮的小东西!麝就是能出产麝香的那一类动物。它们后腿长、前腿短,耳朵长,我觉得它们看起来特别像袋鼠。
2021年9月7日
其他

七个夹子的归宿

书接上文。六月底,同为荒野新疆志愿者的牧野,拉着我给优酷拍了套小纪录片。那几天,我们在北京拍摄了野生的红角鸮、纵纹腹小鸮和豹猫。拍豹猫,其实去的就是京郊的一座野山。刚上山不久,我们就遇到了一桩扯淡的闹心事……上山途中,我们走在土路上,突然遇到一块凸起于路边的大石块,石块上方还挺平。我,经常开玩笑说自己是野生动物屎学家,当时就灵敏的感觉到,嘿,这个地方肯定是动物们集体拉屎的气味社交平台。往石头上一爬,果不其然,大的小的,有尿酸的没尿酸的,各种屎都有。当我拿出手机拍摄这个社交平台的时候,突然牧野喊了一句:“哎!你看那是什么?”擦,一个兽夹?看起来还特别新?在以前,稍微有点道德观念或者说不傻的猎人,都不会在夏天放兽夹。为什么呢?兽夹又不会发短信,夹到了动物,下夹子的人不可能马上知道,动物死了,在夏天会很快腐烂,猎人上山去收时只能收到一具腐尸,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在近些年,很多放兽夹的人都是好玩,或者过分贪婪,根本就不在意季节。感慨完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们顺手把夹子给拆了,嗨,爬个山还有纪念品。继续上山,往前走了十米,突然同行的猫盟志愿者李大哥又喊一句:“哎你们看这是什么!”卧槽,路边又有一个夹子?等等夹子上有个什么东西,我看看,啥玩意上面还有一块鸡翅根?啥玩意?谁下夹子还放肉啊?下夹子不都是无本生意吗?再综合这夹子放的位置就在路边,没遮没挡的,这也太业余了吧?顺手把夹子拆了,鸡翅根留给野生动物。我们一行人往前又走了十米,然后……路边怎么又又有一个夹子!夹子旁边还是有鸡翅根!拆!我们一行人往前又走了十米,然后……路边怎么又又又有一个夹子!夹子旁边还是有鸡翅根!拆!我们一行人往前又走了十米,然后……路边怎么又又又又有一个夹子!夹子旁边还是有鸡翅根!拆!我们一行人往前又走了十米,然后……路边怎么又又又又又有一个夹子!这次没有鸡翅根了,但是……夹子夹到了一只……家鸡????我觉得这只鸡和我们一样懵逼。怎么办,拆吧,把鸡给放了吧。鸡的腿明显是打伤了,但跑得还是挺快。等等,山里怎么有家鸡?行不过三十米,我们就找到了答案。这进山的入口处,不知道怎么多了一个养鸡场。随行的大哥就去找看场子的大哥了。大哥一看有人来了,很热情啊,咱们随口聊了几句,就开问了:“大哥!有人在你这场子周围下兽夹!我们找到了六个!其中有一个还夹了你家鸡!鸡还活着,我们给你放了(忍住没说你快谢谢我)!你快想想,最近有没有奇怪的人在你这儿附近晃悠?”大哥挠了挠头,终于还是说话了:“啊,夹子啊,是我放的。”养鸡场的鸡,确实是上好的走地鸡。每天在山里的灌丛中穿梭,寻找种子、虫子果腹。一只只的,个头很小,毛色很亮,步伐很快,甚至还会飞。一群鸡飞到我们身后松树的树枝上,树枝近乎水平,一排鸡看着下方几个人,咕咕咕。后来我们问了下,一只能卖一百多块钱呢。场面尴尬住了。还是地头蛇李大哥脑子转得快。只见他脸色突然变得严肃,声音变得沉稳:“你放了几个夹子!”看场子的大哥又挠了挠头:“七……七个吧!”“到底几个!”“七个,七个!前段时间有野猫来我这儿抓鸡,我才在大集上买的夹子!就七个,七个!”“哦……我们才找到六个,还有一个在哪?”一瞬间又无言了。那边山上的野杏挺难吃的,酸涩得一如当时的沉默。说真的,这大哥是初犯。我从未见过放得如此烂的夹子,目标没抓到,抓到了自家鸡。大哥的态度也挺好,于是,我们跟他约好,这夹子我们要收走,但我们要上山,拿着重,他得把另一个找来放一起,我们下山拿。下山之后,大哥没看到,夹子确实拿到了七个。哦对了,我差点忘了说,我们当时上山,是为了给几台红外相机换卡和电池。那个山头的野生动物非常多,豹猫、貉、果子狸都常见,野猪也不少,算是猫盟在京郊的明星点位了。开头我和大家说的小纪录片,第一集也上映了,大家可以看看:小小剧透一下:第一集中大家可以吸猫哟!(还没发的第二集也可以!
2021年8月20日
其他

酷热的天气里,这8张极地美图能沁你心脾

而这本《生于寒冰》,就是保罗·尼克伦作为生态摄影师十五年来的作品大集结。在这本书中,你能看到极地的严寒和生命的炽烈,以及尼大师对自己所爱事物的狂热——这三者造就了终极之美。
2021年8月9日
其他

杭州3豹出逃,有1大1小2个疑点

也许,上一次猫科动物有如此高、如此长久的热度,还是2007年的正龙拍虎。2021年的春夏之交,一个月之间,先有黑龙江边境来虎被人抓进了东北虎园,后有杭州野生动物园跑了3只豹。猫科动物两上热搜,每次都霸屏了好几天。无怪乎有人说:野生的老虎被人抓进了动物园,人养的豹子在山里跑,全乱套了!就此次豹子外逃事件,我认为尚有一大一小两个疑点。咱们先来说小的疑点。5月8日,杭野三豹外逃事件彻底爆发,当地组织了队伍上山搜寻。其中一支叫杭州红十字狼群救援队的队伍,带着“搜救犬”上山找豹。下午,突然若干条视频被转发了出来,几条狗咬住了豹,第二只豹就此落网。然而,有媒体曝出消息:搜救队队长证实豹子被狗咬死了。这条消息旋即被辟谣,官方称这只豹子是被打了麻药,后来已经醒了过来。但马上有人注意到,早上进场的所谓“搜救犬”,以及网传视频里的那些咬住豹子的狗,都是大型猛犬,例如比特犬。这样的大狗,是被培育来当斗犬的狗,伤人、杀人的事儿都不少见,为什么会成为“搜救犬”?这样的搜救犬,真是去“搜救”豹子的吗!最搞笑的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搜救队的发言人一口咬定:狗没有咬豹,是豹咬狗。所以,这个小号的疑点就是:这是一支什么搜救队,竟然会用烈性猛犬当搜救犬?不过,当地都找来了这样一直搜救队,也确实能让人感觉到事情紧急。毕竟,跑出来3只豹子,周围民居并不少,事急从权,从到极不专业的程度,好像似乎大概也不是特别不能让人理解的样子。但问题是,是谁让这件事变得如此紧急呢?当然是让豹子逃出来的杭州野生动物园。在这起事件当中,杭野的饲养管理当然有漏洞,但我认为,让豹子逃了出来,只是次一等的责任,还有另一个更大的问题。新闻媒体1818黄金眼梳理了此事件的时间轴,大家可以看一看:我来给大家画个重点:5月2日下午,杭州转塘茶农祝师傅,在村子后山上发现一只豹子。5月2日,朋友们,5月2日。祝师傅是在午潮山上拍到的豹子,那地方离杭野不远,山地不大,周围一圈都是居民,也已经很多年没有野生豹子了。那个个体,就是杭野出逃的豹子之一无疑。5月2日下午,这豹子就已经出现在山上了,那么它们最迟是在5月2日逃出了杭州野生动物园。豹子不是鸡,个头大,还是国一,少一只都一目了然,更何况是三只。这三只豹子外逃,就算是晚上逃出去的,隔了一晚上,第二天也肯定会被园方发现,他们如果说自己真不知道自己的豹子外逃,我不信。但是,直到5月8日早上,事情已经彻底捂不住了,杭野才发公告,说因为安全原因必须得闭园。既然豹子已经外逃,说明园区有安全风险,为什么不早闭园?午潮山周边地图。更可怕的是,豹子逃上的午潮山,周围有不少居民,它本身还是个森林公园,是有游客的。五一本来游客就多,山里有豹子,游客和当地居民不知道,这是多大的风险?杭州野生动物园有没有瞒报?这才是此次豹出逃事件中最大的疑点,也是比饲养管理有漏洞更加大的责任点。截至本文推送时,第三只豹子还没有被抓到。希望它能安全回到动物园里,不要受到太多的惊吓。
2021年5月8日
其他

别让完达山一号,变成完犊子一号

如果说,最近哪头野生动物最受关注,那必然是黑龙江密山的那头东北虎“完达山一号”了。4月23日早,这头东北虎闯入黑龙江省密山市某村庄,当日晚间被捕获,并转移至横道河子的东北虎林园。它将接受长达45天的隔离检疫,目前它已经开始进食、排便,眼伤也有所恢复。根据发现地,它被命名为“完达山1号”。但网上关于它的疑问越来越多:为什么要隔离45天?45天之后,它会被放归野外,还是被留下来圈养?4月27日晚,我在微博上组织了一场连麦直播,聊了聊这只东北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果壳为这场直播做了个整理,以下是文字整理版。如果想看全程视频回放,请戳阅读原文。老虎进村:应该麻醉抓捕,还是让老虎自行离开?花落成蚀:老虎进村的那天下午有一个当地媒体的直播,当时有好多人跟着老虎走了一段时间,甚至放了一台无人机跟拍老虎。我们对直播非常不满意,特别担心老虎在直播过程中被惊吓。因为对现场直播的抨击,我被打成了地域黑。圆掌:我从视频里看到老虎有攻击车辆、攻击人,不过这些行为并没有捕猎的因素,纯粹是应激状态下的自卫,展示能量,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动物应激分不同情况,虎相对好一些。越是食物链顶端的动物,自信心越强大,应激性越小;体型越小的、平常本来就处于食物链下游的动物,反而更容易应激,更容易伤到自己。隐藏起来的东北虎丨截自央视新闻大猫:当野生老虎靠近村子,最应该做的是把村民赶紧弄回家;然后把村子堵上,别让老虎过来;同时留一个出口,让老虎赶紧走掉。当时它如果往南边走,就能到山里去、远离村庄。如果从一开始就想把它逮住、把它围起来,这对老虎来说肯定是个惊扰。这种大型食肉动物,一旦受到惊吓,它会反击的,这对于在场人员非常危险。花落成蚀:为什么会判断它攻击人、攻击车的行为都不是为了捕食呢?陈老湿:老虎逮猎物时,通常一开始会隐蔽接近,然后迅速把猎物放倒。它捕猎一定是为了吃,但那天它把人推倒就走了,这肯定不是捕猎,而是应激条件下的攻击行为。被麻醉的东北虎丨截自现场视频圆掌:不让东北虎自己离开、而是选择麻醉,我倒认为这个处置是对的。没有及时对周围整个村子进行非常严格的控场,这一点的确是失误。但让虎自己离开,在猛兽救护里基本不会这么操作,因为它离开后的行为是不可控的。如果它朝南走,有没有疏散南边几公里内的所有人员呢?如果它上山了,那个山人要是上不去,没办法后续跟踪;万一它又回来了,风险非常大。用麻醉枪麻醉的小鹿。丨
2021年5月1日
其他

又双叒叕在猛虎身边下车?这不止是游客作死

这还不止,2016年3月3日,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一名园区动管部经理在大象馆内死亡。后员工表示,因大象处于发情期,经理在给大象喂食、打扫象舍时,遭大象踩踏致死。这还是工作人员作死,而且是经理作死?
2021年4月14日
其他

动物园里的事故,全都是且只是人的错

想了想,上海野生动物园那事儿还是得说一下。10月17日,沪野发生了一起惨剧,一名园区工作人员在猛兽区遭受熊攻击不幸死亡。随后,沪野启动应急预案,关闭了猛兽区。目前善后工作仍在继续。目前,尚没有该事故的详细报道,事情的全貌并没有得到披露。财新网采访了数名当天曾前往沪野猛兽区的游客,这些游客提供的信息显示,事故区域内出现了小型发掘机、园区工作人员的小车。综合一些流传在网上的视频、图片,遇袭的工作人员,明显是在没有将猛兽清场的情况下进入了展区。于是,悲剧发生了。昨天这事儿刚发生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张图。这图其实不是为这次事件做的,而是为几年前的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吃人事件的旧图。有个账号莫名其妙的把它发了出来,就为蹭个热点。这张图里最莫名其妙的部分,莫过于“动物伤人的两大原因”。其中的一个,赫然是“动物情绪失控”。竟然锅就甩到动物身上了。在野外,人和动物之间没有屏障,有时候人被动物伤害,还真就不是人的责任。今年年初,有两次熊袭击人的事件,当时我做过一个视频:这两次惨剧,是受害者的错吗?我不这么认为。但动物园不一样。动物园是一个人工环境,需要给游客、工作人员提供安全的保障。在一个正常的有足够防护的动物园,动物啥状态都不会伤人。只要是动物园的事故,错只会在人,不会在动物——要不就是有人作死,要不就是动物园的设施、制度不完善。目前,动物园针对游客的安全防护,尽管有少数动物园还有一些极为低级的漏洞,在多数情况下都还算是比较完善。但是,某些动物园,尤其是野生动物园或是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小型动物园,针对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措施依旧有问题。有问题到个什么地步?咱们来看个视频:这完全是不把人当人用。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前两天网上不还有个衡水野生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当着母象的面和小象打架玩。那真是嫌命不够长。象、大猫、熊等大型猛兽,你不能预判它们不会伤害你,也不能假定拿着根棍子就能吓阻它们。在不同生理、心理的情况下,动物的行为和对人的反应都会不同。在这样的前提下,最安全的防护措施,就是不让动物和工作人员直接接触,动物和人之间得隔开,得有防护性能足够的笼网或栏杆。更不能在动物没有清空的情况下,进入猛兽笼舍。否则,总有一天会出事故的。出了事故,就是沪野这样的大事。沪野不是草台班子,他们都会出这么大的事儿,好多动物园也有风险。希望这次事故能有详细的报告披露,以为整个行业的殷鉴。花蚀的人间观察我是花蚀,曾经研究鸟类鸣声中的方言现象,现在是个独立撰稿人、半吊子生态摄影师、狂热的神庙迷和金属党。出版过几本书,爱写点自己关心的东西,关注啦你就知道了。长按关注
2020年10月19日
其他

假如一座博物馆里出现了多件高仿

在国内,南亚和东南亚的造像、古建筑方面的研究,是冷门中的冷门。当我们这些爱好者,突然发现了还有别的人喜欢这东西,会特别高兴,互相引为知己。我相信,任何一个待在冷门圈子里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当我突然听说深圳出了个私人博物馆,专门收藏南亚和东南亚的造像,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有多高兴。这座博物馆,名叫深圳市梵亚艺术博物馆,号称“藏有500余件(套)来自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柬埔寨等国的古代佛教雕刻艺术精品,填补了中国以国外佛像艺术的专题类博物馆的空白。”这样的博物馆,我当然不能错过。然而,当我去了之后,发现这座博物馆内有不少错漏。这种错漏,倒也不是赫赫有名的冀宝斋那样的瞎搞,但足够贻笑了。在这篇文章里,我尽量不带感情的介绍几件藏品的来龙去脉,让大家感受一下这座博物馆的成色。梵亚的门口,展示的是这样一尊造像。这座造像大腿粗壮,生有八臂,上身布满无数小佛像,头顶有一尊小化佛。造像表情肃穆,带有若有若无的微笑。很明显,这是一尊来自柬埔寨的造像。那么,这件造像雕刻的是谁呢?只见造像面前有一尊石牛。石牛的石质明显和造像不相同,不是一套。石牛的标牌上写着它的名字:南迪。南迪,是印度教大神湿婆的坐骑。在它上方,是这尊四臂神的标牌,赫然写着:大自在天,这是湿婆的称号。所以,这尊神像是湿婆了?这怎么可能是湿婆。且不谈湿婆有啥图像上的特征,他怎么可能身上出现这么多佛像?这是谁呢?稍有佛教造像常识的朋友,都能识别出这是一尊观音像,观音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头顶上的化佛。具体到这件造像上,这是一尊世间自在(Lokesvara),在古代的中南半岛,观音多以此名被供奉。这尊世间自在——或者说它仿照的对象——非常不简单。咦,我为啥说它是仿造的呢?因为我知道它仿照的是哪一尊。这张图里的造像,就是梵亚入口那尊世间自在的原型。尽管它们的面容很不一样,体型也有些不同,但你们可以仔细看看它身上的小佛像的排布、下身的衣摆,乃至膝盖上那两道凹陷的纹路,是不是一样的。稍稍有一点区别,也完全是梵亚那一尊造像的制造技术没那么好导致的。这尊世间自在由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吉美是欧洲收藏、展示亚洲文物最多、最专业的博物馆之一,尤其专精南亚和东南亚的古物。这件世间自在,非常不简单。不简单在哪儿呢?首先得说说柬埔寨的信仰。在古代,无论是扶南时期、真腊时期、吴哥时期,柬埔寨信仰的主流都是印度教。直到公元12世纪末,吴哥帝国出了一个千古一帝——阇耶跋摩七世——事情发生了变化,这位君主是信大乘佛教的,这导致了整个帝国和整个民族的信仰转向。这种转向体现在造像上,就是此前在柬埔寨极罕见的高规格佛像的出现。阇耶跋摩七世为啥能称得上是柬埔寨的千古一帝呢?在柬埔寨的东边,现代越南的中南部,有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古国,叫占婆。12世纪,占婆人攻破了吴哥城,征服了柬埔寨。在整个国家、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曾经和王位毫无关系的阇耶跋摩七世站了出来,带领柬埔寨人赶走了异族侵略者,成功复国。这还没完。复国的柬埔寨,在阇耶跋摩七世的带领下国力逐渐增强,变得比以前更强,于是逆推了占婆,彻底征服了这个敌人。很有意思的是,阇耶跋摩七世的对手占婆王婆克朗加莱,也堪称占婆的千古一帝。这两人的争斗,可以讲是东南亚的瑜亮之争,我曾经写过一篇:这里不只有吴哥的微笑,还有东南亚的瑜亮之争。在征服占婆之后的1191年,阇耶跋摩七世造了23尊世间自在的石像,传授于帝国四方供奉,一来为了推广大乘佛教的信仰,压制原有的印度教;二来,这些世间自在的脸,全都是阇耶跋摩七世的脸,这样的造像,也是加强君主权威。这23件造像,被称为“胜利佛大怙主(Jayabuddha
2020年8月28日
其他

杀死袭击人的熊,不足以解决熊的问题

5月14日,青海治多县公安局通报了一起棕熊袭人事件,造成一名女牧民死亡,肇事棕熊被开枪击倒。5月15日,南都记者从治多县公安局获悉,肇事棕熊系野生棕熊,事发时单独行动,事发地位于牧民在山上的驻扎点。为安全起见,当地公安局已加派人手在事发地附近巡逻。更让人胆寒的是,有关单位解剖了这头棕熊,在熊胃内发现部分未被消化的人体组织。有朋友问我怎么看。我觉得,杀死肇事熊,能够阻止这个个体再次袭击人,这个概率不小,事发突然无可厚非。吃过人肉的食肉动物,会不会习惯上吃人肉再次袭击人?这事儿不是没可能,如果吃人的野兽是老年个体,别的动物抓不到,那可能性就更高了,毕竟单个人的战斗力比较差,有些个体就会铤而走险。但是,这一次捕杀,并不能解决藏区熊害的系统性问题。我曾经采访过藏区的一线研究人员和保护工作者,也数次前往牧区采访牧民,和他们深入聊过熊害的问题。这个事儿,可能比大家想得更复杂。这事儿我写过一篇,再次拿出来,和大家探讨下这个问题。以下是正文。“快回来,快回来,你们房被扒了!”天刚亮,刘馨浓就被电话吵醒了,她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驻青海昂赛的工作人员,听筒另一头是邻居牧民邻居曲南大哥,他的声音透着惊恐。原来,在头一天晚上,来了一头硕大的棕熊。它徘徊在山水昂赛工作站的门外,这是座铁皮集装箱房,亮橙色,门窗镶着铁板,加厚加强。棕熊盯上这房子好几天了,人刚出门一天,那大个子就决心做个贼。案发现场。图片来自刘馨浓。大棕熊借助阳台上的栏杆,爬上了屋顶,硕大的身躯,鬼鬼祟祟的。房顶上,恰好有一扇破玻璃窗,临时盖了一块木板。棕熊发现了这处破绽,站在木板上嗅探着房子里的味道。它梦想着肉,梦想着酥油,梦想着糖……“咔嚓……砰!”棕熊的身体比口水更快跌落进了屋里。木板无法承受它那庞大的躯体,决定首先投降,就那么被压破了!棕熊掉了下去。不巧的是,玻璃窗下方是个铁炉子,沉重的熊身摔在了上面,当时就让它受了伤,流了一滩血。这下可把熊给吓坏了,它现在不用再思考怎么进屋,也没心思吃东西,一心想要夺路而逃。大家伙四处乱撞,把家具全部给打碎了。熊留下的血迹。图片来自刘馨浓。隔壁的曲南大哥一家被这声音惊醒。大哥毕竟是见多识广的大哥,决定出门看看是怎么回事,如果邻居家遭了贼也可以帮个忙。但他刚一出门,就看到那头大棕熊从内部拍开了保护中心的铁窗户,从小窗子里钻了出来——以它那壮硕的程度,自然是卡了一小会儿。曲南大哥转头就跑,牧区的“隔壁”也足够远,足够让他安全回了屋,关了门和家人躲了起来。一家人念着经,祈祷熊不要来他们家。圆框内就是棕熊出逃的窗户。图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还好那头熊只是吓跑了,没想过再去祸害隔壁。牧民一家哆哆嗦嗦的等到了天亮,曲南大哥才出了门,跑到附近的山上找到了信号,赶紧给山水的驻站人员打了电话。在藏区,藏马熊扒房子是个大问题。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针对这个问题做过一些专项的调查、研究和项目,没想到,自己的基地也被熊给扒了。吃牲畜?这都不算问题青藏高原上的棕熊,基本都属于西藏亚种,又称藏马熊、蓝熊。藏马熊可以讲是最好看的棕熊,它们的肩膀上有一条白毛,一直延伸到胸部,就像是系了一条哈达。好玩的是,这条哈达的颜色,常常会因不同个体的状况而颜色不一,有的个体洁白如雪,有的个体是邋遢黄。但无论怎样,这条浅色毛带都让它们亮眼起来。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之后,藏区的捕猎越来越少,棕熊的数量可能增加了。拉萨曲水动物园的西藏棕熊,披肩如雪白,非常好看。但是,棕熊可不受人喜欢。如果让藏民们投票选择最讨厌的动物,那这些大家伙肯定高票当选。藏语中,棕熊叫“དྲེད་མོང༌”,读音类似“折磨”。在有的地方,“折磨”甚至变成了一个骂人的词,因为棕熊太讨厌了。“折磨”为啥这么不受待见?有三个原因:1
2020年5月16日
其他

救助小鸟,从不“救”开始

春去夏来,气温日渐升高。每年的这个季节,是很多野鸟的繁殖季节。同时,也是很多救护中心最繁忙的季节。为啥呢?救小鸟嘛。只要是飞鸟,小鸟从破壳到长成,总要经历一个学飞的过程。这个时候,小鸟还没有长成,飞羽刚刚长全,但是脖子呀、脑袋上常常是秃秃的,它们会蹒跚的迈出巢(也可能是被爹妈踢出去),从树枝上往下跳,奋力震动翅膀,学习飞行。一只刚学会飞行飞到我家阳台上拉屎的珠颈斑鸠。这个时期,大概是飞鸟一生当中看起来最弱鸡的时期——不过,只是看起来,只要它们突然开窍,学会了飞行的技巧,就能正式离巢,开始学习做一只成鸟。这时,鸟爸鸟妈其实不会不管它们,会待在一旁盯着。然而,就是因为看起来太弱鸡,跌在地上还没学会飞的小鸟,常常会被好心的大家捡起来,忧心忡忡的带回家养。这种忧心忡忡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大家的爱心特别可贵。但是,这种捡回去的做法,会让一只小鸟彻底丧失学会飞行的机会——大家毕竟不是鸟爸鸟妈对不对,就算是专业的救护人员,也很少有能教会小鸟飞行的。所以,每年这个时候,很多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都会特别繁忙。很多市民会打电话要求帮忙,甚至亲自送来小鸟,这些爱心很让人感动,但是那些被救助的小鸟后果都不是很好。武汉动物园刚救助的红隼,这是只成鸟跟这篇文章没啥关系,放它的照片是因为它好看。所以,如果你看到了一只孤零零毛都没长好的小鸟,该怎么办?首先,你要观察。如果小鸟没有受伤,周围又没有野猫、野狗、野人,就不用担心了,转头走掉就可以。小鸟的爹妈会过来照料它。如果小鸟没受伤,但周围有野猫、野狗、野人等风险源,可能的话,搭把手。怎么帮?别带走,把小鸟放上树。怎么放呢?找个衣叉、竹竿啥的,顶上横绑一根棍子,轻轻抓住小鸟,放到棍子上,然后把它举到树枝旁边,小鸟只要没吓傻,自己会选择走到树枝上。注意啊,树枝的选择有讲究,不能选主干,主干猫爬得上去;也不能选太细的树枝,要不小鸟都负担不起;选择适中粗细的树枝,让它们自己上去。然后远远观察一下,看爹妈有没有回来(一般都会回来的)。如果小鸟受伤,那得联系专业机构了。各地的救护中心怎么联系,可以戳“阅读原文”。猫妖姐以前总结过。如果你发现,家人带回来一只小鸟,咋办呢?如果刚带回来没多久,送回去。一直有个传说,说小鸟沾了人的味儿,爹妈就不要了。这是假的,大多数鸟的嗅觉很差,当爹当妈的也没有这么残忍,此前也有过带回家一两天送回去被爹妈接纳的。如果带回来有几天了,那就比较麻烦了。哎,要不然联系专业机构,要不然学习一下怎么养吧……如何让小鸟信任你开始吃东西,都不太容易……这里引用上海野鸟会做过的流程图,让大家复习一下:另外,上海野鸟会曾经做过一个很详细的《野鸟救护手册》。感兴趣的朋友,请给我发送“救护野鸟”四个字,我给你推链接。爱是伸出又收回的手,祝大家周围野鸟成群。
2020年5月11日
其他

解封后,动物园要特别注意保护灵长类

昨晚,国际灵长类动物学学会(IPS)的朋友分享了一个列表,列举了灵长动物感染新冠肺炎的相关研究和新闻。这是个会时常更新的动态列表,想看的朋友请戳“阅读原文”,是谷歌文档,需翻墙。目前在列表中的信息,包括一些新冠疫情爆发前的研究,例如野生黑猩猩感染人类冠状病毒OC43的报告;也包括一些新冠肺炎爆发后的研究、新闻和说明文档,例如实验猕猴感染新冠肺炎的分析。从生物学常理来看,演化关系相近的动物感染同一种病毒的可能性更高。新冠肺炎在人类中传播能力这么强,那么,对于其他灵长类——尤其是包括各种猩猩在内的大猿——也应该有较强的危险性。我们中国已经熬过了疫情大规模爆发的阶段,情况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当城市解封、动物园开始接客之后,人传染病毒给动物的情况不得不防。我认为,灵长类是一个防御的重点。那么,应该怎么做呢?美国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AZA)发布了一个文档:《新冠肺炎:人工圈养大猿的注意事项(Corona
2020年3月17日
其他

4年连去印度6趟,我是咋掉进神庙坑的?

顺带一说,中文互联网上有个说法,说恒河是湿婆的精液。这是个讹传。恒河在神话中就是银河,她从天而降,力道太大,为了防止世界被毁灭,湿婆散开发辫,用头承接银河,让河水自他发辫流下。他们是这么一个关系。
2020年3月11日
其他

没想到,这么穷的地方有这么好的博物馆

我对比哈尔的印象很差。这个位于印度东方的邦,是孔雀帝国、摩揭陀、波罗帝国等印度史上赫赫有名的霸权的统治核心,又有菩提伽耶、那烂陀等大量佛教圣地,各种古迹、文物让我心潮澎湃,但我还是对比哈尔的印象很差。这是印度最穷的邦之一,人均GDP全印倒数前几,贱民和婆罗门互斗特别严重。最搞笑的是,一些印度穷人为了反抗高额嫁妆的陋习,一些贫困女性的家长会绑架男性强迫结婚,这事儿在比哈尔特别多。所以,我一个人去比哈尔前,朋友们开玩笑说怕我被抢了。到了比哈尔,印象就更差了。走上菩提伽耶、那烂陀的大街,所有跟我搭讪的本地人都想要钱。的士、突突车司机异常热情,漫天要价。这种感觉在印度都不常见。我对比哈尔的印象很差,直到来到巴特那。巴特那的大粮仓(Golghar),英国人修的,也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个很奇怪的建筑,到那儿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个佛塔。巴特那自古就是比哈尔的中心城市,在孔雀帝国时期成为了印度的首都。但神奇的是,这不是一个旅游城市。抵达巴特那的第一晚,我突然发现在Booking上定的那个酒店其实不存在,至少留了个错误地址,怎么都找不到。于是,一个突突车司机带我逛了一圈又一圈,中途遇到两个大半夜出来飙车的飞车党大哥,帮忙打了半天电话,最终决定换了家酒店。飞车党大哥们深藏功与名帮完忙就撤了,突突车司机也没要钱,最后是我主动加的价。这一瞬间,我感觉到巴特那和菩提伽耶、那烂陀不是一回事。旅游业真是能改变人。我对巴特那的好感,在逛完这座城市的两座博物馆后达到了顶峰。这两座博物馆一新一旧,老的巴特那博物馆(Patna
2020年2月18日
其他

疫情解除前全国禁止野生动物交易,那解除后呢?

反野生动物贩运组织自由之地(Freeland)创始人史蒂文·加尔斯特表示:“我们应该祝贺中国采取了如此大胆的行动来禁止野生动植物贸易。持续的禁令将挽救人类的生命,并有助于全球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恢复。”
2020年1月28日
其他

石头镜子上浮现出阿育王的影子

在印度的所有造像题材中,我最喜欢的不是众神,而是美人。无论印度教、佛教还是耆那教,印度人的古神庙中常出现作为装饰的美人题材。这些美人,被称为药叉女(Yakshini)或者娑罗树之女(Salabhanjika),这两个名字有不同的典故。药叉也就是夜叉,是种一般对人友善的半神,男性丑陋可怖而女性美艳;后者是娑罗树的女儿,因此周身装饰着娑罗树的叶子。这两种形象,在印度造像里常有混淆,娑罗树之女有时候会被解释为娑罗树下的药叉女,因此不必强行区分,只用记得她们都很美就好。这种女性形象出现得极早,最晚在首次统一印度(大部)的孔雀王朝时代(公元前4世纪-前2世纪)就已出现。在所有的早期药叉女造像中,最有名的一尊名为迪达甘吉的药叉女(Didarganj
2020年1月7日
其他

红色的石山曾经会唱歌

红山之中,有一处峭壁。峭壁被开掘成一巨型石窟,当中安放着一尊大佛。这尊红石佛呈坐姿,两手扶在大腿上,表情肃穆,方面大耳,是唐朝的丰满。它线条流畅,衣纹清晰有下坠感,虽是巨型石像,但有泥塑的细腻感。
2019年11月13日
其他

种类超级多,养得还挺好,这才配叫物种控的天堂 | 新西伯利亚动物园游记

磨蹭了好几天,我终于要开讲新西伯利亚动物园了。正式开讲前,我先来怀个旧。一年前的今天,我坐上了前往东北的火车,展开了那次中国动物园之旅。然后我花了4个月时间,足迹遍及41个城市,带大家看了56个动物园。算是完成了看遍全国动物园的梦想。此处应该有掌声。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再过一小段时间,我的新书《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就会上市。这本书不止收录了我的游记,更重点的是要梳理出两个逻辑:我觉得什么样的动物园是好动物园,我觉得动物园可以怎么逛。敬请期待~好了,我们还是回到新西伯利亚动物园上。猫与鼬闪烁之地我第一次知道新西伯利亚动物园,是听说那儿有很多种猫科动物。查了查,这座动物园是全世界猫科动物种类第二多的动物园,仅次于法国的猫科公园(Parc
2019年8月27日
其他

狼獾一样刚强的列宁格勒动物园,无惧于纳粹,却败给了……

列宁格勒是圣彼得堡在苏联时期的旧称。苏联解体后,这个城市恢复了自彼得大帝建城以来的名字——圣彼得堡。但列宁格勒动物园没有更名。在可歌可泣的列宁格勒围城战中,这座动物园为列宁格勒、苏联乃至整个同盟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不更名是为了那段光荣的历史。1941年秋,纳粹德国开始围攻列宁格勒。列宁格勒动物园有所准备,但依旧有部分动物没有疏散。如果是一般的动物园,这种情况下的常规选择是杀死动物,以免动物消耗食物,或者是逃出动物园伤人。但是列宁格勒动物园的员工们将之视为懦夫行为,拒绝这么做。他们那时拿不到工资,也难以获取补给,全靠一腔热血、拼上了性命保护动物周全。河马“美人”和它的饲养员,此图拍摄于1943年,那时列宁格勒围城战正打得激烈。这其中的困苦难以言喻,其间发生了很多光荣的故事。1942年冬,纳粹炸断了城市的水管,动物园断了水。河马这样泡不上水就会皮肤干裂、流血的动物就遭了秧。为了让它活下去,河马饲养员Yevdokia
2019年8月14日
其他

如果我们放弃中华穿山甲,还能拯救啥?

宣布本土穿山甲功能性灭绝,又试图野放外来穿山甲,这样的腾笼换鸟之举,并不能将唤起的关注引导到中华穿山甲身上,反而可能消耗本来就不多的关注和保护资源,导致我们的中华穿山甲错失最后的保护时机。
2019年6月18日
其他

中华穿山甲功能性灭绝?我反对!!!

大陆的中华甲没有灭绝:那么我们应该开始大规模的排查,去找到那些小的种群,然后用高强度的保护力量建立一个小保护区,甚至辅助一些迁地保护的手段,提升保护区内的数量,并完善人工养殖的实力。
2019年6月15日
其他

藏地熊影:生态好了,熊咋扒人房子了呢?

“快回来看看,你们工作站被棕熊扒了!”天刚亮,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驻青海昂赛的工作人员刘馨浓就被电话吵醒了。听筒另一头的牧民邻居曲南大哥声音透着惊恐。时间回到昨天晚上。一头硕大的棕熊徘徊在山水昂赛工作站的门外。这是一栋橙色的铁皮集装箱建筑,门窗镶着铁板,特别结实。棕熊盯上它好几天了,里面的人刚出门一天,它就下定决心做个贼。案发现场。图片来自刘馨浓。于是,大棕熊借助阳台的栏杆,鬼鬼祟祟的爬上了屋顶。它看到房顶上有一面玻璃破了,临时搁着一块木板,留有缝隙,于是站在木板上,嗅探着里面的味道。它希望在里面找到肉,找到酥油,找到糖……但首先得想办法进去。“咔嚓……砰!”进门的问题突然被解决了。木板无法承受熊的体重,决定首先投降,就那么被压破了!棕熊掉了下去。不巧的是,那下面有一个铁炉子,沉重的熊身摔在了上面,当时就让它受了伤,流了一滩血。这下可把熊给吓坏了,它现在不用再思考怎么进屋,一心想要夺路而逃。于是这大家伙在屋里四处乱撞,把家具全部给打碎了。熊留下的血迹。图片来自刘馨浓。隔壁的曲南大哥一家被这声音惊醒。大哥毕竟是见多识广的大哥,决定出门看看是怎么回事,如果邻居家遭了贼也可以帮个忙。但他刚一出门,就看到那头大棕熊从内部拍开了保护中心的铁窗户,从小窗子里钻了出来——以它那壮硕的程度,自然是卡了一小会儿。曲南大哥转头就跑,牧区的“隔壁”也足够远,足够让他安全回了屋,关了门和家人躲了起来。一家人念着经,祈祷熊不要来他们家。圆框内就是棕熊出逃的窗户。图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还好那头熊只是吓跑了,没想过再去祸害隔壁。牧民一家哆哆嗦嗦的等到了天亮,曲南大哥才出了门,跑到附近的山上找到了信号,赶紧给山水的驻站人员打了电话。在藏区,藏马熊扒房子是个大问题。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针对这个问题做过一些专项的调查、研究和项目,没想到,自己的基地也被熊给扒了。吃牲畜?这都不算问题生活在青藏高原中国部分的棕熊大多都是西藏亚种,也叫藏马熊、蓝熊。如果能在安全的地方围观,西藏棕熊可以说是最好看的棕熊亚种。它们脖子后方有一条明显的浅色肩带,看起来像是戴了一条哈达,胸前还有一道别的棕熊一般没有的“月牙”。这就让它们的外形亮眼了起来。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之后,藏区的捕猎越来越少,棕熊的数量可能增加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喜欢熊。拉萨曲水动物园的西藏棕熊,披肩如雪白,非常好看。如果搞一个票选,让藏民们选择最讨厌的动物,那棕熊必然会高票当选。在藏语中,棕熊叫“དྲེད་མོང༌”,读音和“折磨”特别像。在有的地方,“折磨”是一个骂人的词,因为藏民们太讨厌棕熊了。藏民为啥会讨厌“折磨”?原因有三:1
2019年6月10日
其他

终于,我们有了一座国家海洋博物馆

但同时,大海似乎离我们又很远。自明清起,中国就不是一个重视海权的国家,西方侵略者从海上叩开了我们的大门,对我们来说更是一段惨痛的回忆。我们该如何看待大海,事关过去,更会决定现在,影响未来。
2019年5月27日
其他

都是智人,就甭谁跟谁了

今天这个推送,是要推荐一门考古线上课程。但正是推荐之前,花老师要牢骚几句吐个苦水。关注我一段时间的朋友应该知道,花老师不止是喜欢动物、动物园,关注野生动物保护,还特别热爱古迹,尤其是神庙。前两天,我在赤峰博物馆见到了好多有意思的文物,例如前两天刚说的摩羯纹青铜瓶。就在那个瓶子附近,还有一件小东西,让我眼前一亮,又特别意外:这是一块战国年间产自赤峰的兽纹青铜牌。牌子上的纹饰,显然不是中土的风格,我第一眼就觉得眼熟,想了一想,一拍脑袋,嘿,不就是这个么:图片来自wsimag.com。是不是超级像!尽管第二张图中是一块金牌子,上面还有绿松石的装饰,但你们且看,这都是一鸟斗一兽,而且构图几乎一模一样!这块金牌是谁做的?赫赫有名的斯基泰人,也就是中国奠基里的塞种,希罗多德《历史》中的西徐亚人。斯基泰人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真正的游牧集团,在他们之前的牧民可能都只是半耕半牧。斯基泰人的地盘东起中国北方,西到中欧,应该不是一个民族,但是拥有相似的文化。其遗迹中有三个最重要的特征:特殊的武器、马具和艺术品。斯基泰人最重要的艺术品就是金器。金器中最独特的就是所谓的“动物风格”:描绘动物互相战斗的场景。就像上面那种两个动物互相攻击,可以说是斯基泰人的“标准图案”,有很多遗存。还例如这个:图片来自美国国家地理。还有这个:图片来自Merovingians:
2019年5月8日
其他

上下五千年、东西万余里,摩羯的一种循环

作为一个双子,我对摩羯特别感兴趣。(咦左图:唐摩羯纹金花银盘,由动脉影老师拍摄。右图:唐摩羯纹金花银提梁壶,图片来自内蒙古博物院。2016年的时候,我从马亲王那儿看到,赤峰博物馆里有一个唐摩羯纹金花银盘和一个唐摩羯纹金花银提梁壶。这两个物件太好看了,又是摩羯,我特想亲眼一看。可是前两天到了赤峰博物馆愣是没找到,一问,原来还回呼和浩特的内蒙古博物院了。真是失望。不过,我发现了一个更好玩的东西……赤峰博物馆二楼的青铜厅里,有一个带勺青铜瓶。这个展厅展示的是夏家店文化和东胡的遗物。这个瓶产于战国时期,和展厅周围的东胡青铜器不太一样,精致得多,更像中原的东西。尤其是侧面的提环、顶上的“渡渡鸟”,真是格外的精细。瓶颈上有一圈盘曲的龙纹……等等这不是龙纹!它们的口鼻明显上翻卷曲,身体细长,尾巴分叉像鱼尾,这分明就是个摩羯啊!东方摩羯最重要的特征是“翻唇”:口鼻部往上卷。无论是中国、爪哇、高棉、暹罗、澜沧还是缅甸,只要是口鼻卷曲的水系神兽,无论身体怎么变化,几乎全都是摩羯,根源全都是印度。原始的印度摩羯名叫“makara”,口鼻上卷,身体是大鱼或者鳄鱼,通过佛教和印度教的传播来到了东方。现代印度版本的十二星座,上面的摩羯纹模式很老。这个藻井是在新加坡的一个印度庙拍的。但有一个问题:这个青铜瓶造于战国时代,那时候摩羯还没有传到中国,所以,为啥这么早的造物上会有摩羯纹呢?这得继续往前倒腾摩羯的起源。其实,印度的摩羯也不是原创的,而是从巴比伦学的。主流观点认为,亚历山大东征把巴比伦的天文学、十二星座和摩羯传到了印度,卷鼻大鱼摩羯大概就是在两河流域产生然后被带到印度的。印度的考古资料也显示,这种摩羯大概出现于亚帝东征后不久的阿育王时代。那再往前呢?不知道,但有一些推测。印度阿旃陀石窟上的浪尾摩羯,大致造于5-7世纪。我们回到中国,回到那件青铜瓶上。佛教传播到中国之前,中国似乎没有摩羯(这个词),但是有翻唇神兽啊!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郭物老师做过一个总结,从晚商到秦汉,从青铜器到玉器,一直有一种龙形或者兽形的神兽,拥有翻唇!近似于赤峰博物馆那件带勺青铜瓶上的样子。这种翻唇神兽来自何方?郭物老师认为其源头是野猪,体现了对猪的信仰和重视,这在东亚可以一直追溯到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和玉猪龙。而商代的翻鼻子龙可能通过北方的草原民族,影响到了西方。图片来自郭物老师的文章。草原文化对两河和印度的影响是明确的。可能是受了咱们影响的草原翻唇兽,在两河流域变成了翻唇大鱼,跟着亚历山大大帝带来的希腊人跑到了印度,又随着传教的僧人们沿着丝绸之路传回了中国。这时,中国原生的翻唇神兽已经不流行了,翻唇大鱼迅速占据了主流。更显得像一种循环的是:大约从宋代开始,中国很多神兽发生了龙化——不是龙的动物也雕成了龙。尤其是在元明之后,可能是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翻唇大鱼变成了翻鼻子龙,这种形象在明清雕塑里特别常见。明代敕赐重修圆广寺碑基座侧面浮雕上的浪尾龙身摩羯。于是,跨越了三千多年、东西数万里的翻唇神兽,又在故土变成了一开始的样子。花蚀的人间观察我是花蚀,曾经是研究鸟类叫声的,现在是个独立撰稿人、半吊子生态摄影师、狂热的神庙迷和金属党。出版过几本书,爱写点自己关心的东西,关注啦你就知道了。长按关注
2019年5月5日
其他

玩手机的黑猩猩与佛罗里达的入侵危机

话说回来,黑猩猩刷手机,可以说明他们聪明吗?其实,黑猩猩的智慧无需用这种方法来证明。科学家会如何研究他们的智慧呢?推荐大家看看我之前的文章:神奇猩猩Chantek的离去,是一个时代的渐行渐远。
2019年4月30日
其他

超·硬核佛教徒的科学放生

而在东部,我也看到过很多所谓的放生,其实就是一条寄生在佛教上的产业链,这个产业不是为了“生”,而是为了钱。我不相信这样的产业会永远存在,但要消灭它,有赖于佛教界内部的觉醒。
2019年4月28日
其他

最后一只母斑鳖死了,这是全人类的失败

在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的两栖馆附近,有一片巨大的池塘,池塘边有缓缓的坡地,四周被玻璃幕墙围了起来。这片场地一看就知道颇受重视。这里,就是斑鳖展区,全世界已知斑鳖个体的一半,都生活在这里。
2019年4月13日
其他

以暴制暴:铁拳下的尼泊尔犀牛保护

奇特旺国家公园建立后,偷猎现象一度得到抑制。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尼泊尔内战爆发,各种系统发生了崩坏。2001-2003年,尼泊尔平均每年都有22头印度犀被盗猎者杀害,形势十分危急。
2019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