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萧杂说

其他

三个少年何以残暴至此?不妨道破孙立平教授之问

邯郸三名初中生杀人埋尸案,让人沉重到不能呼吸。孙立平教授今天就此撰文,题为《不想讨论别的,就想问一个问题:那三个少年,何以残暴至此》。文章讲了四个故事,其中两个,有关人与人;另外两个,有关人与动物。故事讲完,答案呼之欲出。孙教授终归没有直说,只是抛给读者一连串问号。年龄大了,见不得杀戮。对于此案中的血腥惨烈细节,几乎没有勇气细读,只是记住了两个案外的情节。第一个是,拘押中的三名少年凶手,翘着二郎腿,脸上充满笑意。第二个是,一人事发后躺在床上打游戏,第二天还能若无其事地去上学。这种气定神闲,比杀人埋尸本身更令人怵惕。也正是这一点,同样刺中了孙教授。案发后,校长说学生遇害纯属意外,班主任也很好,遇害者生前在学校没有受到欺凌。这难免有推卸学校责任之嫌,但我还是选择相信校长。那么问题来了,或许校长也不明白,抑或没来得及思考,自己的学生何至于残暴至斯。如果有机会,很想抛开事件本身,跟这位校长聊一聊,在其从教生涯中,有没有向学生施加过“仇恨教育”的东西——倘若有,或也会被其认为这没什么不好,属于正确的事情。暂不论家庭教育,无从知道邯郸这三个少年,在各自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学校教育。决计相信他们在学校里,虽然未必经历过拿“枪”刺杀安倍、背炸药包之类的游戏——这些在校园里真实发生过,却大抵不是以爱心取代敌意、以悲悯取代强蛮、以宽厚取代偏狭为根本取向的教育。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幽暗、残暴、非人性的一面。生活在高压或无序社会中的人,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和机缘,人性里的恶就会发芽生长。好的教育,弘扬人性善的一面,使人内心变得柔和温淳;坏的教育,诱发人性恶的一面,使人沦为禽兽。根据孙教授讲述的故事,邯郸三少年的恶,连禽兽都不如的。从生活经验来说,在许多暴力、戾气事件的背后,都有一种极端主义的思想魔影在推动。仇恨教育、仇恨思维影响之下的孩子,必然从小对周围世界缺乏安全感,对周围人没有真正的信任,长大后与人共事合作也会磕磕绊绊,往往对强者诺诺唯唯,对弱者施予暴戾。这些年,校园欺凌现象愈演愈烈,很多行为残忍到令人发指,背后很难说没有仇恨思维所强化的极端倾向在起作用。无非认为有些生命是可以轻视乃至消灭的。其实不止于学校。我们成年人的社会,不也每天都能听到对抗那个、抵制那个、平掉那个的声浪吗?总之都是仇恨的声音,且分贝很高。教育若不以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为基础,终将造成一种精神品质的畸形发展。一个正在办理移民的朋友表示,下决心出走的最主要原因,是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某些教育,令他不解和惊悚。孙立平教授忧心忡忡却欲言又止的,不外乎于此吧。
3月19日 下午 2:04
其他

不要仗着政府没钱,就光膀子横着走路

贵州六盘水市女企业家马艺珈伊,向水城区政府讨要工程款,以涉嫌寻衅滋事被刑事拘留。以同样理由被抓的,还有为她代理的律师和助理10余人。面对汹汹舆情,当地政府指称“报道失实”,说是所欠款项目前已支付89.82%。这不仅未能平复舆情,反而招致更大的质疑声浪,并开始引发舆情次生灾害。工程款支付了89.82%,何不晒出实际支付流水表?如果拖欠款项仅占10.18%,事情何至于闹到这个地步?我更为在意的,是当地政府的态度。官方通报满篇尽是对“债主”的指责,至于己方责任和问题,未有一句提及。这自说自话的姿态,分明透着一种睥睨:都是当事人在瞎闹腾,都是媒体在瞎报道,都是不明真相的群众在瞎起哄。就该事件,这两天的舆论场上,也有设身处地为当地政府着想的声音。比如有人说,包括六盘水市在内的一些地方政府,显性和隐形的债务沉重,不拖欠工程款,你当水城区的书记区长试试?“打摆子”症状依旧的胡锡进,也就此发文表示,“现在有少数地方连公务员的工资都拖欠,如果还有欠民营企业的款项,拿什么还?”这种体己话,估计水城区及其他不少地方的官员,会引起强烈共鸣,都要被感动哭了。这类混账话,貌似不乏道理,却半点经不起推敲。以水城区为例,政府债务压顶固然是事实,但财政困难局面,是这位女企业家造成的什么?恰恰是一地官员为了追求所谓政绩,不切实际、不顾财力、不计后果,全凭个人意志,盲目铺摊子、加杠杆、上项目所致。政府过度举债造成的恶果,凭什么由作为受害方的企业无限期承担?你解不解放思想,经济回不回暖,那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你若是思想不解放,经济不回暖,这欠债就可以不管不顾了么?“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抛开晦涩的学究式定义,这句俗语经常使用的场景下,大概率是合理合法的,适用于描述相应场景的法律关系。包括水城区,即便欠钱是前任官员的行为,只要钱是以政府的名义欠的,其作为一级政府的法定代表人,就有责任对政府部门的民事行为承担法律后果。就连中世纪某时期英国王室举行宴会,因自家的餐具不够高档,要借大臣更好的餐具应付场面,用毕也要还的。哪怕是王室,也不能因为地位至尊,而冒犯人类社会生活的公理。没有任何法律规定,我们的各级政府,可以是“诚实而不幸的欠款人”,其未清偿债务可以免除。除非某地政府敢于公开承认,其不再是人民的政府,宣告政府的信誉已经破产。前两天,我在《必须大声疾呼:清除匪患,重振民企》一文中谈到,地方政府对于各种欠债,除了水城区式的以刑化债,还有以拖化债、以吓化债、以讼化债。每一种类型,都有真实离奇的故事,成为这个时代的三言二拍。这些摆不上台面的化债方式,其背后的逻辑便是:政府没钱。仿佛仗着政府没钱,就可以光膀子横着走路了,就要放刁耍泼,对主张债权者动不动就抓就判。事实上,被拖欠账款的企业,也都知道政府时下没钱,未必指望政府马上清偿债务。西部某省一个民营企业,与政府签订协议,垫资三亿多元修建沿黄公路。路修好了,却迟迟拿不到钱。这家企业负责人谈到,不可能逼着政府一夜间生出钱来,只希望政府开会出个正式纪要,载明欠款数额和偿还计划即可,免得政府换届后无人认账。就是这样合情合理的要求,也被当地政府一再拒绝。包括招商引资欠债、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欠债,仔细考察官员横着走路的地方,无不是狭隘的、草莽形态的革命意识在作怪。这种意识大部分时候,不会见诸公文而行于天下。发生在水城区的事情,具有风向标意义。倘若该地政府横着走路要走到底,就意味着一个债权人坐牢的时代已经到来。这势必导致政府欠债的经济负资产,在转化为政商关系负资产后,升化为政治负资产。到了那个地步,社会就彻底崩坏了。
2月28日 下午 5:42
其他

官媒嗔责“碰瓷式爱国”,打完屁股会给颗糖吃

这两天,数家官方媒体发声,批评“碰瓷式爱国”,称“流量蚂蟥”的“爱国生意”,非但不是爱国,而且是“害国”。不知道这些媒体,是实在看不下去的良心发现,还是奉了上头的旨意,抑或嗅到了某种微妙的风向。在我看来,主要原因还是被批评的对象,近期“爱国”的动静搞得太猛,外溢效应不断扩大,
1月29日 下午 5:50
其他

火灾事故“试探气球”飘过,某省一些官员可无忧过年了

这是一篇历经艰难才侥幸发出的文字,看来它们急于为事故责任定调,开始不容骘评了。我倒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宁可无话题可说。贵省也该争点气,别在短期内,频频酿出惊天事端来啊。学校发生惨烈火灾的那个县,以“事故处置指挥部”发布的一则通报,读完如鲠在喉。这是截至目前,就该校10+3个学生殒命火灾事故,最为权威的官方通报。却通篇语无伦次、逻辑混乱、飘忽游移、毫无诚意。问了几个熟知的朋友,都表示有同感。再烂的文字,一般也无法掩饰它到底想说些什么,这则通报亦然。通报说,“该宿舍共有两个门,其中一个门供学生正常出入,此门夜间从不落锁”。此为重点一。“当晚该宿舍住有32名三年级男学生,一名宿管员(班主任)”。此为重点二。该通报唯一明确的用意,大抵就是针对舆论场上“舍门上锁”的传言和质疑,进行斩钉截铁、明白无误、不容置疑的澄清。其中的逻辑却无法自洽。既然室门未锁,屋里也有宿管员同住,32个学生中,为何只有19人逃生?宿管员有未被烧伤,伤势如何?此前,官方媒体借助进入现场的消防员之口报道称,遇难学生“遗体均在各自床上呈躺睡状态”。宿管员发现起火,但凡有过呼叫,这些孩子也不至于一个个沉睡到毫无察觉,连一点挣扎、蜷缩痕迹都没有留下。通报对此无任何解释。前两天有媒体说,起火后该宿舍孩子曾对着窗外大声哭嚎求救。彼时到底有无此种情形、宿管员在做些什么,通报居然只字不提。或许起火时,现场情况极为复杂混乱。比如人挤人、床挨床,宿管员根本来不及迅速全部组织学生转移等。倘如此,完全有必要在通报中说清楚真实情况和客观原因,而不是将疑问交给公众。细细咂摸,这本质上是一则抢先发声的“免责”宣示。当地官方要强调的,这是又一起“门开着的,他们不跑”的非人祸事件。而此时发出这则通报,显得突兀和莫名。通报说,“省调查组正在对事故原因、事故性质、消防器材配备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结果将及时通报”。你一个县级火灾事故处置指挥部,在基本情况尚未调查清楚的情况下,急吼吼跳将出来,胡言乱语地打一通乱拳,此为何意呢?如此无法不让人思忖,县里提前出来说叨一番,至少是得到更高层级官方首肯的。在公共政策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决策气球”,也叫“试探气球”。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方城县官方的这则通报,烂归烂一些,却也属于一只舆论探测气球。提前定调,放风造势,进行舆论铺垫,就公众对特定话题的接受程度进行测试,窥探舆论场有哪些反应,反应程度如何,从公众的评说中观察民意,谋定而后动。如果舆论对“从不落锁”、“宿管在场”的说法反应平平,那么最终更高层级的调查结果,就笃定会调高“从不落锁”、“宿管在场”的分贝,你们信不信都是它了。如果舆论对此说辞反弹强烈,无法接受乃至于口诛笔伐,最终的调查结论,当会根据舆情传播量、社会关注量、网民浏览量和跟帖评论量数据,相机作出调整。我所担忧的是,从昨晚通报发出到今天,新浪微博上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其他社交平台上,除了几个自媒体人发出诘问,似乎未引起多少关注;一些官媒虽然转发通报原文,却无一家置评。民间的忽略不难理解,岁末年终,大家都千头万绪,都在忙着与过年有关的事务。同时,面对这类天灾人祸,面对真相总是被掩藏,大家普遍都有无力感。唏嘘喟叹几句,两三天的热度过去,新的热点事件又会冒出来。方城县官方这一火灾事故的“试探气球”飘过,测得的结果乃是波澜不惊。眼见着“从不落锁”、“宿管在场”的说辞,虽不敢言万无一失,也该“坐实”和落定了。这对于某省官方,无论如何算是一个惊喜,应该可以无忧过年了罢。
1月24日 下午 9:56
其他

“学生遗体呈躺睡状态”,分明是在预告起火时门没锁死

13个孩子,都才八九岁,一夜间殒命于河南方城县独树镇英才学校宿舍火灾中。13个家庭的天,轰然塌了。悲愤之余,公众不禁要追问:这痛彻心扉的一幕,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事故调查工作正在进行。我们毕竟都置身事外,此时似乎不宜妄加揣测。但面对如此惊天惨剧,公众有诸多疑惑亦属正常。包括鄙人在内,最大的疑惑是:起火之时,宿舍门到底有没被锁死且无人值守?这群孩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经历了怎样的一幕?这一疑惑并非凭空生就,而是建立在大量经验认知之上。危急时刻,一“锁”当关、万夫莫开,平添种种危险甚至无辜死亡,却归咎遇难者缺乏自防自救能力,这样的例证还少吗?尽管有此不堪传统,这两天本人还是保持了最大的克制。今日却有报道说,消防人员进入现场时发现,遇难的13名学生,遗体均在各自床上呈躺睡状态。宁肯相信这就是事实。说明这些孩子们走得很平静,未有太多痛苦,而不至于令生者心碎。此话看似风轻云淡,却也不能不让人疑窦顿生,要去揣度背后的玄机。学生宿舍起火,并无危化品爆炸情形,着火初始应该不会很迅猛,会有一个蔓延和加重的过程。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情急之下逃生经验和能力不足,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无论如何,求生是人的本能,就如人摔倒时会下意识用手支撑,实施自我保护一样。火灾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也确有可能致人窒息死亡。但一般而言,火灾遇难者会留下挣扎、蜷缩痕迹,除非处于醉酒、服用安眠药状态。13个孩子“步调一致”,竟然全无察觉和反应,整整齐齐在床上“躺平”,连短暂的挣扎都似未发生。这更像三流的蹩脚编剧笔下的剧情。今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该事故的一个细节,分明排除了这种集体烟熏、平静窒息的可能——“有学生在窗户防盗网下侧打开了一个小口,从此口跳楼逃生”(见题图)。这一细节,提供了一个逻辑推理方向:困身于火场的孩子,必然经历了从室门奔逃而不得,进而惨烈挣扎的过程,万不得已才有孩子侥幸地从窗户部位找到突破口,纵身一跳逃出生天。值此情形,若是继续强调这些孩子在生死关头,齐刷刷浑然不觉,近乎安详地离去,这仅仅为了安抚悲痛欲绝的家长么?而该校附近有住户向媒体描述,事发时“听到了学生们的呼救声”,这两种镜像呈现的强烈反差,令人情何以堪!另据媒体报道,一名自称从该学校毕业的学生透露,在学生晚上睡觉期间,宿舍是被锁起来的。这在相当程度上,进一步证明事发之时,舍门处于被锁状态的极大可能性。宿舍夜间锁门,应急通道事实上不复存在的。九死一生的概率被拉到零。一扇看似为了保证学生安全而关闭的室门,成了学生们通往死亡之境的大门。把逃生门锁死,也许并不能直接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但一定会在突发事件时,导致人为悲剧的发生。刻意强调“遇难学生遗体呈躺睡状态”,只差描述为“带着安详的微笑”,这岂不是在有意无意抢先预告,起火时宿舍门根本就没锁死,要以此将“人祸”最小化吗?或许这并非一个事先张扬的“阴谋”。试看最终的调查结论吧。只是在避责作派大行其道,“善良管理人”日益逃遁,将管理对象看作是死亡客体的世风之下,或许这一次,真相仍终将云山雾罩。
1月22日 下午 10:53
其他

新年献词,又想骗我泪流满面

岁末之际,总会产生时光易逝的沧桑感,叹岁月蹉跎,对来年也有所期待。
2023年12月29日
其他

“指鼠为鸭”局长毫发未损,未来可堪重用

中国市场监管行政处罚文书网近日公布的一纸行政处罚决定书,昭示着江西南昌“鼠头鸭脖”事件要翻篇了。涉事企业被罚款1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325.5元;三名责任人被处以罚款共计706万元。消息系媒体记者从“企查查”搜索获得,而非江西方面主动发布。这事曾经引得街谈巷议,却
2023年12月16日
其他

上学需家长献血积分,应了许三观那句粗话

浙江金华武义县一学校发布通知,称新市民子女,如果想在该地就读公办小学,需有相应积分。积分可通过无偿献血、向慈善机构捐款等方式获得。通知着重强调,献血每100ml得2分,最高可通过献血得30分。举凡与子女教育有关的点滴公共政策,都格外牵动人心。这事遂在微博上激起波澜。无偿献血、慈善捐款,都是善行善举,值得大力提倡,本人举双手赞成。问题在于,本应发自内心的公益行为,与入学资格挂钩,且明码标价,其中蕴含着精妙的拿捏,抓“软肋”如此稳和准。咂摸起来,多少有些欺生的意味。献血成为家长不得已而为之的妥协,就有了功利色彩,好说不好听。正如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
2023年12月12日
其他

昔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今该有《为了阿里遇险的上海平民女》

上海“血槽女”那点事,吵闹了数日,网民仍不依不饶,要扒出那位“牛逼”的“小姑姑”到底是谁。也难怪网民太执着,这故事太具戏剧性。有“小姑姑”在背后运筹帷幄,可以通过神秘渠道发函给上海卫健委,并远程对接阿里医疗系统。当地库存血量告急,可以组织全阿里地区公务员献血。技术不够,可以周末从日喀则派上海援藏医生急赴阿里。其父可以迅疾筹款100多万元包机,载着医疗团队直飞阿里实施转诊。到了成都华西医院,所有无障碍通道全为“血槽女”而开。所有的幸运和契机,都占全了。一段无意识地纪念生死经历的视频,刺痛了众多普通人神经。换作另外一个老百姓,大概率死路一条。也是在近日,一女孩确诊感染支原体,在北方一家儿童医院门诊寻医,其母亲排到的就诊号为“1600号”,而女孩高烧40℃已两天多。那些认为自己同他人是平等的人,同等境遇下注定只能得到不平等待遇时,就会产生卑微感。今日有报道说,记者以普通人身份求助上海卫健委协调异地献血,得到的答复是:需在当地申请。相当于说,协调异地献血非常态化、普惠性渠道。谁让你不是“血槽女”呢。这进一步引爆舆论场,也助推了公众的愤怒——“难怪我在负重前行,原来有人骑在我背上尽享特殊”。被打脸的还有胡锡进。11月30日,老胡就“血槽女”事件舆情,不失时机给我等上了一课。老胡在长微博中称,“大家还是应当看到这件事的正面价值”,“这件事情本来是一个救死扶伤的成功案例“,网民的质疑“是当下社会对不公平心理失衡的真实表现”。老胡还强调,能够直接联系上卫健委里的人并且求助,也是有可能的。对于上海卫健委“需在当地申请”的意见,老胡自然会装作没看见的。概因老胡们眼里,看到的全是光明。反复看“血槽女”自曝的“生死历程”
2023年12月1日
其他

用特供药的勉励发烧硬扛的,你们每个人都是英雄

自从“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提法响亮起来,《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是英雄》《疫情之下,每一个坚守居家的人都是英雄》《这场“战疫”每个人都是英雄》《人人都是抗疫英雄》的大标题遍及各大报章。
2022年12月21日
其他

打疫苗绑定养老金,坏透顶的胁迫治理思维

一场疫情,让很多人脑子坏掉了。最新的例证,是一篇题为《以养老金为抓手推动中国老人接种疫苗》的雄文。操笔者为重庆大学法学院某博导、法学博士。此文洋洋数千言,以做真学问的架势,提出以绑定养老金调增与打疫苗的方法来倒逼退休老人打疫苗,缓解养老金发放压力,通过经济手段倒逼老人尽快完成疫苗接种。堪称一代奇文,从字里行间,依稀看到作者“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搥胸”。这愈发强化了其主旨上的荒诞意味。似乎应验了某网红教授所言:“某些同学读法律读到后来简直让自己丧失人性,失去了普通人共情和判断一件事情是非的能力?”对于接种新冠疫苗,目前国家并无强制性要求,这个暂且不论。领取不断增长的养老金,是劳动者多年积累、退休之后享有的法定权利,怎就与医学防疫范畴的疫苗接种挂上钩了呢?从宪法学的意义上,国家承担相应养老责任,不仅有对个人的“生存照顾”“基本权利的保护义务”作为理论基础,更有宪法规范上的直接依据。国家之于养老金,有的只是指引责任、给付责任、制度建设责任和监督责任,具有权利义务单向性的特点。依该博士的观点,不接种疫苗,就不能享受养老金调整。老年人享受宪法权利,也需支付一定的“对价”,这种建议算不算是违宪?如果这一逻辑能够成立,具有保基本、兜底线功能的养老金,岂不成了底线可以随时下移,甚至可以随时收回的一般性补贴政策?要说这篇文章的唯一贡献,是稳准狠地抓住了老年人的软肋。这种文章的出笼,说来并不偶然。它迎合的乃是“利用普通人弱点”的胁迫治理思维。你不是不配合、不服从行政指令吗?别以为真的治不住你。你有儿女吧,要上学、找工作、求进步吧?啥也不怕,上个人信用征信怕不怕?啥都无所谓,养老金不能不在意吧?会有一百种办法,总有一款适合你。据反映,上述种种,有的地方已有践之,有的正欲欲跃试。只不过前不久某居委会干部直言不讳,喊出“他的软肋是儿子”,捅破了那层窗户纸而已。当“软肋”成为一门显学,某些经验主义的治理手段,便会过于关注工具性层面,无视合法性价值而沦为纯粹权术运作。通俗地说,是精于治人,而不是治事。如推动老年人接种疫苗,不是以有说服力的数据支撑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而释疑,而是要拿“保命钱”做要挟。倘若大面积推广开来,想必会杠杠的,有立竿见影、所向披靡之奇效。胁迫治理思维,是疫情引发和强化的诸多扭曲性思维之一,属一种“官状病毒”。养老金与接种疫苗挂钩,提出这馊主意的虽不是官,迎合的却是某种官意。所有胁迫治理,不管目的多么有正当性,都只是一种二流子式的治理。这种治理思维,视法治为敝屣。因为坏到透顶,无一不招致民怨民愤。
2022年12月18日
其他

“摁倒跪压”:非禽兽所发明,为禽兽所青睐

城管执法人员跪压货车司机头部,视频在网上刷屏。事发山西太原市小店区。多名城管执法人员,与一男性货车司机发生争执。男子称无违规违法,他的货车有“疫情防控通行证”,要去外地拉医用物资。城管坚持要扣车。男子据理力争,不予遵从。一干执法人员合力将男子摁倒在地,反剪双手。视频显示,一戴红袖套者,单腿跪压男子头部,另有执法人员踩踏男子身体,彻底予以制服。对此,小店街道办工作人员先是称“可能存在误会”。啥误会呢?从视频看,该男子未持凶器,亦无激烈抵抗动作,双方体力素质方面,城管占有明显的优势。要说误会,大抵是男子被跪压的头,不识相硌痛了施压者金贵的腿膝盖关节。“摁倒跪压”,刚刚发生于宁夏银川,舆论余波尚在,太原趋前跟进。银川“蓝马甲”事件甫出,意见领袖胡锡进发文说,“它当然是个局部事件,不能用它来标记我们的基层社会,也不能用它来标记整个防疫”。太原城管迅疾以生动的斗争实践,再次证明胡大总编不过“双手插裤兜里”。银川、太原两地的“摁倒跪压”,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一样的气势。啥气势呢?摁人施跪雄赳赳。元代前期杂剧作家张国宾,在《薛仁贵》中描述主人公:“则你那雄赳赳,气昂昂,身凛凛,貌堂堂。”薛仁贵的雄壮勇武,气宇轩昂,用于抗御外敌,是军中的特级战斗英雄。银川、太原两地的执法者,英雄气概用在对付手无寸铁的弱势百姓身上。这种威武神勇,无论如何也让人无法仰视。这充其量是一种暴力美学。其本质是形式美学,而不是内容美学。尽管如此,强势者却似乎很欣赏,不约而同地要实之于心,践之于行,一展斗争风采。“摁倒跪压”,看样子有流行趋势。流行的未必都是好东西,比如流行感冒,比如奥密克戎。流行的坏东西,却总是有人喜欢。比如当年的“喷气式”,曾风行一时。就是将人拉上台去,身体折成90度,两腿绷直,双臂向后平伸,做喷气式飞机状。读过季羡林先生的一篇回忆文章,《我尝过“喷气式”的滋味》。对于“喷气式”,季先生喟叹,“他们是为了满足人类折磨别人以取乐的劣根性”而行之。季先生说,“我必须向发明者奉献出我最大的敬意,他们精通科学技术,懂得喷气式飞机的构造原理,才发明了‘喷气式’”。文末季先生还是难掩愤懑,称“这种方法禽兽们是想不出来的”。估计当年坐“喷气式”者,撅腚伸臂,该是不到十分钟,即大汗淋漓,腿打哆嗦,像是马蛇子吃了烟油,浑身扭动起来。要说制人之功效,“摁倒跪压”也毫不逊色。普通人头颈部,通常无法承受短暂的强大压力和瞬时的突然冲击,更不消说长时间的承重跪压了。当年那个弗洛伊德,正是死于这种跪压控制。按季先生的意思,“喷气式”非禽兽发明,禽兽们却爱用。“摁倒跪压”亦非禽兽发明,也颇受禽兽青睐。它们其实知道,这搞法有危险性后果,非特定情形一般不可用的。只是一见到、一听到某种苗头和风声,会立即激起它们适逢其时般的兴奋感。往深里说,一旦历史生成某种相似的机缘,在风向时势或微妙、或明显的某种变动中,它们扭曲的欲望和狂想,便以这种举动顽强地呈现。眼下将施虐冲动对准银川的求医百姓、太原的司机百姓,也逃不出上述逻辑。即便不在银川、太原,它们也会在别的地方,找出施暴对象。而它们的施暴,又往往安然无虞。疫情以来,基层权力突然被放大。法理、伦理开始退后,几近于被弃如敝屣,暴戾开始蔓延并不受规制。先是有禽兽先亦步亦趋,行进中的低烈度兽行,往往难以追责也无人追责,于是便有了赳赳之气,要往大里猛里整,惟恐不上热搜。太原小店区官方通报说,强力部门已介入调查,但公众已经预知结果。大不了“罚酒三杯”,或弄出个“临时工”。要说杜绝禽兽般施向弱者的“摁倒跪压”,当然需要法律规训。同时也少不了一个内因条件,即禽兽回归为人。
2022年11月24日
其他

必须大声疾呼:请防控人员“除戾气、守谦抑”

21日,凤凰新闻曝出疫情管控中令人惊悸的一幕。几个防疫人员将一男子反手跪压在地,质问“你为什么违反规定出来?”视频中的男子很配合:接受盘问搜身,面壁前倾站立,双腿横向劈叉,未有任何反抗。男子最终却在责令双腿打开的极限难以站稳,踉跄中被反剪手臂、顺势按倒,后施予跪压。被按在地的人说了一句:“我要吃药。”这段视频在网上刷屏,或因视觉冲击力太过强烈,被迅疾删除。不少网民质疑:为何不直接问询,而非要实施跪压?这一幕,与曾经曝出的撬房门、砸桌子、扇耳光、掐脖子、绑胶带等规训行为一样,充斥着一股戾气。近一个时期以来,在疫情管控过程中,某些地方的一线工作人员戾气充盈,且势炽日甚,这当能为公众所普遍感知。需要指出的是,防控人员做出这些出格举动时,面对的往往并非对抗性矛盾冲突。这些“硬核”手段,看似展现了神勇、收获了奇效,却徒耗公共舆论资源,损伤地方治理形象,销蚀公众法治信心。每每谈及于此,一种愤懑而又无力的情绪弥漫于舆论场,并引发社会失范焦虑,进而产生相当程度的“群体性怨愤”。一线防控人员确乎压力巨大、工作辛苦、付出很多。但须知疫情三年,普罗大众为防控也做出了相当的权利让渡和私益牺牲。不少家庭面临生计之虞。经此一疫,才知道中国老百姓,乃是世界上最好的老百姓。近期社会情绪暴戾化加重,这种情绪形成一种无形的社会张力,底层群体中产生一系列非理性冲动,有的走向自我生命终结,有的泄愤于他人或社会。对于行使疫情防控权力的人员,需要问一问:社会层面的暴戾之气,是否也有疫情防控中权力失范、法纪不彰、暴戾滋长的助推因素?如果这是源于一种自己也会遭遇同样境遇的不安,则应该如何抚平焦虑、重建信任?当下,我们需要认真解读社会情绪暴戾之气释放的信号,防止负面社会情绪在发泄和忍隐之间,一步步突破临界点、导致总体性爆发。这固然需要疫情防控政策层面的调整和优化,也需要多方努力调适社会心态。几乎所有防疫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都有形无形地被赋予一定权力。调适社会心态,缓解社会紧张,直接跟百姓打交道的一线防控人员,责任尤为重要。故在此必须大声疾呼,请疫情防控人员“除戾气、守谦抑”!“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不“横”,就是要祛除暴戾之气。权力的戾气少一些,权利的保障就会多一些。在疫情防控中,须放下权力傲慢,回归“公共服务者”的角色。谦抑性是司法原则,也适用于疫情防控权力,为之乃是本分和职守,不为则是失职渎职。所谓谦抑,就是有能力做而不做,就是做了必有效力但不做。简单点说,就是按规则程序办事,不要动辄打人、斗人、绑人,多一些人性化、人本化和人道化。坚守谦抑品格,不是示弱的表现,更非无力的外露,而是既保持弹性,又保持效力,以融洽国家与民众、民众与民众间关系。疫情防控权力保持谦抑,是法治的应有之义,也是法治社会的标识之一。疫情终将成为过去。“后疫情时代”,每个人在这场社会性检阅中的作为,或都将得到回溯与盘点,包括对于权力善恶的评价乃至道义清算。做个人吧,免得日后出门被吐唾沫、打闷棍。
2022年11月2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我让你阳就阳”,是吹牛皮还是真实力

“阴性阳性不是核酸测出来的,是石河子社区书记说出来的”。这句掷地有声的箴言,流传于社交媒体。网传的起因是,石河子市清泉新村社区外头,有人在路边卖大葱,每公斤2元。社区书记获知,遂制止小区居民购买,要买只能买小区内4元一公斤的大葱。众居民不服,与社区书记争执。该书记当众口吐狂言:你们信不信,我要你们阴就阴,要你们阳就阳!随后不久,网上又传出该社区书记被就地免职的消息。这属于一个由两段叙事组成的相对完整故事,有争执现场的视频及截图为证,且在网上有不同信源交叉印证。应该说这起网传舆情事件,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逻辑自洽,形成闭环。而当地官方很快发通报,说此为虚假信息。这份通报的蹊跷之处在于,对事件直接加以“虚假”定性,却完全回避了当时现场到底发生过什么,也未提及该书记是否被免职。既然言之凿凿说是谣传,就应交代清楚,事件起因是什么,社区书记在现场说了什么,以证明其并无谵妄之言。如此就形成一个悖论:公众可以相信当地官方通报,即该书记没说过“我让你阳就阳”;公众也可以相信网传信息,即该书记说过“我让你阳就阳”。在民众饱受核酸之苦,乃至于由此阻滞延误就医、酿成多人殒命的当下,一个社区书记当众喊出“我让你阳就阳”,绝对惊世骇俗,有如天雷落顶。“我让你阳就阳”,于社区书记而言,是吹牛皮还是真实力?我宁愿相信这是权力优越感冲头之时,吹出的一句不用上税的牛皮大话。而自从郑州社区女书记刘红英拿着电喇叭,用强硬口气宣布“我们还是需要7+3(隔离),但是没有新文件,这是我自己定的”,又强烈感到“拿社区书记不当干部”,是一种认知局限。随着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以村居组织为代表的的“准公权力”,近几年日渐兴起,且行政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倘若撇开政治属性不谈,现今村居组织主体和外围人员,其非官非民的身份,与古代吏役有一定的相似性。虽然都身在体制之外,只是领伙食补助的“服役人”,但游走于国家和基层民众、“正式活动”与“非正式活动”之间,做着事关官僚体系正常运转的大事。以清代地方吏役为例,其重要作用在口齿激增、事务繁剧的当时社会,是无可替代的。同时,也被视为败坏纲纪、扰乱社会的“源头”。有史学家说,凡事到了吏役手里,“铨选则可疾可迟,处分则可轻可重,财赋则可侵可化,典礼则可举可废,人命则可出可入,讼狱则可大可小,工程则可增可减”。当今的村居组织干部,当然不能与古代吏役同日而已。虽无品无级,也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不可否认的是,村居组织在疫情防控事务的诸多方面,已然享有对组织成员进行组织、指挥、控制、惩戒等方面的权力。另一方面,没有合法的体制内身份,也意味着它们无法受到官僚组织内部的纪律约束,同样无法令其对自己越轨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负责。不论过去的吏役,还是今天的村居干部,相同之处还在于,劳动回报低微,未忝列任何行政级别,抬头就是天花板,几无晋升空间。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出发,当一个人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取其向往的价值——经济报酬、腾升机会,当然就可能选择以非正常手段去获取这些价值。清初历史学家傅维鳞在《亟更役法疏》中论及吏役之害:“官聪察则借官之严以害民,官贪横则张官之威以害民,或阴用官之能以害民,或阳窃官之权以害民,或害民以奉官,或害民以坏官,官堕其术,民受其病,役收其利。”时代不同了。我相信大多数村居干部是守法敬业的,在疫情防控中付出了艰苦努力。但我们今天还未能完善对公权力的制约机制和制度,保证权力无一例外地装进制度的笼子里,况乎对于处于权力最末端的村居组织书记。近来多地曝出核酸检测造假问题,有的没做核酸就有了采样结果,有的将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反馈为阳性。很难说,这全都是核酸检测机构一家的问题,而无外力参与其中。我宁可相信,“我让你阳就阳”是一种权力臆想,相信石河子官方通报的公信力。这至少会让受困于疫情的每个人,都少一些惶恐。但不可否认,“准公权力”虽不像国家公权力那样强有力,但同样具有相较于个人权利的优越地位。倘若一个社区书记,为了某种特定目的,动了某种歪心思,要去影响不法检测机构,做个“阴阳判官”,未必就是吹牛,没准还真不乏那个实力。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面对负面舆情,他们“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前几天有朋友说,某某地方不是正陷于热搜新闻事件漩涡,就是在奔向热搜的路上。客观地说,有那么几个地方,近来甚至近一个时期以来,成了热搜榜常客。网上每每有涉疫负面舆情曝出,公众不免惊呼:又是某某地方。且这些负面舆情,往往充满怪诞性、谬妄性和乖张性,关涉民生民瘼、施政怠惰和治理失当。舆情带来的刷屏和围观,使得这几个地方“脱颖而出”,具有了符号象征和想象空间。伴随每一起负面舆情,常有网民喟叹,“幸好没生活在那个地方”,“有事没事少去某某市”。身在这几个地方的不少人,也往往生出一种负向的心理预期与主观评价。有人声称要“卖房卖车,离开这里”。涉疫负面舆情,有的地方少,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只在疫情集中时冒出,有的地方则一直不断,成为热搜榜上的“批发户”。病毒没有省界、市界,每个地方发生疫情的外部条件因素,大致都差不多。个别地方或有特殊的不利因素,但其特殊性并不十分显著。况且国家疫情防控政策也是统一的。于是就生出疑问:热搜榜为何总是格外偏爱这些地方?或许当地官员会说,应急状态下,“家家锅底都有灰”,冒出负面舆情事件,不过是“隔墙扔砖头,砸中我这里”。而毋需辩驳的是,浙江、山东等省份,甚至包括一些欠发达省市,就是远比你们做得好。尽管不能说上述地方不存在问题,不会出现负面舆情,但鲜见总在负面舆情泥潭里难以自拔。舆情危机的生成跟突发事件一样,从表面看,具体触点多属孤立个案,确有某种偶然性。但疫情负面新闻在一个地方多发复发,很难说没有必然性。单个舆情事件,从来都不是独立的,而与现实互通,说到底是由现实决定的,是网下问题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与投射。“线下”决定“线上”,实情决定舆情。负面舆情指向的,终究是个案背后的深层问题。说到底,还是疫情防控不力。要么方法有问题,要么作风有问题。防控情况确实复杂,但实战三年了,再说“经验不足”,恐怕难以服人。甚至可以提出一个议题:疫情负面新闻事件在某个地方扎堆出现,那么这个地方的政治生态,是否需要考量一番了?按说一个地方的治理者,面对负面舆情一般会有趋荣避辱的道德心理,会对自己的治理不足感到内疚和自责。而值得注意的是,负面舆情多发的那么几个地方,似乎满不在乎舆情影响了。往轻里说是“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往重里说是开始“摆烂”。因为一些负面舆情事件发生后,并未在当地产生倒逼效应,既看不到积极明朗的公共回应,也看不到有力的治理跟进。他们似乎不再愿意探究现实环境中,是否存同类问题,并寻找正确的政策方向,提高治理水平和绩效,而是无非问题再来一回的倨傲。道德反省能力钝化、耻感变弱,面对负面舆情,就不再那么尴尬了,基本的敬畏感几近于无。从行政伦理的角度说,执政耻感的丧失,必然伴随着价值理念的错位和治理责任的弱化。而正是这种错位和弱化,使得问题源头无以得到有效治理,潜伏和积累的同类问题一旦接近燃点,就会被某些看似孤立、诱因很小的个案引爆。面对负面舆情,倘若这些地方的官员知耻而有为,当地疫情状况势必会好许多,老百姓也不至于总是遭罪。
2022年11月20日
其他

大学生穿背心做核酸“沉重打击”了谁?

针对一男同学穿背心做核酸,甘肃农业大学一学院副院长发飙了,在班务群里发长文予以猛批。该领导称,“这种行为是对学校巨大付出的沉重打击,毫无底线挫伤着所有人的工作积极性”。除了声称“要向校长道歉、请罪”,该领导还要求每个班开展主题班会,对该男生的行为进行反思,并要求所有学生写检讨。对此,网上嘘声一片,成为新闻事件冲上热搜。也难怪公众置喙。让当事学生衣着得体,以示对核酸检测人员的尊重,尚可以理解。但干嘛要连坐,让别的同学也写检讨书?再就是,病毒会通过背心传染吗?涉事男生穿得少,却没光膀子和光着腚。接受核酸检测难不成该西装革履?一个并不复杂和严重的问题,被该领导搞得兴师动众、上纲上线,这就很有必要做个探究:大学生穿背心做核酸,“沉重打击”了谁?以最大的善意去理解,是该领导担心男生受凉感冒。置身当下语境,感冒发烧可能给自己和周围人带来某些麻烦。但问题在于,感冒和感染新冠有必然联系吗?万一该学生此番患上感冒,也不该被视为大逆不道甚至某种罪过,“沉重打击”何以谈起呢?思忖一整天,“背心男生”(领导称之“马赛克”)的举动,不过“沉重打击”了某些人在防疫背景下的“伪崇高”。于大多数人而言,抗疫中的付出,辛苦归辛苦,但严格说来也是分内之责。正如疫情下的芸芸众生,配合防疫也作出了种种牺牲,可视为某种义务。我几乎从来没见受困于疫情、出现生计之虞的个体百姓,宣称自己如何如何顾全大局、如何如何高尚伟岸。惯见的倒是一些公职、准公职人员,明明做了很多可归为过度防疫,甚至不近情理、不合法理的事情,却把付出的努力说得无比感人,声音凝噎,甚至泪如雨下。有人开始由此获得某种过度的崇高感,把这种律令和权威支配下的崇高,人为地进行拔高,进而营造一种自负甚或致幻的“荣耀”。比如郑州的女社区书记刘红英。她所拥有的荣耀感是不容任何质疑的,否则就要架起喇叭,公开回击公众。又比如郑州某社区女工作人员,以超乎寻常的优越感、咄咄逼人的气势,连珠炮式地训斥拍摄防疫相关视频的市民。迎合某种标准的“荣耀”,在较长时间的社会训诫和功利实用的影响下,形成了某种约定俗成的道德。
2022年11月18日
其他

“一阳全封”,打“土围子”请从铁力市开始

这几天最热的话题,莫过于新出台的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规定,是严禁层层加码,随意采取“静默”管理。话音甫落,黑龙江省铁力市就来了个反向操作,使得掷地有声的政令,一拳砸在棉团上。因为发现一例初筛阳性,该市13日宣告在全域实施三天临时性管控。如果放在过去,铁力市官员此举,或可博得“高度负责”“态度坚决”“行动迅速”之类的褒誉。而在今日之语境下,这不是明明显显、毫不掩饰的“顶风”么?按照防疫新政,一般情况下,阳性出现在哪个楼栋,“静默”哪个楼栋即是,至多管控一个小区,再至多管控一个街道吧。出手就来个“顶格”处置,事实上全市都给封了,整体停摆。且开始劝返抵达该市人员。狗皮膏药好贴不好揭。说是三天,根据经验判断,该市如期解封的概率约为0.0001%。铁力市不屑于“市民自发静默三天”式的噱头,不藏不掖,不虚不矫,上来就往大里、狠里搞,着实有股子“敢搞”的彪劲儿,因此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骂街”的郑州社区女书记,斗争精神令人叹服

因为在郑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说了句“错过了女儿成人礼”,女社区书记刘红英在网络舆论场成为“众矢之的”,遭遇唾沫横飞、口诛笔伐。这起网络公共事件,冲击着一线干部、先进典型的正面形象。面对这种网络舆论乱象,刘红英书记毫不退缩,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她不当鸵鸟,不做淑女,在小区公开喊话、回应争议
2022年11月8日
其他

谁炮制了《一位高中生给“方方阿姨”的信》?

疫情肆虐的时候,这个群体的人,一是忙于制造和传递盛大的感恩和感动,咬牙切齿却无暇顾及;二是此时若是群起而攻之,生生掐灭方方日记,公众恐怕不习惯,也不会答应。
2020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