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航奇旅

科技

从人类文明的历史,看人类文明的未来

——读《枪炮、病菌与钢铁》、《第三种黑猩猩》有感。01从野兽到猿人,从猿人到智人,从智人到现代人,人类几十万年的演化史,就是一部吃人史。人类体内始终流淌着野蛮的基因,从未改变,也无法改变。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鲁迅在《狂人日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白居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资治通鉴》记载,又税诸城堡细弱以供军食,诸城堡相帅叛之。《晋书
2023年8月28日
被用户删除
历史

从人类历史,看人类未来

——读《枪炮、病菌与钢铁》、《第三种黑猩猩》有感。01从野兽到猿人,从猿人到智人,从智人到现代人,人类几十万年的演化史,就是一部吃人史。人类体内始终流淌着野蛮的基因,从未改变,也无法改变。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鲁迅在《狂人日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白居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资治通鉴》记载,又税诸城堡细弱以供军食,诸城堡相帅叛之。《晋书
2023年8月27日
其他

高速发展的内外条件发生变化,中国经济增长的世界性难题如何破解?

​中国经济过去依赖于三驾马车:外贸、投资与消费,实现了高速发展。如今这三个条件均已发生巨大变化:外部方面,第一,美国意在重构供应链,把其转移至东南亚国家,以取代中国;第二,美国积极鼓励制造业回归,已取得显著效果;第三,美国另立贸易规则,意在把中国排除在外。这使得中国面临产业转移、外贸不足的巨大变化。内部方面,投资过度,导致地方政府债务泰山压顶,隐性债务可能更高,使得除少数几个沿海较发达地区政府外均已入不敷出,面临无以为继的局面。这必将危及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消费方面,三年疫情,经济不振,导致消费严重萎缩。内外部环境均已发生巨大变化,驱动经济增长的内外动力均以失速,内外双循环动力不足,经济陷入低速增长阶段。因此有专家评论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大无解世界性难题:一是正在破裂的巨大房产泡沫,将对经济造成持续冲击。二是过重的债务负担,严重拖累经济中期增长。三是加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造成长期负面影响。于是,很多专家及官方纷纷提出了中国经济的改革方案。一,各种版本的提振经济方案1),鼓吹消费拉动经济?7月31日,发改委发布了恢复和扩大消费的二十条措施:(一)优化汽车购买使用管理。(二)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三)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四)提升家装家居和电子产品消费。(五)扩大餐饮服务消费。(六)丰富文旅消费。(七)促进文娱体育会展消费。(八)提升健康服务消费。(九)开展绿色产品下乡。(十)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十一)推动特色产品进城。(十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十三)壮大数字消费。(十四)推广绿色消费。(十五)加快培育多层级消费中心。(十六)着力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十七)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政策。(十八)加强金融对消费领域的支持。(十九)持续提升消费服务质量水平。(二十)完善促进消费长效机制。看了之后诚意满满,措施很多,发改委为了鼓励消费可谓煞费苦心,用心良苦,貌似喊喊口号就能马上带动消费了​最近几年经济数据已经显示,人们已经捂紧了钱包,消费意愿降低,不愿意消费,实际上也没有消费能力了。经济如此低迷,外资撤离,内资煎熬,外贸不振,整个前景悲观笼罩,消费自然严重萎缩。消费低迷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本身经济低迷,造成人们消费意愿下降;第二消费水平下降是事实。人们对经济最为敏感,经济前景不好,对于花钱不行,对于如何省钱绝对在行。所以无论官方和专家怎样鼓吹消费,也无济于事,无法激发民众的消费意愿。消费不需要鼓励,只要未来可期,前景乐观,人们自然就有信心敢于消费;只要口袋里有钱,自然就会消费。2),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提高消费能力?8月3日,经济日报发文,提倡发挥好资本市场的作用,激活资本市场活力,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让居民通过股票、基金等渠道也能赚到钱,从而化消费意愿为消费。​发挥好资本市场的作用,就能提高居民的收入了?就能鼓励消费了?这是什么逻辑?资本市场不是一直在发挥良好的融资作用吗?只融资不分红。看看上证指数10年没有变化,波澜不惊,稳如泰山;池子不断扩大,指数却原地不动;这是忽悠新韭菜去当炮灰、接盘侠?印度股市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已经经历了一轮长达10年的牛市,印度孟买指数从2009年最低的9762,涨至67619点,涨幅约700%。如今印度股市市值竟跻身全球第四。​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从2009年的1265.52点到今天的13973多点,涨幅达11倍。​而同期的上证指数,像是失去心跳的病人,还在3000点附近原地徘徊,至今没有苏醒,成为东方睡狮。中国绝大多数股民、基民,鲜有盈利。央视《经济半小时》频道对76.46万名股民进行调查显示,调查样本中2022年有92.51%的股民亏损,仅有4.34%盈利。2022年公募基金合计亏损达1.47万亿。在151家公募基金管理人中,仅34家基金赢利。大多数基民也是亏损。为什么A股市场95%的人都是亏损?因为A股就是一个负和游戏。首先它设立之初就是为融资用的。公司上市融资,接着是不断增发,然后是大小股东减持,而且只进不出,一毛不拔,从不分红,这完全是圈钱游戏,割韭菜模式。A股市场整个是一个对手盘的游戏,这种游戏必然导致95%的人亏损。另外,A股市场真正的好公司凤毛麟角,不到1%,这也是大部分投资者亏损的客观原因。资本市场的核心定位是为融资用的,完全是圈钱游戏,割韭菜模式。这是资本市场的核心。所以投资者极少能够从资本市场赚到钱。8月4日,也即今日,证券日报头版文章:活跃资本市场要有“气冲斗牛”的勇气。​这是股市缺少韭菜、不够割了吗?当然诚如文章所言,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有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因为强大的资本市场是创造力的源泉,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但是资本市场不是圈钱游戏,否则永远也不可能够做大做强。资本市场,首先设计规则必须是正和游戏,必须把投资者放在首位,而不能完全单边侧重于融资功能而置投资者于不顾。这样才能够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才能够形成正向循环。如果仍然是割羊毛、圈钱游戏肯定是无以为继,恐怕再过10年,大A仍在原地打转,东方巨狮仍在沉睡。第二必须有淘汰机制,能够优胜劣汰,才能使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资本市场要为优秀的企业赋能,然后才能使投资者获利,从而形成正向循环。一个市场拥有优秀的公司才能使大部分参与其中的人获益。只要有利益,自然就会吸引人参与,自然就能够激活资本市场,风生水起,形成正向循环。如果一个市场充斥着劣质公司,鱼龙混杂,那么就会使投资者望而却步,最终会导致劣币驱除良币,资本市场永远也不可能做起来。3),林毅夫强调用投资拉动经济林毅夫十年前他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过:我不反对消费。消费非常重要,但消费必须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不能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消费在当期是需求,但是,消费完了就没有,所以不可持续。投资在当期是需求,到了下一期,转为生产力,可创造收入支持新的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过分强调消费,就是没有分析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特性。发达国家现在以消费为主,他们70%以上是消费,我们50%以上是投资,就不对,能这样比吗?如果接受国外那些理论,让中国必须以消费为主,这是公然要求中国陷入危机。现在发生危机的国家多是过多消费造成的,从来没有看到一个投资过多而造成危机的国家。更没有看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按比较优势进行过多投资而发生危机的国家。2022年林毅夫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几乎重述了他的这一观点,其观点可以归结为四点:•经济发展根本是靠投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是吃出来的,不是消费出来的,而是投资出来的;•说我们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要改成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不是不懂经济,就是故意误导中国;•提倡消费有可能导致家庭储蓄耗光,像欧洲、美国那样产生家庭债务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提升消费也只能走投资驱动的道路;•最早提出中国应该转型为消费驱动的是美国和IMF,这是他们出于自己利益,进行的一种政治化炒作,消费拉动是个政治化议题。2023年1月25日,凤凰财经有林毅夫老师关于“鼓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是故意误导中国”的一段视频,林老师说:“说我们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要改成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不是不懂经济,就是故意误导中国”。林毅夫认为,如果没有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带来的家庭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长能持续吗?如果收入不增长,消费增长,开始的时候靠储蓄,储蓄很快用光了,继续消费家庭就要负债,家庭负债一定程度,家庭没有能力承担这种负债就只能破产。欧洲和美国的危机不就是过度负债导致的么?林毅夫强调投资带动消费,这显然有夫偏颇。如果没有消费,没有需求,那投资还有什么用呢?如果投资与人民的需求脱钩,就会造成重复投资,无效投资,产能过剩,最后变成废铜烂铁,浪费资源,糟蹋纳税人的钱。中国近年已经投资过剩了,各行各业都是产能过剩,这是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继续投资,不能够产生经济效益,那么很容易引发债务危机。全世界各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大部分为20%-25%。即使如印度,虽发展阶段较晚、基础设施落后,其比重也只有27%。中国已经连续20多年大于40%,去年121万亿GDP中,固定资产投资57.2万亿,占比47.2%。这么高的投资率,能持续吗?带动了居民消费吗?比如中国高铁投资,世界各国高铁里程及排名如下:中国:40474公里西班牙:3661公里日本:3081公里法国:2735公里德国:1571公里芬兰:1120公里土耳其:1052公里意大利:921公里韩国:873公里瑞典:860公里美国:735公里沙特阿拉伯:449公里中国高铁里程世界第一,是发达国家美国的55倍,是日本的13倍,而中国的人均收入排名全球第71位,能消费这么多里程的高铁?中国的人均收入远不足以支撑这么多里程的高铁。因为需求不足,显然高铁必然是一项赔本的买卖,而且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只有把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更有用处的地方,才能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资金优化配置的作用,才能够促进经济健康良性发展。事物的发展都有极限。如果主张持续扩大投资,就有修不完路,建不完的城,可以修到美国,可以建到月亮上,可以学精卫填海,可以开发火星,只不过建的都是荒路和空城。除了宏观层面的投资饱和、投资过剩的情况,微观上全国高速公路、高铁每年亏损几千亿,大部分特色小镇空置无人,很多地方专项债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部门层面的职能驱动、地方的政绩观驱动、相关方面的利益驱动,中国仍然有推行巨大规模的投资的体制力量,这不是基于中国经济的需要,而是一种过度投资的“体制病”,不仅会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还会造成进一步的投资过剩,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过去想致富先修路,当时是经济处于上升时期,是建立在有需求的前景上,而今时代已经不同往日,是过剩的时代。如果仍一味鼓吹投资,甚至动用居民储蓄大搞建设,主张用老百姓省吃俭用省下的钱去搞那些大部分已过剩的投资,既没有微观效益,也没有宏观需求乘数,会造成巨大的国家和地方政府债务。而如果无限印钞去投资建设,其结果必然是以稀释居民的购买力为代价,使钱变得不值钱,影响消费,进而影响经济,其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投资和消费相互循环,互为一体。当消费意愿增强,便形成需求,需求拉动投资,投资带动就业,就业促进消费,这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内循环。投资与消费是一体两面,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很多人总是喜欢以点代面,忽悠民众。或者是他们真的不懂,看问题容易把事物割裂开来看,突出强调某一点,这很容易陷入极端,走火入魔。实际上投资和消费分别是经济循环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每一环节环环相扣,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循环系统。不能够割裂其中任何一环来强调突出放大它的作用,否则就会使系统失调,造成经济不健康发展。​二,中国经济出路到底在何方?经济发展无外乎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或者说外贸、投资与消费,这三个方面。遵循经济规律,理顺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自然就可以达到经济健康增长的目的。1,优化投资,使资金有效配置,才能够促进经济健康良性循环增长。投资要匹配需求,才能使经济良性循环发展。中国经济目前并不是投资不足,而是投资过度;而由此导致资源浪费,变成无效投资,并由此产生巨大债务,拖累经济发展。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就像一个人吃饭与消耗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吃太多而不能够消耗掉,那么就会变成胖子,拖垮身体。投资也是一样,投资要建立在有效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够产生利润,才能够持续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健康循环发展。另外,投资要追求长期经济效益,才能实现资金最有效配置,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如果一味的强调投资,鼓吹投资拉动经济,最终肯定会造成资金浪费,重复过度投资,增加债务风险。如果这个投资是短期的,不能够实现长期经济效益,那么最后就会变成废铜烂铁,造成巨大的国家和地方政府债务。比如公共建设投资,只是短期实现了社会效益,并不能够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那么就会使政府陷入债务陷阱。比如很多地方政府为提升政绩,大搞城市建设,面子工程,修马路,建广场,造新城,比如高铁建设。结果这些投资只是在短期内和名义上拉动了经济,但是投入的巨资并不能够产生长期的经济效益,最终使得这些巨额投资都变成了无用资产,变成了地方政府债务。如果有限的资金仅仅只能实现社会效益,那就是巨大的浪费,只会增加债务,拖累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那就是对资金的巨大浪费。为什么不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去促进科技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呢?实现资金最有效流通、最优化配置,才能最大化的创造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这才是良性的投资。什么是经济?所谓“经济”就是资源最有效分配、最优化配置,这是经济的本质。没有经济效益的投资,不能产生利润的投资,都只会产生债务,拖累经济发展。如果投资没有产出,没有消费,没有需求,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就会变成沉没资产,变成废铜烂铁,变成债务,最终使财政亏空,导致经济危机。所有的经济危机都是债务危机。因为资金都有成本,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就会变成债务,成为资金黑洞。把资金投入到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领域,那么投入到推动经济发展的资金就会变少,资金不能够有效利用,就会阻碍经济发展,拉低经济增长率。只有追求长期效益,追求经济效益,才能够持续激活市场,创造市场增量,形成经济正向循环。只有投资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产生利润,才能使经济健康循环向上发展。只有实现经济效益,才能够最大化的实现社会效益,才能够实现财政转移支付,由富帮贫,实现共同富裕。2,激活民营资本,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才能提振经济活力。政府投资基本上是不计成本,不计经济效益,实际上产生的作用有限,带动的经济只是名义上的,并不能够惠及大多数人,因此政府投资大多变成了低效投资,无效投资。民营投资则不同,它一定是追求长期的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民营资本具有先天优势,它是市场化的产物,民营资本一定是本着追求效益优先、成本最小化、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所以民营资本是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因市场变化而变化,是最具活力的资本。民营经济永远都是最具活力的,哪怕有一分的利润,民营资本都会追逐。而且民营经济是提供就业最多的主体。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以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民营经济主体超过了1.26亿,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5%以上。2020年,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总监王铁汉指出,我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来自于民营企业。民营经济主体吸纳80%~90%的就业。全国有7.79亿就业人口,国有企业加事业单位安排就业8000万左右,民营企业承担了90%的社会就业率。就业才是对消费的最大贡献,对经济的最大贡献。民营企业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大半边天,是中国经济繁荣昌盛、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是中国经济最具创新力的强大力量。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围绕促进公平准入、强化要素支持、加强法治保障、优化涉企服务、营造良好氛围等五个方面提出28条具体措施,进一步推动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规则条例措施不需要很多。口惠而实不至,无益于推动经济增长。​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发表社论:中国必须直面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源,抛开政治干扰,尊重市场规律,完善法制建设,尽快恢复国内外资本信心。​3,法治才是核心,法治是市场经的基石。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底层逻辑,它是市场经的基石,是现代国家的基石。完善法治,保护私有产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法治,保护私有产权,才能建立资本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完善法治,才能增强消费信心。完善法治,才能构建自由市场,激发资本逐利的本性,促进资本活跃流动,带动就业,实现经济健康良性循环增长。完善法治,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才能激发创新,实现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前进。第一它会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第二它会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第三它会推动大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当前经济不振,最缺的就是信心。这就是为什么大水漫灌、天量M2也不灵了。2023年上半年M2同比增11.3%,下这么大的剂量,6月份CPI为0,PPI为负,投资与消费仍萎靡不振,经济毫无反应。信心没了,谁敢消费呢?谁还去投资呢?市场怎么能转得起来呢?经济自然也就萎靡不振了。经济发展的核心不是强调消费,也不是强调投资,而是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循环系统,这样才能促进经济健康良性循环发展。这个循环系统就是自由市场。自由市场就是提供和满足供需双方自由交换、各取所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市场。而自由市场需要法制才能建立,而不能通过权力建立。所以完善市场法治,才是经济的核心。完善市场法制,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保障自由市场,建立社会信心,才能促进投资与消费,实现经济健康良性循环发展。抛开这些底层逻辑谈投资与消费,都是表层,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完善市场法治,没有自由市场,就无法建立资本和消费的信心,无法激活资本的活力,无法实现经济健康良性循环发展。​4,合理的税率会促进投资与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投资并不能完全带动消费,因为分配制度和税收体系。调节税收,保持合理的税率,会促进资本活跃流动,带动就业,同时会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从而会促进经济健康循环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22年,中国GDP121万亿元、人均GDP85698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算下来,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值为43%。这个数字一定是失真的,不可能占比这么高。网传美国、英国工资总额占到GDP的58%,发达国家普遍都高于50%,拉丁美洲较穷占到30%,非洲不超过20%。中国大概8%。结合总理说有6亿人工资1000以下,这是比较合理的。可见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几乎是全世界最低。这就是为什么当前经济陷于困境、消费市场萎靡不振的原因。普通民众的工资低是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大家的负担太重,房贷、子女教育、医疗等;更有不断攀升的物价;加上严重的贫富不均,社会资源与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而当民众开始失去消费动力,那经济发展必然会陷于停滞。第一,中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几乎是全世界最低,这如何能够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显然消费不可能。第二,只能依赖于外贸,而外贸已经转移、萎缩,很难再实现过去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第三,投资又已经过度,地方债务已经塌陷。所以投资也已经不灵了。三驾马车均已熄火。中国经济似乎陷入了无解境地。外贸姑且不论。解决办法,可以通过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需求,需求拉动投资,投资带动就业,就业增进需求,这样便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内循环,使经济正向健康良性循环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消费?税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税率可以调节投资与消费,从而达到活跃经济的目的。如果税赋太重,会导致资本利润过低,那么,第一,它会影响投资,导致资本活跃度降低,从而影响经济;第二,它会影响工人的薪资,压低劳动者的报酬,从而严重影响消费;第三,它会导致商品价格较高,这又进一步压低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这三方面共同作用,最终会严重影响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需求,进而会影响企业经营、投资和扩张,使经济失去活力,陷入停滞。所以税收在经济循环中起到关键作用。税收可以调节资本的利润,调节消费者的购买力,调节经济的活跃度。税收类似于参与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可以激发市场活力。第一,调节税收,降低税率,使资本有利可图,会促进投资,刺激资本活跃流动,从而促进就业。第二,调节税收,保持适当的税率,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则可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使消费者拥有更强的消费能力,从而会刺激消费,扩大需求,促进投资。因此调税率,可以促进经济活跃度,形成健康良性的经济内循环。第三,政府税收会随着经济总量增长抵消税率下降的影响而保持不变,甚至会实现增长。通过降低税率,保持合理的水平,最终可以实现消费者、投资者、政府三方共赢的局面,实现民富国强。当然如果是高税收,同时保持高福利,有保障,同样不影响居民的购买力,而且能够使人们敢于大胆消费。这种经济模式同样可以保持经济健康循环发展。美国的税收曹德旺曾经在采访中说:“我为什么要跑去美国建厂呢?那是因为中国除了人工便宜,其他什么都贵。美国除了人工贵,其他什么都便宜。美国的蓝领工资是中国的8倍,白领工资是中国的3倍。但是它的汽油、原材料、税收都比中国便宜。我在国内做一块玻璃运到美国去,算上运费再加上税收,刚好可以抵得上美国的工资,但是它的其他材料都比中国便宜。我在中国挣一千万元,要交税680万元,拿到手320万元。在美国要是交了400万以后,便会有600万的利润。”
2023年8月5日
生活指南

顺应周期,保持平衡

​一,遵循周期运行的规律,顺势而为,方能站上时代之巅万物皆周期,所以要遵循周期运行的规律,顺势而为,方能站上浪潮之巅,破浪前进,乘风远航,登上山顶云巅。芒格“太姥爷”的故事:我的太姥爷,也就是我妈妈的爷爷,对我帮助很大。我太姥爷是一位拓荒者。他来到爱荷华州的时候身无分文,但是年轻,身体好。他参加了与印第安人打的那场黑鹰战争,在战争中当了上尉。后来,他在爱荷华州定居下来,每次,在出现土地非常廉价的机会时,他就非常有头脑地出手,大笔买入。最后,他成了小镇上最有钱的人,还拥有银行。他受人尊敬,有个大家庭,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他刚在爱荷华州定居的时候,一英亩土地还不到一美元,他一直住在爱荷华州,亲眼看到了富足的现代文明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兴起。我太姥爷说,他赶上了好时候,一辈子活到90岁,老天能给他几个大机会。他这一生幸福长寿,主要是老天给他的那几个机会来临时,他抓住了。每年夏天,当孙子辈的孩子们围绕在他膝下时,我太姥爷总是一遍一遍地讲这个故事。我妈妈对钱不感兴趣,但是她记住了我太姥爷讲的故事,并且讲了给我听。我妈妈对钱不感兴趣,我和她不一样,我知道我太姥爷做得对。所以说,我还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重大的机会、属于我的机会,只要少数几个,关键要让自己做好准备,当少数几个机会到来的时候,把它们抓住了。​​二,应对周期波动,保持平衡,才能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一个人要用两条腿走路,才能保持平衡,才能够走路稳健。一个人必须要把自己的一部分资金留作储蓄,以备不时之需,以免在落魄时一无所有,并且可以用来储备弹药,以备在大机会来临的时候能够全力以赴。先秦《国语》中《勾践灭吴》:“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所以一个人必须在收获的季节存储粮食,才能避免在寒冷漫长的冬季挨饿。所以牛市是收获的季节,必须把一部分资金及时收割兑现,保存胜利的果实,才能够度过漫长难熬的熊市,并且为漫长寒冷的冬季备足弹药。牛市来临,熊市必然尾随而至,它们相生相伴,构成周期。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保留一部分资金在手,以备随时调用。《箴言书》:“地上有四样小物,却甚聪明:
2023年7月16日